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阿Q正傳》讀後感700字左右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94W

讀後感寫的好,那麼相信你的寫作水平也會隨之提高不少。那麼讀後感都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阿Q正傳》讀後感700字左右,供大家參考。

《阿Q正傳》讀後感700字左右

《阿Q正傳》讀後感700字左右

阿Q是辛亥革命前後落後農民的典型。他深受剝削壓迫,卻極為糊塗落後,其性格呈現出十分複雜的狀態。不過在諸多因素中,有一個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徵——“精神勝利法”。阿Q不正視現實,不思做真正的反抗,而用“精神勝利法”,自欺—知道臨死前,在死刑判決書上畫圈,他也“立志”要比別人畫的圓,結果畫成了瓜子模樣,他還自我安慰:孫子才畫得很圓呢!

我想,正是這種“精神勝利法”,使阿Q一輩子被剝削被壓迫被欺凌,卻始終處於一種麻痺狀態,直至被無辜殺害。

而魯迅塑造阿Q的目的,也是為了“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阿Q是那個“吃人”時代的特定社會的產兒,有其鮮明的個性,因而是具有巨大概括力的成功的典型。阿Q即使在現代社會,也帶有很大的普遍性,其“精神勝利法”是社會的通病,並非落後人士所特有。

當與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時,用並不存在的過去來誇耀於己,僅為獲得心靈上的一絲慰藉。他遭別人毆打,無力還手,懊喪過後,心想:我總算被x打了,他太強了。於是心滿意足起來,似乎轉敗為勝。向別人表白未果,於是“吃不到葡萄説葡萄酸”想着自己的優點去與對方的缺點比較,然後妄自尊大,接着又歡天喜地的進行另一次戀愛。

這些社會上“精神勝利法”的現實確實是橫亙在我們面前的嚴峻挑戰,只有找準這一現實問題的“題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鑰匙,一方面,現代社會的競爭壓力,使得如此“悲劇”不斷上演;另一方面,人們自身的不思進取使得他們一味的追求精神上的安慰而毫無實際行動。

“精神勝利法”的存在,也提醒我們,如果這成為一種常態,那麼社會進步將不復存在。因此以實際行動衝破精神防線的建設迫在眉睫,決不能讓社會成為精神中的廉價物,行動中的奢侈品。

“精神勝利法”也許有其可取之處,但弊大於利。因此,要不斷探究幾千年來其演化軌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精神勝利法”真正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創造出與時代夢想交相輝映的燦爛成果!

《阿Q正傳》讀後感700字左右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説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於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後的僱農。作為一個落後的流浪的僱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説的,阿Q有着“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説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僱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説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應該説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一個難於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象,應該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上去找答案。

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評!《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説:“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阿Q正傳》讀後感700字左右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説,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上最傑出的小説,所謂“曠代文章數阿Q”。小説集中塑造了一個充滿精神勝利的阿Q形象,這一形象不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後農民的共同特徵,而且概括了當時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

無論從藝術概括的深度和廣度來説,阿Q這一形象都是高居於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當高明的,其精當的環境描繪,精彩的對話描寫,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現,冷峻峭拔、含蓄精練又飽含諷刺的語言都讓人讚歎。可以説,《阿Q正傳》已經成為後人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峯,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學習的一個典範。

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陽也難免有黑子一樣,《阿Q正傳》也不是白璧無暇,在它第九章《大團圓》的最後寫阿Q臨刑前看到眾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繪,在藝術上就存在明顯的硬傷。

當阿Q看到那些等着為殺人喝彩的人們,作者這樣寫到:“這剎那中,他的思想又彷彿旋風似的在腦裏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腳下遇見一隻餓狼,永是不近不遠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時嚇得幾乎要死,幸而手裏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這壯了膽,支持到未莊。可是永遠記得那狼眼睛,又兇又怯,閃閃的像兩顆鬼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而這會他又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並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遠是不遠不近的跟他走。這些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在那裏咬他的靈魂。”

《阿Q正傳》就像是一個凹透鏡,當時的人們就像是一束光,這束光穿過凹透鏡集聚成了明亮的一點,這一點就是阿Q,他的身上匯聚了所有當時的中國人的東西……這本書深刻的記錄了當時人民不可要的想法,他那自欺欺人不肯面隊現實的性格,反映可當時中國人們的軟弱。

這種性格特徵不僅是阿Q,而且是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們的精神狀態。阿Q給了我不可以自欺欺人的例子,他激起了我應該面對現實,更不為自己所面對的困難克服。

Tags:讀後感 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