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最新關於建黨精神學習心得體會範文精編4000字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31W
歷史的腳步,在這裏駐足,文明社會,和諧相守,小康生活更上層樓。偉大建黨精神在中國共產黨人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不懈探索中生根發芽。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最新關於建黨精神學習心得體會範文精編4000字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最新關於建黨精神學習心得體會範文精編4000字

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這一開天闢地的歷史大事件孕育了偉大的建黨精神,是我國紅色文化之源。對建黨精神的提練和詮釋,有助於我們更好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傳統。筆者在此嘗試提出自己的思考。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賦予了中華文化以新的精神。紅色文化是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羣眾共同創造並藴含着豐富革命精神和厚重歷史內涵的先進文化。上海是馬克思主義傳播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國工人階級的發祥地,黨的一大、二大、四大都在上海召開,從1921年至1933年黨的中央機關近12年在上海指導中國革命運動,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雲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上海工作戰鬥,留下光輝的足跡。這些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藴涵着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凝聚着黨的優良傳統和革命智慧。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考察上海時強調:“上海是我們黨的誕生地,黨成立後黨中央機關長期駐紮上海。上海要把這些豐富的紅色資源作為主題教育的生動教材”。上海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產牀”絕非偶然,而是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選擇。中國共產黨孕育、發起、誕生、出征過程中凝結的建黨精神,是紅色文化的起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之源,也是我們新時代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再出發的精神家園。
 
  一、追求真理、忠誠信仰的奮鬥精神,是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的生命源泉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叫共產黨,就是因為從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中國共產黨誕生於中華民族最苦難、最危險之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近代無數仁人志士不懈奮鬥,從洋務運動的“自強、求富”到孫中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奮鬥綱領,資本主義、改良主義、自由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無政府主義等都未能改變國運之衰弱、民眾之苦難。中國需要科學的革命理論指導。中國先進分子苦苦求索,最終找到了馬克思主義。
 
  一場革命運動的發展,總是要以一場思想的運動為先導。鴉片戰爭後被迫開埠的上海得風氣之先,獨佔鰲頭的工業文明帶來海納百川、兼容幷蓄的文化胸懷,成為西方先進知識和思想在中國登陸及傳播的第一站。人才匯聚、文化發達、交通便捷、信息暢通等種種資源優勢,為紅色文化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中國最早出現馬克思名字,是1898年上海出版的《泰西民法志》。從1903年起,上海一些愛國報刊發表不少介紹社會主義的文章。陳獨秀1915年在上海創辦的《新青年》移師北大紅樓、特別是五四運動後,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1920年初,“五四運動的總司令”陳獨秀重返上海。在他周圍集聚了包括邵力子、李達、李漢俊、陳望道、俞秀鬆、沈玄廬、沈雁冰、施存統等在內的一批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宣傳者。他們也是後來建黨的醖釀者、參與者或發起者。1919年至1920年,中國掀起一場赴法勤工儉學的熱潮,一批批滿懷救國救民理想的有志青年從上海黃浦江畔登船遠航。這其中有蔡和森、趙世炎、王若飛、陳延年、向警予、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李富春、李維漢、李立三、徐特立、蔡暢、許德珩等。他們中不少人成為中國共產黨乃至新中國的奠基人。毛澤東曾三次到上海為新民學會赴法勤工儉學人員送行。1920年5 月5 日至7 月初逗留上海期間,多次與陳獨秀探討馬克思主義和湖南改造等問題。他後來在陝北對美國記者斯諾説:“在我一生中可能是關鍵性的這個時期,陳獨秀表明自己信仰的那些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馬克思列寧主義成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理論武裝。在共產國際的幫助、推動下,1920年6月,中共發起組在上海老漁陽裏2號成立。同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勝利三週年之際,黨的第一份理論刊物《共產黨》在滬創刊,陳獨秀刊首《短言》宣稱:“我們只有用階級戰爭的手段,打倒一切資本階級”,“一切政權歸勞動者執掌”。《中國共產黨宣言》鮮明提出“按照共產主義者的理想創造一個新的社會”。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興業路開幕,宣告了黨的正式成立。一大通過黨的第一部綱領明確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把工人、農民和士兵組織起來,實行社會革命。推翻資產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黨的二大通過中國共產黨第一部黨章,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宣佈要“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鬥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剷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共產黨人為此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旗幟決定方向,道路決定命運。從上海的石庫門到井岡山的星星之火再到天安門的開國大典,在近百年的奮鬥歷程中,我們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指南,使自己在複雜環境中正確認識中國社會發展規律,認清自己的歷史使命,從而制定出正確的路線、綱領、方針和政策。在革命、建設、改革年代,先後產生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大理論成果。進入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引領新徵程的主心骨、定盤星、度量衡。用科學理論武裝全黨、堅守信仰的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充滿蓬勃生機和年輕活力的重要源泉。
 
  二、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擔當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永葆先進的活力之本
 
  現代政黨的先進性集中體現在能夠順應時代進步的潮流,以自己的所作所為,解決民族、國家乃至世界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推動社會和國家的進步。在辛亥革命之後全國各地“政黨羣興、黨爭隨起”的紛亂中,中國共產黨順應近代以來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要求應運而生。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擔當精神,體現在建黨的全過程中。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而上海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搖籃。1912年7月,列寧發表《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預言:“由於在中國將出現更多的上海,中國無產階級也將日益成長起來。”上海以地利優勢成為西方列強攫取中華利益的橋頭堡,成為近代中國最大的對外口岸和經濟中心,也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祥地。1920年,上海工人數有50多萬人,佔全國工人總數的四分之一,是我國工人階級人數最為集中的城市。“五四運動”中上海工人階級率先支持愛國學生運動,引領中國工人階級登上國家政治舞台。
 
  陳獨秀等人成立的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通過寫信、派員指導等方式,推動各地以及旅日、旅法華人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起到了發起組作用。8月出版陳望道翻譯的我國首箇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對制定黨的綱領有直接指導意義。中共發起組開創了一系列“第一”,如建立黨領導的第一個工會——上海機器工會,擔任機器工會主席的李中是第一位工人黨員;開辦第一所工人學校——勞工半日學校,領導第一次工人罷工——上海煙草公司工人罷工,創辦工人刊物《勞動者》、《上海夥友》等。為培育青年幹部力量,中共發起組指導成立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對各地青年團的成立同樣起到了發起組的作用。第一所為黨培養青年幹部的學校——外國語學社在新漁陽裏6號創辦。這些開天闢地的實踐為中共一大召開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組織基礎。
 
  中共一大開天闢地宣告全國統一的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中共四大第一次提出中國革命的領導權、第一次明確把支部作為黨的基層組織。黨的統一戰線思想——民主聯合戰線思想和構建民主共和國的藍圖都是在上海第一次提出。大革命時期在黨的領導下,上海工人舉行三次武裝起義,其中第三次武裝起義取得勝利,宣告成立的上海特別市臨時政府,是中國共產黨在大城市中創造的最早的民主政權形式。
 
  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擔當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馬列主義政黨,始終充滿朝氣和活力、不斷前行取得新勝利的紅色基因。黨在發展壯大的不同歷史時期,對建黨精神的紅色文化一以貫之維護和弘揚,開拓創新、永不懈怠,從而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
 
  三、無私無畏、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是中國共產黨贏得民心的根基所在
 
  《共產黨宣言》宣佈: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在創建時期就認識到,馬列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使羣眾認識自己的利益,並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鬥。1920年陳獨秀到上海後不久,就到碼頭工人中瞭解罷工情況,向工人們發表演説,高度評價工人階級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稱讚“社會上各項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俞秀鬆在星期評論社工作之餘,毅然脱下學生裝到鐵廠做工,決心走和工人相結合的道路。李啟漢到滬西小沙渡地區開辦工人半日學校,為解決生員問題,他將學校暫時改為上海工人遊藝會,吸引更多的工人,從而使滬西成為上海早期工運的重要孕育地。中共一大通過的第一個決議共6塊內容,其中勞工內容“工人組織”“工人學校”“工會組織的研究機構”佔到一半。黨成立後在上海建立公開領導工人運動的機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引導工人階級走向全國團結的道路。
 
  偉大夢想召喚偉大斗爭。中國共產黨吸引、凝聚、鍛造了一大批優秀的先進分子為黨的事業而奮鬥終身。他們聽黨話,跟黨走,以自己的忠貞信仰和無私奉獻精神,不屈不饒,艱苦奮鬥,前赴後繼,流血犧牲,成為中華民族理想人格的化身。1920年,陳雲從青浦練塘來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在投身黨領導下的工人運動中經歷血與火的考驗,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革命者。大革命失敗後嚴酷的環境迫害下,信仰動搖分子離黨叛黨而去。被迫離開商務印書館的陳雲深情地向工友告白:“我此去一不做官,二不要錢,三不妥協,只為了要跟反動派堅決鬥爭到底,求工人的解放。”在黨的高級幹部顧順章、向忠發、盧福坦等相繼叛變後,不滿28歲的陳雲在全總會議上提出:“他們的叛變是對於階級的動搖,這一點要使下邊知道,上面叛變我們也要幹,因為我們為的是階級。……我們是為階級犧牲的,要為階級利益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