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危機管理心得體會5篇 "從危機中崛起:智慧危機管理的祕訣"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21W

危機管理是企業面臨突發事件時必須迅速應對的重要環節。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對於公文網站的編輯來説,如何有效管理危機,保持高效運作及質量推出是不可忽視的挑戰。本文將分享一些危機管理的心得體會,幫助編輯們在應對困境時展現出應有的應變能力和冷靜思考。

危機管理心得體會5篇

第1篇

在危機管理方面,國外實行現代化管理體制的企業,包括許多世界知名的跨國公司,都為員工配備了詳細的、內容具體到個人的危機應對手冊,手冊的內容非常廣泛,所有能想像到的哪怕是噩夢般災難的應對程序,在手冊裏都能找到。

危機管理是企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這種管理是動態的,它既凸顯於突發事件處理的關鍵時刻,又貫穿於企業的日常管理當中,貫穿於企業文化和企業員工的危機意識當中。

大家都不知道的祕密不是危機,它只是潛在的危機。只有當企業員工、消費者、公眾、媒體、投資者、債權人、供應商以及經銷商都知道了,並且被各種因素和途徑誇大了危險,導致混亂和恐慌,才成為危機。

危機一旦發生,你我都無法改變。我們能做的只有兩件事:

二、正確地傳播,客觀理性地告知公眾,以減少或消除恐慌。

正確地處理,是危機管理的前提;而正確地傳播,則是危機管理的核心,向誰傳播、傳播什麼、怎樣傳播是危機管理是否成功的關鍵。

(一)成立危機處理的組織,這是有效處理危機事件的保證,

(二)深入現場,瞭解事實。企業領導要親臨現場查實情況,並及時做出應對。

(三)儘快採取一切措施,控制損失,尤其是要重視在輿論上、信用上對企業的市場前景可能造成的損失。

(四)當掌握危機事故第一手資料和了解公眾的輿論反應後,企業高層確定對策,採取措施。

(五)召開新聞發佈會,正式發佈信息。向新聞界介紹實情及應對措施,懇請新聞媒體密切合作,防止輿論向不利的方向轉變。

危機管理心得體會5篇

第2篇

建立有效的危機管理體系,成功地預防危機,處理危機,儘快在危機中復原、甚至得到機遇和發展,是企業管理者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下面是第一心得範文網帶來的公共危機管理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閲讀。

根據市委組織部的安排,利用年底兩個月的時間,組織機關領導幹部參加公共危機管理與輿情應對在線培訓班學習。通過學習,對於公共突發事件以及如何應對有了全新的認識。現將自己的學習感想和體會表述如下:

我國正處在突發事件高發時期,每年因自然災害、事故災害、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帶來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無以數計。2008年從無情的暴風雪到5.12汶川大地震國人的心還沒有從冰冷中温暖過來,就又經歷了大地無情的撕扯;當前甲型h1n1流感在全國各地大面積流行,但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恐慌,在某種程度上,得益於我國政府充分、完善和快速的應急預警和處理機制。突發事件有其突發性和嚴重的危害性,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必須將應對突發事件管理工作提到重要位置。作為一名機關的領導幹部,我們也必須充分認識到學習應急管理相關知識的重要性,強化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踐行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妥善處理好各項工作,健全完善預防和處置公共事件的工作責任體系,確保能有效預防、及時處理公共突發事件。

首先,認清突發事件的內涵。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採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 、事故災難、公共衞生事件 和社會安全事件。它內涵包含了以下核心要素:一是突發事件具有明顯的公共性或社會性。突發事件應對法所要解決和應對的是公共危機,具有明顯的公共性。國家啟動制定突發事件應對法的核心目的是為了應對突發公共危機。二是突發事件具有突發性和緊迫性。突發事件的發生往往是突如其來,如果不能及時採取應對措施,危機就會迅速擴大和升級,會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損害。三是突發事件具有危害性和破壞性。危害性和破壞性是突發事件的本質特徵,一旦發生本法所稱的突發事件,就會對生命財產、社會秩序、公共安全 構成嚴重威脅,如應對不當就會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或社會秩序的嚴重動盪。四是突發事件必須藉助於公權力的介入和動用社會人力、物力才能解決。公權力在突發事件應對過程中發揮着領導、組織、指揮、協調等功能,公權力介入突發事件的應對。

其次,積極應對突發事件。應對突發事件,把預防和應急準備放在優先的位置,真正做到防患於未然。只有牢固樹立居安思危、常備不懈的意識,逐步把握規律,主動採取防範準備措施,才能從根本上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同時,在無法完全避免突發事件發生的情況下,要總結探索如何制度化、科學化、專業化地應對各類突發事件。

第一,建立健全應急管理 制度。政府部門 應建立健全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加快應急管理的法制建設,形成有效應急管理法制體系,把應急管理工作納入規範化、制度化、法制化軌道。

第二,制定完善應急預案 機制。認真制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健全監測、預測、預報、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加強專業救災搶險隊伍建設,健全救災物資儲備制度,搞好培訓和預案演練,全面提高政府和全社會的抗風險能力。

第三,加快建設科技應急體系。高度重視運用科技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強應急管理科學研究 ,提高應急裝備和技術水平,加快應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設,形成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的科技支撐體系。

第四,加強組織協調應急管理。加強政府相關部門的協調應急管理,落實好各自負責的專項預案,還要按照總體應急預案的要求,做好縱向和橫向的協同配合工作。健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組織體系,明確各方面職責,確保一旦有事,能夠有效組織,快速反應,高效運轉,臨事不亂。

第五,積極開展應急宣傳培訓。利用多種方式,廣泛宣傳相關法律法規 和應急預案,特別是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知識,增強公眾的危機意識、社會責任 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深入開展應急專題培訓,特別要加強對公務員進行危機管理 專題教育及應對重大危機的培訓實踐,全面提升應對管理水平。

再次,提高突發事件中的處理能力。應對突發事件是一項全新的工作,無論政府還是公眾,都需要認真學習,努力探索,提高應對的能力。

第一,培養危機意識。危機意識是危機預警的起點。在和平發展時期,人們往往缺乏危機意識。通過模擬危機情勢,不斷完善危機發生的預警與監控系統 ,能夠使政府和公眾培養危機意識。如災情演練,通過演練可能在實戰中碰到的問題,培養民政幹部減災救災的意識,從而使他們具有防災的心理和物質準備。

第二、建立具有分權性質的危機管理體系。現在的突發性危機多具有跨區域甚至跨國界的高度流動性,但在政府的危機管理上,還是應該多發揮地方或下面的作用。這是因為,分權的政府不僅能促使政府管理從等級制到參與和協作轉變,使之具有更多的靈活性和創新精神 ,併產生更強的責任感和更高的效率;而且,隨着公民對公共政策 需求迴應性的提高,社會治理多元化的需要,政府建立分權性質的危機管理體系也成為可能。如應對台風災害,不僅僅是我們民政一家的事情,涉及財政、氣象、水利、交通、公安和糧食等部門,應通力合作,又應各負其責。

第三、穩定社會並動員社會參與危機救治。對社會來説,公共危機造成的最大危害在於社會正常秩序遭到破壞並由此帶來社會心理的脆弱,所以保持穩定的社會秩序,保持原有的社會運行軌跡是首要的選擇。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公關和信息公開是非常重要的。與此同時,需要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會力量的參與,一方面可以緩解危機在公眾中產生的副作用,使公眾瞭解真相,祛除恐懼,消除危機制造者希望危機伴生的流言、恐慌等副產品,起到穩定社會、恢復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處理成本。

應對突發事件跟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涉及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是我們大家共同的事情。在這個過程當中,只有政府與公眾都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充分做好了預防和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思想準備、組織準備、物質準備和技術準備,建立健全了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機制,提高了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我們的生活才能變得更加平安幸福,我們的社會才能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第3篇

譬如:產品和銷售的危機、資金的危機、產權的危機、市場的危機、競爭的危機、合作的危機、環境與公害的危機、企業道德的危機、人力資源的危機、企業發展戰略的危機等。實際上,企業發生危機,是企業面臨危險與機遇的分水嶺。同時,“危機”也是種挑戰,是對企業管理素質,企業管理者領導能力的考驗和挑戰。出色的企業管理者可以使瀕臨絕境的企業轉危為安;無能的企業管理者卻可能把企業導向絕路。史蒂文.芬克在《危機管理》一書中就指出:“中國人早在幾百年前就領會了這一思想。在漢語中,組成危機的兩個字就分別表示危險和機會。”但是,領會其思想,並不等於具備了這種能力。因此,如何防範、處理危機,應該説是企業管理者的一項基本修煉。

“危機管理”可以説是現代管理科學理論未曾給予研究或涉及的一個獨特的領域,但現在“危機管理”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企業管理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和內容。特別是發達國家許多知名企業在危機發生時的決策和處理的案例,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鑑和效仿的經驗。

由於中國企業真正進入市場經濟環境只有20xx年左右的時間,企業的管理模式、管理經驗還相對比較落後,危機的意識淡薄,危機管理的知識、手段均缺乏。企業一旦發現自己遇到或陷入了危機,要麼束手無策,保持沉默;要麼本能地去找政府部門來幫助化解;要麼採取一種對抗、強硬的態度……這些現象顯然有悖於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動作規律。

那麼,什麼是“危機管理”呢?企業的危機管理是指:企業通過對危機的監測、防範、決策和對危機的處理,達到避免和減少危機產生的危害,甚至將危機轉化為“機會”的管理過程。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危機管理”的對象是危機,因此,我們就必須來研究、分析危機的類別、特徵、危機產生的原因、危機來臨時的處理方法和危機處理預案的建立。

為了研究和分析的方便,銷售危機危機可分為四種常見類型

質量類突發性品牌危機是指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由於企業自身的失職、失誤,或者內部管理工作中出現缺漏,而造成產品在質量上出現問題,從而引發的突發性品牌危機。如,現代城的氨氣超標,博雅西園主體脱落等事件。這類危機的直接後果是公眾不信任感增加,銷售量急劇下降,品牌美譽度遭受嚴重打擊。

工期類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是指由於自身原因或不可抗力,造成產品不能按期交付使用,造成消費者的不滿,從而引發的突發性品牌危機。此類危機與開發商管理混亂,程序不清,品牌意識淡薄有關。

面積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是指開發商在產品交付使用時,面積誤差超出規定標準,消費者倍感上當受騙,極易造成信任感的嚴重挫傷,從而引發的突發性品牌危機。如萬泉新新家園的面積問題。此類危機造成的影響是品牌形象受損,後期銷售嚴重受到影響。

配套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是指在入住期間開發商所承諾的水、電、煤氣等生活必備或學校、醫療、交通等配套不能完全實現,給消費者生活上造成不便從而引發的突發性品牌危機。此類危機一般與開發商公關能力較差,對後期服務不重視有關。

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品牌危機無時無刻不在威脅着品牌的生存,一些看上去非常強大的品牌在遭遇一兩個似乎很小的危機後,便如多米諾骨牌一樣無情的垮了。正處於品牌建設階段的中國企業,急需一些突發性品牌危機管理的實效方法,巧妙、快速而有效地預防和處理危機

銷售危機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新聞媒體可能是此類危機的披露者,在危機的披露中,新聞媒體既可能是危機的促進者和危機管理的妨礙者,也可能成為危機化解的協助者。這是因為,媒體是人們瞭解外部事件直接或間接的載體,對人類活動反映細緻而全面,它影響着公眾對品牌的印象,影響着公眾對品牌的資源供給和對品牌產品與服務的認知。媒體還具有對任何信息的放大作用。沒有媒體的宣傳,一條信息只侷限在組織內部,一旦被傳播出去,那麼信息就再也無法掩蓋,媒體就像擴音器一樣,將微弱的聲音放大為清晰的、大家都能聽得見的聲音。這些特性,決定了媒體在危機管理中重要的雙向作用。因此,如何發揮媒體的積極作用,增加溝通就是形象類突發性品牌危機管理的主要任務。

品牌形象的樹立,並非一朝一夕,而需要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在品牌的日常管理中,企業要注重與媒體保持密切聯繫,在平時,主動為媒體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新聞,使媒體對品牌形象有比較準確、全面的認識,建立企業與媒體之間的信任關係。這樣,當危機爆發時,由於日常的接觸瞭解,媒體對品牌危機的報道就會比較公正、準確,溝通也會比較快速,為危機反應和恢復爭取到更多的寶貴時間。當反宣傳出現時,企業一般要在媒體的幫助下對危機做出反應。如果危機潛在的受害者是公眾,就需要通過媒體向公眾説明真相,以求社會輿論的公正回報,並利用日常與媒體建立的關係,在第一時間傳遞管理者所希望傳遞的信息,以隨時消除各種誤解,挽回形象。一場危機發生時,媒體除了報道危機事件外,還會請一些專家、學者進行評論,就客觀報道中危機存在的隱患、目前的狀態或失實報道中的問題發表公正的、專業的看法。同時,媒體還可能就危機事件採訪社會公眾和利益相關者,他們會從各自的角度表明對危機事件的看法、提出個人的建議。企業要將專家、學者的評論視為針對危機管理的免費專家諮詢;同時,意識到,這些評論的發表等於為危機發布了科學有力的證據,對失實的報道進行了公開駁斥。公眾和利益相關者的言論,直接反應出公眾的心態以及品牌形象在公眾心目中的變化。企業要收集相關報道,通過分析,確認危機對品牌形象造成損害的規模和程度,以便儘快制定解決危機的措施。

公眾輿論壓力對品牌形象的影響之大不可低估。聯想到國內有些品牌,由於對媒體缺乏必要的認識,在市場競爭中扮演了夭折的角色。在三株公司“人命官司”中,企業曾經有足夠的機會先把信息侷限起來,再尋求協商解決。但是,三株公司拒絕了“大事化小”,直到媒體參與進來,反宣傳一下子席捲了大江南北。品牌形象危機不可遏止的爆發了。媒體起到了促進危機深化的作用。然而,危機爆發後,三株公司沒能建立自己的新聞中心,沒能及時、迅速、有效、準確地向各地媒體提供全面、客觀、詳實的信息。各種猜測性報道又對危機管理造成了妨礙。官司拖延3年之久,大勢已去,三株公司最終的勝訴也沒能挽救品牌形象的一落千丈。

預防與控制危機。危機如同sars一樣,預防與控制是成本最低、最簡便的方法。企業應根據經營的性質,識別整個經營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並從潛在的事件及其潛在的後果追根溯源,排查出其滋生的土壤,然後進而收集、整理所有可能的風險並充分徵求各方面意見,形成系統全面的風險列表,從而對這些可能導致危機的原因進行限制,並針對性地練習內功,增強免疫力,以達到避免危機的目的。

建立危機管理體系。主要是建立應對危機的組織、並制定危機管理的制度、流程、策略和計劃,從而確保在危機洶湧而來時能夠理智冷靜,胸有成竹。

在危機管理方面,國外實行現代化管理體制的企業,包括許多世界知名的跨國公司,都為員工配備了詳細的、內容具體到個人的危機應對手冊,手冊的內容非常廣泛,所有能想像到的哪怕是噩夢般災難的應對程序,在手冊裏都能找到。

危機管理是企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這種管理是動態的,它既凸顯於突發事件處理的關鍵時刻,又貫穿於企業的日常管理當中,貫穿於企業文化和企業員工的危機意識當中。

危機從管理的角度來講,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從傳播的角度來看,則是由少數人知道到多數人知道的過程。

大家都不知道的祕密不是危機,它只是潛在的危機。只有當企業員工、消費者、公眾、媒體、投資者、債權人、供應商以及經銷商都知道了,並且被各種因素和途徑誇大了危險,導致混亂和恐慌,才成為危機。

危機一旦發生,你我都無法改變。我們能做的只有兩件事:

二、正確地傳播,客觀理性地告知公眾,以減少或消除恐慌。

正確地處理,是危機管理的前提;而正確地傳播,則是危機管理的核心,向誰傳播、傳播什麼、怎樣傳播是危機管理是否成功的關鍵。

(一)成立危機處理的組織,這是有效處理危機事件的保證。

(二)深入現場,瞭解事實。企業領導要親臨現場查實情況,並及時做出應對。

(三)儘快採取一切措施,控制損失,尤其是要重視在輿論上、信用上對企業的市場前景可能造成的損失。

(四)當掌握危機事故第一手資料和了解公眾的輿論反應後,企業高層確定對策,採取措施。

(五)召開新聞發佈會,正式發佈信息。向新聞界介紹實情及應對措施,懇請新聞媒體密切合作,防止輿論向不利的方向轉變。

第4篇

這次參加的培訓為期三天,地點在公司培訓處,主講是常書記。主要學習了“社會治理與危機管理”方面的內容。學習中涉及知識點集中,工作針對性強,這對教師的講授要求較高,授課時老師旁徵博引,合理利用了多媒體教學技術,對課程的知識點進行了很好的拓展,授課內容緊扣業務知識,對本人今後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使人受益非淺。通過學習,結合工作實際,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心得,與大家交流。

xx屆三中全會將社會管理髮展為社會治理,適應了我國新時期的新特點。社會治理是指一種導致公共理想的社會和經濟效果的治理模式,它是一個國家開發經濟和社會資源過程中實施管理的方式。當前我國的公共危機管理存在“危機管理主體單一,社會力量參與不足,資源使用效率低下,危機管理績效不足”等諸多問題。其根本原因在於理論研究和實踐均未擺脱“政府中心論”的窠臼。治理所追求的目標是“善治”。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

作為當前保衞處所承擔的職責,如何通過學習,促進我們的工作,我認為我們要做到:

第一,樹立危機管理理念,培養應對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自救和互救能力,同時在危機發生過程中應及時通過媒體向社會廣泛宣傳相關急救知識、法律法規和應急預案。

第二,通過各種培訓和宣教,積極培育職工家屬對社會治理與危機管理的參與意識、責任意識、制度合理與合法性認識。

第三,充分發揮職工家屬首創精神,最大限度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不斷釋放全社會的創造能量,才能提高社會治理與危機管理的水平。

一是廣闢信息渠道,及時解決問題,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及時發現和掌握各類不安定因素,對反饋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對有可能發生影響的問題,積極制定措施妥善解決。

二是正確疏導矛盾,化解各種糾紛。這也是我們經常要求的,就是積極疏導各類矛盾,化解消極因素,做到及早發現,正確疏導,將矛盾控制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杜絕和防止集體上訪事件的發生。

三是做好突發性事件的預防和準備工作,樹立超前意識,制定可行性預案,確保各類問題發現早、控制住、處理好。

2、強化基礎建設,開展系列創安活動,提高綜合防控能力

加強治安保衞工作規範化建設,夯實工作基礎,全面落實責任。強化消防和爆炸物品管理,在消防安全管理上,各部門、各單位要強化領導,主要領導親自過問,主管部門切實負責,相關部門要形成合力,做到誰主管、誰負責,誰檢查、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切實把責任制落實好。在爆炸物品管理上,要堅 持嚴管、嚴防、嚴查、嚴打的原則,從抓防範、夯基礎、促管理入手,做好爆炸物品的管理工作。

3、廣泛開展企地共建活動,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周邊環境。

要重視和加強企地共建工作,積極參與和支持所在地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主動加強與周邊地區的溝通聯繫,積極承擔起應盡的治安責任,協助和配合地方公安部門做好治安防範和管理工作,共保一方平安。

要規範企業治安管理體制,健全保衞工作制度,提高保衞人員素質,切實增強做好企業保衞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建設一支精幹高效的保衞隊伍,確保礦山治安穩定,促進企業安全生產和經營活動順利進行。

第5篇

所謂“危機”,一般是由客觀或主觀因素,有時甚至是“不可抗拒力”所引發的意外事件,而使企業產生的緊急或危險狀態。譬如:產品和銷售的危機、資金的危機、產權的危機、市場的危機、競爭的危機、合作的危機、環境與公害的危機、企業道德的危機、人力資源的危機、企業發展戰略的危機等。實際上,企業發生危機,是企業面臨危險與機遇的分水嶺。同時,“危機”也是種挑戰,是對企業管理素質,企業管理者領導能力的考驗和挑戰。出色的企業管理者可以使瀕臨絕境的企業轉危為安;無能的企業管理者卻可能把企業導向絕路。史蒂文.芬克在《危機管理》一書中就指出:“中國人早在幾百年前就領會了這一思想。在漢語中,組成危機的兩個字就分別表示危險和機會。”但是,領會其思想,並不等於具備了這種能力。因此,如何防範、處理危機,應該説是企業管理者的一項基本修煉。

“危機管理”可以説是現代管理科學理論未曾給予研究或涉及的一個獨特的領域,但現在“危機管理”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企業管理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和內容。特別是發達國家許多知名企業在危機發生時的決策和處理的案例,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鑑和效仿的經驗。

由於中國企業真正進入市場經濟環境只有20年左右的時間,企業的管理模式、管理經驗還相對比較落後,危機的意識淡薄,危機管理的知識、手段均缺乏。企業一旦發現自己遇到或陷入了危機,要麼束手無策,保持沉默;要麼本能地去找政府部門來幫助化解;要麼採取一種對抗、強硬的態度……這些現象顯然有悖於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動作規律。

那麼,什麼是“危機管理”呢?企業的危機管理是指:企業通過對危機的監測、防範、決策和對危機的處理,達到避免和減少危機產生的危害,甚至將危機轉化為“機會”的管理過程。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危機管理”的對象是危機,因此,我們就必須來研究、分析危機的類別、特徵、危機產生的原因、危機來臨時的處理方法和危機處理預案的建立。

為了研究和分析的方便,銷售危機危機可分為四種常見類型

質量類突發性品牌危機是指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由於企業自身的失職、失誤,或者內部管理工作中出現缺漏,而造成產品在質量上出現問題,從而引發的突發性品牌危機。如,現代城的氨氣超標,博雅西園主體脱落等事件。這類危機的直接後果是公眾不信任感增加,銷售量急劇下降,品牌美譽度遭受嚴重打擊。

工期類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是指由於自身原因或不可抗力,造成產品不能按期交付使用,造成消費者的不滿,從而引發的突發性品牌危機。此類危機與開發商管理混亂,程序不清,品牌意識淡薄有關。

面積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是指開發商在產品交付使用時,面積誤差超出規定標準,消費者倍感上當受騙,極易造成信任感的嚴重挫傷,從而引發的突發性品牌危機。如萬泉新新家園的面積問題。此類危機造成的影響是品牌形象受損,後期銷售嚴重受到影響。

配套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是指在入住期間開發商所承諾的水、電、煤氣等生活必備或學校、醫療、交通等配套不能完全實現,給消費者生活上造成不便從而引發的突發性品牌危機。此類危機一般與開發商公關能力較差,對後期服務不重視有關。

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品牌危機無時無刻不在威脅着品牌的生存,一些看上去非常強大的品牌在遭遇一兩個似乎很小的危機後,便如多米諾骨牌一樣無情的垮了。正處於品牌建設階段的中國企業,急需一些突發性品牌危機管理的實效方法,巧妙、快速而有效地預防和處理危機

銷售危機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新聞媒體可能是此類危機的披露者,在危機的披露中,新聞媒體既可能是危機的促進者和危機管理的妨礙者,也可能成為危機化解的協助者。這是因為,媒體是人們瞭解外部事件直接或間接的載體,對人類活動反映細緻而全面,它影響着公眾對品牌的印象,影響着公眾對品牌的資源供給和對品牌產品與服務的認知。媒體還具有對任何信息的放大作用。沒有媒體的宣傳,一條信息只侷限在組織內部,一旦被傳播出去,那麼信息就再也無法掩蓋,媒體就像擴音器一樣,將微弱的聲音放大為清晰的、大家都能聽得見的聲音。這些特性,決定了媒體在危機管理中重要的雙向作用。因此,如何發揮媒體的積極作用,增加溝通就是形象類突發性品牌危機管理的主要任務。

品牌形象的樹立,並非一朝一夕,而需要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在品牌的日常管理中,企業要注重與媒體保持密切聯繫,在平時,主動為媒體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新聞,使媒體對品牌形象有比較準確、全面的認識,建立企業與媒體之間的信任關係。這樣 ,當危機爆發時,由於日常的接觸瞭解,媒體對品牌危機的報道就會比較公正、準確,溝通也會比較快速,為危機反應和恢復爭取到更多的寶貴時間。當反宣傳出現時,企業一般要在媒體的幫助下對危機做出反應。如果危機潛在的受害者是公眾,就需要通過媒體向公眾説明真相,以求社會輿論的公正回報,並利用日常與媒體建立的關係,在第一時間傳遞管理者所希望傳遞的信息,以隨時消除各種誤解,挽回形象。一場危機發生時,媒體除了報道危機事件外,還會請一些專家、學者進行評論,就客觀報道中危機存在的隱患、目前的狀態或失實報道中的問題發表公正的、專業的看法。同時,媒體還可能就危機事件採訪社會公眾和利益相關者,他們會從各自的角度表明對危機事件的看法、提出個人的建議。企業要將專家、學者的評論視為針對危機管理的免費專家諮詢;同時,意識到,這些評論的發表等於為危機發布了科學有力的證據,對失實的報道進行了公開駁斥。公眾和利益相關者的言論,直接反應出公眾的心態以及品牌形象在公眾心目中的變化。企業要收集相關報道,通過分析,確認危機對品牌形象造成損害的規模和程度,以便儘快制定解決危機的措施。

公眾輿論壓力對品牌形象的影響之大不可低估。聯想到國內有些品牌,由於對媒體缺乏必要的認識,在市場競爭中扮演了夭折的角色。在三株公司“人命官司”中,企業曾經有足夠的機會先把信息侷限起來,再尋求協商解決。但是,三株公司拒絕了“大事化小”,直到媒體參與進來,反宣傳一下子席捲了大江南北。品牌形象危機不可遏止的爆發了。媒體起到了促進危機深化的作用。然而,危機爆發後,三株公司沒能建立自己的新聞中心,沒能及時、迅速、有效、準確地向各地媒體提供全面、客觀、詳實的信息。各種猜測性報道又對危機管理造成了妨礙。官司拖延3年之久,大勢已去,三株公司最終的勝訴也沒能挽救品牌形象的一落千丈。

預防與控制危機。危機如同sars一樣,預防與控制是成本最低、最簡便的方法。企業應根據經營的性質,識別整個經營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並從潛在的事件及其潛在的後果追根溯源,排查出其滋生的土壤,然後進而收集、整理所有可能的風險並充分徵求各方面意見,形成系統全面的風險列表,從而對這些可能導致危機的原因進行限制,並針對性地練習內功,增強免疫力,以達到避免危機的目的。

建立危機管理體系。主要是建立應對危機的組織、並制定危機管理的制度、流程、策略和計劃,從而確保在危機洶湧而來時能夠理智冷靜,胸有成竹。

在危機管理方面,國外實行現代化管理體制的企業,包括許多世界知名的跨國公司,都為員工配備了詳細的、內容具體到個人的危機應對手冊,手冊的內容非常廣泛,所有能想像到的哪怕是噩夢般災難的應對程序,在手冊裏都能找到。

危機管理是企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這種管理是動態的,它既凸顯於突發事件處理的關鍵時刻,又貫穿於企業的日常管理當中,貫穿於企業文化和企業員工的危機意識當中。

危機從管理的角度來講,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從傳播的角度來看,則是由少數人知道到多數人知道的過程。

大家都不知道的祕密不是危機,它只是潛在的危機。只有當企業員工、消費者、公眾、媒體、投資者、債權人、供應商以及經銷商都知道了,並且被各種因素和途徑誇大了危險,導致混亂和恐慌,才成為危機。

危機一旦發生,你我都無法改變。我們能做的只有兩件事:

二、正確地傳播,客觀理性地告知公眾,以減少或消除恐慌。

正確地處理,是危機管理的前提;而正確地傳播,則是危機管理的核心,向誰傳播、傳播什麼、怎樣傳播是危機管理是否成功的關鍵。

(一)成立危機處理的組織,這是有效處理危機事件的保證。

(二)深入現場,瞭解事實。企業領導要親臨現場查實情況,並及時做出應對。

(三)儘快採取一切措施,控制損失,尤其是要重視在輿論上、信用上對企業的市場前景可能造成的損失。

(四)當掌握危機事故第一手資料和了解公眾的輿論反應後,企業高層確定對策,採取措施。

(五)召開新聞發佈會,正式發佈信息。向新聞界介紹實情及應對措施,懇請新聞媒體密切合作,防止輿論向不利的方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