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歷史學習心得體會5篇 歷史學習:洞察過去,啟迪未來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22W

歷史學習心得體會是關於歷史學習的個人總結和感悟。通過學習歷史,我們可以瞭解人類的發展和演變過程,從中汲取智慧和經驗。本文將分享一些個人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心得和體會,希望能夠啟發人們對歷史的興趣和理解。

歷史學習心得體會5篇 歷史學習:洞察過去,啟迪未來

第1篇

進入中學時代,一門新鮮的課程——歷史,在我心裏逐漸紮下了美好而快樂的根,給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幸福。

開學後的第一節歷史課,一位身材不高的中年老師走到我們眼前,他的那雙有些凹陷的大眼睛像是兩盞探照燈,又彷彿是兩個深潭,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他向我們提出的問題,像是能把我們心中的乾柴點着的火炬,他問我們説:“為什麼不把元謀人稱為元謀猿呢?北京人為什麼不單獨生活呢?”老師請我們自己閲讀、思考,分組交流,得出結論,並推選小組代表發言。最後,老師又問:“同學們,你們心中還有什麼疑問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北京人的食物為什麼要平均分配?對貢獻大的人公平嗎?”老師請大家進行了討論,並提示我們用反證法,假設北京人不平均分配食物,結果會怎麼樣?大家開始思索、討論,最終,發現了北京人平均分配食物的奧祕——如果不平均分配食物,每天都可能有人捱餓,時間長了,北京人的人數就會逐漸下降,甚至會滅絕。

歷史課真有意思,我的大腦可以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裏;歷史課也使我不斷產生新的疑問,我的好奇心逐日俱增。我越來越愛問“為什麼”。比如:“鄭州為什麼被稱為商都?真的有姜子牙這個人嗎?秦始皇姓什麼?為什麼武則天能夠成為我國古代唯一的女皇帝?岳飛是民族英雄嗎?有沒有穆桂英這位女英雄?”

曾經聽他人説,歷史課就是“貝多芬(背得分)”,我反對這種觀點,我覺得,歷史是需要動腦筋思索的。我產生的各種疑問,有的請教老師,更多是自己尋找或者合作探究出答案。我常常用百度搜索引擎找資料;也去查找專業書籍。找到了材料,我進行閲讀與篩選,之後,經過思索,我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接着,我利用課堂討論的機會,與同伴交換觀點,相互碰撞,產生新的靈感。

如果大家出現了截然不同的觀點,老師就組織大家進行課堂辯論,比如:我班先後進行了“秦始皇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秦始皇與漢武帝,誰的功勞更大?唐太宗是暴君嗎?”等辯論會,同學們脣槍舌劍、短兵相接、高潮迭起。我們通過辯論,完善了自己的觀點,明白了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初步掌握了“史論結合”的論證方法。

俗話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國家歷史悠久,文物古蹟比比皆是,怎麼能放過這些寶貴的學習資源呢?當我想知道戰國編鐘的知識時,我就去了河南省博物院,親眼看一看戰國編鐘的結構,聽到一聽編鐘的演奏。當我親耳聽到用編鐘演奏出的美妙音樂時,我彷彿穿越了時空,看到了我們的'先人,高冠長袖,在舒緩地起舞。我們還組成課外興趣小組,利用假期考察了鄭州商城。我們沿着商城遺址走一遭,親手撫摸一下商城遺址寬厚的土牆,想象着我們的祖先,在3600年前,用簡陋的工具,比如籮筐、小推車、青銅鏟、石夯等,建成了這座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城牆的土層,不僅留下了祖先夯土的印記,也記載着我們祖先的智慧。

歷史課最終的目的是引領我們去發現的。這個學期,我參加了河南省歷史小論文的撰寫活動 。老師先為我們講了一些相關常識,引導我們閲讀了一些範例,指導我們分析了寫作的基本要素。接着,我就開始了第一個步——選題。我生活在鄭州,每逢汛期,鄭州的街頭就變成河流,大小車輛泡在水裏,我想知道,中國古代是怎麼解決城市內澇的,我通過互聯網,知道了江西贛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內澇的城市,原因是宋代建設的“福壽溝”。我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於是,我選擇了中國古代城市防洪的題目,我開始查找資料,走訪專業人士,我計劃利用假期,親自去贛州進行實地考察,我還有到法國巴黎考察學習的心願,我要成為世界一流的城市地下管網規劃師,讓“鄭州、鄭州,天天挖溝”的歷史永遠成為“歷史”。

歷史學習心得體會5篇 歷史學習:洞察過去,啟迪未來 第2張

第2篇

我教歷史課也只有幾個月,簡單談談我的經驗吧:比起傳統的教學方法,我可能比較有個性一些。我講歷史課會穿插很多小故事,還會聯繫到其他科目。比如,講到《秦王掃六合》以及《伐無道誅暴秦》之前,我會給學生讀語文課中的《過秦論》,先從六國聯縱到秦王逐一滅六國,再講秦朝強盛時的情況,這樣學生就漸漸明白當時的形勢。同時我還給學生看有關秦始皇兵馬俑的紀錄片,片中有情景再現,講秦的暴政,以及秦二世時的黑暗。又講“指鹿為馬”這個成語的含義,具體讓學生明白秦這個短命王朝結束的原因。同時,我還聯繫諸子百家思想中的法家,講到秦的刑罰殘酷,並結合商鞅變法與焚書坑儒事件來評價秦朝。當然,也評價秦王在經濟,軍事方面的`有效措施,以此,客觀評價秦始皇的功與過。

我曾經去一些地方旅遊過,也會給學生講自己的見聞和當地的歷史。在講商朝時,就給他們講到安陽的殷墟,講述青銅器和甲骨文這些足以讓我們中華民族自豪的文化旅遊資源。在講三國的諸葛亮時,我特意講到南陽的諸葛廬,諸侯祠,讓學生對諸葛亮的瞭解更為深刻。此外,我把《出師表》也拿出來給他們翻譯一下,藉此讓學生知道諸葛亮的忠心和獻身國家的志向。在講到佛教和道教時,給他們講洛陽龍門石窟和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的一些情況。還講到湖北武當山這個道教聖地,還結合《西遊記》給他們講道教中神仙的位子排列。講遠古人類時,也會給他們提到北京七日遊就含有周口店遠古人類遺址這個項目。學生聽我的課就比較有興趣。有時,我還拿出來地理書,給他們穿插一些城鎮的歷史故事。

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還是很喜歡我這個新老師的,但是,他們喜歡我講課,喜歡聽,不喜歡動腦。每次考試,學生的成績都不理想,我開始思考我的教學方式。後來,才瞭解到,學生雖然喜歡歷史,但是,歷史對我們現實生活太遠了,一些成語典故,一些著名戰役他們都沒有聽説過,在寫連線題時,總是張冠李戴,朝代和人物都混淆了,鑑於此,我用了兩節課,總結了春秋戰國時期,三國時期的一些歷史故事,將給他們聽,然後又讓他們複述一遍,這樣,學生對每個故事發生的時間,年代,地點,人物,揭示的人生哲理也進行了掌握。比如:在講“紙上談兵”時,我告訴他們,這個故事形容沒有真才實學,只會誇誇其談。後比喻一些人只注重理論而不切實際導致失敗。 同時也告訴他們學習不要過於張揚,不重注平時的學習,而導致止步不前。在講到“樂不思蜀”時,告訴他們不要安於現狀,樂而忘本。在講到“一鳴驚人”時,告訴他們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喜歡默默無聞的學生也不要小看他們,因為他們不鳴則已,關鍵時會做出驚人的成績。這樣,學生既瞭解了這個成語的大意,也知道是關於哪方面的道理,還學會了做人的道理。在學習評價歷史人物時,我讓學生各抒己見,列舉自己喜歡的歷史人物,並説明喜歡的原因,還總結這個人物身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學生們討論發言都很積極,我又做適當的評價,不至於讓他們的觀點過於偏激。我想這對於他們學習歷史也是有幫助的。

為了使歷史課堂不再枯燥,我每堂課找一個學生講一個與本單元有關的歷史故事,像三國裏的,還有兵書上的三十六計。學生講完我還進行點評,有時再把這個故事引入到本課教學中,學生在得到充分肯定後,學習興趣很濃,課下收集資料也很積極,這樣也豐富了他們的見聞和知識。學那些名人軼事,生活中的歇後語,也是我們經常開展的活動。當然,我知道,基本的知識還是要掌握的,為此,在講課時,我讓學生總結本節課有哪些典故和流傳至今的名言。在輔導學生寫同步訓練時,我引導他們多看歷史年代表,儘量不看課本就能理出年代順序和朝代更替中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複習中,我單獨將知識分類彙總,哪些是有關戰役的,哪些是關於改革的,哪些著作是文學的,農學的,醫學,書法,及科學的,還專門把諸子百家的思想列成表格去學習,這樣,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教材,再分類掌握,學生在這種比較中不容易記混淆。

講歷史課,我還需要經驗,怎樣能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掌握教材知識,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也希望同仁們給些建議。

第3篇

歷史新課改,使我深深的感悟到:一切盡在參與,過程才是最重要的,若為學習也,成敗皆可拋。

歷史的改革中,我覺得自己的聯想空間開始逐步的“升級”。抬頭仰望天空,一隻鳥兒掠過,不由得想起一句名言:“天空沒有鳥兒掠過的痕跡,但我已飛過”。無數個疑問盤旋在頭上:為什麼鳥兒能飛,而人卻不行呢?不由得想起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魏源的《海國圖志》、林則徐、晚清資本主義的產生、19世紀末的發展、20世紀初的短暫的'春天……要想得內容真的太多太多了,思維轉動起來了,學什麼都開心,不是嗎?又如,當老師説到清政府統治黑暗時,我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黑洞”。黑洞並不黑,這我也知道,可是仍在聯繫,想起了“黑洞”一詞的最早發明才,美科約翰?惠勒,想到了光的微粒説和光的波動説兩種光理論,腦海中呈現宇宙、大量的氣體緊緊地吸引到 ,聚成恆星。原子裼 猛烈碰撞,氣體升温,……我也有點不相信自己了,這麼小的腦袋怎麼會能裝下“宇宙”呢?真是“智慧是無窮的,宇宙萬物悉在此也。

在歷史改革中,我覺得我學會了總結(只是皮毛而已),“前事不忘,後世之師“。一部完整的歷史,也就是一個完美的總結。牛頓也曾説過:“要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確是: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雖然吾資不聰也,但是隻要我留心地總結,那麼道路雖是曲折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我覺得“學習”的學問很深,它是由一個鎖鏈環環相扣,然後向四面八方輻射,四周的向中間聚攏,環環相輔,好比“天網恢恢”中的“天網”,越來越大,無邊無際,牽一動全,仰望茫茫大地,我乃如此渺小也。吾欲強,必學也。

分組合作,同學們相互溝通,團結一致,生活在這樣的班集體中,我覺得自己地幸福的,同學們精彩的講解,流利的辯答,不覺發現自己身邊有如此多的人才。當自己站在講台上,八十雙眼睛望着自己,心開始慌了,但隨着講課的投入,又慢慢沉着了,一節課下來,我覺得自己勝利了,自己進步了,“人應該學會戰勝自我”,敢於超越,敢於創新。

我學習,我快樂。我在歷史考試之前的大約兩個星期就已經開始複習了,第一遍的複習要特別仔細的看書,要細到每一句話,每一個字,甚至不是正文的內容也要看,如“歷史縱橫”,邊看邊記,然後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清晰的架構和知識的輪廓。當然,看一遍書就把所有的點都記下來幾乎不大可能,所以我一般還會進行第二遍的閲讀,鞏固記憶。

以上的任務在考試前兩天就應該完成,那麼考試前幾個小時複習什麼呢?應側重在對大題的梳理上,每一個問題的條理都要很清晰明瞭,能一二三四地列出來,在答題時也要注意表達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第4篇

歷史是門嚴肅的學問,嚴肅得甚至近乎枯燥,所以大家都不願意去學。但是我對歷史卻似乎有着無窮的興趣,從來不會把它當作負擔或累贅,反而越學越想學,許多別人很頭疼的知識點,對我而言,都是在不經意之間就掌握了。其實我的“訣竅”,就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歷史趣味化。

首先,我總樂意把自己“代入”歷史。歷史是人的歷史,是我們先輩的生活。我會把自己想象成當時的一位著名的歷史人物,來理解歷史事件的發展經過與結果。

比如,有時,我把自己變成一方諸侯,在亂世中求生存,在面臨亂世紛爭時,儘自己的才能來使自己強大;有時,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位雄才偉略的君主,想辦法在當時的背景下如何使自己在治世上大放異彩。

我習慣在每天散步或出行的`時候,一邊走一邊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治世”方針中,就彷彿在腦海裏自編自演了一部《三國演義》。這樣,歷史成了我的“工具”,我自然就越用越熟了。

現實與歷史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聯繫現實來學習可以更深入地瞭解歷史事件的影響與意義。因此,我經常從現實出發,採用假設法來學習歷史。我常常想:“如果沒有發生這件事,我們現在會怎樣?”比如,“如果沒有鴉片戰爭會怎麼樣?”也許,沒有鴉片戰爭,我們就不會流失那麼多金銀,淪喪那麼多領土,也就不會遭受那麼多苦難;可同樣,也許我們就不會有轎車,不會有樓房,沒有民主的共和國。有時候隨着知識的進一步深化,我會不斷髮現自己以前的假設存在缺陷,或是這個假設就不應該存在。比如,我當時的這個鴉片戰爭假設,現在想來,問題就很多。但在剛接觸一個新知識時,正反面都考慮進去,有益於我把歷史學得更全面更透徹。

對於那些無法按照邏輯記憶的,如時間、地點之類的知識點,我習慣把它們寫成一張張紙條,貼在鏡子上,桌子上或者杯子上,這樣就不需死記硬背,每天早晨起來就有意無意的看一眼,幾天之後,不知不覺中就已經記得很牢固了。

以上就是我學習歷史的三點心得,學無止境,我相信大家一定會發現出許多比我好的學習方法。

第5篇

如果把高中歷史的學習比作高樓大廈的話,那麼對教材的熟悉掌握則猶如根基。在課堂上歷史老師經常對我們説,要學好歷史,一定得把課本看“厚”。當時不懂,後來方才明白:書看得多了,自然就厚了。

或許有人不以為然:把課本掌握了就能把歷史學好了?當然不是,但要學好歷史,課本是非得熟悉掌握不可的,這樣方能融會貫通,為我所用。如何看課本呢,會看的和不會看的不一樣,結果也就相差甚遠。我想在看書時一定要多思考,多比較,多總結,這樣就會多收穫。基於此,我在學習歷史時總結了幾點方法,供大家參考一下。

這是針對某一具體事件或專題而使用的方法。以座標原點為一歷史事件,以座標縱軸來表示此事件發生的前因與後果,以座標橫軸來表示此事件發生過程中所涉及的各色人物之態度觀點及行為等,以這樣的直觀方式把某一歷史事件的方方面面全都考慮進來,有助於我們對此事件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比如我們在學習“洋務運動”這一節中,分析洋務運動出現的原因以及它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在這場運動中,洋務派、頑固派最高當權者各持何態度又各自採取了什麼行動。採取這樣的方法來學習,有利於我們理清思路,把握重點。

我在臨近考試複習歷史時往往採用這種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複習方法。這要求學生在熟練掌握教材的前提下,以列提綱的形式把教材知識內容重現出來,實際上説白了就是能把教材目錄默寫出來。可不要小看這一點,它可以幫你以快速的時間把課本從頭到尾複習一遍,當然在畫這種知識結構圖時要儘量多地回想具體的細節和思考前後之間的內在聯繫。大家在學習累的時候,不妨這樣在紙上畫一畫,憶一憶,既休息了大腦,有複習了知識。

學習歷史,免不了涉及對歷史人物評價的問題。我認為作為高中生,對歷史人物評價問題把握以下基本的三點即可:“點”即出發點,立場,是歷史人物言論行為的初衷;“線”即歷史人物的活動是否符合社會歷史發展趨勢這條“總線”;“面”是指結合其功過得失綜合對其作出的全面評價。比如評價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曾國藩,既要看到他作為封建官員所持的立場,從而理解其鎮壓起義軍時的殘酷兇狠,又要看到他作為洋務派所具有的求強禦侮的進取精神以及對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綜合這兩方面我們再對其做出客觀總體的評價。

比較題也是在學習歷史中經常遇到的,無外乎二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但我想這裏有一個細節問題,就是應該先看其相同點,因為不相干的兩事物是無法做出比較的,相同點往往是較明顯的,這樣在作題時就會容易些。比如,比較一下兩次鴉片戰爭的異同。既然同稱鴉片戰爭,我們很自然想到二者的關係,後者應是前者的繼續和擴大,進而想到二者發動的目的`和當時的國際背景都是相同的。再如,中日戰爭和中法戰爭的異同,同樣在字面上我們可看到兩次戰爭都是與外國列強進行的,對他們來説都是侵略性的,都是對中國的掠奪。所以對那些碰到比較題無從下手的同學,應該學會合理的方法,找到合適的切入點。

材料題是我們在考試中必然會遇到的,也是感到比較棘手的。如何做,我想最基本的要抓住這兩點。“擴展”是説在看材料時不應僅僅侷限在材料本身,而應把思維進行延伸,把這段材料放到它所處的歷史背景當中,考察與之相關聯的歷史事件,這樣就會給我們一個完整的輪廓,便於在更大範圍來搜索我們需要的信息。“關鍵詞”是指材料中不起眼的容易為我們所忽視的信息,看似無用的往往卻是重要的,比如材料的出處,時間或者某個人物等,這些都是我們解題的關鍵。所以説,難的不是題目,而是我們的眼睛能否看到這些細節。

古人説,讀書,更要讀好書。同樣我們讀歷史,更要學會如何讀歷史。尋找學習的方法,讓歷史的學習變得有趣而簡單。同樣地,歷史不是簡單地機械地讓我們記住所發生的事情,我們學的時候也要“思”,從中吸取更為深刻的東西,這才是歷史真正的吸引人之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惟有勤于思考,方能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