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京華煙雲》讀後感3篇 《京華煙雲》:探尋北京的歷史和人文,41字,不超過40字。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95W

《京華煙雲》是一部取材於現實生活而創作的小説,講述了四個正值青春年華的年輕人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下,通過努力奮鬥實現自我價值的故事。小説以其深度的思考和中肯的觀察,深受讀者的喜愛和推崇。

《京華煙雲》讀後感3篇 《京華煙雲》:探尋北京的歷史和人文,41字,不超過40字。

第1篇

林語堂先生是我特別喜歡的文學家。一部京華煙雲好似民國時期的紅樓夢,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還有好多宏大的場景,細節的描述都給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木蘭和曼妮這兩個女性人物。民國是新舊兩個時代更替的時期,木蘭蜕變和成長成了新時代的女性,而曼妮則是舊時代的犧牲品。

曼妮無疑是很美的,美得如同一個畫像,一個標誌。後來我想林語堂先生把曼暱寫的越美,讓讀者心中產生的惋惜就越深。曼妮的出場很有意思,林語堂先生花了好多的文字來解釋什麼是婦女的四德,還有在那個時代人們如何理解“貞節”。曾家讓曼妮用沖喜的方式跟平亞成婚,之後很快平亞便過世了,她成了處女寡婦。在成婚之前,曼妮曾做過一個離奇的夢,夢中她到一個極美的地方,走過一個停着棺材的長廊,跨過一個棺材板的橋。這個夢無疑預示着她的未來。之後在曾家,她幾乎一直生活在她跟平亞成婚的小院裏面,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其他年輕人討論的話題,無法參與。木蘭她們去看電影,曾老先生也不允許她去看。她的生活徹底的變成了乾枯的井,美麗的容顏和曼妙的身姿也好像一同陪着丈夫平亞進入了墓地,變成了這段婚姻和世俗的祭品。曼妮和木蘭不一樣,她太柔弱了,柔弱到從未想過跳脱和掙扎,更不要提衝出那個束縛她鮮活生命的牢籠。她靜靜的呆在那裏,放棄自己生而為人的所有權利,接受着道德,禮教給她的重重束縛。曼妮的結局是最慘的,我認為甚至比素雲還慘。素雲雖然過了渾渾噩噩的一生,但是最後是慷慨赴死的。而曼妮,這一生最為珍視的“貞節”最後卻被日本兵隨意的踐踏着。看到這裏,我心裏很難過,我在想:“如果能夠給曼妮再一次的生命,她會不會勇敢的衝出束縛,去追逐原本就應該屬於她的美麗愛情和人生。”舊的道理倫理用一個道貌岸然的貞節牌坊毀了曼妮的一生。而林語堂先生用曼妮的死撕掉了這種蹂躪女性的教條,規矩的最後一條遮羞布。

與舊向對的是不斷更新的木蘭。我喜歡木蘭。喜歡她的灑脱自然,喜歡她的胸懷大度,喜歡她對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書中的姚木蘭經歷了很多的坎坷,而正是這些苦難成就了木蘭,讓她從對家人,朋友的`小愛昇華成對整個民族和人類的愛。剛開始的時候,木蘭還是一個小姑娘,我看到了她對難友暗香的愛,對好友曼妮的愛,對父親的愛,後來西山之遊,我們看到了少年木蘭對立夫的愛,那種少女懷春的期待,讓她如同破繭而出的蝴蝶在山巒之巔自由的飛翔。後來立夫被囚,木蘭勇闖牢獄把立夫救出來,這是一種多麼深情的愛。書中對於木蘭的描述我最喜歡的是對她處理孫亞出軌的那一段。她和父親商量之後,兩次單獨約見曹麗華,後來又將曹麗華帶到家中,讓她成為全家人的朋友。一則避免的一場家庭悲劇,二則結交了一個新的朋友。既保留了孫亞的顏面,又讓這件事情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真是高明至極。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我看到了她對孫亞的愛,也許在她眼裏,孫亞就是個偶爾貪玩的孩子。甚至我看到了她對曹麗華的愛,她儘量的保全曹小姐的尊嚴,還給她兩種選擇來處理這個尷尬的局面。以上這些都是小愛,在小説的結尾處,我看到木蘭的愛昇華成一種大愛,她在逃難的途中不斷的收留失去父母的兒童,還有棄嬰。當時中國正處在抗日的初期,每天都有很多人因為戰亂而死去,而孩子在民族的希望,木蘭用無條件的大愛,用母性的温柔挽救着一個又一個脆弱的生命。而中國恰恰是有成千上萬這樣美麗而偉大的母親。木蘭的成長有兩個特別明顯的節點,一個是她愛上立夫,在對立夫的愛中她找到了自我。另一個是送阿通入伍,全家進入逃難大軍中,一路救助孩童們。在這個過程中她逐漸放下自我,融入到偉大的羣眾中。當然木蘭是不完美的,她的性格特徵受到時代的一些約束,但正是這種不完美,才讓我更喜歡,往往過於完美的東西我覺得不夠真實。

上面我説了兩位女性,其實書中還有一位我特別仰慕的男性,他是木蘭的父親姚思安先生,他是一個極其智慧的長者,臨危不亂,未卜先知,虛懷若谷。與我而言就是神祕的“道”。

《京華煙雲》讀後感3篇 《京華煙雲》:探尋北京的歷史和人文,41字,不超過40字。 第2張

第2篇

彈指一揮間,人卻已走遠。人的一生看似漫長,實則短暫,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近來看了林語堂先生的《京華煙雲》,對這一感受更加深刻。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先生1938年至1939年間用英文寫的長篇小説,講述了北平姚、曾、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爆發這三十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愛恨情仇。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的動盪年代的風雲變幻與歷史風貌。

全書辭藻優美,華麗而務實,富含哲理,誘人深省。且舉一例,莫愁在與紅玉分析《紅樓夢》時説到:“林黛玉太柔弱,寶釵太能幹,寶玉哥哥太女人氣,人嘛,很少有完美的。做人太完美了,在生活裏不是留下遺憾,就是留下虛假。”這段話將民國時期女子説話的風格、方式表現的惟妙惟肖,情感淋漓盡致,且讓人從中捕獲真理。書中,這樣的句子數不勝數。讀一遍,品一次,似有收穫;再讀一遍,再品一次,再有收穫;讀多了,品透了,弄懂了,也就學到了。這是《京華煙雲》的一大特色。

此外,我欽佩的是作者對於人物的刻畫,外貌、性格、脾氣秉性,活靈活現。富有才情,嚮往自由的姚木蘭;沉着冷靜,思想成熟的姚莫愁;多愁善感,體弱多病的馮紅玉;温文爾雅,不幸早逝的曾平亞;卑鄙無恥,賣國求榮的牛懷瑜——————他們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善良,或狹隘;性格鮮明,特點突出。讀者閲讀時彷彿讀的不是故事,而是以其中一個人物的身份在經歷人生。

作為萬千讀者中的一員,我喜歡姚木蘭,她是晚清女子向民國女子過渡期間的一個特殊產物,有着封建女子的部分思想,她會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婚生子,相夫教子,封建女子温柔,賢惠,含羞的特點在她身上都存在;但她身上同樣存在着新社會的新思想,她會去電影院看電影,會去小館吃飯,會不拘泥於禮節,常常天馬行空,被丈夫孫亞戲稱為“秒想家”。我想,她若是男兒身,她會活得更精彩,更灑脱。相反,我厭惡孫曼娘,儘管她極其美麗,極其乖巧,但她過於含羞,做作,在我看來,時常不知好歹,典型的封建小女子形象。不過,這很難去怪她,自幼接受儒家教養,和大多數封建女子一樣,不過是封建的產物罷了。

?京華煙雲》是小説不假,是虛構的同樣不假,但它不僅僅是消遣品,更具文學價值。它的價值體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作者在建構整個故事時必然要穿插一些線索,而這些線索正是其價值所在。其中就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奉戰爭、軍閥割據、五四運動等一些真實歷史事件。這不一定可以使我們學到些什麼,但至少可以讓我們知道些什麼。

另一方面,整個故事的背景是從晚清最後幾年到抗日戰爭的爆發,在這樣一個大的混亂動盪的背景下,《京華煙雲》展示了一幅漫長的歷史畫卷,闡述了中國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哲學性十足。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這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書中雖描述了短短的幾十年,但由於時代的不斷變遷,前後變化也極大。從晚清到民國的過度,從長袍到西服的變化,從腐朽頑固到頗具開放的改變,一前一後,一環扣一環,沒有充水的地方,都是精華,滿是精彩。

通過細節,讀者可以瞭解到富貴人家的奢侈享受,可以看到各式女子的各式各態,可以同情貧苦人家的奴顏婢膝,可以痛恨漢奸走狗的奴顏媚骨。

有的時候,活着容易,活好不易;有的時候,活着不易,活好簡直成妄想。光怪陸離的年代,看多了也就習慣了,只是可憐了那個年代的人們,或頑固,或開明,或保守,或左傾,無一例外,可憐!

京華煙雲,表示的大概就是瞬息而過的意思吧,再美的煙花也只有剎那的美麗。人的一輩子其實就像是煙花,有過輝煌,有過低谷,有人喜歡,有人討厭,不論如何,遲早會落幕,珍惜當下吧!

就寫這些吧,文筆太差,空有滿腔情感卻無法轉化成文字,心有餘而力不足,但內心的震撼卻早已轉化成一種心境,我想應該會持續些日子吧。(王夢琪)

第3篇

20xx年的冬天,因公出差到寧夏銀川,從武漢到銀川沒有直飛的飛機,中途須在咸陽機場轉機,在等待的空隙,竟在機場的一個小書店裏看到了林語堂先生的長篇小説《京華煙雲》。這本書在讀大學的時候我是看過的,只是那時囫圇吞棗,並未真正能夠理解;工作後卻也沒了大把閒散的時間再讀,就留下了自己不覺的遺憾。現在出差一個星期,又正值西北天寒地凍的季節,既缺水,也沒有下雪,樹木都焦黑焦黑的,加之當地極少有青菜,吃的除了羊肉還是羊肉,感覺除了冷,還是冷,西北的風景也不能領略到。只是晚上窩在賓館裏看這本小説,才覺得這趟差還值,有大塊的時間看了本好書。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先生旅居巴黎時於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間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説,當時正值國內抗日戰爭爆發,作者題獻給“英勇的中國士兵”,英文書名為《m0mentinpeking》,《京華煙雲》是它轉譯為中文後的書名。我看的是張振玉的譯本,因為受英語表達方式的影響,初看覺得行文很奇怪,人物語言也缺乏個性,看起來有些累人,但看着看着就被深深吸引了。小説情節曲折,展現了1900年至1938年政權更迭、軍閥混戰、人心鬱悶的北平城中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類人物的性格演變、思想碰撞和命運選擇,充分反映了中國當時社會的變幻。

這本書主要以主人公姚木蘭的人生為主線,故事從木蘭兒時一直寫到她人生之秋。寫她的童年趣事,被義和團紅燈照拐買最終獲救回家;寫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愛情;寫她美滿的婚姻;寫她的喪女之痛;寫她在逃難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響下的思考。故事是以三個家族的人物命運來展現了舊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生活。各種性格各種階層的.人物給北京城增添了萬種風情。有畫家齊白石、國學大師辜鴻銘、哲學家林秦南、思想激進的青年學生、不畏犧牲的愛國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歸來的學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軍官。讀來頗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

這本書最值得關注的是貫穿始終的道家思想,林語堂先生寫這部小説的初衷是向西方人介紹中國,介紹中國人的價值觀、審美觀,其核心便是道家思想。正如林語堂先生的女兒林如斯在評介這本書時説道:此書最大的優點不在性格描寫得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繪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學意義。我想作為女兒的林如斯如此的評説,是很有道理的。的確,當我翻開此書,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後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後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雲,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餘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

書中首題便是“道家女兒”。林如斯在《京華煙雲》序文中説:“父親其實是把木蘭當成一個時代女子的典範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認真看世界,不為命運所屈服。書中稱木蘭是道家的女兒,我想,這和她所受父親的清淨無為的思想薰陶較多。”我們在小説中也看到,儘管姚木蘭感情非常豐富,但內心深處的思想感情,總的來説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和制約,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天然反映。這也使得木蘭能在自己巨大的生活變遷中,從富家生長享用一切物質的安適,到後來變為村婦,過起了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後變為普通農民……面對生活的種種沉浮,她始終保持着胸襟開闊又灑脱自然的心境;她天性活潑愉快,生氣充沛,作起文章來行思敏捷、振筆如飛;她也很會享受財富,但又從不依賴金錢,而是隨時準備着失去了財富應當怎樣過日子。在富裕殷實的生活中,始終能夠保持一種質樸厚實的心態,在平凡、寧靜的鄉村生活中,只求豐衣足食,無憂無慮,能夠知足長樂。這樣的思想修成,最終使木蘭成為了一個聰慧、勇敢、忍苦、大氣的女性代表。這也許是我們讀這本小説應該得到的啟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