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教育教育專著讀書心得參考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41W

流水賬似的心得是沒有任何閲讀的價值的,我們寫之前一定要整理好寫作思路,不同的視角看問題會有不同的想法產生,因此每個人寫的心得都是不一樣的,下面是白領範文網小編為您分享的教育教育專著讀書心得參考6篇,感謝您的參閲。

教育教育專著讀書心得參考6篇

教育教育專著讀書心得篇1

?守望教育》是劉鐵芳教授一本關於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書中這樣寫道:“我們今天的世界確實需要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氣風發的行動開拓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着現實教育的走向。但這個世界同樣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後,尋思現實和歷史中那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他們可能常常被名之為實際的脱離者,時代的落伍者,但他們依然在寂寞中執著地思索。他們同樣是可敬的!”書中還提到,近年來,社會越來越關心教育了,但是從很多方面我們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以批判為主的,把教育的問題都歸結於教師,甚至傳言"一流的學生,二流的教師"。教育,其實是跟我們每個人相關的整個社會的事,應該是整個社會"關心並團結協作"的事,而不是出了問題就是老師或者學生個體的事情。

有人説當今的孩子非常幸福,不管是生活條件還是教育條件,都遠遠超過過去!想要什麼就能有什麼!真的是這樣的嗎?不禁要打個大大的問號。不能全否定,但至少有一點,對孩子來説是不公平的,這樣的説法都是以自己的角度來説的,從未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讓教育充滿愛和樂趣,讓孩子成為孩子”這是《守望教育》給我的最大觸動!印象頗深的一句是“沒有故事的生活是寂寞的,沒有故事的童年是暗淡的”,讓我思考最深的一個問題便是“對於孩子什麼最重要?”

每個家長最大的期望就是培養一個“成功”的孩子。什麼是“成功”?在他們眼中便是考試成績優秀的人抑或讀書機器罷了。為了這“成功”,他們費盡心思替孩子着想,甚至願意付出一切。殊不知,這只是美其名曰罷了!那孩子除了認真讀好學校的書考出好成績之外是否還需要其他的本領和知識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認為兒童更需要童話故事的滋潤。童話是人類的夢,是生活的酒,是智慧的乳汁,是美好希望的翅膀。

曾幾何時,祖母、母親的故事是伴隨孩子的童年的。模糊記得“山裏的破廟”、“狼外婆”、“小紅帽”……即使自編的也給童年增添了許多神祕和快樂的色彩。童話總是用淺顯的語言,通過幻想將一個個聰明、善良、調皮、可愛、愚鈍、可笑的人物、動物用幻想的手段編織起來。即使童話中總是好人戰勝了惡人,到最後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但孩子們還是會聽得津津有味。有故事陪伴的童年,雖然貧窮但不寂寞。即使長大後,這些童年的故事還會在依稀在記憶中存留。現在的童話故事豐富多了,但孩子們口耳相授的故事卻少了。也許正如人們所説“社會的發展總是要付出代價”,那孩子們的代價就是聽故事看故事的時間被電腦遊戲和興趣班所替代,家庭也僅是個學校的延伸。教育本該讓孩子貼近兒童生活兒童世界,可是現在的教育是純而又純的。故事漸漸走出了孩子的生活,逐漸的就是快樂童年越來越遠。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想象力那麼貧乏?我猜想這和接觸的童話多少有關。童話是兒童想象力的引發者,是培養想象力的最好材料。童話中有很多“怪”思想,多看童話的孩子必然會有奇思妙想,而每天只接觸試卷作業的孩子,他們的想象力從何而來?他們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在他們的世界中,每天都是“安靜”的,都是“平淡”的。要讓孩子有豐富的想象力,我想應該從故事從童話開始。

我也試着給孩子們每天講故事,讓孩子真正的走近故事,走近真正的童年,我覺得還是應該從社會出發。但作為教師的我們還是要努力還孩子故事。

讓孩子成為孩子,讓孩子有個七彩童年,讓孩子多看看到冉冉上升的朝陽,漸漸落下的夕陽,夜空中閃爍的星星;草叢中蹦跳的蚱蜢,稻田裏忙碌的青蛙,花叢中飛舞的蝴蝶,樹枝上調皮的毛毛蟲,小河裏歡暢的魚鴨,不要讓孩子的童年變得“黑白”一片,讓他們在以後回憶時有更多的快樂,讓他們童年的風景是美妙的。這是我看完整本書最想説的。

教育教育專著讀書心得篇2

這個寒假,我讀了周弘的《賞識你的孩子》讀後有幾點心得值得和大家一起分享。

周弘他利用傳統教育中賞識的巨大能量,把女兒周婷婷由一個令人同情的聾啞孩子培養成為我國第一位聾人大學生。他在《賞識你的孩子》一書中首次提出了賞識教育的概念。賞識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運用欣賞、鼓勵的態度去看待、評價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符合生命成長的規律。它能重塑孩子的健康自信,發現和發揮學生的長處和潛能,使其最終走向成功。去發現、去挖掘、去放大孩子的優點,孩子的優點就會十倍、百倍、千倍的無限放大。這樣孩子就會找到自信的感覺,就更加相信自己是好孩子,孩子自己會不斷強化自己的優點,最終成為優秀的孩子。

國小階段的孩子相互間智力差距不大,我自認為除數學以外的其他學科,步態需要智商多麼高就能學得好,這就需要我們做老師的運用賞識教育理念,只有不斷髮現孩子某些具體的優點而放大、強化它使之形成某一方面的優點,最終形成孩子的優勢,成為孩子的強項,那麼孩子可能變得突出了。你的孩子將來在口才、閲讀、寫作方面肯定非常突出,因為你在培養、發現、挖掘和強化孩子這方面的才能、智慧,最終他們會碩果累累。你的學生作文水平較高,也是不斷髮現、挖掘和放大孩子的優美詞、句、段、片、章而形成的效果。

賞識教育的本源是愛,如果我們的老師、家長都能用愛的眼睛去發現孩子的優點,用正確的方式指出和改正孩子的缺點,那我們的孩子或許會是另外一個樣子。“你能行”,“你真棒”“你做的很好”“老師相信你的能力”,在老師、家長的鼓勵下,許許多多的孩子在快樂中改變,在快樂中成長,在成長中成才。賞識性語言與動作帶給孩子們的是一種快樂的動力、一種向上的自信,其奧妙就在於它卸掉了壓在他們心上自卑的巨石,於是孩子的潛能就象火山一樣爆發了。這世界上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優秀的名師就是使用“賞識教育”這把開啟孩子心靈的金鑰匙。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不少孩子有這樣的體驗,因為在某次考試會考出了好成績,從此就愛上了該門課程。

作為教育工作者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熱情,確立教育目標,迎接教育的挑戰。日常生活中,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的頑皮淘氣,教師寬容笑對,節之有法結果耗資會一點一點地改變,最後變得連我們都不太相信;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貪玩懶散,教師堅持笑對,堅持培養習慣,最後學生的成績會一點一點地提高;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心靈受傷,教師真誠笑對,平等交流,撫平創傷,點燃信心,托起希望,最後這個孩子會變得活潑開朗,他總會敞開心扉笑着生活每一天,成為陽光少年……總有這樣一些畫面讓我們感動,讓我們發自內心地為之讚美!學生年齡雖小,內心卻也是豐富、敏感的。他們更需要教師的讚美和賞識,需要教師發自肺腑的真誠賞識,願學生在教師們的賞識中長大,在讚美賞識之中成為最優秀的孩子。

賞識,抓住了孩子渴望被關注、被重視的心理,讓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你真棒!”“你很出色!”“這辦法真妙!”“我真為你驕傲!”的感覺中走向成功,它符合孩子那種希望得到他人肯定和欣賞的`心理。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説:“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加以賞識。”他還發現: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過激勵後,其能力是激勵前的3—4倍。因為在學習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任何孩子都需要不斷的激勵。在教育過程中把賞識的目標應定位於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有愛心,充滿自信,全面發展的新人,這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教育教育專著讀書心得篇3

養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更是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內容。今年寒假我有幸讀到一本關於養成教育的教育理論專着。本書的作者關鴻羽是我國著名教育專家,曾先後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中國教育電視台,北京電視台主持養成教育專題節目,深受全國觀眾歡迎。

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説得非常好:“培養良好的習慣不只是為了成才,更重要是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義上説成人更為重要。”

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習慣養成之後看上去如自然,但是養成的過程卻並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長經常説:“樹大自然直”,並不符合自然的規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長規律。有些人確實在長大成人之後變“直”了,改掉了幼時的某些惡習,但是這要經過多少痛苦的磨練,碰了多少次釘子之後的結果,決不是“自然”的。現在對於青少年的教育,有種流行的偏向是隻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範,實際上離不開行為習慣的養成。現代教育的長處是學科各有分工,而我們教育的任務正是培養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我們每一位教師、每一堂課都各有分工,任務是很明確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長,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實際上這隻能滲透而且必須滲透到各種教育之中去。否則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學生怎樣做人的任務。所以,養成教育應當每一位教師、家長都能掌握的教育藝術。從多角度總結豐富的經驗,使我們得到更深刻的規律性認識。

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呢?養成習慣貴在躬行實踐。葉聖陶先生非常強調在習慣養成中的身體力行。他認為,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他以常見的事例來説明這個道理。他在《習慣成自然》一文中寫道,“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個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個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個把書本打開,認認真真去讀”,這樣,我們“所知”的才能逐漸化為我們的習慣,成為相應的能力和素質。現代著名遺傳學家也獲得同一結論,相信對人類來説,進化的最好方法是學會在從事於必須去做的事情中獲得樂趣。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命運。用科學的方法培養良好習慣,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錢,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教育教育專著讀書心得篇4

哲學不能烘麪包,但是能使麪包增加甜味。人生就是買麪包、烘麪包、吃麪包的過程;若要麪包好吃,需要調味的蜂蜜,而那蜂蜜就是哲學”。

這段話是傅佩榮先生對於哲學與人生關係的精闢闡述。我對這句話作了以下修改:教育過程也就是買麪包、烘麪包、吃麪包的過程,若想而包有味道,需要調味的蜂蜜,而那蜂蜜就是讀書,讀教育類的書籍。

在我看來,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這學期,學校佈置了讀專著談體會,粗略瀏覽推薦書目,專心閲讀教育專著《新教育之夢》、《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育的55個細節》、《愛的教育》等,邊看邊與平時教育相比較,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

“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為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學生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天那麼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面對我們的學生,面對他們突然冒出的新花樣、新想法,我們常常會發出感歎:現在的學生啊,我們常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這時,你的腦海裏應敲響警鐘:你已經落後於你的學生了。

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二、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改變;行動改變,命運改變”。二是用思想陶冶學子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井貴的生命。

三、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有一條就是寬容在《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着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悦;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説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説,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質人生,二是藝術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但追求一種快樂的讓心靈釋放的藝術人生還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讀書。作為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

願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智慧。

教育教育專著讀書心得篇5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着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着水槽流下,帶着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裏。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裏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裏,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着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裏,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複雜的説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

實際上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國小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脱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並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並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説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

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

教育教育專著讀書心得篇6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邊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當通過一段段短小卻精闢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這些他所創立的教育理論時,不禁深深地佩服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與深刻。因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並研究的問題,正是今天我們所倡導的最新的理念。

“從生活走向物理,再從物理走向生活”,新課標對“教”與“學”的闡述與陶老的思想一脈相承。

對於教師的“教”,新課標倡導實施“探究式”教學,按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教師教時首先依據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例如:通過探究活動,學生在科學內容的學習上要達到什麼目標,在能力培養上應突出那些方面,應注意那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滲透等,在進行探究活動時教師應創設一定的探究情境,例如引入生活實例,設計小實驗等,設計認知衝突,使學生帶着疑問,充滿好奇地開展探究活動。教師在設計探究活動中應注意:

(1)探究活動要選擇那些便於學生開展活動的內容進行,以便有效地保證探究活動的具體實施。

(2)探究過程中應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地參與,避免包辦代替,簡單否定。

(3)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在探究活動中啟發、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在探究過程中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得出物理結論或規律。

儘管有的結論還是比較稚嫩的,不太成熟的。但是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到了物理學習的快樂,能夠在動手、動腦中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對於學生的“學”,新課標中強調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新課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要求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這就集中體現了新程課理念中的“活動、民主、自由”的主題。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注重“雙邊活動”、“雙向交流”的內容設計。在學習方法設計中,一要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索。二要重視學生的合作學習。三要加強課堂討論,這個步驟是消化課本知識的重要過程,也是教師從與學生的討論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增進與學生的感情的過程,這裏注意討論過程不要流於形式,要有實效性,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參與下交流、討論自主探索出學習成果。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要注意給學生留出發揮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空間,給學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構知識、運用知識、表現自我的多種機會,要讓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形成自我反思、自我監控,自我評價、自我反饋的學習能力。並將對學生觀察能力、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訓練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陶行知先生對教師職業的認識也是非常深刻的,他認為,教師應“發前人所示發,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師做一個發明家,不做一個教書匠。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這種教師觀正是我們當代教師所應追求的。雖然他研究的是當時的教育問題,但對我們今天——二十一世紀的教育,仍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斯人已逝,當再次捧讀這位大教育家的教育名篇,彷彿看到這位樸實的老人,在為中國的普及教育奔走呼號,彷彿聽到他一句句無華的語重心長的話語。而且在閲讀完《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後,我們差不多都會贊成此作者更指出:“一個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怎麼可以在中國做教師呢?”

一、“愛滿天下”——映照着陶行知人格魅力的光輝“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為了孩子,甘為駱駝。

幹人有益,牛馬也做”。在“愛滿天下”光輝思想的映照下,我們看到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高風和亮節。愛的教育是中國小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温馨、親切的師生關係。在這種師生關係中,學生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教師對學生愛是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已越來越貼近。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選拔法,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説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愛的教育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愛的教育將是一本大書,讓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陶行知,用愛的實踐寫下自已珍貴的而值得回味的一頁吧。

二、“教人求真”——折射着陶行知的人才觀念的真諦陶行知説:“千教成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培養什麼樣的人,這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社會十分關注的問題。

我們今天強調師德育德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仍然是為了對學生產生影響,是為了讓我們的教育培養出“真人”。陶行知圍繞做人之“真”,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觀點,從總的方面來説,就是:“求真知説真話,追求真理做真人”,而具體地説,“真”又體現在——做有人格的人:做有人格的人就是要求真知,不求假知;要説真話,不説假話;要做真君子,不做假君子,如要做一個整個的人;做人中人;做創造的人。大而言之,陶行知教育學生言行的標準,應該是我們當今整個社會的共同追求。如今在我們的社會上,為了自已能得到眼前的利益,有多少人昧着良心説假話,做虧心事,欺上瞞下,我想,我們每一個人若都能做到陶老先生的這兩點,那我們的社會一定是一個和諧、進步的社會。

三、“生活即教育”——體現着陶行知教育魅力的藝術“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於工作是受壞的教育”。

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脱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也有所不理解。

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説“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着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

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進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但這就是整個教育的全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