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説金庸讀後感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5.76K

通過寫讀後感來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讀後感的寫作都建立在認真觀看的基礎上,課外書是可以豐富孩子的心靈世界,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説金庸讀後感5篇,感謝您的參閲。

説金庸讀後感5篇

説金庸讀後感篇1

情節構架與人物塑造——讀金庸《天龍八部》隨想作為小説,它是通過人物、情節和環境的描寫來來反映現實生活的文學體裁。小説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塑造了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人物形象。小説作者們通過具體感人的典型人物的塑造,描繪所處時代,詮釋生活。人物形象是作者與讀者交流的媒介。而小説的情節是用以表現主題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組織的生活事件。小説的情節是虛構性的,而情節的構架是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礎上的,是為人物服務的。

?天龍八部》是查先生一部以我國北宋年間,宋、遼、金等國的對抗鬥爭為背景,塑造了較多藝術形象的鴻篇鉅著。作為一個優秀的小説家,查先生所有的情節設置皆服務於所塑造的人物。雖洋洋百萬餘字,卻不是流俗的胡編亂造。

蕭峯是金庸武俠小説中的第一好漢。從蕭峯的身世來講,他本是遼人,但卻為宋人養育,從其襁褓中的仇殺開始,蕭峯已被天命的成為一個宋遼矛盾的解決者。所以,蕭峯不可能只代表宋遼一方利益,他的身世必然會被揭開,使其陷入兩難的境地,從而完成小説所賦予這個人物的使命。蕭峯未知身世時多次襲擊遼人,這是與遼人所結的仇怨,又為耶律洪基平亂,這是與遼人的恩義;他受宋人教化習武成為中原豪傑,這是與宋人的恩義,之後為宋人圍殺,聚賢莊一役結成與宋人的仇怨。作者總是將蕭峯置於複雜的矛盾之中,這是蕭峯個人的矛盾,所反映的是宋遼之間的矛盾,矛盾的解決者是作者欽定的蕭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作者正是以這些情節來塑造蕭峯第一好漢形象的。這是大環境,大情節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這樣的情節必定藴出偉大的人物。那麼,作為一個偉大的人物,蕭峯不可能是一個迴避者,他不能像《笑傲江湖》中令狐沖那樣選擇歸隱山林,《笑傲江湖》通過對嶽不羣,左冷禪,甚至任我行的陰謀密計的描寫刻畫出險惡的江湖環境,無論是辟邪劍法,還是葵花寶典,甚至是吸星大法都是極陰邪的武功,這武功的設置也與所描繪的險惡環境相一致,對令狐沖來説,能解脱也就夠了。而蕭峯呢,他天生是無法逃避的,可是説,蕭峯塞外牧馬放羊的夢想很快被作者以情節否定了,作者就是要蕭峯讓入世。並且塞外牧馬放羊夢想的破滅也告訴我們蕭峯永遠無法逃避,因為這裏有作者賦予他的使命等待他完成。夢想破滅後,作者很快將蕭峯置於為遼國平亂的歷史重任之中。蕭峯的死,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塑造這個人物所必須的。我們已經分析了蕭峯不可能歸隱,那麼當這個英雄以大智大勇解決了宋遼矛盾之後,他又該幹什麼呢?所以他只有死。蕭峯的生是一段宋遼矛盾的開始,蕭峯的死是一段宋遼矛盾的結束,這是情節的內在絕妙之處。而且蕭峯為宋遼人民而死更能表現他的英雄形象。另外,蕭峯的死也是解決其感情問題的最好方法。阿珠死後,他與阿紫相依為命,如果他不死而接受阿紫,這是對阿珠感情的背叛;如果不接受阿紫,蕭峯又過於殘忍了,這都會損害蕭峯的完美形象。蕭峯的形象是完美的,所以作者在情節設置上,雖然蕭峯武功未必天下第一,但從未戰敗,作者是如此愛惜這個人物,又怎會讓他在最後功虧一簣。

對慕容復的描寫體現了中國文化中“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的思想。慕容復是一個不太令人喜歡的人物,所以為他所設置的情節必定是高開低走。高開是因為慕容復的心計與抱負,地走也是由他的性格所決定的人物命運。慕容複名氣所大,卻多次戰敗,成功總是在最後時刻消失。收買各洞主島主是這樣,少林寺比武是這樣,最後投靠段言慶也是這樣。如此看來慕容復的失敗也是情節的必然。與慕容復相對的是段譽,段譽是一個善良的人物,好人有好報,所以段譽有很多奇遇,總能化險為夷。在最危機的時刻,作者總設置情節打救段譽。如段譽學武,嶽老三本要追殺段譽,但突然間要收他為徒,在常人看來已是天大的好事,但這還不夠,段譽還可在無意中學到更上乘的武功。再如,在被所擒慕容復,段言慶的必死時刻,又道出其身世的天大機密,使之得救。與王語焉的愛情故事是段譽與其對立的形象慕容復的直接正面衝突,最後誰擁得美人歸是一個必然的結局。慕容複復國失敗,段譽卻做了皇帝。

另外一個值得研究的人物是段正淳。查先生的愛情觀是一見鍾情,從一而終。這體現在他的作品中就是塑造了無數對生死相依的戀人:楊過與小龍女,郭靖與黃蓉。這其實都是查先生對其愛情觀的詮釋,但對多情郎又該如何處理呢?查先生的作品中著名的多情郎有韋小寶和段正淳。韋小寶娶了很多老婆,但韋小寶自己也説他不懂愛情的,這使韋小寶從未涉及到愛情從而保證了愛情的純潔。但段正淳與韋小寶不同,段正淳是懂得愛情的,他愛他的每一個情人,用現在的話説段正淳是忠於了自己的愛情卻沒有忠於自己的愛人。段正淳多情的人物形象決定了他應遭受種種折磨,與情人的感情糾葛剪不斷理還亂,這是對這類人的懲罰。在小説的情節中,對段正淳的懲罰集中表現在兩個故事:一個是馬伕人康敏對段正淳的報復,他殺死了自己與段正淳的孩子,設計謀殺段正淳,在馬家對段正淳的種種折磨是情節中對段正淳的最直接懲罰。另一個報復來自王妃刁百風,她與段言慶的故事用意就是報復段正淳的多情,段譽是報復的產物,這使段正淳一生無法照顧自己的女兒們,所教養的兒子又非己出。但段正淳並不是一個壞人,他的形象沒那麼簡單。段正淳是好人,但他與眾多情人必須有一個了結,這個了結只能是死亡。如果段正淳與情人們不死的話,段正淳如何繼續處理與情人們的關係呢?情節的發展使段正淳已不能回到以前與情人們的那種狀態,但是讓一個懂得愛情的人選擇不忠是不可取的。所以段正淳與其情人們的死和殺人者慕容復到沒有多大幹系,而是完成人物塑造的情節需要。而這一情節的設置使段正淳的愛情被人理解了,是對段正淳人物形象塑造的最重要一筆,它使人物生動豐富起來。

其實,讀一部小説就是這樣,不能只圖熱鬧,我們要對作品有一個思考,我們要知道故事情節設置的原因。我們常為小説中的人物而感動,那些不朽的人物形象印在了我們的心裏,我們要知道作者是如何以情節的構架完成人物塑造的。查先生是一代宗師,他在小説情節構架與人物塑造上的造詣是值得我們研究與學習的。

説金庸讀後感篇2

張無忌和周芷若拜堂成親時,趙敏獨自一人前來搶親,我記得範遙曾委婉勸阻,説到:世上不如意事十居八九,既已如此,也是勉強不來了。趙敏回道:我偏要勉強。張無忌曾答應趙敏三件事,這第二件便是不能和周芷若成親,她勉強了,是以也贏得了自己的愛情。

不是人人都這般幸運,也不是人人都這般選擇。勉而不強,當是郭襄。楊過曾送郭襄三枚金針,説道:我見此金針,如見你面。你如不能親自來會我,託人持針傳命,我也必給你辦到。郭襄第一個心願是看楊過的容貌,第二個心願是生日那天希望楊過到襄陽一見説説話,第三個願望絕情谷中求楊過不要輕生。郭襄真是讓人不得不愛啊。

楊過絕情谷中跳崖時她毫不猶豫跟着跳下,那時她就清清楚楚的明白自己和楊過是永不可能在一起的。只是深情不壽,是以尋尋覓覓,始終落得個冷冷清清。終南山古墓常閉,萬花坳花落無聲,絕情谷空山寂寂,風陵渡冷月冥冥。終於四十歲那年大徹大悟於峨眉出家為尼,從此青燈古佛相伴一生。

那個明慧瀟灑的少女,十六歲時多麼耀眼絢爛,十六歲後就多麼悽絕冷清。所謂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於江湖,一輩子如此深愛一個人也是幸運了。

風陵渡口初相遇,容顏俊秀芳心許,十六歲時的煙花絢爛永恆,以致從此青燈黃卷仍舊念念不忘。

説金庸讀後感篇3

《天龍八部》是金庸作品中極其出色的一部,着於1963年,前後三版,尤其在20xx年,金老先生以80多歲的高齡又對其進行了大篇幅修改,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反響。拋開修改的效果不説,金庸先生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很多人都疑惑這本小説為什麼叫做《天龍八部》,和書中前言提到的天眾、龍眾、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又有什麼關係?看過各種説法,我覺得最合理的應當是想用這八種神靈來對應書中人物經受着的佛家八苦,即: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求不得。個人感覺其中對求不得的體現尤為突出:蕭峯想要做漢人而求不得,虛竹想當和尚而求不得,段譽迷戀神仙姐姐而求不得,段延慶要做皇帝而求不得,慕容博要復國而求不得,蕭遠山要復仇而求不得……其實,現實中我們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想獲得某一件東西,經濟實力達不到;想謀求某一個位置,客觀因素達不到……這些都是求不得的苦。然而話説回來,即使達到了自己的願望又如何呢?山谷易滿,人慾難平。第一個願望實現了,第二個願望便很快地生了出來,所以求不得的苦是我們無法避免的。

既然無法避免,那我們就要有一個好的心態,從容地去面對人生的種種不得意。人生不能沒有追求,但也不能被暫時的得不到而影響自己的幸福生活。人們面對求不得時,往往產生很多不適,比如為何別人得到的,我卻得不到?於是嫉妒、仇恨、失落、怨尤……種種情緒紛紛而來,對別人、對自己都是極大的傷害。何不放下執着,笑看人生?徐志摩説:“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對於難以得到的東西不刻意地去追求和奢求,反而有時能活出另一種精彩。試想一下,倘若蕭峯苦苦追查帶頭大哥未果,索性帶着阿朱到雁門關外打獵放牧,又怎會有“塞外牛羊空許約”的愛情悲劇呢?上天是公平的,他給你一樣東西,就會讓你失去一樣東西;他讓你失去一樣東西,也會給你另外一樣東西,甚至是幾樣東西。從書中還可以看到,蕭峯雖然沒有成為漢人,卻最終得到了漢人的尊重,成為了民族英雄;虛竹沒有如願成為和尚,卻習得絕世武功,並獲得了名望、地位;段譽無法找到心中的神仙姐姐,但也收穫到了自己的愛情;慕容博和蕭遠山沒能復國和復仇,卻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大徹大悟……雖然他們都沒有得到自己想要追求的東西,但是在追求的過程中,他們同時也得到了另一種實現。

正確地面對自己的追求吧,學會給自己的心靈鬆綁,充實的人生應該在於追求理想的過程,不必太在意結果。在這些看似沒有結果或者沒有結局的過程中,我們已經收穫良多。

説金庸讀後感篇4

看過《天龍八部》的人除了對此書大開大闔,氣象萬千的氣勢所震撼之外,或許多多少少都有個疑問,那就是書名與內容似乎聯繫不大或者是根本找不到丁點的聯繫。為此我們先對“天龍八部”這個書名做點淺薄的解剖和分析。

所謂天龍八部,指代的是佛家的八種道神怪物。八部者,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羅迦。以這個解釋來看,金庸最初是想借這8種神道怪物來象徵世間的八種人。可惜我們找不到,抑或着是限於水平的緣故吧!不過也從來沒有聽説過有人找出了,只聽有人説過金庸在執筆的過程中漸漸筆不由心,脱離了原來預想的方向完成一部意料之外的《天龍八部》,這種説法倒也不失合理其令人信服。還有一種説法説此書重在寫一個佛教國家,即大理國,聽來着實可笑。試想整部小説中寫大理國的篇幅僅佔三分之一而已,甚至略有不足,更沒有着重寫大理佛教何等昌盛,佛學何等發達。總而言之,書名與內容的聯繫僅在全書主旨的一個側面才略有表現,而主旨為何,且聽下文分解。

金庸在寫《天龍八部》的時候,也正是他對佛學研究最痴迷的時期。而《天龍八部》整部書對佛學推崇的境地也相當之高。書中三個主角,喬峯、段譽、虛竹都與佛教有莫大的聯繫。喬峯雖非佛教徒,但師出少林高僧玄苦大師門下,也可説是少林弟子;段譽從一出場就是一個厭於學武,痴迷佛學的人,他出身大理皇家,乃是佛教徒的後人,眾人皆知大理國乃是佛教國家,歷代帝王多有出家為僧者,而段譽本人也對佛學頗有研究;虛竹本就是個和尚,一心只想安安穩穩地呆在少林寺吃齋唸佛,終老一生。儘管後來命運安排,不得不迴歸紅塵,還做了一羣女人的首領,但心卻始終是一個小沙彌的心。“天龍八部”這個書名與全書內容的聯繫也僅在此以強化對佛家的推崇之意。而這個意思,絕非金庸可以安排,而是畫虎不成反類犬,要寫八種神道怪物來暗指八種人卻脱軌而成另外一本書,最後僅僅是為書中對佛學的推崇做了一點後人強加的點綴。

任何文學作品,無論雅俗都在説人。《天龍八部》也不例外。人有正反兩面,此書説人的正面有喬峯的大義凜然,段譽的嬉笑人間,虛竹的虔誠向善等等筆之不盡,也是讀者熟得不能再熟的了。而要説人的反面,卻是此書一大亮點。尤其是正面人物的另一面,寫得更加透徹,更加有震撼力。譬如武林敬仰的少林方丈竟會有私生子,而且其妻竟然是“四大惡人”之意的葉二孃;武林前輩慕容博竟然是個唆使讒言,陰謀無比的小人......

這是對人性的深刻的挖掘,也是金庸對自己創作中人性兩面的一大發展。

雙面人性的豐富的白描也點明瞭本書的主旨。

?天龍八部》在結構上採取了寫完某一個人之後,再寫另一個人,而又前後交錯,將不同的人聯結起來的一種獨特結構。這種結構,《水滸傳》用過。《水滸傳》每一段更有可觀之處,整體結構新鮮。小説以段譽上無量山遊山玩水,觀看無量宮東西兩宗比劍開始,一路發展下去直到與喬峯偶遇鄉間酒樓,引出喬峯到後來觀戰珍瓏棋局引出虛竹,段譽可謂是一路的引路人啊。《水滸傳》中最先出場的王進(不是梁山好漢之一)引出史進,史進又引出李忠等人,後又引出魯智深,魯智深引出林沖,一路發展,正式《天龍八部》結構的前輩。

?天龍八部》在結構上是成功的。分別講述人物卻不見散漫,可謂整體與局部結合的一大亮點。

對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天龍八部也是絕對成功的。在這裏但説下全書的靈魂人物喬峯。《天龍八部》中喬峯的故事,是典型的悲劇。那樣的悲劇,古今中外的小説中並不多見。喬峯從一個丐幫幫主突然跌落到胡狗的境地,之後重重的坎坷際遇紛至沓來,最後悲情自刎。一生之中,儘管有一個弱小卻温柔的姑娘阿朱愛過她,最後卻死在自己的手中,遺恨一生。喬峯臨死之際所説的話完全表達了他的心情。“我喬峯是契丹人,今日卻賣國幫助大宋,長於大宋卻是契丹人,既不容與大宋,又不容與契丹,天地間竟無我喬峯容身之地。”這是一種怎樣的悲苦!

喬峯是悲壯的!

我們在讀《天龍八部》的時候會奢望得到些什麼呢?特別是在文學思想的層面上得到些散漫呢?事實上,很淺。不需要奢望得到很多,僅僅把它當作一部“武俠小説”來讀足夠了。“俠骨柔情,鐵血丹心”這八個字就是我們讀《天龍八部》得到的最多,也是夠份量的了。若有人硬要使者去汲取更多關於文學思想的成分,那你不妨不讀《百年孤獨》《浮士德》吧。

説金庸讀後感篇5

金庸,一共寫了15本武俠小説,它們是,《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越女劍》。將它們名字的首個字提出來,金老作了個聯子,“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金庸武俠小説的故事與人物可以説是膾炙人口,深入人心,我覺得啊,那絕對是武俠小説中絕無僅有的巔峯之作。 除了故事曲折跌宕,引人入勝,人物栩栩如生,包羅萬有外,更重要的是其中含有的人生哲理。從我的角度來看,金庸這15本書,告訴了我很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出世的思想。蕭峯致力於維持遼宋兩國的和平,最後自盡而亡;慕容復以復興燕國為己任,最後重傷而瘋;郭靖為元滅金,卻被成吉思汗追殺,後來守衞襄陽,一家殉國;楊過險喪性命,殺死蒙古皇帝蒙哥,最後南宋仍然淪亡;韋小寶為大清立功無數,一夜間卻由一人下,萬人上的韋爵爺淪為流落江湖的亡命之徒;紅花會羣英浴血奮戰,反清復明,最後慘敗而歸;張無忌領導明教驅逐蒙人,最後被手下朱元璋追殺,只得容身冰火小島;李巖、袁承志竭盡全力,效忠闖王,最終被闖王猜忌,李巖自刎,袁承志遠逃中土,數日後,天下落入大清之手,這些個人要不就是英年喪命,要不就是被迫逃離,或自主或被迫地走上出世的道路。《雪山飛狐》中田歸龍及其弟子、寶樹、杜希孟等人,《連城訣》中萬震山,戚長髮,淩退思等人,為了致富天下,算盡心機,最終困死於寶藏中。《射鵰英雄傳》的歐陽鋒,《笑傲江湖》中的嶽不羣、左冷禪,《俠客行》中的各派掌門,《倚天屠龍記》中的成昆、周芷若等人,不惜友情親情,甚至乎自己的健康,只為稱霸武林,最後或功敗垂成,或死於非命,或鬱郁終生。這些人與事,都告訴我,人,不能太執着於爭取出類拔萃,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胡斐,狄雲,郭靖,令狐沖,石破天,張無忌,這些人沒有刻意追求什麼,甚至乎不屑於絕世武功,最後卻自然地成為受人敬仰的俠之大者。所謂,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抱着順其自然的心態去發展,去生活,去做每一件事,不要太過於刻意,太過於執着,太過於苛求,不要給自己很高的目標,或許你想要的就會自然降臨,就算沒有降臨,至少你也算是活得灑脱,過得輕鬆,沒有浪費生命,否則,只會給自己帶來太大的壓力,影響情緒,狀態,甚至被壓力壓得人格扭曲,不但不能獲到所想,還會浪費大好光陰,錯過身邊太多美好,甚至自取滅亡。我説啊,人這一生,太短暫了,不是叫你貪圖享樂,好逸惡勞,但也不必要非得轟轟烈烈,顯顯赫赫,所謂的成功,不一定就需要名動一時,富甲一方,只要懂得感恩,快樂地活着,多關注身邊微小的美好,令自己開心,令自己身邊的人開心,那也就算是成功了。一個人一生能做的東西太有限,別想着改變世界,因為一個人永遠是微不足道;別總想着擁有更多,而失去已經擁有,因為上天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差不多的,你去爭取其它東西的時候,那就意味着你會丟掉你現在已經擁有的,而且還不一定能拿到你想要的,畢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就算你真的,耗盡精力,擁有很多,但時間一到,每個人所有的擁有,都隨着自身化為煙土而變成浮雲。

因此,你在金庸武俠小説裏面看到活得最開心,最瀟灑的人,絕對不是什麼王侯將相,武林盟主,而絕對是好像令狐沖這種鄙視名利,隨遇而安的人。令狐沖,可以講,是我在眾多金庸武俠小説人物中,我最喜歡的一個。《笑傲江湖》一書中,令狐沖大部分時間處於重傷快死的階段,但全書中,沒有感受到令狐沖一絲的悲哀,無論何時何地,他都積極樂觀,笑臉相迎,瀟灑不羈,真可謂是笑傲江湖。在重傷病危的令狐沖身上,看不到像楊過小龍女般受分離的悲愴,看不到像胡斐蕭峯般對報仇的執着,看不到像郭靖陳家洛般對大義的死忠,在他身上看到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須盡歡的樂觀與瀟灑,生死,仇恨,家國,名利,無一能夠給他半點的羈絆。他的生命中,未嘗有一刻收到過任何一種事物的羈絆,每一刻,他都是過得那麼的愉快與充實。我覺得,他活一天,勝人家活十年。有句話説的好,你無法控制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決定你生命的寬度。令狐沖就是這麼一個人。金庸書中,大部分主角,曾經不明白這個道理,但是當經歷重大挫折後,不少都走上了令狐沖的道路,像狄雲、韋小寶、陳家洛、楊過、石破天、張無忌、袁承志。可以説,金庸書中過半數的主角最後是走上了令狐沖的道路-出世。沒有這樣做的,像胡斐、蕭峯、郭靖,那都是勞碌苦悶大半生,最後來個英年早逝。雖然,金老沒有明顯地説,但從他對尊儒與尊道的不同人物的不同結局安排,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他更偏向於老子的出世,無為思想。我個人認為,這是最正確的人生觀,當然,僅僅是個人主觀看法,因為讀後感觀後感這類的東西,本來就不是用來説真理的,就是用來表達主觀思想的。

感悟到這種道家出世,無為的思想,是我讀金庸作品集最大的收穫,因為這將影響我一生的航標。

Tags:讀後感 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