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浙江普濟禪寺的導遊詞範文2篇 領略浙江普濟禪寺的禪意世界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19W

浙江普濟禪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寺廟,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該寺建於唐代,素有“靈源奇秀”之稱。作為杭州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普濟禪寺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豐富的文化底藴和寺內香火鼎盛而聞名於世。無論是信仰佛教的朝聖者還是遊客,都能在這座古老的禪寺中感受到寧靜與莊嚴的氛圍。

浙江普濟禪寺的導遊詞範文2篇 領略浙江普濟禪寺的禪意世界

第1篇

普濟寺佔地三萬七千多平方米,共有十殿、十二樓、七堂、七軒計231間,建築面積11400平方米。在此山門內,有明萬曆、清康熙時的御碑三塊,正中一塊刻的是普濟禪寺歷史沿革,立於3.5噸重的基座上。

山門東側是鐘樓,重檐歇山山頂,內懸大銅鐘一口,重3500公斤,鑄於清嘉慶十二年(1820_年)。西側有鼓樓。每天清晨撞鐘,傍晚擊鼓,即“晨鐘暮鼓”。

天王殿亦稱“金剛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進門迎面是一彌勒菩薩,光首、笑臉、袒胸、盤膝,一手拿一支布袋,據説他能將世人一切若難人布袋之中。殿後有香樟八株,直徑0.8—2米,枝茂蓋庭。

大圓通殿是普濟寺的主殿,“圓通”是觀音菩薩別號,這座殿供奉的正是觀音菩薩。殿堂宏大巍峨,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頂,黃琉璃頂,九踩斗拱,門心板雕二龍戲珠。大殿可容數千人,有“活大殿”之稱。殿前平台周有石雕欄板,台中有銅鼎爐,高約四米,上鑄“普濟禪寺”、“千秋實鼎”、光緒辛丑(即1920_年)冬月吉旦“等字樣。殿內正中端坐高達8.8米觀音菩薩,全身金黃,眉清目秀,慈祥含笑,身邊站立着善財和龍女,神態天真活潑。東西兩壁又各塑有16尊不同服飾、不同形態的菩薩,稱“觀音三十二應身“,即觀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時的現身説法形象,加上中間供的觀音佛身。這種塑法是觀音道場的獨特之處。主殿兩旁建有配殿。兩側廡廊是羅漢堂,塑十八羅漢堂。

普濟寺後灣有真歇庵遺址,為開山祖師真歇和尚修靜處,其東無畏石高五丈、周百丈,上鐫“海天春曉”、“空有鏡”,並有一對聯“寶區照瑞相,剎海遍潮因”。石巔過去有歇禪師塔。西側另有一巖,儼如狻猊,作跳躍狀,無數為“猴巖”。普濟寺東南,海印池旁立有“多寶塔”。元元統年間(1333-1334年),普陀山僧孚中託缽江南,見姑蘇盛產美石,便立志建塔。孚中名情信,浙江奉化人,天曆二年(1320_年)遷住帝陀山。元順帝曾賜號“廣慧妙悟智空宏教禪師”。他住持寶陀觀音寺十四年,以勤儉簡樸著稱,為興建名山道場,多次外出雲遊募化,太子宣讓王等出資建造多寶塔,故又名“太子塔”。塔全用太湖石徹成,呈方形,共六層,高32米,取《法華經》“多寶佛塔”之義定名。第二層之蟋龍柱,體態雄健,紋飾線條流暢。餘上三層,塔身每面鐫有佛像一尊,全跏趺坐式,形象生動。整座建築造型別致辭,雕工精巧,具有濃厚的元朝風格。像這樣的元塔,全國罕見,現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

普濟寺後有一石,宛如三扇門板並豎,狀如寶鳥,叫“靈鷲石”,又名“慈雲石”,上刻明朝會稽人陶望齡的題詞不達意:“鷲嶺慈雲”。石隙間有泉流入寺中,清洌有香氣,明朝丁繼嗣詩中“皈衣來寶地,躡足上慈雲。泉流穿櫥入,曇香滿院聞。.......何幸逢林遠,幽控絕世氛”,説的正是慈雲石當年的盛況。

普濟寺現任住持妙善法師,高齡90歲,江蘇如皋人,兼任浙江省普陀山佛教協會會長,舟山市政協副主席,浙江省政協。現任監院戒忍法師,浙江金華人,畢業於南京佛學院和中國佛學院,兼任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區人大代表。

浙江普濟禪寺的導遊詞範文2篇 領略浙江普濟禪寺的禪意世界 第2張

第2篇

普濟寺前有一個廣約15畝的蓮池,名叫海印池,亦名放生池,建於明代。池上築橋三座。中間一座,橋面平闊,北接着普濟寺的正門,南銜御碑亭。橋中有一湖心亭,又稱八角亭,正對普濟寺山門。周圍玉液擁抱,粉牆環繞。夏日荷花盛開,綠葉田田,紅花亭亭,景色迷人,憩此玩賞,憑欄臨風,清香撲鼻,頓覺暑氣全消,令人心曠神怡。橋南的御碑亭,在湖心亭前,與海印池相連。亭系清雍正九年(1731年)所建,中豎雍正所書丈六白玉碑一方,高3米,寬1.5米。碑文記載普陀山歷史,碑額上雕龍栩栩如生,書法遒勁剛健。石刻非常精美,可謂雙絕,碑極名貴。東面一座為拱橋,稱永壽橋,長40米,寬7.5米,高6米,系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所建。橋上石欄柱頭,刻有獅子40座,形態各異,生動逼真。石橋古樸典雅,為雕刻中的珍品。橋前有菩薩牆影壁,上書“觀自在菩薩”五個大字,字高五尺,蒼勁有力。相傳觀音菩薩悲智雙圓,從悲則稱觀世音,從智則稱觀自在。牆旁刻有《心經》,頌雲:“海上有山多聖賢,眾寶所成極清淨;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度眾生住此山。”西面一座為長堍拱橋,四隅鏤有龍首,逢雨水從龍嘴噴出,似裊裊輕煙。蓮花池三面環山,四周古樟參天,每年六月蓮花盛開,池中樹影、亭影、橋影倒映,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夏夜入靜,荷香沁人,池中銀花伴月影,形成普陀山十景之一——“蓮池夜月”,令人流連忘返。

普濟寺佔地37019平方米,共有10殿、12樓、7堂、7軒,計23l間,建築面積11400平方米。全寺有六進殿堂,自南向北貫串在一條中軸線上。

山門面寬五間,重檐歇山,正山門平時關閉,僧人遊客均從東山門出入。僧人圓寂後由西山門出寺。

御碑殿在山門內,有明萬曆、清康熙時的御碑三塊,正中一塊刻的是普濟禪寺歷史沿革,立於3.5噸重的贔屓上,贔屓昂首伸頸,服珠能轉動,可見其雕刻之精。

山門東側是鐘樓,重檐歇山,內懸大銅鐘一口,重3500餘公斤,鑄於清嘉慶十二年(1820_年)。西側有鼓樓,建築形式同鐘樓。每天清晨撞鐘,傍晚擊鼓,召集僧眾參加活動,這就是古代詩文中常説的“晨鐘暮鼓”。

天王殿亦稱金剛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進門迎面是一彌勒菩薩,光首、笑臉、袒胸、盤坐,一手拿一隻布袋。據説他能將世人一切苦難裝入布袋之中。佛像兩旁有一副對聯:“慈顏含笑笑天下之可笑之人,大腹可容容世間難容之事”,以勸人們慈悲大度為懷,用樂觀態度對待風雨變幻的生活。彌勒菩薩後面的塑像是韋馱菩薩,昂然挺立,手持寶杵,據傳韋馱是神將之首,常於東、南、西三州巡遊,守護伽藍,屬護法神。兩旁的四大天王宛如四名衞士在維護法門,他們是東、南、西、北四個方面的天王,各自手裏拿着法器。殿後有香樟8株,直徑0.8-2米多,植茂蓋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