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憶傳統心得體會最新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28W

為了向大家表述個人的真實想法,需要認真寫好心得體會,記錄心得體會是為了讓我們的思維水平得到提升,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憶傳統心得體會最新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憶傳統心得體會最新6篇

憶傳統心得體會篇1

中華民族命脈傳承了五千年,而作為傳承的主線,卻始終是孝。孝是眾德之根,諸善之源,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治國之道,是民族認同,民族團結、民族振興的基礎。我們每年的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其實質不都是在演孝嗎?

?孝經》説:“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説,“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乃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

“百善孝為先”因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倫,根本的共識,所以數千字的《圍爐夜話》,抵不過這一句“百善孝為先”的名聲。

既然懂得了行孝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行孝是修身第一步,那麼更應該懂得如何去行孝。本次課程教育了我們該如何去行孝“一是養,二是敬,三是諫諍”。

首先,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身,更要懷着一顆恭敬之心。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説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父母,就算盡到了孝道,養狗、養馬也同樣是養,如果我們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麼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別開來?

今天,很多人對孝的認識仍然還停留在“能養”的層次上,認為只要滿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順父母了。這是時代的不幸,也是傳統文化的不幸。當然,能夠滿足父母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處,也算是一種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這個層面的孝也做不到。

其次,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志。

第一條就是我們需要做到不讓父母為我們的健康擔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就是説,我們身上最小的器官毛髮,最表層的皮膚都來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體,怎麼敢毀傷呢?

憶傳統心得體會篇2

在這個物慾橫飛的世界裏,或許你的那顆心早已和我一樣的浮躁、不安!而曾經的那份安然、恬靜已漸漸地丟失,在現實面前喪失了自我!但我是一名幸運兒,在我的大學生活中遇到了"小傳",並讓我重新找回了那顆最真的心、最初的自我!

"小傳"是我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弘揚基地"協會的簡稱。遇到"小傳"是在我大一快結束的時候,那時看到老師和學姐學長們在校園裏做宣傳!"小傳"的宗旨是: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為和諧社會的創建注入一份力量!從此,我便愛上了這個協會!

在老師們的指導下,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小傳"的每一位成員都要從《弟子規》做起!每天早上晨讀一遍,利用課餘時間看有關的視頻資料。當我讀到《弟子規》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時,讓我倍感深觸。想想以前在家裏,父母叫我做點事情,可我總是愛拖延,甚至為此跟父母發生爭吵,頂撞父母。就連最基本的中華傳統美德——孝順父母,都沒有做到!真的感到很慚愧!當我讀到:"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昔此時",我深深體會到了我們的時間十分有限的,它可能會在你聊qq的時候,偷偷地從鍵盤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看電視劇的時候,乘機從遙控器上溜走了……今後,我要多利用這些時間去學習傳統文化和閲讀書籍!

?弟子規》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實在是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慢慢地按照《弟子規》去改正這些缺點。

在"小傳"期間,老師還組織我們去秋浦書院做義工。每次我走進書院,都覺得身心格外的和諧,那份突如其來的安靜,才發現是我內心一直所追尋的!在做義工期間,除了打掃衞生外,更多的是在書院裏進行參學,讓我們瞭解更多的傳統文化,修身養性!參學的課程有:論語讀書會,管仲班,茶藝,古琴等!而讓我最感興趣的是——古琴!老師不僅教我們彈琴和講有關的知識,還和我們分享他自身的經歷。讓我知道了:要想彈好古琴,離不開豐富的人生閲歷!古琴——可以讓自己的性格變得沉穩,心態變得平和。在你心情煩躁時,聽琴一曲,可以排解鬱結於心的煩悶與憂愁,並沉醉於古琴那獨有的端莊幽雅的意境之美。學習古琴不僅豐富了我的文化內涵,緩解了壓力,還提升了自己的修養和氣質。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

憶傳統心得體會篇3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個大概,通過這次暑期培訓會,聆聽來自寶雞技術學院趙教授的講座,他對孔子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精彩闡述,對“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任重而道遠”這些耳熟能詳的詞語精彩剖析,使我對中國傳統文化又有了新的認識,必將對今後的管理學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包容萬象、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涵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它根植於封建主義的土壤,經過五千年的錘鍊,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炎黃子孫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為支撐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成為推動中華文化發揚廣大、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華五千年,悠悠歷史數千載,中國傳統文化在經歷幾次全盤否定和摒棄後浴火重生。洋文化氾濫、道德標準缺失、心浮氣躁、功利化趨勢日益嚴重的今天,依然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初步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時,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時費力,跟不上時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通過學習漸漸的自己也被傳統文化潛移默化了。當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語句,慢慢為自己所接受;為人原則,處世之道為自己所認可。直歎自己才疏學淺,只瞭解傳統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聖先賢用更多的時間總結過去,思考未來,所以他們睿智。他們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讓自己達到精神與軀體的結合,詮釋活着的內在含義。而生活在現代社會忙碌的我們,被太多世俗的東西所束縛。“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我們目前的障礙物遠不止“一葉”。物慾橫流、攀比嚴重、窮奢極欲、功利心強的現代風氣,矇蔽了我們的雙眼,迷醉了我們的心竅;讓我們僅侷限於自己的世界裏。中國傳統文化是古聖先賢拋卻世俗的慾望,經過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它就是改變現代心浮氣躁功利的社會風氣的一劑良藥。但再好的良藥也得有人願意接受,願意把自己的生命託付於它,才能發揮功效。外國人非常注重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我們中國人卻時常有把薪火相傳幾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濟世良藥全盤否定和摒棄的衝動,豈不痛哉?

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那麼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雲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淨許多。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字放在首位,“孝”字,上為“老”,下為“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才有“孝”,同時也意味着“老人”要永遠在“孩子”之上才能稱之為“孝”,中國人講“以孝為先”,便可知國人對“孝”的重視,主要強調對父母,長輩的“孝”,強調長幼有序,自古便有“董永賣身葬父”的傳説,還有“孔融讓梨”的故事,雖然強調的是禮貌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也不難看出少年的孔融便知“長幼有序”可見“孝”在古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孝”不僅僅在古代,即便是在當代物慾橫流,充滿鋼筋水泥管的社會也同樣被看得很重要。

中國傳統文化承載着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一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於不敗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輩的智慧會在日益強大的中國和富有創造力的中華兒女的傳承和發揚下,在世界文化之巔閃爍出屬於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讓世界見證中國傳統文化的神奇與博厚!

憶傳統心得體會篇4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我們提高道德修養很有幫助和啟發。我們一定要抽時間認真學習,認真體會,還要注重聯繫實際,學以致用,做到學習傳統文化,提高道德修養。

一、有愛心、講正義、有骨氣,不斷提高道德品質修養

儒家強調“仁、義、禮、智、信”,具備了這五個方面修養的人,就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作為一個社會人,對世間萬物要有仁愛之心,對工作、對同事、對家庭、對社會、對羣眾要充滿仁愛之心。俗話説,仁者無敵,黃金有價,情義無價,對社會有愛心、對羣眾有感情的人肯定是受羣眾歡迎的人,受羣眾歡迎的人肯定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人。為人處世除了仁愛之心,還要講道義、正義、骨氣,更要講民族大義。一個人若能講求正義、主持公道、做事公正、作風優良,那麼何愁沒有朋友,何愁事業不成呢?一個人是這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是這樣:一個不講道義、沒有正義、缺乏骨氣的民族可怕的,也是長久不了的。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需要我們講正義、講骨氣、講民族大義,提高道德品質修養。

二、心繫羣眾、報效國家、遵守法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在其位,謀其政。對於黨員領導幹部來講,身在其位,就要為國所想,為民所繫,報效國家,執政為民,做出一番有益於社會的事業。黨員領導幹部只有樹立遠大的理想,才會保持清醒的頭腦,才會身懷正氣、兩袖清風;只有把事業放在第一位,才會正確使用手中的權利,做到一心為公、一心為黨、一心為民;只有認真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才會“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才會舍小家顧大家,棄貪慾謀發展,才會做到“公正、公開、公平、公道”。所以我們對羣眾、對黨紀國法要懷有敬畏之心,要把羣眾放在心中位置,想方設法增進人民福祉,胸懷國家,心繫大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三、遵循規律、着眼發展、踏實做事,始終堅持實事求是

規律是事物間內在的必然聯繫,它決定着事物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抓住規律,遵循規律,工作就會水到渠成,為人就會收放自如,處事就會遊刃有餘,人就會成熟自信。現代社會,黨員領導幹部在工作中要以發展的觀點指導自己,打破習慣思維,拋棄主觀偏見,客觀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做到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避免急躁冒進。只有如此,才會放眼長遠,做事有預見性,我們的事業才會循序漸進、穩步提高。

四、與時俱進、明白事理、取長補短,不斷加強自身學習。

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生事物層出不窮,我們所面對的人和事千變萬化,為此,學習就成了每一個人的必修課。尤其是黨員領導幹部,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明白事理,才能增長才幹、提高素質、實現大智、成就自我。構建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組織、學習型單位,只有不斷學習,才會始終保持競爭的動力和創新的活力。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斷學習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敢於直面工作中的困難,敢於正視出現的新矛盾,用科學的理論來武裝頭腦、指導實踐,用新觀念、新思維、新標準來分析形勢、研究問題、解決矛盾,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處理問題。只有這樣,我們的事業才會蒸蒸日上,我們的覺悟才會越來越高。

憶傳統心得體會篇5

在民俗文化村裏有很多民間傳統的手藝,如:剪紙、泥人、扎花……但我最喜歡的就是糖畫了!

糖畫是用糖來作畫,藝人們把糖稀倒在大理石板上,倒出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

俗話説百聞不如一見,我來到民俗文化村,準備親眼看看製作糖畫的過程。剛剛踏進民俗文化村的大門,就看見一羣孩子圍坐在一張桌旁,我也趕忙跑到那裏去看看。只見一個身穿長袍的伯伯端坐在桌旁,手裏拿着一個盛滿糖稀的勺子,正在作畫呢!

我興奮不已,只見他雙手熟練地倒着,好似胸有成竹,作畫時沒有參照,全憑自己獨特的想象。他的手腕靈活自如,操縱着糖稀有秩序地落在石板上,我在一旁緊緊握着拳頭,也深深地為藝人捏了一把汗,但藝人卻絲毫不緊張,還談笑自如。

糖稀漸漸倒完了,藝人的手也漸漸慢下來了,作畫完畢時,我被震驚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張飛映入眼簾:他手握一把兵器,兩眼怒視前方,咬緊牙關,蓄勢待發,這個人物好像穿越到現實生活中,讓我更加佩服他了。我思緒萬千,突然聽見孩子們的大叫聲,這才回過神來。只見一個孩子高舉着張飛的糖畫,樂滋滋的,周圍的孩子們也一擁而上,搶着細看這栩栩如生的人物。

糖畫藝人不僅善於塑造人物,小動物們在他們的手中也是活靈活現呢!我忍不住也買了一個糖畫———一隻可愛的小公雞。我發現糖畫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晶瑩剔透,像玉石一般極具穿透力。我忍不住把嘴巴輕輕湊上去,用舌尖小心翼翼地舔了一下,頓時感覺舌尖上的每一個細胞都跳動起來,那麥芽糖的味道久久在嘴裏迴盪。

糖畫給了我快樂,每當想起它,我都會忍不住流下口水,我會一直記住那幸福的味道!

憶傳統心得體會篇6

為了進一步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鹽都區內兒童暑期文化生活,鹽都博物館舉辦了暑期非遺文化培訓班。“非遺”全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羣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譬如書法、剪紙、戲曲,還有我準備學習的糖畫。媽媽及時幫我從博物館官方公眾號報上了名,為期十天的糖畫非遺培訓班就要開始了。

徐老師是非遺糖畫和泥塑的著名大師,培訓的第一天教我們畫大刀。我本以為大刀應該非常簡單,輪到我畫的時候,調皮的小勺子總是不聽使喚,我想往東它往西,我想多倒一些,但是總是少一些。看徐老師做行雲流水似的,真簡單。做事真的不能眼高手低,需要刻苦地練習。徐老師從細節開始輔導我們,先要把勺子放水平了,不能手抖,然後控制速度。按照老師的指點感覺豁然開朗,果然再重複畫起來就得心應手一些了。拿着我自己做的大刀,吃起來真香,真甜呀!每天頂着炎熱的天氣來鹽都博物館,跟着徐老師學會畫各種各樣的小動物,有美麗的小鳥、輕快的小兔子、雄赳赳的大公雞、氣宇軒昂的大馬和古靈精怪的猴子等,十二生肖的動物都基本掌握要領了。

學習糖畫並不難,但是要畫得惟妙惟肖真的太難了。徐老師説當初他開始學習的時候只用三個晚上就會了,但是成為非遺糖畫大師卻刻苦訓練了幾十年。作為非遺糖畫迷我們要傳承這項文化需要勤學苦練,保護好非遺文化。正如俗語所説,“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非遺文化肯定能很好傳承下去,華夏民族文化一定能發揚壯大。

Tags: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