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那些人那些事讀後感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8.55K

通過讀後感,我們可以瞭解到不同作家的文學風格和創作特點,這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分辨和鑑賞文學作品,寫讀後感可以幫助我們對文學作品的情節和人物有更深入的瞭解,使其更加栩栩如生,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那些人那些事讀後感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那些人那些事讀後感7篇

那些人那些事讀後感篇1

從書中我悟到,相似兩個字,那段燦爛兼灰暗的年少時代。

也許,我們是老師眼中“差生”,又或者是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性格孤僻,不愛與同學相處,再加上老師眼中,成績好的永遠只有好學生,差學生永遠是扶不起的阿斗。

羅琦琦是一個鮮活活的生命表現,更是從她的經歷,她的故事,告訴我們,曾經的我們,不也正如此,那些經歷又是何其的相似。

面對老師的質疑,呵斥,輕蔑,同學的遠離,冷漠,嘲笑。一次次的打擊,一次次的成長,用偽裝掩飾自己的脆弱,膽怯,害怕,別人只看到她天不怕地不怕的一面,卻無法看到她刻意掩飾自己的脆弱,膽怯,害怕的一面。

在被老師誤會她偷了同學的鋼筆,在被同學們用異樣的目光打量着她的時候,她第一次覺得自己像極馬戲團裏的小丑,任人觀看,那輕蔑,嘲笑的話蜂擁而上。

為了逃避一切,跑到遊戲機房裏看書,由此她認識了李哥,烏賊,許小波,本就沒有半點交集的,兩個世界的人,從此結下深深的情誼。她曾懵懵懂懂地開始喜歡一個人,並藏在心底裏面,用冷漠掩蓋自己喜歡一個人的事實,因為自卑,所以,她比所有人更懂得隱藏自己的感情。

張俊是張琦琦隱藏在心底裏的祕密,曉菲是張琦琦生命中最要好的朋友,關荷是張琦琦羨慕嫉妒的對象,並努力去追上她的腳步,趕在前面。

年少的時候,我們的想法很單純,很美好,卻終究抵不過現實的殘酷,年少的時光,既像一把刀,把人切得血肉模糊,痛不欲生,也像一罐蜂蜜,讓人如同飲毒鳩,沉溺其中。

那些人那些事讀後感篇2

在奔流不息的歷史長河中,各個朝代分別經歷着建、興、亡。想想五朝的勇將明君,想想宮中的風起雲湧,再想想塞外的戰火連城,我不由得愛上了歷史,捧起了據人們説似小説般的歷史寶典《明朝那些事兒》。

一翻開《明朝那些事兒》,我便被開頭的朱元璋檔案吸引了,如:朱元璋,又名朱八八、朱重八,人生歷程:農民、乞討、撞鐘、造反(這個猛)、皇帝。僅幾句話,幽默無比,把我逗得哈哈大笑。而且這套書不像其它歷史學家寫的書,故作高深,其實什麼也不懂。而這套書的作者就不一樣了,用大家的話來寫歷史,完全打破了看歷史書犯困的現象。該幽默的地方會讓你笑得停不下來,該嚴肅的地方會讓你屏住呼吸。這也是這套書的奇妙之處。

讀完這套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歷史原來也是十分有趣的。洪武年間的功績,永樂大帝的神武,王守仁的智慧,魏忠賢的奸詐,朱厚照的昏庸,朱瞻基的開明……這些人物性格特點深刻在我心中,成為了對興亡的明朝永久的回憶!

認識了這麼多人物,我最敬佩的人就是王守仁了。在他頭上,連“聖賢”都不合適了。我敬佩他的決心,十五歲就立志消滅敵兵;我敬佩他的才能,飽讀詩書而百步穿楊;我敬佩他的膽量,拿少量人馬跟敵方上萬軍隊血拼……他的人生十分偉大,但他對世間的貢獻匯成一句話:“存天理,去人慾!天理即人慾也!”他是我們所有人共同的榜樣!

?明朝那些事兒》帶領我走進了歷史的殿堂。作者讓我熱愛了歷史,瞭解了歷史,領悟了歷史。我的感受只匯成了一句話:歷史長河,波濤洶湧。壯士悲去,留下惆悵……

那些人那些事讀後感篇3

去年我完整地讀了一本書:《明朝那些事兒》,它也是我一人度過晚上閒暇、度過炎熱夏季的樂事。兩個多月從電腦上讀完了電子版。其實之前就知道這書,好像火了一陣。我是無聊中打開了它,就無所謂地從頭看看,結果一看就迷進去了……

1、對明朝

可以説,這本書改變了我對明朝的整體印象。以前覺得明朝也就是一個平庸的封建王朝,明清處於封建社會的末尾階段嘛!讀後卻發現明朝是一個強大、輝煌的朝代。邊疆遼闊,北境基本安寧。名人輩出,劉基等開國將才乃至鄭和,戚繼光,李時珍,徐霞客,王守仁,袁崇煥等。再則,科技先進,軍事技術發達,火器的運用廣泛,海軍威猛,戰術戰法有優勢。

現在的長城,北京城建築、南京城牆、西安城牆等基本都是明朝的文物。我們還有什麼説的。感覺它比清朝要強盛。

2、對民主

如果作者敍事屬實,則明朝社會比較民主。官員可以上折揭發任何不法官員,也可以直指皇帝的缺點。平民上書可以被皇帝看到(官員帶印赴京省時,普通百姓上書朱元璋)。重犯審訊有一套程序,一審,再審,會審等,司法嚴肅可略見。

3、對書及作者

這本書風趣幽默,語言表述個性有特色,特別是熟悉網絡語言的80後一代肯定是喜而讀之。其火爆、暢銷與此有很大關係。可以説有的精彩片段,我讀過一次就記住了。文中摻進了作者的`一些觀點,看法,覺得很有見地。

有兩點與別人觀點不謀而合——作者是個怪才,天生就是為説明史而生,也是個天才,多少專家教授在研究明史,講明史,但沒有誰比過他----當年明月。我個人認為,與百家講壇相比,他簡直就是民間原創説史的“易中天”。崇禎時期的爭取、掙扎、艱難,那是由於明國已氣數已盡,誰也救不了。

感謝作者,讓我們高興地回到了大明王朝,瞭解它的政治、文化、制度、地理、科舉、生活、人物等等。我們重新瞭解了一個明朝!

那些人那些事讀後感篇4

桐華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激起了人們對兒時童年的記憶,那些用鉛字印出來的故事,那些壓在心底的照片,與藏在腦海深處的記憶,是多少正處青春年華的美麗而青翠的年少時光。

桐華的文筆不是華麗的,但卻是實在和樸實的,句句深入人心的。用“平淡入筆逐層深入戳人心痛,她的愛情會燃燒。”去形容是最好不過了。其實有多少的故事情節,感動我們的並不是其中温柔多金的男主,也不是與眾不同的女主,而是故事情節所透出的情感觸動了我們心底的記憶。

桐華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如銅鏡一般,真實地反應出人們的情感。有多少人,曾是自己心中的羅琦琦,大大咧咧的性格中,擁有一顆不驕不傲的心。又有多少人,可以成為琦琦心中的張俊。人雖不英俊,性格也不是很好,成績也不算名列前茅,可以説與平常人沒什麼區別。可就有這麼一個人,牽動了多少個羅琦琦的內心,佔據了她心中的位置。那種感覺十分微妙,一時如吃了蜜一般甜膩,一時又如同下傾盆大雨般灰暗。有多少時候,因為張俊的冷漠無情和不理不睬而不開心,嘴巴説着“我不會再去關注他了!”“我討厭死他了!”,可走到他班級的外道上卻禁不住往裏面掃視一番,尋找心中的張俊。又有多少時候,因為他的一句輕微的關心,自己的心飛快地砰砰地跳動着,彷彿要跳了出來。

除了張俊,身邊也有個以小波的身份存在吧。如果説張俊是琦琦心中的白馬王子,那黑馬王子就非小波莫屬了。他是琦琦可以袒露心扉之處,他不是琦琦的男朋友,是琦琦的哥哥,是琦琦的良師益友。他會因琦琦所煩惱的事情而煩惱,也會因琦琦所開心的事情而開心,他潛移默化地影響着琦琦的成長,可到最後兩人卻分道揚鑣。這也是多少個人所有的相似經歷。明明有那麼一個人,曾經與你的關係很好,可卻不知因什麼事情就漸漸地淡他而去,留下的只有曾經的記憶。

讀了桐華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我尋回了童年的記憶。記憶與它總有那麼些相似,但不同的是記憶將存在於我腦海裏,它也將存在於每個人有相似經歷的心裏。

那些人那些事讀後感篇5

?明朝那些事兒》是當年明月的著作,全書以明朝為時間軸講述了在此期間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該書不同於其他講述歷史的書籍那樣枯燥無味,而是趣味增多,言語生動,讓人耳目一新。在當年明月的筆下,關於明朝的歷史事件變得十分有趣,讓人愛不釋手。當年明月能將枯燥無味的歷史故事講得生動形象或許是因為他注意到了以往歷史書籍為何不受大眾歡迎的原因,再結合當代人閲讀的口味,將歷史幽默化,從而誕生這九冊《明朝那些事兒》。

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説:“《明朝那些事兒》寫得好,寫得比較輕鬆,我們過去寫的人都拘着,生怕哪塊做的不合適。”該書能將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講的清楚明白,言語嚴謹,作者一步一步地向讀者們展現當時明朝這個大舞台上發生的事件,不急不緩。當我在閲讀的時候,我覺得自己似乎身處那個年代,觀看着這一幕幕,心中的感歎之情油然而生。

第一冊書主要圍繞朱元璋由一個貧農通過不斷努力,克服種種困難,依靠自己的軍事才賦開闢明朝成為皇帝。在這一冊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馬皇后(朱元璋的結髮之妻),馬皇后是郭子興的義女,在朱元璋投奔郭子興,併為其出謀劃策獲取郭子興的信任後,郭子興便把馬皇后許給了朱元璋。平凡的馬皇后也可以説是朱元璋成功的因素之一。她伴隨着朱元璋,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但未曾因這漂浮不定、生死未卜的生活而拋棄朱元璋,她堅忍、不畏艱難,與朱元璋共患難,她樸實的品質使她獲得了“明朝第一賢后”的稱號,在後來朱元璋開闢明朝擔心自己的權利喪失,對大臣們進行屠殺時,也是馬皇后的勸説,大臣們才得以留命。馬皇后仁慈的品德以及敢於指出皇帝的錯誤的大膽讓我印象深刻,馬皇后也在這明代的歷史上留下了絢麗的景色。

第二冊書主要圍繞朱棣奪取皇位來展開。在閲讀的時候,我深深地體會到當皇帝不易,想當皇帝也不易,要學會冷血自己才能在皇位上呆的久一點。曾想為何有人哪怕眾叛親離,腳下踩着無數具屍體也要登上皇位,或許是因為權利,那種至高無上,被萬人敬仰的feel吧。在這一冊書中我最敬佩的人物是主角朱棣,在建文帝的無情削掉藩王們的職位或是無端加罪的情況下,他為了保命而裝瘋(也是夠拼的了);在建文帝的屬下拿一紙逮捕令,士兵包圍屋子時,他仍能冷靜思考對策,為了造**他也是絞盡腦汁想借口。或許正是那句“不登極樂,即入地獄,不枉此生”在激勵他,或許是壯志難酬,卻不得而終,總之他是反了,也為此付出了許多代價,最終還是登上了自己心心念唸的皇位,開啟明代的新篇章。在這個新篇章裏,留下重重一筆的或許便是鄭和先生了。鄭和下西洋,多麼熟悉的故事,因為在這個盛世之下,所以才能有此行。

第三冊書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角色是于謙,在面對馬背上出生的蒙古兵,他不同於常人選擇退縮,而是選擇了迎戰,這個温文爾雅的人在國難面前變得強悍。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多不如意,青雲直上或是鬱不得志,他都不曾因此消沉。而如今他無所畏懼,為了國他拼了。他的愛國精神感動了我,他的堅忍不屈打動了我。書中有一句話“無論在多麼絕望的情況下,也不要放棄希望,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夠創造奇蹟。”也是激勵了我,在自己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何嘗不是如此?于謙先生帶着大明帝國轉危為安是他的不放棄希望,那麼反觀我自己又是否在處於絕境時放棄過希望?這次的期末考試或許便是我的絕境,在成績出來時我的確質疑着自己的能力或是智商為零,回家後的幾天裏都在思考這人生的意義,反覆地罵自己無用,甚至就想這樣墮落,直到我看到于謙先生的堅持,在國難面前的堅持,我才明白自己的那些哀怨微不足道。通往成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唯有起伏的路途才是最美的。

這一叢書的每一個歷史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也都給我了不少啟示。歷史的長河中有着許許多多人物,或大或小,但他們都起着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便是推動歷史的車輪往前行駛。

讀完這本書後我也發現其實歷史並不枯燥,只要我們有豐富的想象力,想要“目睹”當時所發生的事件也很簡單。

那些人那些事讀後感篇6

讀了明朝那些事1~120頁,我懂了許多事,也知道了很多道理。朱元璋為什麼能從乞丐變成皇帝?陳友諒為什麼會失敗?兩種對待士兵的方法,兩種不同的性格決定了兩種不同的命運。

陳友諒心狠手辣,只要是他認為對他有一點威脅的人,統統斬掉。陳友諒從參加了起義,腦海裏就沒有了“信義”這兩個字。為了走到最後,他殺了很多人。

倪文俊賞識他,提拔了他,對陳友諒有知遇之恩,陳友諒殺了他;

趙普勝是個老實人,對陳友諒很尊重,把陳友諒看作兄弟看待,陳友諒殺了他;

徐壽輝把權力讓給了陳友諒,徐壽輝只想活下去,陳友諒殺了他。

陳友諒認為,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心黑手狠才能獲取勝利,在你弱小的時候沒有人會可憐你。陳友諒為了權勢和地位,不稀罕什麼名聲。手中的權利和武力才是最重要的。陳友諒背叛了很多人,他們不信任陳友諒,隨時可能背叛陳友諒,但陳友諒認為擁有最強的力量,就能控制一切!

可朱元璋不那麼認為,朱元璋的時候行為都和陳友諒相反。朱元璋對所有的士兵都很好,(除了貪污的)所以士兵們沒有一個人背叛他。

當朱元璋和陳友諒打仗時,兩個人都成了賭徒,籌碼是無數人的生命,賭來的,是無盡的土地,無盡的金錢。

成王!

敗寇!

在這場戰爭中,沒有正義與邪惡的區分。勝利的人擁有一切,失敗的熱失去一切;這場戰爭沒有規則,沒有裁判,這些在勝負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對決戰的雙方的來言,勝利就是神!

我看到這,覺得陳友諒有點愚蠢,你不斷的欺壓,只會讓人討厭,反抗。終於有一天,你的士兵們會像野獸一樣羣起反抗!你壓住的,只是士兵們一時的恐懼,害怕。但久而久之士兵們就不會害怕了,反而會羣起而攻。你難道不怕嗎?哎,果然是性格和行為方式決定成敗。

那些人那些事讀後感篇7

在豐富多彩的寒假生活裏,我品嚐了許許多多的好書,其中,最讓我流連忘返的當然是《明朝那些事兒》》

能寫出那麼精彩絕倫的書的作者非當年明月莫屬了。出版社是全國兒童喜愛的明天出版社出版的,此書一共有七冊,每一冊都讓人愛不釋手。第一冊是講的是朱元璋起義,反抗元朝,最終成為了皇帝。後面幾冊都有非常精彩的權謀之術,殘忍的戰爭,大臣與皇帝之間的爾虞我詐。這本書語言是用老百姓所説的普通話來描述的,非常的簡潔明瞭,讓人一看就懂,讓我知道了歷史並不是那麼的枯燥無味,而是趣味生動,彷彿自己就是一個角色。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也許你知道闖王高迎祥、闖將李自成、八大王張獻忠,但你知道“薛仁貴”、“曹操”和“劉備”也到明末來了麼?這絕對不是穿越小説裏的場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義軍隊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塊雲”,甚至“三隻手”這樣的名字嗎?這本書讓我有了一個目標:做事要像朱元璋一樣雷厲風行,朱棣一樣果斷,朱高熾一樣善良,朱瞻基一樣聽從下言。

這本書十分精彩,希望大家多多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