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介紹雲南大理古城的導遊詞範文6篇 雲南大理古城:文化之旅的不二選擇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5.25K

大理古城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古城牆、石板巷、四合院等古建築物薈萃於此,而且還有蒼山洱海兩個自然風景勝地作為背景,吸引着眾多遊客前來觀光遊覽。以下是介紹大理古城的導遊詞範文。

介紹雲南大理古城的導遊詞範文6篇 雲南大理古城:文化之旅的不二選擇

第1篇

大理古城簡稱葉榆,又稱紫城,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築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為其新都。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方圓十二里,城牆高二丈五尺,厚二丈。東西南北各設一門,均有城樓,四角還有角樓。解放初,城牆均被拆毀。1982年,重修南城門,門頭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書法而成。 由南城門進城,一條直通北門的復興路,成了繁華的街市,沿街店鋪比肩而設,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藝品及珠寶玉石。街巷間一些老宅,也仍可尋昔日風貌,庭院裏花木扶疏,鳥鳴聲聲,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幾盆花的景象依然。

古城內東西走向的護國路,被稱為洋人街。這裏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館、咖啡館、茶館及工藝品商店,招牌、廣告多用洋文書寫,吸引着金髮碧眼的老外,在這裏流連忘返,尋找東方古韻,漸成一道別致的風景。

古城的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築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為其新都。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方圓十二里。

1982年2月8日,國務院公佈大理古城為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的城門雲南省首批重點文物保護的世祖皇帝平雲南碑,就聳立在三月街街場上。

在古城西北1公里處,就是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大理三塔,與古城西南角的弘聖寺一塔遙遙相對,為古城增添了一層燦爛的色彩。

大理古城的城區道路仍保持着明、清以來的棋盤式方格網結構,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稱。南北對峙的兩座城樓被修復一新。

洋人街城內由南到北,一條大街橫貫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東縱橫交錯,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鵝卵石堆砌的牆壁,顯示着古城 的古樸、別緻、優雅。

從蒼山俯看大理古城,文獻樓、南城門樓、五華樓,北城門樓一字排開,巍峨雄壯,使古城透出一種誘人氣韻。街道兩旁,白族民居古香古色。

大理古城鳥瞰圖古城第一門——文獻樓。位於大理古城南門外1公里的文獻樓,素有古城第一門之稱,是大理古城的標誌性建築。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樓額懸掛雲南提督偏圖於康熙四十年(公元1720xx年)所題的文獻名邦匾 額,故名文獻樓。文獻樓橫跨在南面進入大理古城通道上,道路兩旁柳樹成蔭,拂面依依,頗有詩情畫意,是官府迎送達官貴人的門户。文獻樓為兩層歇山式土木石 結構的鏑樓,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築特色,它矗立在磚石結構門洞上面,雄偉壯麗。

洋人街——護國路。古城內東西走向的護國路,被稱為洋人街。這裏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館、咖啡館、茶館及工藝品商店,招牌、廣告多用洋文書寫,吸着金髮碧眼的老外,在這裏流連躑躅,尋找東方古韻,漸成一道別致的風景。

大理古城古南詔的天下第一樓——五華樓。五華樓是古代南詔王的國賓館,又叫五花樓。從南詔開始,五華樓多次燒燬,又多次得到重建,也越建越小。五華樓一帶,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書畫市場,經營品種包括書法,國畫類的山水花鳥、人物等等,還有皮畫、油畫等交易十分活躍。

大理古城基督教堂。大理古城基督教堂位於大理古城復興路和平路交叉處,始建於1920xx年6月,當時稱中華基督教禮拜堂。1956年,更名為大理基督教 合一會。1980年,又更名為大理古城基督教會。20xx年再次更名為大理古城基督教堂。20xx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教堂主體結構為土 木結構、四撇水瓦屋頂,保持着西歐教堂的風格,又具有濃郁的白族建築特色,是一座中西結合式教堂。

介紹雲南大理古城的導遊詞範文6篇 雲南大理古城:文化之旅的不二選擇 第2張

第2篇

普者黑位於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境內,丘北縣地處滇東南巖溶山質地帶,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是馳名中外的中國辣椒之鄉。

普者黑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65平方公里。整個景區由普者黑、猴爬巖、革雷、六郎洞4個片區的數百個景點組成。其中,普者黑片區是整個風景名勝區中的核心部分。

普者黑中心景區位於丘北縣城西北13公里處。在景區16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256個景點各具千秋,312座孤峯星羅棋佈,83個溶洞千姿百態,54個湖泊相連貫通,水質清澈透明。可以説這裏孤峯羣、溶洞羣、湖泊羣三羣密集。

進入普者黑景區大門,沿着青石鋪就的小路,我們來到了碼頭。從這裏乘坐彝家世代

相傳的獨木小舟去領略普者黑的迷人風光。從蒲草塘出發,經過銀苑橋,現在我們的小船駛入了寬闊的仙人湖中。

仙人湖面積o.7平方公里,湖岸線曲折迂迴,湖岸孤峯林立,盪舟湖面,視域內高於10米的山峯達54座。

普者黑的湖羣主要由地下水補給,並且周圍沒有任何工業設施污染,所以水色清爽、水質清純。平均水深約3米,能見度達3~5米。波光之下,串串水草隨波盪漾,羣羣魚蝦若隱若現。

普者黑2l公里長的遊線上幾乎都遍佈野生荷花,不禁讓人有接天荷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感慨。

這萬畝野生荷花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珍稀品種。它不受氣温高低影響,耐水深,6米深的水也能生長。所有荷花均為重瓣。單花期10至21天,羣花期則可延長至4個月。最大花朵直徑40釐米,花瓣最少也有75瓣,最多可達215瓣。花朵不會全朵凋謝,而是單瓣脱落,即使掉到最後一瓣,顏色仍然鮮豔奪目。

普者黑的荷花共有普者黑紅蓮、普者黑白蓮、普者黑小灑錦(白花鑲紅邊)、普者黑大灑錦(紅花、白花各一半)四種,其中以小灑錦最為珍貴。每年的6~9月份是荷花盛開的季節,滿湖粉紅色,潔白色的荷花把整個湖裝點得格外的美麗。

據專家考證,生長在這裏的小灑錦和大灑錦兩種野生荷花除了武漢荷花研究所還有種植外,在世界上別的地方都已經滅絕了,這些荷花能在本地生存,就是這裏資源的一大特色。

因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而備受人們頌揚,其實不僅如此,它的全身都是寶,荷葉、蓮子均可入藥,蓮藕既是餐桌上的美味佳餚,還可加工成藕粉。

前面這個村子叫仙人洞村,村子的後邊有個洞,叫做仙人洞。傳説很久以前是仙人居住的地方,所以説在洞、村、湖的前邊都加上了仙人兩個字。

我們右前方的這個村子就是仙人洞村,現已建成雲南民族文化生態示範村。據考證,這裏的撒尼人是在400多年前從石林逃婚至此的。據説當年的阿詩瑪並沒有死,而是被大水衝到了這裏,從此她的後代就在這裏世代生息繁衍,但是有一點必須向大家説明,我們這裏的撒尼小姑娘不像石林的叫阿詩瑪,而是叫阿乃,是因為當年的阿詩瑪為了避免土司繼續追趕她的後代,所以就把她的後代改為阿乃而不叫阿詩瑪。

這個廣場是彝族的祭祀廣場,每逢重大節日都要在這舉行節慶活動。大家請看我們右手邊的這一座山,它叫密枝山,它是彝族人民心目中的神山。這和彝族一個神祕的節日密枝節有關係,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待會我們再細説。

第3篇

木府是麗江古城之大觀園。北有故宮,南有木府。跨過清泉汩汩的流水小橋,突見一座木牌坊赫然立於土木瓦頂居民之間。跨進硃紅色的木府大門,眼前豁然開朗,一片開闊的地面上巍然聳立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漢白玉基座雕刻精美,那恢宏的氣勢,使人恍若置身於皇宮之內。如果説在麗江古城我們看到的是麗江世俗生活的一面的話,那麼在木府,我們將翻閲到一個在西南地區曾經輝煌一時的大土司家族的興衰史。

木府位於古城西南隅,明代其建築氣象萬千,徐霞客曾歎木府曰:宮室之麗,擬於王者。可惜大部分建築毀於清末兵火,倖存的石牌坊也毀於文革。1996年大地震後,世界銀行慧眼識寶,貸鉅款相助重建木府,麗江俊傑精心設計施工,經三年艱辛備至的努力,使木府如鳳凰涅(般+木)般再現於世。

木府佔地46畝,中軸線長369米,整個建築羣體座西朝東,迎旭日而得木氣。木牌坊上大書天雨流芳四字,乃納西語讀書去的諧音,體現了納西人推崇知識 的靈心惠性;古牌坊通體皆石,結構三層,是國內石建築的精品;議事廳端莊寬敞,氣勢恢宏,是土司議政之殿;萬卷樓集兩千年文化遺產之精萃,千卷東巴經,百卷在藏經,六公土司詩集、眾多名士書畫,皆 是翰林珍奇,學苑瑰寶;護法殿又稱後議事廳,是土司議家事之殿;光碧樓乃後花園門樓,史稱其建築稱 甲滇西;玉音樓是接聖旨之所在歌舞宴樂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產物,而獅山古柏深處,還有木氏土司祭天、祭祖、祭大自然神署的本 土宗教活動場所。木府充分體現了納西人廣採博納多元文化的開放精神。

木府是一座輝煌的建築藝術之苑,它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築的風采氣質,同時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築古樸粗獷的流風餘韻,而其座西朝東,府內玉溝縱橫,活水長流的佈局,則又見納西族傳統文化之精神。

木府麗江是納西族聚集的地方。納西族人原來沒有漢族的姓氏,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遠在滇西北麗江納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審時度勢,於公元1382年率從歸順,舉人臣之禮,此舉大獲朱元璋賞識,朱將自己的姓去掉一撇和一橫,欽賜其木姓,從此納西傳統的父子連名製得以改成漢姓名字。

木氏土司為了保持其統治集團姓氏高貴,在社會各階層推行官姓木,民姓和之制度,而木氏土司則代代世襲,父子相傳,一直沿襲到明、清時期,有的甚至延續到解放以後。木府是麗江木氏土司衙門的俗稱,木氏土司家族歷經元、明、清三個朝代,鼎盛時期木府佔地一百多畝,有近百座建築,是八百年大研古城的心臟所在。整個木府蔭庇在獅子山懷抱中裏,處於整個古城的頭部,西河水東南西三面環流,古城街道和民居傍河而築、依渠而建,自然形成條條渠水與官邸、民居一脈相連,民居層層環圍木府的扇形格局,給人以一脈勃生的官民祥和氣氛。史稱木氏土地廣大,傳世最遠,富冠諸土郡,並以知詩書好禮守義著稱當時,遺澤後世。納西人説起木老爺來,就跟我們提到自己的老祖宗一樣親切。

忠義石牌坊木氏土司在建造自己的宮殿式木府時,座向未按坐北朝南為佳的中原風水理論,而是朝向太陽和東方。東方屬木,太陽和木為納西東巴教中的崇拜物,亦為皇帝所賜納西族之姓。 因此,欲得木之氣而盛的想法使木府的建築採取了坐西朝東的方向。木土司的府第雖有王者氣度,卻一反中原王城居中為尊的傳統,將府第建於城西南一隅。而作為全城中心的則是商賈雲集的四方街,縱橫交錯的街道從四方街這一商貿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從中可看出古城最初形成於鄉村集市,最終也因商業貿易而繁榮。這與古城千百年來作為茶馬古道重鎮的歷史密切相關。走進木府,迎面而來的是議事廳。議事廳端莊寬敞,氣勢恢弘,是土司議政之殿;萬卷樓集兩千年文化遺產之精粹,千卷東巴經,百卷大藏經,六公土司詩集,眾多名士書畫,皆是翰林珍奇,學苑瑰寶;護法殿又稱後議事廳,是土司議家事之殿;光碧樓乃後花園門樓,史稱其建築稱甲滇西;玉音樓是接聖旨之所和歌舞宴樂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產物。木府大部分建築曾毀於清末戰火,倖存的石牌坊也於毀於"文革",麗江當地黨委、政府為了發掘和弘揚民族文化,決定貸巨資恢復重建木府舊觀。

經過三年艱辛備至的努力,木府再現於世。建成後的木府比原規劃設計還要壯觀,巍巍木府,得雪城之靈氣,玉水之精魂,它的重現,發展和弘揚了麗江納西族之傳統文化,成為遊人紛至沓來的一處勝地。 木府是一座輝煌的建築藝術之苑,它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築的風采氣質,同時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築古樸粗獷的流風餘韻,而其座西朝東,府內玉溝縱橫,活水長流的佈局,則又見納西族傳統文化之精神。

第4篇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祕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藴藏着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陝甘、陝康藏、滇藏大概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 西非紅海海岸。

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思茅、普洱,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地 區、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

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產地和中轉集散地,有着悠久的歷史。

20xx年3月5日,茶馬古道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茶馬古道風景區位於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境內,距離益陽市區150公里。素以南方最後一支馬幫和最完整的茶馬古道遺存著稱於世,這裏保留了原生態的高山民居風光和峽谷風光,遠離塵囂,秀美獨特,故被稱為高山之城,茶馬遺風。 茶馬古道風景區是一處融山水風光和歷史文化於一體的風景區。在這裏,您可以體驗騎馬觀光的樂趣,也可以探尋馬幫文化的歷史遺存。景區內林秀水美,山高谷深,集雄、奇、險、秀、幽等風景特色於一身:

雄者:景區內峽谷深澗,危崖聳立,雄渾有力,氣勢磅礴,充滿雄偉之美。

奇者:景區內處處可見奇峯怪石,或擬人,或擬獸,形態各異,氣象萬千,造型豐富,鬼斧神工。 險者:景區內的遊道大多依崖壁而建,雖然增加了足夠的安全措施,仍不失驚險刺激,正如古詩云棧道依鬆劃,危樓疊石連。 秀者:即秀麗之美。景區內林木葱鬱,溪水潺潺,陰柔共媚。遠山逶迤,四季繁花,蒼翠欲滴,富有高山民居特色的木屋民居掩映期間,秀美極致。

幽者:乃幽深、幽靜之美。這裏山高谷深,羣山圍閉,遠離塵囂,是超脱逸世、凡塵不染之佳境。行於林間小道,便會油然產生超凡、隱逸之情,是閒暇度假,修心養性的風水寶地。有詩讚曰:古壁嶙峋跨石台,悠然盤徑絕塵埃,一溪水色浸台徑,四面濤聲入玉杯。

茶馬古道風景區下轄三個單元景區:關山峽谷遊覽區、高城文化體驗景區、川巖景區。關山峽谷以雄、險見長,適合探險攀爬體驗,驚險刺激;高城是體驗高山人家民俗民風以及安化茶文化的景區,適合休閒度假,是厭倦城市喧囂的人們可以讓心放下的地方;川巖景區景觀秀美奇特,陰涼而幽雅,被人稱作騎在馬背上的峽谷,帶給人騎馬觀光的獨特體驗。

第5篇

望天樹(學名:parashorea chinensis wang hsie.),別名擎天樹,大喬木,高40-60米,胸徑60-150釐米;樹皮灰色或棕褐色,樹幹上部的為淺縱裂,草包下部呈塊狀剝落。幼枝被鱗片狀的茸毛,具圓形皮孔。葉革質,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

望天樹木材堅硬、耐用、耐腐性強,不易受蟲蛀;材色褐黃色,無特殊氣味,紋理直,結構均勻,加工容易,刨切面光滑,花紋美觀,為製造各種傢俱的高級用材。

1975年,中國雲南省林業考察隊在西雙版納的森林中發現。該屬共11名成員,大多分佈在東南亞2b一帶,望天樹是隻有在中國雲南才生長的特產珍稀樹種,只分布在西雙版納的補蚌和廣納裏新寨至景飄一帶的20平方公里範圍內。

在距勐臘20公里補蛙原始濕潤雨林內,生長着40-70多米高的望天樹,架設在望天樹上的"空中走廊",全長2.5公里,它把公路兩旁的原始森林連接起來,可在廣闊的視野上盡情地領略熱帶雨林的風光。沿着密林中的溪流,鑽入幽深溝谷,還可觀賞熱帶植物羣落,森林裏還生存着野象、野牛、長臂猿等動物30多種;生長着竹柏、石梓、蘇鐵 、雲南雞毛鬆、西雙版納團花樹等十多種珍貴樹木,並有珍貴藥用植物馬前子、美橙木,花葉龍血樹等30多種。

如果説望天樹只是長得高,那當然不見得有那麼珍貴,當然也無指望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了。它的名貴還在於它是龍腦香科植物,是熱帶雨林中的一個優勢科。在東南亞,這個科的植物是熱帶雨林的代表樹種之一,是熱帶雨林的重要標誌之一。過去某些外國學者曾斷言"中國十分缺乏龍腦香科植物"、"中國沒有熱帶雨林"。然而,望天樹的發現,不僅使得這些結論被徹底推翻,而且還證實了中國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熱帶雨林。

1986年10月,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會長、英國愛丁堡公爵、菲得普親王參觀了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並親手種植了一株望天樹。如今,這株望天樹已枝繁葉茂,亭亭如蓋矣。

第6篇

大理古城的門面是不太好的——我是説,一下車,你就會遭遇鍥而不捨的中年金花阿鵬們。他們很有耐心,耐心得你都會沒了耐心。一些遊客常見的地方,比如車站、古城南門、博愛門外,都聚集着大批這樣拉客的人。對他們的建議最好保持冷靜,謹記天上沒有掉餡餅這回事。

進入大理古城,多一些瞭解之後,你就會喜歡上這個地方。

大理古城地處雲南省中部偏西,東臨洱海,西望蒼山,城在山水之間。涓涓不斷的清澈泉水滋潤着這一方水土,仁者智者都沒了話説。從都市來到這裏,會明顯感覺到時間放慢了節奏——城牆環繞,青石板鋪地,屋瓦上長着青葱的野草……傳統白族民居的建築形式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之稱。家家流水,户户養花,人們的表情安詳抉樂。

明清以來大行其道的棋盤式剛格狀結構的城市佈局,在大理古城至今保存完好。南北方向的中心線復興路貫穿了整個古城。現在,鱗次櫛比的特色旅遊店鋪使這條街變得令人眼花繚亂。由南城門起始的復興路串起了人民路、護國路(洋人街)和玉洱路等東西向主要幹道。

我常聽去過大理古城的人説,沒什麼意思。這也難怪,因為大理是一個待得越長久,就越能覺出它的好處的地方。遊人匆匆而來,遭遇拉客人眾的圍追堵截之後,只探看一眼又匆匆離去,難免會覺得寡淡。也許不恰當,但在我看來,麗江如同滿頭珠翠的官家小姐,只有夜深人靜或絕早的清晨才卸下脂粉;大理則如同一個淳樸的農家少女,雖然也漸漸想趕時髦山花滿頭亂插一氣,但仍不失本來顏色。

到大理古城,建議只逛玉洱路以南這一部分。如果是走馬觀花的話,那麼逛一逛博愛路、護國路(洋人街)、復興路、人民路也就夠了。洋人街的酒吧名聲在外,不必多説。人民路是古城風貌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條街。上段開了若干家咖啡館和酒吧,氣氛輕鬆,可以結交到世界各地的揹包客。下段更為幽靜,如果有心探訪,能夠發現不少漂亮的院落和裏面的隱士。

人民路下段,有一條僻靜的小巷子。走進去就可以看到天主教堂。這座教堂始建於1920xx年,由法籍主教葉美璋主持興建,融當地民族建築與西方建築特色於一身的獨特建築風格吸引了無數教友和遊客慕名而來。由於教堂位於學校內,上課時間不能參觀。(位於人民路下段一條偏僻的小巷內,有明顯路牌)順着復興路向南,第一座城樓是五華樓。樓裏有時會有一些免費的展覽,樓外新裝了一個液晶屏,每晚在此放映電影《五朵金花》。有空時不妨嘗試一下露天電影的滋味。五華樓再往南,就是古城南門了。城門巍峨壯麗,是拍照的好題材。第一次到這裏時我不禁在想,《天龍八部》中段譽回大理,是否從此門進入?

大理古城有四個城門,均可參觀,也可在城牆上散步。據文獻記載,古城城牆規模壯闊,方圓十二里,城牆高二史五尺,厚二丈。城牆之上俯瞰大理,既可發思古憂情,又可品風花雪月。情侶登臨城牆的最佳時間是晚土,面對月朗風清的大理古城,求婚成功率直線上升。

大理古城古稱葉榆,又稱南詔,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東臨洱海,西枕蒼山,城樓雄偉,風光優美。

背靠蒼山面臨洱海的大理古城位於下關以北13公里,又名葉榆城、紫禁城、中和鎮,始建於公元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古城城牆高8米,周長6公里,外有護城河,四角有角樓,東西南北四方原來都有城門,現存的僅有南北兩座城門。古城內建築佈局保持着明、清的棋盤式風格,街道都是南北、東西走向,從南到北有5條街,從東到西有8條巷。

青瓦坡頂的白族民居遍佈大街小巷,白族民居多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是每户院內有一正房、兩廂房,正房對面是一面照壁;四合五天井式的民居四面都是房子,四個角交接處分別有四個小天井,加上院中央的大天井,共五個天井。

清晨的陽光斜斜地照射在大理古城的石板街上,石板上淡淡地閃耀着青色的光芒。七八點鐘,晨霧還零散去,路邊的巷予口時不時有人擺着小攤子。賣花的大大都集中在大理博物館或者是文化館花園的門口,大理花多,馬蹄蓮、百合、玫瑰、野菊花……生活在古城裏的人們,早已經習慣了大理的一切,早餐時來上一碗豌豆粉再加上一塊餌塊,臉上帶着温和的笑意,開始了這—#的生活。春天,蒼山積蓄融化,清洌的流求順着青石鋪就的街面緩緩流過;冬季,飄雪滿地,城牆磚縫中的衰草在肅殺的風中搖曳。這就是大理一年的人生。

古城又稱紫城,曾先後立國南詔與大理。唐大曆十四年(779),南詔王異牟尋從太和遷都羊苴咩城,當時的新都,便位於今日城西的三塔附近。當時的古城方圓十二里,城牆高二丈五尺,南北各設一門,四角還有角樓。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國時,仍然以羊苴咩城為都城,並以大理為國號。新中國成立初期,城牆被拆毀。1982年根據郭沫若手書集合成大理二字。

自大理園之後的520xx年,大理開始成為雲南的一處新秀,什麼人都無法將它遺忘。元朝時,大理成為雲南行省大理路總管府和太和縣治所。明洪武十五年(1382),大理衞指揮使周能薰脩大理城,次年,措揮使鄭祥又將城的東南兩面加以拓寬。清代綠營時期,大理城是雲南提督衙門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