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有效心得體會精選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7W

通過心得體會可以分享自己的喜悦和一些經歷,心得體會是將我們的內心感受記錄下來的文字,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有效心得體會精選7篇,感謝您的參閲。

有效心得體會精選7篇

有效心得體會篇1

聽過餘世維博士的有效溝通講座,令我感觸很深,意識到溝通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藝術需要技巧,只有在溝通中游刃有餘的人才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溝通時時存在,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跟不同的人發生着。《有效溝通》中介紹了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各種溝通技能。這些包括傾聽、面談、電話溝通、會議溝通、演講與演示,對於個人、團隊和企業來説又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事。一個人和一個企業的成功,這其中的溝通起着非常重要的因素,那麼溝通方式不同,則對事物直接影射出不同的結果,所以溝通是一門人生的必修課程。

溝通,另一個層面的意思就是人際關係。現實生活工作中,我們經常要和上級、下屬以及同事交流,還要與其他形形色色的人交往,這些都需要建立人際關係,都需要做好溝通與交流。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人生、事業成功的基石。溝通於行,交流於心,如果生活中沒有溝通,就沒有快樂;工作中沒有溝通,就沒有樂趣;事業中沒有溝通,就沒有成功。因此,重視溝通、學會溝通,是必須的。

社會是一個大舞台,紛繁複雜。人擅長表達自己的方式不一樣:有的善談、有的善聽、有的善行。生活在這大環境中難免不會與人產生矛盾,難免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不愉快。有了矛盾怎麼辦?出現了問題怎麼處理?這就需要我們去溝通,多交流。人沒有了交流,那就意味自閉。溝通是一盞指明燈,可以隨時較正我們航行的方向。

溝通不是一種説服,而是一種感染、一種形像展示、一種言行一致的體現。提高溝通協調能力,首先要端正心態,主動溝通與協調,其次要提高理解別人的能力,最後要增加別人理解自己的可能性。

有效心得體會篇2

這段時間我通過學習《有效教學》,深有感觸。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應營造一個寬鬆和諧、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教與學必須有一個和諧課堂步驟,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步驟來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達到有效教學,創設情境,形成問題,使學生願學。情境的創設關鍵在於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濃的情導入新課,形成問題。提出的問題要擊中思維的燃點,這樣不但能對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迅速喚醒,從而提高單位時間裏的學習效率。學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學習熱情激發起來,萌芽學習興趣,認知系統開始運轉。

具體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抓:

1、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學生是由於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比如遭到諷刺,挖苦;受到不應有的干涉,與家長、同學、教師發生矛盾,尤其是當和教師發生矛盾時,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專注與學習。

2、對學生的期望值不要太高

有的學生是因為教師、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為沒有達到預期目標而產生了負罪感和內疚感,因此也就產生了厭學的情緒,這樣也就不能去聽教師所教的課程了。

3、真正的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

有的學生是因為我們教師沒有適應人本教育,沒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觀念和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同時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則,對學生的愛心不夠,不能真正的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與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

4、教師要幽默

有的課堂過於死板,氣氛過於沉悶,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他更不會去學了。學生很喜歡幽默的教師

5、教師要講究對學生評價的方法

評價很重要,無論是課堂評價還是學生的自評、互評都要準確。課堂上要多鼓勵,及時鼓勵,肯定評價要多於否定評價;學生之間的評價要把握好,不要使學生的自評、互評變成自我誇耀、自我貶低,或互相進行攻擊、互相挑刺,評價要中肯,要切合實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專注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有效心得體會篇3

如何提高學生習作水平,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感到頭痛,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教育,在現實中我時常思考學生習作水平提高的問題。現將有關情況與諸君討論。

一、平時多組織學生閲讀優秀的作品,從優秀作品中吸取養分。

平時加強對學生閲讀優秀作品的引導,組織學生平時對優秀作品的閲讀,這種方法對於學生習作提高是立竿見影的。要提高學生的習作從閲讀別人的佳作開始,接着開始模仿,形成自己的個性。儘可能的讓學生多讀名著,在看內容的時候,更要留意一些精彩片斷和詞語。同時關注優秀作品中的表達方式方法,並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看得多了,就能更好地發揮出來。

二、平時多練多寫,並留心觀察生活中的微小細節。

堅持讓學生每天都寫,如果可能話,每天寫幾次。你寫得多了,也就寫得好了。學習如何習作和其他的學問道理是一樣的,熟能生巧。寫寫你自己,寫寫日記、週記、讀後感等。全情投入,練得越多,學生的習作水平就提升得越快。生活處處有精彩,讓學生的筆留下生活的點點滴滴。養成善於觀察的好習慣,把觀察到的情況用筆記錄下來。這樣在習作中就積累了相當的素材,等要用的時候,就會像長江之水連綿不絕。

三、注意寫作開頭和結尾。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在習作中要認真指導學生的習作開頭,讓學生在習作良好的開頭中引領習作的順利鋪開。開頭和結尾是習作的重點。特別是開頭。如果你不能在故事的開始就吸引讀者,那他們就很難有耐心把整篇習作讀完。所以投入更多的時間去考慮怎麼寫好開頭,讀者一旦對你開頭感興趣,他們會想知道得更多…寫好開頭後,再弄一個精彩的結尾,這會讓讀者更加期待你的下一篇佳作。是的,開頭和結尾就是文章中的龍頭鳳尾,認真地對待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總之,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還有很多方法,今天我只是從自己平時的教學生活中總結一點自己的看法。同時也是對自己的鞭策。

有效心得體會篇4

世界教育改革與發展核心的理念之一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然而現今,很多時候,我們的教育使 得很多學生討厭學習,不善學習。一談起學習就焦慮不安。特別是應考這根指揮棒在牽着教師與學生的鼻子走。使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以致教師與學生在 精神層面都得不到那種學習快樂的享受。但現實總歸是現實,這種現實目前還不是我們教師個人所能改變的,那唯有的,我們只有改變我們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 教學策略,使我們的教學變得更輕鬆,令人最滿意,工作更有效.

通過對《有效教學》這本書的學習,它給我帶來驚訝不己的好消息。它講述了教師怎樣經營好課堂的祕訣,啟迪我們怎樣積極學習和負責任。書中用簡潔的筆墨描述了大量教學策略,這些策略完全體現了培養學生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發展性,啟迪了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與模式。

對 於奮鬥在一線的教師來説,無論是舊的,還是新的教育理念與模式,都是通過教師自身的教育理念而表現出來。所以通過《有效教學》的學習,我的心得一是認清我 們真正的教育理念。記得一個故事,説一個人看見三個泥瓦匠在幹活,就問他們在幹什麼,他得到了三個回答,第一個説我在砌磚頭,第二個挺起身,非常自豪地 説,我是全國最好的泥瓦匠,第三個説“我在蓋大教堂”。他們三個人的回答,正好代表了三種人的心態。第一種人就是賺工資,養家餬口的那種,我們身邊充斥着 很多這樣的人。第二種人則是非常麻煩的一種,他們往往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裏面非常優秀,但要命的是他們陶醉於自己的領域,拒絕考慮所有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從 而即狂妄自大,而又非常虛弱,非常難合作。第三種人,他能夠準確知道自己工作的最終意義,從而將自己的勞動有機地結合到其他人的勞動中去,實現一個輝煌的 目標。我們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可能在講話中,我們會流利地運用着“素質教育”“以學生為本”,但在實際教學中繼續着早已習慣的應試教育,教師為中心的教 學行為。通過學習,教師的這種口是心非,積極性與創造性被激活了,新的教學理念與模式具體化為教師可以理解並付諸於真正實施。

從《有效教 學》中學到課堂教與學互動的實用策略是我的心得之二,這個課堂策略,促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這些策略使教師不再需要用物質刺激和獎懲的辦法迫使學生去學 習,教室變為所有人積極向上的學習場所,完全符合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達到輕而易舉讓他們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知識之中,這是無價之寶,並且不斷地形成他們 的人生觀,並且培養出最美好的人生,這些策略使我們的教學並沒有脱離學校的日常安排,反而使課堂呈現出全新的活躍氣氛。

我是惟一的,我的學生也是惟一的。學校、老師是孩子成長的橋樑,培養自尊,有自信,朝氣蓬勃,助人為樂,敏於合作,勇於進取,不怕失敗,迎接挑戰的新一代人材,願我們把一切有效的革命學習到底。

有效心得體會篇5

假期我讀了《新課程背景下的校本研究與有效教學》一書,受益匪淺。下面談以下幾點感受與大家交流:

一、對有效教學的理解

教學有效性指我們的課堂教學是否遵循教學規律,優化了老師、學生、教學環境、教學內容等教學要素,保證了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組織、教學方法等的合理性;是否有效果,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特別是促進了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是否有效益,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符合社會和學生個人的教育需求;是否有效率,相對於教學投入,師生的進步和發展是儘可能大的和理想的。所以我們把有效教學理解為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的教學。這裏的“發展”不僅僅是學生新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還包括思維能力的發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二、吃透教材,精心設計預案

新課程要求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師要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教科書不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老師和學生可以根據教與學中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補充、延伸、拓寬、重組,或添或刪,需要教師去挖掘、去領悟、並創造性地使用,教師應該從多方面入手進行預設,有備而來,有備無患,儘可能多的將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預設到,以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及時調控,適當刪減或調整,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

三、課後教學反思,提升教學智慧

由於課堂教學的許多臨時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設計好的教學同實施之間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課後要及時反思,及時寫下心得體會,總結“成功亮點”,考慮“失誤不足”,思考“創意閃光點”,不僅要善待“生成的問題”,還要會鼓勵、期待甚至幫助學生去“生成”問題,不要害怕自己解決不好這些問題,只要培養自己有足夠的教學機智,就可能將這些問題變成新的教學資源,把原先可能成為難點的問題轉化成教學的亮點。我覺得在課堂教學中還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把微笑帶進課堂。很多實踐表明,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期待是通過微笑來傳遞的,而學生會在這種愛的感召下,受到鼓舞,從而親其師,信其道。

二、把鼓勵帶進課堂。一個輕鬆愉悦的課堂離不開學生的積極投入,而學生的積極投入又離不開老師的鼓勵。我在課堂上努力做到學會傾聽。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強化,如微笑、點頭,説一些肯定和鼓勵的話。寬容學生的出錯,以商量的行為方式,引導學生梳理思路,自我完善。這樣將使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尊重,從而使學生既滿足自身需要,又縮短了與教師之間的距離。真誠地對待學生,抓住每一個機會與每一位學生進行個人的、積極的交流,使學生敢於和教師平等地交流,進而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其實,良好的師生關係會產生安全自由的課堂環境,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關鍵之一。所以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善思多問,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見解,允許學生“別出心裁”、“標新立異”,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思考問題。

三、把競爭帶進課堂。根據學生好勝心強的心理特點,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入競爭機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運用適當的激勵語言,最大限度的給學生創造表現自我的機會,展示學生的個性。

四、把民主帶進課堂。學生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心情舒暢,才能敢想、敢説、敢問、敢做、敢於創新、敢於創造,正如陶行知先生説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數人的創造力,而且使大多數人的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峯”。在課堂上,只有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還民主給學生,

杜絕“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才能激活課堂氣氛,才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總之教學的藝術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課堂上靈活的應變能力,熟練的駕馭能力,爐火純青的教育藝術,都有賴於教師在各方面持之以恆的鍛練。讓我們用這些看似平淡無奇,卻真實生動、充滿智慧和個性魅力的教學細節來編織課堂的美麗。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積極地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學效果。

有效心得體會篇6

在第五講《教學關係之為什麼要提倡和強調對話》裏有這麼一段話:“簡單地説,對話是師生基於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通過言談、傾聽而進行的雙向溝通、共同學習的過程,這是對‘對話’的一個基本定位。”

對照余文森教授對於“對話”的界定,許多時候我們語文課堂上的對話並不是一種真正的對話,而是一種“偽對話”,甚至可以稱之為“訓話”或者“誘導談話”或者“審問”,因此也很難稱之為“對話”而期待它帶來語文教學的良好效果。

之所以説很多課堂上的對話不是真正的教學意義上的對話,而是一種“訓話”,首先是因為一些課堂對話的開展並不是基於平等的對話,而正如余文森教授強調的:“對話作為一種教育精神,它強調師生人格的平等”;“對話作為一種認識方式,它強調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互相溝通、互相影響、互相補充”;“對學生而言,對話意味着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彰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對話意味着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學中的對話與其説是一種教學方法,不如説是一種教學原則。而在實際教學中,對話的開展卻常常違背對話的最基本的原則——平等,不平等的表現之一是對話雙方關於對話的話題所掌握的信息嚴重不對等。學生也許用某種方式預習過課文,但其閲歷和所掌握的資料的欠缺使他們能夠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而與之相反,我們教師可以運用簡單的方式輕易地獲得比學生多幾倍的資料。因此,當我們和學生共同開始一次課堂對話時,彼此之間的信息資源的不平等顯而易見。我們在明顯佔優心理優勢和資源優勢的前提下,很難與學生開展真正平等的對話,教師在這種對話過程中顯得很強勢,擁有強勢話語權。因此又造成了對話過程中的第二次不平等:我們會在一些看來平等的對話的形式的掩蓋之下,見縫插針地進行“訓話”,以顯示自己的博學、權威、所掌握的資料的之豐富之充實;我們會精心設計一個又一個圈套,然後抖開一個又一個的包袱,在學生的讚歎聲、新奇而飽含敬佩的目光中體會到所謂的“滿足”和“成就”。這樣的過程,我們能稱之為“對話”嗎?存在真正的對話嗎?設想一下,如果每一次課堂對話開展之前,我們能和學生做到真正的信息對等——或者和學生分享同樣豐富的資料信息,或者和學生一樣只擁有少量的信息,那時候的課堂對話將會是什麼樣子?會不會顯示更多的平等與誠意?會不會更有生命力更真實?老師和學生以同樣的閲讀方式、閲讀過程一起走入文本的世界裏,以更接近學生常態閲讀的方式與學生開展更為平等的對話,擁有這樣的對話的語文課是不是更有效的語文課呢?

蘇霍姆林斯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教師的一堂歷史課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聽課者歎為觀止,於是下課後,大家圍住這個老師,詢問他,這節課上得這麼好,你花了多少時間備課?那位歷史老師説:我是用我的一生來備這一節課,至於這節課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鐘。而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花在寫教案、找資料、做課件的時間也許不可勝數,但真正在“備”這一課的時間卻少的可憐。真正優秀的教師,也許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經歷中、在他的閲讀中、在他的反思中,都滲透着一種“備課意識”。正像有人説的:教學對話的意義之一是追求教學的人性化,對話不僅僅是指師生雙方狹隘的語言交談,而且是指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的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平等與溝通。而這種“用一生”備的課,其實是在為一節課準備一個能向學生開放的豐富的精神世界。相比之下,作為當代語文教師的我們更多地在一種功利的備課觀念下備課,我們缺乏向學生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與學生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溝通的底氣和勇氣,因此很多的課堂並不存在真正平等的對話,而只是以對話形式存在的“訓話”和“偽對話”,這直接導致了語文教學的低效或者無效。

課堂教學中的“對話”,余文森教授強調了它的“雙向溝通、共同學習”的“過程”性,這決定了課堂教學中的對話是一個開放性的、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雙方在各自作出個性化和創造性的理解後,通過對話,進行溝通和交流,最終達成和解和默契。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言:“對話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實現。對話以人和環境為內容,在對話中,可以發現所思之物的邏輯及存在的意義。”對話教學的過程豐富、複雜,充滿了生機和創造色彩。這個過程對學生而言,意味着個性的彰顯和創造性的釋放;對教師而言,意味着專業素養的成長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對話的這些特徵和要求都決定了對話具有“開放性”的特徵。而在語文的教學實際中,由於對文本的尊重的需求、教學的計劃性和封閉性的要求、知識學習的邏輯和效率的要求,又使得語文課堂有一些必要的預設。對話的開放性和生成性與課堂預設的計劃性和封閉之間有着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很多課堂上的對話成為了一種“審問”,只不過是有了精緻華美的包裝而已。某些課堂上,教師孜孜不倦地與各位學生進行各種形式和各種角度的對話,而且態度誠懇、引導耐心,看似在進行一場卓有成效的開放的熱烈的對話,但是隨着某位學生的回答,老師如釋重負地予以肯定、進行總結,接着用多媒體展示“對話的成果”,讓人分明意識到這是一場煞費苦心、迂迴曲折的“審問”。某些課堂上,學生對於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興致正高,教師卻出於對課堂的整體性、完整性的考慮以一句籠統的評論倉皇作結匆忙結束這一個環節的對話;而某些課堂上一些在課堂預設之外的“天真的聲音”更成為了被忽略的聲音、被扼殺的聲音。這樣的沒有生命力的對話,怎麼能期望有生命力的課堂?怎麼能期待由這種對話帶來真正有效的教學?

而面對教學預設的封閉性與對話開放性之間的矛盾,余文森教授也指出瞭解決之道“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參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觀察學生、傾聽學生、發現學生並與學生的積極互動上”;“在教學前進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納入現有的預設範圍,拓寬預設的可能性;在課堂中進行反思,及時調整、改變和充實預設,使預設不斷完善;在課後進行反思,對課堂教學進行回顧、批判,總結和提煉有效的預設和生成,明確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綜合以上兩點,處理教學預設和對話的開放性的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充分了解學生,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突出強調生本意識,一切都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最終目標;其次要充分重視反思,拓寬預設的思路,要意識到很多時候在課堂教學中感到侷限,不是因為預設太多,恰恰是因為預設不夠,沒有充分地考慮到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對話過程中可能出現情境。只有在教學中注意這兩點,才能為對話留出充分的空間,才能讓對話在真實的情境中充分地開展,最終達成師生之間的和諧和默契,最大程度地挖掘對話的意義,實現有效的教學。

以上是這次讀書的一點心得體會,可能有很多地方寫的還不是很周全,但是這次讀書活動確實給了我很大的啟發,為我今後進行有效的教學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支持。

有效心得體會篇7

通過學習有效教學理論,感觸極深,所謂“有效”,只要是通過教師在這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説,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生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在一些教師眼裏存在着一些誤區:

1、“灌”得越多越有效

不少教師認為:只要多給學生“灌”一點,“喂”爛一點,就可以幫助其減輕學習負擔,就可提高其學習效果。這樣即使學生沒有學好,也自感問心無愧。這種教學,由於把學生當成了存儲知識的容器,儘管教師煞費苦心,但往往向學生:“灌”得越多,他們就越不願意動腦筋,效果常常適得其反,尤其我們高中英語學科,到畢業時要求學生掌握3000多個單詞和500多個固定搭配,記憶量相當大。鹽中的特級教師朱儁校長曾經在一次英語骨幹教師培訓會上説:“學生要有一碗水,老師必須要有一桶水。你對這句話有什麼看法?”我們各抒己見,最後她亮出自己的觀點:只要這位教師能把自己的一碗水一滴不差地端給學生,那麼這位教師就是成功的,他的教學就是有效的!

2、“秀”得越多越有效

在當前教學改革中,一些教師只重形似不重神似,常常搞一些非驢非馬的“偽創新”。比如,為追求師生互動,用“滿堂問”來代替“滿堂灌”。為追求課堂氣氛,用“牧牛式”教學取代“填鴨式”教學。這種作秀式的課堂教學,實際上把學生當成了演戲的道具和觀眾,其教學效果不言而喻。9月3日市教科院對我校進行教學視導,其中高中英語教研員,特級教師陳素萍老師聽了我的一節課,其實這是一節普通的英語閲讀課,我使用了多媒體課件,結合教學案。應該説這節課完全符合新課標的要求,適合高三學生的認知水平,而且我在這之前已經在上課的班級導過一遍。陳老師的評價是對於重點中學的學生這種教學方式很對味,思維訓練到位,而且三維目標的達成也是可以實現的。但文峯的學生不宜採取此種教學方式,要求過高,什麼合作探究、小組合作學習並不完全適合我們的學生,要當我們的所有學生在課堂上用英語討論,的確非常困難,學生的表現平平。所以要針對學生的實際進行設計,要低起點、小步子,腳踏實地。同時她也對我們高三英語備課組的教學計劃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對我們所制定的教學案也提出了寶貴的意見。讓我受益匪淺。

3、“磨”的越多越有效

加班加點,是當前不少中國小教師提高教學成績的“法寶”。實踐證明:苦教苦學苦考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考分。但考試分數並不能等同於教學質量。因為教學質量不僅包括學生的分數和升學率等“硬性指標”更包括能使學生受益終身的自學能力、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健全的人格等“軟性指標”。教師為社會培養的不是“考生”而應是可持續發展的人才。那種靠“磨”出來的學生,即使一時能獲得較高的考分,但往往學習無後勁,日後也很難有作為。

那麼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強化教學必須追求有效的意識

一個教師絕不能憑感覺、憑經驗、憑苦幹去搞教學,不能讓學生只停留在機械性記憶、淺層次理解和簡單運用上。要深深懂得課堂上的浪費是最大的浪費,課堂上的無效是最大的無效。要經常思考自己到底應該給學生一些什麼東西,怎樣教學才是最有效,要時時提醒自己不當那種一心只顧加班加點、兩眼只盯着分數教學的教師。

2、反覆嘗試如何使教學更有效

要力使課堂教學有效,一是在課堂教學的理念上,應明確樹立為能力而教、圍繞問題而教,而不是單純為知識而教、為考試而教。要相信學生,不僅要關心學生的行為投入,還要關心學生的認知和情感投入。只有這樣,才不會上“糊塗課”。二是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師生應善於分別學會選擇到最適合自己的教法或學法,只有引導學生實現由“學會”到“會學”,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張揚、主題精神得到凸現,其靈活性、天性和“野性”得到保護。三是要自覺加大課堂教學“打假”力度,最大限度的減少各種虛擬教學行為和“正確的廢話”,不亂搶佔本該屬於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時間和思維空間,讓課堂教學更加和諧有效,使師生的教與學能最佳的呈現互動、互助、互進的效果。

3、注重總結進行有效教學的經驗

一個教師要想搞好有效教學,除了要加強自身的努力實踐總結外還要善於結合工作實際有針對性地借鑑好別人的成功經驗。比如,江蘇洋思中學提出的“堂堂清,日日清、週週清、月月清”的教學經驗,斯霞老師總結的“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教學經驗。同時,還要學會反思自己和別人開展有效教學的經驗,經常反思自己的各種“教學定勢”和日常教學行為。

我一直從事高中英語教學工作,英語是一種語言交際工具,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載體。學好英語,既是學生完成基礎教育階段的主要學習課程,更是開闊學生視野、接觸域外優秀文化,培養學生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識的重要渠道。只有教師按照新課程理念要求,從關注學生終身發展的高度,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積極地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學效果。

“我準備好了嗎?”這應該是每一個教師走上講台前的一次心理對話,這同時也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步驟——教師自己的心理準備。

蒙台梭利曾這樣告誡教師:“僅僅有教育理論知識是不夠的。教師必須系統地研究自我,使自己的內心做好準備。”教師上課前除了要做好知識上的準備外,還要做好思想和心理上的準備。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具有飽滿、高昂、振奮的精神,穩定、踏實、集中的情緒,這與課前的心理準備有很大關係。

上課是什麼?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教師覺得上課是一種苦挨,尤其是在課堂的最後部分,數着時間過;有的教師覺得上課是一場戰爭,不管戰爭的過程如何,結局都是由教師來控制的;還有的教師覺得上課就是一場約會,與班級學生長達45分鐘的約會……

心理活動既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又是主觀自我調節的表現。不同的心理準備會產生不一樣的教學效果。積極的心理活動可以促使教學過程達到最優效果,消極的心理活動則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教師的心理準備,就是使各種心理因素及其關係處於最佳狀態。教師要通過自我調節的手段把某些心理缺陷由其他心理特徵和機能狀態去補償,防止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對其他心理特徵和機能狀態發生抑制作用,藉此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課前的心理準備就是揚長避短、促其互補、防其互抑。

課堂教學內外,師生雙方各自心理因素及心理結構間,都存在着消極的互抑和積極的互補作用,要處理好其關係,教師不僅要對學生心理因素及心理結構進行分析,採取合理措施來調節,以強化積極因素,促其互補。而且,還要對自己進行充分的分析,使師生心理因素取得一致,心理結構都處於最佳狀態,才能取得最佳、最優的教學效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