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不一樣的中秋節記事作文5篇 與眾不同的中秋記憶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88W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人們都會家家户户團圓共度佳節。但是今年的中秋節卻和往年不同,因為疫情的影響,很多人不得不選擇在遠離家鄉的地方過節。而這些不同尋常的經歷,或許會成為藏着珍貴回憶的中秋節記事。

不一樣的中秋節記事作文5篇 與眾不同的中秋記憶

第1篇

中秋!令我想到了明亮的月色、月下十里芳香的桂花、花下那坐在石凳上的一家人。然而這只是想,畢竟以前從未這樣過過中秋節。但是今年的中秋節是截然不同的。

我以前過的中秋是這樣的:在高樓大廈的大廳裏,吃豐盛的團圓飯以及飯後的月餅,在看不見明月的夜晚與家人度過。書中描寫的中秋節是這樣的:家家户户伴着明月,與親人相聚。孩童在桂花樹下嬉戲玩耍,時而發出歡快的笑聲。今年,我的中秋節過的充滿詩情畫意。

按照原計劃,和親戚一起吃一頓團圓飯就結束的中秋節。被突如其來的一個電話打破,是我舅舅的一個朋友,邀請我們一起過中秋節。那個叔叔的家在入山不遠的一個地方,那是一個桂花園。園中有一個魚池,秋風在水面上輕輕拂過,泛起一片漣漪。池中的魚兒彷彿知道我們的到來,紛紛探出頭。頭上還頂着飄落下的桂花瓣,很是討人喜愛。時間在秋風中悄悄遠去,飯菜的香氣突然襲來,明月及星星在剎那間也已掛上。秋風還要為這節日增添色彩,它飄過,帶着陣陣芳香,空中下起了桂花雨。在吃飯之前,叔叔一家人還要燒鞭炮。紅色為淡雅的景色帶進幾分活潑,幽靜的桂花園響起陣陣鞭炮聲,頓時有了團圓喜慶的感覺。餐桌上的都是農家小菜,每一碟都是滿滿的樸素的,沒有過多的裝飾,卻散發着和諧幸福的香氣,這比城市裏,一碟稀少而耀眼的山珍海味要來得實在。吃過團圓飯後,一家人圍坐在石凳上,吃月餅、喝茶、賞月、聞着花香、享受着秋風撫過的清涼,感歎:這個中秋多麼截然不同,充滿着詩情畫意。

這別樣中秋,詩意盎然、如歌如畫,深深刻入我心中,令我無法忘懷。

不一樣的中秋節記事作文5篇 與眾不同的中秋記憶 第2張

第2篇

八月十五,又迎來了中秋節,在這個燈紅酒綠的鬧市裏,我呼吸着污濁的空氣,不禁想到了小時候在鄉間度過的中秋節。

那時的中秋節,有很多習俗,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做烙饃。

做烙饃的工序十分複雜--先殺雞,將雞朘上的一層薄膜去掉,曬乾,碾碎,摻在麪粉裏,裏面再添進芝麻、茴香等配料,做成很薄的大餅,放在一種像鑼一樣,下面有四條腿兒支撐着的鍋上,在下面燒火,這樣烤出來的烙饃很脆,味道更是讓我回味無窮。

那時賞月,都是大人的事,而我們小孩子則是聚在一起,找幾個類似網狀的東西,口語叫它悠悠,系在兩棵樹之間,交替着玩。我曾記得我坐在上面玩時,不知誰狠狠推了一把,我被搖了下來,頭朝下,摔的可不輕,我睡在地上半晌沒緩過來勁兒。

一陣刺耳的剎車聲打斷了我的思緒,我想向遠方眺望,卻被高樓擋住了視線。

現在的中秋,似乎只剩下吃月餅了。有些人也願意去賞月,消磨一下時間,但到這時才發現,月亮已經看不到了。

這是我過的最無聊的一箇中秋--上午我呆在家裏寫作業,午覺一直睡到了四點多。我想出門溜達一下,到了街上,除了中秋大減價、中秋節全場七折之類的標語,我體驗不到中秋的任何氣氛。

難道從前的中秋節就這樣一去不復返了嗎?難道流傳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就這樣銷聲匿跡了嗎?

我也有些懷戀那些快樂的時光,但似乎也有點兒麻木了--清明、重陽、端午……這其中民族文化的瑰寶都退化得只剩下皮毛了。

我不希望我們的傳統文化繼續消失,所以,請關注這些被我們遺忘的傳統文化,讓我們再過一次一樣的中秋。

第3篇

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對中秋是情有獨鍾,留下了許許多多吟詠中秋的詩詞,那真是不可勝數!如果要把這些詩詞排個順序的話,我估計排在第一位的十有八九當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我們一同來欣賞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唱吧。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節,為作者醉後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

上片表現詞人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側重寫天上。開篇“明月幾時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意,通過向青天發問,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以下數句,筆勢夭矯回折,跌宕多彩。它説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以上寫詩人把酒問月,是對明月產生的疑問、進行的探索,氣勢不凡,突兀挺拔。“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幾句,寫詞人對月宮仙境產生的嚮往和疑慮,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寫詞人的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表現了詞人執着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表現詞人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重寫人間。“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三句,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承“照無眠”而下,筆致淋漓頓挫,表面上是惱月照人,增人“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骨子裏是本抱懷人心事,借見月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於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脱、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並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結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轉出更高的思想境界,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嚮往,既富於哲理,又飽含感情。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之所能傳誦千古,在我看來原因主要有有三個方面:第一、由於它高曠的胸襟、豐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藝術構思,使這首詞所展示的形象廣闊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第二、所抒寫的“此事古難全”的離愁別恨能激起各個時代、各種類型的讀者的共鳴;第三、詞中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已越過兄弟的界限,變為一切熱愛幸福生活的人們的共同希望。

只要有中秋這個節日存在,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會被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永遠地吟唱下去!

第4篇

農曆八月十五,是萬家歡聚的中秋佳節。我們一家子都回奶奶家過節。

奶奶家可熱鬧啦!伯父伯母,姑姑。表哥表弟都趕來過中秋。大家共聚一堂,享受天倫之樂。

“開飯啦”!一碟碟佳餚讓人垂涎欲滴。有白切雞,酸菜魚,啤酒鴨……樣樣都是我愛吃的,這下可有口福了。我夾起一塊滑嫩嫩的雞肉到奶奶碗裏,對奶奶説:“奶奶,祝您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奶奶笑呵呵的説:“好,真乖,給你夾個大雞腿,來年長更高。”奶奶摸着我的小腦瓜,又看看大家,一直笑不合嘴。雖然我猜不透奶奶的心思,但有一點,我是知道的,奶奶現在一定感到很幸福,很滿足。伯父舉起酒杯,説“我們今晚不醉不歸。”

當夜晚降臨時,大家拿着一把把竹椅和應節的食物到院子裏。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塊月餅,是雙黃蓮容,美味極了。“瞧!月亮出來了,月亮出來了。”妹妹興奮地叫着喊着。

月亮像一位羞答答的小姑娘似的從雲層中露出臉兒。過了一會兒,她才完全走了出來。皎潔的月光在深藍的夜空中顯得分外明亮。我望着這輪金黃的圓月,幻想着嫦娥奔月的美好傳説。一家人有説有笑,十分融洽。

此時,我明白了∶真正的快樂不需要用奢華的物品來換取,只是一家人簡簡單單的團聚。不正應了一句話,“美滿家庭比月圓嗎”?

第5篇

今夜,明月裝飾了誰的窗,那位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人,又將落入誰的夢中?

夢迴故宅,門前幾株老樹,是否因歲月的侵蝕落下滿目瘡痍的舊痕。給它增添了幾許蒼涼凝重的色調;是否許多事物都染上了滄桑鬱跡。我涉水而去,叩響重門上生鏽的銅環,踏入木質門檻,是否爹孃還在等待,再一次為我烘乾被風露打濕的裙衫?

一曲《彩雲追月》隨着微寒的風,自悠長的小巷吹來,撥弄一池秋水,隱隱繞夢;月色故鄉明,熟悉的夥伴是否被叫去高掛起了燈籠,滿街通紅;在清涼的院落裏,焚香拜月,吃着新鮮的水果和團圓的月餅,與家人共賞秋色?

低紅的桂花雨,輕淺的蓮香風。夢境如開,醒來愁更凝重,有一種塵緣叫似水流年,有一種宿命叫客居他鄉。是誰,乘一葉小舟,在明月如水的中秋,打撈匆匆流逝的華年,又是誰折一朵寂寞睡着的青蓮,書寫俊逸風流的詩章?歎月滿,愁也滿。

月明中秋,是一圖清雅秀美的寫意,是一箋沉默無暇的詩銘;不知承載多少悠悠往事,沉睡在古人筆下的詩卷中。在那飄蓬輾轉他鄉的杜甫裏,月夜下,獨聽秋雁的哀聲,遙憶舍弟;在那高樓乘風,起舞弄影的李白裏,唱一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辭章。也在那海邊望月懷遠,願天涯共此時的九齡詩卷中……

從古至今,來自天南地北的文人墨客,用濃淡各異的水墨將月亮點染得千姿百態,但舊時的明月太高太遠,今人的目光無法企及。

莫道是美景良宵,眸眼難尋故相識;獨倚窗櫺,眷望長空心暗惻,歎千古繞愁之事,唯獨情字。多情的,始終是那望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