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培訓心得範文四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18W
文化因賡續而繁榮興盛,習俗要辯證吸納才傳承千古。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不是簡單重複,而是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兼收幷蓄。今天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中華傳統文化培訓心得範文四篇,供您參考查閲,謝謝!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培訓心得範文四篇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培訓心得

10月17—21日,我有幸參加了新鄭市政府組織的傳統文化培訓。四天的學習,倍覺時間短暫。感恩、感動、崇敬、讚歎……交織在一起的感情,總讓人留戀與思念。學習培訓班期間,我跟八十名同仁一起在聆聽、感悟、震撼中盡情享受了巍巍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教育的盛宴。

從每日早6:30晨練、集體吟誦傳統經典《弟子規》、《孝經》,在吟誦中體悟經典內涵;到本次培訓班精選的講座、報告,在聆聽中感悟經典;再到晚上在互動交流中分享學習心得,親歷四天的學習培訓,我享受到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因為在這裏,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徹底的洗滌,找到了開啟幸福人生的鑰匙,獲得了可終身相伴的財富。感動之餘,我還要感恩,感恩市政府領導給了我這樣一次拓展眼界、增長智慧的機會。通過此次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我願將收穫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接觸國學方面的知識不廣,只知道是儒家學問,認為學這些也沒多大的用處,與自己的關係不大。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孝經》和《弟子規》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學國學已成為當今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心靈的震撼:在四天培訓中,我們聆聽了蔡禮旭老師到的《落實弟子規 做好中國人》、《家和萬事興》,肖陳穎的的《愛心伴孩子成長》,呂傑校長和王琦老師的《弟子規經驗推廣》,彭鑫博士的《仁義禮智信與內臟健康》、靳雅佳老師的《移風易俗莫善於樂》,胡小林總裁的《踐行弟子規 實現幸福人生》課程。

呂傑校長和王琦老師的《弟子規經驗推廣》,讓我倍受鼓舞。我們學校也在推廣國學經典,我們只是讓孩子熟讀成誦,我們做得太膚淺,我們選取的內容太繁多,我們沒有踐行,教師參與率不高,我們取得的效果不大。王琦老師告訴我們:教育重在實質,不重形式,推廣國學要專精結合,持之以恆,要活學活用,要正確引導,要循序漸進。

靳雅佳老師的《移風易俗莫善於樂》讓我印象非常深,整個講座是在歡愉感動中度過的。我們隨靳雅佳老師一起互動,隨着靳雅佳老師的示範,我學會了讓歌於演講中演唱,於演唱中閲讀,於閲讀中一起讚美生命,歌唱祖國,感恩父母。很多學員與我一樣,在靳雅佳講感恩父母那一段的時候都流下了眼淚,是什麼讓我們學會感動?是什麼讓我們學會感恩?是什麼讓我們學會彼此熱愛?是那一曲《生命之河》,簡單的旋律簡單的歌詞,竟然如此純粹完美。

我醒悟最大的是彭鑫老師所講的“仁義禮智信”。簡簡單單的五個字,卻詮釋這與我們身體的重要器官有着密切的關係。以前我對他們的理解僅僅侷限於對於道德的要求,總以為要是做到了“仁義禮智信”就是一個道德崇高的人。而今日的我,深刻認識到他們分別對我們的肝、肺、心臟、腎、脾胃有影響。要是真正做到“仁義禮智信”,我們身體就不會那麼輕易地得病,而且疾病也會不斷地減少。現在我才深刻認識,原來傳統文化也可以養身,因此我們更要好好學習它。

我永遠記住的一點是——再也不吃動物肝臟(雞肝等)。在這四天的培訓裏,自從聽了老師的“健康飲食”課,我才瞭解到原來動物肝臟是這麼有毒的,因為動物所有毒素都集中於肝臟內。還是“素食”好,素食包含了人類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這樣一來不僅給人類帶來健康的身體,而且對環境很健康,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

同時,老師的講解讓我領悟了集家訓、家規於一體的《弟子規》的意義:它是中華民族的根,中華民族的魂,是打開幸福人生的金鑰匙,不愧為人生的第一規,感動之餘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反思自我,認真對照聖賢的教誨,感覺自己的道德都歸零了,只有輸入新的血液,新的靈魂新的道德,才能完善自己的幸福人生。

三是努力的踐行。“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五天來授課的老師至誠至真地分別向我們傳授了修身、齊家、教育、飲食、管理、待人、處世之道,讓我們充分地享受到了一場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盛宴,使我時時處於一種被激勵和感動的狀態,豐富多彩的上課內容和靈活多樣的上課形式讓我意猶未盡,興趣盎然課堂上他們以幽默的談笑撥動我們心絃,以智者的語言激發我們靈動思辯,字字句句直指我們的心靈講座,不僅讓我感受到了授課的老師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藴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更為我開啟了一扇深入地瞭解、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大門,在他們的講話中既有深層的道理,又有具體的做法;既有生活的智慧,又有歷史的教訓;既有廣博的知識,又有人生的理想,讓我體會到了做人的意義和做人的樂趣。讓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靜心沉思,老師們從無刻板的説教,更無譁眾取寵的言語,有的只是一片真誠的心,字字句句無不是感同身受的善意,令我不能不為之動容,他們實實在在教我們從孝做起,從經典做起,從小做起,從我做起,踐行《弟子規》,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落實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人能自省便會開悟,聖賢的教導讓我豁然開朗、迷霧頓消;“學貴力行”,在今後的實際生活、工作當中,我要把所學到的聖賢的教誨變成自己的行為規範,內化為自己的德行,做為女兒、兒媳對父母,“孝”字為先,遵循孝道,時時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愛生如子,以寬容、平和、智慧去感化孩子;做好孩子的表率,我想只要心存善念胸懷仁慈,紮實工作,從我做起,從我心做起,以聖賢的標準要求自己,就一定能調動起工作的積極性,盡心盡力完成好傳道、授業、解惑之重任。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我們都應以《弟子規》為準則規範自身的言行,讓所有的人都體會到聖賢教育帶給社會與家庭的和諧與幸福。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培訓心得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引《歸去來兮辭》東晉陶淵明

學習傳統文化之心得體會可以陶淵明先生之言概括,以下標題非有譁眾取寵之他意,此道非彼道,末學理解的“道”只是倫常道,過去日用而不知,讀傳統文化經典後方知而已。

一、迷信?

研究生畢業前未接觸或正視過傳統文化,以之為封建迷信,頗為不屑。接觸、學習傳統文化後才知自己屬“無知者無畏”,其實不是封建迷信,是“自己”迷信!迷信於自己的武斷。

何謂迷信?迷是迷失,信是判斷,迷失了自己的判斷而盲目地相信自己或他人。迷信自己謂之武斷,迷信他人謂之人云亦云。

毛主席説“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對自己不瞭解、不清楚的不可以下結論,對這句哲言耳熟能詳,然理是理,我是我,道理好像是懂,然知而不行,不能落實於生活工作之中,故常犯強詞奪理、武斷、自大、賣弄之毛病。

想到聖人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自己甚是慚愧,能説不是學問,能做才是學問啊。

子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原來學就是做。王鳳儀先生亦言此之為“空學沒習”!

古人又云“不知而自以為知,百禍之宗也”,想到此不禁驚心,想想工作、生活中之諸多不順確實多由此而起。

二、聞“道”。

感激我的同事何先生,因其單身,閒暇時多在辦公室,我此時有家無室,亦多呆在辦公室,故與其交流較多,説是交流,其實應是聽講,因其所講對我多是聞所未聞,其對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地理、文學、藝術、歷史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乃至中國的諸子百家均耳熟能詳,何先生所講真若天馬行空、汪洋恣肆、妙語連珠,正所謂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罵人都罵得入木三分,如形容張愛玲“小資的教母,漢奸的姘頭”。

開始時心裏儘管很欽佩何先生博學多識,但心裏又不服,心想你是研究生,我也是研究生,你有什麼了不起的,我還發表兩篇國家一級刊物呢,你有嗎?!與何先生之差距自己心知肚明,只是不願承認而已,且因何先生語言犀利,我們曾因此還紅過臉呢,想想真是慚愧!

因為不願服他,因此在辦公室聊天時故意尋找其語言漏洞,反脣相譏以此撈回面子,然未成功過,比如對同一歷史人物或事件如此點評,幾天後其觀點又截然相反,以之為終於逮到機會以其之矛攻其之盾,不料其輕鬆化解,道理在其手中變化無窮,好像活了一般,正如其引用古人之言“宇宙在手萬物隨心”、亦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三、學“道”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通過長期相處,我知其天資聰穎,國學功底更是深厚,方知與其相差太遠,方才對其口服心服。何先生看我真的服了他,又見我從圖書館借了一堆國學書籍,知道我對國學也有了興趣,就建議我讀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戰國策、孫子兵法等不要看,直到讀懂了《論語別裁》才可去看。雖當時雖不能理解其深意,但幸虧當時我服了他,看了一年的《論語別裁》(很是慚愧,一年才磕磕絆絆讀完,因為讀讀就犯困,後來才知是自己的性命之能量場不夠,就如用100伏的電壓帶220伏的燈泡)。

當然我現在明白其深意:德者本也,術者末也。德行未立,術多害己,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啊。明白如何做人才是最基礎的,基礎未穩,大廈建的快,倒的也快!亦如當代諸多發財者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人者,仁也,曾子詮釋為“忠恕”,責己為盡忠,責人為用恕,亦如孟子言“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我想這就是人與動物的區別吧,動物也有忠孝節悌,雀困籠中寧死不食,羊有跪乳之恩,鴉知反哺之孝,狗不嫌家貧,卻有兒嫌母醜,想想有許多方面我們人類尚不若動物,照聖人所發露人之標準,有很多人雖長着人身、説着人話,但所行卻非人事了。

感恩何先生,他用閒暇時間不厭其煩給我講了6年,佛説人有四難(生值佛世難、生為人身難、生在中國難、得遇名師難),很是幸運遇到何先生,他比我大一歲,何先生是我良師,然我卻不夠格做其益友。

四、知“道”

我們都喜歡説知道,但是否真的知“道”?也許是我們只知“道”之表,但不知“道”之裏(理)啊。

道是什麼?《中庸》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性”是人之本源,“道”是性之途徑,“教”就是找尋到途徑在哪裏(當然也包括教會別人)。比如“性”若是山頂,“道”就是通往山頂的路,“教”就是尋找到能上山頂的路。

能有如此認識,感恩王鳳儀先生及其傳人,有機緣拜讀後發現其所倡倫常道與孔聖人之道殊途而同歸,亦難怪樑冬先生稱其為儒家之惠能。

人道之途徑在哪裏?在人之五倫上。除鰥寡孤獨外,人人都有五倫,想象看:任意一人的五倫又有五倫,五倫的五倫又有五倫……

這人人之五倫“事實上而非理論上”將整個世界的人類連結在一起,西方亦有人研究發現世界上任意兩個人之間都能找到聯繫,而且只要為數不多的幾次即可。

我們的祖宗真是太偉大了,因大道至簡,他們將如此複雜的人類社會關係高度總結,化繁為簡為五倫關係: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而我們每個人都有着多種身份:為人子、為人父(母)、為人夫(婦)、為人兄(弟)、為人君(臣)、為人友(朋)。

身份對應着位置,位置對應着責任:父慈子孝,君敬臣忠、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誠友信,即在其位謀其政,且應“素其位而行”,不越位亦不缺位,即過猶不及。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培訓心得

古人云:“善有百種,百善孝為先!”

——題記

“孝”字是由“老”與“子”這兩個字結合而來,“老”字代表父母,“子”則代表着我們,因為父母隨着歲月的流逝,會漸漸的老去,這時他們就需要我們這些子女的扶持,父母老了,由子女扶持着,這便是“孝”字的形成,這便是孝的體現。

其實,孝順父母很簡單,並不需要我們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對於我們而言,孝順就是放學回到家陪父母説説話,聊聊天,你從他們的臉上看到知足;孝順就是你給勞累了一天的父母端來一盆洗腳水,你從他們的眼中看到感動;孝順就是你捧回獎狀有時,你從他們的臉上看到欣慰;這些都是孝的體現。父母並不希望子女們回報他們多少,也不需要子女們為他們付出多少,他們的要求其實很簡單,他們要的也許只是子女的幸福康健。

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則材料:一個孩子在上國中,但家中 一貧如洗,父親早逝,只有一個殘疾的母親。面對孩子的前程,為了使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這位母親瞞着兒子,走出家門,在街道上用自己殘疾而又瘦小的身軀行乞,為兒子掙學費,以確保兒子順利上大學。看到這則材料,很多人愴然涕下。父母含辛茹苦撫養我們成長,為我們付出許多許多,用自己的身軀為我們鋪平人生之路,為了我們的明天過得更好,而熬白了頭,累垮了身體,但從不會有一絲一毫的怨言。因為他們始終愛着我們,疼我們比疼他們自己還要多得多。

“都説養兒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正如歌裏面唱的那樣,看到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應該有所感觸,我們也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孝順他們,去愛他們。

善有百種,百善孝為先。從古至今,“孝”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論何時,我們都應該懂得以孝為先。欲先做人,必先行孝。把孝裝進心中,使孝先行。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培訓心得

中華傳統文化包羅十分廣泛,內涵極其豐富學習,特別是藴含了豐富傳統哲學,那些簡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閒人的人生智慧總結,這些有助於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與為人處事的原則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思考空間。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侷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裏,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麼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麼為社會為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説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於一個羣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麼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麼。但是以一個虛心學習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説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我們身後那麼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無喜亦無悲,無慾亦無求,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那麼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水平。

儒家學問裏有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麼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才算修身養性呢?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於社會於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信息化為知識最終成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裏漸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更好地去學習。

特別喜歡《易經》中的那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經常用這句話去勉勵自己,交給我們怎樣去做一個人,做好一個強者、智者。我經常在想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兩句就會是一個聖人,又想起温總理在上任時説的那兩句話來勉勵自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那麼精深的文化隨便精研點就受用終生了。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