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紅軍遠征讀後感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27W

讀後感的寫作一定要遵從原著內容,這樣才能引發更多讀者對原著的閲讀,其實讀後感的寫作方法其實和觀後感差不多,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紅軍遠征讀後感5篇,感謝您的參閲。

紅軍遠征讀後感5篇

紅軍遠征讀後感篇1

還記得毛澤東寫的那首氣勢磅礴的“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前山只等閒……”是啊,整整二萬五千裏的長征。漫長的征途,我們的紅軍戰士又要經歷何等的艱 難困苦呢?誠然,廣大紅軍基層指戰員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一路上披荊斬棘,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用自己的血和淚譜寫了這二萬五千裏的動人篇章。

面 對山高鄰禿,朔風凜冽,冰雪覆蓋的高山,戰士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艱辛為部隊探索出一條前進的道路。這不僅僅是一條磨鍊意志的艱難之 路,也是一條生命之路。遇到開闊美麗的草原,本以為有了希望,誰又能想到裏面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難。很多戰士就這樣倒下了,沒有一句怨言。當他們把自己交 給黨的時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然而,面對糧食的短缺,環境的惡劣,戰士們又何嘗不是風雨前進,風餐露宿呢?

也許,我們只能從書中或電視上了解這些感人的事蹟,但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他們互相幫助,互相鼓勵的階級友愛。

作 為中學生的我們不得不被紅軍的頑強,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打動。然而我們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困難面前決不低頭。用科技強國,以人才壯 國。同學們,我們要卧薪嚐膽,急起直追,用民族的偉大智慧迎接挑戰,以祖國的興衰為己任,為祖國的強盛奮鬥不息。我們絲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創造的業績中 了,而是要自強、自立,創造二十一世紀的偉業。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夠做到的!當然,這需要頑強拼搏的精神。

頑強拼搏的精神並不是生來就 有的,也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具備的。而是需要經過持久的刻苦磨鍊,才能逐步形成。奧斯特洛夫斯基説的好:勇敢產生在鬥爭中,勇氣是在每天對困難的頑強抵抗中 養成的。想要連跑帶跳地把過去的一切文化遺產都得着,那是辦不到的,這需要有堅定的頑強性和艱苦的勞動。我們青少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頑強、堅定,就是排除 一切障礙。

我們的祖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那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許多國家對我們國家虎視眈眈,想把我們擠兑下去,害怕我們 的強大,甚至有些地方想搞分裂,搞獨立。在他們進行這種醜惡行經的同時,我們更要勇敢面對。以極大的信心和毅力來面對挑戰。祖國的命運和個人的命運血肉一 般不可分割。我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的同時,要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用長征精神充實自己。以先進的科學技術,增強國防,提高國家的實力,用自己的 實際行動來顯示中國的世界地位,讓世界人看看中國的強大,不讓外敵有機可乘。

同學們,老師們。我們從紅軍長征中收穫了堅強、智慧、勇敢、自信、頑 強、團結……那麼,我們就要將這些品德付諸於祖國建設中去。把自己的成長、成材同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地聯繫起來。立愛國之志,成報國之材。我們的國家將成 為世界的強國,我們的民族將成為宇宙的驕子,讓我們攜起手來,書寫嶄新的歷史,奏響未來更有力的強音!

紅軍遠征讀後感篇2

紅軍長征講的是1933年,蔣介石發動了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第5次大規模“圍剿”,使大部分紅軍踏上了突圍的征途。在長征的征途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有兩件事。第一件事是飛奪瀘定橋。紅軍發揚勇敢和堅強的精神,經過艱苦的戰鬥,最終佔領了瀘定橋,給猖狂和驕傲的敵人一次深深的打擊。另一件事是過草地。草地全是沼澤和淤泥潭,許多戰士陷入了淤泥潭。雖然戰士們一個一個倒下,但糧食還是不夠,紅軍只好挖野菜吃。後來連野菜也找不到,只好把牛皮帶、槍皮帶、破牛鞋用水泡着吃。啊!那個時候誰會去吃野菜啊!但紅軍後來連野菜也吃不到,牛皮帶、槍皮帶、破牛鞋是什麼概念啊!由此可見,紅軍長征是一個平常人做不到的奇蹟,他們靠着毅力頑強地活了下去。紅軍經歷了數不盡的磨難,在1936年10月22日,幾萬人長征只剩了幾百人終於艱難地到達了陝北,完成了長征的光榮使命。

紅軍長征是多麼的令人震撼啊!他們的毅力為什麼會這麼頑強,這麼驚人,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熬過了一天又一天?這是因為他們心懷着黨,為了新中國的建立,為了窮苦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為了祖國能一天一天走向世界,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國決不是一個任人宰割,被人嘲笑,永遠抬不起頭的懦弱的國家。法國偉大軍事家拿破崙説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但它絕對不會永遠沉睡下去。總有一天,東亞睡獅的吼聲將震動全世界!今年是建黨__週年的日子,在這__年來,中國越變越好,越變越強大。

紅軍遠征讀後感篇3

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標誌着一個代表勞苦大眾利益的政黨成立了,隨着黨的力量不斷加強,她帶領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越的鬥爭,使中國的命運改天換地,1949年,新中國向全世界宣告:中華民族站起來了,吃得飽飯了,中華民族從此走向了繁榮、昌盛、富強,中囯變成了一個不受欺凌,不會分割的國家了。中華民族從舊社會到新中國,確實經歷了不少磨難。從我讀過的《歷史的選擇》這本書裏,我深深地體會到了這一點。而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紅軍不怕遠征難》裏敍述的紅軍長征的故事。

紅軍長征講的是1933年,蔣介石發動了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第5次大規模“圍剿”,使大部分紅軍踏上了突圍的征途。在長征的征途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有兩件事。第一件事是飛奪瀘定橋。紅軍發揚勇敢和堅強的精神,經過艱苦的戰鬥,最終佔領了瀘定橋,給猖狂和驕傲的敵人一次深深的打擊。另一件事是過草地。草地全是沼澤和淤泥潭,許多戰士陷入了淤泥潭。雖然戰士們一個一個倒下,但糧食還是不夠,紅軍只好挖野菜吃。後來連野菜也找不到,只好把牛皮帶、槍皮帶、破牛鞋用水泡着吃。啊!那個時候誰會去吃野菜啊!但紅軍後來連野菜也吃不到,牛皮帶、槍皮帶、破牛鞋是什麼概念啊!由此可見,紅軍長征是一個平常人做不到的奇蹟,他們靠着毅力頑強地活了下去。紅軍經歷了數不盡的磨難,在1936年10月22日,幾萬人長征只剩了幾百人終於艱難地到達了陝北,完成了長征的光榮使命。

紅軍長征是多麼的令人震撼啊!他們的毅力為什麼會這麼頑強,這麼驚人,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熬過了一天又一天?這是因為他們心懷着黨,為了新中國的建立,為了窮苦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為了祖國能一天一天走向世界,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國決不是一個任人宰割,被人嘲笑,永遠抬不起頭的懦弱的國家。法國偉大軍事家拿破崙説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但它絕對不會永遠沉睡下去。總有一天,東亞睡獅的吼聲將震動全世界!今年是建黨__週年的日子,在這__年來,中國越變越好,越變越強大。

紅軍遠征讀後感篇4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停止內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但國民黨蔣介石仍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不顧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東北三省、進犯華北的事實,為徹底消滅中國工農紅軍,調動了100萬大軍進攻紅軍根據地,但是黨中央的主要負責人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犯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拋棄“誘敵深入、在運動中消滅敵人”的積極防禦戰略,與敵人拼消耗,使紅軍遭受慘重損失。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存革命力量,實現北上抗日的目的,黨中央決定,紅軍撤出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

長征是個奇蹟。紅軍穿越草地的途中,很多戰士陷入泥潭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當一個戰士知道自己上不來了,就摘下背上的槍,用力扔給戰友,這是一種顧全大局、不怕犧牲的精神……由於糧食不足,紅軍只得挖野菜充飢;後續部隊連野菜也找不到了,只得把牛皮帶、槍皮帶、破牛皮鞋用水泡了煮着吃。就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縱橫十四個省,跨越了萬水千山,最後勝利會師陝甘革命根據地,開創了中國抗日戰爭和中國革命事業的新局面。

我讀了以後,非常欽佩紅軍的頑強意志和不畏艱險的精神。想想紅軍戰士遠征,讓我想到那時候紅軍戰士在長征路上所經歷的艱難困苦,每天吃的都是野菜和草根,上面只撒了一層薄薄的麥粉。現在再想想我們,天天不愁穿,也不愁吃,我們不能在陶醉在祖先創造的業績中了,如果沒有長征取得的勝利,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們這一代一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以紅軍的精神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自強、自立,創造21世紀自強、自立,創造21世紀的偉業,這是要做到的,也是能做到!當然,這很困難,因為這需要頑強的拼搏精神。

紅軍遠征讀後感篇5

兩代年輕人,都以自己的“青春”為交匯點,繪製出了一幅融合理想、無畏與不屈不撓、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長江精神本色圖景。於是,“青春”的觸碰,成為了精神延續的火花,引領未來。

其實,説到對長征的記錄,就不得不提範長江和埃德加·斯諾。前者被稱為中國“公開報道紅軍長征第一人”,出版了《中國的西北角》,後者則是“第一次向世界報道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的外國記者,有《西行漫記》。不同國界的兩個作者,卻以“青春”的姿態,完成了“長征史詩”的書寫,完成了“手無寸鐵兵百萬,力舉千鈞紙一張”式精神的謳歌與傳承。

如今,北京衞視用紀錄片的方式,從江西開始展開敍述,橫跨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等14個省、市、自治區,賦予了該片恢宏博大的歷史背景和厚重感,200多位受訪者,100多份從未被發現或較少被關注的歷史檔案,都匯聚成一個個歷史的“點”,再次建構起長征的大廈。

大型史詩紀錄片《紅軍不怕遠征難》,在宏大的敍事之外,力圖融入藝術電影的表達方式,從不同“人”的視角出發,嘗試對歷史檔案的挖掘,揭祕這批具有“紅軍長征”屬性之“人”背後的故事。同時,利用cg技術的場景營造與歷史影像、現代影像的重合來較為真實地再現紅軍長征的圖景,從而展示出既貼近年輕人心理,又有“不瞭解”長征的知識性,既有信仰,又有艱苦卓絕的苦難的詩篇。

換而言之,該片不僅使我們看到長征的來龍去脈,也使我們看到了戰爭中的慘烈,乃至那股在每個人心底熊熊燃燒的精神力量。正如美國記者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在《偉大的道路·序言》中寫道,“與長征比較起來,漢尼拔跨越阿爾卑斯山在‘歷史的小劇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崙自莫斯科的撤退也是災難性的失敗,而長征則是最後勝利的前奏曲”。

無論是10歲的劉福昌、17歲的鄭金煜、19歲的石長階、22歲的鄧詩方,還是現已104歲的劉光芹、101歲的杜宏鑑、95歲的劉佔榮……他們的身上都有着太多的故事,有辛酸、有無奈、有力量,也有緬懷。然而,我們通過他們的故事,重新回到長征的“原點”時,我們看到的是飢餓、寒冷、死亡的折磨,還有對信仰的堅持與踐行。只不過,當攝影機通過我國最大的紅軍烈士園——川陝革命根據地烈士園時,我們是震驚的,因為這裏埋葬着25048名戰士,埋藏了一個個中華獨立自主、崛起的夢。可以説,這些“墓碑”,是長征精神之所,也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力量源泉。

記得有人説過,“不殘酷,不青春”。的確,在嚴酷的環境中,人的“青春”磨練才會更顯活力,更加的熱血。《紅軍不怕遠征難》中的長征,是“青春”的錘鍊,也是精神、意志、品格的鍛造。我們跟隨着講述者,去追逐一場“長征”的歷史,去感悟“小我”與“大我”,也以“青春”的姿態,去傳承一份精神、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