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走在藍色的田野上》讀後感範文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37W

在心裏煩躁時讀書是一個很好的靜心習慣,一本好的作品,是值得我們寫讀後感來紀念它的,你知道關於《走在藍色的田野上》的讀後感怎麼寫呢?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走在藍色的田野上》讀後感範文三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走在藍色的田野上》讀後感範文三篇
      《走在藍色的田野上》讀後感範文1

《走在藍色的田野上》,田野應該是綠色的,藍色的田野是怎樣的?會是大海麼?不是大海,但是,與大海的深邃相差無幾。讀《走在藍色的田野上》這本短篇小説集用了將近半年,不是小説不好看,也不是小説很長,作為短篇小説,它的每一篇都不長,但,我斷斷續續讀它的時候,發現,每讀一篇,我都需要合上書慢慢想想。這或許是我個人的感受,不能代替其他人的感受,但,於我,這個女作家沉寂八年之後寫成的這樣的短篇小説,作為當代的“愛爾蘭短篇小説女王”,這本書裏藏着一些我説不清晰,卻覺得沉重得讓人不得不思考的細膩。本書的推薦詞是2008年布克獎獲得者希拉里·曼特爾,也就是《狼廳》的作者寫的,在她的推薦詞寫道:“完美無瑕的短篇小説是極少有人能寫出的,愛爾蘭作家克萊爾·吉根的第二部短篇小説集《走在藍色的田野上》做到了……”的確,在我看來,吉根做到了,她甚至做到了讓我久久的沒有將這本書離開我的手邊案頭歸入書架裏。《走在藍色田野上》裏的那些很小很小的小人物的生活,那些生活在愛爾蘭的生靈們的生活:被母親送上父親牀的女兒;想要解決別人麻煩卻讓別人解決了自己麻煩的神父;失去了挽回戀人最後機會的男人;撿來小狗給自己最愛的小女兒當做生日禮物之後又被發現不是親生女兒而後賣掉小狗的護林員;找不到真正自由得不到真正生日快樂的哈佛高材生;要挽救自己婚姻的愛爾蘭共和軍出身的警長;兩個莫名其妙走在一起又莫名其妙地分開的各懷傷心的中年男女。每一個故事都有散文的風格,雜文的深刻,但卻是小説一樣曲折故事。每一個故事都精緻得可以成為書案上多寶格里珍藏的小擺件,無論從哪一個方向觀察,這些小擺件都充滿了生機,充滿了神祕的魅力。而每一次的觀察又都不會吸引讀者僅僅探索它的表面,而是渴望瞭解更深層次,但,這個層次卻又不太容易瞭解,總要讓人掩卷想想,想累了,放下來,過一段時間,又想去讀讀,不會愛不釋手,卻會時常惦記。就像愛爾蘭當代著名作家科爾姆·託賓説的:“這些短篇小説具有純淨的磨礪。他們帶着優雅、智慧和對節奏的超凡的敏鋭,為愛爾蘭遊戲的短篇小説傳統增添了新的篇章……它使得克萊爾·吉根成為愛爾蘭小説中集原創與傳統與一身的重要一員”作為《短經典》裏很薄很獨特的一本書,作為“那種稀有的作家”(理查德·福特語)克萊爾·吉根的文字讓人看見了平凡生活裏的戲劇性,同時,也將戲劇融入了平凡的生活,讓讀者跟隨她思考他人以及自我。偶爾翻翻,時常讀讀,受益匪淺。大概這書讓我讀得太久了,這篇文字我怎麼也寫不出來心中想寫的那部分,或許,這也正是本書的魅力所在。

《走在藍色的田野上》讀後感範文2

同樣是“短經典”中的一本,克萊爾•吉根展現的卻是完全不同的圖景。克萊爾•吉根是嚴謹的寫實主義,文筆帶有詩意,她是不會跳出來告訴讀者自己在哪裏的,她散淡地描述着植物、田野與風,那些就是她意見。結構完整,細節雋永,語言精緻。如果説寫實主義已成為一種相對封閉的體系的話,那麼,克萊爾•吉根為我們展現的是完美,她很好地將傳統繼承了下來,至少從這本書看,她與前代大師們站在了相同的境界之上。個人最喜歡《離別的禮物》,一個受到父親性侵的女孩終於告別封閉的田園,逃向美國,文中沒有流露任何激動,而是刻骨的冷漠與對未來的恐懼,她知道自己即將跨越人生中重要的一個階段,但她有一種宿命感,就像她接受了父親一樣,她知道生命中的一切只可遭遇,無法避免。蒼涼的大背景下無人庇護的小我,那份孤獨終於凝練成了麻木,這麻木中有忐忑有傷感有悲情有幼稚,最有趣的是,這篇小説是以“你”的口吻寫成的,克萊爾•吉根似乎在暗示,每個人都在離別中,我們都被傷害着,都在尋找一片可以逃的樂土。這是一篇足夠經典的作品,堪稱現實主義寫作的教科書。《護林員的女兒》同樣感人至深,展現了生活之惡,它窒息了夢想,強姦了愛與自由,人與人在謊言與貪婪中生存,最終,大房子被烈火焚燬,標誌着這一次生活徹底被否定。克萊爾•吉根小説更多展現的是鄉村風情,卻不脱離時代的焦慮,坦率説,不喜歡她寫實主義的風格,因為速度太慢,但不能不佩服她對人心的體察,與她相比,當代中國作家們實在麻木得毫無感受力。

《走在藍色的田野上》讀後感範文3

這是一本接近完美的短篇小説集。作者用極度剋制的冷筆調把那些孤獨以及瀕於絕望的人們攤開在紙上。據説這本是克萊爾·吉根短篇的精華。最初讀到的是《離別的禮物》,全篇沒有一處多餘的文字,也只是短短的一上午的時間,從女主角起牀到最後飛機上的哭泣,作者隱隱的暗示這樣的孤獨已經持續好多年了,至少從她母親把她推入父親的房間開始。其他的時候便是對小説人物動作的刻畫以及適當的回憶式的穿插,這種手法在全書中都被反覆用到,從整體來看就像一塊記憶拼圖,結尾處我們才能看清孤獨以及絕望的程度,不過是一個又一個看不清盡頭的深淵。孤獨和絕望給人類設定了一個感情範圍,在這個圈子裏,沒人可以看清未來的真相,於是“做夢變成了與跟人交談最接近的事。”這是無法自救的逃避,這是小説中主人公面對絕望和孤獨時從個人作出的反應。還有一種偏執的孤獨和絕望,“她説一個男人不可能在認清自己之後還獨自生活,她相信,對肉體的認識位於做愛的遠端。”這是面對外界的一種矛盾姿態。同樣是處於孤獨和絕望的境況中,人們卻很難達成統一,譬如:“這是她曾經想要的,但是兩個人很少在人生的特定時刻想要同樣的東西,這恐怕是人類最艱難的一件事。”孤獨和絕望是一個一旦走入便很難脱身的陷阱,“男孩喜歡獨自呆着,並不介意有時候別人把他遺忘。”可是作者沒有向我們提供脱身的辦法,因為現實生活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我們無法改變家庭對童年的影響,我們所成長的大環境,所謂“人是環境之子”,有時候我真是討厭這句話,不同的環境意味着每個人生而不平等。但作者向我們展示了這些孤獨絕望的生活的橫切面,用細膩的語言和巧妙的結構把這些生活刻畫的淋漓盡致。在讀完這部短篇之後我們應該至少不會像以前那樣麻木了,在看清真相之後我們要做的是跳出這個束縛我們多年的牢籠,重新邁進綠色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