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巴金的書《家》讀後感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5.17K

寫讀後感是一種反思,通過它我們可以反思自己的成長和變化,寫讀後感的過程可以提高我們的情感表達能力,讓我們更好地表達內心的感受和情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巴金的書《家》讀後感6篇,供大家參考。

巴金的書《家》讀後感6篇

巴金的書《家》讀後感篇1

寒假在家,閒來無事,靠着巴金先生的《家》,度過了這個漫長的冬天。回味至此,甚是有些感觸。

昨夜風雪瀰漫,如客忽至。總算是有了點冬天的模樣。

雪花零星,又像什麼呢,紛紛揚揚地。陰冷的天氣莫名地好心情。如果是幾年前,或許尚有心情為自己沏一壺茶,算一算積年的過往。可如今,也只是一杯開水,呆怔幾秒罷了。你們,早已不需我的牽掛與惦念。

想起《平生歡》最後的句子: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無端念起那些執筆為你寫信的日子,無論和如何現在也靜不下一絲一毫的心緒去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描摹那些平凡到極致的瑣事,並企圖還原了。但,終歸有過那樣的經歷,也不枉,這些年。

是個太沒耐心又冷淡的人吧,一如你所言,果真是“十分冷淡存知己”。連鼓勵的話説多了也覺矯情。畢竟許多事只能自己經歷自己走出去,但那時的自己卻也是盼望着轟轟烈烈的救贖,卻終不知到底在企盼些什麼。如同我知道你需要,卻不知你需要些什麼,很是糾結,安慰也變得有氣無力。

如同我想念你們你們卻也不會出現,索性連思念也省去。是這樣倦怠。當年那些費心費力收集的許多聱牙詰鉏的詞語也通通消散在空氣中。只剩下最平實的訴説。

多希望你們還在,多慶幸你們不在了;多想要把你們忘記,多害怕有一天會再也記不起。我出現的季節不對,一開始便走了相反的。但許多當時刻意的喜好經年累月,卻蜕變成了習慣。就像在身體裏播種了一粒種子,經年累月,藤蔓與血肉緊緊纏繞,難捨難分,變得看不清彼此。

我有一碗酒,可以慰風塵。終歸是要啟程的吧。就這樣好了,把你們裝進密封的小翁,再經年累月,或許就有了幾分香醇的味道。待到客至,聊以,慰風塵。

家人,無論何時最掛念的那個家

寫到這裏,不禁想到這樣一段話:“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現在細細想來,心中難免傷痛,我們總是走的太快,以至於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忘記了父母正在老去。年幼的時候父母總是想將我們推出去,讓我們去見識外面的世界,去學會獨立,學會自強。現在我們長大了,父母有心讓我們留下陪伴他們,卻發現已經追不上了。只從我們的背影中讀出了,我不必追。

其實,在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們去看長輩的背影,而是多數的時間裏我們承受着愛我們的人寵溺的目光,時刻追隨着我們。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就承受到了,來自他們眼神中的不捨,擔憂,種種難言之隱。我們卻不曾回頭多看一眼

在我的印象裏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以前回老家,每次離開錢前,自己在門前低頭穿鞋,偶爾談起頭,總看見姥姥穿着圍裙用衣角不停的擦拭眼睛。那時候自己還小很不以為然,又不是再也不見,為何搞得如此傷感。但是現在想來,當時還是太小,真的難以理解老人心中的情緒,假如真的有一天這簡單的分別成為了最後一次。不管我如何離開,都不再會有一人在門口因你留戀,為你掛牽,為你等待,待你消失在街角,默默拭去眼角的淚水。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又有誰會一直目送着你的離開。我們的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後我們會目送着我們的孩子蹦跳着離開。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着。

我們這些做小一輩的要明白,在長輩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着我們的背影,漸行漸遠消失在他們的視線裏。

雖然我們不聽的長大,知道有些事情總要一個人去面對,但也不要忘了,不時的回頭,給背後目送你的親人一份安慰。告訴他們,我還好,勿念!這種眼神的轉述勝過留給他們一個孤單的背影。

無論何時,家都是我們最堅實的後盾。巴金先生筆下那個黑暗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應該行動起來了,抽出時間多陪陪家人。

巴金的書《家》讀後感篇2

“命運”這個詞,我們可以輕鬆用筆在幾秒鐘之內寫完,而真正的意義,卻要用一生去詮釋。我固然相信“人定勝天”這個説法,但是很多時候,人力在命運面前是顯得那麼微不足道,甚至於每一次的掙扎卻是推向更深的深淵的魔手。

他們,是家的一部分;他們,進行着愛與恨、情與理的衝突;他們,或壓抑,或掙扎,或抗爭;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奏着生命之歌。

?家》給我們塑造了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有敢於向死向封建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温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接受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最讓我同情的不是投湖自盡的鳴鳳,也不是守寡病死的梅芬,而是處於“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的覺新。他愛着一個人,卻同另一個人結婚生子;而後陪着與自己相守的人,又放不下愛着那個人。從始至終,除了最初他和梅芬的那些相處,我看不到他真實的靈魂。不是不想逃,不是不想任性,不是不想掙扎,只是身份將他壓在了無形的五指山下,所以,他不能。覺慧口口聲聲稱他的哥哥為“無反抗主義者”,卻不知大哥註定是十字路口上最艱難的徘徊者,時代的犧牲者,他上承高老太爺的威嚴,下啟羨慕着覺慧的勇敢與追求。如果他處在覺民覺慧的位置,他斷不會再這樣壓抑着自己。他很清楚地明白若自己放下了這些擔子,這個腐爛、潰敗的封建大家庭只有走向滅亡的道路了,這對一個骨子裏還很傳統,捨棄不了“大家”的男人是無法容忍的。於是他選擇放棄自己的幸福,埋葬自己的感情去成全這個家庭。我們沒有權利去批判他的選擇是對是錯,只能説這個看似可以選擇的題目,其實只有一個選項。最終,他只能將自己的願景寄託於覺慧,希望他享受不到的可以由自己的弟弟去領略,這不是他的放棄,恰是他的希望,讓別人替自己幸福也是一種無奈的幸福。

這是一個默默承受,不懂反抗的人,那麼反抗的人有什麼結果呢?

作為高府丫鬟的鳴鳳用死亡控訴了這個吃人的封建的社會。最初,她以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愛着高高在上的覺慧,她不求相守,只願可以一直遠遠望着,不奢求,不指望能進一步靠近,出乎意料的是覺慧竟也愛着她。看似毫不費力就可以滿足的願望,鳴鳳卻不能,因為她只是一個丫鬟,丫鬟沒有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的權利,從被主人買下的時候開始,她就沒有了主宰自己命運的權利。只是她太晚才看清。鳴鳳久久等着希望的火光,她單純的以為和覚慧的愛情可以改變她的命運,仍擺不脱命運的安排,她被要求嫁給一個老頭子,儘管她怎樣懇求,也逃不了,絕望中她只能選擇長眠地下。湖水成了她的最終歸宿,這是一個悲劇,也是美好的結局,沒有屈服,而是自已選擇歸宿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個年代來説。覺慧開始讓我認為他是愛着鳴鳳的,而後我越來越懷疑,那是愛嗎?有那種愛,即使愛的人死了,卻只有歎息,而沒有多少悲痛表現的嗎?我本以為在鳴鳳死後,覺慧會哭天搶地,甚至於撕心裂肺的“殉情”,哪知他會那麼淡定,然後漸漸淡忘,又去追逐自由。其實這只是一種小青年的反抗心理吧,不想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追求一種新鮮的感情,並非什麼愛。只可憐了鳴鳳,死心塌地換來一場空。悲哉!

小説中一個又一個的人物,向我們控訴着封建禮教對人生活的殘骸,想説不能説,想愛不能愛,有的是無止境的約束和看不到光明的未來,不掙扎不甘心,掙扎了又是徒勞,怎樣都是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就一個字可以形容——難。

巴金的書《家》讀後感篇3

?家》以巴金嫻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有血有肉、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巴金老爺爺透過對一個大家庭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家只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通過家來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黑暗、違心和奉承,通過三兄弟間性格的不同和對未來社會的不同看法進行了層層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讓人眼前一亮。

三兄弟中老大覺新的性格用現在的話來説就是懦弱到極點的那種人,在以前就稱他為“無抵抗主義”,是舊社會、舊體制的積極的擁護者;老二覺民則是站在老三覺慧那邊,但他並不像覺慧那樣衝動,有着沉穩的性格,對於進步先進思想十分接受,但意志不堅定,在必要的時候也會積極主動的爭取幸福,從這點上來説我還是很欣賞他的;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一定會過去,舊制度一定會被捨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就像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註定着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

是的,在《家》中描述的這七十多個人物,各有各的鮮明特點,他們中大部分是舊社會、舊制度的擁護者,是當時社會的主流,但也有像覺民和覺慧這樣少部分的舊社會、舊制度的批判者,進步先進思想的`接受者。也就是有了這些人,才使“五四”後中國人民慢慢覺醒,開始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

那個黑暗的年代永遠地過去了,但《家》在批判那個時代的同時正昭示着青春的可愛,對啊!青春是多麼的可愛,我們正處於美好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裏洋溢着愛!

只要心中還有夢,就能忍住多少痛。無論什麼事情發生我們心中都要有夢。

只要心中還有愛,那就離快樂很近,離幸福不遠了!

巴金的書《家》讀後感篇4

家,可以讓你想到什麼?家,在人們的眼中,都是愛的代名詞,是避風的港灣,是永恆的棲息地,但無論如何形容,家就是一個能給你幸福温暖的處所,它就是愛。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説中,“家”卻是一個明爭暗鬥卻不見硝煙的戰場。

?家》主要講述了一箇舊社會封建禮教的大家庭中所發生的故事,展露出舊社會大家庭所犯下的種種可笑又可恨的惡行。

“家”是指高家,是當地的首富,全家上上下下共有幾十人(僕傭除外),都靠老太爺打下的江山吃飯,而在老太爺的“統治下,高家表面看似風平浪靜,但卻沒有發現這個曾經輝煌的名門望族在逐漸衰敗,當老太爺剛一離世,這個家族便全都亂了套。整日吵鬧聲不斷,各種狀況不斷,都是令人難以想象的。沒有人會相信,曾經外表那麼輝煌的金陵高家,內部竟是如此腐朽,不堪一擊。生活在公館裏的每個人現在都感到陌生,感到恐懼,他們想反抗,但他們不敢,也不能,他們憑藉自己薄弱的力量是無法將舊社會的牢籠給掙脱的。所以,現在,他們能做的,只能是唯唯諾諾地將每件事,每一天應付過去。但事實是殘酷的,如果這些嚮往自由,嚮往光明的人們不去反抗,那麼那些腐朽的舊勢力就會將他們吞噬,他們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見一個個年輕的,青春的生命葬送在這條通往光明的黑暗道路上……

雖然小説是虛構的,但我相信小説的素材一定是來源於生活,我相信作者是希望用《家》來激勵奮鬥中的人們的,激勵他們能夠勇敢地站出來,與封建的惡勢力做鬥爭!

巴金的書《家》讀後感篇5

一向以來都不喜歡描寫封建時代關於大宅子故事的書,覺得讀來味同嚼蠟。但是卻有例外,家吸引了我。巴金寫作《家》是不滿30歲,讀完這部作品,心理起伏不是很大,大概是類似的題材看到的比較多,談談幾點看法:這本書雖然如中國新文學史(關於巴金節錄)所寫的:若干章節讀來仍感到難以下嚥,敍述的部分。許多對話,太急於表達思想,而失去口語的活氣和韻味;發表《家》時,巴金還對文學矇昧無知:我寫小説從來沒有思考過創作方法、表現手法和技巧等等問題;文學是什麼?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終就不曾想知道……

?家》一書寫的是中國社會劇烈和巨大的變革一代青年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這裏,我只想談談最耀眼的覺慧。

我猜想,這個形象的出發點,是巴老在十版代序中“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

誠然,覺慧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有着新思想,他看到了社會的弊端,舊曆新年夜,他救濟討飯小孩,並思考“你以為你這樣做,你就可以把社會的面目改變嗎?你以為你這樣做,你就可以使那個小孩一生免掉凍餓嗎?……你,你這個偽善的人道主義者”最後矇住耳朵走進房裏,頹然道:‘吃醉了,吃醉了。’”

他反對舊禮教,與琴爭辯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玩龍燈,反對請巫師為高老太爺捉鬼而斥喝家人。

他也很幼稚,他在愛情上受到了挫折。

但他敢於反抗,並最終掙出了大家族的束縛,乘着沒有一刻停留的綠水走向新的生活。

無論是覺慧的心靈的蜕變歷程,還是在大家族陰影下有着令人惋惜結局的鳳鳴等人物對命運無聲的抗爭,透過巴老的筆,我們能看到兩個字:反抗。“是的,我要反抗這個命運。”“讓在我心上燃燒的火噴出來”

家的另一個特點是滿溢着純潔濃厚的青春氣息。這種單純而自然的氣息,如巴老所説:“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即便文章有着一個沉重的主題,字裏間仍表現了青年人所特有的活力、困惑和鬥志。“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會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載到什麼地方去!”“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書裏的人物,埋在不同類型社會中培育,不同色澤思想的澆灌、照射下生長。而有着一層温室護罩的我們,卻是脆弱的,有時甚至喪失了可怕的鬥志。

巴金的書《家》讀後感篇6

激情,熱情,是人追求自己對象的本質力量。巴金説:“我不是用文學技巧,只是用作者的精神世界打動讀者,鼓舞他前進。”巴金在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和經歷,使他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和薰陶,為他愛憎分明,感情豐富的性格特徵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隨着年齡的增長,巴金看清了大家庭內部的種種矛盾愈演愈烈。長輩的專橫,各種人的無恥和罪惡一幕幕的表演着。看到他所親近的一些青年,特別是女子,遭受禮教的凌遲和折磨,使他格外痛心。處於長房長孫地位,性格軟弱的大哥協助家族掌管家務,然而他卻常常屈服於長輩的壓力,忍受着非難和攻擊,由於祖父反對送子女進新學校,巴金失去了進中學的機會。只能在家中跟着表哥學英語。現實像沉重的石塊,壓制着渴望發展的巴金。他對自己所處的大家庭充滿了厭惡,乃至憎恨的情緒,他恨"上人"的虛偽與做作,恨封建家庭的專制與殘暴,恨耳聞目睹的壓迫,欺凌與不義,恨一切惡勢力和不合理的現象。因為它們摧殘着愛,阻礙着愛的實現。

也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巴金創作了《激流三部曲》的開篇——《家》。

巴金一再宣稱,是過去的生活“逼”他拿起筆來。巴金在談到他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成功時,説:“倘使我沒有在封建大家庭生活過十幾年,不曾身受過舊社會的種種痛苦,不曾目睹過人吃人的悲劇,倘使我對剝削人,壓迫人的制度並不深惡痛絕,對真誠,純潔的青年男女並未無熱愛,那麼我決不會寫《家》,《春》,《秋》那樣的書。”

巴金曾説:“我把我大哥作為小説的一個主人公,他是《家》裏面兩個真實人物中的一個。”“覺新是我的大哥,他是我一生愛得最多的人。”

時至今日,幾十年後,巴金仍深深懷念着他的大哥,認為“覺新不能見到今天的陽光,不能使得年輕的生命發出一點點光和熱,確是一件使我非常痛心的事。”“他三十多年的生活,那是一部多麼慘痛的歷史啊!(《家》附錄一《呈現給一個人》初版代序)”

可以説,巴金創作《家》,是因為目睹無數年輕可愛的生命橫遭摧殘,他的心因為愛憐而痛苦,“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是流着淚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