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心得6篇 "傾聽與生長:我從老師身上學到的"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05W

《老師,你在聽嗎?》是一本暢銷書,作者是知名心理學家陳鶴琴。書中以真實的案例為基礎,闡述瞭如何正確地與孩子溝通,以及對孩子心理髮展的重要影響。本書是一本關於育兒教育的必讀之物,對於家長和教師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心得6篇

第1篇

?老師,你在聽嗎?》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名傾聽式、對話式的教育者,之前的心得中已經闡述了對傾聽式教育者的理解與感受,接下來説説對話式的教育者。

?老師,你在聽嗎?》一書中提到了很多維度的對話,闡述了對話的意義和運用。如對話讓學習者投入、對話能幫助教師、對話對學習是重要的,創造對話的時機、一日對話活動安排、對話需要的氛圍、促進對話、收集對話、解讀對話、傾聽處於語言發展中的兒童、有目的的運用對話等等等等。

書中每個章節闡述一個教育觀點,如第一章討論了學習理論以及通過對話幫助兒童學習的方式;第二章闡述了開發兒童思維、支持兒童學習的對話的特徵和類型。第三章討論了學習環境和課程設計的問題;第四章通過大量的實踐案例和故事,探討了教師在促進兒童對話中的作用;第五章詳細介紹了一些結構和策略,我們可以使用它們去記錄兒童的聲音以進行解讀和計劃;第六章介紹瞭解兒童對話、理解兒童產生的想法的策略;第七章討論了怎樣傾聽語言尚在發展中的兒童;第八章討論了一些利用對話的方法。

讀了之後,真的'是開拓了思路,引發了思考。閲讀時在不斷理解書中傳達的理念的同時,我還不自覺地將它們與自己的已有知識經驗相融合,在腦海中積極地找到相通的契合點,汲取有價值的理念,並努力根據自身的需要將一些有用的理念和做法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和經驗。

正如書中提到的那樣,理論不只是被閲讀、被討論的,而是要成為栩栩如生的現實,教師應該將其與他們環境中發生的學習相聯繫,不是將理論和研究作為終點,而是作為發展自身對學習認識的起點。簡單的説就是,學習了就要有意識地的、有目的地去實施和運用。《老師,你在聽嗎?》一書探討了師幼之間談話的藝術,也成為了一部具有着很高藝術性的幼兒教育手冊,不論是廣大教師與家長,在開展幼兒教育活動以及親子對話時都可以從中獲得可貴的參考和借鑑,應該好好推廣和利用起來,它可以服務於教育者,最終更為兒童所受益。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心得6篇

第2篇

“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問是問號。”(法國著名小説家巴爾扎克);“教師在最為適當的時候提出適當的問題,這樣就有可能推動兒童在較高的水平上進行活動。”(美國教育家拉瓦特里)。作為幼兒教師,我們總是精心設計這樣那樣的問題,讓幼兒來回答、解釋,並通過他們的回答,瞭解他們的學習和發展情況。然而提問是一門科學,是一種教學藝術,同樣的情境,如果教師提出不同的問題,或同一個問題在不同的時期提出,幼兒探究的主動性、深度和廣度會完全不同。

翻開《老師,你在聽嗎?》第四章“促進對話”環節中指出“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書中講到“提問在引導對話中是非常關鍵的一部分。一些提問會引出更多有創造性的想法以供分享。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提問的目的——揭示兒童的想法,而不是加強教師已有的思想或檢驗兒童習得了多少知識”。所以我們應學會提問,且要提有價值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封閉性問題只有唯一正確的答案,只能讓兒童形成一種固定想法,答案由發問者掌握,不需要人們給出迴應。我們應該意識到封閉性問題可能正不知不覺地讓孩子按照我們的方式去思考問題,或者是讓孩子把別人的觀點當做自己的,當成人希望兒童以成人方式思考時,教師是在直接教兒童説話。因此,我們應該多提開放性的問題,不是去尋找一個固定正確的答案,而是去揭示兒童的想法。

提問本身是一個師幼互動的'過程,教師提問——幼兒回答——教師反饋,教師的應答恰恰是反映教師與幼兒之間互動的指標之一。我們如何接住幼兒拋過來的“球”呢?首先,我們可以根據幼兒的回答,進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其次,要學會通過追問,使幼兒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從而修正、補充不正確或不完善的答案。再有,我們可以對幼兒的回答進行概括、彙總,使幼兒獲得的已有經驗得到整理、提升和系統化,使幼兒能從回答中獲得經驗分享,並不斷積累相關經驗。

要提好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不是輕易可以做到的,提問技能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反思、分析,才能有不斷進步和完善的機會

第3篇

幼兒由於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思維邏輯性不強,説話會零散、混亂,所以我們在傾聽幼兒講話時,更要注意去傾聽學生講話時的思考和表達。教師在聽的過程中不僅要聽孩子在説什麼,更要思考“他為什麼要這樣説?”“他有什麼經驗?什麼感受?”,要“會聽”。

傾聽是一種交流,是一種親和的態度,是我們瞭解彼此心靈的悠悠路徑。傾聽屬於有效溝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傾聽是一種溝通,是一種必須的技能,是我們老師洞悉孩子內心、瞭解他們心靈的有效途徑;傾聽是一種習慣,是一種學習的前提,是幼兒汲取知識的必經之路。幼兒園主要是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的階段,特別是傾聽的習慣,對幼兒今後的人生都會有很大地影響。讀《老師,你在聽嗎?》,通過生動簡要的實例,讓我進一步明確了傾聽的重要性。

在當今的社會家庭中,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都是家長手中的掌上明珠,孩子在家就是一個個的“小王子”和“小公主”,家長們認為,只要是正常的人,其聽力是先天具備的,不必刻意去培養,讀後感《《老師,你在聽嗎》讀後感》。但滑稽的是大人在乎聽孩子的要求,孩子

們卻不重視孩子是否在聽大人的要求,而一遇到孩子不專心傾聽或插話時,總是大聲訓斥孩子使幼兒失去傾聽的慾望、興趣,變得不聽、不愛聽甚至不會聽。因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很多幼兒具有不良的傾聽習慣。表現為:幼兒不能安靜的傾聽、隨意插嘴、不能耐心的聽完老師或同伴的講述;不能認真傾聽別人講話,愛插嘴;教師在上課提問時,有的幼兒只顧自己舉手,想着自己的答案,沒有聽同伴回答;急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表現自己而打斷別人的話;還有的環顧四處或做小動作,心不在焉等等。因此,“學會傾聽”成為了我們——無論是家長還是教育工作者最關注的問題。

第4篇

讀《老師,你在聽嗎?》字裏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深刻的民主教育的理念和思索,讀來深受啟發也感慨萬千。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正如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每個孩子都有其自己的成長軌跡、發展速度、表達方式和個性差別,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成人應該理解和尊重、寬容和接納、引領和幫助,用愛去關懷,用心去感悟孩子的“一百種”,教師要學習做孩子一百種語言的聆聽者,就要學會走進幼兒的內心,而理解和尊重是所有這一切的前提。

那麼理解什麼又尊重什麼呢?我的理解是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和我們成人一樣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權利、有受保護及被關愛的需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表達方式……所以成人要理解和尊重他們的`人格,使其不受傷害;理解和尊重他們的想法,使其獲得重視和迴應;理解和尊重他們的合理需求,使其及時獲得滿足;理解和尊重他們的不同個性,鼓勵富有個性的發展……

幼兒年齡小,身體和機能尚處在不斷髮展階段,各種能力水平也不盡相同,即使是處於相同年齡段的幼兒其發展水平和速度也存在着個體差異:有的快一些,有的滯後一些、有的明亮一些,有的則暗淡一些……面對千差萬別且獨一無二的個體幼兒,我們要做的應該是擁有一顆包容之心,理解和允許個體差異的存在,一視同仁,敞開胸懷擁抱和接納每一個孩子。其實能力差異大的孩子更需要成人的關心和鼓勵,所以平時生活中成人更要注意觀察,善於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並積極鼓勵,注重孩子縱向發展,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和評價所有孩子。

幼兒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具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成人應該是他們身邊的支持者和引導者。支持孩子用自己的方式、遵循孩子用自己的發展速度去探索和發現、去感知和表達。在孩子探索和發現的過程中,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需要成人幫助時,這時才是成人介入的時機。孩子的路要靠自己走,孩子的天空需要自己飛,孩子的世界需要自己去創造,成人真正的支持和幫助就是解放孩子的大腦,鼓勵他們去思考;解放孩子的眼睛嘴巴和雙手,鼓勵他們去發現去表達去創造;解放孩子的時間和空間,鼓勵他們自由活動和探索……

理解和尊重,寬容和接納,引領和幫助其實是密不可分的,有了這樣的理解,再面對孩子我們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原來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難能可貴的豐富寶藏。

在日常教育活動中,作為支持者和引導者的我們,應該多一份耐心和細心,仔細聆聽孩子的每一個想法、每一幅作品、甚至每一句話背後隱藏的豐富“語言”;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多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分析和理解孩子諸多行為背後的豐富“語言”;蹲下身體,用心接納、真誠幫助,走進孩子的內心去傾聽細小而羞澀的“語言”……一百個孩子就是一百個世界,一百個世界發出一百種聲音,我們便是那聆聽者!

第5篇

首次拿到《老師,你在聽嗎?——幼兒教育活動中師幼對話》這本書時,首先被這本書的書名所吸引,隱隱感覺應該是一本關於尊重、傾聽幼兒一級如何科學有效進行師幼互動對話的一本教育叢書,覺得這與一線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是緊密相關,是具有一定實際指導和引領意義的書籍,故而對此十分感興趣。

果然,當翻開封面,初始品讀譯者序就令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強烈的期待。《老師,你在聽嗎?》一書是由美國麗莎·波曼女士,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師及學校領導於20xx年推出的一本兒童教育力作。這本書秉持以兒童為中心,以關係為基礎的教育理念,主要圍繞教師如何創造一種民主對話的環境,如何支持高質量的交談,如何鼓勵、支持對話的學習和發展以及如何幫助幼兒在有限的語言能力前提下參與對話進行了闡述。這些研究與我而言都是既熟悉又有待更新豐滿的學習內容,相信對自己的日常教學工作是有着積極的指導意義的。

除此之外,譯者序中提到的很多教育現象,亦或者説是教育現狀,所概括的.許多教育觀點同樣引起了我強烈的情感共鳴。如序中提到:事實上,傾聽與對話發生在每一個教室,每一個教育場景。要求我們仔細思考和審視日常教育中的對話有否有效,是否對兒童的學習和發展產生了真正的影響。又如在書中指出,教師的聲音總是教室中最響的。這不僅指教師的聲音分貝最高,更説明許多教育環境中談話是由成人控制的。

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向自己提幾個這樣的問題:“在集體教育活動中,教師説話的時間有多長?孩子們説話的時間總共有多長?老師説的多少句話?孩子們總共又説了多少句話?”通過這幾個問題,我們就能明白自己在教育中是否更注意傾聽幼兒,是否給孩子更多表達思想、感受、情感的時間和機會?同時本書還概括了缺乏傾聽的對話經常具有的一些主要特徵,以便大家參考對照,所有的這些都向我們揭示了傾聽式、對話式教育的內涵和意義,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去反思,去調整,從而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的。

?老師,你在聽嗎?》一書就是帶領大家一起探討師幼之間談話的藝術,一級一起探討通過對話教育幼兒的好途徑,它所藴含的深刻的民主教育理念和思索,相信同樣會感染到你。就讓我們追隨的作者的教育理念,一起深入的學習下去,相信它同樣會帶給大家很多的啟發和幫助。

第6篇

“傾聽”從字面上理解狹義是指憑助聽覺器官接受言語信息,進而通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全過程;廣義包括文字交流等方式。我們用語言交流思想,抒發情感,表述心聲,這就是傾聽。其主體是聽者,而傾訴的主體者是訴説者。

傾聽是一種交流,是一種親和的態度,是我們瞭解彼此心靈的悠悠路徑。傾聽屬於有效溝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傾聽是一種溝通,是一種必須的技能,是我們老師洞悉孩子內心、瞭解他們心靈的有效途徑;傾聽是一種習慣,是一種學習的前提,是幼兒汲取知識的必經之路。幼兒園主要是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的階段,特別是傾聽的習慣,對幼兒今後的人生都會有很大地影響。讀《老師,你在聽嗎?》,通過生動簡要的實例,讓我進一步明確了傾聽的重要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採取多種方式支持兒童與兒童之間、兒童與教師之間的對話;我們必須為兒童創造一個支持早期學習的環境;我們應該在一日活動中為兒童提供對話的機會,提供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去談論,讓他們擁有積極的、真實的對話經歷;我們鼓勵幼兒進行對話,相信他們、認真傾聽他們,對他們的想法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瞭解他們的情況,發展幼兒的學習潛質和學習技能。

傾聽是溝通的前提,傾聽是理解的基礎,傾聽是學習的方式,是一個好的開始。幼兒學會傾聽,能吸收更多的知識;幼兒學會傾聽,能學到更多的本領。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利於幼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