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優選熱門邊城讀後感範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52W

所謂讀後感可以幫助我們強化理解,真正理解文章,讓孩子們多讀書,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優選熱門邊城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優選熱門邊城讀後感範文

優選熱門邊城讀後感範文1

《邊城》描述的是一出悲劇,裏面卻有詩一般的、充滿哲理的樸實的語言。

這部小説講述了一個女孩從小到大,從無憂無慮到心事重重——從喜到悲的全部過程。一個孤苦的小女孩,似乎再孤獨地守候渡船一輩子。

就像是命運在捉弄小女孩一樣,一家船總的兩個兒子都相中了翠翠,也許是她確實太美麗的緣故,也許是機緣巧合的緣故,才使得那兄弟兩個都愛上她,還都認為自己也是翠翠的最愛,當然,最愛只有一個。但這並沒有破壞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真是難得!

因為翠翠喜歡“二老”,有“岳雲”諢號的攤送,長相比“大老”英俊,還會唱山歌,所以不給“大老”的提親任何答覆,“大老”傷透了心,所以外出做生意,莫名其妙地掉到水中淹死了——本來是救人的好手的人,怎麼至於“不慎”掉到水中淹死了。這位“大老”其實在用死亡來成全弟弟的婚事,可是,他的弟弟因哥哥的死,傷心不已,非要走遍河道找尋哥哥的屍骨。

翠翠的唯一親人——老祖父,因為翠翠的婚事沒有着落,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懷着滿腔愁怨去世了,只剩下翠翠過着孤零零的生活。

整個《邊城》透露着淡淡的哀傷,老大天保的死、老祖父的死都像是命運註定的,留給翠翠的只有無盡的等待。

文章中含着傷感,向人們揭示了生活中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因為缺乏必要的語言交流而造成的.誤會是那樣多,有些還很可怕。

生活是寶貴的,美好的婚姻應該好好珍惜,也許緣份只有一次,過去了,就沒有第二次了……

優選熱門邊城讀後感範文2

這樣沒有結尾的節選,讀起來有種時代,空間的距離感,文字鋪就的是黑白單調畫面,情感衍生的是動人,柔和的樂調,這是浸着文化,才情的邊城,保守而朝氣,不覺動心。

很自然就想到這樣一個複雜的開場,節日盛況的細述就是個鋪墊,鋪墊翠翠與儺送的邂逅,不過節日裏的邊城傳統熱鬧,喜慶可愛,不是我們如今的虛設所能營造出的,那些瑣碎生動的習俗放到現在看如此充實生動,趣味橫生。

翠翠那顆細緻敏感的心猶如瑪瑙的樸實,堅硬,剔透。固執的等待着祖父,初遇儺送時的慌亂,對祖父慪氣,被説親得羞澀……就是那一樣一個鮮活的耿直,明媚的少女形象,抿嘴,笑,輕問,這樣細微的神態,話語都透着少女的朝氣,頑皮,可愛。是邊城裏跳躍的青春。儺送與翠翠邂逅及其中莫名的情愫讓人感覺如山楂樹之戀般純情,美好。沒有世俗與物質的牽絆,那些年輕人的情感都真切,清澈地沁人心脾。

再看質樸,善良的祖父,好心的幫助,替他的老船伕和賣皮紙的過渡人,年邁的擺渡人,誠摯的對待每一個渡河人,而這相依為命的祖孫倆守着船,守着這幽幽親情。

看着這健康向上的邊城,看着這清純內斂的情愫,看着這質樸人性化的交往,人性美最為珍貴。

於是,便有了一觸傾心的內斂。

優選熱門邊城讀後感範文3

《邊城》的藝術風格,是一首抒情的田園詩,一曲浪漫主義的牧歌。

沈從文執意要把《邊城》寫成“純粹的詩”,主要是出於“懷舊”的主觀抒情並要把它凝結成“詩”。正如他所説:“這一年,我的過去痛苦的掙扎,受壓抑無可安排的鄉下人對於愛情的憧憬,在這個不幸故事上,才得到了排泄和彌補。”

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故事成為作者這股內衷隱祕詩情的載體,抒情才是小説的“本事”與目的。所以,作者敍事的筆端,傾瀉着、流動着作者對“愛”與“美”的詩性的謳歌與詠歎,使故事本身成為對“愛”的剪不斷、理還亂的追覓與幻想。為此,作者還在藝術上追求詩意化的表現。

人物描寫方面,以關於動作、對話的白描與韻味發掘翠翠內心豐富的“潛台詞”。如,翠翠只愛儺送,因此明確地向爺爺表示拒絕天保的求親;儺送月夜上山為她唱歌傳情,她在睡夢中身體隨着歌聲漂浮起來,“飛竄過懸崖半腰”,去摘象徵美好愛情的“虎耳草”,追覓着甜蜜幸福的愛情。

情節結構方面,以經緯交織、明暗結合的手法,衍生多變的波瀾,切合、烘托內在的情緒節奏;在鄉土風俗描寫方面,將人物的活動置於一幅幅風俗、風情畫面上,形成了詩情畫意的意境。

如,作者特意在故事中間穿插了對歌、提親、陪嫁、喪葬、賽龍舟等苗族風俗的描寫,構成一道鮮亮的風景線,使《邊城》具有獨異的鄉土文學色彩,再加上幾分童心話語的調色、敍述語言的抒情化等,構成了《邊城》詩一般清新俊逸的風格。

 

優選熱門邊城讀後感範文4

一條緩緩流淌的白江,一段默默悲傷的往事......

邊城,在沈從文筆下哭泣。這是一座美麗卻籠着一層紗的城,它在歡與悲的交界,獨自徘徊。

白江,是夾雜在山與岸之中的,要想出城到外邊去,只能乘渡船。那是艘不大的渡船,由一個老頭子擺渡。他有一個孫女叫翠翠,翠翠媽在生下她時就死了,翠翠爸也在不久後自殺,只留下老頭子獨自照顧翠翠。雖説只留下祖孫二人,日子過得倒也甜蜜。在翠翠十三四歲時,已出落得清秀美麗,得到城裏許多人的追求,特別是船總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可是,因為種種原因,大老在水中淹死,二老遠走他鄉。翠翠的親人——爺爺,也在電閃雷鳴的夜晚,靜靜地死去了。書的末尾,翠翠被接到了船總家,苦苦地等待二老回家......

無論最終二老是否回來,在我看來,都不可能成就一段他與翠翠的美好姻緣。因為二老對於翠翠的愛並不是真愛。真愛是經得起種種磨難與考驗的,譬如金庸筆下的楊過與小龍女,他們之間有過漫長的分離,也有生死的考驗,最終卻不離不棄,這才是真愛。或許二老仍愛着翠翠,但是他能放掉自己同胞兄弟的恨,放掉一切,放掉所謂的面子嗎?他既然已經下定決心去了桃園,那麼即使有朝一日回來,説不定也已是有家室的人了。在以後的日子裏,翠翠必將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如林黛玉一般。船總收養她,是因為二老,如果二老不歸,難道他們就會輕易地把他嫁出去嗎?他們只會讓她等,等那個或許再也不歸的人。

《邊城》是在悲與歡之間搖曳不定的,沈從文用略帶憂傷的筆觸,描繪着這一段純美的初戀。每每讀完《邊城》,腦海中總會浮現出翠翠的影子。

《邊城》,一座飄忽不定的城,一段憂傷的故事,訴説着人世的不公和命運的哀歎.....

優選熱門邊城讀後感範文5

從河的這岸渡到那岸,從城的這頭走到那頭,將歌從這山唱到那山,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

讀邊城,像是被沈先生的文字拉着、拽着浸入小鄉的夢中。美滋滋的,飄飄然的,邊城的夢,小鄉的人,我們的生活,兜兜轉轉、相互交織......

書中的小城,依山傍水,湖泊,篷船,城牆,吊腳樓......茶峒帶着它獨有的鬆散愜意與慵懶進入我們的眼簾,婦人,戎兵,縴夫,紅薯,扁擔......這是那些以前有的,現在未來也必然所有的,擔着我們生活的點滴,擔着我們生活的希望。這生活在小城中的人,在那樣日子裏,同我們一樣,隱隱約約的有着對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

城外的河街又是另外一番光景。酒樓,雜貨鋪,茶館,不僅粉飾了河街的素面,給人們的生活也平添了許多點綴。這裏的人們平常、甚至庸俗,婦女將自己的感情封於男人身上,將自己的愛憎揉進了生活中,滲入血液,這是小城人們的淳樸與憧憬。

城內的天保與儺送,城外的翠翠,因那些廟會結下了不可了斷的緣。有情有義的城,是素淡不輕粉飾而又耀着光輝的城,那城太過理想離我們太遙遠。

我們重新聽起這首歌,歌中唱着翠翠,唱着儺送,唱着河,唱着船,唱着美好的愛情和淳樸的生活。懷着對美好愛情憧憬的翠翠與爺爺進城去看廟會,在那晚,翠翠找不到爺爺,在河頭遇到了儺送,小夥子邀翠翠到自家的茶館裏,翠翠以為是傳言中那誘人的壞人,拒絕了,但那人卻在她心裏打翻了五味瓶。一連幾日,山的那頭有歌聲傳來,翠翠輕輕地把靈魂浮起,看天上的星星,卻轉瞬即逝......

以後的那些日子裏,我想翠翠大概常想起儺送在河那岸的歌聲。而其中不清不楚的曖昧讓天保帶着迷惑逝世,在河的災難中,在水的盪滌裏,使爺爺帶着不安讓小蛆吃掉了,所有的一切頭也不回的走離了故事。只是、只是在冬天又修好了那個白塔,只是,一切都成為過往。在邊城裏,美好的事物自己是有歸屬的。天保走了以後,儺送也消失了蹤跡,遠去的,遠去的是背影還是歌?是人還是情......其實,什麼也未曾走遠,什麼也未曾離開,他們都還在城內,只是分隔在河兩側,他們只是生命中的匆匆過客,在彼此的生活中匆匆走過。但正如作者所言,一切都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最終難免產生了悲劇。

一切都彷彿是個夢,從昨日到今日,夢醒了,兩手空空,只留下了記憶,邊城帶着素淡的光輝,質樸中自有其藴藉,雋永之致是可觸碰的回憶。

從河的那岸再渡到這岸,從城的那頭再走到這頭,將歌從那山再唱到這山,那人也許“明天”會來。邊城的夢,小鄉的人,我們的生活未完待續......

優選熱門邊城讀後感範文6

短篇小説《邊城》,是着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於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着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隨着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徵稽)”,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閒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着無數的縴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隻豬,託下行船伕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罈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妓女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縴夫”、“船伕”“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着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脱,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裏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裏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脱,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着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説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無限的牽掛期盼!

讀一本書,一篇文章,得到的不僅僅是文字上的感染,文才上的提升,心理上也是一種薰陶。

優選熱門邊城讀後感範文7

初讀《邊城》,給我這樣的感覺。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一個美麗的小城裏的動人故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彷彿離開了城市,來到了一個幽靜悽美的小城,聽作者娓娓道來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開始讀邊城,在讚歎茶峒淳樸的民風。那裏依山傍水。老船伕,翠翠,黃狗,三個人物過着安逸的生活。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老船伕堅持擺渡不要客人的錢,客人堅持要給,船伕也去城裏買上茶葉,煙送給那些過客。翠翠天真爛漫,幫爺爺擺渡,帶着那條黃狗。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儺送抓鴨子,種種的描寫,都看出茶峒這裏質樸的民風。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給人一種詩意。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讓我們看到一個美麗的邊城,一個純淨的邊城。這些就是拋開《邊城》的故事我所能看到的。

這本小説不僅僅是對茶峒小城的景色的描繪,同時也講述了一個愛情故事。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偶遇了儺送,翠翠的心中就有了這麼一個人,儺送也記住了翠翠。看到這裏我覺得這件事情一定是美好的。但大佬和儺送同時喜歡翠翠,他們説好了輪流給翠翠唱歌,誰的歌聲能打動翠翠誰就娶翠翠。後來大佬的死,老船伕的死,儺送的走使這個故事變成了一個悲劇。翠翠和儺送的愛情並沒有太多的海誓山盟,沒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他們的愛情也像這本書一樣,平實,他們的愛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着含蓄之美。老船伕為了翠翠的終身大事操盡了心,在一個風雨夜遺憾的死去了。他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活着就是為了翠翠的終身大事,這個是支持老船伕活下來的精神支柱。老船伕的獨生女因為一樁老船伕看起來很失敗的婚姻死去了。所以老船伕就尤其的關心翠翠的婚姻大事,他希望翠翠能找個好人家,不要像自己的女兒那樣。老船伕的後半生就是為翠翠活着。大佬和儺送的競爭雖然是殘酷的,但是他們也有着邊城人們都有的質樸。他們用唱歌這種方式比試,追求翠翠。而翠翠對待感情的羞澀使得大佬溺水死去了,使儺送走了。儺送該不該回來呢?儺送他愛翠翠,可是他抹不去哥哥死去的傷痛。如果他回來了,他覺得自己對不起哥哥,哥哥死了,他卻娶了翠翠,這絕對不是儺送這個講義氣的人會做出的事情,也許經過時間的洗禮,儺送會回來的,也許不會。作者也沒有給我們這個答案,故事發展到了懸疑的頂端戛然而止。作者説:“也許他明天就會回來,也許他永遠也不會再回來。”只留下可憐的翠翠孤單的,淒涼的思念着,思念着儺送,爺爺。這部書的風情,故事,人物,景色都是美的,最美的我覺得還是它的結尾,因為無論儺送回不回來這個故事都是那樣的悽美。試想:過了幾十年,已經人近中年的儺送終於出現同樣也變老了的翠翠的面前,多年的等待終於換來的結果,會給人怎樣的感動?如果過了幾十年,儺送始終也沒有回來,翠翠一直孤獨的等待着他,翠翠會永生不嫁,以祭奠她那死去的愛情和那墳墓中的心靈,這樣的結局依舊很美,因為回憶才是永恆。等的滋味,只有心中有期待的人才會體會。等到何時,又如何等待,忍受着自己執著的苦味,肆任時光流逝,倔強地不惜失去本應屬於自己的美好,只是默默等待那個或爛漫或無言的結局。等到海棠花落,共看日落月生、風起雲湧,是不惜等這一遭;等到事與願違,無奈滄桑已變、物是人非,是可惜荒廢這半生。願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不是追悔不及的淚水,而是應屬她的那份幸福。

優選熱門邊城讀後感範文8

讀完《邊城》,想寫點什麼,可是我能寫出來的所有文字,跟邊城,都無法放在一起,不知道差多少個量級。《邊城》的文字美,美在景美,人美,情也美。只能摘錄其中的美,一遍遍的閲讀,沉浸其中。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的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是《邊城》的第一段,多麼單純樸素的語言,連用七個“一”,是不是像小時候聽媽媽講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輕輕的,柔柔的,營造出悠遠、寧靜的氛圍。另外,最後一句是不是讓我們想起魯迅先生的《秋夜》“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有很多評價説二十世紀中國小説排名第一的是《吶喊》,第二便是《邊城》,偉大的作家總有些相似的地方。就在這種慢節奏,舒緩的文字中,慢慢的走進清澈純淨的世外桃源。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面前的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眼之所及,到處是“青山綠水”,翠翠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大自然以優美和博愛養育了她,同時也薰陶教育了她。你看她“眸子清明如水晶”,眼睛是心靈的窗户,這純美自然的環境,也就長成天真單純的翠翠。翠翠從裏到外都來自於這青山綠水之間,她已經和自然和諧統一。

什麼樣的表情能符合翠翠呢?只有笑。她在以可人的笑,回報自然。當有人拿二老儺送的話來取笑翠翠時,“翠翠一句話不説,只是抿起嘴脣笑着”;當渡船人給她錢時“翠翠不説什麼,只微笑把頭盡搖”;當翠翠不見爺爺的酒葫蘆,猜測爺爺喝高了,想到爺爺喝酒的樣子“翠翠嗤的笑了”;當二老把捉到的鴨子送給翠翠“二老來了,站在翠翠面前微笑着。翠翠也笑着。”……翠翠用笑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這笑也一定是她內心的真實表情。我想不光邊城中的每一個人,就是我們每一位讀者,都希望看到翠翠永遠笑下去,快樂下去。

“兩兄弟既年已長大,必需在各一種生活上來訓練他們的人格,作父親的就輪流派遣兩個小孩子各處旅行。向下行船時,多隨了自己的船隻充夥計,甘苦與人相共。蕩槳時選最重的一把,背纖時拉頭纖二纖,吃的是乾魚、辣子、臭酸菜。睡的是硬邦邦的艙板……不論寒暑雨雪,必穿了草鞋按站趕路。且佩了短刀,遇不得已必需動手,便霍的把刀抽出,站到空闊處去,等候對面的一個,繼着就同這個人用肉搏來解決。幫裏的風氣,既為‘對付仇敵必需用刀,聯結朋友也必需用刀’,需要刀時,他們也就從不讓它失去那點機會。學貿易,學應酬,學習到一個新地方去生活,且學習用刀保護身體同名譽,教育的目的,似乎再使兩個孩子學得做人的總是與義氣。一分教育的結果,弄得兩個人皆結實如老虎,卻又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依勢凌人。”

翠翠是邊城中女性的代表,那麼天保與儺送兄弟二人便是對男性的寫實。翠翠是被自然“長養和教育”,那麼這裏的男子同樣是在邊城大的自然生活下“長養和教育”。他們不僅“甘苦與人相共”,而且苦活累活都搶在最前面。他們從不與人起爭執,但真有衝突也會按照規矩“霍的把刀抽出”,每抽出刀,也會對得起手裏尖刀的尊嚴。他們“結實如猛虎”,這是身體的剛健,同時又是內心的強大,“和氣親人”是他們性格的謙卑和善,與人友好。這樣的男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漢,這樣的男人才配得上這裏的女人。

不僅翠翠總是笑,這兄弟與人見面總是笑臉相迎。當大老非常驚訝的得知弟弟兩年前就喜歡上翠翠時,“他明白了這件事,他笑了。”。當大老天保遇難,心情及其低落的二老見楊馬兵詢問親事,依然能“勉強似的笑着”……邊城的人總是微笑着面對邊城的人和事。書中最後一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樣的結尾同樣是自然的,但我們堅信二老儺送待心結解開,一定會回來找翠翠,繼承那艘渡船。

“由於邊地的風俗淳樸,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麼渾厚,遇不相熟的主顧,做生意時得先交錢,數目弄清楚後,再關門撒野。人既相熟後,錢便在可有可無之間了。”

在這樣的自然環境和人事環境下,這裏的娼妓同樣是有情有義的,在後一章中借翠翠無意間聽到兩個水手的説話,也證明了娼妓對水手的情誼與牽掛,不然怎麼在熱鬧的陪酒唱曲中,一個口哨,一個古怪的記號,就能使娼妓的歌聲戛然而止呢?她定是時時在惦念着自己的有情人,此時我們也不再鄙夷那娼妓的感情,不再覺得水手所説出來的話粗鄙了,因為這是在邊城裏。在文中寫到“這些人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可信任。”這篇小説寫於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作者選擇娼妓來突出邊城的人情,但讓人覺得很自然,很順暢。他很渴望邊城的生活,同時他也是在鞭笞所謂的城市生活。對於我們讀者來説,《邊城》裏的故事如世外桃源般美麗與悠遠.

讀着讀着,便融化在這美好的境界中,有種莫名的感動,真的是越讀越美好。雖然有淡淡的悲傷,但書中説“一切總永遠那麼靜寂……”,歲月靜好,在靜寂中增加了美的夢。

優選熱門邊城讀後感範文9

今天我讀完了沈從文寫的《邊城》,它講述了撐渡老人與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的純樸生活。以及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的愛情悲劇,作者用清麗的筆調寫出了湘西濃濃的鄉土味。

整個小説描繪出一個世外桃源。這裏的人們誠實勇敢、樂善好施、輕利重義,詩般地生活。

翠翠是文章的主人公之一,“她在風日裏成長着,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她,教育着她。”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生氣。”邊城的生活使她出落成一位眉清目秀、聰慧温柔、且帶幾分矜持,幾分嬌氣的少女。

老船伕是翠翠的爺爺。他忠厚、老實,幾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他給人方便而快樂,從而他的真誠獲得了許多關愛。賣肉的不肯收他肉錢,小商販送粽子給他,水手們送棗給他,這種超越階級關係、金錢的鄉鄰之情在現實生活裏幾乎是不存在,現在的人們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鬥氣。沒有構成一個和諧的社會。

《邊城》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提供了富於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幅,用別具一格的手法突出了人性的美麗。

《邊城》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表現出了人性美,為我們繪就了一幅如詩如畫美麗的湘西。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牧歌般生活的嚮往,這和如今世界比簡直就是一塊脱離塵世的桃源。這種寧靜地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初始的本質的愛。

當今社會的人太過於浮躁,缺少了一種內心的寧靜,許多人追求物質上的滿足,成了“房奴”、“表叔”從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守財奴,他們缺少了心靈的滿足,作者正是想通過湘西人們的生活告訴當今世人,心靈上的充實才是真正的滿足。

優選熱門邊城讀後感範文10

在豆瓣上,我給《邊城》寫下了一句短評:純潔的愛情卻不得不(受)現實限制。然而,事實上,除了覺得開放式結局、爺爺的突然去世、白塔崩塌之外,我印象中對這部現代文學史上重要的作品,還談不上什麼樣的認識,於是我去看了一些學者的研究。

各抒己見:文本分析的多向性

學者對於《邊城》研究分成幾類,第一種,以“牧歌—鄉情”説,其中又以劉洪濤2002年在《文學評論》的《(邊城):牧歌與中國形象》為典型,將文學作品與中國國民性、國家形象結合闡述,極力突顯其文化隱喻,認為《邊城》極好地表現了一種與《阿Q正傳》不同的國民性,並在細膩描述中展現中國傳統的鄉里社會,塑造了國家形象(楊瑞仁)。另有“鄉情説”,認為《邊城》表現的“湘西淳厚朴實的人情世態 ,健美古樸的風俗習慣 ,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是對中國傳統的美好追憶,幷包含了對當時現實醜陋的批評(楊瑞仁)。

第二種,是“悲劇説”,認為全劇中都是善良的人,卻未得善果,更催生悲劇之感,大老的死去,二老的愛情不得,翠翠爺爺去世,翠翠等二老而二老不回來等,這些都構建了豐富的悲劇細節,“悲劇説”認為悲劇的原因在於一是現代因素的介入,即那座碾坊,二是那座碾坊背後代表的中國傳統的買賣婚姻,是對自由婚姻的一種挑戰(楊瑞仁)。

第三種是“歷史批評説”,這種研究包含大社會大歷史的視角,將《邊城》視為中國社會變革和歷史發展的一個縮影,反映了中國社會變革中的衝突和矛盾,“那座碾坊”象徵着西方現代文明的影響,中國鄉里社會因此出現了新的衝擊,小説展現了不同階層對於新的社會衝擊的不同思考和反映(楊瑞仁)。

殊途同歸:符號學的分析邏輯

楊瑞仁的研究綜述基本涵蓋了學者研究的大方向,現在我結合這些研究方向説説自己的看法。其實這三種學説並不矛盾,也不衝突,相反,我們應該站在更具建設性的角度來審視和處理這些不同的學術研究。

關於“牧歌——鄉情説”側重點在於挖掘文本本身表現的中國元素,包括特有的邊城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對於“邊城—鄉土中國”的再現是具體細膩的,這些無論是作為學者還是普通讀者,相信都能內斂於心,這些描述猶如電影畫面或一幅幅中國山水畫映入讀者腦海。然而,這些中國元素本身只是文本符號。文本符號,也可以延伸至現實社會意義。這就會產生諸如“歷史批評説”或“悲劇説”的符號分析。“悲劇説”分析了文化符號在中國特定社會語境下的社會意義和社會因果,思考的問題是“善”為何產生“悲劇”、“美好”為何生出“悲劇”,悲劇促使學者深入文本符號,引申至現實社會,將文本中的人物映射到特定的中國社會環境,企圖尋找到悲劇的原因。從研究的縱深而言,“歷史批評説”比“悲劇説”更具廣博胸懷和歷史視野。因為當“悲劇説”只是將文本符號映射到中國特定的社會情境,而“歷史批評説”則已經將文本符號引申到全球範圍內中國社會歷史變遷的大格局中,這種研究要求學者必定具有大格局、大視野。只有跳出本地區、本時代,以更開放的胸襟去研究思考文本符號,才能真正看清文本符號的更豐富寓意。

因此,如果仔細研讀,會發現研究界的文本研究,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文本符號的再現分析,第二是文本符號的社會分析。前者重視文本符號的邏輯關係、再現脈絡,即文本的人物關係、劇情發展和因果關係等等,屬於純文本分析。後者則是通過象徵理解,將文本符號引申到某個特定社會語境,將文本符號的邏輯關係、再現脈絡解讀為特定社會語境下的必然。

在羅蘭巴特的符號研究中,文化符號具有兩重分析系統,第一級符號系統是一個語言學系統 ,它由能指和所指結合成一個語言學符號併產生意義。第二級符號系統的能指由第一個系統的 “符號”構成 ,它作為能指與某個文化或意識形態所指構成一個符號。在兩個系統中 ,能指與所指的結合都需要作為慣例的 “符碼”(code,又譯為“代碼”、“信碼”),或者説 ,“意指”過程的實現需要語言和文化的符碼(郝永華)。

優選熱門邊城讀後感範文11

新《邊城》紀念版的封面我是頗為喜歡的,景緻疏疏淡淡,樸素而有韻致。文字初讀起來有些拗口,想來白話文寫作之初其語言的應用與後來還是很有些差異,或者裏面也有方言的關係。題記裏寫“本書作者,卻早已存心把這個‘多數’放棄了。”,因為此書的寫作是一種“無益之業”, 不適於“擔心落伍的大多數人”。我雖然很少考慮落不落伍的問題,卻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屬於被作者放棄了的那類。

大約前一半的閲讀經驗是不那麼愉悦的,或者説,與預期頗有些差距。待讀到《八駿圖》,還禁不住有了些惱意,這裏面的學者與女子,其要務似乎倒在於相互試探挑逗,除此之外,看不出故事要講什麼。看到《逃的前一天》,才有些迴轉了心意。一方面難免去設想這裏有作者的個人經驗,一方面又是這個故事與我的期望有了些許的吻合。我想要的是現實的故事,但又不是任何現實故事皆可。我所需的是那類能給人希望、引人思索的現實故事。《七個野人與最後一個迎春節》也有些意思。《血》是書中很短的一篇,結尾寫到“一面看書,看到‘從血管裏噴出的才是血’,醫院白天所見到的血儼然還在眼前,我覺得魯迅這個人,也不過是呆子之一,若見到事情較多,這呆話也不説了。”這讓我不禁心頭一跳,講着邊城翠翠温潤故事的沈從文,也是見過了許多血的,所以,應該竟是很多時候引而不發罷了。緊接着的《生》也是極短的一篇,寫了在什剎海賣藝的老人,這個故事是我喜歡的,故事中的每個人都給了我或多或少的小小意外。《大小阮》、《失業》是當時青年學生的故事,還有《三個女性》,應該是當時上層社會的進步女性。至於《慷慨的王子》,有點像講述釋迦牟尼的故事,但既是借了一個珠寶商人的口講出,又加了一些別的議論,其用意大概也不是那麼明顯的了。

優選熱門邊城讀後感範文12

原來讀書也是要心境的。有時候,一本書可以拯救自己,比如在我最困惑的時候讀到了與我心境一致的《逃離》。但有時候,即使一本大眾眼中很值得一讀的書,也不能吸引自己,比如這本《邊城》。

《邊城》這本書中,有許多篇,有些極愛。比如《邊城》,是很喜歡的一篇,喜歡裏面讓人心靜的鄉間小景。比如《貴生》,喜歡裏面很努力認真生活的貴生。比如《虎雛》,喜歡沈先生簡簡單單幾句對話就讓我瞭解了整個人物。還有一些,極討厭。比如《逃的前一天》,開篇我就不喜歡,討厭底層軍隊粗鄙的話語。比如《丈夫》,討厭沈先生筆下的河邊紅燈小樓。

在序言中,沈先生説,這本書不是寫給批評家、也不是寫給大眾的。我得承認,我屬於大眾一員,這本書,的確不符合我的胃口。

首先,沈先生筆下,有太多描寫河邊紅燈小樓,似乎在他那個時代的所有階層的人物,都離不開這個。筆下的她們,觀念似乎比現在還要開放許多,我不禁時空錯亂,再想是不是我太過傳統?!雖然沈先生都是為她們洗白的,比如她們的三觀都是極為簡單的,生活也是極為簡單的。我理解這樣的存在,但是讀的過多了,總覺得有種對女性不尊重的感覺,接受無能。

河邊紅燈小樓中的女性是一種極端。鄉間的小姑娘又是另一種極端。比如《邊城》裏的翠翠,過於矜持,過於懵懂,最終還是錯失了自己的愛情。當然這種矜持和懵懂很正常,畢竟翠翠是從小失了母親、由祖父撫養長大的。在《三三》中,女主角三三也是一樣的性格,不敢正視自己的感情。甚至在《貴生》裏,由於貴生猶疑不決,眼睜睜看着自己喜歡的女人嫁進了圍子,自己落得悲慘下場……淳樸鄉風中塑造的人物性格,這樣倒是很讓人理解,但是在我讀來,着實太讓人太着急了。

沈先生的《邊城》中,多喜歡用主人公的名字作為文章標題,描寫人物的愛情、親情。但吸引我的多是鄉間的風土人情,還有沈先生的語言。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虎雛》,沒有任何的性格描寫或是外貌描寫,僅僅通過一些對話,就把人物塑造得很立體、很形象。

沈先生的文章風格很一致,讀得多了,覺得有些沒有味道。即使是最喜歡的一道菜,吃的多了,也會覺得有些膩了。何況我本身還不是很喜歡這道菜。所以在此略發表一些淺薄的想法,希望沈先生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