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敬老院社會實踐個人心得體會範文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39W

對老人盡一份孝心,給社會添一分和諧,捧出我們的真誠之心,拿出我們的實際行動,讓老人感受到我們的關愛,你還在為寫敬老院的實踐心得體會惆悵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敬老院社會實踐個人心得體會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敬老院社會實踐個人心得體會範文三篇

敬老院社會實踐個人心得體會1

為了給敬老院的老人們送去關懷和温暖,讓他們感受到人間温情並領略當代大學生服務社會的風采,我們小組做了很長時間的前期準備工作。從一次又一次的討論會到多次往返聯繫灞橋區“星光之家”敬老院負責人,我們付出了很多,也收穫了很多。我們制定了完善的活動計劃,明確了項目內容,細化了項目分工。委派小組成員聯絡院方負責人並多次實地踩點,熟悉路線和環境,協商活動細節,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為後續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活動策劃書得到學院團委的批准後,我們立馬組織相關人員採購禮物,通知所有志願者準時出發,各項工作都安排得有條不紊。11月7日上午7時整,本小組全體青年志願者準時在點石成金廣場集合。大家打出西安思源學院文管學院的旗幟,浩浩蕩蕩的向灞橋區“星光之家”敬老院進發。

到了“星光之家”後,我們為志願者和老人們安排了一個小型見面會,並請學院負責人致宣誓詞。敬老院負責人向我們簡略介紹了敬老院的各項情況並對我們的到來表示歡迎。我們按照事先與院方共同擬定的活動方案,明確各位志願者的分工,讓他們發揮各自的專長展開勞動。並由專人負責懸掛本次活動主題“關愛夕陽紅,走進敬老院”的宣傳橫幅。

一部分細心且精通西安方言的志願者被安排與老人們聊天。他們沒有寒冷的天氣埋怨過一句,取而代之的是滿腔的熱情。這次看似普通的活動其中實際上藴含了巨大的人性價值,它是一種美德,更是老人與大學生之間心與心的交流與溝通。在“星光之家”裏,各個上了年齡的老爺爺、老奶奶們,在他們年輕的時候也像如今的我們一樣,滿腔熱誠,擁有報效祖國,服務國家社會人民的遠大志向,並在他們青春依在的時候,為建設祖國,建設家園奉獻出自己寶貴的青春,拋灑自己滿腔的熱血,流盡自己辛勞的汗水。每個為祖國、為社會、為人民作出過貢獻的人們都值得我們尊重,我們應該好好尊敬他們,給他們以關懷、愛護,讓他們深刻體會到曾經為建設祖國而作出的努力沒有白費。其實老人啊,不是需要多麼豐富的物質、多麼舒服的享受,他們想要的是能夠受到別人的尊敬,能夠有人與他們交流,沒有那種人到老年就有的那種日落西山的寂寞、失落感,所以多與他們聊聊天,反而是給予他們最大的關懷。

雖然他們面對坎坷的人生總是一笑而過,但從他們的言語中,我真正體會到了他們的艱辛,一路走來有着太多的悲歡離合,有着太多的辛酸,是啊,他們已經很累了,他們需要休息,但更多的是關愛,是大家的愛。有幾個女生還主動幫老人修剪指甲。一部分力氣大、活躍好動、勞動熱情極度高漲的志願者被安排搬運雜物,打掃衞生,修理樹枝,擦窗户,他們忙的不亦樂乎。大家都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星光之家”的生活和活動中去了。

敬老院社會實踐個人心得體會2

20xx年x月x日,早晨x點,我們踏上了敬老院社會實踐的路途。一路上,同學們一遍又一遍的練習着自己為老人們準備的小節目,一個多小時的忙碌之後,我們便來到了這所名為“夕陽紅”的敬老院。一進去,我們被眼前的環境所震驚了,可以説,這裏就像是一個“世外桃源”,藍天白雲,依山傍水。在破爛的圍牆內外,喧囂與寂寞對比如此鮮明,讓我不禁感歎,再怎樣繁華的地方,依然還有角落裏沉睡着孤寂與無奈。

走下車,熱心的院長阿姨接待了我們,把我們帶進會客室,為我們準備了一大箱礦泉水。她一邊忙活還一邊給我們講解敬老院的概況:夕陽紅敬老院是吉林市規模最大,環境最好並且建設較早的一所養老院。建地面積有2000多平方米,院內有老人110多人。

其中年齡最大的老人已有101歲的高齡,最年輕的僅僅只有20多歲。院內有7棟房,為了照顧一些特殊的老人,還專門設有小食堂,可以單獨給老人做他們自己想吃的飯。聽阿姨説,這裏的老人平時生活很豐富,説着便用手指着窗外的一條湖,“很多老人非常喜歡釣魚,這個湖便給他們提供了這個優越的條件。”順着湖邊,我們看到了一個涼亭,裏面甚是熱鬧,老人們正在棋盤上格鬥着,旁邊看的人更是着急的為勇士們出謀劃策。涼亭對面是一個門球場,院內有不少老人喜歡這項運動。阿姨説平時一些老太太們也不閒着,總聚在一起打麻將或者打花牌等等,生活也很豐富有趣。

在給我們介紹完敬老院的概況之後,阿姨還給我們介紹了少數民族一直以來流傳的敬老傳統,讓人敬慕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聽完阿姨的介紹,我們便自行在院內參觀。起初在有些老人面前大家還顯得很拘謹,但個別活躍性格開朗外向的學生十分熱情的帶動了大家。有些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或者聽力有些障礙,同學們也耐着心和他們聊天,聽老人講自己的過去,也與老人分享自己的校園生活。平時嬌生慣養的我們,走出校園來到社會,走進老人。把老人當作朋友一樣聊天,聽老人們的事蹟是如此的着迷,見到老人的笑臉大家就笑的很開心。感覺像一家人似的其樂融融。通過跟老人家的聊天,使我們明白的很多,明白到他們過去的經歷,明白他們的辛勞,明白他們對他們兒女的記盼,更明白他們對我們的希望……

其中有一位老人對我印象深刻,他一直坐在院內的那棵梧桐樹下,望着遠方,我們親切的過去和老人聊起天來。這個老爺爺已經81歲了,因為兒女工作都很忙,所以不得已來了養老院生活。他最近每天都坐在這棵樹下等着他的兒女來看望他…説着,老爺爺的眼眶便已濕潤。我們説,“爺爺,沒關係,我們都是你的兒女啊!”爺爺露出一臉欣慰的笑容。

不久到了吃飯的時間,在老人們開飯之前,我們向老人送上了我們從學校帶來的禮物並表演了大家準備已久的小節目。我們的歌聲並不動聽,但我們想要老人們開心的情意卻是真真切切的。老人們顯然是被我們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一個勁的拍着手附和着我們的歌聲,有的奶奶爺爺還高興的和我們一起唱了起來,唉!人老心不老,或許在孩子們當中,他們的嘴角才會上浮。

這次實踐給了我很多啟發,作為當今社會的一名大學生,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關心這些弱勢羣體,去關心這些需要臨終關懷的老人,因為他們曾用辛勤的勞動為我們創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他們理應得到這種愛,我們要通過實際行動,傳遞愛的接力棒,給老人們帶去物質支持和精神關懷,引起社會各界對老年人羣體更多的關注。

敬老院社會實踐個人心得體會3

20xx年xx月xx日,早晨x點,我們踏上了敬老院社會實踐的路途。一路上,同學們一遍又一遍的練習着自己為老人們準備的小節目,一個多小時的忙碌之後,我們便來到了這所名為“夕陽紅”的敬老院。一進去,我們被眼前的環境所震驚了,可以説,這裏就像是一個“世外桃源”,藍天白雲,依山傍水。在破爛的圍牆內外,喧囂與寂寞對比如此鮮明,讓我不禁感歎,再怎樣繁華的地方,依然還有角落裏沉睡着孤寂與無奈。

走下車,熱心的院長阿姨接待了我們,把我們帶進會客室,為我們準備了一大箱礦泉水。她一邊忙活還一邊給我們講解敬老院的概況:夕陽紅敬老院是吉林市規模最大,環境最好並且建設較早的一所養老院。建地面積有2000多平方米,院內有老人110多人。

其中年齡最大的老人已有101歲的高齡,最年輕的僅僅只有20多歲。院內有7棟房,為了照顧一些特殊的老人,還專門設有小食堂,可以單獨給老人做他們自己想吃的飯。聽阿姨説,這裏的老人平時生活很豐富,説着便用手指着窗外的一條湖,“很多老人非常喜歡釣魚,這個湖便給他們提供了這個優越的條件。”順着湖邊,我們看到了一個涼亭,裏面甚是熱鬧,老人們正在棋盤上格鬥着,旁邊看的人更是着急的為勇士們出謀劃策。涼亭對面是一個門球場,院內有不少老人喜歡這項運動。阿姨説平時一些老太太們也不閒着,總聚在一起打麻將或者打花牌等等,生活也很豐富有趣。

在給我們介紹完敬老院的概況之後,阿姨還給我們介紹了少數民族一直以來流傳的敬老傳統,讓人敬慕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聽完阿姨的介紹,我們便自行在院內參觀。起初在有些老人面前大家還顯得很拘謹,但個別活躍性格開朗外向的學生十分熱情的帶動了大家。有些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或者聽力有些障礙,同學們也耐着心和他們聊天,聽老人講自己的過去,也與老人分享自己的校園生活。平時嬌生慣養的我們,走出校園來到社會,走進老人。把老人當作朋友一樣聊天,聽老人們的事蹟是如此的着迷,見到老人的笑臉大家就笑的很開心。感覺像一家人似的其樂融融。通過跟老人家的聊天,使我們明白的很多,明白到他們過去的經歷,明白他們的辛勞,明白他們對他們兒女的記盼,更明白他們對我們的希望……

其中有一位老人對我印象深刻,他一直坐在院內的那棵梧桐樹下,望着遠方,我們親切的過去和老人聊起天來。這個老爺爺已經81歲了,因為兒女工作都很忙,所以不得已來了養老院生活。他最近每天都坐在這棵樹下等着他的兒女來看望他…説着,老爺爺的眼眶便已濕潤。我們説,“爺爺,沒關係,我們都是你的兒女啊!”爺爺露出一臉欣慰的笑容。

不久到了吃飯的時間,在老人們開飯之前,我們向老人送上了我們從學校帶來的禮物並表演了大家準備已久的小節目。我們的歌聲並不動聽,但我們想要老人們開心的情意卻是真真切切的。老人們顯然是被我們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一個勁的拍着手附和着我們的歌聲,有的奶奶爺爺還高興的和我們一起唱了起來,唉!人老心不老,或許在孩子們當中,他們的嘴角才會上浮。

這次實踐給了我很多啟發,作為當今社會的一名大學生,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關心這些弱勢羣體,去關心這些需要臨終關懷的老人,因為他們曾用辛勤的勞動為我們創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他們理應得到這種愛,我們要通過實際行動,傳遞愛的接力棒,給老人們帶去物質支持和精神關懷,引起社會各界對老年人羣體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