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中庸》優秀讀後感參考範文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5W

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認準一件事就努力去實現,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中庸》優秀讀後感參考範文三篇,一起來看看吧。

《中庸》優秀讀後感參考範文三篇
       中庸優秀讀後感參考範文

關於書名,師父在書中提到了《中庸》名字的三種層次的理解含義,第一種含義是用中。庸解釋為用,就是中的使用方法。第二種解釋為不易。就是不變化,永恆的。也可以理解為絕對真理。第三種解釋為平常。就是“中”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這三種不同的理解會影響我們對《中庸》這本書的理解,不管是講方法論,本體論還是平常修行,我們每個人看書都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有的看書為了消遣,有的看書為了漲知識,有的看書為了看而看,有的看書為了實用,有的看書為了提升自己的內在品質……

這三種解釋對我來講,首先我覺得説得都對,其次我看《中庸》的目的是什麼。這一點我是要弄明白的,如果我是因為《中庸》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我必須得看。那這本書我會看得很吃力。以前看書興趣是第一位的,現在看舒適實用是第一位。因為我意識到,已經沒有太多的時間讓我自己可以隨意的去揮霍。我現在選擇看書,就需要滿足兩種條件。讀後感·第一個是要滿足自己的靈魂需求,第二個是要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這裏講的生活需求,就是可以改變我在現實生活當中的狀況。那麼我看《中庸》就一定要自己能用上為主。如果僅從這一點來看的話,《中庸》我的理解就是用中,就是中在生活當中的應用。

能指導我們生活的狀態的,就是日用平常的一些東西,它不會脱離現實單獨存在。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庸》就是日用,平常也未嘗不可。中庸成書於20xx多年前,20xx多年前到現在依舊在日常當中存在的,也就是不易變化的。這三個方面完全可以穿起來看,對我而言是這樣的。

啟予四書裏只有《中庸別講》讀過的次數最少,寫的讀後感的次數也是最少的。

中庸優秀讀後感參考範文

       寒假裏我看了大隊部推薦選看的國學經典誦讀——《中庸》。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後裔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北宋時期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我的語文是弱項,對文章的理解力較弱,所以,我一直很排斥古代文言文的書籍。但沒想到,這次硬着頭皮看的這本?中庸,卻讓我對文言文中的知識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中庸?裏講了不少有道理的話,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八段話:“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這段話的意思是: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説話前有準備,就不會理屈詞窮站不住腳;做事先有準備,就不會遇到困難挫折;行事前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有發生後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夠事先決定妥當,就不會行不通了。

讀完這短短小小的幾句話,我有了極大的觸動。原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未雨綢繆、作好準備,這樣才可能獲得成功,如果沒有準備,那麼面臨着艱難險阻成功的機率會非常低。生活中也是如此,就像我們學生在考試前肯定會有複習的過程,温故而知新;運動員每天都必須訓練,為了比賽出成績的那一刻;軍人不打無準備的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戲劇家更是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

早點去準備吧!早點準備一定是對的,因為只有準備好了的人,才能有勇氣面對任何可能出現的困難,才能有戰勝困難的決心。千年前充滿智慧的古人,用他們那簡樸的語言告訴了我們人生的真諦。這些國學經典作品真是非常值得好好閲讀,細細品味。

       中庸優秀讀後感參考範文

讀了《中庸》,感覺收穫還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 化的思想核心, 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相傳是孔子之孫子思寫的 經典文本,或者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被收錄在《小戴禮記》中,後來獨立成一 書,南宋朱熹又將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 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 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並查閲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現在,回過頭 來,感覺收穫還是不小的。

關於“中庸”,程頤説:“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 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 “中”為基本概念,敍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這句話是一個垂示,猶如鳳鳥銜至黃帝窗 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圖》稱:黃帝坐於扈閣,鳳凰銜書至帝前,其中 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種瞬間綻現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 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

書中説“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 “慎獨”等方面培養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 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髮育,生生不息。“道”源於本身,與自我相分離, 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 充其本然之善。

這種自我修養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 遇到什麼人或者什麼事, 不論今後會遭遇怎樣的挫折, 我們都要學會 “反求諸己” , 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濟化市場化 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貪”字。

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

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 常樂。總之,讀過中庸之後,於為人於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和諧是現代社會的主題,我們中國要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 會主義國家。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的優良傳統,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 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 向世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態度。

對於我們個人而言, 每個人要理性對待問題,以中庸的態度處理問題。

在《中庸》中,我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思想境界 和文化層次。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 正所謂量變才能達到質變, 在我們積累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度來面對事 情,以平和的心態處理事情。

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過程,通過書本獲得知識,通過知識傳遞思想,, 進而達到書中要求的道德水平。通過閲讀,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君子 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觀察事物,不要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幾年來,爆炸性新聞比較多,比如説“我爸叫李剛”等,這些新聞從側面 反映出中國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為什麼自己沒 有那麼富有,覺得生活不公平。其實,我覺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 努力,生活就會給你一份回報,別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百分 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如果這 樣子的話,即使我們再貧窮,再愚笨,也一定會靠自己的能力將生活水平提高, 一定會變的剛強起來! 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壓力充滿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開始抱怨社會的 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力強的人就會生存下來,沒有 能力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此,我們要平和的看待這個問 題,不要將其極端化,在認識問題的基礎上,不斷充實自己,是自己變的強大, 同時要保持一顆謙虛謹慎的心, 不要驕傲自大, 任何事情, 事先有預備就會成功, 沒有預備就會失敗,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唯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幷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 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

我們要逐步的進行學習的五個層次,最終使自己適應社會,實現自己的夢想。

衝動是魔鬼,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一定保持一種平和的態度,不要心急,慢 慢的處理,只有這樣才能克服困難,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一切率性而為,不要 強求,只要屬於自己的東西,就永遠跑不了! 再讀《中庸》,瞭解到此書重點發揮孔子的 “過猶不及” 的思想,要求人們追 求“和而不流”、 “中立不倚”的境界, 力圖使封建社會等級秩序恆常不變, “居 上不驕,為下不倍(背叛)”,以免出現“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小人 而無忌憚”的“反中庸”的現象,消解階級矛盾。《中庸》中説:“君子之中庸 也,君子而時中”,要求貴族君子能達到“中庸”的境界,在君臣、父子、夫婦、 兄弟、朋友這五種關係中實行智、仁、勇三德。以此為修身、治人、治天下國家 的基本。説“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中庸》的核心觀念是 “誠”。

認為“誠”是“天”的本性, 是天地萬物皆賴以存在的根本, 説“誠者物之終始, 不誠無物”; 人要通過道德修養工夫, “擇善而固執之”, 以求達到“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的境界。 此書雖然是在當時的社會中為統治階級服務,但《中庸》的核心觀念“誠”對於 我們現實社會還是有一定的意義的。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在誠心誠意的基礎上 才能做得好,沒有了誠心,沒有了誠意,那麼任何事情將不會達到預想的結果。

我們做人更是要有誠心,有誠心誠意,人們才會相信你,並樂意與你交往。人們 不會願意與一個虛情假意, 毫無誠信的人交往。只有誠心付出才會得到真心的回 報。才有可能把事情辦好。

這只是我的初淺理解,有些話好像就在嘴邊,但就是不能説得到位,還是修行不 夠。我將繼續努力研讀,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