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通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範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9.41K

大家在寫讀後感時,構建出合理的文章結構是非常必要的,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通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通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範文
關於通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範文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最早,只是時間最長,影響力最遠的教育,《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是我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一個同事給我推薦的那時候對於當剛剛做媽媽的我來説,一切都是懵懂的,不懂得如何去做一個媽媽,所以説這本書給我很大的幫助和啟迪,現在重拾這本書之後我發現它裏面的一些理念和教育是相通的,通過案例的分析給人們闡述了,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好孩子的媽媽,這句話同樣適合用在作為教師一員的我身上,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學生的老師。

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則,筆者提出要言教更要身教的觀點我很是認同,好媽媽必須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修養,要做好孩子的好榜樣。在校園裏好老師也要為學生做好好榜樣,小到一個站立,一個坐姿的標準,進入校園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個人的衞生及穿衣打扮,活動時的紀律,每天的本職工作,遇事處理的態度與方法等等,在在師德師風42條負面清單出台後,作為老師的我們更應該好好的約束自己,為學生做好榜樣。其實有部分老師平時在教育學生的時候,大的方面都做得很好,但是在細節的方面還是做得不夠,要知道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學生都會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並且加以效仿,為什麼有的家長會反映,我們管不住呀!但老師的話孩子可以當聖旨,渴望而知,老師的言行舉止好重要,就好比一本沒有文字的教科書,潛移默化的浸入學生的頭腦中。

對於學生來説,這是有巨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的,這種老師們平時無意識產生的一些,也是最為直接,最為深刻,最為持久的。一天,在學校裏面看見兩個學生為了一點小事在那裏起爭執,其中一位學生講出了自己的道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學生説了一句,我們老師説的怎樣怎樣,説明這個老師對他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説老師必須要時時,處處,事事嚴格要求自己。只有這樣做才能給學生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做好孩子的人生榜樣,不要因為自己的一時疏忽,讓自己的教育潰於蟻穴。

關於通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範文

很早就有朋友向我推薦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寒假得空,為了做個好媽媽,去書市一逛,買回一本,細細品讀,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和打動。

這本書是一本有關家庭教育的書,它的作者尹建莉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從書中的字裏行間我們都能感受到作者女兒從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樂和健康、成熟和自立,並且她16歲的女兒參加大學聯考,取得了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最主要的是,這麼優秀的女兒所有的一切絕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績都來自於這個細心又有智慧的媽媽的教育。

我認為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書中的內容不僅讓我懂得了為人父母的家教之法,更讓我深思為人師者的教育之道。

首先是如何對待孩子的犯錯。很多時候學生犯錯之後,我們的第一反映就是生氣,繼而對其批評教育一頓。書中的作者認為在讓孩子認識錯誤並改正錯誤的過程中,“不説”往往是最好的“説”。其實孩子犯錯之後心裏已很難過了,老師給予理解,倒往往比給予批評更能讓孩子記住教訓。即使説,也要採用不讓孩子丟面子的説法。孩子成長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犯錯,改錯,在犯錯,再改錯的過程,孩子從犯錯誤的過程中獲得成長的樂趣和生活的經驗。家長也好,老師也罷,我們需要理解錯誤帶來的價值,看到錯誤和正確同樣具有正面教育功能。所以,面對孩子的錯誤,我們要冷靜,分析具體問題,對症下藥。

再者,如何面對孩子的叛逆。作者認為“強權無法撫慰孩子的叛逆。”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會讓老師和家長感到頭疼,各種各樣的問題接踵而至。孩子要求獨立,孩子要求有自己的天地,他們不再好好地聽話,而是離經叛道。在老師和家長的眼中孩子的很多想法是幼稚可笑的,因此會強迫孩子去做自己認為是對的事情。我們經常採用強權手段,讓孩子服從自己,其結果只能是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適得其反。其實我們要改變想法:孩子要求獨立,説明他有了自己的思想,他開始思考問題,開始長大,作為老師和家長應該感到高興,要以客觀、疏導的態度面對孩子的反抗。有一個故事,兩個母親得知了孩子之間早戀的事情,女孩子的母親勃然大怒,對孩子批評教育,並給她辦理了轉學手續,孩子哭着離開了心愛的學校和同學。

關於通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範文

選擇這本書是因為書的作者既是媽媽又是老師,更因為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教育理念與傳統的教育有所不同。我的學生時代,基本都是靠着老師的教導和指引,以及自己的努力才能學有所成,至於父母,更多的時候是忙碌於生計,無瑕顧及。

從孩子降臨到這個世上,相信每一對父母都既驚喜又惶恐,驚喜的是孩子每天的成長與變化給家人帶來無比的快樂與幸福,惶恐的是如何能夠培養孩子成為有用之材。我和老公是雙城生活,他在外打拼事業,家庭的重擔基本是我一個人承擔,孩子的教育理所當然落在我的肩上。因為生性好強,所以不想讓少有父親陪伴的孩子跟其他的孩子有什麼不同,我幾乎傾盡了全力給他我所能給的,教他我所能教的。但在教育的過程中,我時常困惑着,到底怎樣的教育才是正確的,如何教育才是他能接受的。

帶着諸多的疑惑,翻看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每篇文章都像一個小寶庫,看起來也許很平常,只要走進去了,就會有驚人的發現,值得反覆讀。每一次在教育的實施過程中遇到了困惑,我就會再次翻閲相關的章節,從中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這本書不僅提高了我教育孩子的水平,也推動了我自身作為家長、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成長!其中幾節感觸頗深,寫下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像牛頓一樣

象其他的孩子一樣,尹建莉老師的女兒也會經常犯些小錯誤,忘了帶

鑰匙,炒雞蛋把蛋液打進了垃圾桶,幾百元買的電子辭典,用了幾天就丟了。每當這個時候,尹建莉老師總是無可奈何的説她“象牛頓一樣”。這源於牛頓的一個故事:因牛頓醉心於實驗,朋友來看他等不到他,就把傭人準備的午飯吃完走了。等牛頓從實驗室出來,看到桌上的殘局,自言自語説“原來我吃過飯了”。

兒子經常會出現一些丟三拉四的毛病,對於這個問題我已不只一次跟他提過,但每次還是如此,有時候心情不好時,就會對他大發脾氣。大概很多父母都會與我一樣,在內心的潛意識裏,認為大聲的責罵可以讓孩子因為害怕而小心翼翼,從而改掉原來的毛病吧。但事實並非如此,正如尹建莉老師所説,“脾氣不好在家長身上可能只是個小毛病,可它給孩子帶來的卻會是個大惡果。會讓孩子的小毛病變成一個痼疾,或變得脾氣暴躁,自卑固執;或是屢教不改,一錯再錯。”“犯錯誤是孩子的必修課,只有修夠一定課時,他才能真正的獲得舉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像牛頓一樣的批評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該生氣的事化解為一句玩笑,既讓孩子知道哪裏錯了,又不損害他的自尊心,還暗含了對他的理解,甚至隱藏着對他某種才能的褒獎。這樣批評的話,孩子比較愛聽。”

人無完人,成人尚且如此,為何對孩子過分苛責?道理每個做家長的也許都明白,只是在教育的過程中,總是剋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任意妄為,反而讓原本的小毛病變成了孩子個一個痼疾。

二、“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

尹建莉老師從女兒一開始上學,做作業的時候只陪了她一週,之後就全部由她女兒自覺完成作業。當中也發生過兩次貪玩忘了寫作業的情況,尹建莉老師並沒有大驚小怪,她堅持這是一件小事,不是個錯事,只要鼓勵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責怪,不經常提起,不讓孩子有內疚感和負罪感。

尹建莉老師的不陪是有前提的,她女兒在學前已經進行了大量的閲讀,剛入學時,認字量已經達到國小三年級水平。而我的孩子目前還沒有達到這種狀況,所以我選擇暫時陪同,引導他多讀課外書,通過增加閲讀量來提高讀題的能力。目前已經由上半學期的全陪,改為了半陪,一大半作業是由他自己獨立完成。我贊同尹建莉老師的觀點,一直陪着,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利於養成自我學習的好習慣。

三、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

“教師和家長在調動兒童寫作業的熱情上,適當使用逆向思維,要刺激孩子對寫作業的熱情,不要刺激孩子對寫作業的厭惡之情。”“想讓一個人喜歡和珍惜什麼,就不要在這方面給得太多太滿,更不能以此作為交換條件或懲罰手段,強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適當的剝奪,讓他通過危機感和不滿足感,產生珍惜感。”

家長無論採用哪種教育方式,出發點都是好的,都希望孩子能愛學習,但是採取的不合適的教育方式,使教育變成一種破壞性的行為,有兩個根本的原因: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即不相信孩子的本能是自愛和上進;又認為自己對孩子的話是金玉良言,可以讓孩子更好。這是對孩子的操縱,是教育的對立面。

尹建莉老師的觀點與很多家長的想法有所不同,細讀下來,慢慢品味,無一不是金玉良言。而且這本書最大的好處是可操作性強,不是空談一些大道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也應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方式,是否真得站在了孩子的角度,設身處地的為孩子着想,是否真正體會到了他的開心與不悦,是否真得能夠引導他往我們所想的方向去發展。

社會上流行的一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我想首先應該是父母不該輸在起跑線上。愛孩子就應該象尹老師一樣,處處用心,時時在意,將教育化於有心無痕中,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快樂學習,完整成長。