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跟師心得體會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34W

編寫一篇讀後感幫助強化你們對名著故事的體會,通過心得體會的寫作我們是可以讓自己的分析能力得到鍛鍊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跟師心得體會6篇,感謝您的參閲。

跟師心得體會6篇

跟師心得體會篇1

光陰荏苒,不知不覺自己從醫已經二個年頭了,有幸師從於胡劍波老師。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終生!在臨牀實踐中,胡老師擅長運用中醫藥治療心腦血管疾病、頸肩腰腿疾病及疑難雜病。在跟師學習的日子裏,我深深地體會到尹老師是一位博學的老師,他善於把自己行醫多年的臨牀診療經驗上升為理論,用於指導學生的工作,使我開拓了思路,活躍了思維,開闊了視野,更新了觀念,逐步提高了診療技術,堅定了對中醫藥的信心。從胡老師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對古老的中醫及其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現代醫學在現代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蓬勃發展,而中醫至今已經幾千年了,是古代醫學。有人認為,中醫是幾千年前的產物,與今天的現代化格格不入,學習中醫是過時的,甚至是歷史的倒退。

雖然,中醫經典理論是陳舊的,但典籍中不少看來是舊的內容,卻能夠發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湯是1000多年前《傷寒論》中的方子,在現代西醫治療基礎上治療急性胰腺炎療效就很好。又如令現代醫學棘手的冠心病,西醫治療需長期服藥、副作用較大,用中醫藥的益氣化痰活血法治療有好的療效。胡老師用大劑量黃芪治療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補腎陽藥治療骨質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師從胡老師後,我的學習態度不一樣了。過去在學校是在“填鴨式”的學習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記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書本的內容全部背下來,待考試時一字不漏地默寫出來,便大功告成,學習是被動的,以分數作為目標,毫無樂趣可言。而今,跟從胡老師臨牀實踐,以醫好病人為目標,胡老師善於把自己行醫多年的臨牀診療經驗上升為理論,使我逐漸“開竅”。中醫是一門經驗醫學講究的是辯證論治,目前的跟師模式恰好是印證這個特點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彎路。作為一位中醫,胡老師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懷和高瞻遠矚的視野,主張紮根中醫,西為中用,中西醫結合。正是由於胡老師這種開明包容、與時俱進的積極向上的心態,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胡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立業先立德”,作為他的學生,我不僅學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更領悟到了胡老師高尚的醫德和強大的人格魅力。

跟師心得體會篇2

中醫臨牀學習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如何把自己所學的理 論知識運用到臨牀實踐中並很好的掌握,是每個進入臨牀階段的學生 期盼達到的。但是學生進入臨牀後發現臨牀學習與理論學習有很大的

差別,一時很難掌握,總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穫甚微的感覺。跟師學習這麼多天,下面結合我的學習經驗談談在臨牀中如何跟師。

一、要注意培養動手能力。

中醫的動手能力,即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的鍛鍊。中醫的四診絕對不是簡單地一照、一查,就可以

取代的“高級技術”。必須把過去的知識,與當下的病症結合起來;與患者即時、

隨機地進行交流才能獲得。同時,能夠被準確表達,記載於書本上的“明知識”只是一小部分,人類更多的知識,是那些只可意會而難於言傳的東西。俗語説:“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通過跟師學習,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才會掌握中醫的精髓。在望診上尤其重視望舌,臨牀實踐證明,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舌的變化迅速而又鮮明,它猶如內臟的一面鏡子,凡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津液的盈虧、病情的淺深、預後的好壞,都能較為客觀地從舌象上反映出來,成為醫生診病的重要依據。若見淡白舌,多是氣血兩虛或者陽虛

;若見紅舌,多是熱證。若見紫舌多是血行不暢。臨牀需仔細觀察,以便獲取準確信息。再如“治小兒外感熱病,看舌之後必察咽喉”,咽喉為“至陰之地”,對於鑑別寒熱虛實有重要意義,如咽喉紅腫,為有實火;紅而幹,為陰虛;不紅不腫,為陽虛;咽喉劇痛而不紅不腫,為真寒假熱,咽喉紅腫疼痛卻全身表現為寒證,則為真熱假寒等等。問診應講究技巧,跟師學習就要學會老師問診的方法和技巧,

這是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初上臨牀時往往按西醫詢問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細,可是問過之後頭腦中卻一片茫然,後來不斷地模仿老師問診才有所體會。中醫問診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憑醫生的理論水平和臨牀功底。問診主要是確診某病某證或排除某病某證。至於脈診,首先要掌握脈象特徵。如浮脈的脈象特徵是脈位表淺,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脈的脈象特徵是脈位較深,輕取不應,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裏。掌握了脈象特徵之後再在臨牀中細細體會,最好在切脈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師指導下進行,先從浮、沉、遲、數、弦、細、洪脈等幾種常見的、簡單的脈象入手。其次要經常體會。學習切脈好比打球,強調“手感”,必須持之以恆,經常有意識地訓練,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師上門診時,老師指着一位高血壓的老人要我診脈,看是什麼脈象,書本上的二十幾種病理脈象的脈象特徵我都能脱口而出,《瀕湖脈學》我也熟讀過,可是一旦上臨牀就“心中了了,指下難明”,怯怯地説“脈好硬,像繃緊的繩子一樣”,老師笑着説“像繃緊的繩子不就是弦緊脈嗎?”我才恍然大悟,弦脈不就是“端直以長,如按琴絃”嗎?從此以後對於弦脈就不陌生了,而且體會到見到中老年人弦脈,特別是左關脈弦勁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陽上亢,甚至肝風欲動的前兆,必須大劑量平肝潛陽、鎮肝熄風之品方可防患於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記錄。

每天跟師出門診都做好病案記錄,記錄的原則是能詳則詳,包括舌脈,以備以後查閲。一些常見病可以簡單記錄,對於疑難病、罕見病則要詳細記錄,包括老師藥物用法都要詳細記錄。

認真做好病案記錄是收集原始資料最好的途徑,每當我臨牀遇到棘手的疾病時,總把以前記錄的病案重温幾遍,往往茅塞頓開,找到一些好的解決辦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師門診要用心去問病史,用心切脈,用心記錄及思考老師的處方。我在四診之後考慮這個病是什麼證型,該用什麼主方,怎樣加減。然後看和老師的辨證思路是否一致,選方用藥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則知道自己的辨證思維和老師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則要考慮自己的差距在哪裏,甚至請老師指點迷津,我的思路錯在哪裏,我的哪些藥用得欠妥,哪些藥用得得當,老師為什麼要這樣用等等。有時候老師特殊的用方用藥,或者特殊劑量則更要仔細揣摩。

四、要學會與患者相處,

視患者如親人,體貼患者,這樣患者才會更好的配合你,讓你做檢查,回答你提出的問題。最後,要“用心讀書,用心看病,用心總結,用心做人”。這些讀書、臨證、做人的經驗是我們在課堂以及書本上很難學到的。

跟師心得體會篇3

從事中醫婦科專業30餘年,具有豐富的臨牀經驗,對婦科的常見病及多發病,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臨牀療效顯著。主張治病務求其本,以調臟腑之氣為重,而調肝由為首要。認為婦科病多隱微,必須詳問細察、診斷確切,則用藥無不中的。

從跟師的第一天起,老師就教導我:跟師不能僅僅抄抄方,不能只學會看跟師時見過的病,最重要的是學會臨證思維,一定要“學我,像我,超過我”。在中醫學界,業師有“活字典”之稱,他認為只有融古貫今、溯本求源才能發展中醫;反覆強調中醫學不是古董,而是實用的科學,只有切實解決病人的疾苦,才是中醫學發展的根本。如何才能解決病人的疾苦?必須學會勤讀、泛讀、精讀古今醫書,博採眾家之長,才能觸類旁通,拓寬臨證思路,提高臨牀療效。並認為經典是中醫這門學問的基礎。

中醫四診是醫者調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現的各種信息昇華成的四種大法,蒐集的信息在綜合歸納時應四診合參。對婦科病及其他病證舌診脈診非常重要,必要時亦有舍脈從證和舍證從脈之法。跟師後體會到要認識症候準確,才能提高療效,在黃院長指點下對舌診、脈診有了更精確的認識。

老師常説,高超的醫術來自人的聰穎和勤奮,但更重要的是來自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提高醫術主要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掌握紮實的醫學基礎知識;第二、對人體和疾病要有全盤的把握度,診斷要明確,問診要詳盡;第三、熟練運用中醫婦科專業技術;第五、學習知識,運用技術,提高水平,昇華境界,不斷進步。

光陰荏苒,不知不覺自己從醫已經二個年頭了,有幸師從於胡劍波老師。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終生!

在臨牀實踐中,胡老師擅長運用中醫藥治療心腦血管疾病、頸肩腰腿疾病及疑難雜病。在跟師學習的日子裏,我深深地體會到尹老師是一位博學的老師,他善於把自己行醫多年的臨牀診療經驗上升為理論,用於指導學生的工作,使我開拓了思路,活躍了思維,開闊了視野,更新了觀念,逐步提高了診療技術,堅定了對中醫藥的信心。從胡老師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對古老的中醫及其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現代醫學在現代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蓬勃發展,而中醫至今已經幾千年了,是古代醫學。有人認為,中醫是幾千年前的產物,與今天的現代化格格不入,學習中醫是過時的,甚至是歷史的倒退。雖然,中醫經典理論是陳舊的,但典籍中不少看來是舊的內容,卻能夠發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湯是1000多年前《傷寒論》中的方子,在現代西醫治療基礎上治療急性胰腺炎療效就很好。又如令現代醫學棘手的冠心病,西醫治療需長期服藥、副作用較大,用中醫藥的益氣化痰活血法治療有好的療效。胡老師用大劑量黃芪治療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補腎陽藥治療骨質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師從胡老師後,我的學習態度不一樣了。過去在學校是在“填鴨式”的學習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記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書本的內容全部背下來,待考試時一字不漏地默寫出來,便大功告成,學習是被動的,以分數作為目標,毫無樂趣可言。

而今,跟從胡老師臨牀實踐,以醫好病人為目標,胡老師善於把自己行醫多年的臨牀診療經驗上升為理論,使我逐漸“開竅”。中醫是一門經驗醫學講究的是辯證論治,目前的跟師模式恰好是印證這個特點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彎路。作為一位中醫,胡老師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懷和高瞻遠矚的視野,主張紮根中醫,西為中用,中西醫結合。正是由於胡老師這種開明包容、與時俱進的積極向上的心態,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胡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立業先立德”,作為他的學生,我不僅學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更領悟到了胡老師高尚的醫德和強大的人格魅力。

跟師心得體會篇4

我的老師李硯民主任是開封市中醫院風濕腎病科的主任,現已從事中醫事業30餘年,在30餘年的行醫生涯中,她從未離開過病人,從未離開臨牀第一線,可謂名副其實的中醫臨牀家。而我僅僅跟隨學習不足2年,在這短暫的時間裏,李硯民老師不僅在技術方面給我以指導、更是教導我何為醫德。她認為"醫乃仁術","為醫者,應待患者如親人,至精至誠,讓飽受病痛的患者飲桔之甘泉,啖杏林之蜜果,擺脱困境,步入坦途。"

專攻疑難重症是李硯民臨證的一大特點,經她治癒和挽救的重患究竟有多少,誰都很難數得清。

例如,一位久患心臟病的阿姨,在西醫院已經宣判無藥可醫,患者阿姨抱着一線希望找到李硯民主任,李硯民主任經過詳細的檢查後,覺得這種疑難重症治療很棘手,但一個醫生的責任感促使她一定要挽救這個病人。於是,她研究病情開出了第一個處方。以後根據病情變化,不斷調整藥方,並鼓勵病人堅定信心。服藥50多劑後,病人奇蹟般地恢復了健康,可以正常生活。

又如一位脾腫大的患者,在多家醫院都沒有查找出病因,也是聽到病友介紹,找到了專看疑難雜症的李硯民主任,在李硯民主任的詳細問診及檢查下,幫患者找到了病因——寄生蟲!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再如,從新西蘭乘飛機慕名而來的傑克貝蘭克,尻以代踵,脊以代頭,步履蹣跚。國內外多種療法幾乎用盡,這次他要找李硯民主任碰碰運氣,醫好他的腰痛病。神奇的中醫中藥使他站穩了腳,直起了腰,邁開了堅實的步子。回國後,興奮地用電報向他的恩人報喜:李硯民女士,萬分感謝您用神奇的醫術治好了我的腰痛病,一切感覺良好。雖然我已經61歲了,可是身體卻象16歲少年一樣充滿活力。

李硯民主任精通中醫內科、婦科、兒科,尤擅內科,對中醫腎病、心病、脾胃病、風濕病、温熱病、消渴病等均有較深的造詣,臨牀上獨具特色,經驗豐富,療效卓著。

李硯民主任不但繼承了前賢精湛的醫術,同時也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醫德醫風,她以"大醫精誠"之訓,鑄成"救死扶傷"之心。她崇拜仲景論證之精闢,更佩服仲景"下以救貧賤之厄"之至誠。她雖已久負盛名,但毫無名醫架子。多年來,她廢寢忘食地工作,耐心地接待每一個就診者。一般來説,來請李硯民主任診病的人,大都為重患或疑難病。人們常常看到,下班時間已經過了很久,她還在為"號外號"的病人悉心看病,特別是對那些慕名遠道而來或一時掛不上號的農村病人,寧肯犧牲自己的休息,也要為他們診治。有的病人跟到家中,或截在路上,她都是和顏悦色地接待,安排時間為他們耐心診治,從不厭煩。對於一些來信、來電尋醫問藥的病人,她總是認真回覆,或調劑藥方,或鼓勵病人增強信心。因此,許多患者不僅把她看作救病的醫生,還把她當成自己的朋友,精神的寄託,康復的希望。

李硯民主任作為開封市中醫院人,以其高超的醫術,堅韌不拔的科研作風,帶動了開封市中醫院的發展,慕名前來診治的患者眾多,並於20xx年成立了開封市中醫院風濕腎病科。李硯民主任紮實的中醫理論功底,精確的辨證論治,豐富的臨牀經驗,使她練就了勝人一籌的醫療技術,有多少患了所謂"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她的精心治療下恢復了健康。她謙虛謹慎,從不滿足自已的成就,雖已患者眾多,仍手不離卷,孜孜以求。

跟師心得體會篇5

一、學中醫必須對中醫充滿自信

顏老常把用藥比喻為用兵,祖國醫學就像一個寶庫,裏面有許多兵器,對付疾病有很多辦法,諸多疾病都有中醫的用武之地。顏老曾説過,年輕人要把中醫學好用好,就必須把中醫的思維一以貫之,在日常的診療工作中,多加實踐,才能提高療效。中醫的自信,來源於臨牀療效,比如在2003年非典猖獗一時的時候,顏老等老一輩中醫學家就積極扛起中醫藥防非抗非的大旗,擬訂了針對該病傳變特點的治法方藥,善後處理,在縮短療程,改善預後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些病例,是單純依靠中醫藥治癒的。因此我們深深領會到,作為中醫事業的後學之輩,捨棄中醫的長處,就是捨本而求末。

二、臨牀實踐中“一元論”的指導意義

顏老的學術講座,總是座無虛席,我們通過跟師,聽老師講解及研讀顏老專著,發現老師總是在很高的高度來概括疾病的生理病理、治法方藥,換言之,力圖用“一元論”的思想以總括,在臨牀上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在臨證中,也要求我們能用一元論的思想,對具體的病人作出病機的概括;所謂“一元論”,就是指一種高度的概括,把複雜的因素用一種能代表它們的因素來描述。

首先,在疾病的生理病理方面,顏老提出一個機理:氣血不和,百病乃生。氣血不和是臨牀辨證的基礎,氣為百病之長,血為百病之胎,顏老提出疾病不論來自何方,均首先干擾氣血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使之紊亂,從氣血角度辨證可以把握疾病中的整體病機,通過疏通調和氣血就可調整臟腑功能活動,使其從病理狀態轉致正常生理狀態,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這是顏老學術思想中的大綱,診治疾病中把握這個大綱,從氣血立論施治往往能抓住矛盾的關鍵所在。

其次,在治則上,提出一個治則:衡法治則。顏老首創的“衡法”治則實際是與病因病機當中的一元論一脈相承的,即疏其血氣,令其條達,是通過治氣療血來疏通臟腑血氣,使血液暢通,氣機升降有度,達到“衡”的目的,從而祛除各種致病因子。該法之中包含了八法的實質內涵,又不侷限於八法之中,以此為指導,在臨牀中總能取得良好效果。

三、強調脾統四髒,固本清源

中醫基礎理論教科書當中,闡述各臟腑之間,都存在着生克乘侮的關係,但是五臟六腑關係複雜,在治療過程中面面俱到,則不容易抓住重點,顏老突出脾統四髒對臨牀有較大的指導意義。在具體診療中,顏老對“脾統四髒”的見解,有許多靈活運用,並不斷髮展,如臨牀上顏老喜同用蒼白二術來燥濕健脾,使濕去脾自健,脾健濕自化,在治療多種疑難病時加此二味,常可收到良好的臨牀效果。

又如顏老在治療頸椎病難治性眩暈中,常加用葛根、黃芪補氣、昇陽,這裏注意抓住“脾主升清”的功能,以“升”求“降”,臨牀上對頑固性眩暈每獲良效。而治療“胸痺”,主張重在心脾,蓋心主血而貫宗氣,故培補宗氣可使心脈充實而行全身,而“脾統四髒,脾有病,必波及之,四髒有病,亦必待養於脾,故脾氣充,四髒皆賴煦育,脾氣絕,四髒不能自生……凡治四髒者,安可不養脾哉”。臨牀應用顏氏益心湯,用黃芪、黨蔘培補宗氣而養心脾,配丹蔘、赤芍、葛根、川芎,升發清氣,活血化瘀,降香、決明子以降泄濁氣,使清曠之區得以復原,療效頗佳。

跟師心得體會篇6

跟師心得 通過一年的跟師學習,我崔榮副主任醫師默默地為我鋪墊了一條開悟中醫之路,當時自已並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鑽研中醫學。跟師學習患者比較多,常常白天跟老師看病,晚上自己鑽研,到家九點多鐘,看着滿街的夜燈閃爍,川流不息的車輛,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飯的愛人,心中不免感歎,但一想到這一天跟師學習中我又明白了一箇中醫的道理,見識了一個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淺薄的看法,糾正了過去錯誤的認識,心中的歡喜及對老師的由衷感謝無以言表。如今2年的跟師學習結束,自始至終,我認為跟師學習並不在於老師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無形中潛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師的思維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後仍無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討,仍無答案,找一合適機會請教於老師,此時老師字字是真言,無數次跟師學習中是病人的詢問,老師的回答使我頓悟,回答病人的問題時老師用最樸實的語言而非專業術語,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時也學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識,這一點使我受益終生。下面我把自己2年來跟師學醫積累的心得體會寫下來,供同道參考、借鑑。

一、在跟師前,首先要對老師有一個全面瞭解,做到“兩要”,這是跟師學習取得成功的必備條件。一要了解老師所在醫院及所在學科的發展現狀,其師從何人,是家傳還是師承,對哪家醫論有所精研,其醫療特色是什麼,注重哪家理論等。掌握了這些情況,就能瞭解其學術源流及學術思想,其繼承和發展了哪些理論與觀點。這樣,總結其經驗時,就有所依據;二是要了解老師的學術特長和經驗特色。並圍繞這方面問題,廣泛收集資料,要積累和掌握詳實可靠的第一手材料,這是我們將來進行學術經驗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據。

為了做到上述“兩要”,在日常跟師學習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發問:對於學習中遇到的一些關鍵性問題,要多向老師請教,深入提出問題,把問題儘量搞清楚。例如一個經驗方,都有哪幾位藥組成?配伍特點是什麼?用量變化如何?煎服法有什麼要求?如何加減化裁?對什麼情況適用?什麼情況不適用?有何禁忌?根據什麼制定的處方等。切忌想當然。在學習過程中,多問是使問題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師雖有多年經驗,但並不一定每次都將問題講透。有些問題,老師自己認為是司空見慣的事,但對於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因此,我們要追根問底,深究其妙。在此過程中,學習者還要經常向自己發問:掌握了老師哪些經驗?臨牀上是否會用?要勤於向患者發問:患者服用藥物後症狀是否改善、有何變化、有無不適反應,這樣才能細緻地體會到老師治療經驗的精妙之處。

多聆聽:在跟隨老師臨證或聽其講述時,要多聽聽老師對每個問題的看法和想法。從中掌握其思維方法、治學思想和學術觀點,摸清辨證、用藥規律,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多閲讀:對老師臨證診病,處方以及其論文、著述等,要多看,反覆體會其學術思想在臨牀上的應用。同時,要根據其學術淵源,翻閲對其影響較大的前賢的醫論、醫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論依據;閲讀與本學科相關的的現代醫學書籍,熟練掌握中西醫理論,將知識進行融會貫通;閲讀與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的各種文獻材料,瞭解醫學源流。

多記錄:要將聽到、看到的內容隨時記錄下來,這是蒐集資料的重要手段,一種是即時記錄,即隨聽、隨看、隨記錄;另一種是追記,即將聽到、看到的內容,通過回憶記錄下來。在此基礎可分門別類,加工整理。2年來我共記跟師筆記10餘本。

多使用:跟師過程中要勤於臨證,每次遇到相似病歷,敢於處方用藥,甚至可以照搬老師的方法,發現問題及時請教,這樣醫技會迅速提高。

多思考:將上述問、聽、看、記、用的內容分門別類,有條理、有系統地在腦子裏反覆分析、歸納,以找出其規律性東西,這就是老師經驗中的精華部分,要花費一定時間,在原始材料的基礎上,予以昇華和提高。《論語·為政》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整理老中醫經驗,既是工作,也是學習。要想將老師經驗承襲下來,必須在“學”和“思”上下工夫。

多交流:溝通、交流是多問的延伸,跟師過程中多與老師溝通,將一些臨牀問題請教老師,可以增進師生關係;亦與身邊醫師進行學業交流,成功例子一起分享。最後作為現代中醫,應利用多種信息交流方式,如微博、郵件等,將一些學習心得、體會,老師經驗總結及不解之惑與醫學同道進行交流、分享。

以上是我的一些經驗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