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書的讀後感3000字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93W

讀後感可以讓我們更加註重細節和文學細緻的品味,寫讀後感是一種深度閲讀的表現,它要求我們仔細思考和分析文學作品,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書的讀後感3000字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書的讀後感3000字7篇

書的讀後感3000字篇1

在本學期我們重點研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它被譽為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前八十回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講述了四大家族蔣史王薛慢慢因腐敗衰落的故事。當然,其中的主線就是膾炙人口的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雖然他們的愛情以悲劇而告終,但在封建社會中,這種並不常見的愛情與他們的相處方式仍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為了使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故事更富有神話和命中註定的色彩,曹雪芹做了去多鋪墊:賈寶玉前世是神瑛侍者救了林黛玉的前世絳珠草,而絳珠草願意用自己的眼淚來報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而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此後黛玉為何一見到寶玉就動不動流眼淚。其他的角色曹雪芹在小説的一開始也早就交代了他們的結局,例如探春的判詞: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中就暗含了探春遠嫁的結局。

在紅學家的眼中《紅樓夢》是一部值得用一生去鑽研的傳世著作,但其實還沒有開始《紅樓夢》的時候,我卻對紅樓夢裏面的人物有不少的誤解。我認為黛玉是一個奇怪的女子,身體柔弱卻動不動愛使小性,對賈寶玉甩臉子,櫻桃小嘴裏總吐不出好話來。可讀了《紅樓夢》我才知道黛玉的好:她早慧,初進賈府就牢記母親生前的囑咐:"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他近日所見的這幾個三等僕婦,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況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要多説一句話,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恥笑了去。"她總是眼看心想,暗暗審視;然其言行舉止,卻又那樣彬彬有禮。她"心較比干多一竅""因其母名賈敏,"他讀書凡‘敏’字他皆唸作‘密’字,寫字遇着‘敏’字亦減一二筆。"她最與其他女子不同的是,他不受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當襲人寶釵看到寶玉不學無術,不想參加科舉做官時,總要訓上寶玉兩嘴,而黛玉卻從不如此教訓寶玉,我想這也就是為何黛玉頻頻與寶玉吵架,而寶玉從不對黛玉發脾氣的原因之一——他們擁有相同的價值觀。

黛玉進賈府這一章節,也被選進教材中,所以我就就這一章節,寫一寫我對其中除黛玉外的幾位女性人物的看法。王熙鳳,無疑是賈府的實權者,他來自賈史王薛四大家族中的王家,自小被當做男孩子來培養,使得他有能力掌握寧榮兩府的起居日常。他性格開朗,能説會道,在這一章節中也有體現,忽然後院一聲笑語:“我來晚了,不曾迎接遠客。”這就是著名的“先聞其聲,後見其人”一下子將所有人的注意全都吸引了過去;當王熙鳳拉林黛玉的手説:“天下竟有這樣標緻的人兒?競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只可憐我這妹妹這樣命苦,怎麼姑媽偏就去世了!”説着就拿手帕試眼淚。他先是誇讚了一番黛玉,接着就考慮到此刻應掉幾滴眼淚,便哭了起來,賈母一句話就又喜笑顏開起來,可見其察言觀色的能力。他也有狠毒的一面,因賈瑞多次騷擾自己,就狠心要殺掉他。但這在我看來並不應讓人厭惡王熙鳳,這正是他身上所被賦予的,新時代的女性應有的,維護自身的一種能力和意識。

賈母,賈府裏最尊貴的人物,可謂是萬人之上。馬瑞芳老師曾評他為“史上第一外祖母”,説的就是他對寶玉和黛玉的愛護是史無前例的。可賈母也是這賈府裏少有的通透人物,他一步步走上了最高的寶座,通曉了人情世故,處事圓滑,似乎從來沒有出錯的時候。在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時候,各個小姐夫人們都懷有嘲弄劉姥姥的意思,劉姥姥也故意笑料百出,而賈母卻並沒有存心取笑的意思。我不知道賈母是否擔得上“史上第一外祖母”的名號,但我知道賈母並非一般的封建小姐。

王夫人,賈寶玉的母親,將自己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銜玉而誕的賈寶玉上,所以無時無刻不注意着寶玉身邊的一草一木,在一開始,我很羨慕寶玉有這樣的母親,在父親要打自己的時候,母親能捨身來護住自己,所有的東西都想着自己。可王夫人內心並不是想表面一樣的可親,當看到金釧兒和寶玉調笑,便趕走了金釧兒,最後導致了金釧兒跳井自殺;覺得丫頭們有勾引寶玉之嫌,一怒之下查抄了大觀園,趕走了病重的晴雯。所以這真的算得上一個慈母嗎?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紅樓夢》所塑造的人物個個鮮明,更是體現了曹雪芹自己對於封建社會的觀點。

書的讀後感3000字篇2

《鄉土中國》一書是社會學巨擘費孝通老先生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後期根據他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期間所講“鄉村社會學”課程內容講稿整理編寫而來。這本書雖然歷經七十餘年,但棲它的研究卻仍然具有現實意義,是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的重要思路,書裏自對我國的很的社會現象進行了深層次剖析。

我對該著作的認識是逐步加深的,我認為這部社會學鉅著不應在當今社會受到冷落。反覆讀了《鄉土中國》後我有三點感想:

一是中國人的安土重遷。由於中國傳統文化是屬於農業文明,中國是以農業為根基的文明古國。整個中原文化都建立在對土地深厚的依賴之上,所以我們和許有外國、遊牧民族、水上民族不同。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我們不隨意更換自己的住房。如果遇到拆遷這樣的事情,我們門會較抗拒,中國人對房子有自己的情結,這也是我們房價居高不下的一個社會除原因。

二是“熟人社會”,由於鄉土社會傳統,從而着成了一個生於斯,長於斯的社會。

鄉土社會發源子村落。在一個村子裏,周圍的人都是熟悉的,沒有陌生人的,大家都依靠着同一塊土地生活,彼地相互信任、依賴。也由比形成了一個由私關係引由面出的“差序格局”的人際關係。

就像一塊石頭投入水中激盪出漣漪一樣越靠水波中心的地方關係越緊密;越遠的地行關係就越疏遠,因此而形成的熟人社會。關係近的風事好商量,工作開綠燈;不屬於自已人的,便什麼事都很難有真正意義展開和作為。

三是婚煙關係。中國的家好做似事業組織,弱的大以做事業大小決定。它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婆媳之間:夫妻關係只是配抽。而這恰恰與西方夫妻關係是主軸,夫妻感情主要凝聚力不同。因此在中國社會。夫妻間的感情淡泊是常見的現象。因為鄉土社會要求的是穩定,男女之間激烈的情感容易破壞這種穩定,所以中國人不喜歡離婚。因為大多數人對婚煙的就是一種穩定的合作關係,即使沒有愛情也不影響彼此方間的合作。

以上是我對《鄉上中國》主要的感受,。

?鄉土中國》這本書除了增切我們看問題的深度,也讓我們更清醒的認識在這片古老的東方土地上存在的一些問題。使我在正視它的同時,也能夠積極地用正確的態度去解問題,

書的讀後感3000字篇3

有些書友存在一個誤解:《西遊記》是給小孩看的。其實不然,《西遊記》能成為四大名著之一,不僅僅因為其想象力,它還有很多細節值得我們去琢磨。

現在我要説的是第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回,簡稱“大鬧五莊觀”。這是九九八十一難中比較特殊的一難,沒有妖怪,沒有壞人,有的只是神仙耍心機玩炒作。——題記

卻説那一日,唐僧師徒四人途經萬壽山五莊觀,觀裏有一尊仙,道號鎮元子,混名與世同君。看官們可不要小看鎮元子,這個與世同君當真不是吹牛的,他號稱地仙之祖,所謂地仙之祖,就是第一個修煉成地仙的人(後文有交代——土地道:“大聖,錯怪了小神也。這寶貝乃是地仙之物,小神是個鬼仙,怎麼敢拿去?就是聞也無福聞聞。”可見地仙比鬼仙檔次高許多),後文又有交代,鎮元大仙與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太上老君)是朋友,其身份地位與道教三位領袖平起平坐,來頭大得不得了,就連玉皇大帝見了他,也不敢擺架子。所以後面悟空悟能悟淨三人合鬥不過他,也是理所當然的。

這樣一個boss級的大神,怎麼會故意跟唐僧師徒過不去呢?他是有目的的,這個鎮元子,他雖然地位高法力強,聲望卻遠遠不及太上老君觀音 菩薩等人,所以時常參加一些仙界的社交活動,藉以提高自己的名氣——他一直想找個機會自己做主舉辦一次活動,可別的大神搞活動都是在天上,鎮元子在天上又沒有地盤,正發愁呢,唐僧師徒四人送上門來了,於是鎮元子策劃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炒作。

原來五莊觀有一種仙果,名叫人蔘果。“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頭一萬年方得吃。似這萬年,只結得三十個果子。果子的模樣,就如三朝未滿的小孩相似,四肢俱全,五官鹹備。人若有緣,得那果子聞了一聞,就活三百六十歲;吃一個,就活四萬七千年。”鎮元子若要舉辦仙會,必須仰仗這玩意兒,但是光有這玩意兒還不夠,沒料呀!還得炒作。沒錯,就是炒作。

書中交代,那一日鎮元大仙要去元始天尊處聽一場法會,大家都知道,每次領導説“下面我簡單的講幾句”,至少都是半個小時,然後還有各種總結性發言,之後便是聚餐,公款吃喝,如果夠腐敗的話,還可以繼續唱k,欣賞仙女們的歌舞,一整套程序下來估計得折騰半天,天上一天地下一年,鎮元子擔心開完party後整個世界都變了,於是仔細交代了守家的兩個小徒弟:“不日有一個故人從此經過,卻莫怠慢了他,可將我人蔘果打兩個與他吃,權表舊日之情。”注意,是兩個人蔘果,不是三個四個也不是一個。

清風明月這兩個小徒弟也夠小的,清風只有一千三百二十歲,明月才一千二百歲。

二童問故人姓名,鎮元大仙説是唐三藏,前往西天拜佛求經的和尚。二仙童笑道:“孔子云,道不同,不相為謀。我等是太乙玄門,怎麼與那和尚做甚相識!”釋儒道三教,二童張嘴就是子曾經曰過,可見是有學識的。

大仙解釋了,唐三藏的前世是如來的第二個徒弟金蟬子,他與金蟬子有舊,所以三藏算他的故人。二仙童聞言謹遵師命。那大仙臨行又叮嚀囑咐道:“只許與他兩個,不得多費。”注意,再次強調是兩個,不是三個四個,不得多費。

為什麼是兩個?“二桃殺三士”的故事大家都聽説過,鎮元子之心昭然若揭——若是隻與唐僧吃,一個便夠(最後連觀音 菩薩都只吃了一個),況且三藏法師宅心仁厚,就算給他兩個吃,他也決計不肯獨食的,那麼剩下的那個就會引起爭議,到底給誰吃呢?

悟空功勞最高,自然是最有資格吃的;而八戒肯定是最想吃的——猴哥大鬧天宮時偷吃了那麼多仙果蟠桃,導致法力比我這個天蓬元帥都高一大截,這回該輪到我吃了吧!沙僧呢?沙僧肯定也是想吃的,因為後文交代過,當悟空偷來果子時,沙僧認出了人蔘果,表示這樣的仙果必須吃,完全沒有“志士不飲盜泉之水”的覺悟。

如此一來,每個人都想吃,就會把事情鬧大,這就是鎮元子的目的——就算沒起爭議也不要緊,鎮元大仙法力通天,早算到不日唐僧等人會來,自然也知道唐僧有個好吃的徒弟豬八戒,量那呆子如何忍得住腹中饞蟲,遲早會起爭端的。加上無法無天又脾氣暴躁的孫猴子,想不鬧起來都難。

果然,一切都如鎮元大仙所料,在豬八戒的攛掇下,大聖爺鋌而走險,偷了兩個,沒忘記沙師弟,又偷了個,加上先前掉地裏浪費的(人蔘果不受五行,一掉地面上就鑽進去了),總計四個。悟空悟能悟淨三人吃得好不歡快。

很快清風明月發現了人蔘果失竊,仔細一數,少了四個,好傢伙,這不是師徒四人麼!於是氣沖沖的大罵唐三藏,三藏忙把徒弟們叫來,那猴頭哪裏會認賬,一口咬定沒偷。三藏是個善良的人,相信了悟空的鬼話,就説阿彌陀佛,兩位仙童莫不是數錯了吧……清風明月十分生氣,覺得自己的智商受到了嚴重的侮辱,他們兩人加起來活了兩千五百多歲,難道連個國小二年級的算術題都不會嗎!

悟空不忍師父受罵,便承認偷果子一事,要打要殺隨你們便,反正俺老孫銅筋鐵骨金剛不壞。清風明月聽説過齊天大聖的名頭,自忖打不過這無法無天的猴頭,一腔怒火無處發泄,只得罵幾句,嘴巴上討點便宜。可大聖爺是誰,心高氣傲連玉皇大帝都不放在眼裏,就是如來佛祖也不能如此教訓他,如今被這兩個小仙童這般辱罵,心裏早已怒火中燒,便一個分身術跳到園中,金箍棒一掃,便將人蔘果樹掃倒,直接了賬。

半晌,清風明月發現樹已倒,腿都嚇軟了,因為此樹乃天地靈根,人世間僅此一株,乃是鎮元子的命根子,如今命根子沒了,鎮元子豈不是要將他們挫骨揚灰?悲憤之下便將四位犯罪嫌疑人鎖在五莊觀裏,在鎖上施了法術,以涉嫌偷盜罪與損害他人財產罪對唐僧四人進行了拘留。可這等雕蟲小技如何留得住大聖,大聖表示毫無壓力的帶領三人離開,又施法讓清風明月一陣好睡。

事情發展到這裏,皆在鎮元子的算計之中。悟空眾人走後不久,鎮元子便回來了——當真奇怪,我們都知道天上一天地下一年,如今地上只過了一天(後文清風交代,當日別後不久,果有個東土唐僧,可見是一日),鎮元子便到家了,我説大仙你是不是略顯心急了?

鎮元子急不可待的駕雲趕上唐僧師徒四人,一個袖裏乾坤將四人都兜了回來,用龍皮鞭子抽——當然不會抽唐僧,鎮元子是個有分寸的人,把銅筋鐵骨的孫悟空抽了一頓,然後故意將他們晾在那裏,自稱回去睡覺了(就在本回前面,他還笑清風明月,説成仙之人不用睡覺)。

於是孫悟空自以為得計,便施展神通把四棵柳樹變作師徒四人,真身逃之夭夭。鎮元子法力通天,這麼大的動靜不可能瞞得過他,那他為什麼要故意放走唐僧四人呢?因為還鬧得不夠大,孫悟空也沒見識到他的厲害。

第二天,鎮元子再次駕雲追上眾人,悟空悟能悟淨三人抓了武器跳在雲端,三英戰鎮元,鎮元子與他們足足鬥了一個小時,又一個袖裏乾坤,將四人兜了回去。這回孫悟空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逃多少次,始終要被兜回來的。於是孫悟空進行了妥協,答應去尋找仙方救活人蔘果樹。

如此一來,鎮元子的目的便達到了,齊天大聖替他當使者,鬧得天地皆知,走訪了十幾個神仙,都是大有來頭的人物,家喻户曉的福星、壽星、祿星,與玉皇大帝地位彷彿的東華帝君等等,一個個的都來到了五莊觀做客。鎮元子知道這些人都醫不好樹,真正能起死回生的,是唐僧四人的頂頭上司,觀音 菩薩。

果然,孫悟空來到了落伽山普陀巖,尋到觀音 菩薩將情況細細説了。觀音聽罷,説的第一句話便是她的口頭禪:“你這潑猴!”據本人觀察,西遊記裏觀音説得最多的一句話不是“阿彌陀佛”,而是“你這潑猴”,每次聽完,悟空心裏都喜滋滋甜蜜蜜的——觀音肯定會幫他。

最後的結局是人蔘果樹復活,皆大歡喜,鎮元子更是聲望大漲:齊天大聖當使者,邀請了佛道兩教十餘位神仙駕臨五莊觀(其中還有如來佛祖的得力助手觀音 菩薩)參加人參果會,傳出去倍兒有面子!其中不打不相識的故事情節更是傳遍天界,讓鎮元子大大的出了一把風頭。到最後,鎮元子更是與孫悟空結為義兄弟,為故事增加了一個噱頭、一個議論點——他明明與三藏是舊交,卻與三藏的徒弟結成兄弟,這輩分亂了,不過無妨,只要能提高聲望,鎮元大仙不在乎這點名份。

原本平平無奇甚至可以避免的一件小事,在鎮元大仙高超的炒作技巧的運作下,無中生有,小事化大,曲折動人,最終沸沸揚揚,其手法當真令人佩服讚歎。

書的讀後感3000字篇4

時間和光不是一種東西,這很容易想象。比如在黑夜裏雖然沒有光,但仍然有時間。光速和時間怎麼聯繫起來我還不清楚。我不用去定義宇宙和時間的概念。宇宙形成之前是一個無窮小的奇點,而且無限緊密,我在這裏説成沒有,這不是唯心的沒有,空間和時間在大爆炸時同時的從無生有。這就會產生兩個問題,那個無窮小的產生一切的奇點是什麼和它為什麼要爆炸。那個奇點什麼也不是,不是人類所認識的物質,可以起個隨便的名字,比如上帝。它就是一個無窮小無限緊密的點,僅僅是一個點。它之所以要爆炸是因為它想那樣,因為現在有了一切所以它爆炸了。這是無法證明的,人類的證明方法必然會引入第三方,為了證明第三方的正確又必須引入第四方,這樣的證明會無休止的循環下去。(看到後來,才知道這應該算人擇原理。)宇宙論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

作為宇宙裏高等生物的人類不會滿足於自身的生存和種族的綿延,還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存在和生命的意義。但是,人類理念的進化是極其緩慢和艱苦的。從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説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曰心説的演化就花了某年的時間。令人吃驚的是,儘管人們知道世間的一切都在運動,只是到了本世紀20年代因哈勃發現了紅移定律後,宇宙演化的觀念才進入人類的意識。人們甚至從來沒有想到過宇宙還會演化。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表明,宇宙的物質在引力作用下不可能處於穩定的狀態。即使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為了得到一個穩定的宇宙模型,他曾將宇宙常數引進理論中。他們都希望在自己的理論中找到穩定的宇宙模型。可見,宇宙演化的觀念並不是產生於這些天才的頭腦之中。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的,這真正是空前的。因為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媒介早已有許多關於他如何與全身癱瘓作搏鬥的描述。儘管如此,譯者之一於某年第一回見到他時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那是第一次參加劍橋霍金廣義相對論小組的討論班時,門打開後,忽然腦後響起一種非常微弱的電器的聲音,回頭一看,只見一個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電動輪椅上,他自己驅動着電開關。

譯者儘量保持禮貌而不顯出過分吃驚,但是他對首次見到他的人對其殘廢程度的吃驚早已習慣。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舉起頭來。在失聲之前,只能用非常微弱的變形的語言交談,這種語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幾個月後才能通曉。他不能寫字,看書必須依賴於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必須讓人將每一頁攤平在一張大辦公桌上,然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閲讀。人們不得不對人類中居然有以這般堅強意志追求終極真理的靈魂從內心產生深深的敬意。從他對譯者私事的幫助可以體會到,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天他必須驅動輪椅從他的家——劍橋西路5號,經過美麗的劍河、古老的國王學院駛到銀街的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系的辦公室。該係為了他的輪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

其實時間作為一個座標軸早就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裏了。我們不論幹什麼事情,總會看看時間。關鍵在於,時間並非一個孤立的、自在的直線。時間和空間有同一個出發點,也有同一個終點。這就好比我們的地球,在引力場的作用下空間彎曲,並形成一個球面--沒有界限的球面。宇宙的無界也就是指我們生

活在一個四維的時間--空間裏,這是一個四維的球體,球面是無界的。可憐我無法想象一個四維的球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按霍金的説法,其實有十維。這讓我浮想聯翩。我想到古代神話:九重天+時間。另外,佛教説:三十六重天,十八層地獄。似乎與九有關的倍數都有很大的魔力。

霍金,這樣一位終年坐在輪椅上的人,依靠一個電腦發聲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與人“交談”,但他卻同其他科學家一樣,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他人:執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動力。在我心中,除了這本著作所帶來的洗滌與震撼外,剩下的只是對這顆偉大心靈的崇拜與敬仰!

書的讀後感3000字篇5

煮一壺清茶,捧一本《石頭記》,靜坐於房檐下,細品書中內涵。世人對它的褒貶不一,各有其感。

有人道,紅樓一世界,世界一紅樓。魯迅曾這樣評價過,《紅樓夢》是中國許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這名目的書。

誰是作者和續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祕事。

?紅樓夢》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講述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的愛情故事。

書中描述道“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他打趣道,這個妹妹他好像哪裏見過,還送了“顰顰”二字。

可見,賈寶玉對林黛玉的第一印象極好。而林黛玉對寶玉的第一印象也不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即嗔視而有情。”

她心想在哪裏見到過寶玉,沒有想到寶玉先説了出來。這可見兩人是一見鍾情。

賈寶玉對薛寶釵沒多大意思,倒是薛寶釵對寶玉有點意思。在府中,眾人偏愛薛寶釵,認為黛玉的容貌和性情都比不上寶釵。

寶釵容貌美麗,品格端莊,深得下人之心;黛玉有些孤高自許,目下無塵。但在寶玉眼裏,黛玉是一個柔弱風流,才情甚高的一位知己,靈魂的依靠。

為什麼呢?話説寶釵和黛玉的才情不分高低,且寶釵又明事理,得人心,這是黛玉所不及的。並且寶玉也曾對薛寶釵動過情,書中描寫“寶釵,生得肌骨瑩潤,舉止嫻雅。脣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臉若銀盆,眼如水杏。又品格端方,容貌豐美,人多謂黛玉所不及。”可見薛寶釵長得比林黛玉還美。

可惜的是,在生活中,寶釵並不是像黛玉一樣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隱心機。她表面上端莊賢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風範,但實際上她期望着“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温柔敦厚的儀範中掩蓋的是“欲償白帝”的野心。

她希望寶玉能走仕途,始終無法認同寶玉“平等、自由”,蔑視功名利祿,厭惡八股的觀念,也絕不會支持寶玉反封建禮教的言行。這才導致寶玉對寶釵的感情斷裂,對她沒有了愛情,更多的是尊敬,選擇了黛玉作為自己的人生伴侶。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着,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歎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好一個“金玉良姻”,好一個“木石前盟”,到最後“金玉良姻”還是抵不過“木石前盟”。“金玉良姻”是物質的,“木石前盟”是情感的;“金玉良姻”是後定,“木石前盟”是前定;“金玉良姻”是人為,“木石前盟”是天然。“木石前盟”在那個社會始終是不可能實現的,那隻能是人生的一場夢,夢醒了,人生也結束了。

有個人不能忽視,那便是伺候他的丫鬟--襲人,她在《紅樓夢》中出場次數比林黛玉、薛寶釵還要多,可謂重要。

襲人,本名珍珠,從小因家貧被賣入賈府,原是賈母的婢女,後又服侍史湘雲幾年。賈母素喜襲人心地純良,恪盡職守,將她與了寶玉,王夫人將她作為姨娘的後備人選,後逐漸成為寶玉丫頭中的領頭人。

寶玉因見她姓花,故取陸游詩句“花氣襲人知驟暖”之意為其改名為“襲人”。襲人對人和氣,處事穩重,工作認真,富有心機,在大觀園裏眾人是人前人後的誇獎她,是出了名的賢人。

心中亦有些痴處,她服侍誰,心裏便唯有誰。她是整部書中唯一一個與寶玉發生了“雲雨情”的女人,並且她還曾得到王夫人“準姨娘”的認可。

後來的兩人交流僅限於生活上,心理越來越隔膜,以至寶玉在遞送舊手帕給黛玉時,都特意支開她,讓晴雯去送。在晴雯死後,寶玉甚至懷疑起襲人來。在“金玉良緣”成功逆襲後,襲人也很快被寶釵逐出,臨別留下“好歹留下麝月”的話。

最後,襲人嫁與了戲子蔣玉菡,留下了耐人回味的判詞——“枉自温柔和順,空雲似桂如蘭。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片段莫過於黛玉葬花。黛玉葬花應是賈寶玉和林黛玉愛情的高潮部分,從兩人再續前緣在賈府相遇後一見鍾情,再到兩人的愛情終結,一路磕磕絆絆頗多。

從情侶間的小打小鬧,到林黛玉的內心由稚嫩轉向成熟,葬花這部分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在這之前有一個小背景,林黛玉擔心賈寶玉是否被賈政責罵,便心揣不安去尋賈寶玉。

不巧,賈寶玉屋裏的丫鬟正在鬧情緒,叫了兩次也沒能等到人來開門,轉眼就看到賈寶玉送薛寶釵出來,還有説有笑。林黛玉本不是個能夠容忍封建制度下男性三妻四妾的女子,自然氣不打一處來,回到瀟湘館後也是哭了一夜,正巧次日又是他們約定的“葬花期”。

進而就是賈寶玉聽到的《葬花吟》:“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處訴。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複去?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歲閨中知有誰?三月香巢已壘成,樑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樑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獨把香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落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喪?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黛玉葬花這部分內容,也是林黛玉和賈寶玉感情的一個極大的轉折點,賈寶玉對林黛玉是更近一步,林黛玉對賈寶玉卻開始逐漸有了嫌隙。同時,也為薛寶釵的不幸人生埋下伏筆。

?紅樓夢》中人物個性鮮明,其最後的結局大都是個悲劇。王熙鳳最後落得個“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場。

賈元春被幽閉在皇家深宮內,省親之後,元妃再無出宮的機會,後暴病而亡。

探春對賈府面臨的大廈將傾的危局頗有感觸,她想用“興利除弊”的微小改革來挽救,但無濟於事,最後遠嫁他鄉。

賈寶玉被迫娶薛寶釵為妻,終因無法忘懷精神上的伴侶林黛玉,婚後不久,就出家當和尚去了。

薛寶釵只好獨守空閨,抱恨終身。林黛玉在賈寶玉婚禮時含恨去世。賈、史、王、薛四家紛紛敗落。

賈家無權無勢卻參與宮闈之爭、皇權爭奪,拉幫結派卻無能力,只能被利用,最後成為替死鬼;

史家在賈母、父親死後,子孫自銷,子孫分散後有能力的勉強維持不消失,但也逐漸退出了權利層;

王家在王子騰死後,也隨即消散;

薛家在薛寶釵父親死後就消散了,只能依附其他家族。

至此,四大家族不復往昔。

?紅樓夢》讓我時而高興時而憂傷,時而憤怒時而感慨萬千,也讓我想到了很多,收穫了很多。或許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不完美亦成就這完美。“可歎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裏埋。”一個個痴情的女子,一個個多才的人被無情地埋沒了。唉!這吃人的禮教!這吃人的社會!

“苦絳珠魂歸離恨天,病神瑛淚灑相思地。香魂一縷隨風散,愁緒三更入夢遙。”

書的讀後感3000字篇6

初讀《紅樓夢》之時,僅為國小六年級,那個時候僅僅是被小説的內容而吸引。我喜歡一系列有趣的情節,喜歡黛玉葬花的唯美場景,我喜歡寶玉頑皮自由的樣子,喜歡黛玉楚楚可憐、清高的姿態,但我不喜歡的是永不知趣總是和黛玉搶寶玉的寶釵,不喜歡精明能幹卻中飽私囊的王熙鳳,也不喜歡沒有見過世面的劉姥姥進大觀園時對什麼都無比好奇的樣子。當時的我一直都以為所有的故事中男女主才是故事的核心,一個好的故事也只需要男女主就夠了。後來啊,看的書多了,知識層面也豐富了,才發現那時的自己也真的是孤陋寡聞了。

後來,我又讀了一遍這個故事,這個如同於宮廷劇的故事,一個家族的從興昌到滅亡的故事,再讀時帶給我的感受,與初讀時相比,卻已截然不同。

這個故事如同神話一樣奇幻地向我們展開而來,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在京城大户中含玉出生,因此取名為賈寶玉,寶玉天性頑皮,不愛讀書,因有眾多的姐妹,雖説並不都是親血脈,但她們一起跟寶玉讀書寫字,倒也關係處的很不錯。賈母有個女兒,嫁出去後生了個女孩,喚作林黛玉,她從小體弱多病,但卻聰明秀麗,父母視她如珍寶般撫養,豈料黛玉的母親早年因病去世,父親怕照管不周,黛玉便被接到了賈府,由此開始了和寶玉的一段感情故事。話説寶玉黛玉第一次相見時都互相感覺對方眼熟,這裏便也為下文兩人的愛情做下了鋪墊。不久後,寶玉生母王夫人的同母姐妹薛姨媽也帶着她的兒女入住賈府與王夫人敍舊,她的女兒薛寶釵,生得肌膚潤澤,舉止嫻雅,悟性十分高,與寶玉黛玉這些人便也很快地玩在了一起。林黛玉進了賈府後,賈母疼愛她,眾姐妹與她交好,寶玉對她自是更加關懷備至,她倒也是舒心。這樣的地方,知己陪伴左右,歡聲笑語,我想我也是羨慕的吧。

事情沒有永遠的平靜,一切的沉默不是爆發,就是滅亡。不久後,賈府也倒發生了一件大事,便是大小姐元春入宮為元妃娘娘,初得此消息時,所有人都因此而高興不已,但沒有人知道這也是悲劇的開始。寶玉和黛玉日日相處,情義愈深,後來也便難捨難分,起初認為這是正常的兄妹情,倒也無什麼。後來黛玉聽説到寶釵小時候有個和尚説她是金命,必須要嫁個有玉的男子,黛玉一想到寶玉有玉,心中便不快。自此後,寶玉只要和寶釵有交往,黛玉知道後便不想理睬寶玉,常常心中不開心,加上初來時,賈母對她關懷備至,她與寶玉迎春探春一行人十分交好,日子過得也是稱心如意,可偏偏又來了個寶釵,長得美若天仙,論起吟詩作畫,一點也不遜於林黛玉,而且寶釵善解人意,不比黛玉這般總耍小脾氣,因此賈母和眾姐妹自然會分一些關心給寶釵,這就另黛玉悶悶不樂,再想起金玉良緣便更加不開心,日子久了,便日日以淚洗面。後來經過一番相處溝通後,兩人都互相明白了彼此對自己的心意,倒也給了黛玉心中一些慰藉,可是賈母卻絲毫沒有讓兩人在一起的意思,黛玉晚上睡了後做夢夢見賈母讓她嫁給別人,寶玉為了證明自己對黛玉的愛,便掏心證明,夢醒後發現寶玉這一晚上睡覺時大哭心疼,這讓黛玉心中也久久不能平靜,本就體弱多病,一咳竟然咳出了血。後來偶然有聽到丫鬟説寶玉定了親,本來她就一腔心事,這下更是千愁萬恨,湧上心頭,一想到自己的爹孃都去世了自己孤苦一人,就想着與寶玉為伴,可曾料想,寶玉也定親了,便一心想着求死,之後便眼不見心不煩了,從此就開始折磨着自己的身體,寶玉來看望她兩人相互寒暄,卻是親極反疏了。賈母王夫人以為她是舊病復發,又不知她的心病,黛玉後來吃飯也愈來愈少,不肯吃藥,身子果真虛弱之甚。後來黛玉聽着寶玉成親之事有假,病竟好了,賈母等人對寶玉黛玉的情意也猜出了,但她們最終商討還是認為將寶釵許配給寶玉最妥。

一段安靜日子後,禍不單行的日子也真正來到了,元春忽然暴病去世,寶玉突然丟失了玉而神魂失散,像個呆子,大老爺王子騰趕着進京,路上遇病而亡,尋玉無果後,王夫人因擔心寶玉也倒在牀上,在接二連三的事情下,賈政也被皇上派去做江西道台,家中事情繁多,卻又不敢延期上任。此時賈母最終做了決定,將寶釵許配給寶玉,為寶玉沖喜,卻將這件事徹底保密,為了讓寶玉服從安排,欺騙他娶的人是他心心念唸的林妹妹,人算不如天算,黛玉最終還是知道了這件事,她這次也真的是非死不可了,她已經沒有了活下去的期盼了,最終在寶玉拜堂的那一晚,黛玉也含恨走了,在她最愛的人娶了別人的時候她離開了這個世界。寶玉最終也知道了自己娶的人是寶釵,他也知道了黛玉死了,他也清醒了過了,前所未有的清醒。後來,賈府被抄,賈母也沒熬過去世了,鳳姐自知罪孽深重,也撒手人寰。可能寶玉仍舊放不下他的林妹妹,他也不想在留在這個已經沒有他值得留戀的家裏,他也走了,正如他説的“走了走了,不用胡鬧,完事了!”

黛玉走了,因為她僅僅擁有的寶玉已經不是她的,她卻已無力挽回,所以她含恨走了。寶玉走了,因為他一直心心念唸的林妹妹已不在了,他應該很痛恨大家的謊言,可他卻不能怪罪於他們,所以他就讓自己也走了,也不用再計較胡鬧什麼了。

第一次看到黛玉死的那晚上,我哭的淚流不止,我對黛玉感到同情,明明在自己都要死了的時候,説愛她的姥姥也還再誤解她,只是想讓她遵循自己的安排。我也感覺這樣的故事真是可笑,在黛玉死的時候恰好卻是她最愛的寶玉娶了別人的時候,而寶玉還不知道。我也心疼寶釵,因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嫁給了並不喜歡自己的人,最後落下孤身一人的結果,以前恨她是因為有她所以寶玉黛玉不能在一起,可是她也是最可憐的那個人,就算沒有她,還會出現第二個寶釵,第四個寶釵,她不過是個犧牲品罷了。

寶玉他厭惡讀聖賢的經典,拒絕走封建時代的路,可以説他是封建家庭的反叛分子,可能他有一絲毫的能力讓所有的事都可以不同,但他還是輸了,他的愛情甚至他的靈魂卻在封建迷信的摧殘下夭折了。

黛玉她是寶玉的知己,同寶玉一樣,對封建教條有天生的反感,可是她無力對抗,只能含淚而終。寶釵她是封建淑女的典範,談吐不俗,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博得讚頌,可她卻也是封建迷信的犧牲品,她將自己的一生都搭在了裏面。

我喜歡作者曹雪芹對這篇文章最開始的寫法,也喜歡續寫者高鶚後來對這些人最終命運的安排,我也明白了所有的故事結局不一定都是好的,所有的故事也不能僅僅只有男女主人公,也許是前面歡聲笑語中的明示與暗示讓我記憶這麼深刻,也許是這種悲劇式的結尾給了我這麼深刻的影響,總之從書中明白的一些道理,我卻是永遠也不會忘了。

他們的愛情是偉大的,也是卑微的,他們沒有了彼此就根本沒有了靈魂,這樣的感情值得我們感動,值得我們讚頌。可我不明白的是,黛玉為什麼不反抗,為什麼要讓自己的愛成為所有人思想的犧牲品,為什麼就想早早結束自己的生命而不去做努力,以前感到她可憐,現在仍舊覺得她可憐,無非還加了一些痛恨罷了。對於寶玉,我認為他是有能力做抗爭的,可是恰好他病了,所以也失去了機會,當他真正意識過來時,他卻已經失去了最愛的人,所以,我也痛恨命運的不公。

最終黛玉因病而逝,寶玉塵緣已盡,賈府不復存在,從前的吟詩作對,其樂融融,歡聲笑語,包括痛苦與灰暗也都消失了。也許這個故事正如它的名字一樣,不過是“紅樓”這個地方的一場夢罷了,一羣人在這裏經歷了歡聲笑語,生死離別,直到最後終究曲終人散,該在的人都不在了,那個地方也不是曾經的地方了,以前發生的種種事情,不過就是一場夢而已,夢醒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生活又豈不是這樣,複復雜雜的人生不過就是一場場簡單的夢,一場美好的夢,需要夢的參與者的努力,這份美好才能更加持久。一場壞的夢,需要夢中人的去堅持解決夢中的問題,才會讓這場夢變成一場好夢,不管好夢壞夢,人生就是需要我們去敢於努力,敢於堅持,敢於反抗的,那樣我們的人生才會更加持久地美好。

書的讀後感3000字篇7

?我們仨》讀完有些日子了,很有些感觸,卻遲遲沒有動筆,我想等自己靜下來,走出世俗的瑣碎與煩惱,在一個澄澈清明的境界裏,來解讀我所看到的《我們仨》。可是,我竟然不能夠。或者説,年近不惑的我,其實還“惑”着,而且,“惑”得還不輕,“惑”到找不見了支撐。如果説,還有那麼一點支撐的話,那麼,就是白髮高堂,就是膝下稚子了。

可是楊絳她有什麼?她什麼也沒有了。他們仨,一路走來,失散了,丟了一個,又丟了一個,只剩下了她自己,住在曾經被他們稱作“家”的三里河寓所,用自己的筆,懷想他們仨曾經擁有的歲月。

我總是忍不住要想,每一個清晨,從殘破的夢裏醒來,窗外,晨曦尚薄,屋裏,黑暗像推不開的帳幔,一個人,靜靜地躺着,她,一個耄耋老人,是不是用獨自囈語的方式,在呼喚着熟睡的親人?永無止息的訴説,訴説給無邊的寂寞。每一個夜晚,那種真正的、靜得如同死亡的夜晚,放下筆,摘下老花鏡,一個人,走到水池邊洗臉,看到面前的鏡裏,有着她清瘦的容顏,她會不會伸出枯瘦的手,捋一捋日漸稀疏的花白的頭髮,説,頭髮又長了,鍾書,替我剪剪?一回頭,啞然失笑,笑出眼窩裏一汪抹不去的淚。永無止息的思念,思念着走遠了的親人。

也許我是錯的,楊絳她不寂寞。思念是一定的,但她不會是一個把痛苦當做日常功課的人,最起碼,她不是石評梅,沒有“把剩下的淚水,都灑在你的墳頭”,直到“再也不能來看你的時候”。她從石評梅黃廬隱的時代走來,一路上有她的鐘書相伴,沒有生活的困頓,沒有情感被遺棄被揹負的傷痛,她的心裏,滿滿當當的,裝着他們一起走過的歲月,每一個日子,都可以讓她長久地咀嚼,品咂,回味,咬爛了,嚼碎了,吐出來,是《我們仨》,是《走在人生的邊上》,是《我們的錢媛》,這樣,在她終於回到親人身邊以後,我們還可以繼續咀嚼她,咀嚼他們曾經擁有的歲月。

想起了上週六在沙龍上,大家關於死亡的一系列見解。一個人,從出生的那一瞬間起,就註定了死亡的必然,也就是説,一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漫長的準備死亡的過程。這話是喬忠延老師説的。他還説,一個人,走出了別人的記憶,那麼,對於這個淡忘了他的人來説,他已經死了。不管是誰,走到了生命中新的階段,就等於親手埋葬了自己的過去,那個舊他,死了。死亡時最尋常的,尋常的好像是日出月落,花謝草榮,石出水落,秋去冬來。

那麼,楊絳之所以是楊絳,之所以在走到人生盡頭的時候,還能以頑強的聲音證明自己和親人的存在或者存在過,不僅僅是勇者,更是超脱,是悟透了生死禪機之後的平靜。惟其如此,她才可以在書的最後這樣寫到: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我一人。”

這一聲長歎,是謝幕嗎?不,是思索。因為,她接着寫到: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一個珍藏着丈夫隨手寫的紙條的妻子,一個珍藏着女兒的信手塗鴉的畫片的母親,這樣説。家,曾經是她傾注了全部情感的地方,現在,她找不到了。我卻絲毫也不為她悲慼。在這樣一個清晨,在愛人濃稠的酣夢裏,在兒子朦朧的呼喚裏,我品味着一個女人的傷痛與豁達,白天困擾着我的一些煩惱,一下子都消失了。

一扇窗户被推開了。

Tags: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