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活着》讀後感5篇 《活着》:生命的卑微與偉大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18W

《活着》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小説以主人公福貴的人生經歷為主線,揭示了中國農村的貧困與苦難,以及家庭、人情、道德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小説充滿了對人性的深刻探討和對生命的珍視和反思,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活着》讀後感5篇 《活着》:生命的卑微與偉大

第1篇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吶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為一部作品,《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生命的存在一直是人們研究的命題,包括活着的意義,活着的方式,活着的價值。讀完餘華的《活着》,重估生命的價值,對生命產生了一種敬畏和珍惜之感。

主人公福貴,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富家少爺因為年輕時無所忌憚的胡鬧和為所欲為毀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當然毀掉這一切的還包括當時的社會和人們的愚昧。他終於在貧困中覺悟,也許那並不算遲。可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着他的腳步,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他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六個親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殊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但是,無論怎樣,經過了顛簸坎坷之後,福貴依然活着,儘管他是孤獨的。正如作品的結尾:“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上坦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他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的來臨”。

作品的結尾依然符合整部作品冰冷低沉的格調,並沒有給人以光明的希望,冷冰冰的現實擺在眼前的時候,油然而生的竟是對生命的敬畏和對生的渴望與追求。正如福貴那樣,無論發生什麼樣的事情,能活着就是好的,只有經歷過生離死別,世事滄桑才會知道生命的價值。

?活着》是一篇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説。那種只有合上書本才會感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殘酷造成的。畢竟,作品中的亡家,喪妻,喪女以及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的故事並不具備轟動性。同時,餘華也不是一個具有很強煽情能力的作家,實際上,渲染這樣的表達方式是餘華一直所不屑的。餘華所崇尚的只是敍述,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敍説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敍説的過程中悄悄侵入讀者的閲讀。這樣説來,《活着》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餘華在作品中寫過這樣一句話叫我印象很深刻:“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人的一生,漫長而艱難,你並不知道會遇到什麼。但是能活着就是好的,活着需要勇氣,是勇氣讓你面對所有的風雨,並且告訴自己,沒有放棄生命的權力。要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若非死別,絕不生離。

《活着》讀後感5篇 《活着》:生命的卑微與偉大 第2張

第2篇

直到此時莫名的沉重感和震撼感充斥在心中難以散去,想起魯迅曾説,“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想來用這句話來形容福貴一生的經歷真心恰到好處。

在閲讀的過程中,我們曾見證每次苦痛之後星星點點的亮光,像是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這些温情脈脈的細節總是讓我們以為峯迴路轉,天真地以為噩夢終於不再縈繞他們,每每此時,餘華絲毫沒有猶疑,在他冰冷的筆下,角色們毫無徵兆地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瞬間粉碎讀者們微弱的希望。因為遠離那段動盪年代,因為從未有過真正的飢寒交迫的艱難與困頓,那些生離死別對於我們來説顯得那樣遙遠,卻又在餘華的筆下如此靠近。

但我相信,餘華是希望我們在這部充滿無情、絕望和死亡的故事裏,學會活着,學會生活。就如同故事主人公福貴,即使經歷了人生的各種痛苦絕望,也依然能夠笑對人生,這就是生命的張力。福貴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就像他説的,活着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他並不知道什麼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着就是這麼簡單。

是的,在面對苦難時,福貴——芸芸眾生中的一個普通人,卻能拾起如此之大的勇氣,不禁讓我們反思,現今的社會上,自殺比率的連年增高,而其中不乏被稱作“七八點鐘的太陽”充滿希望與朝氣的青年,為什麼會這麼容易放棄自己的生命?當我們還在為物質上的需求挑三撿四時,我們是否能夠想起上一代人為了生存而掙扎,一個月工資可能只有幾十塊的情形?當我們還在抱怨命運的不公時,是不是也應該想想這世上更苦難的人呢?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是幸運的,但同時順利的生活讓我們禁不起苦難與挫折,讓我們往往迷失人生的方向,失去前人們那種頑強堅韌的生命的張力。

生活從來不缺乏希望,就好像在失去親人之後福貴還有那頭與他同名的老牛一起走在夕陽下,當你受到挫折時,不妨想想至少你還有父母親人和朋友,想想起碼你四肢健全,身體健康,如果這些都沒有,想想你至少還活着。

就像小丸子説的那樣,“只要活着,總會有好事發生的”。

餘華自己在序中寫到,“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生命的張力促使我們,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依然要學會堅忍、頑強。

第3篇

愛情,越是將它看得高尚,就越感覺容易褻瀆它,就越想珍惜它,它是我們成長一定時期的階段產物,我為什麼而活着讀後感。似乎上天給人們的愛情都是被精心安排的,無論你是富有的還是貧窮的,是精神上的獨領風騷之師還是窮酸落魄之士,都可以擁有自己的愛情,並且都可以為愛情“願意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陶醉其中”,愛情給人們的滿足感是其他一切事物難以媲美的。 但是當今的人們,或者從產生愛情的時刻起,人們這種無知的傢伙就用自己的毫不滿足的貪婪欲褻瀆着自己少有的愛情。

對自己一時迷戀的人窮追不捨,漫無目的耗費着自己的精力與時間,最終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還説是愛情傷害自己。孰不知,就是自己經過深思熟慮想要去過一輩子的人,在精心準備後追求的過程中也可能會發現這不是自己生命所需要的那個人。況且前者也只是一時的衝動。這傷害或許就是衝動的懲罰,自己傷害自己,就像伊甸園內的夏娃和亞當。但終究也是可以原諒的',因為上帝讓我們傷害我們自己,就已經是對人們最大的懲罰。

對自己想要傾盡一生的人,我們總是害怕失去,想要爭取太多的時間與精力去彼此在一起,一起玩耍,一起打鬧,一起學習,一起廝混,一起流浪等等,多數時候甚至是刻意地安排所謂的邂逅。可是,如果愛情可以衡量為一種定量的東西的話,上天賦予每個人都是相對等量的愛情,經營愛情的時我們不得不支出着這些東西,支出的越多,我們自己擁有的就越少。到最後可能會透支,並且讓自己遍體鱗傷,痛苦餘生。所以,我們應該都得順其自然,懂得珍惜。這裏我們似乎可以通過閲讀大自然變遷的規律來體會和把握平衡感,《物種起源》應該是不錯的選擇,或者最近的一部影片《海洋》也還好。

總之,不管怎樣,愛情還是讓我產生了無限的渴望,也似乎可以在尋找愛情的過程中,瞭解到更多的自己,找回更多的自我。

知識,不一樣,我們可以隨時獲取它,相對的容易得到,但是也容易失去,所以“活到老,學到老”,它是終身產物。小時候,根本不懂得什麼是給自己學,這種思想幾乎持續到了高中時代。即使是高中時代,也只是知道“只是能夠改變命運”,但是如何改變?一片混沌。直到現在,可能對知識的認識仍然只停留在表面的表面,還是不知道知識具體能夠怎樣改變命運,因為總感學得太少。但不可否認,我已經對知識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渴望。

第4篇

活着或去世都是一個年青生命難以駕御的標題。相同是一本薄薄的讓我只用了一個下午就讀完了的書。巧的是讀了幾頁便發覺心這本書為佈景的電視劇我竟看過,這讓我更逼真地領會到了這書的意義。

?活着》從一個旁聽者的視點道出了一個一般人普通而彎曲的終身。主人公福貴日子在那個繽紛特別的時代,閲歷了戰役,殺伐以及一系列動亂的日子,閲歷了家庭的興富到堵塞,身邊人連續的死去。在他們終身中,不知失掉的多少東西,失掉金錢,失掉親人,最終只剩餘一頭弱不禁風又幾乎被人分割的老牛與他為伴。雖然是這樣,他仍是友愛地面臨國際,全部傷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變得那樣的平平。或許當咱們的生命已將要走到止境的時分,回望從前的全部,才會做到安下心去對待,才會做到清醒的重新認識全部的事。我想起陸幼青的去世日記,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邊際實在完全而清醒的對世人敍説全部。

讀到家珍死去,這是我看到的全部生離死別中最安靜的一段,也是最逼真的一段,想起阿朱身後喬峯抱着她的屍身的痛器失聲,想起陳家洛聽聞心上人香消玉殞後流下的窩囊眼淚,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痛不欲生,我想人活終身,總要承受這樣的擊,而多年之後,當身邊的人一個個全都被年月帶走了,那時的咱們或許真的會挑選一種安靜,它是多年的愛情磨合而成的,是滄桑的閲歷,澆鑄而成的。數十年後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臨着一塘殘荷將曩昔的傷痛回憶娓娓道來,我對自已的曩昔是否清楚地知道而且敢幹面臨,我不敢説。

這個國際確實不公平,有人可以享盡榮華,有人卻要像富有相同,面朝黃土背朝天,揮灑着血汗過完終身。面臨這樣的不公,憎惡確定都是白費,乃至我也説不清究竟該怎麼做,我面臨的是無法自由挑選日子方法的無法和心裏與實際的激烈,盾,在這樣一個狀態下,我一面應付着實際中的瑣碎,而在心裏尋求思想上的終年,但不論怎樣,我一直遺言自已能對國際友愛,雖然天分中的頑強與後天構成的叛變或許會導致我走上背叛的路。

生老病死,咱們都得相同相同地過,生命只不過是個進程算了。我僅僅遺言能按自已的志願挑選一個方法,實在清醒併發自心裏的去完成它的價值,到了那一天,遺言我能帶着安靜的淺笑向國際道單個,也對身邊的人説聲再會。

第5篇

?活着》講述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講述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他的人生就像翻倒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千滋百味;又像六月的天,風雲突變,反覆無常。使得我在讀書的同時,不自禁的也幻化成了書中的福貴,彷彿正是我前世經歷的一生。

“活着”是一種責任。當福貴的父母去世時,全家的重擔便落到了福貴一個人的身上。他自己種五畝地,帶領全家大鍊鋼鐵,鼓勵春生好好的活着。參加國軍拉大炮的同時還要照顧全家,獨自一人默默的面對生活的困窘和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楚。也許大多數人會像縣長春生一樣選擇死亡來逃避現實,但是他還活着,堅強的活着!直至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愛的人。或許有人會問他為什麼活着?又是為什麼而奔波?我想,答案有很多。至少,福貴的回答會有很多!我從福貴的經歷中看到一個人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有活下去的精神和勇氣,因為只要活着就要敢於擔當責任,履行義務。為了愛我的人,還有我愛的人而活着!

活着是一種體驗。無論承受痛苦,還是享受幸福。福貴從富足無憂到傾家蕩產;從一個遊手好閒的“公子哥”,轉眼間變為徹頭徹尾的“無產者”。他為母親請醫時卻不幸被拉去當壯丁,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回到家,母親卻早已不在人世……這樣的命運足以輕易的擊垮任何一個人活下去的勇氣,但福貴還是和以前一樣,堅韌地活着!其實,我們現實的生活中也有許多災難,汶川大地震,剎那間就摧毀了無數的生命,想想那些同胞,無數的希望瞬間幻滅,着實讓人感慨萬千,感覺生命是那麼的脆弱。經歷了那麼多生與死的較量之後,我們對活着的內涵感悟也應該更加深刻。把一切都看淡一點,從容面對每一天,珍惜每一天的生活,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一句話,活着就是一種體驗。

活着,就要自強不息。當福貴遭遇了一連串的打擊後,他決定重新做人。他拿起農具,穿上了粗布衣服,一改往日貪錢嗜賭的惡習,帶領全家一起面對社會的動盪、生活的挫折。福貴之所以能好好的活着,肯定是具有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古人説“天不救人人自救”。漫漫人生,青春即逝,明天的日子依然要過,除了努力還是努力,活着就要自強不息。

“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餘華先生一語道破了活着本身的含義及《活着》一書的精髓,值得思索,值得參考。既然活着,既然能活着,那就用心過好每一天。

讀完此書,思緒萬千。活着就是責任,活着就要堅韌,活着就要自強不息!如此,生命便會演奏出人生最壯麗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