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關於母愛的散文反映母愛的散文3篇 “母愛永恆,血脈相連”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89W

母愛是人類最為深刻、最為真摯的情感之一,它是每一個人從出生起就開始領受的禮物。母愛是無私的、無私的、不求回報的,它永遠是我們安全、堅強的後盾。散文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充滿着對母愛的讚美和思考,讓我們一同感受母親的偉大。

關於母愛的散文反映母愛的散文3篇 “母愛永恆,血脈相連”

第1篇

她給電視台欄目組寫信,前前後後共寫了16封。她説,她想參加蹦極比賽,一定要參加!電視台的工作人員被她打動了,可還是客氣地一一回絕。她的條件,離參賽要求太遠

她又將電話打進去,一次又一次,第21次時,電視台的人終於不再忍心拒絕她。可那卻並不代表他們不會擔憂。51歲,他們的節目播出史上年紀最大的參賽選手,一位看上去弱不禁風的老媽媽,卻要同那些一二十歲的年輕人一樣,挑戰身體與心理的極限。

2月15日,湖南衞視《勇往直前》節目現場,她一出現,圍觀者一片譁然。走路都已略顯蹣跚的她,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一點點向52米的高度靠近。大家聽到了她的氣喘,也明顯看到隨着高度的增加,她的雙腿在打顫。“阿姨,如果現在您後悔,要求退賽,還來得及!”熱心的主持人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她。她長長吁了一口氣,堅定地向着52米高台的邊緣走去……

“孩子,你看看媽媽,已替你站在高台上了,媽媽去替你完成心願,孩子,你聽到了嗎?”那近乎悽愴又滿懷熱切的呼喊,是她站在高台邊緣時衝着流雲和風喊的。眼淚淌滿了她的臉。

奇蹟,也在那一刻發生。千里之外的病房裏,電視機前面的病牀上,那位昏睡了一千多個日夜的年輕女孩,她聽到了媽媽的呼喚。她的眼瞼微動,繼而又費了好大的力,試圖努力去睜開……她的喉嚨裏發出“咕嘟”聲,兩行清清的淚,緩緩地順着她的臉頰流下。

女孩叫青果,是高台上那位老媽媽最心愛的女兒。三年前,青果還是命運的寵兒,18歲的花樣年華,就拿到了讓人無比羨慕的出國護照。她成了去澳大利亞的公費留學生。可那場意外,來得太讓人措不及手。就在青果出國前夕,一場車禍奪走了那個家庭所有的幸福。經過一番搶救,青果的`命保住了,卻意外地把自己的過往全部丟失。她患了癲癇性失憶症。面對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媽媽,她一遍又一遍無助地問:“你是誰?為什麼會在我家裏?”曾經聰明乖巧的女兒不見了。她不得不逼着自己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從零開始,翻找與女兒生活的點點滴滴,不斷啟發她,可面對她一遍又一遍耐心的提示,女兒眼裏仍一片茫然,直到那個人的出現。

那天,女兒同往常一樣坐在電視機前,電視中播出的是一檔挑戰極限的蹦極運動,當那個年輕的小夥子從高台上大聲呼喊着“媽媽,我來了”,繼而像一隻小鳥一樣從高空飛下來時,沉默多日的女兒忽然興奮了:“媽媽,我想起來了,我知道他在做什麼。”也就是從那天起,她才知道,去高台上挑戰自己,一直是女兒心底的願望。

就這樣她開始關注這項運動,她買了好多關於蹦極的片子,一遍遍陪着女兒看,期待命運之神再次垂青。可她的夢很快被現實打碎。女兒再次發病,之後不能看電視,也不能同她講話。無論她趴在女兒的牀邊,呢喃上千萬聲“寶貝”,沉睡的女兒都不迴應。可她不願放棄,她試了所有辦法,卻毫無效果。

去蹦極,便成了她為贏回女兒的一個賭注。年齡太大,身體狀況也不符,心臟不好,血壓也高,還有致命的恐高症,更沒有時間去接受嚴格的賽前訓練,她就那麼赤手空拳地要求上陣,16封信,21通電話,她終於如願以償,站在了高台上。

這段比賽背後的故事,讓現場的觀眾動容,一顆顆心也緊繃起來。“只要孩子能醒,就算搭上老命,我也願意!”主持人最後一次詢問是否退賽,她已蒙上眼罩,勇敢地走向高台的邊緣。

“一、二、三……”隨着主持人的計數,比賽現場卻出現了讓所有人意外的一幕。隨着那聲“三”字的塵埃落定,她忽然輕輕地向後倒下去……竟是主持人故意將她輕輕推倒在地的。

節目的最後,主持人含着眼淚説:“我們不想讓這位偉大的母親去冒險,因為我們相信,就算她沒有跳下去,她的女兒,包括我們所有的人,也已感受到了那份52米高台上的母愛!

關於母愛的散文反映母愛的散文3篇 “母愛永恆,血脈相連” 第2張

第2篇

我小時候多病,身體瘦弱。那時,農村缺醫少藥,人們沒有健康方面的知識。我母親總認為,我體弱多病,是沒有得到菩薩的保佑。因此,她要帶髮修行,信奉菩薩。她用一籃子雞蛋,向一個算命先生換回來一尊佛像,放在房間裏供着,每天早晚三叩九拜。母親不識字,不會念經,她拜佛時,口裏唸的永遠只有一句話:菩薩保佑我兒。

她聽説信佛的人不能吃葷,便毫不猶豫開始吃齋。那時雖然貧窮,買不起肉吃,但父親常常會弄些魚蝦和野物回來,給大家解解饞,補充一些營養。母親自從決心吃齋後,就絕不再沾葷腥。但繁重的農活和家務一點也沒有減輕,極度缺乏營養的母親,虛弱不堪。父親擔心她的身子,勸她開齋,她拒絕了。村裏有人建議她吃花齋。所謂花齋,就是隻在每月的某幾天吃齋,其餘時間可以吃葷。母親覺得吃花齋心不誠,也拒絕了。這時候,對兒子深深的母愛,已化作了一種巨大的信念,母親就憑這種信念支撐着,一天天熬着艱難的日子。

母親吃齋後,再也不殺生。以往,父親把魚蝦弄回來後,都是母親收拾,後來父親就只得自己動手了。母親不但自己不殺生,別人殺生她也不敢看。我幾次看見,母親遇到別人殺雞時,她趕緊扭過頭去,口裏不斷念着阿彌陀佛。

也許是一種巧合吧,母親吃齋後,有段時間,我還真的很少生病,身體好多了。母親當然要把這種變化歸功於菩薩,拜佛時,她便多了一句話:菩薩大恩大德。

可過了一陣子,我又大病了一場。拖了很長時間,病雖然好了,我的身體卻更加虛弱。村裏老人們便對母親説,要用老母雞湯給我補身子。母親馬上準備給我煨老母雞湯。可這時父親出遠門上水利去了,沒人殺雞。母親沒辦法,只好自己殺。我看了她殺雞的整個過程:她把雞從籠裏抓出來,拿在手上左看右看,她輕輕地歎息了一聲,然後蹲下身去,一手抓着雞腿,一手捏着雞頭,不斷劃圈,一邊划動,口裏一邊唸唸有詞:雞呀雞呀,你不怪,你是陽世三界一碗菜,今年去了明年早些來。唸完這些,又念阿彌陀佛。念着念着,母親淚流滿面。

直到把雞湯端給我吃時,母親的眼裏仍然飽含淚水。誰能知道,信了佛又吃長齋的母親,親手把一隻活雞殺死煨湯,她的內心該是受着多麼大的煎熬!可為了她的兒子,她甘心情願地讓自己的心,穿行於紅塵和淨土,忍受難以忍受的折磨和痛苦。這是因為,在母親的心裏,兒子就是她的天,她的神,她的世界,她的一切一切。

這就是母愛,是我無法用任何詞語去形容和讚美的母愛!

第3篇

“西子,過來給媽紉線,媽紉了幾回都沒紉進去。”一大早,母親就叫着我的小名幫她穿針引線。

母親端坐在陽台上的木凳上,雙膝上平鋪着一條褲子。我接過針線,輕而易舉就將線頭從細小的針眼穿過。母親接過紉好的針線,推了推鼻樑上的老花鏡,略顯沮喪地説:“老了,戴上老花鏡也紉不好線了!”

看到母親有些低落的情緒,我趕緊安慰母親:“媽,看不清就別做針線活兒了,好衣服都穿不過來,你都縫縫補補一輩子了,也該好好歇歇了。”

母親長舒一口氣,接着説:“媽是個閒不住的人,你又不是不知道,再説了,這舊衣服扔了多可惜,縫縫補補不費事,還能接着穿。”説着,母親低頭熟練地縫了起來。這幕場景,已經在我眼前重複了三十多年。看到母親頭上的銀髮日漸增多,臉龐上佈滿了歲月的印記,曾經鋭利的眼神已經變成老花眼,我的.內心已不能平靜,不得不感歎:歲月無情,母親真的老了!

在我幼年的記憶當中,母親一直愛做針線活兒,並樂此不疲。我的童年和許多頑皮好動的男孩一樣,經常在外瘋跑瘋玩,喜歡爬樹上牆,追逐打鬧。衣服褲子總是被我穿得又髒又破,往往不是丟個釦子就是磨個破洞,要麼就是褲襠開線。一向較為嚴厲的父親每次見到我衣衫不整就會大聲訓斥,嚇得我畏畏縮縮不敢進家。母親雖是文盲,但卻很開明,常在父親面前為我開脱:“男孩就要調皮一點,你小時候不也一樣嗎?”母親的一席反問總會令父親啞口無言,怒氣頓消。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我的“野性”。多少個深夜,待我上牀睡覺後,母親才會拿出針線,在燈下為我縫補衣褲。不論頭天衣服有多破,第二天,我總能穿上縫補的嚴絲合縫的衣服。

在那個貧窮落後的年代,家裏的一切開銷全靠父親微薄的工資和母親四處打零工。我和哥哥也只有逢年過節才能搭上“班車”添置些新衣服。為了節省開銷,父母很少捨得給自己買新衣服,父母身上的衣服都會經歷“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光榮史。母親以自己嫻熟的針線活兒手藝,把家裏的衣服縫補拾掇的完好無缺。不僅如此,一家四口,夏天穿的單布鞋,冬天穿的厚棉鞋全部出自母親的巧手。特別是厚棉鞋,手工製作費時又費力,光是納鞋底、剪鞋幫就有許多工序步驟,極其繁瑣。為了做出結實耐穿,暖和合腳的棉布鞋,母親把父親從井下帶上來的報廢的舊皮帶,根據腳型肥瘦和大小裁剪出合適的鞋底,將四五層白布重疊,與鞋底對應剪下,用漿糊分層粘牢,然後用針線細細密密的縫合,納出鬆軟舒適的底襯。鞋幫的製作則要嚴格根據腳背的高低和腳踝的兩側曲線進行放樣下料,其製作過程同樣繁瑣。在填充棉花過程中,更加考驗母親對填充量和棉花分佈的掌握尺度。一雙棉鞋,一般要經過五六個夜晚才能成型。母親做出的單布鞋輕便,棉布鞋厚實,就這樣,哥哥穿過的布鞋,我再接着穿,直到我的腳穿不進去為止,布鞋依然十分結實。至今,家裏依然保存着幾雙較為嶄新的布鞋,可以當做拖鞋在屋裏穿,時常會勾起我們對那個艱苦年月的回憶,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母親於縫縫補補中,在我和哥哥的幼年時期就培養了我們哥倆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良好生活習慣,讓我們受益終生,並且將這種良好的習慣傳遞給自己的孩子,代代相傳。

後來物質生活逐漸豐富了,日子紅火了,母親除了照例白天四處打零工補貼家用,夜晚又多了一個差事——打毛衣、織毛褲。不僅給自己家人打,還幫着給親戚鄰居打,而且對外人分文不取。母親似乎天生對針線活兒有着獨到的天分,對毛衣的各種織法、走線、挑線,母親都總結出了一套要領。鄰居中,老的、少的,經常登門向母親討教毛衣毛褲的織法技巧。討教者不管是左鄰右舍、還是生人熟人,母親都會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的技法傳授給別人。正因如此,母親在左鄰右舍中的口碑極好,一致評價母親熱情誠懇、慷慨大度。母親厚道待人,樂於助人,無形當中教育我和哥哥深諳樂施於人,自然就會收穫快樂的道理。

母親的一雙巧手一輩子也閒不下來,她時常歎息,自己的針線活老手藝快要失傳了。我知道,母親的歎息不無道理。現在,社會發展進步如此之快,各式新款服裝物美價廉,各種運動鞋、休閒鞋、皮鞋應有盡有,衣服還沒等穿破,追趕潮流的人們就早早將舊服裝丟棄,鞋就更不用勞神費力自己動手做了,機器編織毛衣也早已取代了人工打毛衣的時代,年輕人似乎不需要掌握針線活兒手藝了。可母親依然對針線活情有獨鍾,這不,我和哥哥兩家的孩子從出生以後一直到六歲入學,身上穿的棉襖都是母親親手縫製的。母親總是驕傲的説,自己給兩家孫女縫的棉襖用的全部是河南老家自己種的上等棉花。母親用一件件親手縫製的棉襖將“隔輩親”這份愛體現的情真意切,入骨入髓。

深受母親的影響,我自然學會了一些簡單的針線活。井下工作穿的工作服每每掉個釦子、開條線、磨個洞,我都習慣自己親手縫補,在縫縫補補中,我能感受到來自母親的諄諄教誨——勤動手、勤持家。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每當聽到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中的詩句,我都不禁想起慈祥辛勞,勤儉持家的母親。母親的一針一線,縫的是對兒女風雨冷暖的温情、對兒女勞累奔波的關愛、對兒女他鄉漂泊的牽掛。細細密密的一針一線中,足以窺見世間最偉大的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