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低年級語文教學課改心得感悟12篇 "初階語文教學改革:精益求精的篇章"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4.71K

我作為一名公文網站地編輯,最近聚焦在低年級語文教學課改上。在這個主題下,我將分享我的心得感悟,探討如何更好地引導低年級學生學習語文。通過課改的實踐,我將分享一些有關教學方法和策略的思考和經驗,希望能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鑑和啟示。

低年級語文教學課改心得感悟12篇

第1篇

進入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師更進一步認識到了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所以在課改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在此過程中存在了一些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徹底的解決,將會對國小語文教學工作的發展非常不利。

新課改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所謂自主學習就是要將學習交給學生,使學生通過自己願意採取的方式去獲得所要掌握的知識。這肯定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但有些教師擔心如果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會影響教學的進度,使教學任務不能順利地完成。教師存在這種思想,必定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流於形式,僅僅成為課堂的一種裝飾。還有些教師認為,所謂自主學習就是要將課堂徹底交給學生,教師的指導越少越好,於是,當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這些教師往往無所事事,甚至做於當堂課無關的事情。

在課改教學中,有些語文課堂上,學生就是按導學案的設計學習,學生把導學案看作是試卷對待,有些學生把課文泛泛地讀一遍,就做下面的環節,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教師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問題都讓學生合作討論,給人感覺學生很“忙”,課堂一場“活躍”。還有,國小課改慣用的一種教學模式是“表揚式”,學生誰回答對了,教師就讓大家鼓掌邊叫:“好,好,你真棒!”以此來激勵學生,這對一、二年級學生很管用,但對五、六年級作用不是很大。

總之,在課改中教師要明確學生學習任務,適時設計合作探究活動,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時候,不要無所事事,要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小組中去指導,監控學生的合作。對於一些教學模式要根據自己的學生實際情況而定,不能管用一種模式。

低年級語文教學課改心得感悟12篇

第2篇

在國小低年級基本上不佈置書面作業的情況下,我們對作業進行了探究,力爭既達到及時複習鞏固的目的,又使學生對作業有興趣,從而能積極主動地完成其作業。

繼昨天的小老師、導遊、寫繪作業外,我們的作業還有預習、背誦、收集資料、觀看電影、動手製作、讀書、走萬里路等。詳細如下:

一般情況下,我都會佈置學生在上課學習文本之前預習課文的,預習一般包括:讀幾遍課文,給自然段標註序號,在短文中圈畫生字,給課後生字條中的生字注音,給田字格中的生字(查字典或詞典)組詞等內容。另外,一些課文的學習,還需要學生課前從書本中或者互聯網上收集相關的學習材料,如,學習《植物媽媽有辦法》之前,讓學生收集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學習《鄧小平爺爺植樹》之前,讓學生收集植樹的好處以及鄧小平的相關資料。還有背誦的作業,大都是一些課文後面要求背誦的,以及我們晨誦的內容。

教書先育人,為此,只要是我們的傳統節日或者國家有重大的活動時,我們都會佈置一些收看電視節目或者看電影的作業。如,9月3日放假,我佈置的作業如下:

我們休息3、4、5號三天,6號週日上學。這三天,要學生

3.觀看“閲兵式”和電影《地道戰》《地雷戰》或《劉胡蘭》《雞毛信》。

如,我國發射飛船以及“嫦娥登月”時,我都佈置學生收看電視節目,關注國家大事。

這收看電視或觀看電影一類的作業,學生特別喜歡,一是學生可以大開眼界,二是正好可以過過電視癮,三是可以名正言順地一動不動地看一場電影,四是比較輕鬆(不用寫什麼,只要用心看,到學校小組或班級交流時能插上話就行)。

我還會佈置一些動手操作的作業來。如放寒假,我佈置的作業是:

學習了古詩《村居》,其中有詩句“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為此,我會佈置學生回家後,與家人一起製作風箏、放風箏。

學習了《鄧小平爺爺植樹》以後,我會佈置學生養綠護綠,如種樹、種花,認養一棵樹等。

今天學習了《歡慶》,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特長,親自為祖國媽媽獻禮。如製作賀卡、寫繪、剪紙、小詩等。

這動手製作的作業,正好符合學生愛動手的年齡特點,再加之在動手的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地動腦,才能成功,很具挑戰性,這學生就很是喜歡。

讀書也是我經常佈置的一項作業,這讀書是讀課外書,可以在家裏讀,也可以到圖書館或書店去讀,還可以幾個小夥伴一起讀以及親子共讀來讀書。

這最是書香能致遠,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可以説是一勞永逸的事情。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時,我也會佈置學生到大自然或生活中去觀察、去發現。如,學習了“多彩的春天”這個主題單元后,我會佈置學生去尋找春天的足跡——踏青、植樹、放風箏。再如,學習了“豐收的秋天”單元主題後,會佈置學生到田野、到果園、到菜園去觀察秋天,進行採摘,繼而畫秋天,寫秋天,用落葉製作葉貼畫等。

新課程下作業功能應具形成性、發展性,作業的內容應具開放性、探究性,作業的形式應具新穎性、多樣性,作業的容量應具量力性、差異性,作業的評判應具過程性、激勵性。總之,作業要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業要使學生喜聞樂見。

第3篇

學習了“國小語文知識的教學策略”報告後,使我受益匪淺。讓我對語文低年級的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讓我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通過學習,我知道,新課程不僅僅是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對教師的生存和發展提出了更高層次的新的要求。我不由得內心生成了一種緊迫感,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鑽研。李老師對語文低年級知識的教學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與講解,下面我針對閲讀教學這一方面結合自己的教學談談我的體會。

“閲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國小低年級閲讀教學應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讀促學,以讀促思。要使這些識字少,好奇心強的孩子愛閲讀,會閲讀,進而形成閲讀能力,首先要激發他們的閲讀興趣。

閲讀教學中,我採用了猜謎、看圖、講故事、設懸念等多種方式,激發他們閲讀的願望。如教《畫》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大家喜歡猜謎嗎?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謎語,請大家猜一猜。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我話音剛落,孩子們都爭先恐後地把小手舉了起來,搶着説謎底。之後我又順勢利導問:“你是從哪裏看出是寫畫的?”隨即引導讀文,在反覆閲讀中理解了詩句。又如在《小松鼠找花生》一課,也是採用猜謎的形式導入,孩子們的興趣一下自被調動起來了,為上好一堂課打下了基礎。

除導入外,其他環節也要注意調動孩子們閲讀的興趣,因為低年級的學生好奇、好動,缺乏耐力和持久力,很難堅持較長時間的閲讀活動。我根據他們愛看圖的特點,引導他們會看圖説話,看圖複述,這樣不但培養了他們説話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閲讀的效率。如《小小竹排畫中游》、《哪座房子最漂亮》、《爺爺和小樹》等課文,讓學生看圖並稍加啟發,學生就能把課文的內容説出來,課文內容通過圖畫深印在學生的腦海裏,在這個基礎上學生再閲讀,整個課堂生動活潑,學生感到輕鬆。隨文識字也是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之一。還有采用形式多樣,豐富多采的閲讀活動,使學生感受和體驗到閲讀的樂趣,從而樂讀。如分角色朗讀、小組競賽、表演、男女輪讀等,都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還注意了勞逸結合,如演一演、唱一唱、玩一玩、畫一畫、動一動等。《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一課在學生反覆讀文後,學生的興致減弱了,我突然想起兒時學到的這首歌,便問他們聽過嗎?孩子們睜大了眼睛好奇的説沒聽過,並示意想聽一聽,我便輕輕的唱了起來,孩子們一聽興致高起來,讓我再唱一遍,於是我就把這首歌教給了他們。這樣學生們不僅記住了課文內容,而且激發了他們的興趣。

此外,我還注重了實施鼓勵性語言評價孩子,因為低年級學生好表現愛表揚,發展波動大,鼓勵性的語言可以使他們走進一個閲讀樂園。

對兒童來講初讀很難,讀好一篇文章更是不容易,所以另一方面我加強了讀書方法的指導。在教學中,我由讀準一個音節開始,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一段話到一篇短文,做到嚴格要求,精心指導。

1、教會學生正音,就是讀準字音,用普通話去讀課文。在學習生字時,字音讀得很準確,但一讀課文時,平翹舌音、多音字及變調字、輕聲、兒化音等就讀不準了,因此,每學一個字,我都把它放在特定的語句中進行訓練。如學“一”字時,便出示了“想一想”、“算一算”、“一隻鳥”、“一個蘋果”等詞語,讓學生感知“一”是變調字,不同的語言環境用不同的音。

2、教會學生停頓。低年級的孩子往往不知什麼是停頓,為什麼要停頓,而往往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讀熟了以後又快如流水,一口氣讀完。根據兒童特點,我教給他們“逗號”停一停,“句號”換口氣的方法,長句子如何斷句。如《小熊住山洞》一課中,有一長句,“我們去砍些樹,造一間木頭房子住”。孩子們讀起來很困難,於是我採用看圖理解句意,再讀詞語,最後讀句子。

3、教會學生讀出文章的感情色彩。我認為讀文時,流利和有感情應同步進行。

首先要掃清詞語障礙,不理解詞語無法讀通,讀出感情。理解詞語時,我一般採用直觀形式,把字詞同相應的事物建立聯繫。如《我多想去看看》一文中,學生對“壯觀”一詞不理解,我藉助錄像讓他們通過觀看畫面感受升旗儀式的壯觀,這比教師講解的效果好的多。

其次,讓學生與書中的角色產生共鳴,自己去體會。我主要採取下面的形式:配樂朗讀、師範讀、指名讀、小聲讀、默讀、分組讀、同桌讀、分角色讀、引讀、齊讀、賽讀、表演讀、講故事等,在實踐中,我體會到範讀、分角色讀、賽讀、表演讀效果較好,比較適合一年級孩子的特點。如《四季》一課中雪人一段,我讓孩子們表演讀,邊挺着肚子邊讀文,很快就把雪人頑皮勁兒體會、表達出來了。《自己去吧》、《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等課,讓孩子們分別扮演文中的角色,各自用不同的語氣讀,學生讀得繪聲繪色,在情緒高漲中組成了課文內容,體會到了感情也學會了朗讀。

4、教會學生在閲讀中合理想象的方法。如讀到《小松鼠找花生一課結尾時,我問“是誰把花生摘走了呢?”有的學生説:“是鼴鼠把花生摘走了。”有的説:“花生還沒結出來呢!”還有的説:“花生結在土裏,看不見。”……最後老師再總結。再如《小熊住山洞》一課,結尾動物們給小熊一家送花來了,表示他們對小熊一家的讚揚與感謝。我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森林中的一種動物,森林受到保護,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將自己對小熊一家的讚揚與感謝説出來。這樣,學生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學會了在閲讀中合理想象的方法。

第4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識字教學的目標,首先是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因為有了這種喜歡和願望,可以讓學習漢字變得更輕鬆、更主動。那麼如何使剛入學的孩子很快喜歡識字,把識字當成一種需要,一種快樂,一種生命的過程。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以下做法:心理學研究表明,國小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初級階段,各方面發展都缺乏持久性、連續性和穩定性。因此,在進行識字教學時要時時保持教學內容的豐富、學習形式的新穎,變枯燥為有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教育家卡羅琳説:“孩子的工作就是遊戲,在遊戲中激發他們的思維,是他們願意接受的。”低年級更是喜歡遊戲。所以我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遊戲中識字,因此,在識字教學中,要儘可能通過遊戲、表演等活動,寓教於樂,讓學生真正喜歡漢字,對漢字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識字的能力。如:翻牌遊戲:學生把生字製成生字卡片,然後幾人一組,邊出牌邊讀字音並組成詞,誰先把手中的生字卡片打完,誰就是學習生字的冠軍,獎勵一個五角星。在打牌的過程中,把不會讀的放一邊,及時請教同學或老師,把手中的牌打完,在有趣的活動中,學生很快記住了這些生字。

另外還有“摘果子”、“送信”、“送字寶寶回家”、“你讀我找”等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戲,學生在愉快地情感狀況下學習,其樂無窮。

國小生喜歡競爭,評選就是讓學生在競爭中學習生字。評選要有一定的梯度,面要廣,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獲得一種稱號,使每一個學生的心理需求都得到滿足,從而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如評選“識字大王”、“識字能手”、“小老師”等。國小生表現欲強,讓學生做小老師可以使學生充分地表現自己,如讓學生把課外學會的生字教給班裏的所有同學,早讀或認讀生字時讓小老師來領讀。這樣既可以減輕教師的負擔,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説:“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的渴望是被肯定。”蘇霍姆林斯基也説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慾望。”評價的重要也在於此,它具有激勵功能,能讓學生體驗進步和成功的愉快,促進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因此,教師在識字教學中要多用“你真棒”、“你的識字方法真特別”、“你這個方法老師都不知道”等激勵性的語言,使學生願意識字,體會識字的樂趣。

常言:“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授人以漁,可享一生。”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教給學生一些自主識字的方法,讓學生輕鬆識字,形成一定的自主識字能力。識記漢字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在實踐中,我們不斷摸索,不斷總結,根據漢字本身的構字規律,運用不同的識字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形象識字法。比如學習“月”字時,把它形象地理解為彎彎的月牙;學習“飛”時,把它形象地想象為一隻鳥兒展開雙翅正要起飛。

2、會意識字法。比如在學習“滅”字時,我拿出一隻燃燒的蠟燭,再在上面蓋上一塊小木片,這時火滅了,學生歡呼雀躍,很輕鬆地學會了這個字。像這樣的會意字都可以用會意識字法進行教學,學生不僅記得快,而且記得牢。

3、加減識字法。利用已學的一些熟字,通過加減筆畫或偏旁來學習新字。比如,學習“用”時,可以用“月”加上一豎來記;雞=又+鳥等。

4、置換部件法。漢字中有很多形聲字,都可以通過讓學生“換一換部件”來學習。比如學習“睛”字時,讓學生回憶“晴”字,然後,讓他們把“日”換成“目”,同時學生也知道這個睛與眼睛有關。

5、謎語識字法。我們經常根據漢字的結構,把漢字編成謎語,激發學生識記漢字的興趣。如:一頭牛走在獨木橋上(生)。大口裏小口藏(回)。我們也鼓勵學生自己開動腦筋編字謎讓大家猜。有的編出了:一人前面走,一人後面跟(從)。十月十日(朝)等。雖然有時候學生編的字謎比較粗糙,但是他們的創造力還是不得不令我們折服的。

6、歸類識字法。把相同偏旁或部件的字放在一塊記,可以更省力。在教學《操場上》這一課的“打、拔、拍”,“跳、跑、踢”時,我讓學生通過演一演發現“打、拔、拍”,與手的動作有關,“跳、跑、踢”與腳的動作有關。爾後,很容易記住了這些字。

7、編順口溜識字法。順口溜和兒歌節奏感強,讀起來琅琅上口,易讀好記,比較受歡迎。例如學習“力”,我先板書“刀”字讓學生讀,再把“刀”字一撇寫出頭變成“力”,讓學生編順口溜。有的學生編出了“刀字出了頭,力。”

8、結合生活識字。漢字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讓學生養成留意周圍事物,學習生字的習慣。創設識字環境,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讓學生將自己的作業本上的名字都表上拼音,讓學生輪流發本子,擴大識字量。還可通過“每日一句話”“每週一首古詩”誦讀活動,讓學生鞏固學過的生字,認識新字,同時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通過各種教法,各種途徑,使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熟練地掌握所學的生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識字學習由枯燥變為有趣。讓他們獨立探索、大膽想象,去想各種各樣的巧妙辦法,這樣,識字教學就變的輕鬆又愉悦了。

第5篇

近幾年來,隨着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隨着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以其能將文字、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融於一體的特點,賦予了課堂教學新的活力,改變了傳統教學單一的方式,滿足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求,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育方法受到很大沖擊,並促使教育發生了重大變革。

就基礎教育而言,語文教育有兩條主線:一是語言教育;二是文學教育。語文教育的最大特點是“文道統一”,即在學科知識教學的同時還兼顧到德育乃至美育。如果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恰當的使用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使語文教學內容更具形象性和生動性,增強感染力,使教育信息從多種渠道去刺激學生的大腦,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夠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將教學過程中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充分佔有、使用,更有效、快速地實現信息的交流,從而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拓寬學生視野,提高教學的質量。

雖然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近十年,也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許多經驗,但是,目前國小語文教學一線仍然存在着以下較為突出的問題:

一是語文課沒有引起孩子興趣。作為低年級教師,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一聽説玩,小朋友們就特別起勁,興致百倍,可一聽説要上語文課、數學課時,小朋友就顯得有點無精打采了。其實之所以會有這樣大的反差,正説明了一點:興趣決定了學生的喜好。這是一種正常的天性反映。他們不是不願意學語文數學,而是語文數學課沒有引起他們的興趣。不感興趣的事大人也不願意做,更何況孩子!既然知道玩是孩子的最愛,那何不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好好利用它呢?因為每門學科都有它引人入勝的地方,獨具個性的魅力。只要我們抓住契機,發揮自身的創造精神,把語文課上得生動些,活潑些,就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能在玩中學,學中玩,在快樂中獲得知識。

二是課堂沒有了快樂。誇美紐斯主張“課堂應是一個快樂的地方。”而現實中。由於為了完成提前閲讀自主閲讀的目的,低年級語文教學識字量大量增加,客觀是增加了學習難度。為了提高學生成績,老師在教學中有意無意地提高了教學要求。本高快樂無比的課堂失去了應有的快樂。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儘量挖掘教材中知識的趣味性,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們樂學。

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多媒體日漸成為課堂教學中的得力“助手”,在各門課程的學習中運用多媒體資源,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新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的語文學習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年來,自己根據學生學習語文的實際情況,在學校充分提供多媒體硬件設備的基礎上,經過自己對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在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方面做了些探索,並取得了預想的效果。下面,根據自己的實踐和理解談談多媒體在國小低段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記識生字是低段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所以我們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可以利用圖畫、字、形等形象化的手段來幫助學生掌握漢字的音、形、義。漢字中有許多是象形字,這類字很容易讓學生由字聯想到它所表示的形象,利用這一特點在識字過程中可以用聯想形象的方法幫助識記生字。於是,我製作了一些如“撿樹葉”(帶有生字、詞的樹葉從樹上飄落過程中識字,再撿入垃圾桶)、“比一比”(形近字、同音字進行組詞或連線)、“猜一猜”(聽讀音猜字,拼讀音看偏旁猜字,猜謎語想字)、“一晃而過”(迅速移動字、詞快速記讀)等動畫課件,讓學生在輕鬆、快樂的氣氛中記識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詞。利用多媒體識字,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提高了識字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國小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的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學生聽、説寫的能力,其中朗讀訓練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將視頻、圖片、動畫、聲音等聚為一體的多媒體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圖文並茂的感情朗讀,使學生形成多種感官刺激,傳遞情感,容易進入文章的意境,讓朗讀成為一種美的享受。例如在教學課標版二年級下冊《找春天》中,要求學生感悟春光的美好,體會大自然的情趣。為達到這個目標,在教學中,我先播放春天美景的視頻,在優美的圖畫和動聽旋律中,學生的興趣馬上就被激發了起來。緊接着把事先準備的範讀插入,聲情並茂的朗讀使學生一個個沉醉其中。看着視頻上的字幕,有些學生開始小聲跟讀。此時,我乾脆讓學生練讀,慢慢地在此情景中多數學生已能讀出“味”了,幾遍後,我關掉範讀,問“誰想讀一讀?”學生們都躍躍欲試。利用課件,創設生動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享受讀書的樂趣,為逐步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打下基礎。

內容,其形式比較平淡,較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學習持續性短,自覺性差。多媒體以直觀、形象的內容去感染和吸引着學生。例如在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中,對於一些孩子來説,僅僅通過讀這篇課文是很難引起他們與作者對黃山“美”的共鳴。因此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我通過播放黃山的美景視頻,然後組織學生交流,因為有了直觀感受,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孩子們的興趣被激發了,想象力被喚醒了,他們在小組交流中各抒已見,紛紛給奇形怪狀的巖石起名字,並暢談了對黃山美的嚮往。在此情景中讓他們介紹黃山奇石,學生們興趣盎然。

每篇課文都有圍繞教學目標而確立的重點,也有學生難以理解的難點,因此運用多媒體把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呈現,把靜態的變成豐富的動態體,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想象,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就便於解決重難點。如《我們成功了》這一課中除識記生字為重點外,另一個重難點是體會人們在申奧成功時的激動,中國人民歡呼、慶祝的情景。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為了讓學生理解內容,我播放了當年申奧成功的視頻片斷,讓學生感受當年激動人心的情景。與此同時還利用網上查找的資料,介紹了奧運會的來歷及世界影響,中國申辦和參加奧運會的歷程。然後讓學生再一次看當年申奧成功,人們欣喜若狂,激動流淚的場面,學生們被震撼了。當問,“看完後,同學們有什麼想説説嗎?”一些學生説:“太高興了”、“太值得自豪了”、“能舉辦奧運會,我們國家真了不起”……當提到二00八年奧運會即將舉行,同學們有什麼想法時?學生們發言更為勇躍。這節課,在多媒體的協助下,不但完成了教學任務、解決難點,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

總的來説,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學生的知識。在信息化時代,這種高效率的現代教學工具,它與語文教學整合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教育發展的需要。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需要我們從實際出發,尋找文本與多媒體技術的最佳結合點,才能達到理想效果。怎樣讓學生學習語文更有興趣,才是根本,只有促進他們自主參與其中,獲取知識,提高語文素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第6篇

考前複習經驗總結,使我增長了許多的知識,每位老師對自己的教學,都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複習方式,不僅增進了同事們之間的交流,更能充實自己的教學工作。

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採取,生生互動的形式,以趣味性的方式充實課堂,杜絕枯燥乏味的複習方式。例如,在我們班會認的字,可以採取課堂上逐個認讀的方式,明顯可以看出來,會與不會顯而易見,其他同學跟着他們讀,然後有不會的同學大家在一起教他,這樣他的記憶比較深刻。

低年級語文教學要多背、多讀、多記、多寫、我覺得非常好,在語文教學中,背、讀、記、寫這四項是缺一不可的,如果能這些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相信複習的質量一定是非常好的。達到一定的標準,可以免寫作業,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方式了。教師要讓學生進入狀態,使學生沒有一個消極鬆懈的狀態,同時也起到穩定情緒的作用。教師對於會背誦的課文,一定要嚴格把關,會寫的字一定要讓他們會默寫。

學生年齡尚小,教師要正確引導他們的心態,降低浮躁的情緒,爭取家長的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在回家的時間學習,是對一天知識的總結和回顧,與家長做好溝通保持聯繫,提高複習效率,把家校緊密的結合起來。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對孩子門有信心,他們確實努力了,也很踏實,教師與孩子們共同努力,結合改進合理的班級風氣,相信會收穫良好的果實。

第7篇

語文就是字詞句短篇的逐步積累,二年級是基礎知識積累的階段,重在抓基礎,也就是抓課本,上次的教研活動中,張校長強調要把握好兩個百分之八十五,只有抓住了這兩個百分之八十五,才能讓學生把基礎打實。因為語文的知識點較為零碎,所以我們需要注重平時的積累。這不僅包括課堂上、學校裏,也包括課外的積累。

想要學生做到課內外積累,首先讓孩子們愛上學習。愛學習是學好習的基礎。我不喜歡"頭懸樑、錐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這樣的説法,因為這樣會讓人覺得學習枯燥無味,學習變成了一種苦差事,學習好像是一種被迫行為,體會不到學習中的樂趣。俗話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這就説明了學習興趣對學習的重大推動作用。在課堂上,我們可以採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比如簡單的內容可以讓學生當小老師、讓每次的聽寫滿分者組織學生聽寫等,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讓他們樂學。

其次,會學習是學好習的保障。不少孩子學習效率就高,學的輕鬆,思維也靈活流暢,就是掌握了適宜的學習方法。可以在班裏讓學習好的孩子經常給其他孩子傳授些好的經驗,比如快速背誦的訣竅、持久記生字的方法等。通過交流總結,讓更多的孩子在學習中不再吃力,也能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我特別關注孩子們寫作業的方法。作業是訓練自己獨立思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把知識轉化為技能,提高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我要求做作業時一定要堅持做到:“看書時不做作業,做作業時不看書”。這種做作業的方式實際上就是考試了。習慣了這種要求的同學,到真正考試時,一點都不會緊張,一定會得到好成績。做作業時,要象考試那樣,字斟句酌地審清題目,看清楚題目的要求,然後作出全盤考慮,理清頭緒。下筆前要考慮好先寫什麼,後寫什麼。遇到較難的題目,還必須反覆思考,在草稿紙上列出解答的步驟,最後有把握了,才下筆做在作業本上。這樣做出的作業才有條理性,質量才高。對發回來的作業本,要認真閲讀,及時定錯,日日清錯題。對於特別重要的題,要求準備錯題本,並要好好保存,以備以後複習用。

第三,老師的監督管理,孩子們需要多督促,對於背誦、字詞等基礎知識,應該做到日日清,經常複習,這樣才能記得牢固。

最後,課堂上多讓孩子們練習説,這不僅鍛鍊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能達到句子練習的目的。同時,我們組在組長楊老師的帶領下,經常讓孩子們練習插圖練筆,讓孩子們把自己喜歡的事物畫出來、寫出來,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而且我們鼓勵學生平時多讀課外書籍,在閲讀課上讓學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其中,越來越多的孩子喜歡上閲讀。只有這樣,越往高年級走,孩子們才能越輕鬆。

第8篇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只有根植於生活的土壤才會枝繁葉茂。由此可見,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在貼近學生生活,這是“根”。語文從生命開始,與生活同行,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語文與生活是血肉相連的。

因此,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和《新課程標準》都要求我們要建構一種新型的教學生活:把教學過程還原為生活過程,把教學情景還原為生活情景,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兒童的生命活動。生活,是真實的生活,師生是生活中真實的人,兒童是本真的兒童,教師是本色的教師,教師以生活化的形象帶給學生真心、真情,讓“生活”的色彩點亮語文課堂,使語文教學流溢生命的動感,呈現盎然生機。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

我們知道,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是學習其它學科的基礎,而識字教學又是這門學科的基礎。那麼,如何教好這個基礎?如何讓學生紮實高效的打好這個基礎?這恐怕是我們所有低年級學段教師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其實,當我們能夠真正以“大語文觀”為指導,能夠打破只侷限於課堂、課本的做法,能夠將識字教學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時,我們就不難發現生活是最活的識字課本,社會是最活的識字課堂。那麼,引導學生在沸騰的生活中主動識字,建立一個識字教學的開放系統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在生活中識字的意義及識字教學的現狀。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只有當識字對兒童來説變成一種鮮明的激動人心的生活情景,裏面充滿了活生生的形象、聲音、旋律的時候,讀寫結合過程才能變得比較輕鬆”。陶行知先生,這位生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集大成者,他的生活教育內容博大精深,他也曾明確提出“在生活裏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強調教育與生活的連接,強調兒童的主體地位。《語文課程標準》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一脈相承,提出

“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的方法,力求識用結合。”可見,生活就是識字的背景和舞台。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兒童語言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期在4-9歲。國小階段正處於這一關鍵期內。這一階段的兒童其主管語言的神經系統和生理器官發育成熟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會決定人一生的語言水平。布魯姆認為孩子在4歲以前,有50%以上的智力是可塑的,4歲以後要提高他們的智力水平就困難了。如果大腦沒有在適當的時候受到刺激,有些東西就永遠地失去了。在他看來,遲到的幫助都不過是補償性的。根據心理學家研究,兒童的語言能力也有很大的可塑性。如果在這一關鍵期對兒童的神經系統和語言器官適當地加強刺激,就可更大程度地開發出這方面的潛能,從而有效地提高兒童的語言能力。相反,這一時期如果他們的語言神經系統缺乏適當的刺激,那麼這種潛能也會消失。語言學家也指出,學習漢字的兒童與學習拼音文字國家的兒童相比較,由於要花上2-3年的時間集中主要精力來攻克漢字,因此他們的語言發展往往要滯後2-3年。這對他一生的語言發展無疑是一種損害。而且這種損害在今後任何時候,用任何方法都是難以彌補的。可見,多識字,早識字使學生及早進入漢字閲讀階段,給他們打開一個生活經驗世界之外豐富多采的文本世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這無論對發展孩子的情感和思維,還是對培養孩子獲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義。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説,多識字早識字還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為寫作打好基礎。如果低年級學生識字量不足,將嚴重製約讀寫能力的發展。如果説語文教學像一個“瓶子”的話,識字教學就是“瓶頸”。識字教學的速度和質量,直接影響着語文教學的速度和質量。

那麼,我們來看我們的語文教學,在語文課程的五個方面:識字與寫字、閲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中,“識字與寫字”的社會資源尤為豐富,生活中處處都有漢字,大到門店標識,小到食品包裝,學習漢字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剛入學的國小一年級的學生大多都認識“男、女、廁、所”這些字;家中有電腦的小朋友都認識“開始、歡迎使用”幾個字;看過動畫片《葫蘆娃》的孩子對“葫蘆娃”幾個字都能無師自通等等,這些例子都説明學生在入學前已有一定的識字基礎。而我們的語文教師有時教學視野狹窄,課程資源觀念淡薄,識字只關注課堂教學,忽視學生課外識字;也無視學生識字的能動性,對學生已有的識字基礎作零起點看待,使得我們的識字課堂耗時低效,同時也浪費了生活中識字的大好資源。為此,努力使識字寫字植根於現實生活之中,打破只侷限於課堂、課本的做法,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引導他們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主動識字,構建一個識字教學的多元化系統勢在必行。

二、以生活為課堂,構建開放識字體系。

每個人從降生到人間就開始了學習,從熟悉環境、認識父母,到學會説話、接觸漢字,無一不體現了人的學習過程。而家庭生活中有意識的識字教育,在兒童時期也表現得尤為明顯。所以,我利用家長學校和家長會,動員家長密切配合,努力在家庭中創設識字氛圍。比如和孩子一起給家中的物品、擺設做標誌牌,和孩子一起做“找朋友”遊戲,把認識事物與識字結合起來;看電視,如:對電視中常出現的字幕、廣告、天氣預報、孩子喜歡的節目等等,反覆出現的漢字,家長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認識,經常問一問;看書報時對孩子喜歡的畫報、卡片、圖書進行有意識地認讀,不認識的字及時記下來,識字和閲讀緊密結合;帶孩子走出家門,走在大街上,特別注意街道兩邊的店鋪招牌,廣告宣傳牌,標語等,有意識的詢問孩子認識哪些字,不認識哪些字;去商店購物,讓家長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認一認誘人的零食袋上的字,這樣就把識字和觀察社會、觀察生活、觀察周圍事物結合起來,孩子大多在有意無意間就能認識很多漢字。

一年級新生剛入學時,對身邊的小夥伴不熟悉但又很好奇。他們在相互交往中最關注的問題是同學姓什麼?叫什麼?原來在哪個幼兒園?……我利用他們這一心理特點,把他們的名字、原來就讀的幼兒園名字用規範的漢字打印出來,告訴他們:“這張小紙就是你們的名片,你可以將你的名片主動地遞給別的小朋友看,讓別人能儘快地認識你;你也可以主動地去向別人要名片,向別人説明你很想和他交朋友。”於是,課餘時學生們會不約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有的熱情地向同伴介紹自己的姓名,有的好奇地尋找着同學們的名字。由於激發了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全班學生姓名中近100個漢字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被他們記住了。好多小朋友沒多久,就認識了班上所有的小朋友,並且也認識了小朋友的名字、幼兒園名字。許多學生都能順利地幫老師發作業本了。隨着相互瞭解的加深,隨着識字數量的增多,名片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上面除了自己的名字,還可以加上家庭住址、興趣愛好、父母職業、工作單位以及自己喜歡的名言等等。這種看似無意,實為有心的做法,能在毫無壓力下收到識字實效。同樣,只要老師稍作留意和引導,與家長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也能在交往過程中認識漢字。如:利用相關節日彼此送祝福(春節、婦女節、兒童節……)寫表揚條、評價卡等等,表揚孩子在家、在學校的良好表現,可以是教師、家長對孩子的表揚評價,也可以是同學之間的相互表揚評價。

置身於現代化的校園,那如茵的綠草、參天的大樹、婀娜的枝條、競豔吐芳的花卉,看着令人陶醉。與此相適應,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也在潤物細無聲中薰陶着學生。一句句催人奮進的警示名言,一幅幅圖文輝映的宣傳畫,一塊塊引人注目的物名校牌,都是識字教學中可利用的極好資源。剛入學的學生對校園裏的這一切都感到那麼新鮮有趣。這時,我便趁熱打鐵當回導遊,一邊帶着學生徜徉於優美的校園,一邊認讀相應的漢字或語句:“請別吵,小草在睡覺。”“學校是我家,整潔靠大家。”“不要隨地扔垃圾!”“今日我以京華為榮,明日京華以我為驕傲。”……起初,做導遊的是我,隨後導遊漸漸變成學生。就是在這樣的角色轉化過程中,學生了解了校園,親近了校園。同時,又在愉悦的氛圍中認識了許多與學校生活相關的漢字。再如:教室裏有很多現成的實物,如門、窗、講台、黑板、電視機、電腦、投影機、錄音機,我都在其上面貼上字卡,讓學生看到什麼就能認識表示該實物的字。在學校裏,課程表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繫密切,課程表中每天的課程安排是學生必須事先知道的,由於不認識漢字,讀課程表也是一個障礙。於是,我就組織學生讀課程表比賽,看誰先會讀課程表,一張課程表漢字最多也不過幾十個字,大多數學生一二天下來,就基本認識並會讀了。

遊戲識字就是通過各種遊戲活動,使學生在自主實踐中興趣盎然地學習漢字並加以鞏固運用。遊戲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一種活動形式,學生在校的生活和在家裏的生活都離不開遊戲,我們把識字和遊戲緊密結合在一起,能使低年級的學生喜歡識字,效果非常好。

1、找朋友。在實物與漢字之間找朋友。比如,戴着不同顏色頭飾的學生,與拿着漢字“紅、橙、黃、綠、青、藍、紫、黑、白”字卡的學生之間找對應的朋友。字卡的朋友,不僅是視覺的,也可以是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的。

2、摘蘋果。樹上蘋果的背面寫着漢字,誰讀對了,蘋果作為獎品發給誰。

3、考考你。每個人一張卡片,在教室裏隨便跑,遇到誰就考考他字卡上是什麼字,同時讀讀對方手裏字卡上的字。

4、開火車。按照小組或座位快速念出一個個亮出的字。

5、大轉盤。轉盤四周生字字卡排成一圈,轉盤指針轉向哪個字,就讀出哪個字。

有計劃地組織各類活動,讓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識字。當老師列隊把學生帶到學校附近的超市時,學生驚訝萬分,他們沒想到,原來學習、識字還可以在教室外!在超市裏,老師對着食物及商標指導學生自由自在地認字,學生把認識的字都高興地告訴老師。我們還利用秋遊、春遊等活動,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識字。師設計出生動形象的生活小遊戲,如“找春天”、“逛動物園”、“我和媽媽去買菜”、“小小郵遞員”等,讓兒童在生活中積累識字。

低年級的孩子都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特別喜歡有趣的故事、兒歌以及各種自然知識。我經常鼓勵學生藉助拼音進行課外閲讀,讓孩子們在讀書中增長知識,在閲讀中,鞏固學過的生字,認識更多新的漢字。為了激發孩子們的閲讀樂趣,我平時經常抽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交流自己在讀書中瞭解的故事、知識、學會的兒歌、謎語、認識的漢字……這種活動讓孩子們感到自己特別有成就感。一年級的學生剛入學不久,我就利用課間休息時間,給他們講《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故事,故事把他們帶入了一個美妙的童話世界,激起了他們強烈地看書願望。班級的圖書箱也成了學生識字的源泉。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勇於展示,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為此,我專門在班級學習園地中開闢了一個展示台,分別貼上“識字大本營”、“好詞佳句島”兩張標籤,鼓勵學生隨時把自己的課外識字成果貼在相應的標籤下面。學生個個躍躍欲試,有的貼自己新認識的字,有的貼自己收集到的好詞佳句。到語文活動課時,師生一起對展示台的內容進行總結評比,評出一批“識字大王”“詞句專家”並頒發獎牌。值得一提的是,我還特別設置了一個“大拇指獎”,用來獎勵那些虛心求教、互教互學的學生,學生欣喜萬分,歡呼着,雀躍着,繼而以更高的熱情、更大的積極性投入到新一輪的識字活動中去。還在班上專門設了一塊泡沫塑料板,以“今天我又認識了……”為題,讓學生把已蒐集的包裝盒、包裝袋上的字展示出來交流、互相學習,“可口可樂”“娃哈哈”“旺旺雪餅”等字學生早就能認了。

肖伯納説:“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你和我交流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將有兩種思想。”的確,交流是一個相互充實的過程。每個人生活空間的不同,經歷的不同,注意力的不同以及本身具有的個性差異,他所捕捉到的信息就不一樣,所認識到的字也就不盡相同。能經常性地進行交流,學生就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識字儲備。比如,根據實際情況,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識字交流會”,“識字‘展銷’會”,“識字大王賽”,或評選“識字明星”、“識字點子博士”……

拿“識字‘展銷’會”來説,每個人拿出自己認識的字的字卡,用自己認識的字去“買”(換)別人認識而自己又不認識的字。“買賣”之前,要先互相向對方介紹自己“生產”(認識)這件“產品”(字)的過程,然後再介紹自己“產品”(即字)的特點——讀音、結構,可以組些什麼詞,還可以説句什麼話等,教會對方讀後再進行“買賣”。老師則幫學生寫字卡,意即不讓學生失去自己原有的字卡,而又能用此去“買”回更多的字卡。最後比一比誰“賣”得多又“買”回得多。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但豐富了自己的識字儲備,增加了識字量,還獲得了識字方法,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再如:每週從語文課本里抽出一個課時,上“識字活動課”課前,發動學生動手動腦,到生活中去搜集各種帶有漢字的資料(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的包裝等)。蒐集的時候能認一認,説一説,不認識的問一問,而後帶到課堂上來交流。交流時,不僅要告訴大家某個字怎麼讀,還要告訴大家是在哪認識的,還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某個字編字謎、組詞、造句,聯繫古詩詞的名句。這樣,不僅交流了所識的字,還交流了識字的途徑和方法,不僅豐富了語言積累,還激活了思維。“這種識字活動課”已深受學生歡迎,凸顯了語文課標的理念和要求,在語文課的小課堂和社會的漢字資源大課堂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巧妙地把二者聯繫起來,並使之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再如:指導學生自己做“識字剪貼本”,把在生活中認識的新字剪貼成冊,做成自己獨特的識字課本,便於交流,更備遺忘。

根據遺忘曲線可以知道,認識是容易遺忘的。特別是一年級學生,無意注意佔優勢,很多字是通過無意注意獲取的,再加上識字量大,而且是識、寫分開,更容易遺忘。因此,便需要將認識文字化,收集起來,即使遺忘了,還能有可查的地方。收集是交流的基礎,是開展班級識字活動(如評選識字大王,識字先生、識字小姐等)的基礎,也是更進一步開展識字活動的基礎,為此,我讓學生將自己從不同的途徑,在不同的地方認識的字製作成字卡,裝進識字袋;將自己和別人進行交流所認識的字的字卡裝進識字袋。再如上面提到的“獅子剪貼本”等等。有了收集,還可隨時拿出來讀一讀,從而加以鞏固。還可以為學生建立識字檔案,每週自己或讓家長幫助把認的字記錄下來,記錄自己每週識字的足跡,然後在班上交流。

總之,識字教學提倡在情境中識字,在生活中識字,利用兒童的已有經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在課堂外,老師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才能生成更多的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的智慧,也才能引導學生成為在日常生活中識字的有心人。

第9篇

語文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藝術。作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要想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也是很重要的。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氣氛的關鍵要素。面對如何教好學生,如何勝任這份使命,我深感責任之重大,我覺得,要上好課就應該瞭解教材、理解作者的意圖,要想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應知道課堂教學要注意的關鍵是什麼,現將我在教學中的幾點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導語是新課的引子,是教學一篇新課文的開場白,一段精彩的導語是一節課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導語設計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那如何才能設計好課堂教學的導語呢?

1、根據不同課文類型設計不同的形式,設計時並要圍繞教學內容,學習目標來構思,突出教學重點,避免華而不實,偏離課堂教學的主題,讓學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簡明、概括。導語應力求做到以少勝多,言簡意賅,用一段簡明的導語,抓住課文內涵的要點實質和學習材料的核心內容,有利於概括教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輕鬆掌握有關知識。

3、要生動、有感染力。充滿色彩的生動的導語,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能感染學生,調動學生去領略課文的風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二、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氣氛直接影響着教學效果。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教育氣氛的關鍵要素。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嚴”不能放任自流。當然,“嚴”也不能嚴得過度,以免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有“激情”,教師每上一堂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積極狀態,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着教師的情感而奔騰澎湃。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薰陶和感染,良好的課堂氣氛自會形成,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平時和語文組的老師們討論,要上一堂語文課難,要上好一堂語文課更難。經歷備課轉折一關的時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説,要設計好精而簡的導語,設計好嚴而鬆的課堂環境,還需要語文教師具備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學生的“心”,才能將課堂教學落於實處。語文課雖然難,但是也有收穫成果的.樂趣。難並快樂着。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特徵的話題,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使之樂意學。

低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合羣,愛交朋友。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可以將生字形象地稱為“娃娃”或“小客人”,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識字的過程也隨之變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過程。親切自然的稱呼自然喚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的興趣也隨之調動。低年級學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順應兒童的心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創設各種有趣的情境,能使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投入到漢字的學習中去。

心理學研究表明:國小兒童的有意注意時間短,無意注意佔優勢。根據這一特徵,要想在整個活動中保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就不能只以單一形式進行,不然就會把剛剛點燃的興趣火花給熄滅。引導學生變換形式,不斷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措施。遊戲是孩子樂意為之的活動。在課堂中,教師要找準遊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開展遊戲,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做到在玩中學習,玩中思考,玩中創新。如在教學課程時,教師可穿插以下活動輔導教學:出示課文上的插圖,讓學生“看一看”、“説一説”再理解課文的含義,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注意特徵,在教學中,要經常變換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鞏固識字練習。複習生字筆順時,可以用“對口令”的遊戲。如“鬥”字的筆順,口令如下:“鬥”字怎麼寫?“鬥”字這樣寫:點點橫豎。這就是“對口令”。複習組詞可以用“找朋友”、“詞語開花”、“摘蘋果”等遊戲。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通過收集與閲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通常情況下,上課期間我不僅講授課文知識,還訴説了一些課外的知識,激發孩子的興趣,為閲讀打下伏筆。

語文教學是一個紛繁複雜的工作,在今後漫長的教學生涯中,我還要不斷努力,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業務水平,更好的為語文教學服務。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將本着“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第10篇

語文是詩意的語文,一個語文教師也應該是一個詩意的語文教師。什麼是詩意的語文教師呢?詩意是充滿激情的,不僅要有理論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學底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

國小語文看似簡單,可是它包容豐富的內涵。語文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我們面對鮮活的生命,你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與能力,還有方法與過程,更重要的情感與態度。

一個詩意的語文教師首先應該關注的是學生的生命成長。生命的基本要需要是物質與精神。由於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我們滿足不了孩子的物質需求,那麼輸入給孩子的精神就顯得重要了。孩子的精神從哪裏來,在課堂教學中,主要靠教師人格的影響和人性的發揮。

教師的崇高在於無私的奉獻,在於愛心的流淌,在於對孩子的尊重。“你是快樂的,我是幸福的。”是一個教師永遠追求的教育境界。語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學科,如果説一個語文教師,沒有豐富的情感,沒有優美的語言,沒有應變的智慧,怎麼能駕馭課堂,怎能讓孩子喜歡語文。

一個好的老師應該讓學生感到是一種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體態,你的眼神,你的笑臉,你的手勢,你的語言……都能給學生心靈的震撼。

一個詩意的語文教師必須有豐厚的文化內涵。不説通曉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學、史政、科學、哲學等。我聽到過這樣的語文課,課堂中,學生提出了很多疑問,教師採用的策略都是“學生問學生答”。學生實在回答不了的,把問題留下,課後自己解決。也許有人説,這恰恰是教師的高明,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我認為不完全是。課堂教學是對話的過程,教師該解答的要解答,該告訴的要告訴。把一切問題推卸給學生,教師是不負責任的。從另一角度來看,不得不懷疑,這位教師也回答不了。如果我們的教師都這樣上課,那麼我們的教師真是個“大老爺”了。這個“大老爺”誰都能做。

要想讓學生喜歡語文,首先要讓學生喜歡老師。我的國小經歷了幾位教師,我暫且不責怪那個年代,但是,教師素質各有高低。有一個教師,整天的罵罵咧咧,説話冷嘲熱諷,土話、粗話口不遮攔。學生幾乎是在馴養中成長的,那麼,誰還能喜歡老師,誰還能喜歡語文。

有一個教師,言談拘謹,幽默風趣,妙語連珠。在日常的用語中,就能透出他的文學素養,他引用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詩,一個典故,一個成語,都成為我們課下效仿的經典。這個老師看起來有點“文皺”,可是在他的薰染下,我們確實受益很多。我們感覺到學習語文是最大的樂趣。

一個詩意的語文教師應該具備高超的教學藝術。藝術是技能與智慧的完美結合。藝術包括處理教材的藝術、課堂設計的藝術、教學方法的藝術、處理問題的藝術,以及語言、板書、操作等藝術。所謂藝術就不是大眾化的,突出的是個性與新鮮。

譬如,同樣課前導入,有的教師照本宣科,直撲主題。而有的教師,總是從兒童的興趣與認知出發,讓兒童漸入佳境。藝術是不斷變化與創生的,一個方法藝術再好,但反覆的運用,學生沒有了新鮮的感覺,藝術也不能稱為藝術了。

我讀師範的時候,有一位校長在做報告的時候,很會用詞,什麼“天高雲淡,秋高氣爽……”我們起初感到校長很有文采,可是後來發現,每次報告都少不了這幾句。於是,成了我們笑談時的話柄。一個充滿生機與樂趣的課堂,教師要有好“點子”,這“點子”就是藝術。同樣是組織教學活動,有的教師是簡單照搬,甚至是反覆操作一個模式。而有的教師總能創設出富有個性組織形式。又如閲讀方式,如果總是一個模式:複習導入—學字—讀文—作業。學語文就像走程序,學生還有什麼興趣可言。

所以藝術,是智慧與技能的結晶。上一節語文課容易,上一節有詩意的語文課不容易。做語文教師容易,做一個有詩意的語文教師不容易。詩意的語文課,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纏綿。詩意的語文課,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詩意的語文課,師生融洽,興趣盎然。詩意的語文教師,充滿着自信與關愛。詩意的語文教師,才華橫溢,運籌帷幄。詩意的語文教師,語言優美,風趣幽默。

願我們都做一個詩意的語文教師,用你的智慧去點燃詩意的語文課。

第11篇

蘇霍姆林斯基説:“如果集體生活還沒有成為獲取精神營養的源泉,那麼他的心靈也不會產生其它精神需要,他的精神世界必然是空虛的毫無生氣的。”“無限相信書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近代科學研究表明,讀書是對人的潛能的綜合開發,讀書就是獲得豐富的能源,使人的潛能和素質得到最充分的發展。由此,開拓廣泛的閲讀空間,多方面、多角度的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提高閲讀質量,以適應現代化社會的需要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探討的問題。作為語文教師應從多角度入手,着重培養學生的獨立閲讀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結合自身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就如何提高學生閲讀能力,我從以下七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經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同樣的,學生有了閲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閲讀產生主動需要。

葉聖陶先生曾説:“養成良好習慣必須實踐。換句話説,那不僅是知識方面的事,心裏知道怎樣怎樣,未必就養成好習慣,必須怎樣怎樣去做,才可以養成好習慣”。國小生由於閲讀習慣差導致閲讀效率低。對他們閲讀習慣的矯正可以從兩方面進行:

首先,教師應培養學生認真閲讀的習慣。在閲讀時,教師應明確要求:讀書時,要逐字逐句地讀,遇到不認識的字要查字典寫上拼音,遇到不理解的詞語要查字典理解等。

其次,教師應培養學生在閲讀時動手做標記或批註的習慣,如在閲讀過程中遇到好詞佳句進行圈劃,遇到不懂的地方做批註。這樣,能幫助他們集中注意力,促進他們邊讀邊思考。

讀懂,即具備基本的閲讀能力。學生基本閲讀能力的形成,在於教師的指導和有針對性的訓練。 “帶領學生從文章走個來回。”就是説,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從整體思考也指明閲讀是一個“整體——局部——整體”、“語言——思想——語言”的反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體,教師任務是使學生讀的更好,最終能夠自己去讀。

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採取邊讀邊思考的辦法。讀有多種辦法,有誦讀、朗讀、默讀、個別讀、齊讀、範讀等等。不管是那種讀法,教師都要提出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讀一遍就要一遍的收穫,而不是一味的讓學生去讀。

會讀,即初步形成正確的閲讀的策略:初步學會瀏覽、略讀、精讀的方法,初步具有整體上把握自己閲讀方向、正確運用閲讀策略的能力。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具體地説是:會用精讀的方法,正確而又創見地理解閲讀材料,從而達到自己的閲讀的目的。精讀,就是對文章逐句誦讀,仔細揣摩,領會要旨的一種閲讀方法。精讀有利於透徹理解文章的內容和形勢,有助於提高閲讀的深度。精讀訓練的要求是:

(1)、規定閲讀的方向。即精讀前確定精讀的主要問題。

(2)、指點閲讀的程序。一般都應該按“整體感知——局部分析——整體綜合”這三個邏輯步驟訓練學生精讀,使之理解課文。

(3)、指點閲讀的方法。包括運用基礎知識指導讀解的方法和運用閲讀思考剖析讀物的方法。指點閲讀的常規。如:查檢、參考、圈點、批註等。

閲讀是一種與作者心靈溝通的過程,多閲讀,可以豐富學生的大腦,美化學生的心靈。閲讀分為精讀和略讀,略讀是粗略的讀,為的是博採,精讀要讀透讀懂,精讀和略讀相輔相成。針對國小生讀書不用心,所得甚少的現狀,我在班級中專門設立了閲讀賞析課,目的就是為了指導學生學會精讀。引導學生從作品的語言表達和思想內涵去分析、積累、背誦,培養學精讀感悟的能力。讓學生做到讀書與思考同步,即讀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知識如煙波浩淼的大海,書多如沙礫,寮如繁星。在此中間有一部分書需要精心研讀,有一部分書要遠離(內容不健康地書)。讀一本好書就像與一位高尚的人交談,讀一本壞書比不閲讀還糟糕,因此,對於國小生課內外讀什麼書,語文教師要做精心的指導。根據新課標要求的國小生各年齡段閲讀書的篇目,採取了向學生推薦和向家長列書目清單介紹的方法,讓學生和家長有選擇性的購買、閲讀書籍,以提高學生閲讀的質量,擴大閲讀的視野。

總之,閲讀是我們人類的一個新的生活領域,是人類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資源。我們在培養國小生閲讀能力的同時,更應注意學生興趣的激發,注意閲讀方法的指導,並重視閲讀效果,給予正面的引導,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健康、和諧、全面發展。

第12篇

語文的學習一定要貴在堅持,功在平時。語文課堂外的學習必須與課堂內的學習相輔相成,因此我要求學生每天堅持做到“三個一”。

第一,每天早起後堅持朗讀一篇文章,文體不限,例如記敍文,説明文,議論文等。每天讀一篇,日日堅持,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感,為作文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也有助於培養學生做閲讀理解的思維。

第二,每天中午堅持朗誦一首詩歌。它可以豐富我們的思想,提高我們對生活的認識,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使我們更加理性的看待現實問題。它還可以提高審美能力。詩文中藴涵着深厚的傳統文化,其中美麗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遠大的理想,愛國的熱情,對學生情感的薰陶,精神的提升,習慣的養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要求學生每天晚上堅持練一張字。中國的漢字是講究間架結構的,學生在練字的過程中,會有意無意地形成一絲不苟的習慣,久而久之,就會培養起學生一種嚴謹的作風。不但在寫字上是這樣,在學習上,在生活上都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要想把字練好並非一日之功,要經過長時間的耐心臨摹才會有所收穫,所以要日日堅持。學生循序漸進地按一定的規範進行寫字訓練,可以有效地鍛練學生的毅力,並養成一種良好的踏實的作風。在練字中也可以使學生避免心浮氣躁,在心平氣和中沉澱自己,超越自己。

語文的學習並非一朝一夕,或突擊完成,需要的是功在平時,貴在堅持。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積極發言,精彩展示,各顯其能,再堅持語文課堂外學習的“三個一”,使課堂內外相輔相成,學生的語文素養一定會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