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麥田裏的守望者作品讀後感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63W

  每一個人都有一段無法忘卻的歲月,太多的敏感、偏執、荒.唐、頹廢、甜蜜與歡樂,使日子變得寂寞又温暖。站在一望無際的碧綠色麥田中,讓人想起了一個以往的壞孩子——霍爾頓。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分享麥田裏的守望者作品讀後感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閲讀!

麥田裏的守望者作品讀後感三篇

麥田裏的守望者作品讀後感1

  看《麥田裏的守望者》,因為我最近想看些叛逆少年的故事,那種邪惡的、叛逆的、無所謂的男孩子,內心空洞的、無助的、脆弱的抗爭着,最好還有好看的外貌,同學推薦《麥田裏的守望者》,在感觸的背後,我覺得和叛逆、邪惡完全扯不上邊,或許有些頹廢,但相信我,小説中的這個男孩子,霍爾頓·考爾菲德,是我看過的最善良的小説人物——嘿,真的,我不開玩笑。

  他是徹徹底底的善良,以至於徹徹底底的脆弱,以至於不能融入這個邪惡的社會,他的善良簡直讓我感動,又壓抑得讓人想哭。

  怎樣能夠那麼善良?他恨人不用真皮箱子,因為他恨自我的真皮箱子讓別人自卑,甚至藏起來。他尖酸地嘲諷見到的一切,所有東西都看不慣,但又由衷地為所看到的一切感到害怕和難受,為他衰老的歷史教師沉悶的生活,為旅館裏為他抬行李的老頭潦倒的職業,為他死去的弟弟(這段令我心碎,是真的心碎,我不開玩笑),為他媽媽向店員問了“百萬個愚蠢的問題”後為他買了冰鞋而他卻被開除,為那個萍水相逢卻勒索他的妓女如何像一個普通姑娘一樣去商店買東西,甚至為受人寵愛的鋼琴手歐尼永遠無法明白自我的鋼琴其實有時候彈得很糟,這一切,他感到害怕和難受。他憎惡沒腦子的姑娘,但卻比誰都尊敬她們,他愛那些真正聰明的姑娘,用心去愛,愛到讓我無法相信一個青春期的男生會有這麼細膩和温柔的情緒。

  他長得漂亮,小説不止一次強調。家境富裕。敏感而聰明,熱愛閲讀,作文寫得好極了。是擊劍隊的隊長,高爾夫打得能夠拍體育短片,但被他拒絕了,因為他厭惡“混賬電影”,為他厭惡的東西拍短片,會讓他覺得自我是偽君子。而這一切,居然都不能令他歡樂,居然都不能令他好好的活在這個世界上,那些他眼中的傻子、白痴、變態(我同意他的看法,並非偏激),卻能自得其樂,這實在有點詭異。

  如果你聽我的意見,我説他是有道德潔癖的人。他不像我們,我們有時自我就不道德,有時自我道德但也能理解別人的不道德,我們是自私的凡人,歡樂的大多數,所以我們還喜歡這個世界。

  還是那句話,人把一切都看得太透,就往往無法幸福。霍爾頓承認,你必須想這一切“想得恰到好處”,才不會為這個世界難受。

  塞林格絕對是把自我融入霍爾頓裏面了,要是我寫這麼個完美的人物,我就絕對是把他當成一種夢想寫的,我要是塞林格,我寫這麼一個男孩的野心,絕對是讓每個女孩子都愛他,每個男孩子都渴望成為他。

  如果你瞭解他謊言後的絕望、粗口中的憤懣,如果你能瞭解他神經質舉動下純潔的心,如果你瞭解他應對世界的孤獨與苦悶,即使你不能理解他,只要能瞭解到一些,你也不會認為他叛逆。他的心十分柔軟,卻過於冷靜,他説的話令你笑,但同時鼻子有點酸,他愛着你時,十分温柔和安靜,他鄙視你時,是在鄙視你身上的他自我,而他對一些人真正的諷刺,足可令人警醒。

  而這樣一個人,似乎註定不能享受凡人之樂,活在自我的世界裏,砸碎窗户或是突然跳踢踏舞的人,我多麼理解和愛這種人,但卻似乎註定不能得到歡樂,更可怕的是,當他們真的被人理解和寵愛時,他們又會本能的抗拒,抗拒一切能讓他們活下去的糊塗樂觀,堅持能讓人發瘋的清醒苦悶。

  還沒有看完,不想那麼快看完,很細心翼翼地在看,像吃到了最好吃的甜點,不忍心一口吃完,怕吃完了,餘生空虛,怕吃完了,忘了剛入口那種沁入心扉的觸動,沒有撕心裂肺的愛與恨,但我撕心裂肺的為他而痛。

  我也覺得,這是一部更基本的作品,超越階級、超越年齡、超越國界,只要你以往思考過,你就會有和霍爾頓同樣的感受,我看了之後,已經覺得我的餘生都無法忘記這部小説,這不是感動、不是會心、不是領悟,不是這些情緒,這是唯一一部直擊心靈的小説,是比athena更athena的那個真實的athena在喋喋不休地跟我説話,禁不住流淚,不能不流淚,我聽着我自我的聲音;禁不住微笑,不得不微笑,應對同樣的世界。那個世界,幾十年後依然一樣,我們和霍爾頓同時代、同地域,這是反人類,這是愛人類,只要有人類,你都能夠看麥田裏的守望者,你都會覺得那是你自我在和你自我講話,就是這樣,心中永遠有個霍爾頓,從此以後,在悄悄地和你説話。

麥田裏的守望者作品讀後感2

  《麥田裏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衞·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説,講述的是一個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從離開學校到曼哈頓遊蕩的三天時間裏發生的故事以及他詳細的心理活動變化。憤怒與焦慮是這本書的兩大主題,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異常是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紐約時報》的書評寫道:在美國,閲讀《麥田裏的守望者》就像畢業要獲得導師的首肯一樣重要。《麥田裏的守望者》從1951年出版到此刻給全世界無數彷徨的年輕人心靈的慰藉。據相關資料顯示,此書甚至還間接誘導了幾門槍殺案的發生,如1980年馬克大衞查普曼在紐約殺害了甲殼蟲樂隊的主唱約翰列儂,他對外界説,他殺列儂的原因都寫在《麥田裏的守望者》裏了。

  説實話,一開始接觸這一本書的時候,翻開前幾頁進入研讀,我實在是有點看不下去,因為作者在書中很多地使用了“他媽的”“婊子養的”之類低俗粗鄙的用語,讓人咋舌。“這怎樣就是一本名著了呢?”我帶着這樣的一種質疑,先把這本書放下了。之後出於“這是必須完成的任務”的緣由,只好大略地讀完了這一本書。我想每一本名著必定都有它成為“經典”的理由。像《麥田裏的守望者》如此具有爭議的傳世之作,表面上看來粗鄙不堪的小説,背後絕對有着耐人尋味的意義存在。以往因為語言低俗、故事極端而被列為禁書的《麥田裏的守望者》,卻被全美各地青少年熱烈追崇,真正的原因是它深切反映了二戰後美國青少年矛盾混亂的人生觀和道德觀,代表了當時相當一部分人的思想和處境。

  在霍爾頓的身上,剛脱離青澀少年時期不久的筆者我還是能夠找到一份親切熟悉感。適逢最近在我身上發生了一件事,讓我陷入了更深的思考當中。

  在這個學期開學之後,我八年級的堂妹就離家出走了兩次。第一次只走了一週左右,被家人動用警方關係找到了她的下落並攆了回來,然後被我爸(家族裏的權威)痛打了一頓。第二次,她出門的時候起初只是為了去剪個頭髮,之後卻因為“姐姐發信息説你又出去、你死定了”的“恐嚇”而乾脆不回家,躲在了朋友家裏,一走就是一個月。家人都很擔心,想方設法地想要得到她的下落,她卻始終選擇逃避。

  然而,她又是矛盾的。在她叛逆出走的內心裏,她清清楚楚地明白爸媽是多麼地疼愛她多麼擔心她。她一方面堅決不透露自我的去向,一方面又經常上線和哥哥聯繫,讓大家都明白她是平安的。就在這個時間段,我回了一次家,從大人的討論中聽到了她的近況,已經很久沒有和堂妹聯繫的我,決定承擔起一個姐姐的職責。我主動上線和她聯繫,問她是不是因為和家裏人吵架了才出走,她説不是,只是此刻出去之後就一向不敢回家。我把她勸到我的學校裏來,讓她在我那裏住一段時間。因為她一向以來都投靠一些退學的同學讓我很擔心,尤其是她此刻身上一分錢都沒有,我很擔心一個年輕美麗的小姑娘會因為生活所迫而走上一些錯誤的不歸路。她來到我那裏之後,我一點一滴在觀察和進入她的內心世界。

  我很好奇這個迷茫天真的小女孩心裏到底是怎樣想的。國中,在我們生命中是十分特殊的一個時間段,因為在這個年紀,我們的自我意識萌發並狂熱地發展着,我們開始對這個世界感到好奇和質疑,我們不再像國小一樣那麼單純天真地敬佩教師或者家長等權威,我們開始叛逆、放蕩不羈。在我國中的時候,我也一樣試過年少輕狂。

  為了更好地理解她,筆者作了很多的回想和思考。當時的我,和此刻的她,也許都像《麥田裏的守望者》中的霍爾頓一樣,迷茫、矛盾、混亂、叛逆、青澀、無知、痛恨虛偽和世俗的世界,我想絕大多數的孩子們都會經歷這麼一個複雜的階段,只是每一個人在這階段的表現又因環境或教育等各種因素而有所差異。我明白我面前的這個“霍爾頓”女孩,她雖然表面上是如此地叛逆不羈、標新立異,可是她跟霍爾頓一樣是善良天真的,她早熟的外表下同樣有顆乖巧純真的心,她依然温暖有愛,懂得感恩知足。在她的身上,我嗅到了霍爾頓的味道。

  我在想,為什麼這麼多的年輕人都像、或者是覺得自我像霍爾頓呢?一向以來時代不停地在變化,可是“霍爾頓”一向鮮活地存在在我們的左右,或者內心,這告訴我們“霍爾頓”並不是特定時代下的產物,也許是我們每一個人生命發展中必經的一個掙扎階段。我們不願意向殘忍的成長妥協,我們張揚着青春的刺來保護內心的純真,或者用傷害替代傷害。這段時期下的我們可真是讓他人和自我煩心啊。像我的堂妹,因為她的事我也操了很多的心。這個霍爾頓讓還沒有完全學好社會工作專業知識的我有點不知所措。

  在讀完《麥田裏的守望者》之後我更加透徹地瞭解了年少青春期孩子的內心世界,可是該怎樣去更好地幫忙她,以及將來作為社工的我們要應對的青少年案主,還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問題。我期望我在不斷地理論學習和實踐經驗中能夠慢慢找到開啟他們心靈大門的一把鑰匙。

麥田裏的守望者作品讀後感3

  霍爾頓如果不是個少年,而是個中老年人,那他可真煩人。《麥田守望者》裏的這位主人公,看什麼都不順眼。他厭惡學校,厭惡同學,厭惡父母。他甚至厭惡那些喜歡説“祝你好運”的人,以及那些説“很高興認識你”的人,以及在鋼琴演奏中瞎鼓掌的人。他當然還厭惡數學物理地理歷史以及除了寫作之外的一切學科。一個甚至無法從學習中得到樂趣的人,可真煩人。

  關鍵是他的痛苦也沒有什麼“社會根源”。生活在他的時代和國家,他既不能抱怨“扭曲人性的專制社會”,也不能抱怨“愚蠢的應試教育”,他只是用雞毛蒜皮的方式厭惡着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已。

  但這一切唧唧歪歪,都能夠以“無辜少年反抗壓抑的社會秩序”的名義而被寬容,甚至被喝彩——據説之後美國有很多青少年刻意模仿霍爾頓——因為他是個少年。在青春的掩護下,頹廢是勇氣,懶惰是反抗,空虛是性感。有一段時間甚至有人為此類文藝作品起了個類型名稱,叫做“殘酷青春”。簡直沒有比這更無賴的詞了:什麼叫殘酷青春?老年殘不殘酷?殘酷到人們都懶得理會它的殘酷。童年殘不殘酷?殘酷到都孩子們都無力表達它的殘酷。更不要説倒黴的中年,殘酷到所有人的殘酷都歸咎於它的殘酷。所以説到殘酷,青春哪有那麼悲壯,簡直能夠墊底。

  但也許《麥田守望者》並不僅僅是一部青春小説。它是關於一個人在看透人生之註定失敗後如何説服自我去耐心地完成這個失敗的小説。小説裏,中學生霍爾頓想:好好學習是為什麼呢?為了變得聰明。變得聰明是為什麼呢?為了找到好工作。工作又是為什麼呢?為了買卡迪拉克。買卡迪拉克又是為什麼呢?天明白。

  當然他能夠追求別的:知識、文學、音樂、和心愛的人坐在牀邊説話,以及思考“中央公園的鴨子冬天上哪兒去了”。可是,追求這些,他就遠離了憤怒,而憤怒——僅有憤怒——是感知自我最快捷的方式。

  其實仔細想想,霍爾頓應對的“社會”並沒有那麼可惡。無論是室友、女友或教師,似乎都不是什麼黑暗勢力,只是一羣“不好不壞”的人而已。如果作者以第一人稱寫他們,也許會是一個一模一樣的故事。但這個社會最糟糕的地方,也許恰恰是它甚至不那麼糟糕——這些不好不壞的人,以他們的不好不壞,無情剝奪了霍爾頓憤怒的資格,而憤怒——至少憤怒——是一個人感知自我最快捷的方式。

  其實滿世界都是霍爾頓。16歲的霍爾頓,30歲的霍爾頓,60歲的霍爾頓。他們看透了世界之平庸,但無力超越這平庸。他們無力成為“我”,但又不屑於成為“他”。他們感到痛苦,可是真的,連這痛苦都很平庸——這世上有多少人看透人生之虛無並感到憤怒,而這憤怒早就不足以成為個性、不足以安慰人心。事實上自從憤怒成為時尚,它簡直有些可鄙。

  所以《麥田守望者》最大的悖論就是逃跑。一方面,霍爾頓渴望逃到西部,裝個聾啞人,了此一生;可是另一方面,他又想做個“麥田守望者”,將那些隨時可能墜入虛無的孩子們攔住。整個小説裏,最打動我的不是關於“麥田”的那段經典談話,而是另一幕:霍爾頓經過兩天的遊蕩已經筋疲力竭,過馬路的時候,每走一步,都似乎在無限下沉,然後他想到了他死去的弟弟艾裏。他在心裏對艾裏説:親愛的艾裏,別讓我消失,別讓我消失,請別讓我消失。

  《從頭再來》裏,崔健唱道:我想要離開,我想要存在。在同一首歌裏,他又唱到:我不願離開,我不願存在。

  我想霍爾頓也許不是真的憤怒,他只是恐懼。他只是對自我的虛空人生感到恐懼,而出於自尊心,我們總是把恐懼表達成傲慢。他還熱愛小説呢,他還熱愛音樂呢,他還熱愛小妹妹菲比臉上的笑容呢。最終霍爾頓之所以沒有去西部,也許並不是因為軟弱,因為就算到了西部,也得找工作,也得去超市買1塊錢3斤的土豆,身邊還是會有無數喜歡説“很高興認識你”和“祝你好運”的人。與其到遠方去投靠並不存在的自由,不如就地發掘生活中那尚可期待的部分——小説音樂和小妹妹的笑容,善待因為迷路而停落到自我手心的那一寸時光,等那個註定的失敗從鐵軌那頭駛來時,閉上眼睛,呼拉,乾淨利落地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