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最新《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熱門精選示例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4.5K

《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大家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你還在苦惱相關的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最新《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熱門精選示例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最新《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熱門精選示例三篇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1

佐藤學著作《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在手已經幾個月了,上學期教師主題交流會上聆聽了幾位教師代表交流的讀後感,心中深感慚愧。在讀書這件事上,我已然成為一個“後進分子”。我在讀,我在用心地讀,只是沒有想那麼深。寒假裏又讀了此書,我在書上做了批註,並對我的教學狀況作了反思。佐藤學先生提出的主旨鮮明的教育理念,生動形象的比喻,給我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

一、做一個用心的“捕手”

讀這本書,恐怕大多數老師會對“傾聽”這兩個字有深刻的感受。佐藤學先生通過實例説明了“在教室裏的交流中,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而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卻是多多發言,我們以為孩子不發言是因為膽小,一味地鼓勵孩子要勇敢,大膽發言,卻忽略了對他們“聽”的能力的培養。這一學年,我教一年級。一年級的孩子,喜歡發言,但缺乏聽的習慣。我會引導他們要學會聽別人的發言,瞭解別人的想法,從而正確評價別人的思路。如佐藤學先生所説:在教室裏,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言語才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

傾聽,不僅僅是學生聽教師、學生聽學生,對於教師來説,傾聽學生的發言十分重要。佐藤學先生把傾聽學生的發言比作和學生在玩棒球投球練習,我想,教師,就是一個捕手。一個用心的“捕手”,無論學生投過來的是“好球”還是“差球”,都應能準確地接住。這樣,學生才會產生愉快的心理體驗和投球的快感,才會繼續投出越來越多的好球。如果我們讓學生投出的球一個又一個地掉落在地,或是讓學生自己去撿,久而久之,學生還是喜歡投球嗎?棒球投球式的傾聽,是多麼形象的比喻啊!在我們的課堂上,被我們棄之不接的“球”還少嗎?我捫心自問:我每天準確接住學生投來的球了嗎?還是在按自己的計劃上課?每次聽年輕教師的課,我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學生在課堂上生成了這麼好的教學資源,為何棄之不用?年輕教師常會這樣回答:我怕擾亂我的教學思路;我沒聽清;我怕完不成教學任務……這説明我們還不擅長接球。佐藤學先生這樣告誡我們:不擅長接球的老師,應當專心一意地正面直對學生,去接住他們的每一個球,重視他們的每一個球,而不要以為只有按自己的教學計劃上課才是上課。作為教師,我們都應努力做一個用心的“捕手”!

二、做一個細緻的“裁縫”

“學生的學習乃是不斷的從個體發出,又迴歸到個體的,因此教師的活動也應當從應對學生個體出發又迴歸到學生個體上去。”美國教師稱之為“tailoring”,意思是服裝的裁剪製作。也就是説想按照每個人的身體尺寸量體裁衣那樣去對應每個學生的個性,創造課程。“量體裁衣”的理念,實際上就是我國的“因材施教”。不過,佐藤學先生認為:在學生做作業的這一時間裏,教師集中精力去“量體裁衣”是更重要的。這一點我感受頗深。

每個班都有需要幫助的學生,我也常常會在學生做作業時去“巡視”,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我常常會呈現收集到的錯例,一一呈現,引發爭辯,在一次次地辨析中讓學生了解錯誤的原因,收穫正確的思路。但是,我不是個細緻的“裁縫”,我有“量體裁衣”的意識,卻又常常會用統一的“尺寸”來要求學生。看到作業進度未跟上大部隊節奏的我會着急,看到學生不可思議的錯誤我會生氣,我常常就“巡視”而“巡視”,沒能給那些不能達到目標的學生提供具體的幫助,而是如同一個監工,不斷行使着督促、管理的“權力”。做一個細緻的“裁縫”,應當是對應每個學生的個性去“量體裁衣”的,應當是為每一個學生服務的,反思自己,可能多了些師道尊嚴,少了點兒服務的意識。

三、做一個睿智的“指揮”

“量體裁衣”是以“學”為中心的兩種活動形式之一,另一種是“與學生各種各樣的想法,認識相互激盪回想的活動”,稱之為“交響樂團”。這又是一個多麼形象的比喻!“在教室裏,各種各樣的意見、想法相互呼應便產生了如同交響樂般的教學。”“在一個個學生的聲音相互迴響、相互烘托的‘交響樂團’中,十分關鍵的是交往展開的豐富程度、深入程度怎樣。”文中提出了四種交往:單向交往、雙向交往、反向交往和異向交往。這些交往,組成了教室裏的“交響樂團”。教室裏的“交響樂團”,不可能經歷預演、排練,隨時都可能有不和諧的聲音,此時,作為“交響樂團”的指揮——教師,發揮着極為重要的作用。

這裏我所説的“指揮”,並不是真正的交響樂團中的那種“一人令,眾人行”的指揮,而是一個隨時根據實際情況,能敏鋭判斷,及時調節,恰當引導的睿智的“指揮”。比如,當教室裏出現多種聲音,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的時候,教師應當有效的評價和指導;當教室裏出現冷場,眾人迷茫時,教師需要巧妙地點撥和引導;當教室裏出現別樣精彩的聲音,教師應及時抓住,引發討論,説不定就能譜寫一曲動聽的“交響樂”……“相反,如果教師對不同思路的話語不敏感,那麼教學就只可能順着教師的路數進行下去,交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變得非常膚淺和單薄。”由此可見,教室裏的“交響樂團”需要一個睿智的“指揮”。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印象最深的是以上這三個比喻,通俗易懂,形象貼切。閲讀還在繼續,思考不會停止,思考之後,是靜悄悄的革命。在教室裏,但願我能做一個用心的“捕手”、細緻的“裁縫”和睿智的“指揮”。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2

在校長的推薦下,假期中認真研讀了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不僅被書中那些日本教師的敬業精神、嚴謹的態度深深感動,更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及教育理想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和思考。

光陰似箭,不知不覺間工作已13個年頭,作為低年級的班主任,工作忙而雜,很難靜下來看看書或寫寫東西,而心裏的愧疚也被“我工作很忙”的理由漸漸消融,心安理得地原諒自己在專業研究上的停步不前。慢慢的,剛工作時的那種對自己未來教師生涯的美好理想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然而,就在這個暑假,就在我靜靜感悟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之後,佐藤學先生幾十年如一日地深入教學一線開展教學研究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佐藤學先生作為一名“付諸行動的研究者”,幾十年裏走訪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和養護學校,與一線教師共同嘗試從學校內部對教育科研和學校管理進行改革,他的敬業精神讓我深深感動,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工作歷程,從對自己作為光榮的人民教師而對未來充滿無數美好的憧憬,到如今漸漸被日益繁雜的日常工作所淹沒,這其中,正是缺乏了佐藤學先生和他的日本同行所具有的對教育、對理想的執着追求。

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中,佐藤學先生寫到:小林老師決心從一年做一次法國大菜的教師,變成每日三餐過問柴米油鹽,並能做出美味菜餚的教師;他決心把那種期待學生會發生戲劇性變化的教學轉變為不間斷的可持續培育學生的教學。在後來開展的研討活動中,小林老師提供的錄像讓每一位參與研討的教師心靈受到震撼,充分感受到了小林老師當時所作改變的正確及其價值。這是多麼可喜的、必要的改變啊,而在我們周圍,安於現狀的老師比比皆是,有時就連自己也會被暫時獲得的成績、遇到的困難矇蔽雙眼,失去改變的動力和勇氣,佐藤學先生以他豐富的經驗、執着的追求和獲得的成功再次提醒了我們,要改變教育,必須從改變自身開始。

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這一章中,小林老師從關注“法國大菜”般的教學轉而關注“最樸素的如醬湯般香味的日常教學”又一次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們的周圍,關注日常教學應該説是我們在幾年前就達成的共識,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所關注的日常教學更多的體現在關注每天40分鐘的集體教學活動上,有多少時候正真如關注教學活動般的去關注教師每天的晨間接待、生活活動、遊戲活動以及自由活動?同樣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章節中,佐藤學先生寫到:小林老師常常説,要充分地重視“開頭”,這是寶貴的經驗之談。而差的教師往往只關注“結果”,常常草率地、馬虎地“開頭”。小林老師常常仔細地觀察、注意學生“從哪裏開始,怎樣開始”,他認為“結果”怎麼都行,“開頭”決定了一切。可以説,創造性教師的工作常常是從“開頭”展開的。小林老師充分重視“開頭”的做法我覺得十分可取。

這本《靜悄悄的革命》確實是一本能給人啟發、令人深思的好書,學習的感悟和思考還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講來。教師生涯是一個意義深長的生涯,我們的理想、我們的生命將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付出、不斷的探索、不斷的努力中獲得成長,從而實現和獲得真正的人生幸福。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我將為之而努力!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3

學校推薦了《靜悄悄的革命》這樣一本書,我在空餘時間試着跟隨着佐藤學先生對教育研究的腳步,讀了走進校園裏的這場靜悄悄的革命……

佐藤學先生孜孜追求的理想教育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此書分了四個章節:1、教室裏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2、改變教學——學校改變3、設計課程4、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國小的實踐。

這本書對我有很大的啟發,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傾聽學生的發言這一小節,佐藤學先生在書中寫道:“這種傾聽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鳴共感。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説是傾聽學生髮言的‘理解方式’應具有的最重要的意義。”這段話啟示我們教師要用心傾聽學生的各種語言,包括身體所發出的無聲語言,感受學生在課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動與學生的想象產生共鳴,從而共同走向創造性的學習。現在無論在什麼樣的場合都提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可是有多少教師真的理解怎麼做才是尊重學生呢?這本書正啟示我們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聲音,瞭解孩子的需要,接納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語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們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那麼你必須改變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覺者的姿態,走到學生中去,蹲下身來,與孩子的雙眸對視,學會傾聽,學會理解。

我們的課堂教學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我認為: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在我們的平常課堂中,學生髮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後爭先恐後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裏裝着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其實,我的課堂中也存在着同樣的問題,班級孩子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異常激烈,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我認為我們的教師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會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孩子的最佳聽眾。對於學生的錯誤回答,做到不輕易下結論(如:回答錯誤、不當等),以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宜用委婉的語氣,因勢利導的開導與糾正。同時,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這樣使每個孩子都能打開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塊最短的木板,使較差的學生也能得到發展與提高。總之,傾聽比發言更重要。作為在第一線的教師我也經常在課堂上發生這樣的事,有時為了趕教學進度,沒有去準確“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未能與那些“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有時甚至因為有些學生答非所問或者吞吞吐吐講不清楚時,我會無理的打斷他們的發言,並自以為是的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補充,沒有把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想法也沒能真正的在班內引起交流和討論,只是留於一種教學的形式。正因為部分學生由於感到自己的發言沒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漸漸也失去了舉手的興趣,久而久之就成為課堂上的聽眾了。

我感到要想進行教育教學的革命,必須從骨子裏深刻認識到自己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要敢於在實踐中嘗試,善於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用新學的理論武裝自己,真正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掀起一場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