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拯救大兵觀後感6篇 “救贖:大兵觀後感”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96W

《拯救大兵觀後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影片,該片以真實的戰爭背景為背景,講述了一羣無畏的戰士堅持信念、勇往直前的故事。本文將通過觀影者的視角,從情感和思考的角度出發,分享對這部影片的觀後感。

拯救大兵觀後感6篇 “救贖:大兵觀後感”

第1篇

?拯救大兵瑞恩》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二戰中的故事:美軍三軍參謀長馬歇爾親自下令, 派一個八人小分隊深入敵後,將已在二戰中死了三個哥哥的列兵瑞恩救回祖國。為了一個而可能犧牲八個, 值得麼?不僅中國人會發出這種疑問,影片中的小分隊成員萊賓也説:誰都有母親,憑什麼瑞恩媽媽的喪子之痛要比我媽重要?

影片用一個小小的細節回答了萊賓的問題:為了一個空降師將軍的生命安全, 有人在他乘坐的飛機上焊了一塊鋼板, 飛機嚴重超載,降落時出了事故,造成了22人喪生, 駕駛員悲痛地説“為了他一個”

同樣都是“為了一個”, 這“一個”是列兵, 那“一個”是將軍,誰的生命更有價值?透過影片,我們可以看出,導演斯皮爾伯格已經毫不猶豫地將天平傾斜到列兵瑞恩一邊。如果有人要問“為什麼”, 那麼請看“泰坦尼克號”將要沉沒時,婦女、老人、兒童優先上船, 沒有人對此發出疑問,難道紳士的生命不如婦孺重要?

與之相對的, 新疆某地一個劇院突發火災, 有人高呼:“讓首長先走!”為什麼?因為首長對革命貢獻大啊!這口號似乎天經地義。

兩種價值觀, 對照如此鮮明,西方國家奉行的大多是人道主義,而我們從小接受的卻是集體主義思想,在需要做選擇的時候,永遠要遵循把國家、集體利益放在首位,當國家、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是,個人利益應服從國家和集體的利益。

這其實和老師讓我們做的鐵軌的選擇相類似,雖然我也是從小接受集體主義思想的教育,但是我的選擇應該是什麼都不做,不轉向,也不直行,任其前進,也許在這一小段時間裏還會出現轉機呢。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不論幸福還是苦難的生活着,我們都是平等的,我無權決定任何人的生死,也無權剝奪他們生存的權利。因為不是我給了他們生存的權利,既然不是我給予的,那我怎麼能剝奪呢?

我想我們需要更多的是對人性的關注,中國人需要的是平民憊識, 是最一般的做人準則, 而非既大且空的口號。在西方, 同一個“人”字,並不以種族、膚色、地位高低、金錢多少來衡量其價值。在我國, 先秦儒家就提倡“民貴君輕”,程朱理學也鼓吹“人人可以為聖賢”。高呼“讓首長先走”的人、對將軍和列兵誰有價值產生疑問的人,可能不知道, 那麼就需要補課。

拯救大兵觀後感6篇 “救贖:大兵觀後感” 第2張

第2篇

在距離這天這個和諧安定的社會__年前,這個世界在法西斯這個戰爭狂人的誤導下,充滿了硝煙,完全沒有和平。六十年轉眼就過去,二戰也早就結束了,有一位有心的導演斯皮爾伯格將它其中的一個感人的故事用電影這個形式記錄了下來,感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

電影開頭就是,老瑞恩帶着自我的家人來到米勒上校的墳前,向他的靈魂祈禱。自從俄馬哈搶灘成功後,總部接到了瑞恩一家三兄弟都犧牲的消息,便下令讓米勒一行人去救他。半途中,他們幾個一個個地走向死亡,經過艱苦的努力,最終找到了瑞恩。可是,米勒一行人沒有立刻走開,他們決定和瑞恩留下來守衞橋,最終米勒上校還是死了,死前還叮囑瑞恩要好好活下去。

這部電影十分令人感動,每一個細節,不論是這些戰士不惜自我生命去完成任務,還是拯救自我的隊友,這種精神無處不感動着我們。瑞恩在這部電影中其實就是一個期望,一個目標,是米勒一行人收到的命令,他們對總部來的命令沒有絲毫的懈怠,即使是與死神應對面,還是要完成任務。這種精神也是僅有軍人才有的。早在軍訓的時候,教官就説過了,走路的時候不喊停,即使前面就是牆也要走下去。

法西斯是兇惡的,是殘酷的,可是即使惡勢力在強大,永遠是不會戰勝正義的,因為他們長官與戰士是沒有感情的,像盟軍的米勒上校就像愛自我的親人一樣地去愛自我的士兵,這種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此刻的生活雖然是沒有硝煙的平靜的,可是二戰依然給我們了許多的啟示,《拯救大兵瑞恩》同樣告訴我們什麼是愛,像愛親人一樣地愛自我的戰友,自我的同學,這是最高的境界,也僅有這樣,才算是真正領會了二戰這個血的教訓!

第3篇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戰爭片,一向我都很少看戰爭片,在某個程度上是因為不能理解那血腥的戰爭場面,而這一部戰爭片,它使我真正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對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

這部影片主要是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百萬大軍登陸諾曼底時,米勒上尉率領一支8人的小分隊深入敵後,去尋找空降部隊的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因為他是家中四兄弟中的老小,他的三個哥哥都已相繼陣亡。馬歇爾將軍怕這顆獨苗再出意外,使悲痛的母親絕望,於是做出不惜一切代價將這唯一的兒子送還母親身邊的決定。8人冒着生命危險去尋找一個不知生死的人,迎接他們的將是戰火的洗禮和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條通往死亡之路,人性在戰爭中受到考驗……

“一隻顫抖的手、一句臨終時的遺言、一個用六個士兵拯救的生命......”這三個情結構了火爆的美國進口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全部主題。

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不會忘記的一個主角,那就是米勒上尉。那一隻顫抖的手,在影片中用了四個特寫的鏡頭來表現這隻手。米勒上尉最初是中學教師,戰爭的不斷升級和擴大改變了他原有的平靜生活。戎馬倥傯,硝煙瀰漫,使他的身體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戰爭的烙印,這種傷痛本身就説明了戰爭的殘酷無情。看完影片我們依然無法得悉他的手是如何負的傷。可是總是在戰爭場面就要一觸即發之前,導演都有意地讓這隻手出現我們的眼簾中。影片中這一隻顫抖的手不是説米勒上尉在戰爭前的心理恐懼,而無非是要説明戰爭給人留下的無法抹滅的苦痛的記憶。

從這一隻顫抖的手,我們能夠看到,戰爭不光是政治的延續,它會給我們所有的人留下不一樣的記憶,或驚慄,或慘烈,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它給人們帶來最多的是傷痛。

在戰場中找一名士兵,那簡直比大海撈針還更難,那不僅僅只是漫無邊際的找尋,還時時刻刻面臨的是生命的危險。然而士兵的使命感和戰爭的需要驅使着米勒為完成任務,不惜犧牲自我的性命,用一把小手槍在做着實際上是無謂的抵抗的時候,他仍然想起了自我的任務是把最小的瑞恩從戰爭中拯救出來,能夠安全地回到母親的身邊。所以,當生命即將離去,他哽咽着在瑞恩的耳邊説道:不要辜負了大家的期望,必須要活下去。這句臨終的遺言,不僅僅影響着瑞恩的一生:“做一個好人,做一個正直的人”。而我們的觀眾也會因為這句話而更加激起內心對法西斯發動這場戰爭的仇恨,所以在劇中瑞恩是必須要活着回到母親身邊。

“生命誠可貴”而在戰場上,那一張張長長的死亡名單,是那麼輕易地從報音員的口中讀出。“用六條生命去拯救一條生命”,這樣的生命價值帶給我們的是更多的深思。在影片中,分隊的一些成員的想法也是能夠讓人理解和同情的,“為什麼用我們的生命去換取別人的生命,難道我們沒有母親,沒有兄弟姐妹?我們不是一樣在戰場上拼死拼活?憑什麼他就有這個特權?”這樣的生命價值觀也僅有在戰爭中才可能出現。戰爭是無情的,在戰爭中這樣的情形又何止瑞恩一人呢?可導演的刻意,無非的意圖是:珍惜生命和幫忙他人。在影片中,拯救隊員因為幫忙瑞恩而明白家庭的温暖和生命的可貴,而瑞恩因為米勒上尉和拯救隊而感悟用自我的生命去保護、照顧更多需要拯救和幫忙人們。爆發戰爭對於每個人是不能選擇和左右的,但幫忙他人是自我能夠選擇和作決定的。

?拯救大兵瑞恩》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憾除了是故事的情節和所要表現的蕩氣迴腸的情感外,還有一點就是視覺的衝擊。影片重現了50多年前驚天動地的諾曼底登陸戰的恢宏場面,讓人驚駭的目睹了戰爭的激烈和殘酷。壯觀宏大的戰爭場面,血肉橫飛的諾曼底戰役,血流成河的鏡頭,讓人觸目驚心,那感覺中還帶有一種惶恐。影片用紀錄片的手法表現了腥風血雨的戰場,震撼人心。

?拯救大兵瑞恩》這一部偉大的戰爭片,它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對戰爭殘酷的反思,更多的是對普通士兵們內心人性的挖掘。戰爭使士兵所遭受的傷痛會留在那些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們記憶中的深處,給他們內心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在影片的強烈音響效果中,我們觀眾依然如感同身受一樣真實,一樣慘烈,留給我們的是無限的深思。

?拯救大兵瑞恩》這部影片主要是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百萬大軍登陸諾曼底時,米勒上尉率領一支8人的小分隊深入敵後,去尋找空降部隊的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因為他是家中四兄弟中的老小,他的三個哥哥都已相繼陣亡。

美國軍區參謀長馬歇爾將軍怕這顆獨苗再出意外,使悲痛的母親絕望,於是做出不惜一切代價將這唯一的兒子送還母親身邊的決定。8人冒着生命危險去尋找一個不知生死的人,投入大海撈針的搜救行動,迎接他們的將是戰火的洗禮和對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

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條通往死亡之路,人性在戰爭中受到考驗,在犧牲了兩位士兵之後,有人寧願坐牢也不願參加這項任務,但米勒上尉的故事感動了大家,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艱辛的尋找,最終完成了任務。但事情並沒有就此終止,他們反而投入了更加激烈的戰鬥,只為保家衞國,反抗法西斯主義,拯救千千萬萬個支離破碎的家庭,但在敵人的強烈攻擊下,寡不敵眾,大部分人壯烈犧牲,米勒上尉是其中之一。

瑞恩,這個八條命換來的年輕士兵,當他得知所有兄弟都為國捐軀時,他沒有立刻轉移撤退以保全自我,而是留下來和這羣熱血男兒共同作戰。這是一種高於生命的職責。他無法扭轉什麼,他活下來所能做的,是在以後的任何一個時刻,都提醒自我好好

的活着,活的有意義,不單為自我,還為了活在他心中的八個忠魂,這是貫穿他一生的動力。

?拯救大兵瑞恩》這部偉大的戰爭片,它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對戰爭殘酷的反思,更多的是對普通士兵們內心人性的挖掘,戰爭使士兵所遭受的傷痛會留在那些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們記憶中的深處。我們都應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沒有戰爭就沒有傷害,世界需要和平,人類需要和平。

昨天晚上看了《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看的時候十分投入,被裏面的情節深深吸引。今天早上起來之後,腦海中仍然迴盪着電影裏的情景。

總的來説,看過之後,我不由自主地想到這幾個詞,而且總是不停地閃現,那就是:國家,榮譽,親情,友情,正義,邪惡,母愛,善良,責任,人性。

雖然早就知道説美國人人情差啊,貪生怕死啊什麼的都是片面之詞,雖然以前也看過幾部十分經典的美國拍的反應二戰的電影,但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觸還是最深的。當諾曼底海灘上成羣的士兵還沒上岸就被打成蜂窩煤,當幾個醫務兵冒着生命危險在沙灘上搶救幾個可能有救的傷員,並不顧別人的“危險”的提醒,迴應説:“他還有救。”這就是責任。

當馬歇爾向幾位軍官念出瑞恩母親已經失去了五個兒子時,幾個久經沙場的硬漢眼裏全都含着眼淚,再沒有一個人對拯救瑞恩提出反對的意見,這就是人性。

當軍方的車開到瑞恩家門前時,瑞恩母親當即癱坐在地上,這就是母愛。當戰友們在一場又一場惡戰中相互扶持,在失去兄弟時悲痛欲絕,這就是友情,也許超越了友情。當一位士兵在極其危急的時候卻想要救下一個德國女孩時,這就是善良。當瑞恩不願離開陣地,要完成自己的使命時,又看到了責任。當米勒上尉為了打勝仗甘願冒着危險和犧牲,並深深知道戰爭的意義時,又看到了正義對邪惡的挑戰。當上尉通知瑞恩他自己的兄弟全部陣亡的消息時,不管是對的那個還是錯的那個,他們悲痛的反應,看到了什麼是血濃於水的手足之情。最後,當美國國旗出現在片尾,輕輕飄蕩,知道了,他們所做的一切,也有一個共同的終極目標——為了國家。

美國政府,體制也正是憑着對個體的尊重和保護,收穫了最大的集體效益。

這些情景中也許很多選擇不是最理智的,但是,包含在這些情景中的人性中最美好,最光輝的東西,卻是不能缺少的,那些,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

記得這部片子在我讀國小的時候就看過,不過在當時並沒有什麼感覺,也許是太小了的緣故。直到現在把它又看了一遍後,深有感觸。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寫二戰時期的影片,講述了盟軍一隻八人小分隊潛入德軍後方,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成功找到並帶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還給他那已失去四個兒子中三個的母親的故事

在艱難的尋找過程以及找到瑞恩後誓死阻擊德軍的過程中,有三個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米勒、厄本、瑞恩。

美國的電影中向來不缺乏英雄,但米勒的出現卻讓我們眼前一亮。他並沒在影片中有突出的事蹟,並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看似不是人們心中的英雄。但我卻認為,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真正有血有肉的英雄,他讓我感到了真實。誰説英雄一定要有過人的能力,誰説英雄就不能哭,誰説英雄就要不怕死。更重要的是在他眼裏戰爭是一場大火,越是煽動就越厲害,越蔓延,不斷死去的人,總會引發更多的戰爭,引發更多的人死去。這又告訴我們,英雄並不是好戰者,發動戰爭的都不是真正的英雄。英雄應該學會怎麼樣去平息戰爭,不讓更多的人死去。正是因為米勒既有善良的心、卓越的領導能力,又有常人的舉止,才讓這個英雄與眾不同。在社會中他就是一個英明的領導。

至於厄本,我想着重説明一下。人們一定會認為他是孬種,是懦夫,但在我看來,厄本的形象真正符合了現實生活中老百姓的形象。請注意,厄本在這次任務前只是一個小小的翻譯官。他只是一個大多數百姓的象徵,他只是個平凡普通的人。他表現出的躲閃,懦弱、不敢面對死亡、不敢衝出重圍挽救同盟......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是一個普通人面對戰爭的態度。

在普通人眼裏,面對戰場上的血腥,躲閃逃跑是第一個念頭,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怎麼可能神話般地衝上去將敵軍的頭顱打爆呢?這裏片子想告訴我們,不是誰拿起槍都能獨當一面,不是誰面對敵人就能英勇在前,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削土豆皮那樣簡單的事情。戰士都是英雄,他們都是超人,從肢體的力量,到心理的承受力,方方面面都不是一般人能及的。也從一個側面告訴觀眾,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面對那些逃跑怯懦的士兵,也應該給予一些理解,畢竟在死亡面前,真正能夠做到視死如歸的人實在是微乎其微。

而瑞恩,一個在電影裏只出現了約40分鐘的二等兵,本身並不是個關鍵的人物,即便處於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這次行動本身的意義所掩蓋。但是,略去拯救對象的額外身份,他,又是觀眾瞭解美國最普通士兵的途徑。被拯救,這是外界不為他所掌控的因素賦予他的義務,與他無關,因而影片的視角擴大了,在守橋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講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場戲,導演並非在試圖説服觀眾,力證這次行動是在拯救一個多麼值得憐憫的家庭,而是通過瑞恩的嘴,説出每一個美國士兵的故事--戰前,誰都有美好的生活,每個人都有他們被子彈擊中時要為之感傷和不捨的東西,那究竟是什麼?可能在美國,那是家庭的回憶,在別的地方又是別的什麼,總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懷戀的,卻又遠離的東西。戰爭的作用在這裏僅僅是毀滅所能毀滅一切,戰鬥者們便是要奪回他們能奪回的部分。

從瑞恩的言語中,從他三個兄弟的表現中,我能感覺到瑞恩他做到了,做到誓死完成任務,誓死效忠國家了。那麼拯救瑞恩就不是隻因為他的三個哥哥陣亡,怕他媽媽傷心了。試問:誰沒有父母?誰的死對於家人又是一件好事呢?憑什麼他能享受到這樣的幸運待遇?憑什麼要為他去浪費那些珍貴的軍用物資呢?難道只是為了美國的那些小小的虛榮心?為了高呼民主,人權嗎?米勒説過:'為了一項任務,死掉兩三個人是值得的,但是可以換取二十、三十、甚至成百上千人的姓名。這樣死是值得的。'但是為了區區一個二等兵瑞恩,卻死了三條人命,這看起來並不值得。瑞恩只是美國人概念中的士兵羣像,是他們憧憬的士兵的形象,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至少值得用生命去換取的人,是一個理想化的士兵。是弘揚英雄主義的一個最好的典範。他的形象不見的高大,但是平凡中卻顯出不平凡,並不需要多少另類,也足以謳歌美國士兵對國家的忠誠、對信仰的致死不逾。

可以説這三個人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米勒是領導,厄本是老百姓,瑞恩是榜樣。進一步説一個軍隊是等級分明的,就似一個社會。一個社會中榜樣的力量是無限的,會成為士兵努力的目標。

不知大家注意沒有,本片開始用了40分鐘左右的時間描寫了諾曼底登陸的血腥場面。但這並不代表本片就情節拖沓了。正相反,本片從開場的血腥中暗示了戰爭的殘酷。而影片中從不同人口中經常可以聽到意思相同的一句話'完成任務,就可以回家'。在我看來,40分鐘的開頭以及這一句話很好的展現出了士兵們的心態:想讓戰爭快點結束,和家人團聚。畢竟誰都不想在如此殘酷的戰場上多待一分鐘。但德軍卻似一隻困獸,儘管已經是強弩之末,但還可以作困獸之爭。此時可以説是兩軍意志的比拼,作為軍隊的領導人當然知道穩定軍心,提升士氣的重要性。於是他們想到了樹立榜樣。而這個榜樣就是'瑞恩'。既然樹立榜樣的力量是如此之大,那麼,拯救榜樣就變得理所當然了。拯救瑞恩就是為了弘揚瑞恩的精神,為了讓士兵們感到政府的關懷,找到自己的目標,提升一個由士兵組成的社會的力量。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戰爭片,一向以來我都很少看戰爭片,因為總有那麼幾個片斷,太殘酷、太血腥,使人無法直視。所以,久而久之遇到這種畫面總是會下意識的把頭別開,可是這部影片使我真正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對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

電影開頭就是,老瑞恩帶着自我的家人來到米勒上校的墳前,向他的靈魂祈禱。自從俄馬哈搶灘成功後,總部就接到了瑞恩一家三兄弟都犧牲的消息,便下令讓米勒一行人去救他。在半途中,他們幾個都慢慢的走向死亡,可是經過艱苦的努力,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們最終找到了瑞恩。可是,讓人疑惑的是,米勒一行人沒有立刻走開,而是他們決定和瑞恩留下來共同守衞橋,可是最終米勒上校還是死了,可是臨死前還不忘叮囑瑞恩要好好活地下去。

是啊!戰爭永遠是最殘酷的,它往往使平凡的百姓也被無辜的牽連。在燭光下,當幾個大漢露出他們的柔情的一面時,我忽然發現,他們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我的家室、自我的生活;他們也會聊八卦、開玩笑,他們談論的事情和我們平常談論得是那麼相似。沒有人天生就是英雄,而只是為了某些人的野心,卻讓大批大批的無辜者牽扯進來一齊受害。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能夠看到,戰爭不光是政治的延續,它也會給我們所有的人留下不一樣的記憶,有的驚慄,有的慘烈,有的悲痛,有的……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它給人們帶來最多的是難過。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述二戰時期的影片,講述了盟軍一隻八人小分隊潛入德軍後方,歷盡千辛萬苦,最終成功找到並帶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還給他那已失去四個兒子中三個的母親的故事。其導演斯蒂文第56屆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第71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錄音、最佳剪輯、最佳音效獎。

影片給我以極大的震撼,影片的第一幕是描述諾曼底登陸的場景,戰爭的殘酷性超出了我的想象,據歷史記載諾曼底登陸中盟軍傷亡2876000人,德軍傷亡138000人,是二戰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之一。導演無疑為屏幕前的觀眾們製造了與電影資料極為相符的情境,戰爭是慘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時顯得如此脆弱,槍林彈雨穿透頭盔、撕裂身體;士兵在灘頭上尋找自我的殘肢斷臂;一聲炸響過後,米勒拖着的傷員只剩半截……這次戰役同時暴露了人性的軟弱與堅強,應對德軍鐵桶般的封鎖,美軍在付出慘重的代價後最終攻佔了諾曼底。該片中戰爭的慘烈與美軍的戰鬥意志交相呼應,約翰·米勒上尉領導其連隊率先攻入了敵軍內部成為了反攻的轉折點。而米勒上尉和他的部隊剛剛在奧馬哈海灘登陸戰的慘烈激戰,傷亡很大。

登陸的勝利將鏡頭切換到美軍後方對陣亡家屬的安撫工作上,從激烈的戰場轉到平靜的後方,由動到靜,徒增了悲痛色彩。一位偉大的母親的四個兒子全部投入到世界反法西斯鬥爭中,美國作戰總指揮部的將領在得知其中的三名兒子全部陣亡後該消息之後,為了不讓這位不幸的母親再承受喪子之痛,決定派一支異常小分隊,將她僅存的兒子安全地救出戰區。該拯救小組的任務就落在了剛剛完成登陸任務的約翰·米勒上尉身上,此時米勒已經顧不上閒暇歇息,而必須組建一支小隊即刻出發開始拯救任務,他匆匆地挑選了幾位身邊較為優秀的士兵,然後又臨時從別的部隊徵召了幾名專業兵種,在別的部隊還在原地休整的時候,米勒的八人小隊又開始踏上長驅直入敵方佔領地帶,在茫茫未知的廣闊地域中尋找一名叫瑞恩的士兵的征途。

當小分隊的士兵們陷入敵區,各種困難和危險相繼撲面而來,他們逐漸開始懷疑這項任務的合理性:為什麼這一個士兵,就值得讓八名士兵去冒死拯救瑞恩的一條命為何比他們的生命更有價值在困惑中他們選擇了堅守,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句話在該片中得到了最深刻的體現!他們遇到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應對着隨時可能撲上來的敵人,應對着一個又一個倒下的戰友,應對着一次又一次人性的抉擇,他們最終懂得了這次任務的意義所在,他們不僅僅在拯救瑞恩,而是在拯救他們自我,是對這場戰爭的拯救,是對人類人性的拯救!

經歷過千難萬險之後,小分隊最終在某處激戰正酣的地帶找到了這名士兵瑞恩,然而抱有強烈意志與職責感的瑞恩並不願意與米勒一齊離開戰場.。米勒上尉及其戰友也充分認識到了拯救瑞恩這項任務的意義決定留下來與瑞恩一齊守住這座橋!最終米勒和他的戰友都犧牲了,可是瑞恩活下來了。他們的任務完成了……米勒上尉在臨死前對瑞恩説“好好活着,不要辜負大家。”一句普通的囑託便,一句很平實的語言,一種崇高的精神和高尚品格情操卻躍然在心中。可是為了一個人的生命犧牲八個人的性命,這種犧牲的代價是否值得米勒上尉的話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八位戰士用自我的生命詮釋給世人人性的光輝!

碟片已經播放完。可是我的心境許久不能平靜。米勒上尉最終説的話一向在我耳邊迴響,他的身影也越發令我肅然起敬。這是一次光榮的任務!在人性泯滅的屠殺中,在慘絕人寰的戰爭中,拯救大兵瑞恩帶給了人類期望!

第4篇

在距離今天這個和諧安定的社會六十年前,這個世界在法西斯這個戰爭狂人的誤導下,充滿了硝煙,完全沒有和平。六十年轉眼就過去,二戰也早就結束了,有一位有心的導演斯皮爾伯格將它其中的一個感人的故事用電影這個形式記錄了下來,感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

電影開頭就是,老瑞恩帶着自己的家人來到米勒上校的墳前,向他的靈魂祈禱。自從俄馬哈搶灘成功後,總部接到了瑞恩一家三兄弟都犧牲的消息,便下令讓米勒一行人去救他。半途中,他們幾個一個個地走向死亡,經過艱苦的努力,終於找到了瑞恩。但是,米勒一行人沒有立刻走開,他們決定和瑞恩留下來守衞橋,最終米勒上校還是死了,死前還叮囑瑞恩要好好活下去。

這部電影十分令人感動,每一個細節,不論是這些戰士不惜自己生命去完成任務,還是拯救自己的隊友,這種精神無處不感動着我們。瑞恩在這部電影中其實就是一個希望,一個目標,是米勒一行人收到的命令,他們對總部來的命令沒有絲毫的懈怠,即使是與死神面對面,還是要完成任務。這種精神也是隻有軍人才有的。早在軍訓的時候,教官就説過了,走路的時候不喊停,即使前面就是牆也要走下去。

法西斯是兇惡的,是殘酷的,但是即使惡勢力在強大,永遠是不會戰勝正義的,因為他們長官與戰士是沒有感情的,像盟軍的米勒上校就像愛自己的親人一樣地去愛自己的士兵,這種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現在的生活雖然是沒有硝煙的平靜的,但是二戰依然給我們了許多的啟示,拯救大兵瑞恩同樣告訴我們什麼是愛,像愛親人一樣地愛自己的戰友,自己的同學,這是最高的境界,也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領會了二戰這個血的教訓!

第5篇

現在已經看完這部片子一個多小時了,可是心情還是不能平靜,還是很堵得慌。片子裏的血腥、戰爭的殘酷、人性的折射……都給我的心靈強烈的震撼!總有那麼幾個片斷,我都不忍看,下意識的把頭別開。很佩服斯皮爾伯格,他找的切入點都令我感觸頗深……

戰爭,永遠是最殘酷的!它使平常的百姓也被無辜的牽連。在燭光下,當幾個大漢露出他們的柔情的一面時,我忽然發現,他們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己的家室、自己的生活!他們也會八卦開玩笑,他們談論的生活片斷和我們的是那麼相似!沒有人是天生的英雄!只是為了某些人的野心,卻讓大批大批的無辜者受害。

當瑞恩和隊長在談論和哥哥們在一起的生活時,我感到很痛心。從那麼幸福的嘲,一下墜落到死亡邊緣,那種對心靈的衝擊力,連我這個旁人都不忍看。很多人害怕死亡,我想是因為他們對未知的恐懼吧~其實死亡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你在哪天會突然消失,畢竟時間還有那麼多你留戀的東西啊~或許很多人咒罵那個不敢開槍的傢伙,若是他敢在關鍵時候開槍,可能就不會釀成那麼慘的悲劇了,可是,這也是最真實的地方啊~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關鍵時刻成為英雄的,人性也有脆弱的時候!

都説對敵人的寬容就是對自己的殘忍,是啊!若是他們不放過那個德軍,他們的隊友就不會死在那人的槍下了。可在戰爭中,沒有誰對誰錯,成王,敗寇!

看一部好片子,淨化一次心靈,真好……我希望成為英雄。

第6篇

在略顯粗糙的畫面中,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糾結被展現的淋漓盡致。全片看完後我的感受僅有震撼兩字。

?拯救大兵瑞恩》講述了一個小隊被派去拯救一個二等兵瑞恩的故事。這個小隊一路上與敵人交戰最終全軍覆沒,換來了瑞恩的生存。影片的前部用了紀錄片的手法重現了諾曼底登陸,鮮血、斷肢、屍體、炮火,這一切都被赤裸裸的還原。斯皮爾伯格告訴我們,諾曼底登陸並不僅僅是歷史書上的一次大捷,更是殘酷、殘忍、絕望的衍生物。

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們的歷史。我們的先祖歷經種種戰爭以換得我們的生存與生活,如今記憶被風沙侵蝕,再提起他們,我們很少會覺得感動。他們成為了歷史書上的油墨,成了考試的考點。而更多的犧牲者成為了墓園裏每年一次理解弔唁的墓碑,甚至很多的戰士一齊組成了一組租統計數字,我們捧着鮮花卻不知何處弔唁,歷史殘忍的把他們慢慢磨成齏粉。

我們記住的只是名字,而就像卡爾維諾所説,名字是沒有意義的。我明白這一切不可避免,歷史終究會塵埃落定,掩蓋住當年的熱血與愛恨情仇。楊慎早就參破了,他在《臨江仙》裏説:“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但我仍想在歷史的縫隙中抓住哪怕一點碎片,在某個時刻突然回憶起它時能付予最忱摯的敬意。

還有那些戰爭,內戰就不需要提起了,二戰、抗日戰爭,這些戰爭究竟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我想戰爭就是戰爭,任何冠之以“崇高、偉大”的字眼的行為都是對人性的漠視。我從來不認為平津、遼瀋等戰役是偉大的,因為我們屠殺的是同胞,我甚至不認為抗日戰爭是偉大的,偉大的是中華民族,不是戰爭本身。想來戰爭離我們很遠了,我們在温室裏呆久了不免會忘記戰爭的真面目。

無數的屍體、槍林彈雨、怒吼、哭泣、絕望……戰爭才不是電腦遊戲,也不是統計數字。看看那些老兵,很多人一輩子活在戰爭的陰影中難以自拔。“軍人的天職是服從”,這是因為在看不到期望的戰鬥下,所有思考都會讓人崩潰,僅有服從使人有繼續戰鬥的勇氣。對於戰爭,無論如何,理性的祭奠死者,帶着“温情和敬意”看待它們。我突然想起了以往看到的一篇報道:一位知識分子呼籲以後説“南京大屠殺死者紀念館”而不是“大屠殺紀念館”,因為屠殺永遠無需紀念。

這部電影有一個每個觀影者都無法避開的問題:用一個小隊來換一個瑞恩值得嗎中西方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恐怕是不一樣的。西方關懷每一個個人,認為為了避免損失更多的生命而放棄一個生命的行為是不人道的,而我們更關注全局,強調理性,爭取把傷亡減到最小。奇怪的是,西方恰恰是以理性著稱的,而中國文化偏於感性。

我想我們不能直接的斷定中國人不講人道。我們向來崇尚團體主義,為了團體利益能夠犧牲個人利益是我們一向遵循的準則。所以應對一個生命與多個生命的權衡時,我們自然而然的會選擇犧牲那一個生命。我們始終被困於團體主義的泥潭。

這種團體主義帶來的是對個體的相對漠視,時間久了,我們變得畏畏縮縮,甚至在團體面前無視他人的痛苦,最終無視自我的痛苦,那時也許就是《1984》預言的場景之一。然而這種團體主義或多或少的幫忙了中華民族一路生存下來。西方則更崇尚個體利益,不放棄每一個個體。這種觀念自有其缺陷,然而從人之常情來説,它更容易博得百姓的肯定。我們保守、瞻前顧後,安全卻疲累,西方人開放、專注個體,卻無法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也許這麼説不對,因為生命無法用利益來衡量,也不能用數字衡量,如果為了避免可能的更大傷亡而放棄一個生命,我不敢苟同這種行為。

剛剛看完《拯救大兵瑞恩》,現在的心情好沉重......這是一部讓前一百年戰爭電影蒙羞,讓後一百年戰爭電影無法跳出模式和創新的偉大戰爭電影!一部你不得不去看的經典戰爭片!我其實很早以前就打算看這部電影了,因為知道它很經典,但是又因為種種原因我一直沒機會去看,今天在家裏休息,閒着沒事兒,就打算看看了!看完了才發覺,為什麼我一直錯過了這部電影到現在。

我覺得人總是要在對自己的現況不滿足(或者本身自己就是一個不容易滿足的人)的時候來看一些很經典的電影,你當是陶冶情操也好,打發無聊時間也好,總之那些很經典的電影,你應該,還是必須要去看看的,無論你是處於什麼樣的狀況下,看完之後你一定會被深深打動!這部電影是98年的老片子了,片子雖老,但堪稱經典。

對於這種戰爭題材的電影,我一向都是比較喜歡的,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是八一建軍節出生的,天生我就喜歡看這些,每次都會被那些軍人的精神所震撼!就像這部斯皮爾伯格執導的《拯救大兵瑞恩》,是描寫二戰時期的影片,講述了盟軍一隻八人小分隊潛入德軍後方,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成功找到並帶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還給他那已失去四個兒子中三個的母親的故事。比照以往,戰爭題材的影片往往節奏緊湊,而這部影片卻是個例外,電影長達將近3個小時,揮毫潑墨用了整整40分鐘描寫諾曼底登陸的血腥場面,整個故事的結局似乎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它已經表達了要向世人展現的東西。戰鬥勝利了,瑞恩順利的回到了母親身邊,然而米勒上尉等卻永遠留在了瑞恩的記憶中。影片探討了戰爭中人道主義的一個難題,用八個人的生命去拯救一個士兵的人道主義精神究竟是否應該?從這一點一下提高了影片單純作為紀實性電影的品格,從而更深層的挖掘了戰爭中的正義和人道精神,而《拯救大兵瑞恩》的正是出神入化的將這一點描繪得淋漓盡致。這部影片不僅是一個氣勢恢宏的戰爭故事,更是一個催人淚下的剖析戰爭中人性的影片。

我在想,現在生長在和平年代的我們,還有什麼不知的滿足的呢?沒有讓我們親身去經歷那些殘忍的戰爭場面就已經是很慶幸的事了,那些精神我們也只能從電影裏看到,感覺到,體會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悲痛那豈是隻用“殘忍”兩個字可以概括的!戰爭,無論什麼樣的名義,受到傷害最多的只能是普通百姓!

現在我的腦海裏一直還回想着電影最後由湯姆漢克斯扮演的約翰米高上尉對由馬特達蒙扮演的瑞恩説的最後一句話:好好的,不要辜了..當瑞恩已經年邁再回到故地時,對着上尉的墓碑一直想很肯定的證明着:他一直很好的活着,一直有很努力的過好每一天,沒有辜負那些為了他而付出生命代價的人們!他反覆的問自己,問家人,他是不是個好人,這一切只是想證明他的餘生沒有辜負那些“拯救大兵瑞恩”的血的代價!

有一部戰爭片叫:《拯救大兵瑞恩》。出於對戰爭的好奇,我便尋着了這部電影。簡介上説去執行救援任務的只是一隻僅有8名人員的小分隊,並且最後全軍覆沒。我滿心歡喜,心想可以看到一副如《狼牙山五壯士》或《亮劍》一樣的劇情了,立馬開始觀看。這幾部篇子使我對戰爭片充滿了好感。讓我期待第三次世界大戰,幻想着自己勇敢無畏地衝上戰場。

影片剛開始的是諾曼底登陸。登陸在諾曼底的美國大兵們對作戰顯得格外恐懼,不像《亮劍》裏表現得狂熱不怕死。人們在胸口畫着十字架,嘴裏乞求着上帝的保佑,然後被撕裂了腿,打穿了肚子,腸子流的滿地是,口中大叫媽媽;或是哼都沒哼一聲就倒地了,身首異處。在看着戰友們被子彈打飛了半個腦袋,撕裂了一隻胳膊的情況下,不少士兵精神失常,軟弱地躺在死人堆裏不能繼續作戰,而沒有因此大發脾氣,衝上去嚷嚷着要報仇。

在之後那個小分隊協助另外一個分隊把守橋樑,敵軍的坦克來臨前,所有的戰士都深深地感到了恐懼,迫使自己跟戰友説一些美好的事,勉強地笑着,等待着死亡。

機槍手們彈藥在作戰過程中沒了彈藥,補送彈藥的戰士被朋友們給炮彈炸得灰飛煙滅而嚇得癱倒在路上,毫無行動力。導致那些可憐的機槍手在於敵肉搏時硬生生地,緩慢地給一把匕首插進了心臟,配音讓你聽到一絲絲肌肉緊繃,被戳穿的吱吱嘎嘎的聲響,使人胸口冰涼,好似真有把匕首正在穿破你的心臟,你正在感受漫長的恐懼,走向死亡。而他的老孃,正在拼命地祈禱,希望自己的兒子沒事,可以安全的退役回鄉。在這樣的屠宰場,死,只是遲早的事,而又要親眼目睹身邊的一個個人不見了、消失了,來增添自己心中的死亡氣氛,在恐懼中緊張痛苦地死去。還會讓你的家人們也分享到許多不安。被自己殺死的人們,亦是如此。

?拯救大兵瑞恩》帶給我的不是狂熱而是恐怖,戰爭真是可怕。

每一個故事都能帶來震撼,都能帶來心靈的富足與發自肺腑的感慨。昨天看了一部影片,名字叫《拯救大兵瑞恩》,這部戰爭片,深深地震撼了我!

當美軍攻擊德軍時,面對城牆上的機關槍突突的不停,美軍冒死衝了上去,沙灘上是無數的屍體,而一波又一波的潮水全是紅色的!有的人是在海底被射死的,有的是在衝鋒時死的,一位年輕的米勒上尉,帶領他的部隊,利用鏡子,發現了敵軍的數量,於是,他帶着自己的兵,火力掩護後,攻佔了城牆!

一個家庭有着四位兄弟,可三位兄弟都戰死了,只剩下最小的瑞恩被運輸機投錯了地方,生死未卜!

此時的陸軍參謀長得知此事後,人道主義精神使他毅然決定,派搜索小隊搜索瑞恩,可他的部下卻不解,於是,他拿出了林肯給南北戰爭中一位因戰爭而失去五個兒子的母親寫的信來説服大家,於是,派出了米勒等出動。

這部片子讓我深刻的體會到,在武器面前,生命是那麼渺小!在那一眨眼的瞬間,但在戰爭的背後,多少是有點人道精神。生死只在一眨眼,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人類只能靠自己的運氣,與經驗!

這部影片讓我深深的感覺到其實外國的“抗戰”也挺艱難!甚至比中國死傷的還厲害!原本以為諾曼底這一仗盟軍打得很歡死傷很少的我徹底改變看法。

最讓我感動的是瑞恩,他恪守職責,不因個人生死而拋棄隊友!與大家共進退!這讓我看到了美國軍隊的精神,他們是那麼有責任感!最終撐到了大部隊的來臨!

我徹底感悟了:一場戰爭的贏與輸,其實並不重要!正如那句話所説的,耕耘了,不一定有收穫,但不耕耘就一定沒有收穫!責任感對於一個人來説多麼重要,愛拼才會贏,只要敢拼博,勝利一定不遠了!

究竟是戰爭磨滅了人性,還是人性在戰爭中愈發顯得熠熠生輝?《拯救大兵瑞恩》給出了答案。

電影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因珍珠港被襲所以加入了反法西斯的行列。戰爭極為慘烈,血流成河,德軍裝備極其精良,但在各國的猛烈攻擊下,德國勢力漸漸被擊退,聯軍離柏林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大兵瑞恩就是一名美軍101師506團e連的二等傘兵,但不幸的是,他們被錯投到了敵腹——德軍後方重地,十分危險,更不幸的是,他的三個哥哥也都在戰役中犧牲,他是母親的唯一依靠,卻同樣杳無音訊,所以,美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下令,派出一支搜救小隊,找出瑞恩,把他帶回家。

乍一看,這個命令完全就是胡鬧,就算是為了一個母親,也不能讓搜救小隊搭上性命去救一個人,並且,美軍士兵有多少,找出一個士兵簡直如同大海撈針,更何況這個士兵深入敵腹誰去救,又有誰願意去送命呢?可是如果站在母親的角度去研究,卻又不禁多了一份憐憫,而這個命令又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礎上,獨子無需參軍,並且,已經有過家庭因戰爭而失去了所有的孩子,那麼這個命令也就合情合理,但關鍵是,去救瑞恩的任務應當派給誰呢?

這個任務被派給了米勒上尉,米勒上尉帶着霍瓦特中士、萊賓、梅利西、傑克森、卡帕佐、軍醫韋德和翻譯官厄本出發了。

但顯然,這個任務對於搜救小隊的每個人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只是一件不得不去做的苦差而已,僅有醫生韋德例外,他明白生命的寶貴。

而災難很快就降臨了,卡帕佐陣亡,為了救一個小女孩被德軍狙擊手射中,又在中彈後不斷説話耗費體力,未能得到及時治療而死亡。卡帕佐的死讓搜救小隊出現了動亂和分歧,抱怨聲越來越大,倒黴的是,還遇到了一個同名同姓的瑞恩,但並不是他們要找的那個愛阿華州的詹姆斯法蘭西斯瑞恩。能夠想得到,搜救隊員的心境,他們本來就心不甘情不願,在失去了隊友卻只找到一個同名同姓的膽小鬼,不能不説他們沒有憤懣。

之後,好不容易打聽到了瑞恩的消息,卻又遭遇了韋德醫生陣亡的慘痛,但根據軍法,卻又不得不把射殺韋德醫生的德國兵放掉,因為他已經投降做了俘虜。搜救小隊面臨着解散的危機,因為眾人已經不在願意為了一個素不相識的二等兵再眼睜睜看着戰友死去。

就在小隊分崩離析之時,米勒上尉説他原先是一個英文教師,但此刻已經沒有人能夠認出他是一位教師了,教師育人,軍人殺人,每殺一個人,他就離家越遠,他並不喜歡打仗,他期望這次任務結束後,自我就能回到家中,不需要再讓自我的雙手沾滿鮮血。

小隊重新上路,但他們的心境已經變了,為了回家,他們不再抱怨了。

踏破草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無意之間,他們就與瑞恩相遇了,瑞恩並不像他們所想的那樣,反而是個漢子,更出人意料的是,瑞恩堅決不當逃兵,不拋棄戰友,唯獨自我回家。

一個大難題擺在了搜救小隊的面前,已經找到了瑞恩,要麼留下,要麼回去。

在戰爭中,應當優先研究生命,但如果留下守橋,很難相信他們能很好的活着,所以應當選擇回去,但搜救小隊選擇的是留下,那麼這又是出於什麼呢?沒錯,選擇了人性,不再是一個戰爭機器,為了完成任務而活着,不僅僅把生命放在第一位,甚至,他們不再執着於回家,執着於那個守望着的母親,而是留下來,為什麼?因為在殘酷的戰爭中,有一種感情叫做戰友情誼,有一種心境叫做為了擁有一段真正值得紀念的生命與回憶的選擇。

最終的戰鬥是十分殘酷的,靠着有限的並不十分精良的裝備對戰德軍的虎氏坦克和22毫米機槍還有步多於自我幾倍的步兵,雖然定下了周密的作戰計劃,但還是被強行突破,到最終竟連炸橋都做不到了。儘管如此,在戰鬥中依然想着戰友,傑克森看到了坦克的炮筒瞄向了這邊,不是先保護自我,而是大叫讓旁邊的人伏下……超越死亡的是什麼東西,是人類的情感,米勒上尉最終也不在想着回家,而是拿着一把手槍朝着坦克開槍——每一槍,都是一份普通的人類的心境,不喜歡戰爭,期望擁有一份回憶,與戰友之間的情感……

轟——的一聲,坦克在米勒上尉的眼前爆炸了,援軍最終到達了,,空軍粉碎了德軍的坦克與陣形。

八個人,最終只活下來了兩個——萊賓和厄本,其實,之所以是他們活下來也是有原因的吧,不是男一號米勒,而是他們,因為萊賓當時是抱怨最兇的一個,當他應對死去的戰友,會想些什麼呢?厄本,正是因為厄本的懦弱,梅利西才會死掉,就算他最終射殺了那個忘恩負義的德國士兵,他也會抱着深深的愧疚活一輩子,他真的能夠揹負得起生命嗎?瑞恩其實也在無形中被禁錮了,揹負着為救他而死的人的生命。

然而,為什麼會有人喪生,有人需要為了別人的生命揹負一切?這都是戰爭的罪過,那麼,德國士兵有錯嗎?他們為什麼要被仇視呢?這樣的故事不一樣樣也會發生在德國嗎?有錯的是希特勒,是戰爭。

回到開頭提到的問題,是戰爭磨滅了人性,還是人性在戰爭中愈發熠熠生輝?戰爭是殘酷的,死亡如影隨形,戰爭奪走了生命,但絕不可能抹滅人性,不管你是個軍人還是個普通人(基度茲),在戰爭中,人性依然散發着光彩,那麼,到底是什麼磨滅了人性——答案是人的內心,人性不能被磨滅,只能被自我所摒棄。

所以,拯救難道只是瑞恩一個人麼?拯救的真的只是生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