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精選《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範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62W

讀書對我們來説是有方方面面的好處,可以讓我們開拓視野,提升自我修養,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精選《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精選《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範文
關於精選《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範文

這是一本讀起來讓人有些不舒服,甚至有些痛苦的書。據説此書最初出版之時並未做什麼宣傳,純粹依靠讀者的口口相傳,最後竟然成為暢銷20多年的心理學經典之作。可是這並不是一本什麼治癒系、安慰系的書,如同書名,作者指明的是一條少有人願意走的路。

説是“少有人走的路”,也並非是現在流行的營銷噱頭,而是一個真實的論述。因為看完了這本書,你會發現,就算你知道了所有應該做的事,你也不一定會真的走上那條心智成熟的旅程。這需要個人的勇氣和決斷。

本書的作者是個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專家,因為職業的關係,他接觸到了很多有心理疾病的人羣。就算在今天的中國,如果誰告訴別人我去看了心理醫生,可能都會感受到別人異樣的眼光,彷佛這個人得的是傳染病。但是,早在二十年前,作者就告訴人們,其實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是程度和持續時間不同。

假如你接受這個觀點,那麼我們可以來談談這本書。假如你拒絕這個觀點,那麼以下的東西你都不用浪費時間去看了。

沒錯,問題人人都有,所以我們面對的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是否有直面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行動。有點繞。呵。

自律包括以下四大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不復雜,但是需要人的態度和行動。

推遲滿足感有一個著名的試驗,那就是給小孩發糖,告訴他們如果過二十分鐘再吃這個糖就能夠獲得另外一個糖的獎勵。試驗認為那些能夠忍住不吃糖的小孩具有更高的心理成熟度,未來的發展也更好。證明推遲滿足感對人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推遲滿足感,意味着不貪圖一時的安逸,重置人生快樂和痛苦的次序。也就是説先要把問題解決,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更大的快樂。而不是,忽略問題,貪圖已有的小快樂,最後發現問題如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無法收拾。

這點在孩子教育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國小國中的時候,總是喜歡把作業放到最後的deadline來做,所以長大之後還是會把論文,工作任務安排到最後的關節點,用最短的時間和最倉促的速度完成。

這種拖延的習慣就是沒有學會推遲自己的滿足感。

承擔責任説的是,把自己的事歸責於自己,而不是別人。埋怨別人,抱怨社會看起來總是一個讓自己免責的好方法。

我們可以説,這件事是別人的錯,可以説,我之所以不成功是這個社會環境的原因,我之所以找不到工作是企業太苛刻了,也可以説,我之所以被拋棄是因為他的錯,總之,因為感覺自己不能應付現狀,所以產生自我懷疑,恐懼、無力感,認為我的錯都是別人的錯。 而這其中的根源是,我們始終不肯為自己的問題承擔責任,放棄了自己本應該有的力量,變成了一個永遠的受害者和犧牲者。

尊重事實,意味着拒絕虛假。什麼是虛假?作者在這裏説的虛假是我們對現實所秉持的錯誤觀念。

我們自出生就一直在建立我們自己對世界的認識,作者稱之為“地圖”。這張地圖如果足夠精確細緻,那麼我們就能夠到達我們想要去的那個地方,但是假如這張地圖某些地方早已經扭曲的面目全非,而我們依然按照這張地圖行事,全然不顧事實情況根本並非如此,那麼我們最終到達的地方還是我們想去的那個目的地麼?

我最近自省時發現,我為什麼會對上一段的戀情如此痛苦,似乎跟我自己所建立的“地圖”有着強烈聯繫。

這張地圖上,有些我以為已經遺忘的傷處,因為被這段失戀徹底激發,所以那段時間我時常陷入自怨自艾的境地。

直到現在我才明白,我已經不是當年那個脆弱自卑的小孩了,我可以有選擇,我可以親手把那段地圖修正,恢復這段事實的真面目。但,這個努力依然處在起步階段,前路漫漫。

最後一個原則,是保持平衡。其最高的原則是“放棄”。也可以説是我們中國人喜歡的説法“捨得”。

人總是貪心不足,所有的東西都想要,最後發現,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修煉成在空中連續拋着五六個球的雜技小丑。總有些東西我們要學會放棄。

有一樣東西,最有放棄的價值。那便是,過去的自我。學會不斷的否定自我,重建自我,是因為我們面對着瞬息萬變的世界,我們僵化固有的自我,可能在任何時候阻礙我們的前進。

但是,這一步對所有人來説都是非常高階的獨門絕技,學好了就獨霸天下,學不好就只能一遍一遍重複修行。

關於精選《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範文

我想,我周邊看過這本書的人應該不多,我也是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這本書的書評,對它萌發了強烈的好奇心後才看的,《華盛頓郵報》對此書的評價是:“這是一本震驚世界的名著,出版後雖未作任何宣傳,但經人們口耳相傳,迅速暢銷起來,它曾在美國最著名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上榜的時間近二十年,創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蹟。這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是一種出自內心的慷慨行動。”

《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國心裏醫師M〃斯科特〃派克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他帶領我們清楚的認識到: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正如作品總序中所寫的那樣“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教誨我們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這本書教會我們變得成熟,用於承擔生活中所出現的問題。“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成熟是每個人必然的選擇,拒絕成熟,就是選擇痛苦。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自律,愛,宗教和奇蹟。其中我感觸比較深的是自律和愛這兩部分。

自律,是理性地節制你的感情和行為。文章的開篇就寫到“人生苦難重重。

這是個偉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真理之一。它的偉大,在於我們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實現人生的超越。

只要我們知道人生是艱難的——只要我們真正理解並接受這一點,那麼我們就再也不會對人生的苦難耿耿於懷了。”

既然人生註定苦難重重,那麼我們只有坦然面對了。正視自己,才能發現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才能找尋到適合辦法去克服它。而在生活中的很多時候,當問題出現了,我們會選擇逃避,一廂情願的等待問題能夠自行消失,因為我們相信時間可以改變一切。可事實上呢?問題不會消失,它們仍然繼續存在,而且它們的存在還會成為妨礙我們心靈成長的永遠的障礙。

伴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不得不開始承擔這樣或那樣的責任,於是我們又開始手足無措,習慣性的想要逃避。我們開始希望“這不是我的問題”,並且在心裏這樣自我安慰:“出現這些問題,不是我的原因,而是別人造成的,是別人拖累了我,所以我才無法……是我無法控制的社會因素造成的,這不是我個人的問題,所以該有別人和社會來為此負責。”

趨利避害,逃避責任,好像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共識。然而如果每個人都開始逃避,不願意承擔責任,社會必然會堆積起越來越多的問題,從而滋生和蔓延出更多的罪惡和安全隱患。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説“我本來可以”,“我或許應該”,“我不能”或者“我做不到”,因為要改變舊有的習慣是一個艱辛且漫長的過程,所以我們寧願為自己貼上“失敗者”的標籤,也不願嘗試去改變……

更多的時候,我們為了逃避責任所帶來的痛苦,心甘情願的放棄選擇的權利,讓別人來操縱自己的人生。因為害怕孤獨,所以喜歡喧鬧,以這樣那樣的名義狂歡,而這一切恰恰反應出我們內心的強烈不安。而只有在寂靜的夜晚一個人獨處時,我們才會聽到那來自內心的獨白。真正的安全,來自於人的內心。只有當我們的內心足夠強大,足夠充實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感覺到安全,才不至於在這個紛繁的城市中漸漸迷失,也才能夠不被周圍的環境所擾,專注於自己要做的事。這大概就是佛家所言的“外不著相為禪 內心不亂為定”吧?

其實,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放棄和不斷獲得的過程。現實的殘酷,我們常常感覺自己不斷努力,人生的意義依然還是蕩然無存。所以我們必須在不斷地肯定自我的同時,為了保持平衡,又不得不放棄自我。即:消除熟悉的過去,追求新鮮的未來。否則,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將是過去經驗的一再重複。完全的釋放自我,甚至不惜把過去的自我完全打破,説的通俗點就是打破常規,這是自我完善的必經之路。

而在書中,多次被提及的“愛”,則被定義為:“人類心靈進化的原動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換而言之,愛——可以使自己和他人感覺到進步。派克的説法,多少有點西方宗教的色彩,有別於傳統意義上的情慾,不過這恰好符合了我一直崇尚的精神戀愛的基本訴求。

但在日常生活中,過於強烈的依賴性,常常被我們解讀為“愛”,這是完全錯誤的。例如:家長對孩子的過分保護,並非完全出自於愛,而是以愛之名的控制慾。而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事例:一段感情結束以後,被拋棄的一方,痛苦萬分,甚至打算輕生,他們會説:“我是那麼的愛TA,沒有了TA我活着還有什麼樂趣?!”其實二者的關係已經背離愛的本身——使自己和他人感覺到進步。而他們口中的“愛”不過是過分的依賴感,不再是單純的自我完善的意願。

關於精選《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範文

21世紀是心理學的世紀,但有許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説以前中國人最大的問題是温飽問題,那麼今天中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心理問題。我認為任何人都該讀一讀《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敍説中感受這本暢銷20餘年的心理書的真正魅力。

“自律”被作者分為幾大類,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個實例引發的思考。一個女財務分析師因經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醫生求助,但他們始終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無意當中的一個問題解開謎底“你喜歡吃蛋糕嗎?”因為這位分析師喜歡將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樣,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難的事,導致她整體速度極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注意,先苦後甜固然比先甜後苦更有利,但人們止不住先嚐甜頭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這種習慣如果不在童年時養成,長大便無法改善。所以導致拖拉,中國的許多學生會產生這種行為,往往是因為貪圖一時安逸而造成的。

父母的教育對孩子們至關重要,家是人們的第一所學習,也幾乎決定了孩子未來生活的發展趨勢。有許多父母習慣用嚴厲的體罰教訓孩子,本質上不上教育,而是發泄怨氣和不滿。這樣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會成為問題少年。所以,父母應當學會關愛孩子,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能對症下藥地解決孩子的疑惑。讓孩子得以健康快樂地成長。當然忙於工作無心照顧孩子的家長也會使孩子不懂自律,無法無天。毋庸置疑,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量的優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只有孩子在童年時能得到父母的愛和照顧,長大後內心才會擁有安全感。

在我們六年級之前,常會拉着父母不斷地説話,沒完沒了,滔滔不絕,往往父母會不理睬或假裝傾聽,實際忙自己的事以及有選擇性第傾聽。但面對青春期的孩子,這些方法明顯不合適。因為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開始有個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關注和傾聽。用心傾聽,是一種愛的行為,能從孩子口齒不清,語句不通中品味更偉大的不同,從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發掘不平凡之處,將個人想法放在一旁,儘可能低體會説話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為什麼人人都愛逃避問題?是因為我們心智還未成熟,本書作者點明瞭一個人們從來不敢説的,也不願承認的話:幾乎人們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但我們不能逃避它們,而應該勇敢滴面對自己的問題,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