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白洋澱風景區導遊詞3篇 "白洋澱:天然美景與悠久歷史的完美融合"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9.72K

白洋澱風景區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裏山水相依,自然風光優美。廣袤的湖泊水面、翠綠的濕地、豐富的物種資源,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賞和探索。這裏還保存着豐富的人文歷史,古老的村落、傳統的漁船,帶給遊客一種獨特的文化體驗。白洋澱風景區成為了旅遊者們享受自然之美和了解傳統文化的理想之地。

白洋澱風景區導遊詞3篇

第1篇

首先我代表白洋澱人民歡迎你的到來!我國有句古話"千年修的同船渡",現在我們就將同乘一船去飽覽白洋澱的美麗風光,看來我們是千年修來的緣份,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呦!在這裏我還要提醒一下各位,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手機、照相機等,否則不小心掉到白洋澱裏可就變成"落湯機"了。預祝大家度過一個愉快、難忘的白洋澱之旅!

現在我們的遊船已經盪漾在美麗的澱區,現在我把白洋澱的概況和歷史淵源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白洋澱位於河北省中部,總面積有366平方公里,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傳説很久以前,一箇中秋之夜,天上的嫦娥偷吃了仙藥,朦朧中飄然離開月宮,就在她即將落入凡間的時候,突然驚醒,隨身的寶鏡跌落下來,摔成了大大小小的143塊,變成了大小不等的143個澱泊。您若不信,就請在中秋之夜到白洋澱來,您一定能看到美麗的嫦娥對着白洋澱梳粧打扮。當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説。其實白洋澱大約形成於一萬年以前,是古雍奴澤遺址。白洋澱目前有大小143個澱泊,且各有其名稱。或根據它的物產命名,如荷花澱、菱角澱;或根據它的形狀命名,如葫蘆澱、羊角澱;或根據它的歷史傳説而得名,如撈王澱、燒車澱等等。其中白洋澱的面積最大,因此而命名。

?白洋澱的143個澱泊被三千多條溝壕所連接,河澱溝壕縱橫相連,蘆蕩荷塘星羅棋佈,水域遼闊,氣候宜人,風景絕美,四季競秀,水光天色,妙趣天成。春光降臨,蘆芽競出,滿澱碧翠;每至盛夏,"蒲綠荷紅"’"岸柳如煙";時逢金秋,蘆花飛絮,稻穀飄香;隆冬時節,堅冰似玉,坦蕩無垠。一年四季,景隨時移,氣象萬千,一派北國水鄉風光。白洋澱水產資源豐富,魚類達17科54種,鳥類有19科26種,盛產魚蝦蟹貝,蓮菱藕芡,特產有青蝦、絨蟹、皮蛋、鴨蛋、鴨肝、薰魚等,所以素有"華北明珠"、"北地西湖"之稱,有"魚米之鄉"、"日進斗金"之説。

白洋澱風景區導遊詞3篇

第2篇

白洋澱位於保定境內的安新縣,是國家重點旅遊區和開放區。水域面積366平方公里,為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南距石家莊189公時,北距北京162公里,東距天津155公里,是京津冀腹地,大清河貫流東西。白洋澱是由143個大小不等的澱泊和3700多條溝壕組成的湖泊羣的統稱,其中較大的澱泊有白洋澱、燒車澱、撈王澱、馬棚澱等,因白洋澱面積最大而得名。澱區主要在保定地區安新縣境內,一部分在滄州地區,涉及安新、容城、雄縣、任丘市、高陽等市縣。白洋澱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內陸淡水湖泊,總面積約366平方公里,其中312平方公里在安新縣境內,佔總面積的85%。澱區三分陸地,七分水面,水域面積約15400公頃,是華北地區少有的內陸淡水湖。白洋澱的上游有唐河、瀑河、曹河、瀦龍河等九條河流,故有"九河下梢"之稱。

澱區景色秀麗,物產豐富,一年四季,景隨時移。春季,水域清澈,煙波浩森,蘆葦翠綠,一片勃勃生機;夏季,蓮菱蒲葦隨風搖曳,滿澱荷花盛開,湖內白帆點點,使人暑意頓消;秋季,白洋澱天高氣爽,氣候宜人,魚跳水面,蟹肥味香、魚船隊隊、捕撈繁忙;冬季,白雪皚皚,冰封大澱,一派北國風光,各種冰牀穿梭往來,如同燕子在空中飛翔,是一個巨大的天然滑冰場,可任自由馳騁。

白洋澱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陸的反覆演變而形成的,現在的水區是古白洋澱僅存的一部分,上游九河、瀦龍河、孝義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楊村河、瀑河及白溝引河,下通津門的水鄉澤國,史稱西澱。到明弘治(公元1488年)之前已淤為平地,“地可耕而食,中央為牧馬場”,因此也有“雍奴澤”之稱。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揚村河決口始成澤國,形成九河入澱之勢。以後人們看到澱水“汪 洋浩淼,勢連天際”,故改稱白洋澱。對白洋澱的形成還有美麗的傳説。相傳很久以前,一箇中秋夜晚,嫦娥仙子偷吃仙藥,身不由已,飄飄然離開月宮,就在她將要落入凡間的一瞬間,猛然驚醒,這一驚非同小可,隨身寶鏡落入人間,摔成了大大小小的143塊,形成現在的143個澱泊。

第3篇

白洋澱位於保定境內的安新縣,是國家重點旅遊區和開放區。水域面積366平方公里,為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南距石家莊189公時,北距北京162公里,東距天津155公里,是京津冀腹地,大清河貫流東西。白洋澱是由143個大小不等的澱泊和3700多條溝壕組成的湖泊羣的統稱,其中較大的澱泊有白洋澱、燒車澱、撈王澱、馬棚澱等,因白洋澱面積最大而得名。澱區主要在保定地區安新縣境內,一部分在滄州地區,涉及安新、容城、雄縣、任丘市、高陽等市縣。白洋澱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內陸淡水湖泊,總面積約366平方公里,其中312平方公里在安新縣境內,佔總面積的85%。澱區三分陸地,七分水面,水域面積約15400公頃,是華北地區少有的內陸淡水湖。白洋澱的上游有唐河、瀑河、曹河、瀦龍河等九條河流,故有"九河下梢"之稱。

澱區景色秀麗,物產豐富,一年四季,景隨時移。春季,水域清澈,煙波浩森,蘆葦翠綠,一片勃勃生機;夏季,蓮菱蒲葦隨風搖曳,滿澱荷花盛開,湖內白帆點點,使人暑意頓消;秋季,白洋澱天高氣爽,氣候宜人,魚跳水面,蟹肥味香、魚船隊隊、捕撈繁忙;冬季,白雪皚皚,冰封大澱,一派北國風光,各種冰牀穿梭往來,如同燕子在空中飛翔,是一個巨大的天然滑冰場,可任自由馳騁。

白洋澱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陸的反覆演變而形成的,現在的水區是古白洋澱僅存的一部分,上游九河、瀦龍河、孝義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楊村河、瀑河及白溝引河,下通津門的水鄉澤國,史稱西澱。到明弘治(公元1488年)之前已淤為平地,“地可耕而食,中央為牧馬場”,因此也有“雍奴澤”之稱。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揚村河決口始成澤國,形成九河入澱之勢。以後人們看到澱水“汪 洋浩淼,勢連天際”,故改稱白洋澱。對白洋澱的形成還有美麗的傳説。相傳很久以前,一箇中秋夜晚,嫦娥仙子偷吃仙藥,身不由已,飄飄然離開月宮,就在她將要落入凡間的一瞬間,猛然驚醒,這一驚非同小可,隨身寶鏡落入人間,摔成了大大小小的143塊,形成現在的143個澱泊。

白洋澱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石代,澱區的西部、南部(今安新縣的留村、樑莊)就有人類活動生自。春秋、戰國時期,澱區分屬於 燕、趙統轄,以易水長城(今安新縣北堤)為界,南葛城(今安州鎮)屬趙、北渾泥城(今安新鎮)歸燕,故今日澱區有“燕南趙北”之説。也正是這橫跨燕趙的活土,以其特有地理風光,政治、軍事地位,為歷代所重視,令騷客詠歎。宋代,六宅使何承矩在澱區築堤貯水,引水灌溉建立屯田防線。北宋名將楊延昭曾在此屯兵御遼。元代大儒劉因任教於澱區三台、安州。清代康熙皇帝在澱區端村、圈頭、趙北口、郭裏口興建行宮,先後40次來澱區遊覽圍獵。解放戰爭時期,朱德總司令曾在白洋澱指揮清風店、解放石家莊戰役,給這古老的澱區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白洋澱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23年加入共產黨的辛璞田,受順直省委的派遣到家鄉馬家寨開展農民運動。1927年夏共產黨劉亦瑜,受中共保定地委的派遣到澱區北馮村與王家驥等人,建立起澱區第一個黨支部。辛璞田、劉亦瑜、李之光、侯卓夫等革命先烈,為尋求救國救民之路,舍家棄業,投身革命,堅持真理,寧死不屈,成為共產黨員學習的榜樣。抗日戰爭時期,活動在白洋澱的抗日武裝“雁翎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利用澱區蘆蕩遍佈,溝河交錯的有利地形,開展機動靈活的游擊戰,以弱勝強,痛擊日本侵略軍,大長我中華民族之威風,顯示出燕趙兒女的聰慧勇敢。作家徐光耀撰寫的《小兵張嘎》就取材於“雁翎隊”。著名作家孫犁的《荷花澱》,孫厥、袁靜的《新兒女英雄傳》均以澱區為題材。白洋澱兒女那颯爽英姿,今日仍被全國人民傳揚歌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