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外三科心得體會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3W

所謂心得體會的寫作就是將自己感悟記錄下來的文體,為了讓自己有動力,更加努力的向前走,寫心得體會是個不錯的選擇,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外三科心得體會5篇,供大家參考。

外三科心得體會5篇

外三科心得體會篇1

8月22日,為期兩天的國小三至六年級的《道德與法治》培訓開始了,領導在培訓開始前對國小《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進行解讀,提醒大家認真學習,通過本次培訓對教材有進一步的理解,並把所學運用到自己以後的日常教學中,真正做到道德與法治從娃娃抓起,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顆釦子。

?道德與法治》課程主要依據是《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綱》,在國小階段着重普及憲法常識,養成守法意識和行為習慣,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邊的法,培育學生的國家觀念、規劃意識、誠信理念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通過本次培訓,我對於《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用意和整體規劃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國小階段,我們需要摒棄那種認為法治教育就是講法條、講案例的觀念,把傳播法的理念、精神、價值貫穿於學生日常的生活當中。我通過培訓總結了該學科教學的三大性質: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

1、生活性

珍視學生的生活為寶貴的課程資源。課程學習本身是學生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真實體驗生活、主動參與生活、創造生活的過程。

本課程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為出發點;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為課程的基本追求。

2、活動性

超越單一的書本知識的傳遞和接受,以活動為教和學的基本形式。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學生直接參與的各種主題活動、遊戲或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來實現。

學習是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課程設計與實施注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3、開放性

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以及學生的其他生活空間;教學時間在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靈活而彈性地延展。

內容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有彈性地吸納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教學空間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課堂向學校、家庭和社區擴展。

一個人的成長就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對於國小生來説,行為合乎規範,要比記住許多該方面的知識、名詞、條例法規更為重要,這門課程不是要讓學生説出來,而是要他們通過自身體驗、探索、討論和總結後做出來。努力上好每一節課,真正從國小階段抓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及法治的教育,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健全的人格體系和較高的公民道德素養,為他們以後在法治社會的生存打下堅實的基礎!

外三科心得體會篇2

為響應教育部關於國家統編三科教材的使用,我縣幾次召開三科統編教材使用工作的培訓會。“三科”指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統編教材是為了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央領導同志關於加強教材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據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教育部會同中宣部等部門組織編寫的。此次培訓,就三科統編教材的政治方向、價值導向、核心思想、主要內容等進行了講解,讓我收穫頗多。下面,我將自己的感悟和收穫做如下總結:

中國小教材與孩子們朝夕相伴,是中國小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資源。無論古今中外,教材都是辦教育的基本要素,無可替代。教材的質量直接影響着人才培養的質量,關係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長遠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是人類文明成果、民族優秀文化、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載體,是國家意志和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承載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是“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集中反映,在人才培養中發揮着十分關鍵的作用。因此充分認識加強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建設意義重大。

三科教材意識形態屬性強,是青少年學生汲取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的核心媒介,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課程。對於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至關重要。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以及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革命傳統等教育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作用。面對國際國內複雜的意識形態環境,從國家層面必須加強教材建設,特別是三科教材建設,幫助廣大青少年學生從小就打上中國底色,植入紅色基因,培育其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等核心素養。

道德與法治作為其中一門重要的學科,它強調德法兼修,注重法治教育。2014年10召開的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國小設立法治知識課程。新教材將義務教育階段原品德課調整為“道德與法治”,強調德法兼修。中國小教材編寫了法治教育專冊,集中講授憲法,強化系統性。其他冊次教材結合相關內容分散嵌入。其中,國小涉及30多部法律法規,國中涉及50多部法律法規。從小的法律意識強化,思想層層深入,貼近學生生活,讓他們真切的感受法律生活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做的任何事都應該以法律為底線,牢記法律知識,時刻警戒自己什麼能做,什麼該做,什麼又不能碰觸,讓法律為我們的生活保駕護航。同時,道德與法治教材還介紹了傳統節日、民歌民謠、傳統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輝煌科技成就等內容,講述革命領袖、英雄人物、革命事件、革命故事等具有代表性的內容。這些知識還能提學生升個人道德修養,增強民族榮譽感,加強愛國精神,以國為傲,以我為豪。作為教師,教書育人是我們的本職工作,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強化道德法律知識,加強學生個人修養,貫徹落實教育部精神,教會學生做一個知法,學法,懂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做一名出色的中學生,做一個有道德情操的自己,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外三科心得體會篇3

9月11日,雖然天空下着綿綿細雨,但是也阻擋不了工作室成員參加培訓學習的腳步。來自中原區教研室的教研員王老師為我們做了精彩的專題報告———《讓兒童生活更美好,讓兒童成長更精彩》。雖然只有短短的一上午時間,但是受益匪淺。

王老師以部編版三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例,從理解課程、解讀教材、研究教法三個方面為我們進行教材的解讀與分析。王老師在調研聽課中發現,教《道德與法治》的老師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普遍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德育課堂教學脱離了兒童的現實生活。課堂教學侷限於書本的世界內,迴避了紛雜的現實生活。很多老師基本靠説教進行道德教育,學生沒有良好的道德情感體驗,他們所經歷的書本世界無法與生活世界溝通起來,課堂教學也就無法真正觸及兒童的真實內心,未能真正從兒童的心靈深處產生觸動和影響,孩子理解不到、體驗不到、也用不到,這樣的道德學習也就成為一種無意義、無實效的學習。針對這些問題,王老師為我們分析了問題的根源:有國小思想品德教育脱離社會、家庭、學生生活的原因,也有學校生活與社會、家庭、學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説到底是學校思想品德教育與生活實際脱節、背離的原因。那設置這門課究竟是為了什麼?它承擔什麼樣的教育任務?我們可以從課程標準中找到答案,就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

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聽了王老師的報告,感覺責任重大,部編版《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強調:“迴歸兒童生活”是針對傳統德育“課堂為中心,書本為中心,教師為中心”的弊端提出來的。傳統德育不能滿足學生生動活潑發展的內在需求,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使品德課脱離了生活實際,只有讓品德教育迴歸兒童生活,才會有知行和諧統一的可能,才會使品德課成為學生喜歡的一門生活課程。我們教師必須能夠真正理解教材、駕馭教材,憑藉教材呈現的話題、範例引導學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結論。教師要合理地選擇和優化教學內容,理解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的構思能在課堂教學中生動地體現出來。這樣,教材才能用活用好。

課程標準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也做了明確的定位:“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教學中,我們要始終把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的核心素養貫徹德育的全過程,始終牢記“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能動搖。在本課程中,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合作者。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培養兒童的品德和習慣,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兒童探索的慾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

總之,作為道德與法治的教師,一定要樹立新的教材觀,認真鑽研教材,用好教材,把每一節課上好。

外三科心得體會篇4

9月11日上午我參加了焦作市名師工作室組織的《道德與法治》培訓活動。聽取了鄭州市中原區研究室教研員王老師的講座,收益匪淺。她從理解課程、解讀教材、和研究教法等三個方面進行講解。最後還觀看了他指導的獲國家級獎項的課,不僅有理論的指導,還有更直觀的課堂教學。讓我對新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有了一個更新的認識,從而讓我懂得了怎麼才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如何有效地去教,下面就談談幾點我的學習體會。

首先王老師先分析了德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德育課堂教學嚴重脱離兒童的現實生活。課堂教學侷限於書本的世界內,迴避了紛雜的現實生活,人為地造成了“純而又純”的教育,很多老師基本靠説教進行道德教育,學生沒有良好的道德情感體驗,他們所經歷的書本世界無法與生活世界溝通起來。反思我之前的課堂教學,也存在着這樣的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要和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不能脱離孩子們的生活。

專家又深入的分析了問題的根源所在。首先明確《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這個課程具有: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綜合性。課程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用“三條軸線”、“四個方面”組成課程的基本框架。其中,“健康的、安全地生活”是兒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礎。“愉快積極地生活”是兒童生活的主調。“負責人、有愛心地生活”是兒童應當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切記不能照本宣科,教師必須能夠真正的理解教材、駕馭教材,憑藉教材所呈現的話題、範例來學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結論。不能光看圖説話,要切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師要學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然後專家結合三年級的教材給我們詳細的解讀了新教材。三年級上冊教材的學習對象是剛剛升入中年級的學生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為主,思維直觀、具體、形象。三年級學生:抽象思維開始形成,逐漸向深刻發展。三年級教材既兼顧兒童特點,又注意教材具有的思維含量。每個單元的問題域體現了鮮明的價值導向:《道德與法治》是體現國家意志的課程,承載着重大的歷史使命,體現了鮮明的價值導向,具有其它學科課程所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

接着,老師就每一單元,每一課進行了簡要解析,讓我們對教材有了初步的瞭解。之後,她又給我們講解了用好國小《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整體教學建議。最後老師又讓我們觀看了一節優秀的課堂實錄,讓我們更直觀的看到了《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是什麼樣的?真是到學生中去,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在生活中去體驗,才能獲得最直接的感受。

通過培訓,我知道了教材只是媒介,我們要靈活運用教材。要根據自己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搞一些適合自己本班學生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薰陶。老師要引領學生開展活動。玩耍也是學習,在玩中學,不是貪玩。關鍵是會玩。老師要引導學生,在玩中有收穫,在玩的過程中受教育,懂生活規則,遵循遊戲規則。讓學生認識遵循規則的重要性。就像遵循交通規則,不遵循交通規則,後果會很嚴重的。在活動中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有好的品格,有好的性格。在德,智,體,美,勞中,德育為首。讓學生在活動中做人,讓學生懂得感恩,愛自己的學校,愛老師,愛父母。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接納老師的不完美,接納同學的不完美。允許同學的不同,換位思考,團結同學。

引領學生髮現同學的優點,發現同學的進步,發現同學的閃光點。讓學生天天誇自己的同學,培養學生的積極心態。讓所有學生充滿自信,熱愛生活,愛學習。幫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終身學習。真正做到讓兒童的生活更美好,讓兒童的成長更精彩!

外三科心得體會篇5

8月28日,我們霞山區四年級全體語文老師參加了部編版新教材的網絡培訓,培訓時間一天。在十二小原點分校寬敞明亮的會議室裏,我們度過了難忘而又收穫滿滿的一天。培訓時間雖然不長,但授課老師針對性強,可行性強,娓娓道來,使我們對新教材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並且對它充滿了信心和期待。主講老師主要分析了教材的結構體系和當前教學要注意的問題,分別從閲讀,習作和口語交際等方面進行了特別詳細的講解和示範,還有教學方法方式的改變,使我們進一步瞭解了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真是醍醐灌頂,受益匪淺。

這次培訓,我們比較詳細瞭解四年級統編教材的特點及新的教學方法。也讓我充分認識到教科書是死的,教學是活的,要充分利用教科書的範文,例文,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不論是提問式問答,還是學生自主生疑,都要注意學生的主動性,注重發散思維。例如,口語交際要提前佈置準備,課堂上讓學生大膽發言,鍛鍊學生的思維和口才。作文要讓學生自我評價,修改等。講解不同文體的課文側重點也不同,比如記敍文,只要弄清楚起因,經過,結果,而不必糾結哪些段落是起因,哪些是經過和結果,這讓我邊聽邊反思怎樣才能找到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要側重於朗讀,精讀課文多讀少講,用不同方式去讀,讀出感情,讀出味道,讀出自己的理解,特別是一些美文,通過朗讀讓學生置身其中,身臨其境,不要把老師的講解當成課堂的重點,缺少讓同學們從讀中感悟的耐心和時間。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幫助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融入到活躍的學習活動中去。四年級學生還要練習默讀,所以課堂上要留給他們充裕的默讀時間,提出問題,默讀以後檢查效果。

新課程要求學生大量而廣泛的課外閲讀,部編教材四年級的課文由三十幾篇到現在只有二十七篇,但閲讀量卻增加了,其增加的地方就在課外閲讀上,開設“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等欄目,語文園地和一些課文後面出現了比以往教材更多的古詩文,讓學生背誦,欣賞,讓課外閲讀成為閲讀教學的一部分,葉聖陶先生曾經説過:“單憑一本國文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在國文教材以外多看一些書,越多越好。”作為老師,我們要引導他們熱愛讀書。

新教材強調語言的積累,語言的學習是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學生在閲讀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時,接觸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現力的語句、段篇,只有熟記在心,才能變成自己的財富,需要運用時才能脱口而出或湧流於筆下。教材中引導積累語言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背誦,二是抄寫。20篇精讀課文中,有10篇提出了背誦的要求,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誦的部分,有的則是由學生選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20篇精讀課文中,有10篇提出了抄寫的要求,一般是讓學生找出寫得好的語句,多讀讀,體會體會,再抄下來。對於教材中安排的這些背誦、抄寫的練習,應該通過交流、檢查,使之落實,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和主動積累語言的習慣。教材中比較多地採用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抄寫自己感興趣的語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確,那就是引導學生主動積累,培養興趣,使之逐步形成習慣。作為老師,我們不僅要提出要求,還要交給他們方法,檢查效果,多鼓勵表揚,使他們形成良好的習慣。

帶着新教材培訓的點點星光,我們即將踏上又一個輪迴的教育之旅,期待與部編版教材的美麗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