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人文歷史書籍讀書心得7篇 "跨越時空,感悟人文歷史:讀書心得"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7W

本期文章以“人文歷史書籍讀書心得”為主題,為大家推薦一些精彩的歷史類讀物,並分享讀後感與心得。通過深入的專業解讀和個人閲讀體會,我們希望能夠為讀者提供對歷史的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同時也為大家帶來更多的閲讀啟發和思考。無論您是歷史愛好者,還是對人文社科感興趣的讀者,相信這篇文章都能給您帶來豐富的知識和愉悦的閲讀體驗。

人文歷史書籍讀書心得7篇

第1篇

首先摘抄一些徐祥貴的《歷史的天空》中一些好詞好句:

你要記住,軍旅之事,膽氣為先;壯膽之道,技藝為先。技湛則膽壯——也就是常言説的藝高人膽大,膽壯則兵強。你如今身為抗日軍人,軍人要有一股豪氣,既然報國,生死自然置之度外,大丈夫生當人傑,死做鬼雄。有此膽氣,練兵習武概無畏懼。砍頭只作風吹帽,世上豈有可怕之事?這樣的軍人,才是真的軍人。

樑大牙你要記住一條,你要依靠組織,組織是由人組成的,革命是由人進行的。沒有了人,一切都是辦不到的。要學會團結人,掌握人,控制人,使用人。做到這幾條,工作就好開展了。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革命是政治,政治是暴力行動,而書生氣是不能成大事的啊,這個道理你什麼時候才能明白呢?

以史為鑑,煮豆燃萁的事情比比皆是啊。《六韜·論將》説將有五材:勇、智、仁、信、忠,此仁此信此忠乃是施於部屬袍澤。五材之中獨無“義”,君子與非君子之戰乃你死我活,“義”乃亂軍之物,義不掌兵乃千年古訓,以義之心度非義之腹,豈有不被暗算之理!

辨別一個人是不是愛上了另一個人,只看一點就行,那就是看他會不會為他擔憂為他心跳。

胸中小不平,可以以酒消之;世上大不平,非劍不能消也。

愛情和喜歡確實不是一回事,喜歡一個女人,就想要他,想佔有她,要她伺候你服從你;愛一個人,老想護着她,捧着她,不能看她受委屈,不能看她作難,更不能看她吃苦,是發自內心的尊重她。

什麼叫得過且過?這也是戰術手段。把日子過舒坦了,就是保存自己,只有先保存了自己,有了出頭之日,才能消滅敵人。

人文歷史書籍讀書心得7篇

第2篇

在這個暑假裏,我讀了林漢達先生編寫的《中國歷史故事集》,這本書是從周朝東遷一直講到晉朝統一全國為止,前後一千零五十年。它不僅幫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更讓我知道了中國歷史的悠久。

這本書有許多好的詞語,如:完璧歸趙、三顧茅廬、學萬人敵等。這些詞語充分體現出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體現了朋友間的深厚友誼……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數“學萬人敵”這個故事了。

“學萬人敵”講的是秦朝時楚人項梁想要復興楚國,但是秦朝太強大了。他見自己的侄兒項羽從小挺聰明,就親自教他讀書,但是項羽學了沒幾天就不願意再讀下去。項梁見項羽學文的不行,就教他學劍。項羽學了一點又扔下了。項梁氣壞了,直接當面批評項羽,項羽卻有他自己的想法。項羽説:“書讀好了,只不過記錄自己的姓名。劍學好了,也不過跟人家對打,有什麼了不起?我要學就要學一種真本領,能敵得過成千上萬人(文言文叫萬人敵),那才有意思。”

這個故事讓我感觸很深,從書中,我明白了學習就要學有用的,不能半途而廢,這樣才能成功。

書中,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都在教育着我。隨着一個個故事的閲讀,我彷彿穿越到了古代,看見了大思想家孔子,失敗的楚霸王項羽,統一全國的秦始皇嬴政等。這一個個大人物的英雄事蹟,令我感動。

培根説過:讀史使人明智。今後我要多讀像《中國歷史故事集》這一類史書,長大以後做一個睿智理智的男人。通過讀《中國歷史故事集》,我發現偉大人物身上具有優秀的品質:善良、勤奮、智慧、勇敢、堅韌。正是這些優秀的品質激發和鼓舞了後人。我也一定要向他們學習,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第3篇

?歷史的刀鋒》內容概要:本書從改變歷史的角度,選取古代社會在歷史轉折關頭對中國哲學、思想、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十一位典型代表人物,將他們還原於當時複雜紛紜的歷史舞台,置放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與廣闊的歷史空間,以西來的啟蒙思想為參照,用現代人的全新意識,進行多側面、全方位的觀照與比較、透視與研究、描述與反思。從一系列看似不經意的歷史偶然中尋出不可逆轉的必然規律,把握歷史脈搏與發展線索,勾勒出一幅中國歷史發展的斑斕圖景……

?歷史的刀鋒》不是學術論著,它是一部雅俗共賞的系列文化歷史散文集,適合於不同文化層次的讀者。水平稍低的讀者可以瞭解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獲得一定的中國古代歷史知識;文化較高的讀者則可領悟藴涵其中的思想,對中國歷史怎樣一步步從遠古走到今天,神祕莫測的“上帝之手”如何撥動歷史的轉盤,從而決定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命運等重大命題,獲得較為明晰的認識與啟發……

歷史“活”在我們置身的現實之中,現實便是歷史的濃縮與延伸。歷史積澱的成果是文化,文化賦予人類語言、習俗、信仰、工具等方面的行為方式與生活內容。也就是説,我們從歷史脱胎而來,自第一聲長啼開始,就有一雙看不見的“上帝之手”在某種程度上規範了我們的人生。因此,那已然消逝的每一歷史階段,都包藴着相當密集而豐富的信息與內涵,這些信息與內涵對於我們今天的價值與意義,無論怎麼形容都不過分……

第4篇

我是從國中開始真正接觸歷史的。我很喜歡歷史,喜歡聽別人説那些久遠的真實故事,喜歡和別人一起探討那些故事背後深刻的意義。對於我而言,歷史如同營養物質,是我人生道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李世民在《舊唐書·魏徵傳》中寫道“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由此可知,歷史對於我們有多重要。近幾日,我讀了《中國大歷史》,從中便得到了很深刻的感悟。

?中國大歷史》由黃仁宇所著。由於中國歷史典籍浩如煙海,初學者往往容易混亂,所以作者書中倡導“大歷史”。“大歷史”是利用歸納法將現有史料高度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綱領,然後在與歐美史比較的基礎上加以研究。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着眼於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

為什麼稱為“中國大歷史”?中國過去150年內經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蜕變而為一個現代國家,影響到10億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許用尋常尺度衡量。因此,我們不必將歷史讀作“資治通鑑”,不必將歷史認作弘揚某種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歷史“應當如是”的價值旋流,滿足今天人們習史對歷史“何以如是”的因果關係的好奇心。

在書中,作者對於每個朝代,都會專門分析其財税制度。其中。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中央集權、官僚體系、意識形態逐漸形成的時期,從商周發端,到秦漢隋唐;第二段是從城市商業和國際(邊境)貿易中產生了商業社會的種子,但這種子在官僚體系、自耕農經濟和意識形態面前,只是發展出了服務於宮廷地主玩樂所需的奢侈品生產與商業,這一段從宋元到明清,中間從王安石變法到張居正變法,似有着搞“數目字管理”的意向,但數目字管理的條件仍未具備,變法必然失敗;第三段是清末受到外來侵略與衝擊,開始尋找強國的途徑,從清末的洋務自強運動到維新變法、立憲改革,再到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土地革命,直到改革開放,這一波一波的革命終於推翻了封建帝制,也創造了“一個新的高層機構”和“一個新的低層機構”。而“現在中國當前的任務,則是在高層機構和低層機構間敷設有制度性的聯繫才能從上至下,能夠以經濟及法治的方法管理,脱離官僚政治的壟斷。”在這本書,我們不僅對歷史的整體認識有了提升,也對一些具體歷史細節有了更明確的認識,更對歷史上的經濟有了更深的理解。

如同我上文提及的“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通過這本《中國大歷史》,瞭解到了中國的各個朝代的經濟。經濟與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國家息息相關。因此,我們應該多瞭解關於經濟方面的知識,別讓自己處於迷茫的狀態中。

第5篇

我有一套書,《中國歷史》,是我媽媽給我的暑期精神食糧。一共有14本書,我壓力很大,但當我打開它時,我立刻被裏面美麗的圖案和豐富的故事所吸引。

以圖文的形式介紹了中國自古至清末的歷史變遷,內容博大精深。這套書裏有很多歷史故事,都發生在中國。你為什麼要看這個?我母親告訴我,因為這些生動的,美麗的,驚天動地的故事,隨着時間的推移,它們不可避免地會顯得陌生和遙遠,讓人們覺得“不關我的事”因此,作為一名黑髮、黃皮膚的中國人,作為一名炎黃子孫,瞭解祖國曆史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你知道中國人們研究最早可以怎樣進行記事的嗎?你知道是誰發明了通過文字?你知道我國最早養蠶抽絲紡布的人是誰?你知道世界第一位帝王是怎樣發展產生的嗎?這套書裏我們都有自己介紹。這裏有一個千古流傳的友誼——管鮑之交;有心懷社會理想,育人不誨的老師——孔子;有各有本領、施展才華的“春秋五霸”,還有企業為了實現富國甘做奴隸、卧薪嚐膽的勾踐……

這套書不僅把中國歷史像一幅美麗的圖畫展現在我面前,而且讓我走進名人的歷史,感受他們的人格魅力、人文精神!

這一章講的是一個放牛的當了皇上後,為了保住自己的金錢,竟然殺了開國大臣,朝廷敗在了他的手裏:

一個小小的放牛娃,居然當了大皇帝。他是窮人出身,最恨貪官污吏。他一下子發了大財,提心別人搶去。殺光開國功臣,不準太監辦事,只相信自己的兒孫,以為這就可以天下大吉。他把機關算盡了,卻沒有算出家裏出了大問題。一個王子搶了王孫的皇帝寶座,重用功臣,提拔太監,雄心勃勃開闢了新局面。三寶太監揚航遠航,宣傳中華國威,罰站友好通商,衝濤破浪七下西洋,為名天下傳揚。可惜啊!真可惜,大好風光匆匆收了場。壞太監,大貪官,一個接一個鑽出來。特務橫行霸道,老百姓有話嘴難開,弄不好就砍腦袋。日本鬼子打來了,西洋鬼子也來了。小偷小摸,大打大搶,鬧得實在不像樣。你搶澳門,他攻台灣。日本人做海盜不過癮,攻打朝鮮,還想把中國一口都吞完。威家軍威風凜凜,趕走倭寇留美名。抗日援朝功勞大,保衞鄰邦,也保了自己的老家。

我讀了這一章之後,我覺得這個皇帝雖然痛恨貪官,但是做法不對,不應該什麼事情都不讓大臣做,這樣留他們幹什麼呢,後來,自己的兒孫上了台,做法卻是十分相信大臣,反而讓他們起了貪念,這告訴了我們,過分相信他人,自己只會腐敗,而做事留有一手,反而不會落到這樣的下場。

第6篇

初拿南懷瑾先生《歷史的經驗》這本書,以為只是歷史故事的經驗的簡單介紹,並沒有覺得內容之深刻。後來看了才知道,這裏面擷取了趙蕤的《長短經》、劉向《戰國策》、桓範《世要論》精華,參以歷史上興亡成敗的實例,論述了治世、用人、防邪、辨奸之道,並對黃石公《素書》、《太公兵法》、《陰符經》進行了逐句串講。

上次聽過北京文明文化傳播公司的劉文明老師的一節課,對銷售做了一個很恰當的比喻:銷售是一把刀,刀可以用來切菜,可以是醫生手中的手術刀,可以救人,但也可以被壞人用來殺人。我們無法對一件東西做一個準確的定性,正如銷售,你做的恰當,那就是直銷;做的不對,可能就成為我們所理解的傳銷了。同樣的,謀略,往往讓我們想起厚黑學之類的權術之作,單純的説謀略,有錯嗎?沒有,僅僅是手段而已,手段不存在對錯之分,其他類似的事物也是一樣,本身沒有所謂的好與不好、對與錯之分,聖賢講道德,道德也只不過是一個手段,仁義也是一個手段,這並不是壞的。就是我們所説的專制制度、民主制度,也只是一種手段,沒有好壞之分。問題在哪?在使用者本人。正人用手段、謀略,手段就正、謀略就正,在乎動機,存心正手段就正,存心邪門的人,即使用仁義道德的手段也是邪。

?長短經》還是説了一個我們都熟知的道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並用歷史的事實來驗證。仁、義、禮、樂、名、刑、賞、罰等等,實際上就包含了不仁不義等等。而且,凡事都有一個度,到不了這個度就達不到我們所説的真正的仁義等,同時,過了這一點,可能就不是真正的仁義了。

這個道理我也是最近在明白,以前老覺得,我要做一個問心無愧的人,凡事我都要把握最基本的原則去做,尤其是在自己不知所措的時候,更要堅持原則,堅持最基本的做人的原則。其實呢,這已經走上了本本主義的路子,不知變通,因為真正的把握原則,不是愣頭青似的死搬教條,而是因時因地不斷適應具體的情況,顧全大局的基礎上,同時又不違反基本的原則。因為有時候,很多事情,在自己看來是做到了所謂的仁義道德,但是從整體來看,卻違反了大義。

1、仁愛"仁者,所以博施於物,亦所以生偏私———反仁也"

仁就是愛,可是愛的反面是私心,有愛就有偏私。"天子愛天下,諸侯愛境內,不得過所愛者,惡私惠也。"仁愛有一定的範圍,超過了這個範圍,只要偏重仁愛,偏私就會來。宋史上有名的宰相王旦,他提拔了很多人,可是當面總是教訓人,等他死了以後,大家才知道自己曾經被他提拔過,但是范仲淹曾問他,為什麼提拔了而不讓人知道?王旦説,他提拔人只是為國家遴選人才,何必讓被提拔的人來感謝他私人,所謂"授爵公朝,感恩私室"的事情不幹,這是大夫不收公利的例子。

這一點的把握,非常困難,但最基本的,應該是先去愛人,沒有愛人的心恐怕也就沒有這些仁愛的流弊。

2、仗義"義者,所以立節行,亦所以成華偽———反義也"

義可以分兩種:一種是真正的大義,顧大局舍小利;一種是所謂的江湖義氣,就是小義。戰國宰相虞卿"棄相捐君",魏國信陵君"竊符矯命",都是後者,小義。

想到一個朋友的例子。朋友的父親是某縣教育局副局,年輕有為、能力強,因其兄長住院需花費大量醫藥費,他父親就以公事名義予以報銷,後來局長等領導對其不滿,仕途便從此不順,最後離開。這裏就牽扯到大義與小義的矛盾。今天的大義,當然早已不存在,我們可以把大義侷限於大局意識。應該是不破壞大局的情況下,儘量付出,儘量幫助。兒女情長、兄弟情義,量力而行。對我而言,做不了大義,但也不會盲目小義。

3、禮"禮者,所以行謹敬,亦所以生惰慢———反禮也"

禮包括了一切制度,有禮、有規矩,在公家或私人的行為上,是比較好,但是相反地,制度、規矩,行久了,太多了,會出大毛病,會使人偷懶、逃避。嚴格照禮的規矩,我們這樣站,這樣做都不對的,講話、走路、站、坐、穿衣,生活上一點一滴,都要小心謹慎,着實麻煩。因為處處要人守禮,要人講節義,這是令人痛苦的事情。

因此,禮要講,但不必苛刻做作的講禮,也不要過分的講禮。講禮要分場合、時段。

4、樂"樂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反樂也"

樂包括文化藝術,乃至歌舞音樂等。我們看歷史,一個國家富強了,文化鼎盛,藝術發達到最高的時候,也就是這個國家、民族、社會最墮落的時候,樂也有反的一面。"養失而泰,樂失而淫,禮失而彩"。民生太舒泰了,社會就墮落了,文化精神喪失了,表面好聽好看的東西卻特別多。

人也一樣,正如很多人功成名就之後,一時忘乎所以,生於憂患,卻死於安樂。

5、名"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反名也"

名是很好的,給人以名譽,是好事,如現在的表揚好人好事,公司裏表揚員工的突出表現,絕對沒有錯,但是也會使人生矜篡的念頭。當看到秦始皇氣派威風的車服時,漢高祖心裏面就起了"大丈夫當如是乎"的念頭,項羽更直截了當起了"取而代之"的念頭。

我們在看到他人有所成就,或比自己先成功時,或暫時過的比我們好的時候,如果自己心急敗壞,那就肯定不會趕上他們,相反,沉下心來,學人之長,補己之短,方能追趕上。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法律越嚴密,犯法的人越多,有的人要做壞事之前,先去找法令的漏洞做根據,做出來的壞事就會變成合法的。

7、刑賞"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凌暴———反刑也;賞者,所以勸忠能,亦所以生鄙爭———反賞也"

刑是殺人或拘留人,但是執行的人,會濫用刑法來欺負別人,有時好人也會受到刑法懲罰的痛苦;獎勵,得獎的人慾沒得獎的人,常常會爭功、爭賞,而爭得很鄙俗。

8、學識"聖人其作書也,以領理百事,愚者以不忘,智者以記事,及其衰也,為奸偽,以解有罪而殺不辜———反書也"

文字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有知識,使笨的人思想能夠開發,不要忘記過去的錯誤,聰明的人知識學問高了以後,能夠懂事。可是相反的,等到知識越廣博,作奸犯科,作假的本事也越來越大,懂了文字,有了知識之後,犯法的也許就是這些人,而且有理論,講得出道理,有罪的人他可以説成無罪。這還是説明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9、尚賢"其上賢也,以平教化,正獄訟,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澤施於下,萬人懷德。至於衰也,朋黨比周,各推其與,廢公趨私,外內相舉,奸人在位,賢者隱處———反賢也"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澤施於下,萬人懷德。但若朋黨比周,各推其與,只以小圈子利益為主,則就矇蔽了領導人。同一政見的人會互相包庇,每人都推薦自己信任的朋友,拉自己關係,結果就廢公趨私,變成了一個大私的集團。

10、夫士有五反,有勢奠貴不以愛人行義理,而反以暴傲。———反貴也

家富厚,不以振窮救不足,而反以侈靡無度,———反富也

資勇悍,不以衞上攻城,而反以侵凌私鬥。———反勇也

心智慧,不以端計數,而反以事奸飾非。———反智慧也

貌美好,不以統朝蒞人,而反以蠱女從欲。———反貌也

貴、富、勇、智、貌,如果自己具備了這些中的一個,沒有做到行義理、振窮、衞上攻城、端計數、統朝蒞人,相反的,暴傲、侈靡、侵凌私鬥、事奸飾非、蠱女從欲,就會走向另一個方向,違背了貴、富、勇、智、貌本該有的形象。

但是,每個人真要處在這樣的一個位置,恐怕很多事情也是自己無法控制的了,比如自己心態的變化,自己已經變了,卻還不知道。這是很正常的情況,所以,隨時保持自我檢討的心事很重要的。而且,要深信,真正做到了貴、富、勇、智、貌,那就會到達一個新的層次。

11、太公曰:明罰則人畏懼,人畏懼則變故出———反明罰也;明察則人擾,人擾則人徙,人徙則不安其處,易以成變———反明察也。

明罰,管理的太嚴,動不動就罰,大家就都怕了,但不要以為怕就能嚇住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所以説,過分的罰,就會亂;明察,凡事都對人看的很清楚,調查的很清楚,這就使人感到被擾亂、受干涉,為了避免干涉,就逃避遷走了,不安其處,也容易形成社會變亂。

罰和察本來都是好事,只是做過頭了,就物極必反。其實生活中,比如對於朋友、親人的一些過失,或是性格上的缺陷,大可不必去計較,因為每個人要去細細的觀察,都會有問題的,這也就是不要過分的察,不要過分的罰。

12、晏子曰:臣專其君,謂之不忠;子專其父,謂之不孝;妻專其父,謂嫉妒———反忠孝也。

臣子忠於其君,子孝於其父,本無可厚非,但是,忠孝不是簡單的你要忠孝於君、父。真正的忠孝,是要顧忌大局的忠孝。如果家長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特別的孝,其他的人就會被比下去了,這樣可能就會造成他人的誤解,孝心也就不是真正的孝心了。

13、韓子曰:儒者也文亂法,俠者以武犯禁———反文武也。

知識分子,讀書人學問又好,又會寫文章,文章寫多了,思想也多了,能言善道,很會辯論,於是以文學知識擾亂了法令,講俠義的人,動輒老子拳頭最大,用武勇把事情擺平了,所以重武俠的人,專門破壞了法令。儒者以文亂法,究其原因,是修養不夠,就是做人的道理沒有把握好,以至於昏了頭腦。俠者,武功本來是自保和強身健體的,但有武之後卻要去挑戰法令,就違反了武的本意,也是修養不夠所致。

14、子路拯溺而受牛謝,孔子曰:魯國必好救人於患也。子貢贖人而不受金於府。孔子曰:魯國不復贖人矣。子路受而勸德,子貢讓而止善。由此觀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反廉也。

人應該廉潔,不苟取,一點都不要,這是對的,當然,不可以提倡貪污,但有時候,像子貢的不受金於府,也不可以公然做出來,不然就會收到廉而過潔的反效果。

第7篇

課堂是我們教育的主陣地,教師在課堂中實施着傳道、授業、解惑的工作,聆聽着來自學生不同心靈的話語,處理着教學過程中發生了的或即將要發生的矛盾。儘管我們精心準備,但從“透視課堂的角度”和“理想教育的角度”來審視我們的課堂教學,我們的課堂也有很多值得改進和提高的地方。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授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需要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加以改進和提高。讀了《頓悟的藝術》一書,有以下幾點體會。

透視課堂,我們應將學生擺“正”位置,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擁有鮮活生命的個體,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我們的教師是陪襯,是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服務的。教師不應高高在上,而應和學生平等以待,用我們科學的頭腦和父母的心腸來教育孩子,使課堂充滿温情,充滿靈性。我們要改造我們的課堂用語,在課堂上,要學會傾聽學生的內在生命尊嚴,學會傾聽學生的生命體驗之音,學會傾聽學生的思維創意。

我從教近二十年,一直是這樣聽評課的:手裏拿着一個聽課本和一支筆,記錄着授課教師的言行和課堂的教學環節,以及自己的感想和疑問;評課就是隨便説點兒,主要是聽領導和專家的點評。讀了《頓悟的藝術》一書,覺得以前是對評價功能的窄化和傷害。真正的評價,要做到豐富多彩,要做到有的放矢,要做到具體明確,要做到虛懷若谷。真正的評價,應該是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的共鳴。真正的評價,其內藴裏有着設身處地的理解,將心比心的睿智、感同身受的體恤。美好的評價方式是對於心靈困境的理解,對於思維困惑的引導,對於學生生命感受的迴應,充滿着以心契心的温情與暖意。

課堂提問是教學中的一種主要形式,是教師們經常運用的教學手段,是教學目標達成的主要途徑,是重、難點的突破口,是學生髮展的關鍵,是“有效教學的核心”。但目前的課堂提問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問題難度控制不當,提問重思維結果的多,重思維過程的少。教學提問中有的顧此失彼,有的缺少邏輯,者的沒有智性,有的缺乏主體,因此提高課堂提問的質量顯得相當重要。智者問得巧,高明之處在於是否問得智、問得恰到好處。

課堂觀察是教師成長中很重要的一個途徑,是教師迅速成長的有效途徑。經經常聽課並立足於某個觀察點來觀察授課者的教學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於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有效的課堂觀察是基於教師自身的實踐水平和教學思想之上的,只有思想意識到,思考才能深刻,行為才能改進。儘管開始我們可能有困難,但隨着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不斷豐富,我想每個人都會得到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