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致青年教師的讀後感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8.1K

所謂讀後感是我們看完書之後記錄我們內心的感受的文章,想要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我們就要重視寫讀後感的機會,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致青年教師的讀後感8篇,感謝您的參閲。

致青年教師的讀後感8篇

致青年教師的讀後感篇1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之前總覺得教育理論的書比較深奧看不懂,而《致青年教師》單看它的目錄就比較新穎、獨特更符合我們青年教師的胃口,作為一名國小教師,這些寶貴意見讓我受益匪淺。吳非老師以平易的語言,將那些典型、生動的案例娓娓道來,在工作中給我們以啟示,在生活中給我們以指引,在閲讀時就如同與一位智者在促膝交談。記得有人説結緣教育是一生的幸福。然而,工作中我卻總是自怨,總找不到身為一名教師的幸福感。在邊讀《致青年教師》一書的時候,我邊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與思想,卻不由的有些汗顏。是啊,在現實的生活與工作中,我有很多地方都與作者對青年教師的期待相距甚遠。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只是一味地專注於適應工作環境,在被動中提高着自己的教學和業務水平,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對於教師這一職業根本就沒有更深層次的規劃,而在這本書中,每一篇文章無不折射着作者的教育觀和人生觀。 吳老師在書中通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 、“不要急”、“心裏裝着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六個方面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闡述了青年教師應該具有的理想和素養。 如在《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裏,吳非老師説我們教育孩子們成為人,我們自己首先必須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當無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動和傷感時,就讓我們的眼淚流出來作為老師,我們要做一個有真情實感的老師。説實話,面對學生,我笑過,也哭過。我曾為學生那純潔善良的心靈感動得流淚,也曾為他們中一些同學的不爭氣而傷心落淚。事後,我還埋怨自己太沒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吳非老師這篇文章後,我明白這是我真情實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為教師,就是教學生做一個有真情實感的人,而不是一個對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關心、無動於衷、冷眼處之的人。如果我們教出的學生都是冷血動物,那麼這是我們教育的失敗。我認為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真正的人,所以,作為老師,我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應該是引導學生去關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發現真善美的引導者。

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當好學生們領路人,我們還要擁有一個博大的胸懷。因為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原。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樂園;他的學生,才會開墾自己心靈。所以説,教師胸懷博大,學生自然就“大氣”。這其實跟我們常説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個道理。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所以,我們不能事事斤斤計較,不能嫉賢妒能,不能心胸狹隘,我們不妨也做一個“肚裏能撐船”的老師,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

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做一個專業知識和能力很強的老師。工作中只有愛我們自己專業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而優秀教師一定是一個與書為友,勤奮好學,博才多識的人。只有這樣,我們心裏的底氣才足,我們也才能用自己的知識與智慧,為學生照耀他們的人生之路。現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識面很廣,興趣很多,如果我們老師還停留在原來所學的知識層面上,不多一些一技之長,那就會變成我們自己與學生不合羣,從而被學生所疏遠,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我們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素養應當遠遠高於學生,還要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十八般武器,不需要樣樣精,但起碼能通一些。在當前新大課改的形勢之下,我們老師更應當表現得比學生善於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學生樹立榜樣,用我們的智慧照耀學生面前的道路。

當然,讀吳非老師的文字,更多地是讓我在平實的語調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讓我們教着、學着、思考着、努力着,期待着那一天。

致青年教師的讀後感篇2

最近讀了《致青年教師》這本書,書中通過一個個案例講述了青年教師的很多困惑,並從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議,以及對教育的深層闡述……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要急》這一篇。為什麼要這麼急躁?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教育。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來,所以不能急。

語文教學要做真正為學生長遠發展的事。於永正老師説教語文要做好三件事,讀書、寫字、寫作。讓學生愛上閲讀,一個喜歡閲讀的孩子學習不大可能太過糟糕。相反不愛閲讀孩子的學習會比較困難。兒童的學習越困難,就應該更多地閲讀。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反觀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出於追求分數,像猴子種果樹一樣急於求成,把語文課上成了訓練課,讓學生做許多的練習,有基礎知識的,也有閲讀短文的。可孩子的語文素養還是得不到提高,不少孩子到了國小五六年級還不能寫一篇字通文順的作文。因為做題浪費了時間,學生讀書、思考以及説話的時間大大縮水,有的孩子因為成績不理想,上課完全變成聽眾,上課很難聽到他們的聲音,久而久之變得沉默寡言。有的孩子甚至懶於動腦筋,等着老師和同學的答案。與其費力不討好做題,還不如簡簡單單地學語文,讓孩子有充裕的時間練練字、讀讀書,寫寫日記、讀後感。老師、學生的腳步也放鬆下來,享受到語文學習帶來的樂趣。

教育是慢的藝術,欲速則不達。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要在一個漫長的歲月之後才能看到效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遵循教育的規律,拔苗助長,學生的根基沒有牢固,將來很難成材。

好的教育除了智慧,還要有耐心。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以“等待、耐心、從容、寬容、期待”的心態去從事教育。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教育,比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教育要好。只要我們有愛心、耐心,靜聽花開的聲音,相信孩子們一定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致青年教師的讀後感篇3

從小我就只有一個理想,長大後我一定要當一名老師,一名老師。那樣我就可以每天和小朋友們在一起,沒有憂愁沒有煩惱。滿懷着對教師工作的憧憬和希望,我開始了我的教育生涯。但是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常常讓我感到顧此失彼。我不知道怎麼樣才能給他們上好課?不知道怎麼去管理好班級?不知道怎麼去接待家長?面對接二連三的問題,我一邊向老教師請教,一邊在書中尋求幫助。其中《致青年教師》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致青年教師》全書共分六輯“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裏裝着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共計85篇文章。因為時間的關係,我沒有把這本書全部閲讀完,但是選讀完幾篇那用心靈記錄下的文字,我彷彿經歷了一次洗腦,走進了教育的另一個境界。

讀着《不要急》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彷彿感覺面前不再是一本書,而是一位作者就坐在你面前,他清楚的知道你內心的困惑,並告訴你應該怎麼做。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一羣獨特的孩子,我們不能看到他們未來的樣子,但是我們可以想象,我們能給他們的只有愛心,耐心,對我們的孩子實施持之以恆的教育。

在《做個有胸襟的教師》和《為什麼你的學生缺乏氣度》中,吳老師啟發我們為了我們的學生,讓我們的心胸開闊起來。因為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師胸懷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確,處在青少年期的學生最易受外界的影響和同化的,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影響學生的一生。現今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教會學生學會坦蕩,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壓力、調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會上一些極端事件的發生正是一些心胸狹隘、封閉的人所為,可見,讓我們都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影響我們的學生,對整個社會都是有着重要影響的!

“教育無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優秀的教師站在學生面前,不需講話,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他能教給學生比知識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氣質,還有未來。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理解了,我需要修煉的是比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東西。

太多的文章給了我太多的啟示,我願在工作之餘慢慢品味這本書,細細品味教師這個職業。

致青年教師的讀後感篇4

“平凡而美麗着”,國慶期間,我翻閲了《致青年教師》,其中一篇《充溢着温情的小事》讓我再次想起了這句話。文章中描述的學生那些小事是多麼平凡,確讓人感到無比的温暖和美好,讓我情不自禁想起我們的學生,也特想説説我們學生那些事兒。

一年一次的運動會快到來之際某個晚自修,我班的班長來到坐班老師邊上,問:“老師,您能借我幾分鐘嗎?”老師回答説:“當然可以!”班長説:“老師,我想和班上同學説説運動會事情,您能迴避一下嗎?”老師笑了笑,出了教室。隨後,班長就公佈了班級事宜,非常具體安排哪些同學搬桌子到運動場地,哪些同學買食品物品,哪些同學維持運動場地衞生,哪些同學要負責接應拉拉隊工作以及接應運動員……萬事俱細,安排井井有條,還在外面的坐班老師聽了,好生佩服呀。之後,坐班老跟我聊這樣事問是否我安排的,我搖頭不語,但心中感到無比高興有這樣的一個心中特有班級的學生。記得有一次,我在課間看到一個男生蹲在水桶旁邊,一手拿着抹布,一手拿着拆下的風扇罩子,一根一根地仔仔細細擦過去。過了兩節課,我去發作業,看到另一個男生提了一桶水回來,而原來擦風扇的那個男生還是蹲在繼續擦班級其他的風扇,我忍不住誇了一句,你真勤快,只見這男生笑着憨憨回答説沒什麼,沒什麼,小事情。每一天都有某個他,她或者他們為班級做着這樣那樣的事,這跟老師分配的任務,班級的獎賞都沒任何關係,只是他們發自內心去愛護自己的班級,我們的學生真美!

下課時,走在教學樓的樓梯,有時我們會看到一個並不強壯學生揹着或者攙着另外一個把他還大個腳受傷的同學走,從一樓一直背到或者攙到四樓,問他要不要幫助,他會説沒有關係慢慢來。其實,教學樓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已,還有宿舍樓,教學樓到宿舍樓的一段路。班級也有這樣的例子,我會覺得揹着同學爬梯的學生太辛苦,安排其他同學幫他替換,這個學生就馬上説,“老師,小case,不需要這麼多人的呢”,邊上的同學也馬上應和,“老師你放心,有我們呢。”晚自修結束,走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我們會看到有些學生像個老師一樣幫助其他同學解答難題。記得有一年英語會考在即,一般來説理科班的男生的英語會考問題比較大,老師建議搭對子輔導,班級中成績比較好的女生自願在晚自修後幫助那部分男生,這樣的對子這個班級有十對之多,每天有一個女生主負責複習內容,其他女生負責檢測。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一直堅持着,直到會考的前一天。這樣的互助在每一屆都會看到,我們的學生髮自內心並用實際行動去幫助自己的同學,真美!

有一天,我正在樓梯往上走,一個學生“嗖”的一聲從我身邊而過,箭一般的速度衝下樓梯口。我以為發生了什麼事情,跟誰他的身影往前看,着只見他趕緊上前幫還在一樓慢慢行走的有着身孕的物理老師拿書,器材。原來這個他在樓上就看到老師從辦公室出來,他跑的如此快就是為了讓老師少累一點。也許你會覺得這是對待特殊人羣,其實不然。每當我們端着電腦、書或者作業本走進教室之前,總有學生看到之後,會馬上伸手幫你端。每當下樓梯的時候,我們學生看到穿着高跟鞋的女老師,都會善意的提醒老師當心一些。每當下雨天的時候,我們站在學校的中廳等着雨小點時,總會有經過學生的對你説,“老師,我幫你撐一程。”你回頭看的時候,有些學生未必是你認識的。每當查寢完畢的時候,我的學生對我説過最多的話就是“老師,您也累了,趕緊回去吧,路上注意安全”。每當畢業的時候快上大學之前,我們很多的畢業學生都會來到學校的辦公室串串,看看曾經教過自己的老師,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我們的學生髮自內心地關心自己的老師以及毫不吝嗇表達自己的感恩之心,真美!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經説過,“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借我借我一雙慧眼,讓我們發現更多的關於學生的那些美麗的事兒。

致青年教師的讀後感篇5

吳非老師在《致青年教師》中寫到:“我半生做教師,越來越感到,我們日常工作所做的一切,不過是遵守常識。”“常識”就是“基本知識”,我們日常工作就是教育教學,那教育教學的常識是什麼?

新教育提出的“讓人成為他自己,一個完整的自己”是常識;李鎮西老師説的“用兒童視角做教育”是常識;“最起碼的尊重,最樸實的教學”是常識;“教育的重要特徵是慢,必須遵守,不能繞過去”是常識;愛孩子是常識;相信孩子也是常識······

原來這些都是常識,可我們每天是否在遵守常識呢?

在學校現場,很多老師為了考個好成績,拿個好名次,一味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學生考得不好,就用罰抄十幾乃至幾十遍的方法來補自己的教學之不足,全然不顧學生的感受,這樣的現實還時有發生。

課堂上,教師不厭其煩地分析着、講解着,學生成了裝知識的容器,給一點就裝一點,不給就等着,學生沒了問題意識,沒了自主思維,甚至沒了自我,這樣的課堂也存在着。

有些老師對學生説話淺薄粗俗,更有甚者惡語相向,他們或許不知道自己在學生心中是什麼形象,更沒有想到自己的教育語言會對學生產生什麼樣的壞影響。

大家都知道教育憑藉的是人的愛心與智慧,“教”和“學”的關係就是人與人的關係。可當我們高高舉起所謂“教師的尊嚴”旗幟,俯視學生時,又怎能奢望學生的親近呢?由於我很少批評學生,學生和我走得比較近,和學生談話時也多是温和的語言,曾有同事見了説:“你班學生怎麼不怕你呀!”呵,為什麼非要讓他們“怕”我呢?難道不怕就不是老師了嗎?“親其師,信其道”是我們經常説的一句話,這句話不也是常識嗎?很多老師嘴裏唸叨着這句話,手裏卻拿着懲罰的“鞭子”,沒有“親”,何來的“信”?

如果能把名利看得淡泊些,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考慮,把學生的成長放在第一位,就不會採用無用的罰抄形式和無休止的繁瑣講解了;如果能時時想到自己的每一句話,都關係到學生的人格養成,關係到學生的思維品質,或許會重視話語方式,不敢有粗俗的行為;如果懂得好的關係就是好的教育,就不會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把學生當成朋友或孩子。

再次回味吳非老師的那句話:“我們日常工作所做的一切,不過是遵守常識。”可即使是常識,也需要學習,也需要發現,也需要維護。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發現這些教育常識,或許一個教師,要通過十幾年或更長的時間才能找到,而這也都是在不斷學習中總結髮現的,同時又需要眾多發現者在以後的實踐中去努力維護,做一個不違背常識的教育者。

老師們,教育常識就在那裏,你可看得到?又能否做得到?

致青年教師的讀後感篇6

在剛過去的這個暑假,我不幸生了一場病,住院治療的時間,給了我機會靜心閲讀了《致青年教師》一書。《致青年教師》的作者吳非老師,是南京師大附中語文特級教師,知名的雜文家,這是他告別講台之作。

如果你想當然的覺得書中應該存在一些案例,一些建議,一些具體可行的辦法,那麼這本書將不對你的口味。這本書其實是相對獨立的隨感,有一些在報刊發表過,有一些在博客上貼過。雖然全書結構算不上嚴謹,也沒有諸多教育教學”兵法“可言,但這些零零總總的雜文,是致青年教師的警醒文集,也是青年教師的職業範本。這本書表達的,是作者對教育的理想,以及希望青年教師能在教育工作中,追尋理想,實現理想。

書中説:教師不能再把自己譽為靈魂的工程師了,如果要拯救別人的靈魂,那麼就先拯救自己的靈魂吧。

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一切行業都在追求”更快“,都拜倒在金錢的腳下。工作三五年的青年教師,已經沒有了當年大學畢業初出茅廬時的理想和勇氣,歲月消磨了我們的意志,生活重負一點點地壓低了原有的精神高度。當然,我們教師也是血肉之軀,也生活在柴米油鹽之中,請不要將我們拔到靈魂工程師的高度。但教育是陶冶人之心靈的職業,我們需要為學生的成長負責。所以我們先要拯救自己。

拯救自己,先磨鍊自己的品行。

對學生而言,教師的品行在時時刻刻的學校生活中慢慢滲透學生的言行中,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對教師而言,在同樣的工作環境下,面對同樣的教學任務,有的人能取得成就,有的人一事無成,有的人則只靠行政背景混日子,形成這樣的差異,完全在於教師的個人素養。書中總結,教育的品行歸根到底只有一個字:慢!

忘記是在哪裏看的這則小故事了。講的是一個小男孩和媽媽還有外公一起出去郊遊,在路上媽媽拿出兩個蘋果給小男孩,意思肯定就是讓小男孩和外公一起吃,小男孩拿過來就把兩個蘋果都咬了一口,男孩的媽媽一看就上火了,接着就對小男孩批評了一通,小男孩子的眼裏含着淚。這時外公很和藹的問他:”能告訴外公為什麼兩個蘋果都咬一口嗎?“”我想把最甜的那個蘋果給外公吃。“小男孩委屈的回答。這時是男孩子的媽媽眼含淚了,為小男孩的懂事,為自己沒有聽孩子把話講完。

教育的特徵是”慢“,教育是”慢“的事業,教育是”慢“的藝術。”慢教育“的概念已被更多的人接受。在學生培養方面不可能求快,教育教學方面也不能違背客觀規律。教育的規律如此,教育者也要如此——教育者也要遵循”慢“的藝術。教育者的專業發展記不得。不能因為工作出色受到表彰而感到自己”進步太慢“,因而自卑,焦急;也不能因為上了一節課受到好評,而沾沾自喜,沉醉其中,不思進取;更不能因為學生的”表現欠佳“,而暴跳如雷。欲速則不達,真正的”慢教育“可能比你我想的還要慢,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也需要一個很長的時期,不可能以我們個人意志而轉移變化。

拯救自己,要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

工作已經第6年。經歷生活繁瑣,也曾沒有努力方向,慢慢摸索出工作經驗。閲讀,培訓,比賽,開課,論文。我一點一滴的積累和努力,不敢怠懈。優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裏。吳非老師説,青年教師講台還沒有站穩,為什麼要急着去賽課?我非常同意這個觀點。比賽是動力,而不是功利。我認為教師都要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終生學習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智慧。學校是每時每刻都在接觸”學習“的地方,教師是終生學習的最好的職業,所以我們應當比一般人更善於學習,更熱愛學習。

拯救自己,要跟上時代的步伐。

時代感可以是衣着,吳非老師認為,教師禮儀也是”範“。雖然那並不是最重要的,教師也不可過分修飾因為凡事過猶不及。但平實的基礎上,稍帶時代感的流行元素,一下子可以拉近和學生的距離。每個時代有其自己的文化氛圍,也許現在的衣着在父輩的眼裏不是最好看的,但卻是學生能接受的,流行的,甚至是親切的——穿學生喜歡的衣着,穿出自己的時代感。

時代感也可以是言行。清楚的表達是教師必備的素養,是教師和學生溝通的橋樑。吳非老師説:相對於二者的關係,學生如病人一樣,處於”受助“的位置,他是”求學者“,他本來就”不懂“,如果教師的語言艱深,不用學生聽得懂的話教學,學生不知道老師在説些什麼,那不是學生笨,只能是教師不懂教學。作為80後的教師,除了上述的要求外,我們更應當説學生聽得懂的話,説有時代性的話。現代的孩子不説”難過“或”不開心“,凡事都是一”鬱悶“;批評人常常是”猥瑣“到底;表示驚訝是”我和我的小夥伴都驚呆了“。這些詞或是自造的,或是網絡上流行的,流行性廣泛,具時代感。如果青年教師在語言上還停留在古代,那可真是out了。

吳非老師説:學生在青少年時代讀什麼書,思考什麼樣的問題,將決定一生的精神高度。教育要讓學生追求詩意的人生,不僅需要詩,還應當有琴聲,有樹,有虹,有夢。教育永不止考試,而是為了學生長遠的甚至終生的利益和精神追求。遺憾的是,功利的教學觀往往在左右評價標準。不錯,我們是教師,可是和所有的人一樣,我們在成長中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東西。那些像夢一樣的詩,像詩一樣的夢永遠不再回來了,可是它還留在孩子們的眼睛裏,孩子們就坐在你的面前……

這讓我想起我的一個朋友,他説,他真希望還處在學生時代,上課睡着了,一覺醒來,老師的粉筆正向他扔來……多麼美好的學生時代。所以,親愛的教師們,拿出我們的激情和智慧,點亮孩子們心中的那盞詩意的燈,並賦予他們發光的力量。

此外,吳非老師還對公開課,評職稱等等青年教師頭疼的問題給出了自己的見解,讀了覺得受益良多。應該説,對於心態浮躁的青年教師來説,這確乎是一劑有效的鎮定劑。

所以,如果你有時間去電影院看《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那麼也請抽出時間,閲讀《致青年教師》吧,相信它不會讓你失望。

致青年教師的讀後感篇7

今年暑假,校長向全體老師推薦了吳非老師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有愛就會有感動--《致青年教師》讀後感。這本書並不像之前學校推薦的理論書籍讀來那麼苦澀,書中通過一個個典型的案例,平實易懂的語言引領我感悟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走入吳非老師這本書,我邊讀邊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卻不由感慨萬千。吳非老師的文字,真正讓我懂得:教齡、資歷、經驗,未必就意味着是個成熟、理性的教師!讀完此書,我記住了他對學生的愛,對待工作那份沉甸甸的責任,卻不由想起了自己…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之間,我參加工作已經有十多個年頭,站在講台上,剛畢業時那種難以掩飾的青澀和靦腆彷彿就在昨天。十幾年的時間,足以改變許多事情,但對教師這一工作的責任感,卻由年輕時的火熱衍變成了今日的綿長不息。

常常聽到有人説:"你是老師啊!不錯呀!一天就那麼幾節課,動動嘴就行了,有雙休,有寒暑假…"。每次聽到這些,我只是一笑了之,我明白,只有從事了教師工作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這份工作的辛苦,其他人是永遠也感受不到的。記得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一位老教師對我説:"老師吃的是良心飯!"這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教師精神的實質。是啊!在這個平凡的世界裏,我們需要英雄,但我們更需要千千萬萬,實實在在,腳踏實地於平凡崗位的有責任心的人。教師,固然有着別人無法理解的艱辛,但她也同樣有着別人無法體會到的幸福!每天清晨,踏進校門,孩子們那一聲聲甜甜的"老師早!"是種幸福;每年教師節,辦公桌上那朵朵豔麗的鮮花是種幸福;每送走一屆畢業生,他們會不捨地道上一聲:"老師,我們會回來看您的!"是種幸福…幸福的背後是教師付出的無窮無盡的愛!教師的愛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付出時,我們沒有想到回報,這就是一種責任的驅使。

選擇了教師,就是選擇了葉的事業,就是選擇了奉獻。每天面對着一羣鮮活的生命,叫我們又怎麼敢懈怠呢?如今,除了教師的身份,我也是一名學生家長。每天看着兒子點點滴滴的變化,聽着他滔滔不絕地講着每位老師帶給他的或有趣、或新奇的知識,心裏充滿了對老師的感激。我想,每天會有多少像我一樣的母親在和她的孩子分享學校帶給他們的快樂?亦或是焦慮孩子的止步不前,孩子們周而復始的求學之路,牽動的是多少帶着期盼的母親的心哪,讀後感《有愛就會有感動--《致青年教師》讀後感》。我想:每位孩子的母親應該也和我一樣,希望孩子的老師能夠愛他,對他負責;當他受委屈時,也希望老師能夠像媽媽一樣摸着他的頭,安慰他吧。這種念頭便會驅使我盡力把學生的每件小事做細、做好。

曾經教過一個孩子,他叫小凡,是個特別調皮的小男生,時常把你搞得暈頭轉向。印象特別深的是剛上一年級時他上學來得最晚,放學溜得最快;上課時不是找別人説話,就是一個勁兒地玩手指、摳桌子;下課嘛,最愛追逐打鬧,不是擦傷自己的鼻子,就是撞傷別人的額角。反正,隔三差五地給你惹出點事兒來,讓你忙得不亦樂乎,氣得昏頭脹腦。他對待學習,似乎有一種天生的牴觸情緒,這讓我和各任課老師很為難,為了走近他,瞭解他,我們決定採用"懷柔"政策,希望他能感覺到我們對他的關愛。可是他是個軟硬不吃的孩子,我找他談過幾次話,可是每次他總是愛理不理的樣子,這讓我很難辦。

有一天吃完午飯,他像一個發號施令的小將軍,領導班上的其他男孩,拿着尺子打來打去。當班長跑來向我報告,我連奔帶跑來到教室,立馬呵斥了他們。因為尺子太危險,便將其一一沒收,其他孩子都很規矩的交給了我,除了他,不僅不情願,眼神裏還透着一種憤怒,就是這憤怒的眼神,讓我感覺他簡直是在挑戰我們老師的權威!於是,我單獨把他叫到辦公室,決定和他"好好"談一次!

他低着頭,乖乖地跟我到了辦公室,不敢正眼瞧我。當時,我氣憤極了,提高聲調,非常嚴厲地告訴他:"玩這種危險的東西,不僅會傷害到自己還會傷害別人,老師收你的尺子也是應該的,作為國小生應該聽老師的話。"而他始終一言不發,眼睛望着別處,根本沒把我説的話當一回事,這舉動讓我更氣憤,我便問他:"你在聽老師講話嗎?"他不語,我接着問:"你知不知道跟小朋友一起甩尺子是非常危險的?"他還是不語,我又問:"小朋友怎麼能不回答老師的問題呢?"這次,雖然他還是沒有説話,但我明顯感覺他的眼光閃了一下,頓時,我想,我是不是説到他的痛處了?於是語氣緩和了一點問道:"是不是覺得平時沒有小朋友跟你玩,今天那樣做是想引起大家的注意啊?"果然,他點了點頭,我的心微微一震,温和地説到:"其實班裏的小朋友也很想和你做好朋友,只是你平時學習不夠認真,喜歡調皮搗蛋,所以大家才會遠離你的。如果你能好好地表現自己,那老師、同學都會喜歡你的。"聽了我的這番話,他哭了!哭的很傷心!是啊!對於一個7歲的孩子,沒有夥伴和他玩,他的內心是孤獨的。他渴望得到老師、同學的關注,今天他的這一行為也只是在證明他是一個充滿感情的孩子啊!

過了一會兒,我為了平復他的情緒,輕輕摸着他的頭,問他:"孩子,你哭是因為知道自己今天的行為錯了還是為沒有朋友而難過呢?"他哽咽着告訴我:"為沒有朋友而難過!",我攬他過來,輕輕説着:"孩子,別傷心,你來到這個學校,大家都在高興地接受你,老師、同學都會把你當成好朋友的,咱們慢慢改掉身上的不良習慣,試着和更多的同學去交朋友,好嗎?"他輕輕點了點頭,悵然若失地離開了…

看着他離去的背影,我的心中有種説不出的滋味。於是接下來的日子,我有意引導其他孩子主動和他交朋友,主動找他玩。慢慢地,我發現在我的有意識引導和呵護下小凡變了,變得開朗多了,還發現他會不時開心地笑。上課的時候,他也能積極發言了,他的眼睛緊盯着你,手舉得高高的。他變得合羣了,變得比以前活潑了。我欣喜地看着他的轉變,為他的快樂而快樂。

事情已過去好幾年了,但這件事給我的印象是深刻的。我不知道多年以後,小杰是否還記得幼時的這樁往事,是否還記得有位老師真心地關愛過他。多年以後,長成大人的他,是否會記得童年時老師和他進行的一次次心與心的交流;我不知道,我是否在孩子的心田播下了一粒善的種子,一棵愛的幼苗。但我知道,師愛就是無悔的付出,無私的奉獻。它是聖潔的,因為它不摻任何功利的雜質,它是純粹的,因為它從心裏發出來的,又直達心的深處。

致青年教師的讀後感篇8

拿到這本書,本書的書名讓我有很貼心的感覺,一個“致”字,似乎是一位長者在與我們親切交談。翻開書本,慢慢地瀏覽,從“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裏裝着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發現他就是一位無私的長者,他暢談了教學、學生、教育、成長以及學校工作的點點滴滴;分享了教學的苦惱,成長的煩惱,班級管理的困惑;記錄了教育生涯中的温暖與感動,反思與領悟,激情與夢想……不斷地傳授給我們經驗,字裏行間無不表現了他對教育的熱愛,對講台及學生的眷念,還有對我們這些後來者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盼。作為一個從教幾十年的教育前輩,他結合自己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闡述了青年教師應具有的理想和素養。

吳老師説:“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來,所以不能急。”他還講到:“如果能耐心地等待,可能會得到更好的結果。”這不禁讓我想到我曾經讀過的《慢教育》,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以“等待、耐心、從容、寬容、期待、悠閒、優雅”的心態去從事教育。

每個人的學習過程都很長,成長的環境也不盡相同。有這樣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就因為這樣,我們面對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會繳盡腦汁,想方設法證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轉變他的,可是在嘗試了多次之後卻常常有心急的感覺,於是焦躁、惱怒跟隨而來。吳老師的在書中多次提到、滲透的“不要急”、“慢”或許就是他從教30年的經驗,潛移默化往往比拔苗助長帶來更好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我耐心等待,我將收穫每一個孩子帶給我的不同驚喜。

翻到本書的第六輯《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細節,都滲透着吳老師對孩子們深深的愛。我們的教育是培養人的,這句話來自於《像抬眼一樣升起的白旗》。“那旗幟不是蠱惑人心的紅色,不是時髦的綠色,也不是空靈的蔚藍,而是一塵不染的白色。在我的心中,一面潔白的旗,正在像太陽一樣緩緩升起。”當我讀完《像太陽一樣升起的白旗》,似乎就沉浸在這句話中,他這裏的白旗是善良,友情,仁慈,負責,勇敢,堅強,自信,珍愛生命。

我們為師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的做好我們自己,用我們的人格影響我們的學生,就如同吳老師所説的:“你是教師,你今天種下什麼樣的種子,明天就會開什麼樣的花,結什麼樣的果。”

讀完85篇文章,85個小故事,在融入心裏的同時,我也被吳老師那份教育的理想而深深感動,他的經驗為我們青年教師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導,他的故事是我們青年在成長道路上的寶貴財富。對自己的職業負責,對教師這一職業多一份熱愛,追求一種做教師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於創新,上出一節節精彩的課,讓學生徜徉於課堂的幸福中。

我也同吳老師一樣憧憬這樣的畫面:“在早晨的陽光中,孩子們哼着歌向學校走去,有時能停下來看看太陽;學生能經常地向教師提出有意思的問題,課堂上經常能有愉快的笑聲;中午,他們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國城鄉同一標準的營養餐;學生能保有自己的愛好,下午4點起,他們在球場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圖書館查閲資料,在實驗室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晚上,做完作業後,捧起一本詩集,輕聲地讀給媽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