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樑家河>讀後感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W

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加深小夥伴們對書上所寫的認識,值得我們寫讀後感的書肯定是要推薦給讀者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樑家河>讀後感7篇,感謝您的參閲。

<樑家河>讀後感7篇

讀後感7篇"/>

讀後感篇1

“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拿到《樑家河》這本書,我看到在書的封面上寫着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我沒有多在意,可當我讀完這本書,再看到這句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樑家河的點點滴滴,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作為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的偉大革命情懷,真正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追求”,樑家河,就是這個追求的過程與結果。

樑家河作為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是我國農村人民生活從貧窮、匱乏到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一個巨大變化,體現了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更是中國對世界的和平發展事業的重要貢獻,而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實現的,都是一代一代共產黨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仰,同羣眾同甘共苦,我們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羣眾路線,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羣眾的自覺行動。帶領廣大羣眾,不畏艱險、不怕犧牲,踏雪有痕、抓鐵留印、真抓實幹幹出來的。

?樑家河》,也讓我再一次理解了《黨章》裏關於黨員的要求,我們看一篇報道或者讀一篇文章,經常看到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權利在前而義務在後,而對於我們黨員,黨章明確將黨員必須履行的義務放在前面,黨員享受的權利放在義務的後面。我們的權,是人民給予的,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羣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羣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羣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繫,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不允許任何黨員脱離羣眾,凌駕於羣眾之上。

我還要更好的去讀這本書,理解這本書,它讓我更加堅定,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應該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為民情懷,要有幹事業、幹工作的堅持和忠誠,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力所能及的謀實事、幹成實事,作為一名石化人,保衞中華、振興石化,為美好生活加油,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的初心,更是我們的目標。我要努力工作,為我們石化人的初心和使命貢獻自己的力量!

讀後感篇2

每當靜心品味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我的內心深處總是有一種情緒湧動,來自於對最高領導人的敬畏、敬佩和敬仰;每當夜深人靜躺在牀上思考的時候,我腦海深處總會迴響起習近平總書記在基層考察時一句句“接地氣”的金句。

革命家庭出身、基層7年摸爬滾打到一步步走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崗位,習近平總書記用個人經歷、個人行為展現了其個人魅力,踐行了其宗旨初心,引領着國家朝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斷努力。

我是懷着一種激動和感動的心情讀完了紀實文學《樑家河》的。剛開始看時,有一種好奇;看的過程中,有一種震撼;看完之後,有一種感悟。全書10萬餘字、40幅圖片,將樑家河的發展歷程展現得淋漓盡致,更將習近平總書記紮根基層、堅守初心的精神刻畫得力透紙背。無論是總書記兩次回樑家河的生動場景,還是青年習近平在樑家河帶領村民發展生產的為民情懷,亦或是與當年交往的小夥伴暢談人生大學問和黨的十八大以來鄉親們的幸福生活,全書四個部分相互印證、相互聯繫,展示了一副完整的畫卷。

無論是身居“廟堂之高”還是身處“江湖之遠”,習近平總書記用樸實的行為、為民的行動和踏實的態度,開闢了一個又一個新天地。從剛開始下基層與羣眾“談不攏”

“融不進”到後來與羣眾一起幹活、一起吃飯、“打成一片”,信任一點點增進,心與心一天天靠近,成為了羣眾的“自家人”。正是這種與羣眾一起苦、一起過、一起幹的公僕情懷,讓總書記從未忘記初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句鏗鏘有力、慷慨激昂的話語,成為激發廣大黨員幹部圍繞羣眾需求幹事創業的不竭動力。

人民領袖人民愛,人民領袖愛人民。初心,是一種素質,更是一種狀態。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要有一種初心。而這個初心,是風吹雨打時的堅忍不拔,是困難重重時地斬荊披棘,是面對誘惑時的堅定意志,更是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和堅守。因而,總書記的一言一行都在圍繞滿足老百姓需求而努力,每一項政策的出台,每一個文件的發佈,全部都是為實現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努力,滿滿的都是正能量。

作為一名青年黨員,在閲讀《樑家河》的過程中,我對總書記的敬佩之情不斷增強、無以言表。向總書記那樣守望初心的意願,一直環繞在我的心頭。今後,我將以學習《樑家河》為契機,把學習中激發的熱情轉化為幹事的動力,持續在崗位上創新實幹、兢兢業業,以事業發展為目標,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讓自己不斷釋放出應有的活力,為實現初心、達到目標不斷前進。

讀後感篇3

冬天我從延川縣最東邊的碾盤村歸來時,通往樑家河的高架橋還在建設當中,那是我第一次聽説樑家河這個地方。最近讀完紀實文學《樑家河》,近距離、深層次的感受樑家河,真正悟到了“發展才是硬道理”、“擼起袖子加油幹”、“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這些金句的深刻內涵。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國家迎來了戰後經濟的騰飛,而在中國大地一場聲勢浩大的上山下鄉運動,讓數以千萬的知識青年來到了農村的廣闊天地,知識青年下到農村鍛鍊雖然給農村帶來了知識,讓農民開始識字,讓農村生活變得豐富,但同時卻給本就單薄的經濟增加了負重,俗話説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經濟是一切的前提,一到青黃不接時就拄個木棍要飯總不是長久之計。

誰不想把爛包的光景過好,誰不在為能吃上一口白饃饃而賣力!這是數千年來陝北人與天鬥與地鬥不變的信念,他們在千溝萬壑中磨硬了老繭磨深了皺紋,卻磨不掉對生活的希望,而如今我們共產黨人把這個希望變成現實,可以説和當年的知青歲月是分不開的,因為那時的困境給很多知識青年上了一課。從那時起,有很多和習總書記一樣的知識青年開始在農村實踐中體悟思考中國未來的發展。

在樑家河的7年時光,習近平等知識青年從老百姓身上學到很多東西。陝北的人情世故是在黃天厚土中一撅頭一撅頭挖出來的,是隔着圪樑樑一聲聲一聲聲吼出來的,哪怕是一撮土都飽含着人情味,老百姓時常把最好的東西送給習近平等人,在那個年代一罈酸菜、一碗米飯相當金貴,把糧食送給別人就相當於把自己的生命續給別人,這樣的真情怎能不讓人滿心感恩呢?我想習總書記説的“不忘初心”就是對老百姓善良的迴應。在農村,百姓尊重能人,也就是肯吃苦肯動腦的人,在蝨子橫行、温飽不豐的年代,習近平和勞苦大眾一起衝在一線幹在實處,苦中作樂磨練意志,通過打土壩、辦鐵業社等提高生產力的形式為樑家河人民造福,得到羣眾的尊重,我想“擼起袖子加油幹”不是一句空談,“人民公僕”不是一個代號,一切的一切都在於為人民服務。

如今的樑家河發展的這麼好,是因為有一批黨員幹部傳承了當年全村奮鬥的靈魂,在習近平7年的知青歲月中也給黨員羣眾播撒了優良信念。“一碗水端平”就是至今樑家河一個很好的理念,孔子説:“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習近平在擔任樑家河支部書記時,為人處事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則,讀後感.影響着一代代的村裏人,這在發救濟糧時得到了很好體現,這樣的理念使得樑家河村級經濟得到長久發展。“公僕本色”也是樑家河村幹部的準則,一位詩人曾這樣感觸:“不要忘山鄉水村的那些母親,不要忘一同睡過破炕蓆的兄弟,也不要忘縫縫補補的姐妹情誼,他們的煩惱和困難要多多深思,這是我們的本色也是我們的來歷。”習近平在樑家河的日子裏時刻為羣眾生計着想,為了人民不遠千里去學習沼氣技術,帶領人民建沼氣池,後來離開陝北去福建直到成為我們的國家主席,依然把人民羣眾裝在心中,對於樑家河的關心情真意切,這樣一心為公的思想深深感染了樑家河的黨員幹部,在樑家河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羣眾的生活水平芝麻開花節節高,公僕本色鋥光發亮。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如今的我們在信息時代的渲染下顯得有些浮躁,閲讀《樑家河》正是沉澱昇華的過程,讀進去,讀深入,你會深切的感受到:今天的繁榮穩定來之不易,如何接駁好五千年的厚重文化,傳承樑家河精神,值得我們每個年輕人深思。

讀後感篇4

在緊張的工作之餘,學習了東風汽車公司技工學校黨委分發的《樑家河》一書,這本書記錄了總書記在樑家河7年的知青歲月。在讀完這本書後,深深被書中的內容打動,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一心為民謀福利的初心,埋頭苦幹的實幹精神,刻苦學習的勁頭。我深深感受到習近平今天的成就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

1.喜歡讀書,充滿對知識的渴望

書中講到,習近平在樑家河知青的歲月,從北京特意帶了兩箱書到延安,在那個年代,下鄉當知青是去吃苦的,沒有功夫去讀聖賢書。這在當時很多村民都不理解,但就是因為這些書,成為了他融入當地小夥伴的敲門磚,書中的內容給村裏的娃娃們走向美好前程的嚮導。讀書帶來很多快樂,從書中收到啟發,通過讀書開拓思維,正是這些書籍給樑家河帶來很多新的思路。

習近平回憶説"那個時候,除了勞動之外,一個是融入羣眾,再一個就是到處找書、看書"。他在鄉村教師那兒驚喜地發現了《紅與黑》、《戰爭與和平》和明清時代的課本;從退伍軍人那裏借到了《林海雪原》、《野火春風斗古城》。他還想方設法尋找莎士比亞的作品。事實上,他自己從北京帶來的書就不少。比如《十萬個為什麼》、《三國演義》、《水滸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靜靜的頓河》、《母親》等,看完這些書,他並不知足。習近平曾在採訪時説:“陝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也可以説是註定了我人生以後的軌跡。經過了陝北這一人生課堂,就註定了我今後要做什麼,它教了我做什麼。”其實,習近平無形中也教了樑家河很多東西。

2.融入羣眾,敢於吃苦

當年的陝北乃至全中國生產力落後,勞動基本上全靠"使蠻力",生產工具落後,也沒有勞保用品。在打壩造田時,沒有手套保護,習近平和老鄉一樣,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來,手上全是泡。第二天還得照舊幹,泡磨破了就開始流血,直到後來手上磨出了老繭。我們很難把這樣的勞動場面與一個插隊的稚嫩知青聯繫起來,但這就是年輕時的習近平。農曆二三月,陝北冰雪剛剛融化,氣温依然很低。當時習近平在寨子溝打水墜壩,他捲起褲管光着腳,站在刺骨的冰水裏幹活。最忙時要從清晨幹到深夜。人們對幹活不"撒奸兒"的習近平豎起了大拇指:"好後生"!

當時的陝北窯洞裏,不僅有蝨子、跳蚤、老鼠、蠍子,甚至還有蛇出沒。露天廁所,夏天有蚊蠅,冬天寒風刺骨。貧瘠的土壤,乾旱的氣候,落後的"老钁頭"、沒有彈性的木扁擔,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糧食不夠吃,柴火經不住燒。在極餓極饞的寒冬臘月,習近平和他的小夥伴生吃過豬肉。就是這麼苦,習近平都曾經做好長期在樑家河生活的準備。

與今天的生活進行對比,我們要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要以高度的責任心、高質量的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工作,培育出更多的大國工匠,為學院質量強校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力量。

讀後感篇5

近日,有幸捧讀了陝西人民出版社編輯的紀實文學《樑家河》,感受頗深,總結共勉。

?樑家河》全書分四章。第一章“樹高千尺忘不了根”,生動記載了習總書記兩次回樑家河的情形和多年牽掛;第二章“窯洞了長滿了故事”,講述了習總書記插隊當知青,被選為村支部書記後帶領大家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立代銷點等生產活動;第三章“一聲聲喊我小名”,通過當年小夥伴們的深情回憶,展現了習總書記的性格形成和人格魅力;第四章“我們走在陽光路上”,以小小的樑家河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折射出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的偉大成就。

?樑家河》是習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的生動回放,是他勤勉學習、修身立命、埋頭苦幹、頑強精神、不懈追求的精彩記錄。通過本書,感受到了黃土高原的蒼茫,中國政治生態的變化,改革開放的成果以及十八大以來的成就。結合自身工作,有以下感受。

不斷學習,善於學習,把努力學習作為工作的基本前提。黑暗的窯洞,搖曳的燈火,盤腿坐在炕桌旁,捧書夜讀,知青習近平如是對待學習。讀後感.我們面對新環境、新崗位、新要求,工作怎麼開展?關係怎麼處理?原則怎麼堅守?個人認為,簡單高效的方法就是學習,總結崗位特點,理清工作事項,學習前任亮點,躬身請教,分類施策,精細管理,歸納經驗,才能快速融入,提高能力。

錘鍊黨性,堅定意志,把理想信念的養成作為遠大目標。貧瘠的黃土溝峁,漫長的知青歲月,一次次申請入團,一次次申請入黨,信念執着。個人感受,不同階段的人生目標一旦確立,就應該不斷磨鍊,接受工作、生活的考驗,把個人的進步與單位的發展融為一體,堅定信念,不負春光,努力前行。

撲下身子,埋頭苦幹,把不懈追求作為人生動力。乾旱的黃土地,貧苦的老鄉,年輕的黨支部書記,帶領大家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社,發展生產。個人感悟,對待工作,要腳踏實地,不馳於空想,要做細做實,不騖於虛聲,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才能提升自己,體現人生價值。

樹高千尺忘不了根,走多遠都不能忘來時的路。常懷感恩之意,常有戒懼之心,始終把人民羣眾的需求放在心上,這就是共產黨員的初心和遵循。

學思踐悟,通過本書,我們可以學習很多……

讀後感篇6

一、志存高遠修身修心

總書記從當年一位十五歲的北京知青到如今的黨的總書記,他的信念從未改變。他説:“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茫,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着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裏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

我如今面臨着同總書記當年一樣的困惑,迷茫,彷徨,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裏。我要向總書記學習,在成長的過程中為自己樹立一個堅定的人生信念,用信念為我們的情緒和慾望指引方向。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除了享受之外,還有自我實現的需要。

總書記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這代人從小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上山下鄉的時候我15歲,我當時想,齊家、治國、平天下還輪不到我們去做,我們現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讀書、修身。”

我們還沒有平天下的能力,我們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總書記看書的涉獵面就很寬,就連美術書他都會認真鑑賞。所以,我們也要努力認真的去學跨專業的知識。雖然很難,但是我們要有攻堅克難的精神,總書記都敢去彌補大自然的不足,我們還有什麼困難是不能克服的。

二、參贊天地之化育

彌補天地造物的不足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而在樑家河,總書記敢於挑戰從未有過的事,即使有人對總書記説:“好後生哩,別逞能,四川暖,延川冷,沼氣在咱這兒辦不成!沼氣過不了秦嶺”,有的表示懷疑:“挖那麼個坑,填上糞,就能着火?不可能!”有的人斷言:“要是沼氣能點燈煮飯,除非母雞叫鳴,公雞下蛋。”正是在各種不贊同的聲音下,總書記建起了第一個沼氣池,在山溝裏打河壩,做壩田,正是敢於攻堅克難,才能彌補天地造物的不足。

我們不能因為有困難,我們就不去做,任何一件沒有做過的事都存在着不同大小的困難,經驗是在實幹中積累出來的,不幹永遠不知道怎麼幹,在平日的工作中,如何幹好工作,如何發揮自身最大的作用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在乾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優化的。所以,我們需要考慮清楚面臨的問題都可能有什麼,如何去解決。

三、最難的“修行”是平等心

總書記還叫小夥伴們的小名,石春陽發言,剛唸了開頭:“尊敬的主席——”習近平馬上打斷他的話,説:“碎娃,你咋也這麼稱呼我呢!”王憲平説:“那時候咱們年紀都小,不過,我當年要知道你現在能當這麼大的官,就不敢和你摔跤了!”總書記哈哈大笑,説:“你看你這是啥話嘛!”總書記並沒有因為發小還是村民就高高在上,在總書記的心理,曾經樑家河的村民和他的關係從來沒有改變過。

在我們組工這個大家庭裏,有着各種各樣的人,有人胖,有人瘦,有人學習成績好,有人學習成績差,我們要平等對待每一個人,善待每一個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總書記講的“一碗水端平”。

讀後感篇7

近日,我有幸拜讀了記述習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的紀實文學《樑家河》,讀完後彷彿精神受了一次洗禮,感悟良多。

書中以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了樑家河這個黃土高原上的小村莊,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講述了習近平同志在艱苦知青歲月中的自強不息和對鄉親們的深厚感情。無論冬天下水打壩,還是建沼氣池,他都身先士卒,帶領大家一起幹,真正做到走進羣眾中去,“和羣眾心貼着心”。樑家河的今昔對比,反映了國家的蓬勃發展和日益富強,使每一個國人油然而生一股民族自豪感。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印在《樑家河》封面上的這句話,深深的打動了我。作為公司一名普通員工,我們何嘗不是身在自己的“樑家河”?面對困難,我們該如何做?迎難而上,凝心聚力,砥礪前行,為全面打贏扭虧增效攻堅戰而努力奮鬥,就是我們向習總書記學習的最好行動。

一、要堅定信念。在樑家河這樣的艱苦地方一待就是七年,習總書記遭受了多少挫折、面臨過多少困難、承受過多大壓力,但是他百折不撓,自強不息,讀後感.帶領着鄉親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社、發展生產,這是何等堅定的理想信念。我們也應該堅信在公司領導的正確帶領下,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打贏扭虧增效的攻堅戰,順利完成“創五星爭a級”的年度目標。

二、要不忘初心。習總書記説過:“陝西是我的根,延安是我的魂”。在習總書記最困苦的時候,延安接納了他,他的很多基本觀點和基本特點,也是在延安形成的,而樑家河就是讓習近平總書記錘鍊昇華的那片熱土。企業也是在我們青澀迷茫時接納了我們,讓我們在公司紮根,汲取養分逐漸成長,我們要感恩企業,立足崗位,無私奉獻,為企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要加強學習。“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習總書記在艱苦的插隊生活中也堅持學習,每天手不離卷,晚上也藉着昏黃的燈光讀書,這種執着的精神才能鑄就他現在的高度。他的思想和品質,也在樑家河這個地方得到了錘鍊與昇華。我們青年人更應該把握人生的黃金時期,不斷學習,不斷積累,將個人成長和公司發展完美結合,厚積薄發,實現共贏。

讀完《樑家河》,我深深的被書中的艱苦奮鬥和真摯感情所感染,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們青年人要向習總書記學習,在艱苦的環境中堅定理想,磨練技藝,增長才幹,錘鍊作風,成為崗位工作上的佼佼者,為公司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Tags:讀後感 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