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中學生文明禮儀演講稿6篇 "探索文明禮儀之路:中學生精彩演講"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07W

該篇文章擬以“中學生文明禮儀演講稿”為主題,探討中學生在學校及生活中如何展現文明禮儀的重要性。我們將從各個方面分析,包括言談舉止、儀容儀表、人際關係等方面,幫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培養良好的社交素養,成為文明禮儀的典範。

中學生文明禮儀演講稿6篇

第1篇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讓文明禮儀縈繞在我們周圍》。

泱泱中華,禮儀之邦;文明聖火,日月齊光;温文爾雅,謙恭禮讓,文明作為中華民族之魂,千古流芳!作為新時代的學生,擁抱現代文明的同時,我們理應弘揚傳統美德,爭做文明使者,讓文明禮儀存在於周圍!

校園文明是一章擁有和諧音符的交響曲,但總會有一些不安分的活躍音符來擾亂樂章。校園不文明現象顯著的是説髒話的現象,許多同學不經意間髒話就會脱口而出,抱怨,發牢騷的時候也是口吐髒字,更不要説生氣發飆的時候更像是連環炮一樣了。文明用語體現的是個人素養,體現的是良好家教,體現的是文明禮儀。社會正在進步,時代正在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正在提高。我們作為現代社會的公民,就必須講禮儀,成為一個合格的新時代公民。

同學們,當你存在某些不文明行為時,有沒有想過你的這些行為會給周邊的人造成困擾,比如説在人潮擁擠的餐廳,有個人啪嘰踩了你一腳,連聲對不起都沒有説,請問你做何感想,再者,如果對方非常誠懇地向你道歉,使用着文明用語,你又作何感想?當你真心熱情的幫助別人做了些什麼的時候,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你期待的是對方的一個微笑和一句謝謝還是默不作聲的無視?當你想要得到別人的真誠時,首先就要規範自己的行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自身做到了這些,在後知後覺中你會意識到“惡語傷人六月寒,良言一句三冬暖。”的內在含義。

我們都知道這個事例,新加坡是一個通用英語的國家,到處是英語,那裏環境優美,植被眾多,可偏偏草坪邊總會有“請勿踐踏草坪”這樣的用漢語標識的提示牌。整個中國的國民素質有待提高,華夏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可現如今讓世界人民形成一種意識那就是中國人素質低下,不能夠很好地剋制自己的一言一行。這難道不是一種莫大的悲哀嗎?

同學們,請記住:一個有高素質,有道德,講文明,懂禮儀的人,必定會引起旁人的讚許和祝福。即使你再怎麼不出眾,但是你那處處為人民着想毫無怨恨,又純真的神情足以讓人記住你的名字,記住你這個人。

文明禮儀,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好的,身為一名高中生,我們已經不再是一個小孩子了。所以我們就更應該懂法律,愛祖國,尊師長,禮待人。我們不僅要在一方面做到文明禮儀,更要在多方面做到文明禮儀。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從現在做起,為建設文明校園增光添彩!

中學生文明禮儀演講稿6篇

第2篇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知禮儀,樹新風.” 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創造了我國燦爛的文化 ;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形成了我國古老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民族素來是一個温文爾雅、謙恭禮讓的文明禮儀之邦。華夏兒女的舉手投足、一言一行,無不體現我們中國人的氣質與素養。我國偉大的思想家荀 子就曾經説過:“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禮的觀念尚在古代已經建立而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那麼對於現代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禮儀對於我們還重要嗎?答案無疑是肯定的。禮儀不僅是一個民族精神面貌和凝聚力的體現,而且對於個人而言,也是體現一個人道德和修養的尺度。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無不遺憾的發現,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在我們一部分同學身上,還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例如,在我們的走道里、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和諧的紙屑,教室裏、校園內食品袋、果皮屑隨處可見,甚至有的同學認為:既然有值日的同學和清潔工打掃,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 學在教學樓走廊上追逐打鬧,出口成髒,甚至還有個別同學故意損壞學校的公共財物。這些行為不但影響了同學們的健康成長,也損害了學校的形象。

文明距離我們有多遠?舉手投足之間,便是對錯美醜,文明其實就在我們身邊,當我們抱怨別人亂丟垃圾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把離我們只有幾釐米的垃圾隨手撿起來?文明有的時候距離我們只有一張紙的厚度,只要我們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就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相信,只要我們人人都能“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那麼我們一定就成為知禮守信、謙恭禮讓的中學生,一定會營造出一個和諧文明的美好校園,讓文明之花在我們實高校園盡情綻放!

第3篇

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千百年來的文化傳承至今,作為炎黃子孫,我們就應該發揚光大這種精神。文明禮儀處處可見,常常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們所忽略。所以我們要把文明禮儀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文明禮儀注重平時,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的習慣。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零食袋,飲料瓶,聽着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髒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麼?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説“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可以影響你的學習,你的生活,甚至將來的一生都將受用不盡,文明的舉止,文明的行為,加上恬靜、幽雅、舒適的學習環境,濃郁的文化氛圍,會啟迪我們不斷探索,求知要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同努力,一定會營造出一個文明美好的校園。

我們播下一個動作,就收穫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就收穫一個品格;文明已被人們放在心裏的一個重要位置,千萬不要把文明行為習慣看作小事。每個人的舉手投足之間都傳遞着豐富的文明信息,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管住我們的口,不説粗話、髒話;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管住我們的腳,不踐踏花草。

著名文學家歌德説:“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的確,人們總是根據你的言談舉止評價你。讓我們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禮儀意識,重視禮儀。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逐步養成文明禮儀習慣,成為有氣質、有風度、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

第4篇

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創造了中國燦爛的文化 ,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形成了古老民族的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素來是一個謙恭禮讓的文明禮儀之邦。華夏兒女的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體現着我們中國人的氣質與素養。禮儀不僅是一個民族精神面貌和凝聚力的體現,而且對於個人而言,也是體現一個人道德和修養的尺度。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無不遺憾的發現,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國公民的文明素質卻出現了一些問題。那麼,在校園內,在我們身邊,在一部分同學身上,同樣也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例如,在我們的校園內、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和諧的紙屑;教室裏、校園內:食品袋、方便麪盒隨處可見,甚至有的同學認為:反正有值日的同學和清潔工打掃,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學在教學樓走廊上追逐打鬧,走路時你推我打,習以為常;還有部分同學相互之間講髒話、粗話,隨意亂丟亂扔,甚至還有個別同學故意損壞學校的公共財物。 我們很多同學把文化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會公德的培養,文明習慣的養成,而這恰恰從本質上展現出一個人的思想品質。事實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在學校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同學就可能目無紀律,不講衞生,擾亂班級的學習環境。相反,如果我們養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環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

我們知道:作為一名學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構建出優良的學習環境,創造出優良的學習氣氛。然而這些行為也直接影響同學們的健康成長,同時也影響了學校的形象。

文明的學生,一定是講禮貌的人。禮貌用語時常掛在他嘴邊,比如:

作為一名講文明、懂禮貌的學生,他懂得一句話:“要想別人尊重自己,首先自己要尊重別人。” 而且,他一定是有着良好的衞生習慣的人,他會自覺維護校園環境,不會隨手扔垃圾,因為他懂得清潔的環境是大家的勞動的結晶。 講文明懂禮貌的學生,一定是愛護公共財物的人。他愛學校的一草一木,不會踐踏草坪,不會亂塗亂畫,更不會踢門、浪費水電並且會勸阻、制止其他人的破壞行為。

講文明懂禮貌的學生,一定是遵守紀律的人。他會將自己的物品擺放整齊,不論是教室裏課本,還是宿舍內的生活用品,從來都是從哪兒拿來,就放回哪兒去,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在學校就餐,他從來都會自覺排隊打飯,從不浪費糧食。在課餘時間裏,從不大聲喧譁影響別人的學習或休息,他會遵守學校的每一項規章制度。

講文明懂禮貌的學生,一定是一位有愛心和責任感的人。他會尊敬師長和友愛同學,關愛身邊的人和事,不會與同學吵架或者拉幫接派,他會懂得感恩,感恩父母長輩的養育,感恩老師的教導

文明是行為的端正,習慣的改善,禮貌是修養的提高,品質的提升。

同學們,讓我們告別作日的無知和粗俗,讓我們從今天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改掉以往一些不雅的行為,改掉我們以往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做一名真正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學生。

美好的校園需要我們全體師生共同、長期的努力。加油, 相信我們一定會做得更好!謝謝大家。

第5篇

社會正在進步,時代正在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正在提高。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公民,我們就必須講禮儀,有着高素質才能跨進新世紀的.門檻,成為一個合格的新時代公民。

古人云:“自修齊,至治平”。不錯,要幹大事,就必須先學好禮儀。羅曼羅蘭也説過“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而我們,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正在接受着知識教育,更應該知書達理、舉止文明、談吐得體,提高道德素質、振興民族精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樣才能學好知識,成為一個有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的合格中學生,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像普列漢若夫所説的“道德的基礎並不是對個人的幸福的追求,煞是整體的幸福,即對部落、民族、階級、人類的幸福的追求。”

一個有高素質、有道德,懂禮儀的人,必定會引來旁人的讚許和祝福。即使你再怎麼不出眾,但是你那處處為人民着想,毫無怨恨、純真的神情,足以讓人記住你的名字、記住你這個人。在一個窮困潦倒的乞丐面前,你只要伸進口袋,拿出十分之一或者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錢給他,就會在他心中默默的為你祝福。在一個已經失去勇氣活下去的人面前,你或許只要給他一個對生活充滿快樂的微笑,説一句激勵他的話,那麼就會令他充滿對生的希望。在這一瞬間,你的面容也將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在生活中,很多不經意間發生的事,足以反映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禮儀文化,哪怕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一個很小很小的動作。

文明禮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事情。身為一名中學生,我們已經不在是一個孩子了,懂得的事情、道理也不斷多了,甚至已超過了一些大人。當然,我們就更應該懂法律、愛祖國、尊師長、禮待人。所以,生活處處有禮儀。我們不僅要在一方面做到文明禮儀,更要在多方面做到文明禮儀。在校園,在家中,在各種公共場所,都不要忘記禮儀。文明禮儀不是靠一個人遵守的,它靠的是我們大家,一個集體,只要人人都遵守禮儀,講道德,那麼世界才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而一個不講文明禮儀的人,也將跟不上潮流,被社會所淘汰。在學校,我們應該做到尊敬師長,認真聽講,和同學之間和睦相處。回到家應該孝敬父母,要懂得感恩。在一些公共場所應該講秩序、舉止文明、輕聲細語。我們還要愛護花草樹木,熱愛大自然,熱愛一切生命。能以“謙”、“儉”、“勞”三字為立身之本,而補餘之不足。

讓我們行動起來吧!把文明禮儀深深地刻在心中,爭做一個合格的中學生,成為一個新世紀的公民。利用自己短暫的生命,創建一個美好的社會。

第6篇

“新時代,講文明,好少年,樹新風,懂禮儀,在言行……”聽,這是那裏傳來的讀書聲呢?哦,原來是在背文明禮儀三字歌呀!在我們的生活中,禮儀無處不在,它不但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還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只有學會講文明、懂禮儀,這樣才更能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可是這人人都知道、都懂得的道理,在我們的身邊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呢?就從以下這幾個方面説起吧:

如果我們在大街上看到一片廢紙,那麼會有多少人能主動撿起來呢?大家想一想,就因為這一片紙,不僅使我們的城市少了一分美麗,還會從而反映出一個人的文明素質。如果我們在觀光遊覽的時候,正好有一塊兒綠油油的草坪擋住了我們的去路的時候,那麼又有多少人能夠繞道而行呢?朋友們,小草也是有生命的呀,它也知道疼呀,每當我們那一隻只無情的腳從它身上踩過時,它該有多麼傷心呀!我們難道就只為自己的一時方便,而不為小草想一想嗎?再有,小草

那嫩綠的顏色,像一隻只綠色的小精靈裝點着我們的城市,使我們的城市更具有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我們何必又去傷害它呢?如果你看到有人亂扔果皮紙屑,那又有多少人能夠上去阻止呢?假如我們人人都這麼不講文明,那麼我們的生活環境將變成什麼樣的呢?如果你在公交車上看見一位年邁的老人沒有座位,而那一排排老弱病殘座卻被一位位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佔座着,你會怎麼想呢?就是我們不為老人想一想,那也該為我們自己想想吧,也許再過上幾十年,在公交車上站着的那位老人,也許就是我們自己。

講文明懂禮儀不僅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很簡單的“你好”兩個字,也會拉近你我之間的距離,使大家有一種特殊的親切之情,但是,一句髒話也有可能會讓你最親密的朋友為此而離你遠去。可見,我們的言行也是多麼的重要。

既然不文明有這麼多弊端,那我們為什麼不將自己觸手可及的事情認真做好呢?假如人人都能這麼想,那麼,我們的天空將會變得更藍,水變得更清,草變得更綠,人與人之間也會變得更加和諧,我們的世界也會變得更加美好。

雖然我們從小接受着文明禮儀的教育,許多同學都可以按照學校的要求大聲地背誦文明禮儀三字歌,但是又有多少同學能夠真正做到裏面的每一條呢,恐怕,答案是否定的。

其實文明禮儀也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翅膀。沒有了文明,就沒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線,那我們雖然擁有了高深的科學文化知識,但是對我們自己對社會又有何用?學習就是應當先學會做人, 學做文明人,學做社會人, 從我做起,從生活中的每一件點滴小事做起,讓文明禮儀永遠伴隨在我們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