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大教學論閲讀心得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49W

要想對自己的內心感受做好深刻分析,我們可以寫好一份心得體會,大家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都應該接觸過心得體會吧,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大教學論閲讀心得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大教學論閲讀心得7篇

大教學論閲讀心得篇1

閲讀教學在國小語文教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長期以來傳統的閲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統一的要求,劃一的指導,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潛能。重理解輕感悟,重分析輕運用,費時多而收效微,泯滅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束縛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得閲讀教學缺乏靈動與生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閲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新課程下進行個性化閲讀教學是十分重要的。

一、教師主導不可缺少

閲讀教學中,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並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師放棄對於閲讀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在學生的個性化閲讀中,教師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導作用,要關注學生的閲讀審美經驗。由於學生自我經驗的侷限性,在個性化閲讀中有一些不正確的理解,甚至是荒謬的地方。對於學生的這些體驗,教師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從中瞭解學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給予糾正,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觀點。

教師的主導作用還可以引導學生在閲讀活動中勇於質疑,“學習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以創造者的姿態去獨立思考,引導學生大膽質疑,鼓勵學生多提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設想,啟發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去排解疑難,對學生的提問如果見解獨到,教師要熱情鼓勵,對教師的解答,如果學生有不同的看法,也要允許學生保留,求同存異,教師要以同等的身份與學生共同討論,這樣學生才敢於質疑。如在教授《找駱駝》一文時,學生的疑問是:“撒在地上的米,留在地上的駱駝腳印和留在樹上的齒印為什麼老人能看到,而商人看不到呢?”我認為這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立即肯定學生善於發問的精神,並因勢利導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各抒己見,得出大家認可的答案。因此,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利於提高學生的個性化閲讀質量。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閲讀教學是教師圍繞重難點精心備課,精心設問,把學生送進預定的圈子,學生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現成的結論。教師沒有意識到學生是閲讀的主人,教師要歸還學生閲讀的主動權利,引導他們確立自己的閲讀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讀書的主人。使學生成為自覺主動的行為者,而不是教師活動的追隨者。

在進行個性化閲讀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學中要給學生自由選擇的度。新課改的課堂上,我們常能聽到這樣的課堂用語:“選擇你喜歡的自然段來讀一讀”這就是體現了學生個性閲讀的自主性,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閲讀興趣的不同,自主選擇閲讀內容。在個性化閲讀中激發興趣,體驗快樂,形成獨特的見解,發展閲讀個性,提高閲讀水平。

學生因各人的知識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興趣,愛好,表現為不同的個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讓學生用自己認為最佳的方法進行學習,當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閲讀時,他們會學得主動、自覺、輕鬆、愉快,把學習當作一種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與無奈。如學習《桂林山水》一文當學生選擇學習灕江的“水”這部分時,老師問“你準備怎樣去領略灕江水的特點呢?”然後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欣賞灕江水的特點。這樣教師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讀書效率也高了。

三、創設“情境”,真切體驗

個性化閲讀是體驗性閲讀,學生帶着熱情,憑自己的經驗能力與文本進行對話交流,是以自己各種感官去觸摸品味,體驗文本的,這時他的獨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將在文本上打下鮮明的個性的印痕。為了能讓學生真切的感悟體驗文本,教師應該針對其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多媒體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構建一個引力強勁的閲讀磁場,激發他們的閲讀興趣與探知慾望,在對文本的還原和體悟中感受閲讀的妙趣橫生。

合理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能創設逼真的教學情境。形象生動的畫面,悦耳動聽的聲音,會令學生的學習變得輕鬆愉快,豐富的情感也會隨之產生。教師適當的語言煽情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慾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着積極主動的情感進行個性化閲讀。如在教學《遊天然動物園》一課時,我神祕地説:“同學們,老師今天要帶你們去遊覽一個地方,請你帶上攝像機,拍下你認為最神奇的鏡頭”。學生興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對文本的探索中去了。在閲讀交流中,學生有的願意拍下一羣亭亭玉立的長頸鹿所形成的巨大而迷人的風景畫,有的想拍下頑皮的基馬猴,有的主張拍威風凜凜的河馬和大象,還有的則想拍下和睦相處的獅子家族。教師富有激情的語言魅力,巧妙地促進了學生與課文的有效對話,使學生一下子捕捉到了課文所寫的重點動物,並對它們的特點進行了體驗性的想象、描述。

總之,只要在教學中執行《課程標準》中關於個性化閲讀的理念,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要把閲讀活動變為學生自我探究,自我體驗的活動,學生會在富有個性的閲讀活動中,發展閲讀能力,強化閲讀體驗,感悟閲讀方法,提高閲讀水平。

大教學論閲讀心得篇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收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段話科學而又簡明地説明了閲讀在九年義務教育中、在人的發展過程中的地位。針對當今的考試制度來説,每一位學過國中語文的人都知道,一份語文試卷一般是由語基、閲讀、作文三部分組成。而在閲讀中積澱着語文的基礎知識,廣泛地閲讀又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故言閲讀教學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中是一場絕對的重頭戲。再説古往今來有無數關於閲讀、關於讀書的至理名言,告訴我們説不盡的好處。就《語文課程標準》也大力閲讀的重要作用:

閲讀能夠溝通人與外部世界的聯繫,獲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識,認識豐富多彩的世界,拓展人的視野,幫助人融入廣闊的社會空間。

閲讀能夠溝通人與人類的心靈,使人得以與高尚的心靈對話,吸取人類精神文明的營養,豐富文化的積累,發展思維和智慧,接受美的陶冶,豐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養和品位。

閲讀能夠發展人的語言,發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等閲讀能力,表達與交流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

其實,閲讀也是生命活動,是一種生活,是一種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正如薩特説的那樣:“閲讀就是自由的夢。”人們正是在自由愉快的閲讀中享受着精神的生活。

這樣的閲讀教學就不能靠灌輸和機械訓練來實現。學生必須成為真正的閲讀主體,教師是學生閲讀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師生之間是平等的對話關係。

閲讀的人文性和功利性定位,決定學生的閲讀不能侷限於教科書的範圍,只有以其為源,漫遊書海,開拓學生的閲讀面,縱覽課內外健康書籍,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

如何讓大部分學生通過閲讀感受生活的美?如何讓學生讓學生享受閲讀的喜悦?如何讓學生通過閲讀深諳走進語文的快樂?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以下幾點淺見。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激趣

美國心理學家斯奇卡列説:“好奇是兒童的原始本性,感知會使兒童心靈昇華,為其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同樣的,面對農村的孩子,教師在閲讀教學中承擔着積極引導的重要責任。從教幾年的我,明白其中道理。立足於課堂,應用自己的學識、思想和人格魅力影響學生,重視學生的感情和思考,在積極引導中,化抽象為形象,化平淡為神奇,化枯燥為活潑,使學生入“迷”。不知不覺中把徘徊在門外的學生帶入藝術殿堂,潛移默化中給學生以心靈的感染和藝術的薰陶,增強學生對閲讀的渴望。幫助學生領悟作品的`情操美,品味語言美。體會作品中的意境美,讓學生不斷地發現美、領悟美、欣賞美。以課文為切入點,以點帶面、旁徵博引使學生進入更廣闊的閲讀領域,激發他們閲讀課外書籍的濃厚興趣。如在教授語文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的《憶讀書》一文時,課文中大量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名著。我趁機把其中出現的《三國演義》、《聊齋志異》、《茶花女》等作品的精彩之處略作敍述,吊足學生的胃口,勾起他們迫切閲讀這些書籍的慾望。在這樣一個從課內到課外的過程中,學生的閲讀興趣被激發了出來。

二、備有香米打造巧婦——設置圖書角

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僅僅激起學生的閲讀興趣,卻沒有考慮到閲讀的物質前提,即是有的無矢,閲讀也就成了空談了。面對農村中學文化氛圍相對較薄弱,家庭經濟整體水平較落後的實際情況,我們不能奢望每一位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能力去找到自己想看的書,且如覓書過程艱難,很多學生的興趣也會隨之殆盡。為此,應集眾人之力量,設置一個班級圖書角,從教師到學生每學期一人捐出最少一本的書籍。讓閲讀教學成為有源之水,讓學生的閲讀強烈願望有地方衝浪實現,也掀起了班級廣泛閲讀的高潮。多樣的社會,要求多樣的人才,在圖書角的內部也必須多樣化,不能侷限學生的閲讀面,不能束縛學生活躍的思維。另所備之米應香氣逼人,所集書籍應健康向上。我們知道並非所有的書都“開卷有益”,況且中學生本身還缺乏明辨是非,特別是抵制誘惑的能力,因此,設置圖書角時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既要熱情地保護學生的閲讀積極性,又要幫助學生淨化閲讀內容、規範閲讀行為、提高閲讀品味,教育學生遠離黃色(色中學語文閲讀教學心得情人灰色(反動x黑色(暴力)的讀物,拒絕“”的誘惑,培養健康的閲讀情趣,確保閲讀大課堂在光明的快車道上健康平穩地運行。

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指導正確閲讀方法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葉聖陶

在閲讀教學中的“漁”也就是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閲讀技能和閲讀方法。閲讀,作為一種基本的智力技能,包涵一定的能力層級,教師應避免教學中閲讀指導的隨意性和零散現象,力求有一定的指導體系,能系統地對學生的閲讀能力和閲讀方法進行點撥。

①感受性閲讀是閲讀能力和方法的基礎。讀書、讀書,關鍵要去“讀”。“讀”了人才知道課文中的人物事情理趣,“讀”了才能感覺到文章作者那顆心為什麼會如此歌唱,“讀”了才能品嚐到文章的深透與空靈,將文章讀上兩三遍,或快讀全文,或細讀有關段落,或跳讀掃描,或吟誦你喜愛的句子……總之,要用“心”鑽進去,去感受文章的精華。

②理解性閲讀是培養閲讀良好品質、提高品位和閲讀能力的必經途徑。在感性閲讀的基礎上,聯繫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時代前景,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及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文學性作品理解性閲讀的方法之一。理解性閲讀着力強調知識的遷移,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學以致用的閲讀途徑。

③鑑賞性閲讀是語文教學中一種高層次的閲讀境界。要真正進人語文的天地,進人“語文”的勝境,需要鑑賞閲讀。鑑賞優美的文學作品,能夠從中獲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能夠借鑑作者觀察社會的角度、認識事物的方法以及謀篇佈局的思路,從而找到運用語言準確表達思想的門徑,形成自己的寫作個性。正因為如此,就要求閲讀者將思維的觸角深入到文章的內涵中去,將“讀”的思維與作者“寫”的思維契合在一起,然後字正腔圓、抑揚頓挫地誦讀全文,聲情並茂地美讀一番,你定會頓覺熱血沸騰起來,你的思維飄逸起來,你會感悟和深思。

④比較性閲讀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作品作較為深人的帶有創造性成分的閲讀。即便是同類文章,其文體或構思或題材的差異依舊明顯,從指導學生不斷地分析、咀嚼、鑑賞以文章中“求同存異”,在“異中求同”中歸納出某些共性,找出規律性的認識,使學生在辨識中學會整體性比較,形成自己的文學欣賞能力。

四、知之者不如好知者——開展多樣化的語文活動

每一個人都渴望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舞台,盡情地表現自我,完善自我;每一個人都或強或弱地好勝心理,心底裏總不甘落後於人;很多人都喜歡跟着潮流走,快樂地融入團隊共奏的主旋律。當學生們已走近閲讀,參差不齊地喜歡閲讀時,教師應該再次扮演好導演的角色,給學生提供一個個與閲讀相關的大舞台。開展多樣化的語文活動,如“好書推薦”的演講,讓學生初涉鑑賞性閲讀形式,充分秀出自己的好學與博學,一堂交際課下來,幾石擊水,閲讀的浪聲即時可聞。豐富而多彩的語文活動還如有課前三分鐘演講,詩歌朗誦比賽,時文名段品評,講故事,語文知識競賽等讓學生在講述、競賽、品評、交流等活動中發現不足,尋找差距。進而納他人之長,補己之短,以優秀者促動後進生,形成“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的班級氣氛。

五、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累與實踐

閲讀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在閲讀中自然而然地增厚語文功底,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感悟形成一種無形的積累。這種無形積累是閲讀經歷的初級階段,能對學生的人格、各方面修養起着良好的薰陶作用。但這種隨意性、消遣性的積累,較難快速地深入學生的大腦,並通過大腦分析理解吸引力,化為自己的知識。這就迫切需要閲讀的主體在無形積累的基礎上加強有形的積累。俗話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世上真正能過目不忘的人畢竟少之又少,所以進入閲讀的精讀階段就要學會摘抄,記錄,點評,質疑。我並不贊同對待每本書都持“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態度,因為書海無涯,開卷即興筆墨對於大部分的中學生都有些嚴謹過頭了,反而阻礙了閲讀的開拓性,降低了學習的效率。不過,閲讀主體在博覽羣書之時,也要精讀與略讀相結合,動筆摘抄自己所欣賞的,所需要的語段,學習領悟作者的思想與審美情趣;歸類收集文字信息,充實自己的寫作資源;積累古今中外的經典故事,拓寬自己的文化涵養和儲備自己的口語交際材料。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勞於讀書,逸於寫作”,這些名言説明了閲讀與寫作之間的關係。許多國中生對作文,懷有極大的畏懼心理,面對題目往往是無事可寫、無話可説,即使寫出來也是平淡乾澀無文采。在這種情況下,閉門造車,冥思苦想是徒勞無獲的,此時學生迫切地想寫好作文卻無從下手。“需要是了原始的動力”教師就可以順水推舟,抓住這要求與水平之間的矛盾正確引導。一方面,教師讓學生清楚:寫也好文章必須善於運用變化的句式和豐富多彩的詞語,必須恰當地運用修辭。進一步説,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藴和飽滿的思想感情。而這一切來自廣泛的閲讀和對文學作品獨特體驗。另一方面,學生在寫作實踐與閲讀結合過程中,因為閲讀有形與無形的積累,培養了良好的語感,儲存着較豐富的寫作素材,往往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比如有許多學生在讀書筆記中,記下了一則小故事或者一句名言,而在作文中恰好得到運用,這樣便於工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閲讀積極性。

閲讀與寫作相輔相成,與語文基礎知識的關係更是密不可分。語文基礎知識是閲讀體驗的基石,而大量的、多種方式的閲讀又全面地紮實積累紮實語文基礎知識。阿基米德説“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我對我的學生説“以閲讀為支點,就能撬動雄峻的語文泰山”。

從功利性的角度看,閲讀教學的開展決定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拉動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促進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有利於語文教學成績的突出。從人文性的角度出發,閲讀教學的成功,在於豐富學生的間接社會經歷,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健康高雅的審美情趣。總之,在閲讀教學的根本目的是逐步建構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一個個思維活躍,富有創造性的讀者,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真正做到“我閲讀,我思考,我體驗,我提高”。

大教學論閲讀心得篇3

時刻準備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

——題記

“最後,我要説到,我們黨的前途是光明偉大的,我們黨員的前途也是光明偉大的!”

“我們每個同志一定要做一個好的黨員!我們一定要建設一個好的黨!我們一定要建設一個好的黨!我們一定要戰勝帝國主義!一定要最後實現共產主義!……”

合上書,將思緒從書中收回,我的心中頓時感慨萬分。書桌上的那面五星紅旗依舊紅得耀眼,上面的五角星還閃爍者金色的光芒。但如果面對中國以前那段黑暗的歷史,它一定會將故事娓娓道來吧……

一百多年前的鴉片戰爭,拉開了中國近代屈辱史的帷幕。“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也就是從那時開始,中國便進一步走向了衰落的道路。燦爛的古國文明被摧毀,巨大的物質和精神財富被掠奪,社會風尚受到了極大影響,帶給人們的是精神矍肉體上的雙重摺磨。國土流失,民不聊生……那是中華民族令人宰割的時代。

但中華兒女並不甘繼續墮落下去。1921年7月1日,以毛澤東等人為中心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使中華民族看見了希望的曙光。從此,中華兒女便開始了反抗。你看那灑滿鮮血的路上,記載着多少的風雨和滄桑?兩次的世界大戰,翻天覆地的解放戰爭,多少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贏得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

一唱雄雞天下白,喚來春天照人間。從此,我們的中國便步入了新的時代,一個充滿活力的中國呈現在世界眼前。科技的迅猛發展,國力的強盛,使中國完全摘下了“東亞病夫”的帽子,使東方雄獅久久屹立在世界之巔!

現在,五星紅旗已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高高飄揚在世界的東方。正如劉少奇爺爺所説:“中國的前途定是光明而偉大的!”讓我們面對祖國以及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向他們致敬!

大教學論閲讀心得篇4

在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會發現,部分孩子對愛國類的文章或者講述戰爭的文章,感受不是很大,有時甚至會提出很可笑的問題。這對我們年輕教師而言,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怎樣讓孩子更好的瞭解歷史?怎樣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懷呢?

這就牽涉到閲讀教學的三個層面的問題,一是事實層面的問題,就是叫什麼的問題;二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是怎麼教的問題;三是價值層面的問題,也就是為什麼教的問題。在這本書中,作者告訴我們:語文老師在閲讀教學中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培養學生對優秀作品、經典作品、偉大作品的敬畏精神,培養學生對文言文或古文的親近態度。不要讓孩子有畏難心理。

在閲讀教學中,我們一定要重體驗,而非認知接受,就是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而不是被動接受老師或他人現成的閲讀結論;重策略,而非提供答案,就是要求老師注重對學生理解過程的促進,而不是理解的結論的提供,重生成而非按兵不動,就是要激發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從而生成自己的理解和意義。

有時孩子也會有這樣的疑問:老師,我們生活在幸福的環境裏,為什麼還要一直學習受苦受難的文章的?孩子的這個問題,正是我們閲讀教學層面:為什麼教這些的問題。散文閲讀教學中,所謂“體會作者的情感”,就是通過作者的語言、藉助作者的情感,像作者那樣那樣看待事物或事件。教師要理解,課文的哪些地方是學生體會不到的地方;教師要知道,提供什麼樣的支架才能幫助學生體會到。記敍文側重敍事,而散文的閲讀重點在於敍事中的情感,因此,對記敍文而言,所謂重要的信息,是以事件的完整為標準的;對散文而言,所謂重要的信息,是以情感的表達為標準的。因而,可能從敍事角度來看,並不重要的信息,但對散文就顯得非常重要。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文體,引導孩子提取不同的關鍵信息。

在提倡全民閲讀的時代,希望我們的閲讀教學能給孩子的閲讀鋪設一條平坦大道。

大教學論閲讀心得篇5

兩天的培訓讓我對“主題閲讀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下面就談談我在這次培訓中的心得體會。

重視單元導讀

單元導讀課重在導,以單元導語為切入點,帶領學生對整組內容進行整體感知。主要體現在:導趣,引發情感參與;導讀,全面感知內容;導學,明確學習任務;導延,課內延伸課外。在單元教學起步時,要讓學生通過單元導讀預習全單元,讓學生粗知單元內容,對單元的整體脈絡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可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方法。

培養閲讀興趣

“主題閲讀”教學共分為五個板塊,在二、三、四板塊中都有推薦叢書,而且推薦的都是同一主題的文章和書籍,使閲讀文本指向性更集中,目的性更鮮明,能夠更好地發揮教材的示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提升閲讀速度,以抵達“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閲讀目標。

注重系統教學

主題閲讀是把一個單元的內容都整合在一起,不再一課一課地教,而是一個單元一個單元地教,這樣一個單元變成了一個小系統,那麼這個主題就是單元的魂,以此把所有課文串起來。

課堂的學習方式不再是一篇文章的閒敲碎打,而是以一個單元為一個整體,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整體把握,緊扣單元訓練項目把相關知識聯為一條教學線索,把學生髮散的思維最終集中於單元主題這一點上。學完課本內容後,再將這種學習的方法遷移到課外同一主題的其他文章中去,堅持“舉三反一”的原則,讓學生在課堂中分析比較,並抽象概括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加強小組建設

小組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對問題深入探討、共同解決的過程。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全體性和活動性,可使學生之間形成和諧、友好、合作、互助、競爭的關係,為接下來的單元主題式教學的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組合作學習中,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是最重要的。只要對小組合作學習施以恰當、系統的評價,就能調動每個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可起到紀律約束性。小組合作交流和探討,令學習效果、課堂氣氛產生神奇的變化,學生不僅願學,而且樂在其中!

大教學論閲讀心得篇6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它無時無刻地陶冶着學生的情操,塑造着學生的品質。

長期從事語文教學深知良好的閲讀習慣對孩子的影響,所以在語文教學我非常重視課外閲讀,培養孩子愛讀書,廣讀書,會讀書,快樂讀書,讀整本書,做小書迷。《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段要求學生背誦優秀詩文50篇,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為了落實新課標所提出的教學目標,我們不但要上好每一節閲讀課,而且要不斷拓寬學生的閲讀渠道,抓好課外閲讀活動。利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讀書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從任教本班起我就給班級制定了閲讀計劃,打造書香班級。

每個學期都要給學生書目,引導孩子們讀一些好書。一本好書會帶領學生遨遊瑰麗多姿的知識海洋;一本好書會引導學生探索古今中外的無數奧祕;一本好書會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分清美醜。給學生圖書、給學生時間、給學生方法,讓學生與好書交上朋友。

每天午讀為學生讀課外書時間。要求孩子們每天帶一本自己喜歡的書,中午一進班就開始讀,如今我班的孩子午讀時間不管我在不在班上,孩子們都能夠認真的去閲讀。每次中午進班看着孩子們在温暖的陽光的照射下認真讀書的樣子,我就不由自主的打心眼裏高興。

我為孩子們精心製作了讀書卡,讀書卡的內容有:書名、作者、我學到的幾個新詞、我最喜歡書中人物(或角色)、我最喜歡書中的幾個句子、我最感興趣的、我要把最喜歡的內容畫成一幅簡筆畫。通過讀書卡的製作幫助孩子積累一些好詞好句,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豐富孩子的讀書作業。每次都會把做的好讀書卡,利用班級的“讀書角”展示出來,給孩子以鼓勵。

每週進行一次小練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每週給孩子們佈置小練筆我都會結合本週班上或學校舉行的活動以及節日、天氣變化、季節轉換、同學們之間發生的趣事來佈置本週的小練筆內容,讓孩子有內容可寫,真正的愛上寫作。這一學期孩子們寫了不少作文,圍繞季節轉換孩子們寫的有:《秋天》、《觀雨》、《掰玉米》;同學之間的趣事有:《比手勁》、《鬧笑話》;我當小導遊有:《八達嶺導遊詞》《開封導遊詞》;孩子自己記憶深刻的事:《包餃子》、《拔牙》、《騎自行車》。平時孩子的這些小練筆都寫在造句本上,定期會找一些寫得好的作文,請家長把電子稿上傳郵箱,再有我班的一位家長打印出來。放在作品欄中展示,讓其他孩子學習的同時也讓這些寫作優秀的孩子得到肯定。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孩子與書共舞,做一個快樂的讀書人!

大教學論閲讀心得篇7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閲讀教學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閲讀教學,多侷限於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中心思想、寫作特色方面,其實要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在閲讀教學中還必須要注重“讀”的訓練。因為,在新課程實踐中,語文教師一定要着眼培養學生閲讀的能力。“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朗讀是把躺着的書面文字,用聲音立起來,出口的聲音載着思想感情,增強了語言文字的可感性。學生通過反覆多遍的朗讀,與課文的語言文字反覆接觸,能深刻領會作者在字裏行間的語音節律,受到直接、強烈的感染。學習語言,單憑講解思想內容,寫作技巧,是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讀這一主線,反覆實踐,精於指導,學生才能從讀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終與作者的心靈相通。這種藉助讀而達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創造力的。也正是閲讀教學中由學生讀中理解語言的有效方法。

一、嘗試性朗讀嘗試性朗讀一般在剛接觸課文時進行,很多學生閲讀文章,往往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去了解和把握文章內容。這樣,就要注意教給學生攝取篩選信息的能力。

1、 學會尋找關鍵詞語。學會尋找關鍵語句,是一種攝取、篩選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學習《永遠的歌聲》一文時,教師提問:課文從哪幾件事體現了學生對老師的愛?開始,學生不知道該如何概括。教師提示説:你們能否從課文中找出能揭示問題的關鍵詞語嗎?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們很快把答案找出來。課文主要從學生為老師“採藥”和“捉魚”兩個方面體現了學生愛老師的特點。

2、 學會尋找中心語句。中心語句往往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有的起點題作用,有的起總結作用。學會尋找中心語句,也是一種攝取、篩選重要信息的能力。例如,學習《“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文章有哪些中心句能揭示作者的感悟?學生們帶着問題,很快從文章中篩選出有關的語句信息。在閲讀中學會尋找關鍵詞語和中心句,有利於增強學生攝取、篩選信息能力,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是大有益處的。

二、理解性朗讀。朗讀是理解課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讀和理解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理解地讀。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中我們不要輕易剝奪學生讀書的時間,不要動輒就要“朗讀”讓位,不要在完成了教學任務後,象徵性地讓學生讀一讀,使“讀書”通常成為一堂課的補白。我們要引導學生“熟讀精思”,“讀”出情,“讀”出韻,“思”出義,“思”出神,使語文教學充滿活力,煥發蓬勃生機。通過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邊思邊議,才能真正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這樣才能讀出課文感情。如學《明天更輝煌》一課,為了讓學生理解到位,我把這一課,進行三次導讀:第一遍指名讀,讓學生注意速度和重音,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第二遍教師範讀,讓學生知道注意適當的停頓,能使人感受到文章的意境,同時能加深理解具體語句的意思;第三遍學生輕聲讀,品味文章的意藴,深層理解文章的主題意義。教師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指導朗讀,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並通過朗讀加深語言文字的理解。學生只有把握文章主體意義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讀出感情。

三、感受性朗讀。真情實感是朗讀的靈魂。指導學生進行感受性朗讀時,要把理解思想感情和朗讀技巧有機地結合起來,指導時,可以作示範朗讀,要誘導學生去感受,讓他們進入“角色”,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發揮自己的創見性,去表現課文的思想感情。如教《桂林山水》一文,着重引導學生抓住桂林的水靜、清、綠和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結合文中插圖去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體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引導學生想象桂林山水的圖畫美,讓學生在邊看邊讀邊想中,有如身臨其境的感受。在這基礎上,再有感情地引導學生朗讀,這樣會產生強烈的感染效果。

四、品味性朗讀。傳統語文教學特別重視誦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讀得熟則不解説自曉其義”。學生學習課文,不是靠教師去分析教材,主要靠自己反覆誦讀、品味,加上教師講解、點拔來理解課文。因此,在新課程實踐中,我們仍要繼承這傳統語文教學的精華,讓學生進行品味性朗讀,可以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通過品讀,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鑑賞、領悟能力在朗讀的過程中,品味領悟課文所表露出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當然,如果只是“不求甚解”地讀,漫無目的地讀,這又陷於簡單、機械的操作。我們強調要“熟讀”的同時還要“精思”。古人注重“多讀”,更重“自悟”、“精思”,重視在熟讀中感悟。一篇文章,是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或是思想內容,或是寫作技巧,或是語言運用,或是藝術價值。在教學中,我們應當指導學生在閲讀中正確地加以理解、感悟,讓學生在品味感悟中對文章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有更高的認識,從而也提高了學生的鑑賞、領悟能力。

國小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數是閲讀的精品和典範,語言風格各異,思想內容豐富,表現技巧不同。因而,在新課程實踐中,語文教師在閲讀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加強“讀”的訓練,恰當地指導學生在“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認識,從而使學生從書中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提高閲讀能力。

Tags:教學 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