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帕夫雷什中學》讀書心得5篇 《帕夫雷什中學:學習之謎與成長心路》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46W

《帕夫雷什中學》讀書心得簡介:在《帕夫雷什中學》這本書中,作者通過描寫自己在這所特殊學校的成長經歷,展現了學生們在一片困境中探索知識的勇氣和智慧。這本書不僅展現了一個學校的特色,更啟迪了讀者對於教育的思考和反思。

《帕夫雷什中學》讀書心得5篇 《帕夫雷什中學:學習之謎與成長心路》

第1篇

?帕夫雷什中學》是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任教33年,其中有26年擔任校長工作的教育總結,是他生心血與智慧的結晶。翻讀他的《帕夫雷什中學》,可以觸摸到真理的閃光,人性的真諦,智慧的芬芳,詩韻的神奇。讀《帕夫雷什中學》,如同聆聽位教育長者的娓娓敍説,如同領教位智慧大師的徹夜長談。讀完《帕夫雷什中學》,好似接受了次靈魂的莊嚴洗禮。讀《帕夫雷什中學》,我們無不為作者熱愛教育事業的真誠之心所感動,無不為他終生從事教育科研的精神所激勵。

他生寫下了41部教育專著,600餘篇童話和故事,個人藏書多達1.9萬冊。他熱愛學生,熱愛學習,善於觀察,善於總結,他30年如日堅持寫教育日記,他在書中寫到“在我的實驗室裏放着疊疊筆記本,筆記本里有成千上萬條期刊摘錄和剪報。”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閲讀的作用,他曾表白説:“無限相信書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他再三衷告我們的校長,“種熱愛書、尊重書、崇拜書的氣氛,乃是學校和教育工作的實質所在。”他再三告誡我們的老師:要多讀書,讓“讀書成為教師的種很重要的精神需求。”他再要求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閲讀,“學生在大綱之外掌握的知識越多,學生的智力水平就越高”,並親自為學生購書和推薦書目。大家都知道沒有位教育名家不是愛讀書,愛寫作的典範,我們也深知讀書的重要性,但是能夠每天堅持下來的人又有幾何?大多數人把原因推到懶惰上來,但是最根本的還是反思下自己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到底有多深?

蘇霍姆林斯基的生為帕夫雷什中學貢獻了畢生精力,也為我們留下了筆永遠閃光的寶貴的教育財富。“熱愛孩子”、“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貫穿全書的理論主線。蘇霍姆林斯基説:“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説,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在《帕夫雷什中學》書中,他指出,個校長“最主要、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深深熱愛孩子,有跟孩子們在起的內在需要,有深刻的人道精神,有深入到兒童精神世界中去並瞭解和覺察每個學生的個性和個人特點的能力”。

現在,幾乎沒有個教師不承認愛是教育的真諦。但實際上,譬如誰上課不認真聽講,誰沒有完成作業,可能主要原因在於教師本人教不得法,或者與學生把關係弄僵了,沒有與學生的心靈溝通,可教師不反思自己的做法,片面地以自己如何辛苦,如何愛學生為題絮叨不止;還有的個別教師以“愛學生”的名義,對學生實施體罰或變相體罰。

“個好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他熱愛孩子”,“儘可能地深入地瞭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他的理論和觀點,來自於自己教學實踐的總結與昇華。他的許多教育主張,言簡意賅,閃爍着他教育智慧的光芒,諸如“教師的教育勞動的獨特之處,為未來而工作”,“真正的學習,就是兒童個人的創造性勞動”,“各類活動的恰當交替就是休息”,“樹立榜樣是勞動教育的種方法”,“只要我們教育得法,沒有哪個人不會發揮出他特有的才能”等等,這都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學習的至理名言

(1)熱愛、相信、關心孩子,善於和孩子們交朋友;

(2)精通、熱愛、所教的科目,並瞭解其發展情況;

所以,要讓教師有充分的時間去讀書、思考科學的新成就,充實自己的知識,總結自己的經驗。蘇霍姆林斯基還高度重視學校教職工集體團結的教育力量,本書的第章就是《全體教師團結致是教育工作成功的保證》,在這章中,他詳細闡述了集體力量的教育作用,並逐詳細介紹了學校36名教師的工作特點與個人特長,可以説他對所有教師的情況瞭如指掌。我們學校是所年輕的學校,面對當前激烈的競爭,面對即將到來的十年校慶,全校教職工的齊心協力,團結致更是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相互協作,資源共享,同教研組的教師在學生作業內容的佈置、作業量的安排、學習資料的使用等方面都要統。

他十分重視環境教育的作用。他用幾十年的心血與師生們道建設了風景優美、環境幽雅、遠離鬧市、適宜師生身心發展的帕夫雷什中學校園,並建立了融為體的各種特殊用房,創設了具有鮮明特色、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

他還非常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他的許多關於學生健康教育的主張,在今天看來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例如,他要求學生“夏季完全睡在屋外”、“學齡到十三四歲的孩子,從春天到秋天不論天氣好壞,律打赤腳。”並在多年的實踐探索中,建立了整套適合不同學生年齡特點的作息制度,“早睡早起,而且在早操之後立即着手學習,而不白白學浪費時間,”,這些觀點,直到今天對我們仍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學習困難學生的健康成長,並建立了整套學習困難生轉化的教育理論。他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從不歧視,“我最關注的仍然是那些最難教育的孩子”,對每位學生,他都與老師們起分析落後的原因,傾注滿腔的愛心,採取不同的方法,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在帕夫雷什中學,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小角落”,這是校長蘇霍姆林斯基精心設計的“教育角”,這些看似無意的設置,恰恰體現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獨具匠心。這些“小角落”有的是片草地,有的是廢棄的屋舍,有的在蘋果樹林裏,有的在走廊和教室的某個角落。這些般不被人們注意的地方,全都被巧妙地利用了起來,成為絕妙的“教育基地”,保護着孩子們的童心、好奇心、神祕感和私人空間,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被薰陶,真的可以説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除了這些“無名角落”外,在帕夫雷什中學,還有很多專門的“小角落”,它們是孩子們學習、展示和休憩的地方。

“圖書角”:每幢樓和主樓的每層都設有個供低年級學生用的閲覽室,這是孩子們日常在智育、德育、美育諸方面獲得發展的個基地。

“家長活動角”:展示的是孩子們勞動、學習和創作的各種作品。每位家長都可以在這裏看到顯示自己子女某種優點的東西——做得好的書面作業,自己動手製作的工具或模型,練習簿、圖表、繪畫等。

“美術角”:在這裏,常舉辦小畫家的畫展,櫥櫃裏有各種美術書籍和畫冊。

“安靜角”:是間不大的舒適、幽靜的房間。牆上有名畫家的複製畫作,桌上放著名畫畫冊和音樂作品錄音帶,這可以引起遐想、回憶和思索。

“女生角”:設在個小靠間,裏面擺着解剖學和生理學、少女和婦女衞生等方面的書籍和小冊子。少女們很樂意看這些書。

“家務角”:設在每個教室,裏面有針線、鈕釦、布頭等。

“生物角”:設在各個教學樓,擺着孩子們栽培的花草。孩子們在這裏做農作物和土壤實驗。

直到今天,帕夫雷什中學還保持着這個傳統,在這些充滿了他們美好寄託的“小角落”裏,代又代的帕夫雷什中學的孩子們幸福地成長着。

?帕夫雷什中學》是部“活的教育學”,它沒有空洞教條的説教,沒有深奧晦澀的教育理論,比任何部教育學都形象生動,深入淺出,因為這全是作者自己教育生涯的結晶,是來自作者對教育工作滿腔的熱愛。蘇霍姆林斯基,個震驚世界教育的名人,個至今仍在中國大地上激勵着優秀教師不懈努力的名字。

《帕夫雷什中學》讀書心得5篇 《帕夫雷什中學:學習之謎與成長心路》 第2張

第2篇

?帕夫雷什中學》的特點在於,它能使讀者更集中、更全面地瞭解蘇霍姆林斯基其人、其校及其教育理念、辦學思想和施教措施。該書除在蘇聯國內多次重版外,還在國外被譯成多國文字出版。本書通俗易懂。它既非空洞無物的泛論,也不是事實材料的羅列,而是以論統實,寓論於實。結構嚴整,涇渭分明。

這本書所呈現的該中學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技術教育等方面所達到的高度讓我震驚,而其時間還是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這可是實實在在的實踐而非空想啊!同時本書作者和該中學老師宗教般的教育情懷和高度的專業知識素養也讓我擊節讚歎!我覺得我們今天的新課程所追求的東西他們大部分都做到了。比如對文學藝術的重視、對生命的關注、對學生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等等。要説不足的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特定時期的某些因素的制約下,其公民教育仍存在一些問題。

作為一個教師,我以為,持續不斷地從各個角度對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和實踐進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我在追求教育理想的過程中走了不少彎路。即使現在,也有太多的教育問題我並沒有思考清楚。

教育的場所是封閉的,老師和學生很少走出學校去打開眼界,去學習實踐,去了解社會的需要;評判標準是封閉的,無論是對教師的評判還是對學生的評判,因而在現有教育體制內部被認為是優秀的教師、優秀的學生、有價值的知識放在更大的社會背景下就未必是有意義的和合理的。教育封閉性的説法給我以很大啟發,也讓我對如何打破封閉性產生了很多聯想。比如,我認為,如果所有師範畢業生都有機會進入社會,從事和體驗一下別的工作,那麼他們將可能對什麼才是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價值的教育形成更為深刻和直觀的認識。

第3篇

在當代世界教育家行列中,有一位很引人注目,他就是b·a·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他之所以引人注目,在於他雖然工作崗位平凡無奇,——位普通鄉村學校的校長,他的作為卻超羣出眾,在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方面成績卓着。

與蘇霍姆林斯基這個名字緊密相聯的,便是“帕夫雷什中學”。這是蘇聯烏克蘭境內的一所十年制普通鄉村學校。蘇霍姆林斯基的大部分教育生涯就是在這裏度過的。他以這裏為基地,實踐發展他“自己的教育信念”;他以這裏為取材源泉,抒寫他那生動感人的教育詩篇。用他自己的話説,他在這裏的“教育勞動充滿了緊張的探索和思考”。結果,他使這所偏僻的鄉村學校變成了享譽世界的教育實驗中心之一,變成了遠方來訪者求經取寶的場所。

近日我閲讀了《帕夫雷什中學》一書,收穫頗豐。這本書總結了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多年的教學教育工作經驗,全面地系統地介紹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理論和實踐。對了解教育家本人及其教育理念,辦學思想和施教措施具有很大作用。

?帕夫雷什中學》一書俗易懂。它以論統實,富論於實;結構嚴整經緯分明。其中前言部分言簡意賅地闡述了筆者的基本教育信念。第一章介紹了該校從校長到教師整個集體朝氣蓬勃的概貌。第二章則把該校富於教育性的物質環境主動形象地展示在讀者面前,第三、四、五、六、七各章分別就體育與健康德育、智育、勞動教育、美育五個方面詳盡地説明作者全面和諧教育的見解和作法。

?帕夫雷什中學》是一部“活教育學”大家可以瞭解到校長應具備怎樣的品質和素質?校長的領導職能和技巧是什麼?蘇霍姆林斯基是怎樣提高自己的素養?在書中我學習到: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領導,其次是行政上的領導。書中大量記述了他如何堅持聽課、兼做班主任、同學生同活動、同遊戲、同讀書等事蹟。該書介紹了蘇氏作校長的高明之處,在於讓教師過着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從該書中還可以瞭解到,一個好教師應當具備哪些素養?教師應當怎樣去提高自己的素養?

?帕夫雷什中學》的主線索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作者的主要觀點有:

(1)建立家庭一學校教育體系是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所採取有的效措施之一。

(2)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蘇霍姆林斯基從教育出發,為學生創設一個有利於身心發展的物質環境。

(3)在全面發展的施教上,他為學生提供了一種精神環境——豐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

(4)確信學科愛好對促進全面發展的巨大作用,強調掌握所有學科的深刻基礎知識與發展一門學科或一門知識上的特殊興趣相結合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

(5)確信勞動對全面發展的意義。認為要使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發揮,就要讓他從事自己最喜歡的勞動。

第4篇

瀏覽《帕夫雷什中學》的目錄,我們不難發現“校長和教師的崇高使命就是設計和造就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就是貫穿全書的一條紅線,作者説:“學校教育的理想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而“要實現全面發展,就要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交織,使這幾方面的教育呈現為統一的完整過程。”這幾天閲讀了《帕夫雷什中學》第二章的內容——《學校的物質基礎及學生周圍的環境》,更是對這個理念有了深刻的感受。

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蘇霍姆林斯基從教育着眼,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有利於身心發展的物質環境。這個環境包括自然風光、校園美化、教學設備、室內陳設以及圖書保障。在讀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有着身臨其境之感。仔細品讀,發現該校的物質環境有着這樣的幾個特點:

1、它充分體現了物質決定精神的唯物主義法則;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必然精神煥發,無形中受到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薰陶,收到全面發展的效果。

2、該校的物質環境浸透着每個孩子的汗水,凝聚着每個孩子的智慧,從而激發着每顆心靈對周圍一切的無比關懷和愛護——這本身就是富有成效的德智體美勞的綜合教育。

3、該校是一個名不虛傳的“書籍世界”,這裏的圖書隨手可得。形式上書籍是一種物質設備,實質上,它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

聯繫我們目前轟轟烈烈的校園文化建設、完美教室打造,其初衷不也是在給孩子創設適宜他們身心發展的物質環境的同時,塑造使其全面發展的精神環境嗎?經過歷史的驗證,蘇霍姆林斯基半個多世紀前研究的成果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鑑的價值,可見,蘇霍姆林斯基當初的教育思想是何等的前衞。

當然,我們現在為學生創設物質基礎不僅僅是外在的形式的模仿,而是結合我們國家、社會、區域的實際教育方針,融進我市、我校的辦學思想,打造出符合匡國小子身心發展的乒乓文化環境,讓他們沐浴其中,茁壯成長。相信,在校長們的引領和全校老師的努力下,我們的學校環境佈置、校園文化建設一定會進一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

第5篇

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一書中的第一章中,談到了好老師的四條標準的首條標準是:

意味着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曾是個孩子。

而其中“時刻都不忘記自己曾是個孩子”給我們提了一個醒,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羣孩子,我們面對的是一羣正在成長的孩子,一羣可能犯任何錯誤的孩子,一羣犯任何錯誤都可能改正的孩子,一羣可能什麼都不會做的孩子,一羣可能一教就會的孩子,一羣氣的老師流眼淚,也可能感動得流眼淚的孩子。

我們都曾經是這樣的孩子,誰沒有因玩耍而忘記了做家庭作業,第二天還要和老師撒謊,説作業忘記帶了,老師逼着回家拿,卻説大人不在家,老師也沒了辦法;男孩子哪個沒有偷過桃,摘過李子,搗過鳥窩,掏過鳥蛋?沒給老師起過外號?如果那時有網吧,難免不進去過把癮。

是孩子,就該這麼淘氣,是孩子就會犯過錯,是孩子就會惹老師惹家長生氣操心甚至哭鼻子。誰叫孩子有無限的好奇?誰叫孩子有那麼旺盛的精力?誰叫孩子身體和心靈都脆弱的禁不住一片樹葉呢?

所以,當我們當我們長大了,面對孩子,我們就該常想想,我也曾是孩子。當孩子遇到悲傷的時候,我們要蹲下來,説幾句安慰的話;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拍拍孩子的肩膀説幾句鼓勵的話;當孩子取得一點進步的時候,也要伸一伸大母手指頭,説幾句表揚的話;當孩子犯了錯誤,一定要嚴厲地説幾句批評的話,但話語裏一定包含着深情,包含着期望,相信他是一個好孩子。

就像陶行知的四塊糖塊,就像於永正的優雅的蹲下,就像斯霞清澈如水的孩子般明亮的眼睛一樣,去包容孩子,平等的對待孩子,永遠地愛孩子。

常想想我們曾是個孩子,我們就會更多地欣賞每一個孩子,哪怕是他的缺點;就會更多地包容孩子,理解每一個孩子,善待每一個孩子,就會感覺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送給你的美麗的天使。

常想想自己曾是個孩子,我們的心會變得越來越温軟,越來越慈悲,天底下沒有一個不是好孩子了。眼睛會變得越來越清亮,心靈會變得越來越年輕,越來越單純,突然間會發現,自己竟也像個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