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數學感悟與心得4篇 數學:智慧之門的開啟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21W

數學作為一門精確而又神祕的學科,常常讓人感到興奮同時也帶來挑戰。在這個專欄中,我們將分享數學領域的感悟與心得,讓讀者深入瞭解數學的魅力與應用。無論是解題的啟發、定理的解讀還是推理推導的思考,我們將帶您進入數學的奇妙世界,與您共同探索數學的美妙之處。

數學感悟與心得4篇 數學:智慧之門的開啟

第1篇

當我看到數學成績時,我哭了,透過淚水我看到了老師和父母對我的失望和惋惜!

這次的數學成績太令我失望了,因為錯的非常可惜。一道應用題,在4000米長的路兩旁栽樹,每隔100米栽一棵,兩端都要栽,問一共能栽多少棵?我算式列對了,可惜把4000抄成了400,檢查時竟也沒檢查出來,因此,那寶貴的5分就跟我説“拜拜”了。最後一題是畫折線統計圖,圖我畫對了,可畫完後,我卻放鬆了,描點的時候,我竟然把85描在了75上,雖説下面的都描對了,可一分也沒給我。都是粗心惹得禍,看着卷子上那鮮紅而又刺眼的紅叉叉,我心裏像打翻了五味瓶,説不出是什麼味了。

我流着淚,垂頭喪氣地趴在桌子上,其實媽媽也很失望,可是為了不讓我氣餒,媽媽卻又安慰我,鼓勵我:“這只是人生中的一次小測驗而已,你要學會輸得起,考得不好沒關係,只要你能從中找到錯誤並吸取教訓,你就是最棒的。考試已經過去了,要把所有的成績都歸零。不要因為語文、英語考得好而驕傲,也不要因為數學沒考好就氣餒。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要從失敗的地方站起來,為以後的學習打好基礎,時刻對自己充滿信心,寶貝,媽媽相信你!”

聽了媽媽這番話,我的眼前頓時一片光亮,我內心的陰暗被驅逐走了。我又重新拾回了信心,對呀!哭不是目的,怎樣克服粗心大意才是最重要的。媽媽經常看《哈佛女孩劉亦婷》,她笑着對我説:“劉亦婷的媽媽説開朗活潑的孩子大多都有粗心的毛病,粗心不是學習態度的問題,而是學習能力的問題,既然能力不足就要採取相應的措施來防治。我説呀,開朗活潑沒有錯,錯的是粗心。咱們今天就按照她們的方法來制定專項訓練計劃。”我當然是迫不及待了,真想把這粗心一拳打走。變“粗心”為“細心”具體方法:

一、提高細心度的方法——抄電話號碼。找一個通訊錄,在一分鐘內抄寫電話號碼,做到“左手指、右手抄”,儘量做到抄得又快又不出錯。連續對三次以上結束當天的訓練,如果錯了就要訓練十分鐘。

二、計算快又準的方法——撲克牌速算。去掉牌裏的大小王和j、q、k,然後把牌洗亂,再掐着秒錶一張張地迅速累加牌上的數字,直到熟練無比。這個方法我以前用過,可都沒堅持下來,這次我一定要堅持下來。

三、寫得快又好的方法——抄寫阿拉伯數字。在一分鐘內儘可能快而又準確地抄寫阿拉伯數字,具體方法同一。

成長的路上有曲折和險峻,有人失敗有人成功。良好的計劃是成功的一半,媽媽的鼓勵是我前行的動力。努力+好的學習方法=成功 總有一天,我一定會超越自我……

數學感悟與心得4篇 數學:智慧之門的開啟 第2張

第2篇

一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已近結束,對於本學期的教學工作進行了全面的反思。如何讓學生樂學、願學、學會,我覺得興趣是關鍵!可以説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下面,我談談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幾點體會。

?數學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鬆學習。例如:教《平均分》時,在主題圖講完後,我把24朵紅花,藍花,綠花,紫花分別放在四個盒子裏,然後分別請3個、4個、6個、8個同學上台,説:"我把把_花送給你們,們自己拿走,但你們拿的_花朵數要相等"然後引導學生討論怎麼樣拿才合理,並列出相應的算式。這樣不僅讓學生很快掌握平均分的意義,還可以培養學生之間相互合作。

再如:在教學《三位數退位減法》時,從學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興趣的事物引入,為學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體情境。在具體情境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高漲,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以最佳的思維狀態投入學習。

通過實踐操作,開放學生“全腦”,引導他們眼、手、腦、口等多種感官參與,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動態生成,有助於學生理解概念。例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節課我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各個教學環節中。在引導學生體驗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通過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説一説,畫一畫,學生活潑愉快地親自參與、親自體驗到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讓學生在觀察中分析、在動手中思考。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索新知的過程。品嚐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隨之增強了。

重視學生的數學體驗,《課標》也十分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一句話,道出了數學教學的生活性,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要使學生在活動中和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要通過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運用數學思維、方法,進一步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應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數學回歸生活,並獲得學有所用的積極情感體驗。例如:在《角的認識》這一課中,如果剪去兩個角,會得到幾個角呢?”這一體驗過程的引導,把空白留給了學生,讓他們的思維有更大的空間,使不同的思維方式開展大比拼。這一過程中,不僅是學生的數感、空間觀等的培養都通過體驗得以實現;而且正確的思維方式在劇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錘鍊。再如:在學習《加法估算》時,讓學生談談這節課你最深的感受,在生活中你有這種經驗嗎?今天的學習對你的生活有那些幫助?學生就在這輕輕鬆鬆的談話中,體驗着豐富的數學內容,而且在這種氛圍中師生之間的情感也達到了和諧統一。

總之,在國小數學教學中開展這種“體驗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中,調用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注重實踐,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才能填補學生經驗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生活中的數學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眾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為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猜數遊戲》時,我先告訴學生我寫了一個三位數,十位上是6,讓學生猜猜這個數是多少.猜的過程中告訴學生是猜得大了還是小了.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認識和大小比較,加深了對數的認識掌握,為今後學習用數學做好了鋪墊。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小組中可以進行"摘桃子"比賽,在個人中可以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數學“體驗”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數學活動中主動參與,親身經歷,獲得對數學事實和經驗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它讓學生以認知主體的身份親自參加豐富生動的活動,完完全全地參與學習過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從而在體驗和創造中學會數學。

當然。教學中還存在着許多問題,特別是學困生轉化問題,還是一大難點,有待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進一步研究探討。

第3篇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教材是新課程標準的實驗教材,教材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創設寬鬆和諧的課堂學習環境,教師和學生平等對話,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對新理念體現得比較充分,有很多的優點。但是作為新教材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現將我在兩年多的新教材教學中的一些心得體會與廣大實施新教材的老師共同分享: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教材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特點,打開北師大一年級數學課本,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生動有趣的、圖文並、豐富多彩的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圖示,都是學生生活中看得見,用得着,聽得懂,體會得到的,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感覺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我在教學時多為學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興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使數學教學具體、直觀、形象。

新教材在內容編排上沒有給出例題的字樣,而是以認一認,説一説,做一做,數一數,比一比,擺一擺等形式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體驗和學習數學。我在教學中靈活地設計符合低年級學生好動、好説、好玩的特徵的活動情境,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了學習熱情和求知慾,同時,也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們在有趣的活動情境中互動互愛,輕鬆、愉快地體驗和學習數學,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新教材注重在教學中誘發學生大膽思維,猜想、控索、嘗試、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學啟于思,思啟於問”,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我在教學中採取開放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把大量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培養了學生的良好的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後的繼續學習打下紮實的基??

比如:第一冊的有關鐘錶的認識這一單元,第一課時讓學生認識整時、半點,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容易,因它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和可接受程度。可第二課時讓學生認識“幾點多一些”、“快幾點了”這就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因為學生畢竟才6週歲,他們對“多一些”、“快一些”等這些概念比較模糊,很難區分,認知能力達不到這個水平。我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了困難,部分學生很難接受。

有部分習題難度很大,大部分學生很難自己獨立完成作業,而需要由教師或家長來陪同完成,如果沒人輔導是完不成學習任務的。

在第三冊乘法、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教材編排中,北師大教材比老教材增加了一半的課時教學,編者意圖非常明顯,要學生通過操作體會乘法、除法的產生和意義,這應該是一個非常好的想法,但是也許他們忽略了學生實際,現在已經是21世紀,學生已經對乘法、除法有一定的認識,而且在課堂上學生也很難按照編者的意圖,循序漸進的體會知識。

另外,實際問題的編擬要考慮到本地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地區差異、城鄉差異等),但也要考慮拓寬學生視野.

新教材的一個最大特點是“新”,留給教師自主的空間大, 希望有不同看法的老師互相交流,共同促進。

第4篇

一位教師在教學三年級五冊數學“千米的認識”時,只是抽象的講1千米有多遠,學生學得枯燥無味,印象也不深刻。《千米的認識》這節課,目的在於結合學生的活動經驗,使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接觸1千米,知道1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單位,學會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同時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那裏,因此,在上這節課的設計上,主要突出下列幾個特點。

如果把一節課比作一首優美樂曲的話,那麼情景的創設就好比是悠揚的和絃,在教學新知識時,教師要善於設置一些新穎別緻、妙趣橫生的情景,使他們在情景中快樂地學習新知識。我在教學《千米的認識》時,新課伊始,用媒體播放“一輛大卡車和一輛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動感畫面,説:同學們,我們知道比較精確的長度一般用毫米作單位,我們課桌的長和寬用釐米作單位,教室的長和寬用米作單位。那麼我們乘坐的汽車所行的路程用什麼作單位呢?請大家説一説,你們看到了什麼?(里程碑上標有50千米、100千米)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個個爭着回答:“千米”,這時,教師隨機揭題,並説,在計量比較長的路程時,通常用“千米”作單位,千米也叫“公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千米的認識”。

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就是指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其親身感知體驗以獲得豐富的數學知識和可持續學習的發展性能力。對於國小生來説,好動是他們的天性,正如人們所説“聽過就忘記了,看過就記住了,做過就理解了”。作為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儘可能給他們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

“千米”這個長度單位,學生生活很少接觸,顯得比較抽象,在教學中我們設計了讓學生親自走出教室,感受1000米的實際長度,並且記錄自己走100米所用的時間,根據100米的長度和所用時間去估計1000米的長度,大約從哪到哪?在設計時,我考慮到1000米的長度概念難以建立,於是讓學生把長度和時間有機結合起來,利用10個100米是1000米,推算出10個100米所用時間即為走1000米大約用的時間,通過時間來估計1000米大約有多長,這樣,不僅使抽象內容具體化,而且使學生在已有體驗的基礎上主動探索新知識,培養了空間相象能力。也可以根據學校周圍的條件,如兩根電線杆之間的距離是50米,操場的長30米等,用推算的方法推出1千米的長度,以加深學生對千米這個長度單位的認識。

這樣,把抽象的內容放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之中,變枯燥為興趣,變陌生為熟知,增加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使他們學得開心,學得輕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的新課標的理念。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

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學的學習方式不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學生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合作交流與人分享和獨立思考的氛圍中,獲取新知。

在學生對千米有了初步的感知後,給學生創造自由學習的空間,1千米的路程究竟有多遠?讓學生自己閉上眼睛,深入感受1千米的距離,引發學生自覺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再分組討論交流:在你的周圍,大約從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就是1千米,這樣,通過學生的交流、探索等活動,在小組交流中,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新課程理念提倡的教學過程重視創設學習情境和數學活動、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活動的過程中自己體會,自己發現這節課的收穫,不是教師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總結出來,引導學生自己歸納總結。過去,老師總喜歡把所學的知識總結出來,讓學生去背,而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概括、去總結,唯恐學生總結錯了。殊不知,在這種心理支配下,學生就會越變越懶,也壓抑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事實上,學生們的潛力是很大的,只要老師合理挖掘,正確引導。在教學千米、米的簡單換算時,我是這樣的:①出示題目,如:2千米=( ),學生先説出括號裏應填什麼?你是怎樣想的?最後由他們自己歸納總結:我們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那麼2千米是2個1000米,就是2000米。②出示圖片:

亞運會上有一項田徑項目是3000米跑,引導學生説出是多少千米,並説出是怎樣想的,再由學生總結算法:1000米是1千米,3000米里有3個1000米,就是3千米。

學生是社會未來的建設者,而不是考試的工具,要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獲得必要的能力。總之,在本節課中,通過學生實際操作,合作交流,自己總結等活動獲取知識,體驗到探索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