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慢慢來的讀後感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9.18K

在寫讀後感的時候,要求簡明扼要,不要求豐富感人,寫讀後感需要側重表達的是我們讀書後的感受,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關於慢慢來的讀後感5篇,感謝您的參閲。

關於慢慢來的讀後感5篇

關於慢慢來的讀後感篇1

時光在飛,連同自己的記憶力也隨着掌中時間的流逝變得健忘起來。喜歡看書卻不喜歡寫讀後感,我覺得自己很難寫好一篇讀後感,看書更多地享受看這個過程,看完之後書中情節啥的都會一併遺忘。

那一天,班裏的小記者們從晉江機場採風回來,怕孩子們對觀後感產生畏難情緒,我這樣開導他們,凡走過就需要留下痕跡。今晚,沒想到我也是用這樣的話來對自己説。

很快地又把龍先生《孩子你慢慢來》看完了。留在腦袋瓜裏的東西很少,卻也足以讓我細細回味。故事的帷幕是這樣拉開的:“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着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

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龍應台看着那個五歲的孩子,用繩子打個蝴蝶結,她願用一生的時間去等,等他五歲的手指把這個蝴蝶結紮好。

不僅僅是這個細節,文章中的好多個章節都彰顯龍應台老師對於孩子的教育“慢”的節奏,她會不厭其煩地跟孩子對話,會用很有趣味性地答案解答孩子在聽故事時提出的千奇百怪的問題……捫心自問,我有她那樣用一生去等的耐心與勇氣嗎?天生急性子的我,做事風風火火。我愛我們班的孩子,這一點毋庸置疑。

可是對待他們,我更多的是簡單粗暴,缺乏耐心。今天《跳水》語文課堂上,當我拋出跳水一文你們得到了什麼啟示時,孩子們個個腦袋一個低得比一個低時,我更多地氣憤大於諒解,更多地缺乏耐心地引導。當孩子們因為糾紛而前來打小報告的時候,我常常很少能靜下心來聽他們把事情的前因後果娓娓道來,因為我覺得這是小孩子的無理取鬧。面對學生的反覆提問,面對學生的重複錯誤,面對學生的調皮搗蛋,我想我在龍先生的身上獲益許多。

還記得在街道教育隨筆交流活動中,何萍娥老師的《牽着蝸牛慢慢走》一文,她對於剛剛上一年級的孩子們各種趕,對於自己兒子放學後慢吞吞地收東西各種趕。

在生活中,我們也不能不接受這樣的一個事實:也許一輩子都追不上別人。那該怎麼辦呢?別急,慢慢來,不要為了去追趕別人,就不顧腳的疼痛,就不顧自己心的勞累。孩子宛如植物,生長有個體之別,有時令之分,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作為老師,需要地是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孩子,慢慢來!

關於慢慢來的讀後感篇2

龍應台的大名早有聽説,最近的.關注源於朋友圈裏看到的她在大學的演講,主旨大約是講和“人文素養”有關,尤其是作為一個政客應具有一定的“人文素養”,她也倡導每個人都應該多讀點“文哲史”方面的書;另一篇是她在北大的演講,也談中國夢,再次提到了管仲的“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並希望下一代的中國人不再有恐懼,而享有充分的自由。作為一個獨立學者和“馬政府”的前文化部長,我有理由相信龍應台顯然是一個具有較高人文素養和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人,也因此帶有鮮明的現實批判主義的文化人。

讀到龍應台,第一本便是她的《孩子你慢慢來》,讓我大跌眼睛,這是一個霸氣的,有強烈批判主義的作者嗎?就像書的扉頁所介紹的那樣:“作為華人世界的一支筆,龍應台的文章有着萬丈豪情,然而《孩子你慢慢來》卻令人驚歎,她的文字也可以有款款深情”。這本書是龍應台從一個母親的角度,用娓娓道來,飽含深情的文字,展現出了她內心深處的仁愛,也再次讓我覺得不管一個外表再強悍的女漢子,作為母親,她也唯有柔軟。

這本書並不厚,或許是因為我尚沒有孩子的緣故,卻讀得比較慢,我需要用心去感悟每一篇零碎文字背後所表達出來的含義以及用力去想象那種畫面感,如嬰兒般的呀呀學語到蹣跚學步,再到書中的小人物,小故事以及嬰兒般的思想,我都得用力去揣測,去想象。讀此書我似乎也有種在努力回憶自己小時候的樣子,從小多由奶奶帶大,母親也並非如龍應台那般有文化,或因為兒時記憶斷線的緣故,我已記不起什麼蝴蝶結,也想不起多少兒時的故事,還有什麼洋娃娃,但這已不重要,因為我依然健康快樂的長大,依然具有獨立人格,依然愛知求真,善良本真。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每個人的故事,龍應枱筆下的安德烈是幸福的,他可以從小接觸到三四種語言,可以聽一個有文化的媽媽講各種故事,可以打小就能用平等的心態和媽媽對話。但想必在安德烈的心裏,這個媽媽既聰明嚴厲,又有一個母親柔情般的呵護,我也相信包括自己父母在內的每位家長也都儘自己所能,把自己認為最好的給了我們。

關於婚姻她也説到:“婚姻,和民主制度一樣,只是人類在諸多制度中權衡利弊不得已的抉擇;婚姻幸福的另一面無可避免的是個人自由意志的消減”。這些,她又如何對一個兩歲半的小孩去解釋?我最新的領悟是婚姻與家庭本無所謂完美,所謂完美或就是在分歧時,雙方能用一種平等的心態去溝通面對,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尋找共通點;婚姻家庭也就是在相互欣賞中讓彼此成長。如此生活的意義就是學會欣賞,懂得感恩,保持好奇,有所期待。

關於慢慢來的讀後感篇3

之前讀過龍應台先生的書,自己對龍應台先生的印象,停留在以筆為劍的女戰士身上。總見其冷靜而鞭辟入裏的分析,淡然卻毫不動搖的骨氣,卻未曾想見《孩子你慢慢來》帶來的是一種寧靜淡雅的閲讀感受,在她醉心於人母的温婉中,彷彿自己也洗去一身硝煙。這種對母子生活常態的描述,使閲讀者和作品之間形成一種温柔的張力。在書裏,我們看不到作者試圖對讀者的説教或者尋求共鳴,而是以最樸實細膩的描述來展現他們母子的生活點滴,這種描述本身就是意義。這樣直接乾淨的表達,引領讀者在觸摸到生活的同時展開關於人生諸多議題的思考。

讀《孩子你慢慢來》我想到了“熱愛”。這種愛的熱情,不止是一位母親對孩子與生俱來的感性,也是每個生命對世間萬物的好奇和感情。

書裏寫道,每天早上去幼兒園的路上,媽媽要給華安作嚮導介紹這個世界。“那路上,也看不完哪!這家院子裏站着棵蘋果樹,那家牆腳爬着株葡萄藤。拄枴杖的老太婆在花園新翻的土牀上放了一隻陶做的兔子、兩隻雪白的鴨子、一頂雨傘似的大香菇,香菇傘底下還坐着一隻綠皮醜青蛙——這些,你説華安會放過嗎?”藉由孩子的眼光,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新奇的世界。

我們常常漏掉的美好事物,對於孩子而言,一切都是這麼充滿生機和樂趣。我們很少充滿熱情的去感受世界、發現美麗,卻總是惱怒憤恨於外部世界帶來的諸多壓力和惡劣。赤子之心,不僅是對情懷的熱衷,更是對世界萬物的熱愛。只有真正理解明白事物來源和存在的人,才能積極經營自己的人生,把握住存在的美好。龍應台先生曾寫過:思想需要經驗的累積,靈感需要感受的沉澱,最細緻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我想正是這樣一種對生活的熱愛,才能讓她在寧靜的觀察後沉澱,才能讓她在一片浮躁的土壤上,開出了不一樣的花朵。也正是這樣一種熱愛,讓她能在經營生命的延續時,從容不迫,娓娓道來。

關於慢慢來的讀後感篇4

近來利用下班後一個人的閒暇時間,再次品讀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每次合上書,內心總是生出無比的柔軟和感動。記得去年第一次拿到這本書來讀時,內心也是經常非常温暖和觸動的,經常讀着讀着就不知不覺的流下感動的淚水,感動之餘就會想:作者當時內心是有多麼温柔情懷和有多少無限的愛,才能寫出那麼細膩的文字呢!現在再讀,感受更多的是對這位智慧母親的敬佩和身同感受!如同坐在時光機,和作者一同經歷着她的一切,心裏的感覺非常奇妙。或許看書時的人生階段不一樣,可以直接影響當下的感受吧,我現在二胎中,肚子裏的寶寶七月份就要出生了,每天感受到小傢伙在肚子裏調皮、折騰的動來動去,母愛自然而然就會更多了,每個星期五,更是特別期待女兒晚上回來,可以享受更多的天倫之樂。

這本書是龍應台寫的“人生三書”:《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其中的一部,也是最讓我感動的一部。龍應台是現代作家,曾擔任台灣文化部部長,34歲才第一次做母親,龍應台自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且至今未畢業。

看完她這幾本書,覺得她寫這幾本書時,連筆都是温柔纖細,深情動人的。特別是《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寫於15年前,書中描寫諸多生活中的讓人動容的細節,太多純真、喜悦的場景,反映出作者細膩的情感,讀起來温馨有味,情意盎然。文中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峯迴路轉的曲折,但有無數的忍俊不禁,我無數次嘴角禁不住的一次次上揚,內心深處更是一次又一次的變得無比的柔軟。這是讀其他教育類書籍絕對沒有的。建議初為人母或已為人母的,想更好的教育孩子,引導孩子的媽媽們,有興趣的一定要讀一讀,非常值得一讀呢!

因為這是一本充滿愛的書,是從母親角度寫出的生命體驗性質的生活散文。是一位母親與孩子成長的直接對話,這個過程有過欣喜,有過吼叫,有過懲罰,有過哭笑不得,走着走着,或許就成了作者一段不可磨滅的回憶,一個值得珍藏一生的故事吧。我好像已經和作者一起感受到了孩子成長的點滴,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個生命與這個世界最初的接觸,感受到這位母親和她的孩子之間所有成長中的喜悦與淚水。同時,我可以感受到作為母親的龍應台和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龍應台在專心育兒時,有着豐富、激烈的內心衝突,她在書中説:“誰能告訴我做母親和做個人之間怎麼平衡?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可是我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女性主義者,如果你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麼呢?”而正是通過對這一衝突的訴説,表現出她內心深處的母愛。但它絕不是傳統母愛的歌頌,而是對生命與成長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這樣的生活散文吧。

十五年已經過去,龍應台不僅成為華文界最有影響力的一枝筆,也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了現代女性在個人事業和母親角色的衝突,尤其是在人世中親情的牽絆的問題。而這本書也能給無數讀者帶來不一樣的感動和啟迪。

龍應台是一個有智慧和內心充滿愛的母親,她對孩子的教育,有如春風化雨般潤物細無聲。

從安安還在咿呀學語的時候開始,她就做他的“導遊”,帶他認識這個全新的世界,一點兒微小的事物也不會錯過。即使是一條普通的路,在他們眼中也有別樣的美,我想這也為安安後來學會對於現象如何敏鋭靜觀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吧。安安提出的每個問題,她也會巧妙地回答,更不會打擊到安安蓬勃生長的求知慾,試問哪個孩子不曾對世界抱有好奇心呢,但是當父母回答不了孩子關於是這是什麼?還有無限的為什麼的提問時,是不是就不了了之了呢?而且大多數父母都很容易忽略身邊尋常不過的事物,父母的不在意,久而久之會對孩子造成無力迴天的影響。孩子長大後是否將會很難感受到平常生活中的美好,失去的可能是發現和欣賞美的眼睛呢。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的是媽媽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角度看世界。在這個全民焦慮的時代,作為父母的我們,再不能忍受的可能就是讓孩子慢慢來吧,每個教育結構都在説: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從幾歲開始,幫自己的孩子報這樣或那樣的培訓班,孩子沒有了自由玩耍的時間,被父母們天天或軟或硬的逼着去上培訓班,想當年我自己不也一樣嗎?女兒才四、五歲,那時候因為胸前的血管瘤一直都在治療,所以女兒的身體素質都比較差,經常生病吃藥。但我還是一意孤行的讓女兒去學跳舞,後來還是因為女兒的身體吃不消才沒有繼續學跳舞。不過陸續再幫她報了美術班,還學過鋼琴。最後都因為自己工作的不定時和女兒不願意犧牲玩耍的時間等等各種原因而擱淺了。

其實我們做父母的,很多時候都會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認為自己孩子樣樣都不應該落後,我們特別希望她出乎意料的進步,卻不能容忍她任何形式、意義上的退步。我們在潛意識裏,把自己對生活的期望都加在了孩子身上,但是,每個孩子都是你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她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有權以自己的思想主宰自己的成長。而不是父母期待和控制下的成長。

我在這十四年的養育女兒過程中,從一無所知到摸索着前行,再到這幾年,在工作之餘都是在看相關的養育書籍。就是因為覺得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已經“黔驢技窮”了。我曾經好多次和女兒有矛盾後,特別是互相不認同、大聲説話的時候,我就會無助的對她説:“女兒,你第一次做女兒,而媽媽也是第一次做媽媽,我們互相體諒,互相理解,都不要生氣了,好嗎?”這時候,女兒的哭鬧、不耐煩或生氣就會消停下來。然後兩個人就經常哭着或笑着擁抱在一起,再次言歸於好。其實我女兒現階段,在好多人看來,還不是很優秀的孩子,畢竟她的成績不夠理想,做事情有時候比較拖拉,有時候還有點小任性。但是她熱愛生活:喜歡一切美好的東西。她喜歡做菜給我吃,她做的番茄炒蛋比我好吃多了。還從7歲多開始,就可以自己獨立在家,拿麪粉和糖、雞蛋等,做各種各樣的小吃了。一開始我挺驚訝的,她怎麼會做的呢?不過我一直都在支持着她的這些愛好,她腦子裏一些亂七八糟的想法她也會經常告訴我,做了什麼夢呀,或者學校的有趣的事情也會和我分享。除了成績不夠好,我一直都相信,也同時告訴她:你是個優秀的孩子。她經常考試不好時會對我説:媽媽,我沒有你説的那麼好,但是我每次都肯定的告訴她:你現在沒有那麼好,但是會越來越好的。然後她就會半信半疑的眼光看着我。表情也會慢慢放鬆下來的。我一直希望她可以感受到父母對她的愛和寬容,對她無條件的接納和關注。每天開開心心的快樂成長,能一步一步的自我管理,自律的去學習生活,人生一直有幸福感,慢慢的找到她未來想走的路,就夠了。

在這裏,特別想對我女兒和準備出手的寶寶説:孩子,你慢慢來。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長跑,是一場馬拉松——馬拉松從來沒人搶跑,因為絕不會"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來!就像在書中寫的那段:“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的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的5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是的,作為父母,我們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堅持,更需要温柔的堅持。

合上書,想起曾經看到過的一個小故事:《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故事大概是這樣的: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每次總是挪那麼一點點。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我還拉它,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着汗,喘着氣,往前爬。真奇怪,為什麼上帝要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任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不得不慢下來,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我感到微風吹來,原來夜裏的風這麼温柔。我還聽到鳥聲,聽到蟲鳴。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呀!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莫非是我弄錯了?上帝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其實養育孩子的過程,不正像是和蝸牛一起散步嗎?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家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其實天生具有內在的秩序感,並且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完善。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很多時候,我們父母的催促實際上是在要求孩子用自己的秩序來向父母的秩序做妥協。所以作為父母,當催促即將脱口而出,不妨蹲下來,看看孩子的世界裏正在發生着什麼。尊重孩子的節奏,予孩子充分的愛與自由,她們內心才能更從容,才能擁有幸福的能力。在未來的人生路上才會走得更遠。孩子是上帝送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無比的感恩上天給我再次當母親的機會。我希望自己在未來教育和陪伴孩子的路上,儘量的放慢腳步,不催促,耐心等待,陪孩子靜靜的,慢慢的體會生活的滋味,去欣然接受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個階段的獨特性。如果可以平常心的一直領着孩子慢步前行,收集沿途的快樂風光,確實是一件無比珍貴的事,這其中成就的,除了孩子,更多的是我們自己。不是嗎?

願作為父母的你我,耐心陪伴,靜待花開。共勉!

關於慢慢來的讀後感篇5

“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着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這算是一個沉重的開頭。婆婆對孩子的呵斥,也許只是一種對客人的尊重,而作者對孩子的耐心等待,讓我看到了一種對孩子的尊重。“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作者對孩子打蝴蝶結時細膩的描寫,我彷彿真的看到一個孩子正在耐心地用草繩編蝴蝶結,由於還是個五歲的孩子,手眼並不是特別的協調,因此,總是穿不進洞裏,但是他沒有着急,仍然不緊不慢的做着,彷彿這個傑作能給他帶來很大的成就感。這種屬於孩子的內心的平靜,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作為華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一支筆,龍應台的文章有萬丈豪氣,然而《孩子你慢慢來》卻令人驚歎,她的文字也可以有萬丈深情。這本書裏的龍應台是一個母親,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可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對母親而言,對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作為孩子在平日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女性長輩之一,作為對孩子們的生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的我們,更應該對這句“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有深深的思考和認識。

這本書中,第二個故事提到了一個孩子因為交不起學費,被老師責罵,最後,帶着三個弟妹,在愛河邊跳了下去。看到這裏,我的心狠狠的糾了一下。其實,我一直沒有看懂這段文字被放在這裏的目的,也許是想説,若是這位教師能給孩子一個“慢慢來”的機會,孩子就不會因為壓力與鄙視而自殺;也許,是想讓教師也能和作為母親的一樣,關心孩子,耐心地對待孩子。

這本書的封面,是一個孩子低着頭,默默地走在一片落滿枯黃樹葉的路上。他小心翼翼,又仔仔細細,看似一個在落葉中尋找寶藏的考古學家。這個年齡的孩子,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慾望,他們研究着身邊的任何事物,包括他走的路和路邊的風景,又比如,枯樹葉中的奧祕。《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夾雜着許多母親與孩子在一起的照片,那是一張張珍貴的照片,它記載着一個個母親用愛澆灌着孩子,用耐心哺育着孩子的感人故事。邊上那些美麗的文字“孩子將我帶回人類的原始起點,在漠漠穹蒼和茫茫大地之間我正在親身參與那石破天驚的‘創世紀’……”,讓我深有感觸。幼兒教師,正如孩子們的母親一般,我們照顧着他們的起居飲食,薰陶着他們的審美,豐富着他們的學識與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但是,他們帶給我們的卻是孩童般的心靈,他們為我們展示着這個社會各種的美好面。這難道不是一種天賜的恩惠嗎?

孩子們的世界,和我們成人是不一樣的,孩子們有自己的思想,他們也有着屬於自己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為了避免出現尷尬,就不能只從我們的主觀願望出發,應該多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其次,小孩子與生俱來,對外界新奇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就會問一些奇怪或讓我們驚奇的問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培養孩子的這種質疑能力。再者,孩子們的觀察力又有着他們獨到的一面,我們要尊重他們的觀察結果,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去觀察這個世界。所以,幼兒教師要做好這份育人工作,首先要當一個合格的傾聽者,能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談,不添加任何的主觀色彩。

讓孩子自己獨立地嘗試着去完成一件事,這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它能極好地鍛鍊孩子的能力。事實上,只有孩子自己做過或主動嘗試的事情,才能讓他們即喜歡,又印象深刻。往往教師、家長逼着做的事情會讓孩子很反感,效率也低下。幼兒園的孩子,能力畢竟還很有限,對於一些事情,他們不能很快的,很利索的完成,這時,作為教師,我們萬萬不可着急,我們要耐着性子,讓孩子慢慢來。我在給小班新入園的孩子上美術課時,教他們如何正確使用水彩筆,如何整理好用好的彩筆,在請他們演示操作時,他們不停地回憶老師是怎麼做的,動作放到了最慢,當時,為了整節課進度的我,真想接過孩子的筆替他完成之後的操作,可是,我們的教育,不正是以培養孩子的習慣和能力為目的的嗎?為此,我還是選擇了耐心地等待。孩子們也會有着急的時候,拿杯子接水的時候,排隊去玩的時候,上課回答不出問題的時候,他們都會露出焦慮着急的神情,有的甚至是用身體語言和眼淚來表達的,這時候,教師就應該勸他們不要着急,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在現代如此快節奏的社會大背景下,人們對人生的態度也顯得越來越急躁,不知是誰高喊出了一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千萬家長整裝待發摩拳擦掌,千萬幼教機構調整課程加速發展,千萬早教中心拔地而起日進斗金,在這千千萬萬的希望與期待下,孩子們收拾起童心,規範地坐在課桌前,從“你我他”到“123”而後又是“abc”“あいう”,從鋼琴到小提琴而後又是琵琶古箏,從畫畫到書法而後又是圍棋象棋……林林總總,家長用自己曾經想學的,認為孩子要學的種種課程填滿了孩子的童年。當聽着家長們交流“成功經驗”,逢人就要求孩子表演一個,為自己孩子的多才多藝自豪不已時,敢問孩子們是快樂的嗎?那些被逼着學來的東西真的全都會被堅持嗎?而填鴨式的教育到底是幫助孩子提早了解了更多,還是毀了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在今後會少了解更多呢?這種拔苗助長的教育,真的能讓孩子成長的更快,還是反而毀了孩子的天真爛漫,天生的創造力呢?成人們,我們何不讓孩子慢慢來,讓孩子慢慢的地學會識字,讓孩子慢慢地與人交往,讓孩子慢慢地觀察世界。而作為一名老師,要去改變父母的教育理念上是需要長時間溝通的,但是努力在自己的工作中為孩子尋找樂趣,引發他們的興趣卻是一定要堅持實施的,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與耐心,按照孩子的發展規律來給予教育與指導,這樣的教育理念應該更值得推廣。

“我的手還小,請別要求我在整理牀鋪、畫畫和打球時做得很完美。我的腿還短,請你走慢些,好讓我能跟上你的步伐。我的眼睛還沒有看到你所看到的世界,請讓我自己觀察。我的年紀還小,請拿出時間和耐心向我解釋世界上的精彩事情。我的感情還很脆弱,請照顧我的需要,不要一天到晚指責我。”孩子是一個人,所以我們要用待人的方式去待他們;孩子是一個還未完全發展成熟的人,因此,我們又不能用對待成人的方式去對待他們,他們需要的是我們更多的關心和耐心。“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那是不是更多的是對我們成人説的呢?

書的最後,龍應台説寫道:你可以説“孩子你慢慢來”,可是有時候,快快地“放手”或許也是必要的。我知道,這很難,難極了,但是如果你記得我們兒時的甜蜜時光……所以,回過頭去看第一個故事,婆婆呵斥着孩子的動作太慢,但她卻又能放手讓孩子幫助她,去做這些為客人服務的事情,看得出來,婆婆已經將這個最難的“放手”做到了,這種信任,又是對孩子怎樣的一種尊重啊!

孩子,請你慢慢來;成人們,對於孩子的教育,也請你們慢慢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