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心得體會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46W

關於推動鄉村振興,你有什麼心得體會呢?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

  

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心得體會

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心得體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緊扣農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給農民羣眾帶來了新期待、新希望。”作為一名奮戰在農村工作的基層幹部,肩上更是扛着振興鄉村的艱鉅任務,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將黨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實好,才能把外來“輸血”幫扶轉變為自主“造血”發展,才能更好地推動新時代農村的發展。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築牢鄉村振興之基的重點。在脱貧攻堅的持續推進下,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但部分貧困山區受地理條件限制,歷史欠賬多、優質資源供給不足、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約,各項基礎設施都相對落後,水、電、路、污染處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這都成為了鄉村振興的掣肘。在實現振興鄉村的過程中,必須以完善基礎設施為重點工作,立足羣眾需求繼續大力實施民生工程,加快補齊水、氣、污染處理設施等突出短板,解決制約當地長遠發展的突出問題,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增強農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許多地區在脱貧攻堅的帶動下,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遠山區,在水、電、路、生態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後,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需政府給予大力支持。
  
  推動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實施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確保當地羣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而無論是解決農民就業還是確保羣眾增收,都需要以產業發展為基礎。農業強,產業必須強;產業旺,鄉村振興才有底氣。習總書記説,“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山區縣依山傍水,自然資源豐富,縣域旅遊發展前景廣闊。隨着全縣全域旅遊的發展,旅遊業逐步做大做強,也將進一步帶動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帶來紅利。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如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消除“空殼村”,是基層黨組織建設的一個熱點也是一個難點,更是農村如何打贏脱貧攻堅這場硬仗的關鍵。許多村集體沒有任何收入,不説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扶貧濟困,連基本辦公經費都全靠政府財政補貼,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緩慢是一塊突出的短板。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有政府補貼和村集體經營收入,政府補貼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只有通過生產經營,盤活村集體資產。國家出台“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一惠農政策,這是繼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後農村改革的又一項大事,目的是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怎樣讓農村閒置資源“活”起來,充分發揮土地制度紅利在鄉村建設中的作用,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農民切切實實得到實惠,這是當下我們正在積極推進的新課題,也是我們最終的奮鬥目標。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發展指明瞭方向和道路,是農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的重要體現,是黨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和關心。作為一名基層幹部,責無旁貸,應該為鄉村振興獻計出力,帶領羣眾發展致富。
  
  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心得體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緊扣農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給農民羣眾帶來了新期待、新希望。”作為一名奮戰在農村工作的基層幹部,肩上更是扛着振興鄉村的艱鉅任務,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將黨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實好,才能把外來“輸血”幫扶轉變為自主“造血”發展,才能更好地推動新時代農村的發展。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築牢鄉村振興之基的重點。在脱貧攻堅的持續推進下,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但部分貧困山區受地理條件限制,歷史欠賬多、優質資源供給不足、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約,各項基礎設施都相對落後,水、電、路、污染處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這都成為了鄉村振興的掣肘。在實現振興鄉村的過程中,必須以完善基礎設施為重點工作,立足羣眾需求繼續大力實施民生工程,加快補齊水、氣、污染處理設施等突出短板,解決制約當地長遠發展的突出問題,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增強農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許多地區在脱貧攻堅的帶動下,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遠山區,在水、電、路、生態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後,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需政府給予大力支持。
  
  推動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實施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確保當地羣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而無論是解決農民就業還是確保羣眾增收,都需要以產業發展為基礎。農業強,產業必須強;產業旺,鄉村振興才有底氣。習總書記説,“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山區縣依山傍水,自然資源豐富,縣域旅遊發展前景廣闊。隨着全縣全域旅遊的發展,旅遊業逐步做大做強,也將進一步帶動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帶來紅利。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如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消除“空殼村”,是基層黨組織建設的一個熱點也是一個難點,更是農村如何打贏脱貧攻堅這場硬仗的關鍵。許多村集體沒有任何收入,不説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扶貧濟困,連基本辦公經費都全靠政府財政補貼,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緩慢是一塊突出的短板。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有政府補貼和村集體經營收入,政府補貼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只有通過生產經營,盤活村集體資產。國家出台“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一惠農政策,這是繼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後農村改革的又一項大事,目的是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怎樣讓農村閒置資源“活”起來,充分發揮土地制度紅利在鄉村建設中的作用,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農民切切實實得到實惠,這是當下我們正在積極推進的新課題,也是我們最終的奮鬥目標。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發展指明瞭方向和道路,是農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的重要體現,是黨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和關心。作為一名基層幹部,責無旁貸,應該為鄉村振興獻計出力,帶領羣眾發展致富。
  
  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心得體會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魂,振興鄉村文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但是,長期以來,受制於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鄉村文化建設面臨諸多困境,農民不再珍惜傳統文化:無論是拜金主義盛行,傳統價值觀念扭曲,還是不良風氣的傳播賭博、天價禮金等惡習的侵染……現實的鄉村無法安頓農民的靈魂,進而也無法安放一個有五千年農耕文明傳統的中華民族的靈魂。因此,加強鄉村文化建設,要讓傳統文化延續下去、把綠水青山保護下來,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振興鄉村文化需開展文化活動。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基層文化活動,才能讓鄉村文化真正活起來、火起來。當下,農村地區文化發展滯後,“好山好水好無聊”,是回鄉青年的調侃,無疑是對部分農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時代節奏的生動反映。在感慨農村春節“千家萬户搓麻聲”時,其實更應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滿足農村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為人們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間,無論是傳統廟會節慶活動,鼓勵開展秧歌、社火等異彩紛呈的文化活動;還是各鄉各鎮自導自演新潮“村晚”,結合地區實際,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才能驅動鄉村優秀文化精神的再現與重塑。
  
  振興鄉村文化需豐富文化內容。不同年齡層次的農民對農村文化活動的認同和參與呈現顯著差異。當下,大多數農村地區老年文化活動比較紅火,卻忽視了青年文化活動。很多80後、90後不願意留在農村,不僅是因為城裏收入高,而且是因為城市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對他們有着巨大吸引力。如何針對不同羣體開展相應的文化活動,是當前農村文化建設的一個緊迫課題。農村文化建設不能搞“大鍋飯”,只有區分不同羣體,增強農村文化建設的針對性,才能使優秀文化內化於農民心中,指導他們的行為和實踐。
  
  振興鄉村文化需建設文化陣地。文化陣地是文化發展載體,是羣眾文化生活開展的依。在當下紛繁複雜的思潮中愈發凸顯出文化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然而農村基層文化場所建設仍然十分滯後。在全國範圍實施的“農家書屋”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圖書、報刊來源有限,部分科技、法律書籍內容陳舊,書籍的種類比較單一,特別是貼近農民實際的種植、養殖等方面的書籍較少,而更值得關注的是,農家書屋已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為數不多的亮點所在。文化場所是鄉村文化發展的根基,是文化活動開展的依託。故而,應加強文化陣地建設,為鄉村文化發展築牢根基。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樣的願景,不僅僅是好山好水,鄉愁之中更應有文化的繁榮與發展。農村文化的根脈需要傳承,記憶需要留續,用文化振興,建設農村精神文明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