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精選優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84W

讀書可以增長我們的閲讀知識,培養孩子的興趣,課外書是可以豐富孩子的心靈世界,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精選優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精選優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精選優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買來快半年了,斷斷續續的看。前幾天終於看完了,心裏竟有不吐不快的感覺。

一、先列一下我的書單吧。食譜除外。

第一本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孕期買的。不到一週就看完了。這本書給了我最初的育兒理念——教育孩子,首先要改變大人自己。這是根本。

《卡爾-威特育兒全書》給出了教孩子認識這個世界具體的步驟和方法,讓我充滿了信心。

《鄭玉巧育兒經》胎兒卷和嬰兒卷,這是生長髮育方面的,也有一些智力發育的內容。到現在還在孩子半夜持續哭泣的時候翻回頭查找原因。

還有《0-1歲嬰兒養育每日一頁》,給我每天的指導。

《寶寶生長髮育監測卡(0-3歲)》是孩子5個月的時候買的。這個好在有每個月的生長指標,可以記錄下來。還有當月要學會的大動作、精細動作等等,以及訓練方法。也很實用的。不過裏面的胸圍啦、囟門都沒量過。頭圍也是到了快10個月才第一次量。知道閨女隨她爸的頭圍,沒當回事過。

後來買的遊戲類書,比如《讓孩子越玩越聰明的160個遊戲(0-3歲)》,簡單、方便而又實用。

給寶寶看的第一本書是顏色、數字什麼的,第一本故事書是萬友童書的《寶寶最喜歡的經典動物故事大全(0-3歲)》。到現在還喜歡。會指着上面的動物驚喜的啊啊叫。一起買回來的還有《兒童常用成語接龍大全》和《兒童經典智力測試題大全》,不過這2本現在看有點早。

二、作為讀書心得,我整理了我的育兒觀點如下:

1、想教育好孩子,大人首先要發現自己的問題。希望孩子學這個會那個,是真的為孩子着想還是滿足大人的慾望?想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大人首先要改掉自己性格里的急躁。否則孩子會一點不落的學到不想她有的毛病。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讓孩子擁有創造力,原來需要那麼高超的技巧。創造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不是培養出來的,只是挖掘出本來就擁有的而已。

發現了孩子的興趣,小心呵護,就怕大人的眼光破壞了孩子脆弱的心靈和感覺。我曾經的困惑現在找到了答案:大人之所以忘記了、不再理解孩子的想法,是因為大人用心、用靈魂去感覺自然的通道已經封閉。既然已經封閉無法感受,就千萬別動輒以為孩子的感受荒唐、錯誤。可能大人隨意的一句話一個舉動就毀了一個孩子。

3、給孩子提供氛圍,引導而不是安排。這幾天看完了《失落的密符》,裏面講到蘭登和彼得講的幾節課。內容不是重點,關鍵是他們講課的方法,引導聽眾興趣的能力。我曾無數次的設想孩子遇到問題問我的時候我會怎麼講。看了書,才知道,答案不重要,方法是關鍵。

總是看到這樣的例子,一個諾貝爾獎得主説,他的母親沒有文化,但每天都會問他,今天你給老師提了什麼問題。另一個諾貝爾獎得主説,他的母親沒有文化,但每次他遇到困難,媽媽總是説,我相信你能找到答案。希望我也能做到。

4、相信孩子的能力。《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最愛看裏面的例子,李躍兒總能化腐朽為神奇。也不知道用詞恰當不恰當,反正像我這樣的大俗人看起來都沒辦法的事情,她易如反掌的解決了。最神奇的還是教畫畫。孩子竟然能畫出“味道”來——就是酸甜苦辣的味道。看了畫,就知道想畫出的味道。還有畫出大怪魚等等。

相信孩子能自己解決問題。她會在其中理解、進步和昇華。

書裏的方法有些我還不太會呢。要看第二遍。

5、教育方法是鼓勵、鼓勵、再鼓勵。這是一個朋友的父親説的。當然,鄭淵潔也説過這樣的話。朋友的父親是國小校長。

還有身教。勝於言傳。

擺了這麼多理論,還沒到用的時候。相信孩子能聽懂我的話,現在開始,就平等的對待她,用學到的方法。比如,摔了遙控器,對她説,不要摔,它會疼的。還要家裏老人配合,lg和我不在家的時候也這樣説。

只想到這麼多。慢慢再總結,用用再提高吧。

精選優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李躍兒老師所著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讓我瞭解到了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用心去愛孩子,用情去感染孩子。我被書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書中那濃得不能化解的愛融化着。

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回味多時:“在現實當中,成人對於孩子,大都只注意他們的身體和學習,卻很少注意背後的那個心靈。他們這樣做就會像一個無情的割草人一樣把把美好的東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美好的品質給扼殺了。這樣下去,隨着孩子的成長,他們的心理問題就會越來越多,人格、品質也會出現問題。”沒錯,關注孩子們的心靈,應當是安全防範教育的一部分,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對於孩子的心靈關心卻是越來越少的,老師和家長所關心的大多是孩子的進步,孩子的退步等等。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孩子的內心又是如何的,卻無人問津。

書中提到李躍兒老師在對5歲的楊一凡的教育過程中時時刻刻都關注着她。從孩子的各個方面着手,仔細觀察着孩子的每一個點滴,用心去感受孩子的真實想法。這讓我認識到在現代教育過程中,我們也要秉承着這樣的理念,從各個方面觀察孩子,觀察到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從而進行適當的活動。很多孩子是內向的,他們的表達能力常常會跟不上自身的需求,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只是看着你。

我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孩子,他不會與人溝通,和教師、同伴之前完全沒有正常的交流,不管怎麼同他説,都無法改善這樣的情況。這就是他,有着自己的世界,不接受別人,只有自己。這就是他,會用天真的眼神看着你,卻讓你無奈的只能發笑。面對這樣特殊的孩子,有改如何是好呢?

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老師仔細的觀察孩子,感受孩子的需要。於是我開始關注這個不講話的孩子。經過幾次的觀察,我發現,他其實很想玩遊戲,但是他根本就不會玩,完全沒有理解遊戲規則,這樣就使得他在遊戲中無法正常的介入。

於是再一次角色遊戲時我説:“今天,我和你一起玩遊戲,我牽着你的手,今天我是你的媽媽,我帶你玩,你好好看看媽媽是怎麼玩的,今後你也那麼玩,好嗎?”他對媽媽這個詞似乎很敏感,也似乎因為這個詞,他願意和我接近。我帶着他一個一個的玩,他很高興,拉着我的手,跳啊、蹦啊。第一次用別的眼神看着我,這也讓我的心頭湧起陣陣的暖風。我們來到了水果店,“你想吃什麼水果啊?媽媽買給你好不好啊?”“是掛”也?什麼聲音?“是掛”再一次的聲音,讓我知道我並不是在做夢,他開口講話了。“什麼?剛剛媽媽沒有聽清楚,再説一遍好嗎?”“是掛”想了半天,沒有明白這“是掛”是什麼。“對不起,媽媽聽不太懂,你能指給我看嗎?”他小小的手往西瓜上面一指,原來是西瓜。“跟媽媽説:西瓜”於是我開始第一次正面的和他語言交流。

雖然只是短短的言語,但是他願意和你交談了,這是那麼久以來我和孩子的第一次對話,這讓我的心激動不已。孩子的成長要靠温暖推起的,每一次我都只是和他説,只是説,他一點也感受不到什麼,似乎我只是簡單的在和他説而已。但是通過觀察我發現了問題,於是我用行動温暖了他的心,同時的他也用他小小的舉動來回報了我,在我心中注入一股暖流。

簡單的幾次觀察、温柔的一次交流,讓我和這個孩子慢慢的靠近。短短的幾個音節讓我明白,什麼是從真正意義上的愛孩子、教育孩子。更讓我明白教育需要我們能夠平等地寬容地走進每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

在《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中,作者並不簡單要我們一心一意去愛孩子就行了,而在愛的基礎上,要有智慧的愛,愛是有很高的文化的。就如李躍兒老師所説:“作為老師,首先,要有看見一個孩子,就愛得眼睛都拔不出來的愛心。但是光有這一點是絕對不行的,光有這一點是不能做一個合格老師的。因為這樣,你會愛得不到位甚至錯位,愛出許許多多的不好的後果。”因此,我們要用心去感受、瞭解、熟悉孩子。

李躍兒老師是個有着一顆真愛之心的作者,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生活、用愛去昇華生活的一個人。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我也要做到這一點,相信這樣孩子們的明天會是一片燦爛的陽光。

精選優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在園長的推薦下,我用心的讀完了這本書,本書作者李躍兒認為教育和愛育最大的差別在於:教育往往是居高臨下的,而愛育則是平等的,居高臨下通常會壓抑、束縛,甚至會扼殺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長,而平等自由卻能大大發揮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創潛能。

孩子的幸福其實就像能夠跳出所有顏色的三原色,但是成人只給了他們一種或兩種,他們調不出幸福的顏色,他們的幸福被人拿走了。那麼究竟怎樣才不拿走孩子的幸福。其實老師或家長都不是有意去孩子的,只能説我們還不懂得怎樣教育孩子。

李躍兒的書裏處處寫着真實的例子,幼兒被成人教育不當培養出來的孩子是讓人覺得可悲的。孩子本來像花朵一樣的美好,應該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但是望子成龍的心態讓孩子們承受心靈扭曲的各種苦惱。

本書給我最大的體會和感觸就如書中寫到的: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學會了耐心,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就學會了譴責;活在敵意中,就學會競爭,花在恐懼中,就學會憂慮;活在憐憫中,就學會自責,活在諷刺中,就學會害羞;活在嫉妒中,就學會嫉妒,活在恥辱中就學會負罪感,那麼活在鼓勵中,就學會自信,活在表揚中,就學會感激,活在接受,就學會了愛,活在認可中,就學會自愛;活在承認中,就學會了有目標,活在分享中,就學會感慨,活在誠實中和正直中就學會真理和公正等等。其實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只是説你受到的教育不同會影響你一生。

愛不是教育的全部二十教育的前提,教育必須建立在愛的基礎上,少了愛何談教育,智慧的愛能使孩子富於理智,愚昧的愛只能毀滅孩子,慈愛是智慧之愛,溺愛是愚昧之愛。我們對孩子,不能以成人的觀點去衡量孩子的行為,我們要給孩子適度的空間,讓孩子在屬於他們的空間內自由遨遊,無拘無束地快樂成長。

作為老師應該更多讀有關於教育幼兒的書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