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3000字讀後感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9.03K

讀後感是一個展現我們文學素養和思考能力的機會,讀後感有助於我們培養對文學作品的獨立思考能力,不僅僅聽從他人的解釋,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3000字讀後感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3000字讀後感5篇

3000字讀後感篇1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第一反應是——作為一個由五千年文明的國家孕育的子女,費孝通先生寫的這本書,值得我們去讀。

文章開篇即提到“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土性的”。説明中國從根本上講是一個農業大國,而作為農民,自然而然的被視為“鄉下人”,因為“鄉下人”這個稱呼,從褒義上來講,它表示的是農民淳樸,忠厚,本心做人的性格:從貶義上講,則帶着幾分蔑視,意味着農民的愚昧、木訥、遲鈍、沒見識、沒文化、落後的常態。

中國封建社會時期,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是經濟基礎,農耕文明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明,其實早就奠定了中國社會“鄉土性”的文化基礎。農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自古以來,農業的發展是在土地的基礎上。農民播種、耕田都要依靠土地。所有的農業都離不開土地,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鄉下人對於農業的無土栽培。同時也説明了土地對中國社會有重要意義。

在“文字下鄉”一文中,作者説明並闡述了中國的鄉土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鄉民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圈子裏,人們在生活上社會作業都是與一些熟人。這就意味着人與人是直接接觸的。而作為文字,字是人與人之間間接接觸的工具,是依賴象徵體系和個人的記憶而維持着的社會共同經驗。所以,在鄉土社會這一熟人社會中,“文字”處於一種非必要狀態。人們喜於用語言表達和交流,所以文字下鄉必定會受到一定阻礙。文字作為一種知識和經驗的傳播媒介,要在鄉土社會中得到廣泛使用,就必須要使文字滲透到鄉土社會中。也就是現只有中國社會的鄉土性的基層發生了變化,文字才能下鄉。

?鄉土中國》這本著作反映了中國的實際狀況,又是具有很強的理論深度的著作。在中國學術界,具有較大的影響。成為許多學者研究中國問題的必讀書目。

回顧宋朝時著名的《清明上河圖》,還原出來的中國鄉土社會特有的“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祥和、安定的社會。而今,在黨的領導下,老百姓的日子期盼更富足、祥和的社會生活更讓人期待。全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主義價值觀,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已成為新一代中國社會的必然發展方向!

3000字讀後感篇2

“我們也是星塵。”“我們是幾十億年前熊熊燃燒的那場大火所爆出來的一點火花。”——挪威喬斯坦·賈徳《蘇菲的世界》世上先有雞後有蛋,還是先有蛋後有雞?這個問題一直為人類所津津樂道。這個其實就是“我是誰”“世界從哪裏來”等諸多問題的一個形象表述,都是人類在追問我從何而來,是否存在的問題。我是誰?我是否存在?我花了十八小時五十五分鐘時間閲讀完了《蘇菲的世界》電子書,這本書會不會隨着虛擬數據的撤銷而煙消雲散?到時我該懷疑自己是否看過這本書,還是隻是夢遊了一番。

於是,非得去書店買一本紙質的《蘇菲的世界》回來,才心理踏實的覺得自己確實在過去的十天時間裏被喬斯坦·賈徳狠狠地“愚弄”了一把。在追着《蘇菲的世界》超二分之一多的時間裏,我跟着那個14歲的少女蘇菲陷入了一個又一個謎團,在神祕導師艾伯特的指引下,與蘇菲一起開始思索,企圖解開這些謎團。“許多人對於這世界的種種也同樣有不可置信的感覺,就像我們看到魔術師突然從一頂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一隻兔子一般。”這小白兔就好比整個宇宙,“而我們人類則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處的微生物。不過,哲學家總是試圖沿着兔子的細毛往上爬,以便將魔術師看個清楚。”

於是,一個又一個的歐洲歷史上試圖解釋自己對人類、對社會、對世界,乃至對宇宙的看法,試圖看清楚“魔術師”的哲學家輪番登場,隨着神祕的艾伯特之口,他們的哲學主張在蘇菲的世界裏漸次展開——從遠古神話、自然派哲學家,德謨克里特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經過了中世紀對---義及真理的探索的哲學家,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笛卡爾、斯賓諾莎、洛克、休謨、柏克萊,再到康德、黑格爾、祁克果、馬克思、達爾文、弗洛伊德等等,這簡直就是歐洲的一部哲學史,曾經,現在,乃至未來都將對人類的心靈世界造成巨大的衝擊。

雖然,對書中的許多哲學觀點還是一知半解,模模糊糊,但不可否認這真的是一本“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的奇書。在我一直為蘇菲所遇到的奇異的事情而疑惑不解的同時,我感覺蘇菲就是一個鄰家女孩,正經歷着一段奇遇,那時,我的心情隨着蘇菲的心情而起伏不定。我渴望早點看清那個在明信片上出現的六月十五日生日的,有個糊塗的父親——把生日禮物託給與她素不相識的蘇菲轉交——的十四歲女孩席德的真實身份。可是,隨着艾伯特和蘇菲意識到自己被席徳的父親——一個聯合國駐黎巴嫩的少校——控制並作為女兒生日娛樂的禮物時,我的心也隨之糾結起來,那是一個怎樣的“神”一樣的人物呢?居然無處不在,無所不能?能耐大到能夠預測到艾伯特和蘇菲的行蹤舉動,並隨意調動文學作品裏的人物——小紅帽、賣火柴的小女孩、吝嗇鬼等等,來幫助蘇菲理解某種哲學思想。那些時刻,我分明感覺到蘇菲和艾伯特的世界是那麼的觸手可及,而席徳與她的少校父親只不過是那面魔鏡裏的一個影像而已。

當以為是影像的席徳與她的父親慢慢浮出紙面,真真切切的存在於地球上時,蘇菲“突然領悟到了生命只不過是一場夢境而已”,於是,她陷入了“存在的焦慮”之中。我是真實的存在嗎?“如果我們是虛構的人物,我們就沒有權利相信任何事情。”但他們心有不甘,於是艾伯特和蘇菲開始了試圖反抗少校的控制的歷程,最後在花園宴會上“消失”,“溜出到了故事外面去了”。

原來,蘇菲和艾伯特只不過是少校艾勃特筆下文學作品的主要人物而已。説起來真的極具反諷意味。我明知道自己在閲讀一部文學作品,作家喬斯坦·賈徳筆下的人物本就是作家虛構出來的人物,可我卻為蘇菲和艾伯特是否存在的命運而感歎,為少校操縱他們思想而緊張。既然蘇菲和艾伯特都是艾勃特創作出來的故事人物,再退一步説,少校和席徳也是作家喬斯坦·賈徳創作出來的人物,一切看似真實的卻並不存在,我又何必感歎他們誰是存在的誰是不存在的呢?薩特認為:“生命中的意義必須由我們自己來創造,存在的意義就是要創造自己的生命。”那些文學家創造出來的人物縱然再鮮活,富有生命力,卻始終不是由人物自身創造出來的,歸根到底,都是虛無。然而,他們又分明存在,蘇菲和艾伯特逃出少校故事之後,開始了祕密趕往席徳的家,途中遇到了一個格林童話故事來的老婦人,老婦人帶領他們走到一小塊林間空地,那兒有幾棟薑餅、糖果、糖霜做的棕色小屋,院子裏有一羣人在跳舞,“其中許多蘇菲都認得,有白雪公主和幾個小矮人、懶傑克、福爾摩斯和小飛俠。小紅帽和灰姑娘也在那兒。許多不知名的熟悉的人物也圍在火堆旁,有地精、山野小精靈、半人半羊的農牧神、巫婆、天使和小鬼。蘇菲還看到一個活生生的巨人。”

原來,這又是另一維度空間的存在。從古到今,無數的文學家創造出來無數的生命,這些生命靈魂總該有個安頓之所吧?下午坐公交車時,看着車載視屏裏的深海里五彩斑斕的魚,腦海裏盤旋着的都是這些魚存在有何意義?難道就是為了在漆黑的海底游來游去?擴而大之,身邊的花草樹木、飛鳥蟲獸,乃至自然萬物,它們的存在又有何意義?壽命長如山川,短則如朝生夕死的蜉蝣,它們的存在是不是隻是為了點綴這寂寥的宇宙?地球是不是就是一面魔鏡,造物主透過魔鏡能看到自己創造出來的作品在循着各自的軌跡活動?而現在人類花了幾千年的時間才發明了電影電視,讓人類可以看到動態的我生命。

從這個層面來看,人類是否就是書中的少校,而造物主就是作家喬斯坦·賈徳?如果造物者是一個魔術師,我們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包括自以為高人一等的人類是不是就是魔術師演變出來的一個又一個幻影呢?如果是這樣,那我們人類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又有何不同?終歸都是一個個虛無的影像罷了。兩者生存的空間也該是平行空間吧!炎熱的夏夜,人們總喜歡仰望浩瀚的天宇,深情凝望那一顆顆或明或暗的星辰,可是,“當我們注視着銀河中一顆距離我們有五萬光年的星星時,我們看到的是那顆星球在五萬年以前的情形。”此時,你是否有種失落?有種恍如夢境的感覺?是否想知道那些此刻映入眼簾的星星此刻是否還在?是存在還是虛無?如果此時,離我們最近的一顆距地球有四光年的恆星上有一個人正用一具強力的天文望遠鏡對着你看的話,他看到的將是四年前的你,而此刻的你將在四年後才被看見。此時,你是否覺得追問人的是否存在比追問我是誰更有意義?

人生如星塵,能在地球上駐足多久?物質終將逝去,靈才能在永恆之鄉永生!在《蘇菲的世界》裏,喬斯坦·賈徳用巧妙的方法講述了一系列深奧的哲學問題,真是讓人佩服!即使被“愚弄”也心滿意足!

3000字讀後感篇3

如果一個人,沒有思想、沒有追求,隨波逐流,無異於行屍走肉,那麼即使身邊人羣環繞,也依然會感到內心孤獨。

?百年孤獨》這本名著講述的是布迪亞家族的發展史,整部作品講述了他們家族是如何創建土耳其大街,從一無所有到飛黃騰達再到衰敗沒落。

敍述了布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孤獨,每個人都生活在家庭生活裏,生活在熱鬧的大街上,在看似熱鬧的場所,家族人口之多,然而每個人卻都很孤獨,沒有可以理解彼此心靈的、懂得自己的人存在。所以在喧鬧華麗的家族下每個人都很孤獨,這些孤獨體現在年輕時期,更體現在老年時期。

作為家族的創始人,土耳其大街的開拓者,何塞。阿爾卡蒂奧。布迪亞每天沉迷學習科學,鑽研一些與科學有關的任何東西,可以運用到生活中,甚至不顧妻子的反對,拿出家裏一切可以運用的錢財,在吉卜寨人來的時候不惜一切代價換取與科學有關的東西。然而,由於他的想法過於超前,又沒人能理解,他自己甚至有些癲瘋,最後被家人捆綁在一棵大樹上,最後死去。他的孤獨在於沒人能理解他思想的高度。

他的妻子——烏爾蘇拉辛苦地操持起了整個家,帶着這個家走向繁榮,而且用心的教育了布迪亞家族幾代人。然而卻沒有人真正關心過她的生活,甚至自己到老年時眼睛失明好多年,後輩都無人可知。活了一百多歲,最後孤獨終死,真是太過可悲,沒有任何人真正的關心過她。

他們的大兒子何塞。阿爾卡迪奧,由於剛步入青春期,又沒有父母真正關心他心裏所想,因而情竇初開,亂了心數,在意亂情迷之下卻和庇拉爾產生了情愫,而這種感情沒有走心,只是為了排解黑暗的孤獨,最後讓庇拉爾懷上了孩子,自己卻一走了之。

奧裏利亞諾,烏爾蘇拉的二兒子,年輕時就喜歡獨自在作坊裏煉製小金魚,絲毫沒有情愛之感。直到後來遇到了還是個孩子的雷梅黛絲,他親手把她養育成人後和她成婚。雖然有很大的年齡差,婚姻生活卻過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雷梅黛絲意外身亡,他又回到了孤獨的作坊中,心靈也也異常孤獨。後來,他為了排解孤獨,參加了戰爭,發起了32場內戰,和好多女人有過情感上的糾纏,生下了17個兒子。但是他絲毫沒有任何感覺,內心仍然感到很孤獨,甚至到最後他也不知道自己為何發起戰爭。直到老年,還是在家裏製作小金魚,直至老死。

這裏邊還有好多好多人,直到他們的第七代出世,這個百年家族裏的每個人都很孤獨,都是活在自己的生活中,內心沒有人走進,來分享他們的內心,關照他們的內心,才使得一個個人在人數眾多的大家庭裏會幹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與身邊的人做好溝通,包括家人、愛人、朋友,來理解他們的內心,方能擺脱真正的孤獨。

而在書中也暗示到了擺脱孤獨最好的方法就是“擁有愛情”,這其實也説明了還是要找個懂自己的人,愛情是要心靈上的相通。同時我也認為一個人排解孤獨還可以是“友情、親情”。只要是思想和自己相同,志同道合的人,靈魂上可以溝通,特別懂自己心之所想,那麼便不會有那麼孤獨。

同時,最重要的是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要足夠豐富,要有自己的思想。這樣縱使他每日獨來獨往,那麼也不會感到孤獨。如果一個人,沒有思想、沒有追求,隨波逐流,無異於行屍走肉,那麼即使身邊人羣環繞,也依然會感到內心孤獨。

?非暴力溝通》中有一段話寫道:

“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技術的進步最終被用來摧毀人類,那麼,並非是暴行導致人類的滅亡,當然,更不能説是復仇行為使人類滅亡……人類的滅亡,卻是因為現代人唯唯諾諾、缺乏責任感,畢恭畢敬地服從各種命令。我們所看到的悲劇和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劇,並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從的人、聽話的人越來越多。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同時,一旦一個人失去了自己的思想,也會不知不覺間變成了危險人物。

因而生活中擺脱孤獨的方法,就是找到值得傾訴的人,志同道合的人,道出心中之事,這樣才會感到心裏有所寄託。同時,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要豐富起來。

有很多自殺的人,如果在自殺之前能夠有個知心好友和他們進行傾心相談,瞭解心中的苦楚,應該就會減少很多自殺死亡率,其實很多人自殺也是孤獨的另一種表現。

之前我教過的一名學生,每次來我課上都淚眼朦朧的來上課,一問果不其然不是和家長吵架就是在學校生老師的氣了或者和同學吵架了。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內心很是敏感,感覺沒有人理解她,感覺自己的媽媽不可理喻,一點都不懂她,不理解她,特別委屈。因此每次上課前都要有半個小時左右時間來調解孩子的情緒。

剛剛好之前新東方組織了一場培訓,就是有關於“如何和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相處”。於是我開導她,鼓勵她的同時也調解她與她媽媽之間的關係,孩子的心情就好轉了很多。因為她認為孤獨的內心有人懂了,有人瞭解了。其實孩子是很好的孩子,只是有時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方式要換種模式,要讓孩子知道家長了解她內心的孤獨。

電影《牧馬人》中,男主的父親老年之時已在美國成為億萬富翁。然而他卻感慨的説出:“在財富上,我是個億萬富翁,可在感情上,我卻一貧如洗。説得準確一些,我是個乞丐。”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他的兒子老許,雖然他們在草原的生活過得艱苦樸素,但是他卻生活得很踏實很幸福,因為有他的老婆一直陪着他,愛着他。可見生活條件的好壞並不能決定一個人孤獨與否。

一個人精神世界的豐富才是真正的擺脱孤獨。

毛主席當年在湖南上大學時,常常身無分文,但卻與蔡和森等好友每天過得很充實,讀書寫文章、談論國家之事。可見,一個人精神世界的豐富才是真正的擺脱孤獨。

特別喜歡這段話:“從古至今成大事業者必經過三種境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地也;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地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地也。”

雖然獨自一人在外多年,但是我卻可以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逛街、一個人旅遊,一個人去做任何可能別人想不到的事情。

晚上,下班之後,批改着學生作業。夜半時分,聽着歌曲,看着自己喜歡的書籍,還有如此刻一樣寫着讀書筆記,一個人的生活也可以很豐富多彩,又過得很充實。

每個人內心可能都會有孤獨之時,但是要看自己如何來消遣孤獨。其實,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才能成就大事。

3000字讀後感篇4

剛剛接觸到這本滿是學術言論的書,我是牴觸的,覺得這書不是與我“同一世界”的事物。但畢竟是必讀書目,在老師的引導與同學的陪伴下,我慢慢靠近它,漸漸發現自己改變了對《鄉土中國》的看法。

它不像我以為得那樣生澀難懂。文中常有生動的實例,如“文字下鄉”一篇提到,教授的孩子雖在學校成績好,被誇聰明,但與鄉下孩子在一起捉蚱蜢時,卻遠不及他們靈活敏捷,這有力闡釋了一個人的知識文化水平與個人所處環境的需要有關,鄉下人也並非愚的道理。

它不像我以為的那樣遠離生活。“差序格局”一篇中提到“我們的格局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想想自己的生活,的確擁有與自己關係遠近不同的人形成的如“波紋”般的交際圈。

它更不像我以為的那樣平淡無趣。這本書充滿了富有浪漫亦或哲理意味的句子。“從個人説,這個世界不過是個逆旅,寄寓於此的這一陣子,久暫相差不遠,但是這個逆旅卻是有着比任何客棧、飯店更雜復和更嚴格的規律……只此一家,別無分店。”,“一個孩子在一小時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會超過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會指摘的次數。在最專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會比一個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過日子為難過。”……它們激起我對此書的閲讀興趣,同時引發了我更深刻的思考。

“我敢於在講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盤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因為我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教育辦法。我並不認為教師的任務是在傳授已有的知識,這些學生們自己可以從書本上去學習,而主要是引導學生敢於向未知的領域進軍。”通過此書我也瞭解到,作者費孝通先生,原來是這樣一位富有勇氣與探索精神的開拓者,着實令我敬佩不已。

在這本書中,還有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句話:“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的了。從土裏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在如今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鄉土社會這種中國人民世代繁衍生息形成的固有結構,是保存還是被改變……大概會引起很多人的沉思吧!

?鄉土中國》一書,讓我收穫了很多,在我的學習生涯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3000字讀後感篇5

春節前最後一次來成都,恰有一日閒暇,原本想去三星堆,因路程過遠,往返大概三四個小時不説,明日回程今天下午又要做核酸,不如宅在酒店看書寫字。

翻開《紅樓夢》,卷首即印一首詩: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詩文讀完,內心悽然。彷彿是給文章作了一個註腳,以生命之鮮活靈動,卻在世間演繹出一個個荒唐不羈的故事,身涉其中而不覺,抽身以記才看來皆是血淚。作者深情記下一段往事,你來讀,又能品出幾分滋味兒呢?

?紅樓夢》原名《石頭記》,在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中,作者開卷即交代了寫作因由。女媧在大荒山無稽崖煉石補天,剩下一塊未用,棄於青埂峯下。這塊靈石見36500塊補天石均已有用,獨自己無用而內心鬱結。一日,逢一僧一道在這塊靈石旁邊歇腳聊天,説到人間種種榮華富貴,讓這靈石動了凡心,既然補天無望,不若往人間歷經見識一番,總強過在這峯下風吹日曬,百無聊奈。僧道勸阻,紅塵之事快樂不能永持,“樂極生悲、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好夢,萬境歸空,不如不去的好”。但拗不過靈石苦求,遂將其變成扇墜大小的美玉,攜去人間。數百年後,石頭將其在人間種種歷練編述出來:“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細推了去,覺其行至見識,皆出於我之上,何堂堂之鬚眉,誠不若彼一干裙釵......雖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閨閣中本歷歷有人,萬不可因我不肖,則一併使其泯滅。”故以將真事隱去(甄士隱),而借假雨村言(賈雨村)之開端延展出一段故事。

在中國古典戲曲、小説中,不乏寫女性的作品,比如《西廂記》、《牡丹亭》、《警世通言》,但大多寫才子佳人或痴心女子負心漢,女性角色是依附於愛情而存在的——為情生為情死,幾乎沒有情愛之外的自我。而這些愛情是需要寄託男性來實現的,男性或者準確地説專情而負責任的男性於是成了如同救世主般的存在。至於女性到底怎麼看待自己和所生存的世界,她們內心有着怎樣的豐富多彩,並不是作者關心和關注的話題(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男性)。《金瓶梅》也不例外,女性角色的描寫雖然有或動人或可悲之處,但幾乎是宮鬥劇的版本。《楊家將》雖然也有提到女性角色,但頌揚的是巾幗不讓鬚眉的忠君愛國,女性本體形象倒是模糊的。《紅樓夢》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開宗明義為閨閣作傳,曹雪芹用一支驚魂落魄筆,泣書成恢弘錦繡文,女性角色立體形象,精神豐美,感人肺腑,如在眼前,是以“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緊隨其後,才有了吳汝珍的《鏡花緣》,全書着墨在於女性心氣見識才學,可謂是男性視角中塑造女性人物形象的一大進步了。

西方靈河岸邊三生石畔有一棵絳珠草,在乾渴中得到赤霞宮神瑛侍者日日灌溉,絳珠草修得靈性後對這一段灌溉之情未得報答而愁苦鬱悶。恰逢神瑛侍者下凡歷練人間,絳珠仙子便也要求下凡為人了結灌溉之情。這一段話絳珠仙子説的非常動人:“他是甘露之惠,我並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世間種種皆因前緣而起。我們常説,若無相欠,怎會相見。某一天,你愛上一個人,卻不知道為何而愛,心甘情願低伏做小,卑微到塵埃裏去,解釋不了,或許是前世欠下的吧。

故事從鄉紳甄士隱家説起,甄士隱良善心慈,家庭富足,年過半百生了一女兒叫英蓮,百般疼愛。甄家隔壁的葫蘆廟寄居着一個窮儒生賈雨村,士隱見他雖窮困潦倒,但才華見識皆不凡,有意幫助於他,便資助銀兩使其得以上京趕考。到了元宵節,家人將英蓮帶去看花燈,卻不慎丟失,到處找也找不到,甄士隱夫婦痛的痛,病的病,一個家便死去了一半。沒過多久,葫蘆廟發生火災,將附近一條街都燒了,甄家在隔壁更是燒得什麼都不剩,便變賣了田產投靠岳父去了。誰知岳父家也是捧高踩低的,不受待見的甄士隱在貧病交加中徹悟性空,便出家去了。一日,甄家一名叫嬌杏的丫鬟在門外買線,碰到一台官轎過去,沒想到居然是新上任的地方官賈雨村,賈雨村因在甄家與嬌杏有一面之緣,念念不忘,故將嬌杏納為妾室,後來嬌杏生下一個兒子,雨村正妻病故,便將嬌杏扶為正妻。

在這一段故事中,甄家從詩禮小康到妻離女散的沒落,雨村從窮酸困苦到情場官場的得意,兩相對比,閒閒筆墨中盡是出其不意的禍福難料和世事不公。甄士隱“稟性恬淡,不以功名為念,每日只以觀花修竹、酌酒吟詩為樂,到是神仙一流人品”,這樣一個樂善好施、深明大義又不貪慕虛名的人,並沒有得到好報,唯一的女兒走失,家財全盡。得到甄家資助卻不辭而別(不厚道),做官後得知甄家事故僅“傷感歎息一回”(僅人前作態,無同情心),對甄家女兒走失以一句“自使番役務必探訪回來”卻並未着力幫助尋找(虛情假意),為滿一己情慾求取丫鬟(自私自利)的賈雨村倒心想事成了,真是對現世莫大的諷刺。一則世態淒涼,一則人心難測,沒有半點誇張的痕跡,鏡子似的真實呈現在人面前。唯其真實到讓人無可奈何,不禁心生悲憫。

通過甄士隱夢中交代靈石、神瑛侍者、絳珠仙子這一段公案的緣由,在“太虛幻境”前得見“假作真時真亦家,無為有處有還無”,照見人世一切空相,得窺一半天機,對甄家命運的解讀也已埋下伏筆:“慣養嬌生笑你痴,菱花空對雪澌澌。好防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時。”在命運的輪盤前,即使預知了結局,沒有經歷後半段,依然解不出這支籤。不是痴——在烈火烹油般的花團錦繡前,看不到隱藏其後的殘花滿地,斷壁頹垣。是缺少認知,缺少痛徹心扉後的恍然大悟。

如果説命運從一出場就可預知結局,你還來這世間一趟嗎?“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堂,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樑,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甄士隱是了悟了塵緣,然而,靈石來了,神瑛侍者來了,絳珠仙子也來了,歷繁華也好、還眼淚也罷,都是預知的結局,那麼生的意義何在?這是一個大的話題,也是一個人類尋找了千百年答案的話題。在《紅樓夢》的貪嗔痴中糾纏出的一段段故事,千絲萬繞中一個個因緣輪迴,叫人看得真真切切,但是否明明白白了呢?或許有,或許不見得。

Tags: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