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見字如面》觀後感3篇 文字與心靈的邂逅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32W

《見字如面》是一檔感人至深的文化交流節目,通過書信往來的方式,讓觀眾與嘉賓建立起了一種獨特的心靈連結。節目中的親情、友情、愛情故事令人動容,字裏行間透露出真摯的情感。每一封信的背後都隱藏着一段珍貴的回憶和深情的寄託,讓人們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重新感受到了情感的真實與重要。

《見字如面》觀後感3篇 文字與心靈的邂逅

第1篇

?見字如面》也好,《朗讀者》也罷,都在——讀,這種讀,是有聲音的讀,是有情感的讀,也是有選擇的讀,選擇語速、選擇重音、選擇聲調,等等。這是節目的亮點,可能也是和正常讀書最大的不同。

比如,電視節目節奏的推進是線性的,而讀書則是可以跳躍的,甚至是可以停駐的、反覆的、迴旋的。比如讀信,我不知道怎樣的聲音可以讀出“意映卿卿如晤”,怎樣的心情才能讀出“少卿足下”,我不知道“醒來覺得甚是愛你”應該怎麼表達,“我的良心就是你”應該怎麼尋找重音。可是我知道,在閲讀這些文字的時候,每個人的體驗可能都不一樣。

如果把電視和讀書比作兩個人,那麼,電視讀書節目就是電視在親吻讀書。只是,如錢鍾書先生所説:這吻的分量很輕,範圍很小,只彷彿清朝官場端茶送客時,把嘴脣抹一抹茶碗邊,或者從前西洋法庭見證人宣誓時,把嘴脣碰一碰《聖經》,至多像那些信女們吻西藏活佛或羅馬教皇的大腳指,一種敬而遠之的親近。

所以,像一些樂觀者預計得那樣,指望一兩個電視節目來激發起國民的閲讀風潮,改變目前的閲讀現狀,拯救日漸稀薄的讀書,實在是一種天真的樂觀。閲讀的幾乎帶有宿命的衰落,遠非一時一事所能改變。

再者,讀書被現代媒介裹挾的固然是走在時代潮流中的尷尬,但媒介的弊端卻不是影響國民閲讀水平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談到中國令人尷尬的國民閲讀現狀,有一組被經常引用的數據:中國年人均讀書4.58本,和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相比,相距甚遠。

這些國家,按照我們通常的理解,都屬於發達國家了,其國內的媒體不可謂不發達,其市場化、娛樂化的傾向,相比於國內來,不説高到哪裏去,至少也不會低。實際上,國內的許多娛樂性綜藝節目正是借鑑自這些發達國家的文娛市場。

但是,為何他們在一種高度發達的大眾傳媒生態中,仍然能保持高水平的國民閲讀狀態。

這裏有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中國古語説倉廩實知禮節,同時,從現代人類世界的國民閲讀經驗看來,也可以説一個,倉廩實而知詩書。良好的國民閲讀習慣固然跟文化心理、公共文化服務有關,但另一個更具決定性的因素卻是人。

閲讀是需要時間和閒暇的,若一國民眾還處在一種大範圍的疲於奔命狀態,為基本的物質條件和保障殫精竭慮,要求他們多花些時間讀書,終究顯得強人所難。反過來,那些表現出很高國民閲讀水平的國家,無不是經濟條件較好、財富分配較佳的地方。人的生存境況與國民閲讀之間,雖説不上嚴格的充分必要關係,但至少也是非常強的因果關係。

電視讀書節目於國民閲讀習慣的塑造固然有益,但根本之策仍是在電視之外,在宣教之外。欲解讀書之愁,需解人民之困。

《見字如面》觀後感3篇 文字與心靈的邂逅 第2張

第2篇

現代社會,信息的傳遞隨着多媒體時代的到來而加速,書信,作為信息傳遞載體的功能已經退化。但作為一種情感表達的方式依然有着獨有的魅力。

有些話,寫下來就更鄭重其事,一筆一劃間,都能體會作者彼時的心境。

卑微的傾慕、顫抖的愧疚,或是生命都無法承受之痛。這些統統都難以當面表露。

就如同李真寫給母親的信。他不忍當面訴説,害怕見她又多一次情感的崩塌。每一次在生死間徘徊,對於母親而言都是一次煉獄。這痛不會因為熟悉而麻木,只會如潮水一波一波的傾覆而來,帶給你似死的窒息。

作為一個父親我深刻體會這種情感。不計代價的燃燒自己,去挽回兒子的生命。

到了我這年紀,死亡,已經成了生活中反覆被提起的詞彙。我的外婆在我讀大學時去世,從那時起,我開始正式而鄭重的思考死亡。它,淬不及防的接二連三降落在我的親人身上。但其實,這都是必然。

最近母親也總提起身邊的人走了一個又一個。最近一個星期就聽到三起。母親的閨蜜因為癌症離世;二舅媽的侄子(37歲)被確診肝癌,餘生無多;對面超市老闆的兒子抓魚時溺水而死,年僅29歲。

死,當以一種意外的形式降臨的時候,是隨時而至的。理論上,每一個人都有遭遇的可能。

所以瓊瑤説,能健康活到80歲已是上天的恩賜。與我初聽到這些消息的時候感觸一樣。

當這些悲傷的故事一個一個湧進你的生活裏的時候,你會發現當下的幸福和安康真該做是上天的恩賜,而不應視為理所當然。

瓊瑤用冷靜、充滿温暖的文字去描繪死亡,用平和而豁達的心態去面對死亡。而李真一家,卻在拼命廝殺,為搏來一線微弱的生機。這就是人生,是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很多人,也叫它是命運。

命運弄人,也造就了一些人。而決定這些的其實只是一種偶然的分配。想來可笑。

命運親手書寫太平輪倖存者的名單,一個不多一個不少。活下來的,沒有任何理由。

所以當自己成為倖存者之後,劫後餘生的喜悦遠不能治癒這場災難帶來的創傷。

周迅的悲咽,還原了作者當時的情緒。與死神擦身而過,該心懷感激,卻也眼睜睜看着他帶走那些無辜如我的平民,那裏甚至有我的親人。終於還是高興不起來。

命運讓天空中兩個互不相識的人以死相逼,也讓重洋之外的兩個女人有了一生的羈絆。

即便終不得相見,即便半個世紀之後那封信才姍姍來遲。可這一封書信,卻一直提醒着我們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可貴。它的價值也遠比慰藉兩個受傷的家庭更重要。

這些精心挑選出來的書信,關乎生死,也在訴求命運。講述者生動的還原功不可沒。

第3篇

作為一個純粹的讀信節目,《見字如面》的出現無疑是帶着些冒險意味的。不似某些情感節目中以拆信為表、窺探醜聞為實的做法,《見字》走的是文化爭鳴的路子,它選取的信件遠至公元前223年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封家書,近至十多年前羅永浩寫給俞敏洪的求職信。讀信人不僅有時下熱俏的鮮肉林更新,也有演藝界的泰山北斗張國立、歸亞蕾老師等。

根據撰信者真實身份的不同,讀信人的選擇也兼顧了性格、年齡等考量。另一邊,因着信件年代久遠,節目組還將涉及文言文的部分做了準確又保留意藴的白話翻譯,觀眾理解方便,也更易將思緒沉浸在信件詮釋的過程中。而在第二現場,還有主持人翟毓紅與楊雨、許子東兩位文化嘉賓進行對談,分享信件由來或解讀深層涵義。這麼看,倒有些《鏘鏘三人行》的意思。

説起《鏘鏘》,兒時最愛看竇文濤、樑文道、許子東三大才子指天説地、談笑風生,而今再見許老,脾氣稍斂,但論事更為透徹直接。許是擔心審核問題,主持人小翟與楊雨總是強加打斷,觀眾與許老皆未能盡興,十分可惜。另一位嘉賓楊雨是百家講壇的常客,對納蘭容若偏愛有加的她是典型的感性派學者,解讀時除偶爾掉書袋外,總不免將自我情感投射在信件中,於此,有觀眾戲稱道:“楊雨讀了很多書,而許子東讀明白了很多書。”也是見仁見智了。

除此之外,小翟作為主持人的控場能力也亟待提升,安靜深沉的第一讀信講台,混搭着嘈雜急切的第二抒發現場,總歸顯得突兀。畢竟節目初衷,不過也是為了交待一句:我們總説得太多,卻察覺不到想得太少。

儘管第二現場略有缺憾,但讀信現場卻是誠意滿滿。三期裏,個人最喜歡何冰和歸亞蕾老師的演繹。何冰其人,二度摘得中國話劇界最高獎項梅花獎,表演功底自然不容多説,但令我訝異的是,他打動我的並非慷慨激昂的情緒張力,而是在詮釋一封由普通父親撰寫、以表達為子前途擔憂的家書時,那份面對孩子哭笑不得又無可奈何的真切。那封信的名字叫《其實爸媽也是裝的》,拿捏“裝”,多一分則油滑,少一分便拘束,幸而是何冰,讓“可憐天下父母心”的主題顯得並不那麼生硬、悲慼。

三期節目裏,我曾為兩封信落過淚,一封是蕭紅在臨終前寫給弟弟的《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另一封是張曉風作為母親寫給全社會的《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而兩封信的演繹者,都是歸亞蕾老師。此處,原諒我無法用言語準確形容她聲音的力量,只得截取她讀張曉風的片段,讓大家聊以感受。

如今,《見字如面》在豆瓣的評分已高達9.3了,但我深知,與其他消費着顏值、笑料、緋聞的節目相比,《見字》註定只能是小眾的狂歡。可我卻期望它能撐得久一點,有第二季、第三季,有更多的人知道它,願意停下小駐,並被它打動。箋短情長,願迷途未遠,還能追回已逝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