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中山導遊詞4篇 中山:歷史文化的瑰寶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2W

中山是一座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底藴的城市,位於中國廣東省中部。作為孫中山先生的故鄉,中山有着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這座城市還以其優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發展而聞名。中山導遊詞將帶您領略這座城市的魅力,揭示它的歷史印記和令人驚歎的景點。

中山導遊詞4篇 中山:歷史文化的瑰寶

第1篇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金城關前,建於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是蘭州汗青最久長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樑,因而有“全國黃河第一橋”之稱。

可見其時要度過黃河是何等的艱鉅。南北台灣的人要過黃河,夏秋憑小船和羊皮筏子橫渡,冬天河面結冰,只能在冰上行走。

光緒三十二年春天一個春寒料峭的下戰書,一個英國人從河西走廊出來後,沿黃河河谷進入蘭州,約莫在公曆3月10日達到蘭州。這個叫布魯斯的英國人先是站在黃河北岸,很抒懷地對其時蘭州的北城牆舉辦了“風光如畫,給人印象很深”的歌詠後,接下來便對怎樣過黃河進入“風光如畫”的城裏感想頭疼了,他這樣寫道:

按照季候的變革,你可以做出差異的選擇:顛末西北部的船橋或乘渡船來到蘭州。都市撲面的河寬快要有300碼,我們路過時,河水尚未解凍。冬天人們就在(河水)冰面上直接顛末,傳聞每年解凍的時辰城市淹死許多人。在河面早就不再安詳的時辰,這些人還僵持走這條冰面上的路,疏忽了隱藏的傷害。對此,蘭州墨客王光晟倒是很抒懷地用詩歌的情勢記錄了黃河冰橋的氣象:一夜河凝駭神異,碎玉零瓊誰委積?錯落元冰大壑填,顛末緩步如平地……昔時的黃河浮橋用25只大船搭成,每船相距一丈五尺(約4.5米),下下碇石牢靠在河面上,一字排開,用大木毗連起來,再鋪上木板,圍上圍欄,台灣各立2根將軍柱(大鐵柱)、6根大木柱,又用兩條各長120丈的鐵索將船牢靠在河面上。但這種浮橋屬於季候性的'橋,由於黃河凌汛,每年十一月份黃河結冰前必需拆除。英國人布魯斯緊接着又這樣形貌了每年春天浮橋竣工時的弘大場而:

每年組建船橋的開幕典禮都熱鬧不凡,首要的官員和社會各界都來介入這次盛會。在某種水平上,它可以與迂腐的威尼斯一年一度的風尚相媲美,那是國王杜格娶亞得里亞的典禮。

冬季,黃河結冰,行人和車馬要過黃河,就只有靠冰“橋”。翌年,河冰溶解,又從頭搭浮橋,不單異常貧困,並且一年之中拆了建,建了又拆,耗資龐大。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上將軍宋國公馮勝與元將廓擴鐵木爾(王保保)作戰時,在七里河(今七里河黃河大橋西500米處)搭造了浮橋,這是蘭州地域最早的黃河浮橋。但這座浮橋其時只是為了利便部隊渡河,仗一打完就拆除了。洪武八年(1375),衞國公鄧愈率軍逍遙河西,在城西十里建浮橋,以輸送糧餉,定名為“鎮遠浮橋”。12年後的洪武十八年(1384),蘭州衞批示僉事揚廉,將浮橋移至“河水少緩,近且易守”的白塔山下,由於接近城區,除了軍事用途外,這座黃河浮橋也成了黃河汗青上第一座可供公眾過河的浮橋。

1906年,總辦甘肅洋務的彭英甲奏清朝廷,核准建築黃河鐵橋,並在1906年10月以16.5萬兩白銀包工包料的總價承包價德國泰來洋行,條約劃定,鐵橋自落成之日起保固八十年。黃河鐵橋完工之後,現實耗銀30.66萬兩。

建築鐵橋所用的鋼材、水泥等原料都是從德國購買,海運到天津,由京奉鐵路運到北京豐台火車站,再由京漢鐵路運到河南新鄉。重新鄉取道西安,分36批,用馬車運到蘭州。

一個朝晨,數十輛大馬車浩浩大蕩重新鄉火車站簡略的貨場裏潮流般湧了出來,車輪聲,馬蹄聲,鈴鐺聲,尚有梆子,秦腔,花兒,馬的嘶鳴,匯成了一曲眾聲稠濁的交響樂,響徹漫漫古道,重新鄉到西安,從西安到蘭州,從光緒三十三年八月到第二年五月……

橋建成後,雙方建了兩座別離刻有“三邊利濟”和“九曲安瀾”的大石坊,別離有楹聯:

中山橋不單擔當了三次黃河特大流量的檢驗,並且在1949年8月26日的解放蘭州戰役中,炮彈擊中了過橋的兩輛百姓黨軍車,車上彈藥爆炸,大火銷燬了橋南端18節木橋面和部門縱梁。軍管會組織了300多人星夜搶修。

1954年,蘭州市人民當局對鐵橋舉辦了整修,將原有的梯形拱架換成了五座弧形鋼架拱樑,將原本的木板橋面所有換成此刻的鐵板橋面。此刻蘭州市的橋樑已達十餘座,使自西固達川入境從榆中與白銀接壤的烏金峽出境,在蘭州境內全長152公里的黃河成為橋樑最麋集的河段。

本日,中山橋的撫玩代價、汗青和文物代價,已遠宏大於它的交通代價,成為百里黃河風情線上最引人注目標金城一景。

中山導遊詞4篇 中山:歷史文化的瑰寶 第2張

第2篇

孫文紀念公園位於中山市中心城區南面,興中道與城桂路的連接處,坐落在中山新十景“興中綴錦”上。佔地26.6公頃,1996年11月孫中山先生誕辰之日全面竣工開放。這個公園的牌匾還是由台灣著名書法家、嶺南派國畫大師歐豪年教授書寫。與其他旅遊景點不同,該公園不設門票,遊人可以免費進園自由參觀遊覽。

孫文紀念公園主要由兩個平緩的山坡改建而成,分為革命紀念區和綜合遊覽區兩個不同功能的區域。革命紀念區以紀念孫中山先生的題材為主,設有孫中山先生銅像、噴水池以及鬆園、竹園、梅園和栽種了999株龍柏的龍柏山等景點。與革命紀念區遙遙相對的是綜合遊覽區,這個遊覽區設有“香山”、“飛來石”、“一線天”、“水簾洞”、“觀景閣”、“迎陽石”等景點。整個公園重點突出了“紀念”的主題,景點的佈局也緊緊圍繞主題鋪排。

從公園的正門穿過用花崗巖雕刻築就的公園牌坊拾級而上,便進入了公園的革命紀念區。在這裏,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旁青翠挺拔的龍柏以及6支高大的華表,整個環境顯得莊嚴肅穆。沿着花崗巖台階拾級而上,很快就到達山頂的平台,此時,孫中山先生頂天立地的高大、威武的塑像便呈現在眼前。順着孫中山先生塑像的目光回首北望,高樓林立、充滿現代化動感的中山城區一覽無遺。尤其是寬敞平直、車水馬龍,有“興中綴錦”之稱的興中道更令人不得不歎服偉人故里,名城中山的大氣和亮麗。往東看,寬闊的城桂公路、博愛路,以及新城區的高樓大廈一一映入眼前。往南看是中山人用慈善萬人行活動籌得的善款興建的博愛醫院,站在孫中山先生雕像的腳下欣賞這座醫院,遊客不但可以觀賞到其建築風格的別緻,而且,還可以領略到中山人的愛心。往西看,則是風景優美的公園綜合遊覽區。當然,從孫中山先生塑像後面的`台階往下走,遊客還可以遊覽鬆園、竹園、梅園等景點。

孫文公園的革命紀念區與綜合遊覽區之間,有一個寬闊的草坪,草坪綠草如茵,一側亭台水榭立於綠樹紅花中,另一側,石雕、椰樹盡顯熱帶風情。沿着草坪中間的步行通道,片刻工夫便來到了綜合遊覽區。

到達綜合遊覽區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孫中山先生書寫的“後來居上”幾個剛勁有力的大字。沿着兩旁的台階順路而上,便進入了香山園。這時,你會發現這裏真是舉目皆美景。巨大的“飛來石”;雖人工築就,但頗具特色的“一線天”;巨石林立、垂柳依依、水聲潺潺的“水簾洞”;以及既可觀賞整個園區,又可欣賞中山石岐城區全景的“觀景閣”等景點無不令人流連忘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裏還有一個栽有近3萬棵杜鵑的杜鵑園,每年3至4月,春暖花開時節,滿山杜鵑盛放時,整個杜鵑園便成了花的海洋,人的海洋。色彩鮮豔的杜鵑花,隨風而轉的彩色風車構成一道迷人、浪漫的風景。這個時候,無論是外來的遊客、還是本地的居民,又或者是平常忙於工作,極少外出旅遊的外來勞工都會想方設法到這裏賞花、留影。

也許是孫文紀念公園真的太漂亮,也許是孫文公園同時兼顧了紀念與休閒兩大功能的緣故,總之,這個中山市民身邊的幽景每天都遊人如織。

第3篇

中山詹園,又名中山大宅門,坐落於中山市南區北台,是目前嶺南最大的私家庭園。中山詹園建於1998年,佔地百畝,由詹園主人黃遠新親自設計,並從蘇州徵調百名園林能工巧匠歷時五年共同建成的。其建園初衷出於為母親建造一處淡雅精緻、頤養天年的靜心居所,特以母親的姓氏命名為詹園,後母親感慰兒子的孝心,更為了讓天下所有的人都來感受其兒子的孝行,建議主人把園區對外開放。

詹園倚山而建,一水兩岸,繼承了中國古典私家園林的傳統之餘,更凸顯着嶺南水鄉所獨有的佈局脈絡,同時還吸收了西式園林的風格,水體和裝修多呈幾何形式。庭園佈局瀟灑,層次分明,建築注重選址,造型洗練簡潔,色調明朗,樸實素秀,構成一種通透典雅、輕盈暢朗的嶺南格調。園內無論是明清古董、千年盆栽、鍾乳奇石,還是宅門漏窗、匾額屏風、對聯壁畫,均由園主細心挑選佈置,慷慨而陳,可謂精誠之至。

詹園除了宏偉典雅的'建築、瑰麗多姿的花木、精湛雅緻的茶藝,尚有多種令人目不暇接的藝術表演。

話劇――根據《二十孝》經典故事,編排古裝、現代、搞笑等不同版本的孝道故事,寓教於樂之中讓您感悟人生哲理。

變臉――中國一絕,變臉王之嫡傳,紅、黃、藍、白、黑於目不交睫時已瞭然於眼前。

雜技――小演員們出手不凡,柔若無骨、造型優美,令人驚心動魄、目駭神迷。

歌舞――各種民間舞蹈讓您賞心悦目,更有古樂器、編鐘樂曲迴旋於耳際。在暢暇名園之時,又可欣賞黃鐘大呂之正範及民樂小調之優雅。

詹園位於中山市南區北台村,105國道旁,佔地百畝,分為詹園祝壽、歧江廊橋、詹府種福三個區域;詹園以謀求家庭幸福和健康長壽為主題,以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營造民間親情友情為宗旨;以給詹家老太拜壽為契機,通過和詹家人物交流、切磋,瞭解他們的日常生活,揭開幸福、長壽的祕訣;通過親身體驗、感悟,獲得一次情感旅程的昇華。

詹園以嶺南特色為基調,綜合了中國古典園林的精髓,強調嶺南水鄉的佈局脈絡,同時吸收了西式園林的風格,水體和裝修多呈幾何形式;庭園瀟灑,層次分明,建築重視選址,造型洗練簡潔,色調明朗,裝修注重色,樸實素秀,構成一種通透典雅、輕盈暢朗的嶺南格調:材料多為民間古董,經過打磨翻新重煥光彩,一磚一瓦、一門一窗都凝聚着歷史的痕跡。

詹府祝壽區:匯聚古今中外雜耍技藝,營造民間濃濃親情。遊客始到,樂鼓齊鳴、歡聲喧天,司儀帶領大家載歌載舞;各路聖賢舉禮進壽,同賀壽典、喜滿詹園;眾多丫鬟同繡壽字,飛針走線,曲不離口,喜上加喜;取來百花精華,蒸於一爐,香氣繚繞,同襲遊人;詹老太蒸浴完畢,紅光滿面,喜上眉梢,向遊客派發壽糖,並和大家一起欣賞詹園大戲。

歧江廊橋區:一江連兩岸,廊橋多遺夢。河邊牧童水牛、浣衣紗女、魚鷹竹排、太公垂釣。詹園內外環水,橋多船多,橋邊廊亭穿插中山特色民俗,與橋下的威水樵夫對歌,熱鬧非凡;歧江內每天上演燈船巡遊、花尾渡巡遊,遊客即可以乘坐遊船欣賞歧江風光和詹園風貌;也可蕩起雙槳,划行在內河,融入詹園美景之中。

第4篇

各位遊客:下面我們將要參觀遊覽的景點是中山陵。中山陵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位於南京市東郊紫金山第二峯小茅山南坡。中山陵坐北朝南,前臨平川,背靠青山,其建築採用依山為陵的形式,墓室建在海拔158米的山頂處,比獨龍崗明孝陵所處的位置高出90多米;從牌坊到墓道,高差70多米,平面距離700多米,顯得十分雄偉壯麗。

【孫中山生平—安葬紫金山的夙願—陵墓設計者呂彥直】

各位遊客:在到達中山陵之前,先向大家簡要地介紹一下孫中山先生的生平。孫中山,姓孫名文,字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他於1866年11月12日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現已改為中山市),是中國辛亥革命的領袖。孫中山早年曾求學海外,1892年畢業於香港西醫學院,曾一度行醫。20世紀初年的中國,災難深重,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苦難深淵。目睹清政府的腐敗,孫中山毅然放棄行醫,投身革命,於1905年8月和一批資產階級革命的知識分子,在日本東京組織成立了中國近代第一個帶有資產階級政黨性質的組織“中國同盟會”,提出了“民族、民生、民權”即“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從1907年到1911年10月前,同盟會在我國華南地區不斷髮動武裝起義,特別是在1911年4月27日發動了廣州起義。廣州起義雖然最終遭到失敗,但為同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從此各省紛紛響應,2000多年的中國封建帝制,這就是中國近代影響深刻、意義深遠的一次偉*——辛亥革命。

1911年12月29日,在中央臨時政府會議上,大家一致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商議成立中國臨時政府並定都南京,確定1912年為民國元年。1912年1月l日,孫中山從上海到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但因袁世凱的扶持和革命黨人的妥協,1912年4月1日,孫中山正式辭去臨時大總統職,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並定都北京。革命雖然受到挫折,但是孫中山先生沒有氣餒,繼續展開了護法運動、護國運動、討袁運動。1924年1月同中國共產黨進行了第一次合作,並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直到肝癌晚期,他仍忍着病痛,北上與馮玉祥商討國事。1925年3月12日,終因肝病惡化在北京逝世。

孫中山先生生前十分喜歡鐘山(紫金山)。早在1912年,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就曾登山遊覽。同年4月1日被解除大總統之職後,來這裏打獵,看到這裏山水相依,氣勢雄偉,就有了他回長眠此山的想法。在北京彌留之際,他還念念不忘這一夙願,再三叮囑左右。當然,孫中山葬於紫金山,不僅僅是個人的願望,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南京曾是革命的策源地和臨時政府所在地,孫中山先生長眠於此,表示了討伐帝制和繼續革命的決心。

為了尊重孫中山先生的遺願,由孫夫人宋慶齡,兒子孫科等人組成的孫中山葬事籌備處,通過登報懸獎,徵集陵墓設計方案。在眾多的應徵者中,年僅33歲的青年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警鐘形圖案被一致評為首獎。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呂彥直是山東省東平縣人,1894年生於天津。早年在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後,被公費派往美國康奈爾大學深造,得到美國設計師茂菲的指導,回國後,在上海開設“彥記建築事務所”。為了設計南京中山陵和廣州中山紀念堂,嘔心瀝血,不辭辛勞。在工程接近尾聲時,身患肝癌,於1929年3月18日病逝,時年36歲。

各位遊客:我們的車已駛向陵園路。這條長達3公里的“綠蔭長廊”兩側,種植着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樹——梧桐樹。這條路也是南京綠化的一條林蔭路。出了陵園路,前方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廣場。

好了,中山陵馬上就要到了,有關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蹟就暫時介紹到這裏。請各位遊客準備隨我下車,一同去參觀中山陵,瞻仰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中山陵。它於1926年1月15日破土動工,歷時三年多,耗資220餘萬銀元,於1929年春竣工。孫先生的遺體是1929年6月1日從北京運抵這裏的。整個陵區的面積達83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築由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台和墓室等組成。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區平面呈警鐘形,給人以警鐘長鳴、發人深醒的啟迪。孫中山先生在臨終遺囑中説,他致力於國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呂彥直的警鐘形設計,寓意深刻,最貼切地表達了“喚起民眾”之意。

中山陵作為一座陵墓,呂彥直在設計上繼承了我國傳統的陵墓建築風格,如依山為陵,保留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等中國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築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屬於封建糟粕一類的東西,如摒棄用於顯示古代帝王威嚴的石人石獸,同時吸取西方建築的一些先進技藝。整個構思的確稱得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別具匠心,巧奪天工。

各位遊客:進入中山陵,首先來到的是陵前的廣場。廣場位於中山陵的正南端。雖然不很大,但卻為陵墓平添了莊嚴肅穆的氣勢。請大家留意,我們腳下的這片廣場呈半月形,是“鍾”的下緣。四周蒼松挺立,樹大蔭濃,恰似革命事業萬古長青,枝繁葉茂,生生不息。大家再看,廣場南面的高台上,矗立着的是孫中山的全身銅像,氣宇軒昂,栩栩如生。

廣場南面那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八角形石台上的紫銅寶鼎,高4.25米,腹徑1.21米,重約5000公斤,是中山陵紀念性建築之一。這尊鼎鑄於1933年秋,是廣州中山大學師生和校長戴季陶捐贈的、鼎的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個字,是中山大學的校訓。鼎內還刻有戴母黃氏手書《孝經》全文,所以叫孝經鼎。

【博愛訪—墓道—陵墓正門—碑亭—條堂—墓室—孫中山遺體安葬經過】

各位遊客:由廣場拾級而上就是墓道。在墓道的人口處,大家請看:這座沖天而立的花崗巖牌坊,高12米,寬17.3米,牌坊上端正中的橫帽上刻着“博愛”二字,因此又稱為“博愛坊”。這座牌坊建於1930年,採用花崗巖仿木結構,建築格局為四攬三閉門沖天式。牌坊,在我國古代通常建在帝王陵寢的人口處,用來歌功頌德,至此朝拜者必須下馬步行。我們眼前的這座牌坊上所鐫刻的“博愛”兩字是中山先生的手跡,也是他生前的座右銘,據説孫先生生前最愛題這兩字送人。

經過牌坊,就到墓道。整條墓道長480多米,分為三道:中道寬12米,鋼筋水泥路面;左右二道各黨4.2米,柏油路面。墓道兩旁對稱地種植着兩排雪松和四排檜柏,代替了古代陵墓前道常用的石人石獸,喻示着中山先生的浩然正氣長留天地之間。其中的雪松已成為南京市的市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