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莎士比亞讀後感500字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4.93K

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將書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莎士比亞讀後感500字5篇,供大家參考。

莎士比亞讀後感500字5篇

莎士比亞讀後感500字篇1

戲劇不熟。也沒有自己的方法。莎翁也不熟。

來想想。那不勒斯王似乎從沒有惡毒的攻擊性語言,也許是為從前的事情潛在折磨,對權力之事看淡看薄。也許是女兒剛剛遠嫁的失落中還未平復,又遭遇這一場兒子葬身大海的殘事。他以一個待罪之身,愁雲慘淡已然讓人心生憐憫,加之王者之態,先被讀者諒解,也最終會被米蘭公爵寬恕吧?

再看米蘭公爵。神經質的復仇者。不能説他對今後的生活做了各種思考,最後選擇了此種安排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與基督山的伯爵不同,他的復仇之心是一直在變的,當看着愛女,並且是如仙女一般美好的成長時,在荒蕪人煙只有精怪的島上舔舐傷口的時候,刺劍拋血還是為女兒尋找幸福安享餘生呢?他選的是最好的路。當一個好人被謀害才稱得上正義的復仇。而一個好人,即使復仇,在用計謀法術傷人的時候也會心生不忍受到折磨吧。寬恕未嘗不是最好的復仇。將陰謀公開,讓歹人羞愧,不安,恐懼,受到排擠,兵不血刃,內心安寧,多好的事兒啊!如此行事,更證明了他的睿智。卻在歲月的折磨和驅使中令人畏懼。一個荒島之王,一個法力強大,一個需要駕馭駑鈍粗魯醜陋的人和聰明美麗變換無形的人,一個還要保留理智的,內心澎湃的又要剋制的米蘭公爵,神經質的人。強有力的執行能力,島上的暴君,向命運和善意屈服的,堅定還有一絲不安的人。

兩個弟弟。篡位者必然是弟弟。所以兩個弟弟很不幸的醜陋了彼此。但為什麼弟弟奪位只能是篡位者呢?權力為什麼又只能給一個年級大一些的兄長和他的年幼的孩子呢?如果弟弟的身份如此尷尬,手懲罰的應該是造出他們的不知節制的父母,不對麼?或者是,以免大孩子遭到不幸而保完全?所以弟弟只能去篡位或詛咒親人的死亡。米蘭公爵之弟最好之處在於,只竄位,不傷人。這應該被肯定吧?至於唆使那不勒斯王之弟嗜親,也僅僅是因為事不關己而已吧?所以真正的惡人應該是殺人未遂的那不勒斯王的弟弟。對吧?

嘲諷的,悲傷的,嚴厲的,貪婪的,愚蠢的,報復的,哀求的,愛慕的,關心的,善良的,勸諫的,裏面的語言和語氣之豐富,很容易辨別人物性格和身份。這就是所謂的成熟老辣的精準吧?至於莎老翁在想什麼,又為什麼而寫,我就只能看到這些。

混沌過一世,善惡不分離;努力有美好,放手也能真。

莎士比亞讀後感500字篇2

讀完莎翁的《暴風雨》,我認為自由應該有兩種:一種是身體的自由,這種自由是劇中精靈愛麗兒所追求的,也是普洛斯彼得追求的自由之一;一種是精神上的自由,這種自由在普洛斯彼得所追求的自由中體現出來。

愛麗兒原是惡女巫西考拉克斯的僕人,但愛麗兒生性柔善,不能奉行惡女巫粗暴、邪惡的命令,因違拗了女巫的意志而被幽禁在一株坼裂的松樹中。後來在普洛斯彼得魔法的幫助下,才得以從松樹的裂縫中出來。這時愛麗兒獲得了相對的自由,可以行動,但是需要聽從普洛斯彼得的命令。愛麗兒想要完全的身體上的自由,在為普洛斯彼得服務滿約定的期限後獲得自己想要的自由:可以在天空中自由地飛翔。

普洛斯彼羅原是米蘭的公爵,因其弟弟安東尼奧野心篡了他的位而被驅逐出米蘭。普洛斯彼得帶着他三歲的女兒米蘭達流落荒島,他在島上使用自己的魔法馴服了島上的精靈,還教島上的妖怪凱列班語言,教化他,但是凱列班卻想要玷污他視若珍寶的寶貝女兒米蘭達的清白,他只能用勞役來驅使凱列班。即便凱列班想要夥同斯丹法諾和特林鳩羅來謀害普洛斯彼得,普洛斯彼得也並沒有傷及他們的性命。對待使自己淪落荒島的仇人,普洛斯彼得使用魔法使得那不勒斯王阿隆佐、阿隆佐的弟弟西巴斯辛、自己的弟弟安東尼奧等所乘的王船沉沒在狂風暴雨的汪洋大海之中,但是卻並沒有謀害他們的性命,使他們都安全的到達了他所在的荒島,讓他們在這荒島之上受到相應的懲罰。正像凱列班所説的,他的主人是不會害人的仙人。他講到“雖然他們給我這樣大的迫害,使我痛心切齒,但是我寧願壓伏我的憤恨而聽從我的更高尚的理性;道德的行動較之仇恨的行動是可貴的多的。要是他們已經悔過,我的唯一的目的也就達到終點,不再對他們更有一點怨恨”。對別人的仇恨其實也是對自己的懲罰,讓自己活在仇恨中無法自拔。在收場詩中,普洛斯彼得説“既然我現今以把我的舊權重握,饒恕了迫害我的仇人,請不要再把我永遠錮閉在這寂寞的荒島!求你們解脱了我靈魂上的系鎖”“你們有罪過希望別人不再追究,願你們也格外寬大,給我以自由”。在戲劇的最後,普洛斯彼得獲得了身體上的自由,可以返回故土,也放下了對仇人的怨恨,讓自己在精神上重獲自由。

莎士比亞讀後感500字篇3

故事發生在十三世紀丹麥的京城艾爾西諾。丹麥國王在花園打盹時突然死去。他的弟弟克勞迪亞斯接替王位,又娶原王妃為妻,前國王的兒子哈姆雷特對父親的死因有所懷疑,憂鬱過度,終日愁容滿面。他聽從好友的勸告,半夜跟出現在城堡上的父親幽靈相會,終於得知父王是克勞迪亞斯與母親合謀害死的。為了取得證據,他特地請來了一批戲子,在王宮裏演出一出十分相似的殺人劇,將父王當時被殺的經過表現出來。哈姆雷特一看母親與叔叔的反應,便明白了真相。

大臣波洛尼亞斯有個女兒叫奧非莉婭,她儀表出眾,清麗純潔,痴心地愛着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由於父仇未報,故意對奧菲莉婭十分冷淡。狡猾的克勞迪亞斯也瞭解到哈姆雷特的真心實意,於是施展計謀。哈姆雷特由於失算,誤將躲在幕後聽他與奧菲莉婭談話的波洛尼亞斯刺死,奧菲莉婭承受不了失去戀人和父親的打擊精神崩潰,失足落水而死。波洛尼亞斯的兒子聞訊從國外趕來,誓死要為父妹報仇。克勞迪亞斯叫他跟哈姆雷特決鬥,並且在劍頭敷以毒藥。那天,皇宮大廳裏刀光劍影,殺氣騰騰。間歇時,克勞迪亞斯叫哈姆雷特喝一杯已下了毒的酒,母親深受良心譴責,一把奪過喝下,當着兒子的面死去。哈姆雷特義憤填膺,揮劍擊中對手,冷不防也被對手暗劍刺傷。頓時毒性發作。哈姆雷特拼足最後的力氣將十惡不赦的克勞迪亞斯刺死,為父報了仇,自己也倒下了。

讀完這一劇,我認識了他從“時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扳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是活下去還是滅亡,這是個問題”這句絕望的歎息的全部心理背景。實際上,哈姆萊特的尷尬在於一個纖弱而又明達的心靈肩負着與其行為能力不相稱的重任,比坦特魯斯更難堪飢渴,比西緒弗斯更枉費心力。用歌德的説法,“這是一株橡樹給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紅嫩綠的昂貴的花瓶裏。”在哈姆萊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環境的殘暴性是如此相反而又相成,以致這個獨特的性格在內涵方面顯得密緻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顯得博大而深廣。其實就是如此的撲朔迷離,讓我的同情也不得不轉移到配角奧利菲亞的身上,她是如此的年輕,心靈和身體都沒有成熟,種種柔情連她自己都不明其所以然,便提前油然而生,愛和恨一起壓擠着、煎熬着她脆弱的身心。她愛人,同時渴望被愛,卻往往意識到自己愛人勝過被愛。她不幸而又無助,不是因為品質上的弱點,完全只是由於自己也不瞭解的天真無邪,她當然十分痛苦,卻從未流露出來。所以在我看來,她更像一隻小鳥,為了尋求庇護,投向哈姆萊特的懷抱;可歎他在神經錯亂中,竟把她從自己身旁摔開去,摔的那麼重,終於無意間殺死了她。她死在了她愛的人手上,上天對她還是仁慈的。

?哈姆萊特》不斷的被人們以各種方式各種形式演繹,電影一部又一部,人們卻百看不厭,源於《哈姆萊特》緊湊的戲劇情節,高潮迭起,驚喜不斷,所有的緊張氣氛都要等到故事的最後才會得到緩解。多種多樣對大師作品的演繹不斷給予我們新的驚喜和意外,對於仇恨的解釋,對莎士比亞的解釋。即使有一些並不太盡如人意,人們依舊對次充滿好奇。因為莎士比亞,因為這位最偉大的戲劇作家和他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無論從哪一個角度演繹都會讓人對這一部經典再一次來一遍心靈對話,每一次的對話都是對人生新的體驗,這就是《哈姆萊特》的魅力所在。作家們用他們的文字時刻提行這人們這把劍的冷酷和恐怖。仇恨的雙刃劍,捨棄它比拿起他來捍衞自己明智得多。

莎士比亞讀後感500字篇4

?暴風雨》是莎士比亞的最後一部劇,雖然它在創作時間上落在後邊,但是人們對《暴風雨》的評價使它無可爭辯地居於莎士比亞劇作中的前排,而對於我個人來説,我也確實覺得《暴風雨》比《哈姆雷特》好看。

?暴風雨》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孤島之上,它一半是神話,一半是真實,現實的成分隱藏在魔法、妖術之中,一切彷彿都在變化流動,真實明確的東西卻難以捕捉,朦朧虛幻的方面感覺卻可牢牢抓住。

寬恕和和解是這一劇作的中心思想,作者在普洛士丕羅身上寄託了自己的人文主義理想,他是一位沒有國土的帝王,一位大魔術家,以想象為指揮隨身的侍從精靈,能點化沉舟,能奴使敵人,能任意捏合情人;他的無所不能,所有的力量的來源,都是在於他温柔仁厚,慈善博大的心胸。

即使如此,莎士比亞在《暴風雨》裏唯一不變的依然是描寫和揭示那深不可測的人性。例如:

即使在危在旦夕的暴風雨過後,篡位者普洛士丕羅之弟安東尼奧密謀和那不勒斯王之弟西巴斯辛,仍能想到的是權力,要殺害那不勒斯王阿隆索和老臣貢札羅。

下面是安東尼奧和西巴斯辛的對話:

安東尼奧:“這兒躺着你的兄長,跟泥土也不差多少——假如他真像他現在這個樣子,看上去就像死了一般;我用這柄稱心如意的劍,只要輕輕刺進三英寸那麼深,就可以叫他永遠安靜。同時你照着我的樣子,也可以叫這個老頭子,這位老成持重的老臣,再也不會來呶呶指責我們。至於其他的人,只要用好處引誘他們,就會像貓兒舐牛奶似的流連不去;假如我們説是黃昏,他們也不敢説是早晨。”

西巴斯辛:“好朋友,我將把你的情形作為我的榜樣;如同你得到米蘭一樣,我也要得到我的那不勒斯。舉起你的劍來吧;只要這麼一下,便可以免卻你的納貢;我以後做了國王之後,一定十分眷寵你。”

更換了主人的卡列班對新主人斯丹法諾説:

“我對你説過,他有一個老規矩,一到下午就要睡覺;那時您就把他的書拿了去,就可以捶碎他的腦袋,或者用一根木頭敲破他的頭顱,或者用一根棍子搠破他的肚腸,或者用您的刀割斷他的喉嚨。記好,先要把他的書拿到手;因為他一失去了他的書,就是一個跟我差不多的大傻瓜,也沒有一個精靈會聽他指揮;這些精靈們沒有一個不象我一樣把他恨入骨髓。只要把他的書燒了就是了……”卡列班對普洛士丕羅恨之入骨,他認為只要把普洛士丕羅的書燒了他就沒有力量了,這是一個反智主義的流氓無產者的形象,有着很大的破壞力,一旦這些人掌權,就造成歷史的倒退。

一、普洛士丕羅的悲劇

普洛士丕羅這個角色最引人注目之處就在於他掌握着魔力無邊的法術,呼風喚雨,未卜先知,可以驅使精靈為他奔走,任意實現自己的意志。他在力量上已非常人可比,而是一個“超人”,或者是半神半人。可事實上他也並不能隨心所欲地左右一切,,儘管他可以説是劇中的“上帝”,但仍有無可奈何的地方。

1、悲劇的個人體現

劇終時,普洛士丕羅與仇敵冰釋前嫌,準備揚帆回國,重掌王權。這一結局更多依靠法術的威力而非他的個人人格魅力,普洛士丕羅擁有學問,但更需將其轉化為現實的統治力量。與其説他被篡權,不如説是一個失職君主自行放棄權力和責任——是他自己在位期間醉心學術放棄政權,並且美其名曰將交付於自己的弟弟。恰是流放時所帶藏書賦予的法力而非“學問”,給了他降服仇敵、恢復王權的威力。

在懺悔之人的話語中,更多是對此神祕力量而非普洛士丕羅本人的敬畏。在普洛士丕羅表明身份後,只有阿隆索真心懺悔。而面對普洛士丕羅的斥責和交還王權的要求時,塞巴斯欽譏諷普洛士丕羅魔鬼附身,安東尼奧根本不發一言。即便在生死未卜的荒島,塞巴斯欽和安東尼奧仍在密謀弒君篡位。眾人在荒島上因法術失去“行動能力”,但內心的“犯罪動機”一刻都未消失。

因此,當普洛士丕羅失去魔法保護隨船迴歸時,還有誰會繼續敬畏失去法力的他?他是否具有能夠真正掌控現實王權的“法力”,具有政治才能去“執行世間的政事”?

孤島上失去“行動能力”的人恢復後會不會重新走上罪惡之路?對此,莎士比亞或巧妙或無奈地迴避了,全劇到此戛然而止。

另一方面,普洛士丕羅站在“上帝視角”,似乎是掌控全局的人,他似乎可以預料事情的結局,因此在他能接受的“合理”範圍內,他註定要被流放,註定會有人遭到懲罰,一切都是因果循環。正是如此,才説他無法完全隨心所欲地掌控全局,因為他自己也是局中人,看似對一切瞭如指掌,實際他自己才是犧牲者——知道結局卻無法使自己抽身其外,他才是真正的悲劇。

2、人性的悲劇

自亨利八世確立英國國教以來,英國對巫術和魔法基本以打壓為主,其間夾雜着獵奇的心態。由此,不同於在《仲夏夜之夢》、《麥克白》等劇作中對巫師和巫術的躲躲閃閃,《暴風雨》中的普洛士丕羅大肆利用魔法。儘管如此,魔法仍舊只能在小島這個封閉時空使用,和劇中人物原本居住的大陸脱節。

魔法、魔杖與書的背景語焉不詳,劇終時,代表法力的這一切也被統統埋葬。

普洛士丕羅為魔法使用設定了雙重標準——自己使用是以正義、合法、秩序等名義懲戒罪人、勸善棄惡;但“失語”的女巫則被其描述為“作惡多端”的“妖婦”,後者也同樣遭受放逐的事實卻被忽略。較之異教女巫,普洛士丕羅製造風暴、戲弄眾人、對精靈和卡列班驅使控制的種種行為,並未讓自己佔據道德的制高點——荒島之上沒有法規,掌權者可以為所欲為。然而,通過把女巫“妖魔化”和“美化自我”——在愛麗兒面前將自己塑造成“拯救者”,普洛士丕羅對荒島及原住民的統治也就表面上“合法化”了。

普洛士丕羅在荒島依靠法術而非自己的德行和智慧行使統治權。由此,也就不難理解他與愛麗兒一眾精靈之間時而緊張對立、時而和諧共處的微妙關係。在表面的主僕關係下,不時透露着精靈們的不滿和對抗;而普洛士丕羅貌似威嚴的訓斥和嘉許背後,卻隱藏着某種無助和依賴,在其“求你們”、“賴着你們”、“再煩你們”等話語中我們可以聽出懇求甚至乞援的聲音。因此,依靠法術而建立的荒島王國看似穩固,實則處處充滿變數。

3、悲劇的時代性

在文藝復興時代裏,人們渴望知識,仰慕文化,潛心學問,普洛士丕羅就是這樣一個時代之子,“他作為一個魔法師控制着自然;他作為一個公爵征服了那種曾把他驅出王國,使法律顛倒的情慾;他作為一個學者,使自己那個伊甸園的損失得到補償;他作為一個人,學會了如何去緩和自己的激情,要想在任何活動中取得成功,他所得到的東西都是必不可少的。”普洛士丕羅在開場時用魔法掀起的滔滔巨浪,就已經腐朽的封建體制來説,它在科學文化的時代巨浪的有力衝擊下,就象那條大船一樣,無論怎樣盡力也難逃滅頂之災。

作為文藝復興社會生活中的普洛士丕羅,他還是一代人文主義者思想變化的體現。他與所有人文主義者一樣,曾過分相信科學知識的力量,把它視作萬能的法寶,只要通過教化就可能把所有人心靈中都包含的美好一面培植起來,就可以把一切惡化為善,把低級的慾望變成高級的取向,然後達到整個社會的改善和變革。可惜事與願違,現實是無情的,低級的本性並沒有聽從知識的教導,惡更是如此,反而繼續施虐,為非作歹。人文主義者對此深感失望,他們的理想由此破滅。

這點可以從普洛士丕羅與卡列班的關係中看出,他倆是主僕關係,對於普洛士丕羅的知識來説,卡列班是愚昧,對於他的理性來説,他是肉慾。他是水和土,是和空氣精靈愛麗兒相對的低級元素。他又是妖巫的兒子,具有天生的惡的本質。卡列班正好是人文主義者所要教化的那種智力低下、本性惡的人。普洛士丕羅上島後就想在他身上實施這種改造意圖,但他很快就發現自己的計劃是根本行不通的。他辛辛苦苦教會了卡列班説話,可是後者“從這上面得到了益處只是知道怎樣罵人”。他每時每刻地給他啟蒙,只換來在他心中升起了凌辱密蘭達的邪念。這個結果是普洛士丕羅始料未及的。他眼看着自己的心血和理想全都付之東流,不能不感到萬分失望。面對着卡列班之類的愚頑不化,普洛士丕羅的法術也失去作用,他無能為力。

既然卡列班是如此,那麼像安東尼奧那樣的壞人又怎麼能洗心革面呢?既然壞人的本質不能變化,那麼人文主義者所幻想的社會的變革還會出現嗎?這些無法得到肯定答覆的疑問使普洛士丕羅時常流露出消極悲觀的情緒來。密蘭達和費第南不明白他為什麼狂怒,只有愛麗兒知道,卡列班等人就要來謀取他的性命,他自己可能也不清楚,這件事固然使他憤怒之極,但更能引起他內心的巨大痛苦。他將親眼看到,他曾寄改造希望的那個人要來暗算他,這對於他簡直是一個絕大的諷刺。他經過十二年的不懈追求,最終證明了他的理想不過是空想,科學與知識雖然有力量,但它太有限了。

一切理想和希望,失望與煩惱,都不是他個人的,而是整整一代人文主義者所共有的。他們曾經意氣風發地馳聘在理想的王國裏,陶醉在未來的光明前景中,但黑暗的現實卻沒有按他們的意願而變化,反倒以其機械般的無情力量把他們的理想軋個粉碎,把他們從天上拋到地下,他們所致力的改造社會、改造人的偉業以失敗告終了。這個劇雖然以普洛士丕羅重獲王國、恢復爵位的喜劇結束,但卻改變不了這個角色的悲劇意義。從大處説,這是整個時代的悲劇。

二、愛麗兒的悲劇

愛麗兒是中世紀傳説中的一個空氣的精靈,他的名字(ariel)就已説明他具有空氣(air)的性質,普洛士丕羅也管他叫“一陣空氣。”在伊麗莎白時代的人的思想觀念中,人是由四大元素構成的,氣與火是高級的,水與土是低級的。愛麗兒所象徵的高級元素就是與肉體相對的人的精神,它本應該象空氣自由自在,可是它卻被妖術——中世紀愚昧落後的象徵物禁錮得死死的,在漫長的黑夜中不斷髮出呻吟。只有依靠普洛士丕羅所掌握的科學與知識,他才能獲得新生。

更可怕的是,他與卡列班不同——卡列班具有的反抗精神在他身上毫無蹤跡。愛麗兒企圖通過完成普洛士丕羅的所有命令來使普洛士丕羅高興,進而普洛士丕羅——他的主人,會遵照約定,還他自由。但就我個人感覺,在剛開始,普洛士丕羅的命令與欲求似乎沒有個頭。也就是説,如果事件不完結的話,愛麗兒何時才能獲得自由呢?

三、愛情的悲劇

在長輩的和解祝福中,費第南和密蘭達的愛情並未重蹈羅密歐和朱麗葉的覆轍,劇作在有情人終成眷屬的俗套模式中截止。然而,在甜言蜜語中,我們似乎能讀出某些不穩定的潛台詞。

密蘭達和費第南可謂一見鍾情,但密蘭達除了父親和卡列班外,從未見過其他異性。她以一顆赤子之心先入為主地美化了所見之人,視費第南為“一個精靈”和“出色的人物”,全然不知後者也曾在船難中“頭髮像海草似的聳亂着”最先跳水逃生,上岸後只能“雙手抱臂”“長吁短歎”。而費第南在略微寒暄後就着急地拋出“最後的最大的請求”——“告訴我你是不是一位處女”,得到肯定的答覆後,才做出莊嚴承諾:“假如你是個還沒有愛上別人的處女,我願意立你做那不勒斯的王后。”這種對靈肉皆要從屬於我的直白表露,則表現出費第南急切的情慾和佔有慾。“假如”一詞也給人以挑選商品的交易之感,此種有條件的承諾令“一見鍾情“的真實度大打折扣。

此外,費第南承認“曾經喜歡過各個不同的女子;但是從不曾全心全意地愛上一個”。因為她們“總有一些缺點”,而密蘭達則是“完美而無雙”。這種告白聽起來恐怕不太令人愉悦吧,可是密蘭達卻無比受用。

情竇初開的密蘭達在愛情遊戲中表現出單純與世故的兩面性。當費第南自揭情史,以退為進地“懺悔”時,密蘭達沒有一絲妒意,反而比對方更着急地憑着“最可貴的嫁粧——貞潔”發起誓言。這“貞潔”的誓言在急切地表明自己的心跡,潛意識裏是對兩人愛情關係穩定性的懷疑。表面的情投意合,實際盡在情場高手費第南掌控中。在未來,憑藉魔法幻化得來的愛情傳奇是否會演變成另一出愛情悲劇?莎士比亞再次用傳統團圓結局選擇迴避問題。

四、卡列班的悲劇

在卡列班未出現前,我們已經從普洛士丕羅口中得知卡列班是一個怎樣的存在:“一個滿身着斑痣的妖婦的賤種”、“那個卡列班真是一個蠢物”。雖然文中並未對卡列班的外表進行具體的描寫,但可以得出一個印象:卡列班看上去一定很奇怪,似乎是一個半人半獸的怪物,普洛士丕羅甚至認為卡列班“不配享有人的形狀”。劇中所有人對卡列班的稱呼基本都是侮辱性的,要麼針對外貌,要麼針對品行,幾乎沒有人把他當做“人”來看待,而他自身確實是具有動物性的。

卡列班卡具有對陌生來客本能的友善,對自然之美的敏感以及對生命情慾的毫不掩飾。然而,卡列班在教唆斯蒂潘諾謀害普洛士丕羅時,提到了“捶碎他的腦袋”、“敲破他的頭顱”、“戳破他的肚腸”、“割斷他的喉嚨”等極殘忍血腥的手段,以暴制暴的反抗方式並不能帶來道義的正確和行為的合法性。他缺少教育,尚未開化,即使普洛士丕羅教會卡列班的語言已足夠卡列班來痛罵普洛士丕羅自己,但他仍然不被當做“人”看。這是我認為的卡列班的可悲之處之一。

其二,我認為,卡列班才是這座荒島真正的主人,他從他母親那裏繼承了這座荒島,他對荒島有着深厚的感情,知道荒島所有的祕密,對着荒島上的一切愛得深沉。如果説愛麗兒的音樂是天籟,那麼只有卡列班才聽得懂。他説:“島上充滿響聲、聲音和甜美的曲調,帶來愉悦,有益無害。有時成千的絃樂在我耳邊鳴響,有時是無數的歌聲,如果恰逢我從酣睡中醒來,歌聲會再讓我睡着:於是在睡夢中,層雲好像分開,財寶似就要掉在我身上。當我醒來,我哭着想再夢一次。”

在普洛士丕羅和密蘭達到來之前,他驕傲地宣稱自己是荒島的國王。後來他又試圖推翻普洛士丕羅。但是,當他把斯丹法諾奉若神明的時候,他又陷入了另一個深坑。當他自我作踐,請求親吻斯丹法諾腳尖的時候,他使自己變得極其可笑。好像只要能夠得到一些回報,他就甘願卑躬屈膝地侍候任何人。明明他才應該是這荒島的主人,他卻要對這些外來的人奴役,更可悲的是,這些人離開這座荒島的時候,他好像失去了目標失去了信仰一般無所適從,這與他骨子裏帶有的奴性息息相關。

忘記在哪裏看到一句話:“歷史,除了時間地點人物是真的以外,都是假的;小説,除了時間地點人物是假的,都是真的。”荒島上的一切看似虛幻,實則對應真實的現實;這部劇如果説是虛構,那麼發生的事件皆在歷史上有所對照。“有一類遊戲是很吃力的,但興趣會使人忘記辛苦;有一類卑微的工作是用堅苦卓絕的精神忍受着的,最低陋的事情往往指向最崇高的目標。”這段話雖然在文中被費第南用來表白愛意,但是高三的時候我卻用它來激勵自己。

“我們都是夢中的人物,我們的一生是在酣睡之中。”當普洛士丕羅施展魔法時,莎士比亞也用舞台給我們設置了一個迷夢。這種種神祕、巧合和奇遇“距離現實生活特別是莎翁時代的英國社會越來越遠……好像有意加強藝術情景和實際生活的對照,特地提醒人們不要把現在和未來混為一談”。

悲劇不以悲劇結尾,不代表它不是悲劇。一切看似可笑的表象,內裏都是可悲的。

莎士比亞讀後感500字篇5

我對莎士比亞的瞭解實在是粗淺,但是這依舊無法阻止我為它寫了一篇很差很差的評論。莎士比亞什麼的,説起來分明全是淚啊!剛開始是被英語老師逼着讀《羅密歐與朱麗葉》和《麥克白》,然後是在《哈姆雷特》打個小醬油,再後來是看bbc的《空皇冠》,再後來是去看同學們演的《暴風雨》。

在這個過程中,莎士比亞這個熱愛開黃腔和寫現代人看不懂的英文單詞的傢伙,也逐漸變得熟悉可親起來了。饒是這樣,我也沒想到《暴風雨》會讓我覺得如此獨特。莎士比亞的戲劇三大類:喜劇,悲劇,歷史劇,它一個都算不上。整個劇本里充滿了魔法、精靈與若隱若現的歌聲,輕盈而又飄渺。

學校今年的話劇公演選的就是這一部《暴風雨》。我興致勃勃的去一刷,卻因為坐在最後排而沒聽懂,從而對自己的英語水平產生了極大的懷疑……於是憤憤然的翻了劇本和維基百科,回去再戰一輪。這次坐在最前排(。

然後就看懂了,聽懂了。那天晚上,我用英語做了一個夢,夢裏的大家説起話來都飄飄然的,好像是在念劇本。

自從認識到這是莎士比亞獨立完成的最後一部戲劇之後,《暴風雨》給人那種不同尋常的感覺就很好理解了。整部劇裏都有一種我從未見過的豁達與柔情。不是年輕人面對小情人時的柔情,而是一個老人對這個世界所展露出的默默柔情。只有一個老人才能露出這種感情——他看盡了世間的醜惡困苦也看盡了盛世繁花,卻依舊選擇打開心扉,讓他所看的一切都如同海水一般源源不絕的湧進來。

是啊,莎士比亞大概也老了吧。他生活在英國·最黑暗也是最繁華的時代,被壓迫也被頌揚,一生沉浮。於是47歲的他眼中溢滿老者的柔情,輕輕揮動羽毛筆,讓寬恕勝過仇恨,讓prospero放下執念與仇恨,轉而低下頭去温柔的親吻弟弟的額頭,帶着蒼老的温柔。

——接下來的路,請你們慢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