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江蘇網師園導遊詞2篇 江蘇網師園遊覽指南:歷史古韻與美景相伴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5.85K

江蘇網師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是一座集遊覽、購物、品嚐美食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勝地。網師園以其優美的園林景觀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而聞名,每年吸引着眾多遊客前來遊覽。它是中國園林的傑出代表,被譽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明珠,同時也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和世界文化遺產。

江蘇網師園導遊詞2篇 江蘇網師園遊覽指南:歷史古韻與美景相伴

第1篇

江蘇省蘇州市網師園風景區為南宋侍郎史正志萬卷堂故址,堂側建有花園,名“漁隱”。清乾隆年間,宋宗元購得重建,借漁隱原意改名網師。後歸瞿遠村,再加修葺,始成今狀。1982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3年8月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

園佔地0.6公頃,格局為東宅西園。住宅由門廳、轎廳、大廳(萬卷堂)、樓廳(擷秀樓)、後花園等組成。西部花園以水池為中心,四周環以亭閣樓館,池水清澄,假山雄峻,與花木組成四季園景,明淨宜人;西側另有書齋別院,幽雅別緻,為我國古典園林首例出口至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明軒”之藍本。

網師園佈局緊密,精緻玲瓏,以小勝大,為蘇州宅第園林的代表,被譽為“蘇州小型園林之極則”。 網師園始建於南宋淳熙年間,以“小巧精緻”、“宅園合一”的造園特色被譽為蘇州園林“小園極則”、“以少勝多”的典範,199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網師園古典夜園活動始創於1990年,由網師園管理處、蘇州中國國際旅行社、蘇州市歌舞團聯合舉辦,至今接待遊客量愈30萬人次。 每當夜幕低垂,華燈初上,網師園內的八處景點就開始上演評彈、崑曲、蘇劇、民歌、舞蹈、古箏、簫、笛等蘇州傳統文化節目。無數中外來賓在精緻典雅的園林氛圍中近距離欣賞精湛的文藝演出,得到美的享受。網師園的古典夜園活動已成為蘇州的特色遊覽項目。

江蘇網師園導遊詞2篇 江蘇網師園遊覽指南:歷史古韻與美景相伴 第2張

第2篇

網師園始建於南宋淳熙年間(公元1174~1189年),舊為宋代藏書家、官至侍郎的揚州文人史正志的“萬卷堂”故址,花園名為“漁隱”,後廢。至清乾隆年間(約公元1770年),退休的光祿寺少卿宋宗元購之並重建,定園名為“網師園”。網師乃漁夫、漁翁之意,又與“漁隱”同意,含有隱居江湖的意思,網師園便意謂“漁父釣叟之園”,此名既借舊時“漁隱”之意,且與巷名“王四(一説王思,即今闊街頭巷)”諧音。園內的山水佈置和景點題名藴含着濃郁的隱逸氣息。乾隆末年園歸瞿遠村,按原規模修復並增建亭宇,俗稱“瞿園”。今“網師園”規模、景物建築是瞿園遺物,保持着舊時世家一組完整的住宅羣及中型古典山水園。

網師園現面積約10畝(包括原住宅),其中園林部分佔地約8畝餘(另兩資料:約5333平方米、約5400平方米)。內花園佔地5畝,其中水池447平方米。總面積還不及拙政園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見大,佈局嚴謹,主次分明又富於變化,園內有園,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築雖多卻不見擁塞,山池雖小,卻不覺侷促。網師園佈局精巧,結構緊湊,以建築精巧和空間尺度比例協調而著稱。全園清新有韻味,因此被認為是中國江南中小型古典園林的代表作。陳從周譽為“蘇州園林小園極則,在全國園林中亦屬上選,是以少勝多的典範”。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評價網師園“地只數畝,而有行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樂。柳子厚所謂squo;奧如曠如squo;者,殆兼得之矣。”

網師園分三部分,境界各異。東部為住宅,中部為主園。網師園按石質分區使用,主園池區用黃石,其他庭用湖石,不相混雜。突出以水為中心,環池亭閣也山水錯落映襯,疏朗雅適,廊廡迴環,移步換景,詩意天成。古樹花卉也以古、奇、雅、色、香、姿見著,並與建築、山池相映成趣,構成主園的閉合式水院。池水清澈,東、南、北方向的射鴨廊、濯纓水閣、月到風來亭及看鬆讀畫軒、竹外一枝軒。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及朝、午、夕、晚一日中的景色變化。所以遊園時,宜坐、宜留、以靜觀為主。繞池一週,可前細數游魚,可亭中待月迎風。花影移牆,峯巒當窗,宛如天然圖畫,所以並不覺其園小。夜遊網師園除了能品味園林夜景,還能欣賞到評彈、崑曲等節目。

西部為內園(風園),佔地約1畝。北側小軒三間,名“殿春簃(音:yí,樓閣旁邊的小屋,多用做書齋的名稱)”。舊時以盛植芍藥聞名。“殿春簃”舊為書齋,為明代古樸爽潔之建築。軒北略置湖石,配以梅、竹、芭蕉成竹石小景。由紅林鑲邊的長方形窗枉框鬆成的框景,滿目青竹,蒼翠挺拔,翠周圍的傲臘梅、紅色天竹子和奇峯迭起的假山石,彷彿是雅緻的國畫小品,人在到內,似在室外,富有詩情畫意。軒西側套室原為著名畫家張大千及其兄弟張善子的畫室“大風堂”。張氏兄弟曾在園中飼養一虎,今堂南天井西牆嵌碎石一方,鐫刻“先仲兄善子所豢虎兒之墓”,為著名畫家張大千先生書於台北,寄來立碑。庭院假山,採用周邊假山佈局,東牆峯洞假山圍成弧形花台,鬆楓參差。南面曲折蜿蜒的花台,穿插峯石,借白粉牆的襯托而富情趣,與“殿春簃”互成對景。花台西南為天然泉水“涵碧泉”。洞容幽深,寒氣逼人,與主園大池水脈貫通,此一眼泉水如蛟龍吐,使無水的“殿春簃”不偏離網師園以水為中心的主題,北半亭“冷泉亭”因“涵碧泉”而得名。亭中置巨大的靈壁石,形似展翅欲飛的蒼鷹,黝黑光潤,叩之錚琮如金玉,是靈壁石中的珍品。在亭中“坐石可品茗,憑欄可觀花”,令人賞心悦目。

1980年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因仿殿春簃建了一座古典庭院“明軒”而名播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