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2022讀《寒夜》優秀讀後感範文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5.31K

《寒夜》記載了普通百姓的痛苦和不幸,通過文字,我們能夠了解那個戰爭的年代,看完後,不要忘記寫讀後感哦,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於2022讀《寒夜》優秀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關於2022讀《寒夜》優秀讀後感範文三篇

《寒夜》優秀讀後感範文1

卒讀此書,已不禁數次掩卷歎息痛恨以致落淚。

他是一個懷有夢想的老好人,真誠、有正義心、上而對母至孝、中而敬妻如賓。“文宣”為名,真深得孔氏要旨。然而竟患肺病,貧困、家庭破裂,嘔血而亡。“汪文宣”真有“枉為文宣”、枉為至賢的味道。

她是一個懷有夢想、追逐和珍視青春的激進者,青春與活力從來沒有消失於她的外表,然而對家庭的責任又讓她心靈已不再青春。“曾樹生”,暗示着昔日的活力湮滅於今朝。

她只有五十多歲,然而老花、頭髮花白以致最終全白,她希望以封建的舊文化固守這個家,卻被不斷襲來的生活困境一次次擊敗,最後喪獨子,悽楚地離開,不知所蹤。

“寒夜”是誰導致的 ?是家庭嗎?

一開始,他在寒夜的街上犯愁,就是因為家裏和妻子吵了架,她離家出走。而母親又不接納這個不守禮節的兒媳,以致他把她請回家後,家裏的戰爭還不平息。這場家庭戰役直到他患病才稍有緩和,可好景不長。而妻子遠赴蘭州,這鬥爭還以暗戰的形式進行着,直到他死。看來寒夜之寒,緣於家庭。

可是母親之恨妻子,是因為她的放浪。妻子厭母親,是因為她的管束。這很大程度上,是新舊文化的不相容的結果。

母親是知識分子,卻是纏過小腳的封建知識分子。她重視家庭的尊卑關係,因而要求妻子對丈夫的絕對服從;她重視身份名分,因而不願做老媽子的工作。她並非不能吃苦,只是以為知識分子的名頭不容她涉足低賤的工作;她也因而厭惡兒媳在經濟上高於兒子,不願花費兒媳的工資來養家,因為在她看來,兒媳的誠意相助只是對其處境的鄙視和對其權威的挑戰;所以她能據以攻擊兒媳來顯示自己的權威的方式也只有利用名分:兒媳並非明媒正娶,她只是“姘頭”。同時,母親的封建世界觀讓她難以接受新生事物。她牴觸兒媳的各種新式生活方式,如外出應酬、打橋牌、送孩子上新式的貴族學堂、讓丈夫看西醫等。也讓她骨子裏相信上天為代表的彼岸世界。從而更加反對兒媳的享樂。

然而妻子卻是新式教育下的知識分子,她進步、有理想,重視平等的社會關係和自由的生活以及愛情,熱愛青春和事業。在理想無法實現的情況下,她的內心是苦悶的,她於是通過表面的青春——交際、應酬、打牌、去咖啡館來欺騙自己,求得對夢想未竟的失落心情的補償。然而母親卻阻撓了她。這讓她害怕回家。因為家讓她看到了現實的自己。她於是更加遠離家庭,早出晚歸,讓浮華迷醉自我。而這種不規範的行為更讓母親難以接受了。於是矛盾愈來愈深。

家庭的矛盾,反映了新舊交替年代中,新舊文化的矛盾。並且具有普遍代表性:代表了廣大知識分子之間的文化鬥爭和他們每個人內心的新與舊的自我矛盾。

但是,矛盾並不僅限於此。這種新舊盾本不該如此激烈。真正使之激化的,是現實社會生活本身。而汪文宣就代表了這個現實。

如果汪文宣有權有錢的話,母親的名分上的自卑感必然蕩然無存。而妻子的大辦教育的夢想必然實現,那麼她的青春,照她所言,也不會浪費了,她也必不會以紙醉金迷的生活來自我掩飾,至少形象上不會給母親留下過壞的映像。

然而汪文宣窮困而沒有權勢。

他有足夠的才氣,有足夠的正直心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然而他始終在下位徘徊。因為他過於正直了。他不願媚上,他自立自強。於是他的才氣便為機械化的、毫無自由的日復一日的工作所禁錮,他的心也便為虛假、諂媚、自私、冷酷所中傷。這一層的不得志,再加上家庭關係的扭曲,讓他首先在精神上垮了下來,隨即生了重病。妻子認為他的失敗是因為過於老好、懦弱,可真正讓他失敗的卻是社會,而真正損失了的,也是社會本身。社會應當讓人們盡其才來去在其中打拼的,可是這個不合格的社會卻讓無能、腐敗、投機和謊言佔了上風,讓它們肆虐在真正有能力者的頭頂。“你應該看明白了:這個年頭,人是最不值錢的,尤其是我們這些良心沒有喪盡的讀書人……”此言得之。這個不合格的社會也因此而變得更加不合格:失去了真實的創造者,而靠虛無度日,只能日益墮落。戰爭來了,只能封鎖消息來求得短期的穩定。這種亡羊補牢的行動,開始得恐怕也過於晚了。

他的懦弱,與其説是由於本身,不如説是由於社會。在那樣一個變異的社會,為了生計,自然不能發表什麼不滿,於是出於累卵之境的他,對周主任的眼睛只能是在心底憤恨、對同事的嘲諷也只能假裝視而不見。這簡直是悲哀。心中的痛苦只能埋藏得更深。而對於家庭呢,只能説是出於愛。母親和妻子都十分愛他,他也因此愛她們。她們互相攻擊,他卻處於維繫家庭而把壓力全部攬在自己身上。要知道,貧窮的家庭更加吃不住這等矛盾。雙重的痛苦加之於心而不能言之,他只學會了借酒、借夢境來派遣和抒發不快。要知道這種無私的愛是何等偉大,然而它在那個社會中竟無生息之地。

他反而並非懦弱的人。同學唐柏青、同事鍾又安相繼死去、妻子又寫信説離開自己,他的心理防線就這樣一道道地被打破,然而他最終並未放棄生的希望。當母親説到死時,他悲憤地説:“我們沒有搶過人,偷過人,害過人,為什麼我們不該活呢?”這是正義的勇士在向不公的世界抗爭啊,這種生活的慾望怎能同“懦弱”掛鈎呢? 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也在要求着公平,悲憤地抗爭着現實的命運。

就連孩童也被惡寒所拘。小宣的麻木冷漠和少言寡語的過度成熟及病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那個社會不僅毀滅了人才、毀滅了夢想,還毀滅了最樸實的愛。不準愛和夢想進入,焉得不寒,又焉得不黑暗?寒夜就是那個社會。寒夜,是指一種生理上的寒冷與黑暗,更指精神上的苦悶和無助,同時還是一個用冷酷無窮無盡地折磨人的時代。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他認識‘將來’,‘將來’像一張兇惡的鬼臉,有着兩排可怕的白牙”。時代的可怕和黑暗,讓人不相信將來。書的最後只有難明長夜:“她需要温暖”。這怎麼不是那時每個真正的人的心聲呢?

文中的現象是值得審視的,其悲中之憤,正如發硎之劍,直刺社會、直刺人心。這是讀書人的血淚史,又何不是每個貧民的悲哀呢?那個“炒米糖開水”的冰冷喊聲數次在寒夜的最深處響起,不正在控訴着社會的非人道嗎?

這一家人一開始總把不幸歸乎日本侵略,於是數以“抗戰勝利”自慰,及至抗戰真的勝利了,他們有有何改觀?只是汪死、母遷罷了。不幸在於何處呢?作者以勝利慶祝日與汪文宣之死同日來引導我們思考。

這本書的藝術方面有很大的特色。

首先是象徵和隱喻。整個環境都作為了喻體。寒夜、老鼠、路、霧、雨、蠟燭、屋內的燈光和停電後的屋子、母親卧房的門、紅燈……都有一定的寓意。構成了整體的幽暗、昏黑、寒冷、悽愴、孤寂、迷茫的色彩。象徵了社會的難以捉摸和冷酷、可畏。

夢境作為象徵者,有預兆和讖語的色彩。比如汪文宣做的第一個夢,夢到妻子和母親矛盾的極端凸顯,再如後來夢到妻子離去等等。

其次是大量的心理描寫。文章通過景物移情、心理獨白、人物書信、人物感官上的刺激和夢境來顯示其心理活動,甚至大段故事情節都在意識流動中展開。而心理描寫的主要對象又在他和妻子之間跳躍。從而剖析了二人的矛盾和聯繫。尤其是感官和夢境,使得情感更加真實和打動人心,用英語中的一個詞形容較好:empathetic。如他的病痛和心理負擔二者的表現,就主要以感官和夢境為媒介。最典型的莫過於唐柏青之死和鍾又安之死了。對於唐柏青的死,作者並未作正面描寫,而是以現場汪文宣的感官刺激為支點進行表現,有適當轉換為半知視角的感覺。先是聲音“轟隆隆”,接着是尖叫,接着是眼前的模糊,之後是“彷彿”的猜測,之後便宕開一筆,轉向人羣。看似不連貫的片段組合成一個通過想象即可完整還原的場景,同時景象本身的破碎感又加重了情感上的恐怖、悲慟。然而對這種悲痛,作者並不僅限於現場的描繪。後來汪便生病了,腦中時時出現的幻象不斷敲打着汪,也不斷刺激着讀者的心。這同時也為其噩夢創造了氛圍。以致他分不清夢與醒。他的迴避的態度可見於此。再説鍾又安的死。沒有直接描寫,只是間接地通過同事的傳言得知。這又突出了人際關係的冷漠。汪在鐘的葬禮上把花圈上的名字看成自己的,正是一種幻覺,顯示了深深的畏懼。

在結構上,又有雙線的意味。一條是抗戰,一條是汪文宣調整家庭和工作矛盾。開始二者處於平行狀態,後來二者有了極大的衝突,這種整體結構上的衝突顯得尤其劇烈。在浪尖之上,主人公死去。悲劇性在此得到昇華。勝利、死亡,一喜一悲,發人深省。

所有的事情都不該發生,但悲劇卻在一個沒有搶過人,偷過人,害過人的忠厚知識分子身上。同時這不是個例,包括唐、鍾、汪母、樹生在內的所有正直肯幹的誠實的知識分子以致千萬貧苦百姓,都凍死在、或掙扎在、或即將慘死在這寒夜。這就是寒夜,其中生活的人,需要温暖。

《寒夜》優秀讀後感範文2

書中的主人公王文宣,一個善良的知識分子,大家心目中的“老好人”,最後因肺核慘死家中。作者巴金先生絕不是簡單地為我們展現肺結核這種病在醫療水平極其低下的舊社會中有多麼的恐怖,而是借汪文宣之死向以蔣介石為代表的民黨反動派統治下的黑暗社會提出的深沉的控訴!

主人公汪文宣是上海某大學教育系的畢業生,懷揣偉大的教育夢想的他,離校後只能在一個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裏當一名小小的公務員。説到公務員,也許有很多人會很羨慕他,有一個衣食無憂的鐵飯碗。事實上,在那個時候的社會,勾結等混亂敗的政治格局,像汪文宣這樣安分守己、老實厚道的知識分子就成了被壓榨的對象,他每天勤勤懇懇地工作,安安分分地做人,卻依然換不來一家人的温飽和應有的社會地位。

然而對於汪文宣的遭遇,我除了深表同情之外,更多的是怒其不爭。

在公司裏,面對上司的欺壓和同事的冷嘲熱諷,他總是忍氣吞聲。他説:“為了生活,我只有忍受”但是那個職位又能給他帶來多大的幫助呢?有這麼一個公務員的職位,兒子的學費還是得靠在銀行裏當“花瓶”的妻子支持,母親不但享不了清福,一把年紀了還要去當老媽子幫忙添補家用。有多少次他對自己説“大不了我不做了。”但他只是想想而已,他不敢這麼做。就這樣,枯燥單調、薪水微薄的校對工作一點點地消磨他的意志。吞噬他的理想,他還在為它嘔心瀝血,慢慢耗盡自己的精力。

不死不活的困苦生活增加了意見不合的婆媳之間的糾紛,他愛妻子和母親,愛任何一方都勝過於愛自己。但是他卻沒有能力去平衡妻子和母親之間的關係。對於妻子和母親的衝突,他不敢去面對,甚至自欺欺人的告訴自己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糟糕,直到看到妻子給他之前要求她寫封長信給母親道歉的回信後,他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意識到自己的天真。

他渴望改變生活,改變命運,但是他卻沒有起來反抗過、努力過。在困頓中,他總是這樣安慰自己:等抗戰勝利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就這樣美好的幻想支持他默默的承受生活的不公。然而真正到抗戰勝利之時,卻是他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之日。這實在是人生的悲劇。

《寒夜》優秀讀後感範文3

如今已是二月初,深圳的天氣總是與凜冽的寒風擦肩而過。獨自憑窗閲讀,輕掩書卷,喟然長歎。闔上雙眼,眼前閃過的卻是一幕幕《寒夜》中的情節,以及那體弱多病的汪文宣,裝束入時的樹生,老媽子一般的汪老太太……

無須寫出轟轟烈烈的生活,不必描繪悽悽慘慘的境況,只用輕描淡寫就顯示出抗戰時期的艱辛。無須豪門富翁的奢侈生活,不必窮苦百姓的慘淡境況,只要描寫一個經濟相對穩定的中等家庭就可以記敍中國家庭走向崩潰的過程。這也許只是巴金先生才有的能耐,難怪《寒夜》是巴老最滿意的作品……

汪文宣與其妻子曾樹生都是新文化運動的產物,他們大學畢業,追求愛情與理想的統一,對生活充滿着信心和勇氣。由於貧困與疾病的折磨,特別是在長期仰人鼻息的社會環境中討生活,他們的理想都發生了巨大扭曲。

汪文宣成了一個可憐的小公務員,懦弱、多病。曾樹生則憑着美色當了資本家銀行的“花瓶”。這種貧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負擔給家庭帶嚴重危機。加之汪文宣的母親的加入,婆媳不和使原有潛在的感情矛盾進一步複雜化,終於陷入無以自拔的悲劇。最終,曾樹生隨人而去,汪文宣在吐血中身亡。

中國封建社會中,媳婦必須遵從三從四德。汪家恰好處在舊新社會相交的民國時代,汪老太太作為纏過腳的舊社會媳婦,而曾樹生則是近乎新社會的媳婦。汪老太太腦中充斥着舊社會的規條,所以對於曾樹生追求自由的行為非常厭惡。而曾樹生,這個試圖讓自己過上一些應得的好日子的女人,的確找到渴望已久的自由,卻在歸“家”之時意識到自己已經失去了比自由更珍貴的很多東西——丈夫汪文宣病逝,汪老太太和兒子小宣不知去蹤。而小説的最後卻是這樣一句震撼人心的話——“夜的確太冷了。她需要温暖。”那個烽火連三月的時代,烽火連天,餓俘遍野,的確需要久違的温暖。而她尋求到温暖,卻要重新找回温暖。這,是對矛盾人生的一種哂笑,還是對中解放的一種諷刺?

汪文宣作為這篇小説的主人公,巴老賦予他的卻是懦弱和體弱多病。對於抗戰勝利的遙遠,以及肺病的折磨,汪文宣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等待抗戰勝利再給家人過好的生活。但,他意想不到的卻是,當別人在慶祝抗戰勝利時他卻因肺病折磨而英年早逝。更意想不到的應是,抗戰勝利之後的生活與之前絲毫未變。生命到達盡頭,夢也支離破碎。巴老筆下平淡的生活卻使人心中蕩起一陣陣的漣漪。最難忘記的應是汪文宣病逝前不能説出話來的情節,但仔細一想,即使汪文宣能大聲説出自己的不滿,那個時代也不允許。普通的一個情節卻震撼人心,讓人心酸。

思緒飛揚,閲讀時的感受已不在,惟在腦海中拾起那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