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梵高傳讀後感6篇 藝術狂潮中的痛與美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37W

《梵高傳讀後感》是一本以荷蘭畫家梵高為主角的傳記,作者通過深入研究梵高的生平和藝術作品,勾勒出一個才情橫溢但備受痛苦折磨的藝術家形象。這本傳記引人入勝,展現了梵高非凡的藝術天賦和才華,同時也揭示了他內心的痛苦和孤獨。閲讀之後,人們對梵高的藝術和生活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梵高傳讀後感6篇 藝術狂潮中的痛與美

第1篇

梵高,印象派傑出的荷蘭畫家。獨特的個人畫風,鮮豔的濃烈色彩是他的關鍵詞。從《吃土豆的人》到《麥田裏的烏鴉》,每一幅畫,都是梵高的生活寫照。梵高終其一生都是一個落魄的藝術家。這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至死都只賣出過一張油畫。在每次失敗後,到底是什麼支撐這個藝術家?

在不瞭解梵高時,我只知道他是個偉大的藝術家。但認真讀完《梵高傳》才發現,他不只是個藝術家,他還是個逐夢的人。在逐夢道路上,梵高從未停止,他也從未放棄。即使是受到每個人的嘲諷,即使只有一個親人支持他,梵高也從未放棄追逐夢想。

每個月靠弟弟提奧的150法郎維持基本生活,其實只要放棄繪畫,梵高依舊可以做個牧師。梵高出生於藝術家族,其實他根本就可以做一個賣畫的資本階級的人。可是他沒有,他為了自己最初的夢想,為了藝術,他犧牲了一切。我們只看到了梵高的色彩多麼美,畫作多麼精緻,卻從未了解過每幅畫背後那個為了夢想永不言棄的梵高。哪怕身無分文,也絕不放棄繪畫;哪怕遭到全世界的反對,也絕不停止追夢。只要不放棄,夢想永遠近在咫尺。

從最開始的暗淡無光,到最後的鮮豔色彩,梵高的畫技越來越高超,他的創造力越來越強。自然之美被梵高畫得淋漓盡致。梵高不畏懼酷暑,不畏懼嚴寒。他為了藝術繪畫竭盡一切,接近瘋狂。或許不敢想象,即使在聖雷米病院,他也能創造出傳世奇作。對於色彩的迷戀,對於創造的瘋狂,才是梵高的本色。陽光的熾熱,大地的深沉,都是他繪畫的一部分。向日葵的黃色,星夜的藍色,梵高想象與創造齊頭並進。他的作品裏,彷彿一切都活了過來。

對於這樣一個熱愛繪畫的人來説,生活裏大部分都充斥着顏料畫筆是很常見的。從早晨到夜晚,他總是需要大量時間來來繪畫。即使是在飢寒交迫中度過,他也沒有放棄繪畫。在梵高的作品中,有一種對於自然的崇拜,有一種對於生活的渴望。他渴望可以賣出一兩幅畫,來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柔和的線條,鮮豔的色彩,都表達出他對於生活的渴望。梵高的個性孤僻,生活裏只有印象派的瘋子畫家願意與他相伴。梵高之所以成為了畫家,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梵高對於生活美的追求,對於艱苦生活依舊不放棄的精神。梵高的一生痛苦卻又精彩,他的生活艱苦卻又不失色彩。只有痛苦過,經歷過,才知道人生該怎麼走。梵高渴望生活,熱愛生活。從最開始空白的畫布到最後精彩的畫作,支撐着梵高的正是他對於生活無窮的喜愛。每一幅畫作都是對於梵高的詮釋。這一生支撐着梵高不放棄的便是對於生活的渴望。

就是這樣一個天才畫家,最後還是在夜幕中隕落了。他再也受不了精神疾病的折磨,他選擇了自殺。或許對於梵高這才是最好的解脱。

梵高傳讀後感6篇 藝術狂潮中的痛與美 第2張

第2篇

讀一本好書,就像是與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做一次交談。——題記

梵高,一位舉世聞名的畫家。現在,人們爭相購買他的畫。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驚人畫作背後的故事呢?他的畫家之路上充滿荊棘,在19世紀,印象派畫家是不太為人們所認可的。但梵高似乎天生就是一個印象派畫家,於是,他走上了這條荊棘之路。

他當畫家的第一站是在博里納日。在這裏,他為了更好的瞭解曠工們,得到礦工們的信任。他租了那裏最差的一間房,他和礦工過着一樣的生活。他用他的工資去幫助礦工,他和礦工們一樣窮。這樣他才懂得礦工們,他才能成為一個能把所有的礦工畫在一張畫上的一個人身上的印象派。

痛在他生活路上有很多,人們嫌棄他和議論他但是他依舊堅強的活了下來。

他被嫌棄過,被人議論,但是,這有算什麼呢?他愛的是畫畫;他經歷過許多次失敗,但是,失敗並不代表什麼,只要堅持下去的一定會成功;他過的是艱苦的生活,他生活在人們的議論中。他生活在只有一點點錢這種艱苦的生活。

第一次,是在巴黎。他愛上了一個叫烏蘇拉的小姑娘,但是她並不愛他,她已經有了一個未婚夫了。本來被愛改變得活潑的小夥子,又變回來原先那個沉默寡言的人。

第二次,是在海牙。他愛上了一個叫克里斯汀的女人。在他的朋友們和他的親戚們中,只有一個人支持着他,其它人都反對他。慢慢的她也不愛他啦。於是他就離開了海牙。

第三次是在紐恩南。一個叫瑪高特的女人愛上了他,他也愛她。但是,人們認為梵高是一個無所事事的人,認為梵高配不上瑪高特,瑪高特的姐姐們和母親也不同意。但瑪高特深愛着他,於是她自殺了。

愛恨之間,凡高體驗了人世間的痛苦和美妙,瞭解了那時的人的無知。

?梵高傳》是一本好書,在與這本書的交談之中,我學到了很多很多。

第3篇

梵高,一個用生命和孤獨燃燒自己的曠世天才。——題記

聶楊筆下的梵高,他的一生挫折、希望,彼來此去。給人們帶來什麼,又帶走什麼,無人能一筆包攬。今天我聊聊影響着梵高一生的人或事。

一、有一個好的親人。梵高的弟弟提奧就是這個身份的扮演者。梵高在家中父母對他的態度完全取決於梵高做了什麼事,而他的弟弟才是在他37年人生中,給予他最大幫助的人,且是他最大的支柱。凡高短暫的人生中缺少的就是經濟上的支持,然而他就給梵高做起了補給站,從提奧進入伯叔的公司後,就乾的比梵高好,由此經濟來源穩定,於是乎,哥哥的“浪跡天涯”就得由自己買單,不光擔負起了梵高身為長子,未來養家餬口的責任,還成了他的大金庫。

要是別人怎麼會這樣無條件妥協呢!暫不評價梵高這樣的任性是對是錯,也不計較書中與他與弟弟的吵吵鬧鬧,只是他這樣的人生中,能有提奧這麼一個人,真的就無比幸運了。

二、有一個好的引路人。提奧不僅在經濟上支援着梵高,還給梵高找到了同行者——拉帕德。他的出現莫大的改變了梵高許多。以作畫為樂的梵高有了這位亦師亦友的同行者,也為他的美術之路有了更多的指導與點撥,他們共同進步。“與拉帕德的交往,令梵高之前蒙垢的內心被照入一束光亮,他越來越深信自己在不久之後,也會成為同拉帕德一樣優秀的藝術家。”由此可見,一位忠友對一個人無比重要。

一、一個不爭氣的身體。37歲,一個年輕的生命。尤其是一個充滿藝術天分的靈魂。你説,如果醫生準確的告訴你身上哪裏得病了,也不是無法接受,但精神病也許是一個最有毀滅性的病了,它從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開始侵蝕,擊垮人的心靈、身體、靈魂。“飽受精神疾病折磨的梵高,眼中已經看不到世界的美好了,他一直渴望的理想生活變得遙不可及。梵高雖然每天還在堅持畫畫,但是他的繪畫基調已經變得絕望而愁苦,正如他自己的內心一樣。梵高找不到解脱的方法。”正如這樣,疾病折磨着這個藝術家,他最終也擋不住命運的安排。37歲的青春年華,由一把左輪手槍做了終結了。

二、一個不和諧的家庭。書中寫到梵高的家庭,父親、母親、弟弟妹妹,每一個人都不看好梵高。對於梵高的態度也隨着他做的每一件事兒改變。梵高有了志向,家人鼓勵;他迷失自我,家人厭惡;他有了成績,家人鼓勵;他受到挫折,家人失望。我覺得無論一個人想做什麼或者能否做成什麼,作為親人,亦或是作為孩子的父母,支持,應該是對他最大的幫助了吧。

三、出生在一個錯誤的時代。那天與美術老師聊了聊梵高的事情,我問老師“為什麼梵高的畫作在他去世,甚至過了很久之後才有名,而在他在世的時候卻無人問津呢?”

老師告訴我一個答案——他的思想太超前了。當時的社會沒有人能理解他的畫作。所以才使這樣一個美術天才沒落於世。老師不禁發出了感歎,一個天才就被一個錯誤的時代而耽誤了啊。

對於這樣一個新興藝術者,他的離去,對這個世界真的是莫大的損失。我們也只能更多的懷念與銘記了!

梵高一生坎坷潦倒,生前僅賣過一幅畫作,但其內心世界極其豐富敏感。他曾説過:“我越來越相信,創造美好的代價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他是世人眼裏的天才與瘋子,卻用一個崇高而孤獨的靈魂。不瞭解梵高,不足以談藝術;不瞭解梵高,不足以談人生。

梵高生前並沒有大富大貴的人生目標,他只希望自己的畫作被認可。一生潦倒,抱憾而終。諷刺的是,在他死後,他的每一幅畫作都被拍賣出了天價。他的《星月夜》《向日葵》《鳶尾花》都已成為藝術是永恆的經典。他自己都被標上了天才之作的標籤。生前孤寂、死後盛名似乎也成了很多藝術家的共同命運。他們用自己的藝術天賦為我們尋找人生真諦,但他們很少能夠體會到塵世幸福。這是上帝施加給他們的“魔咒”。

梵高,一個藝術史上永恆的天才和異類。我們無法用理性的眼光去分析和評價他的人生,唯有感歎與感激。他曾説:“我夢想着繪畫,我畫着我的夢想。”

今天,他的繪畫感動了全世界熱愛生活的人,也讓我們記住了一個天才的激情和孤寂。讓我們身臨其境的感受他的精神世界,感悟他所描繪的喧囂生活背後,那些不朽的故事和永不泯滅的情感。

這本書讓我走近了一位偉人。不僅讀到了他一生悲慘的遭遇,不被世人理解的無奈;讀到了他內心的孤獨與痛苦;更讀到了他在低谷中執着追求着美的力量;讀到了他釋放於畫作中的理想和自由……梵高,沒有完滿的愛情,無數的金錢,甚至是健壯的身體,但他擁有的是一顆渴望生活的心靈,飛向美麗的藍天。讀這本書,我為梵高受到的不公憤慨過,但我更敬佩他能傾盡生命,用愛來描繪這個世界;我為梵高能有提奧這樣一個弟弟而高興,也為他們之間不辭奉獻的友情而感動……

在體味之後,我對自己的生活的也增添一份熱愛。無論艱辛、痛苦、還是陷入低谷的遭遇,都應該滿懷對生活的渴望,一步一步地往前進。梵高並沒有抱怨社會,他將傾訴和希望繪在了畫板上,祈願明天會更好;他也沒有報復社會,他留下一幅幅完美的作品,待時間去檢驗,更洗滌了現代無數人的心靈!如此説來,我還有什麼理由去逃避生活的困苦,埋怨現實的不公呢?為何不在心中繪出更藍的天,提起希望,去迎接明天!?

除了梵高大師的精神,歐文·斯通在本書中描寫的文筆也有許多值得學習之處。對於一位在困苦中掙扎,並且不斷成長的偉人,歐文·斯通作為一位傳記家,並沒有很多的深入梵高的內心編寫心理,卻將一絲一毫的細微變化轉筆為動作、神態、語言的描寫,十分傳神。這樣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剖析梵高的`歷程,反而起到了真實、深刻的效果。在寫作中,我也應該學會運用這些描寫的手法,從細微之處表現人物,使之生動逼真。

説實話,我從不願意看一本五百多頁的書,即便這個人我是這麼感興趣,有很長一段時間,它就和被我棄置一旁,散亂堆積的畫冊,一起安靜的呼吸,並且不斷被新的塵埃或陽光覆蓋。

然而某天,一個陰雨綿綿的午後,難得悠閒的週末,我站在書架前,迫於一些奇怪固執的念頭,我整理那些我曾經喜愛的東西,在其中,拿出了這本《梵高傳》。

事實上,對於梵高,我從不厭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對他懷有一種近乎變態的尊崇,摻雜了只有新入教會的虔誠教徒才有的那種忘我的狂熱。

早在國小一年級時我就從美術老師認識梵高,對於這一點我一直自鳴得意。當然,如果沒有當天晚上回家和家人説起“今天老師説了梵高”的話,一切會更加完美。

在這之後,我開始零星的從其他人的作品之中少許的認識了梵高:在正式繪畫前幹過不同職業,但最終都失敗了。一生未曾娶妻,更沒有孩子。只活了三十幾歲,在世時,畫只賣出一幅畫,因和高更在繪畫上意見不合,割掉了自己的右耳,是精神病患者等等。雖然梵高的古怪令我感到好奇,但是梵高和提奧的兄弟友情令我着實感動,他們死時也葬在一起。當然,梵高的成功使世界文學的改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有些人並不理解梵高,認為梵高並沒什麼太大的成就,梵高卻被美國人看的如此重要。那是因為梵高的悲慘而成就輝煌震撼着讀者,追求名人的輝煌並不是追求名人的成就,而是追求名人成功的經歷。

書中描寫梵高熱愛生活,努力幹好自己的工作。他富有同情心,與低層的窮人生活在一起,渴望當一個好牧師。他的靈魂太純真,太善良,太充滿理想,為了礦場那些生活在最底層的悲慘的窮人,把自己的生活費都給了他們。雖然礦場的窮礦工都能成為他的朋友,但教會卻始終不理解他、不認可他,無論怎麼努力,都不承認他,不讓他繼續幹下去了。

梵高沒有進過科班,通過自學和不斷的探索,在藝術追求的道路上創造了自己的畫風。他腦海裏關注的是生活的真實、藝術的真實,他要通過素描和色彩去探索人物的內心、去表現別人看不見的精神和情感,他要描寫的是“神”而不僅僅是“形”。所以他看到的別人看不到,他畫的別人感覺不到、理解不了,沒人欣賞他的畫。除了他的弟弟,沒人買他的畫,更沒人收藏他的畫。他不與周圍的世俗妥協,不為生活的窮困潦倒放棄,從不改變自己,始終堅持自己的追求和探索,因此他成了別人眼中的瘋子,被送到了瘋人院,但他最有名的作品幾乎都是在瘋人院裏完成的。

讀了《渴望生活》,令我最難以忘懷之一的就是梵高的愛情,梵高愛過許多人,但他去世時仍是單身的。雖然愛情對梵高來説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從小孤僻的性格導致他沒有成功結婚。然而,幾段愛情大大影響了他。

説到温森特的一生,不可能忽略愛情,愛情對温森特來講是多麼重要,雖然在這方面,他一無所獲,從未成功過。温森特一共有4段愛情,這4段愛情,不斷地改變着他,使他一步步走向成熟。

第4篇

梵高情感狀態的自然單純。情感的單純,並非情感的單一或冷漠,而是指情感的無雜念和自然狀態。梵高的愛情經歷,充滿坎坷,幾乎一無所獲,但其愛情的狀態,卻飽滿而高潔。青春懵懂時的梵高,愛上了房東的女兒烏蘇拉,卻被草地出門;在迷人的鄉村作畫,愛上了失去丈夫的美麗表姐,情感熱烈不可自抑,卻換來“不、決不、決不”的絕情回答,及強烈譴責;在海牙,貧困交加的梵高,認識了叫克里斯汀的妓女,在相濡以沫中許以婚期,成為梵高第一個名義上的妻子,但妓女惡習難改,終與梵高決裂而去,並留下浪蕩的壞名;在同父母居住的紐恩南,梵高第一次被女性狂熱的愛慕,這是一個39歲的叫瑪高特的女人,“要緊的是愛,而不是被愛”,她説,梵高第一次感受到了愛情的温情,遂決定娶她,但世俗的婚姻觀及女性家族的強烈反對,瑪高特以服毒自盡而定格了她的愛情;在陽光強烈的阿爾,梵高被一個叫瑪雅的女人追慕而至,那是在博裏那日擦肩而過的女孩子,在一棵陰涼的樹下,這女孩子將自己給予了梵高,兩人纏綿而激烈,梵高醒後,瑪雅不見了蹤影,這種類似《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中愛的表達方式,叫人頓感傷懷;也是在阿爾,梵高為了親近一位叫拉舍爾的妓女,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抵償五個法郎的代價…這就是梵高的全部愛情經歷,顯得簡單、純粹、隨性、熱切、痴癲。愛情之於梵高,已不僅是一種情感需求了,他這種自然癲狂式的愛情,就像他喜歡畫的狂熱的太陽,熾熱地燃燒着他的激情,釋放着他內在的生命力,激發着他無限的創造力。這是一個只有赤子才能有的愛情狀態,因為人人不可能成為赤子,甚至厭惡赤子,因此梵高的愛情經歷勢必是為某些人唾棄和不齒,但這又何妨其藝術上的偉大?

梵高的藝術作品顯得樸拙、粗糙,但具有偉大的生命力。梵高很早就具有對藝術的敏鋭感和獨特的見解,但他將繪畫作為畢生唯一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是偶然的際遇。梵高的繪畫起始於博裏那日當神父的日子,那是一個煤礦區,村民生活極度困苦,他因為參與工人的罷工而被免除神職,在窮困潦倒中,簡單描摹一些靜物則帶給了他些許的精神慰藉。因此他一生繪畫的對象和風格,都深受那些低下層百姓簡單、粗糙、原始、真實的生活方式的濡染,但這也賦予了他的畫極強的生命力,有一種令人無法抑制的張力和情緒。後來梵高到了巴黎,漸從印象派畫風中汲取自己的新的表現形式,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梵高一生清貧如洗,經常飢寒交迫,一直處於極端貧困的生活狀態。在中國文學史上,梵高讓我想起曹雪芹公的一生,難道這是藝術家普遍的生活狀態?這並不能簡單歸結為上帝的不公。伏爾泰乃一代文豪、思想巨擘,也被驅逐甚至蹲過監獄,但他一生過着貴族式的奢華生活,温柔富貴鄉也並未腐蝕他的才華和思想。可見,藝術家個人與環境的互動,是產生偉大作品的前提,但關鍵還在於藝術家個人的感悟能力和才華,而不可只歸因於模式化的環境造就了藝術家。因此梵高的個人生活環境,某種程度的確強化着他的創造力,但他個人對繪畫的熱愛和獨特的理解力,才使得他沒有放棄他之所愛,最終取得極大的藝術成就。

迴歸梵高真實的生活,濮存昕説他“在生活中像個智弱的殘者”,難道他就真的沒有過一個正常人、擁有體面生活、進入上流社會的能力嗎?我認為這話説得有幾分道理,我寧願相信人的能力生來是恆定的等同的,某方面長於別人勢必某些方面有所欠缺,而梵高繪畫突出的才華,是否正抵消和抑制了他其它某些能力的發展!他因為失去烏蘇拉而放棄了原本有機會繼承他叔叔的畫商事業,他因為內心正義感的驅使而被免黜了薪水豐厚的神職,後來一直靠着他弟弟每月寄給他的錢來生活,而這一寄就是整整十年,每月150法郎,已算不少,正是他弟弟提奧的資助,才使他一直“活着”!寫到這兒,鼻孔酸楚,眼眶濕潤,提奧是一個頗具慧眼、內心細膩温柔、情感豐富之人,他就像梵高的一個妻子,關心支持着他哥哥的繪畫事業,我自己在想,這部傳記的主角,應該是兩個人:一個是梵高,另一個是提奧!梵高就像馬克思,而提奧就像恩格斯!沒有提奧,就沒有梵高!

第5篇

梵高,印象派傑出的荷蘭畫家。獨特的個人畫風,鮮豔的濃烈色彩是他的關鍵詞。從《吃土豆的人》到《麥田裏的烏鴉》,每一幅畫,都是梵高的生活寫照。梵高終其一生都是一個落魄的藝術家。這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至死都只賣出過一張油畫。在每次失敗後,到底是什麼支撐這個藝術家?

在不瞭解梵高時,我只知道他是個偉大的藝術家。但認真讀完《梵高傳》才發現,他不只是個藝術家,他還是個逐夢的人。在逐夢道路上,梵高從未停止,他也從未放棄。即使是受到每個人的嘲諷,即使只有一個親人支持他,梵高也從未放棄追逐夢想。

每個月靠弟弟提奧的150法郎維持基本生活,其實只要放棄繪畫,梵高依舊可以做個牧師。梵高出生於藝術家族,其實他根本就可以做一個賣畫的資本階級的人。可是他沒有,他為了自己最初的夢想,為了藝術,他犧牲了一切。我們只看到了梵高的色彩多麼美,畫作多麼精緻,卻從未了解過每幅畫背後那個為了夢想永不言棄的梵高。哪怕身無分文,也絕不放棄繪畫;哪怕遭到全世界的反對,也絕不停止追夢。只要不放棄,夢想永遠近在咫尺。

從最開始的暗淡無光,到最後的鮮豔色彩,梵高的畫技越來越高超,他的創造力越來越強。自然之美被梵高畫得淋漓盡致。梵高不畏懼酷暑,不畏懼嚴寒。他為了藝術繪畫竭盡一切,接近瘋狂。或許不敢想象,即使在聖雷米病院,他也能創造出傳世奇作。對於色彩的迷戀,對於創造的瘋狂,才是梵高的本色。陽光的熾熱,大地的深沉,都是他繪畫的一部分。向日葵的黃色,星夜的藍色,梵高想象與創造齊頭並進。他的作品裏,彷彿一切都活了過來。

對於這樣一個熱愛繪畫的人來説,生活裏大部分都充斥着顏料畫筆是很常見的。從早晨到夜晚,他總是需要大量時間來來繪畫。即使是在飢寒交迫中度過,他也沒有放棄繪畫。在梵高的作品中,有一種對於自然的崇拜,有一種對於生活的渴望。他渴望可以賣出一兩幅畫,來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柔和的線條,鮮豔的色彩,都表達出他對於生活的渴望。梵高的個性孤僻,生活裏只有印象派的瘋子畫家願意與他相伴。梵高之所以成為了畫家,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梵高對於生活美的追求,對於艱苦生活依舊不放棄的精神。梵高的一生痛苦卻又精彩,他的生活艱苦卻又不失色彩。只有痛苦過,經歷過,才知道人生該怎麼走。梵高渴望生活,熱愛生活。從最開始空白的畫布到最後精彩的畫作,支撐着梵高的正是他對於生活無窮的喜愛。每一幅畫作都是對於梵高的詮釋。這一生支撐着梵高不放棄的便是對於生活的渴望。

就是這樣一個天才畫家,最後還是在夜幕中隕落了。他再也受不了精神疾病的折磨,他選擇了自殺。或許對於梵高這才是最好的解脱。

第6篇

梵高,一個用生命和孤獨燃燒自己的曠世天才。聶楊筆下的梵高,他的一生挫折、希望,彼來此去。給人們帶來什麼,又帶走什麼,無人能一筆包攬。今天我聊聊影響着梵高一生的人或事。

從小梵高就對大自然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大自然對他來説就像是天然的課堂,向梵高展示了最樸質的美。翻開梵高的畫集,裏面絕大部分都是以花朵、植物為背景的,但是,大自然的饋贈並沒有帶給梵高名利和財富,反而讓他在藝術道路上走向毀滅。他才華橫溢,卻在當時得不到人們的認可,困頓潦倒,以至於他患了嚴重的憂鬱症,最後這位曠世天才用生命和孤獨燃燒了自己璀璨而耀眼的一生。

梵高沒有進過科班,通過自學和不斷的探索,在藝術追求的道路上創造了自己的畫風。他腦海裏關注的是生活的真實、藝術的`真實,他要通過素描和色彩去探索人物的內心、去表現別人看不見的精神和情感,他要描寫的是“神”而不僅僅是“形”。所以他看到的別人看不到,他畫的別人感覺不到、理解不了,沒人欣賞他的畫。除了他的弟弟,沒人買他的畫,更沒人收藏他的畫。他不與周圍的世俗妥協,不為生活的窮困潦倒放棄,從不改變自己,始終堅持自己的追求和探索,因此他成了別人眼中的瘋子,被送到了瘋人院,但他最有名的作品幾乎都是在瘋人院裏完成的。

梵高日日夜夜承受着來自不同行業的人的嘲諷,可他依然保持初衷,夢想不動搖一絲一毫。這並非自滿,這是對自己的能力與才華的肯定,這是王者的風範,只有弱者才去否定自己的未來和他人的未來!每當我夢想着“清華北大”的時候,總有人去撕破我的夢想,可是我不甘,“當你自己都還沒有踏上金字塔的頂峯,就沒有任何資格去否定一個人的未來”我從不在乎他人的冷諷,同梵高一樣,堅持自我,保持初衷,上帝永遠不會虧待有準備的人!

花了將近一週的時間讀完了《渴望生活 梵高傳》,我驚呆了!原來人生還可以這麼過,在我有限的認知裏,我從未見過更別説體會過梵高的這樣的人生經歷。我有很多的疑問,雖然永遠無從得知真相,但我還是抑制不住的想,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得到平復。

這樣的梵高擁有這樣的人生,雖然不算傳奇,但是也是極少人所能體驗得到的,他的堅持不懈,一顆熱愛生活的、熱愛繪畫的心,猶如他的畫作,永遠值得人敬佩。在他屢次遭受到周圍打擊後,他沒有放棄生活、放棄自己,他選擇了作為一個當時最不受歡迎的冷門傳道士,專為窮人傳播福音的`傳道士。梵高是個好心腸的人,是設身處地想要幫助窮苦人民的人,所以當他開始決心作畫的時候,決大多數時間裏,他的模特都是那些辛勤勞作的人民,以及在後來選妻的時候,他的腦海裏總會第一時間想到妻子和他一起幫助窮人的場景,而非其他。

然而一個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當他決定留下幫助那些“黑下巴”(當時的煤礦工人被稱為黑下巴),他自己卻被“上帝”拋棄了,無論他怎麼努力最後還是發現無法從根本上幫助那些窮人改變現有的生活狀況,最後在兄弟的勸説下,被帶回家,並且在兄弟的精神鼓勵以及經濟支持下開始了一心創作,然而在創作的道路中所受到的挫折真的是數不勝數……如果,沒有他兄弟的堅定支持和他自己不放棄的精神,那麼,就沒有然後了。我看到這裏時候我就在想,自古偉人多磨難!但是他的磨難是不是太多了,多的有些過分了。在愛情上,他從未稱心過,雖然最後娶妻了,但更多的是為了幫助那名女子脱離生活困境,並幫助撫養了不是自己親生的小孩,從未有過怨言;在家裏,因為職業的關係而不被父母理解;在繪畫中,總是被嘲笑、打擊及質疑,從未賣出去過一幅畫,這是個多麼不幸的人!我在想,如果這麼多的不幸加在我身上,我該有多奔潰,肯定不會再堅持下去了,然而梵高沒有放棄!這是我最敬佩他的地方,即便是在後來精神出了問題,生病的時候也沒有放棄畫畫,他在病房裏,透過病房的窗户觀看外面夜晚的星空,做了很多關於星空的畫作,每一幅作品裏都充滿裏豐富情感及很多很多想説不能説的話語,見者心動聞者悲傷(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

梵高的偉大不是他的作品天價,而是他堅持創作的過程,梵高令人敬佩的地方不是他越來越好的作品,而是在那種環境下,他還能保持一顆熾熱的心,畫出充滿柔情的畫,他的代表作《向日葵》眾所周知,此書中並沒有提到他在創作這幅畫的背景,但是我猜想是他最後離開倫敦後所畫。我唯一想不明白的是,他到底為什麼割了自己的耳朵,單單是因為跟好友吵了一架?我覺得不是,我猜想是他已經到了奔潰的邊緣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他需要發泄……

我驚歎梵高的人生經歷,我敬佩梵高的毅力,可我更心疼梵高所經受的苦難,但同時也是這樣的苦難造就了他的宏偉鉅作,如果梵高還在,如果人生可以選擇,我想問問梵高,還會選擇這樣的人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